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摩擦力評課稿

摩擦力評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摩擦力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摩擦力評課稿

摩擦力評課稿1

cai老師的這節課經過了精心的準備,各個細節方面考慮的十分周到。實驗器材都是自己親自準備,非常細心。

本課首先用一個摩擦力的視頻引入,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入了摩擦力的學習情境中。很快提出本節課的主題,簡潔明快。並明確指出本節課是要研究靜摩擦力,給學生一個更加清晰的學習目標。

然後通過實驗來感受靜摩擦力,探究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這樣處理避免了讓學生憑空地進行思維想象,讓他們能實實在在地去感受體驗。根據心理學分析,調動越多地感受器官,我們的記憶會越深刻。cai老師正是深刻體會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這整堂課中都滲透了這種思想。最後總結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並對其中的相對運動趨勢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加深理解。

在後面的處理中:

1、靜摩擦力的方向:針對趨勢和方向展開討論,整理出相對運動趨勢和方向的關係。落實瞭解題時的兩種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的方法:受力分析和根據相對運動趨勢來判斷。

2:靜摩擦力的.大小: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來研究。由於明確了是研究靜摩擦力,這裏學生也注意了其於動摩擦力的區別。並通過一個小小的演示加提問落實了靜摩擦力的大小特點。

最後理論結合實際,用理論來分析生活中的現象。並讓學生展開想象,加入沒有摩擦力世界是怎麼樣的?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cai老師語言親和力強,設計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只是中間在相對運動趨勢和靜摩擦力的方向談論上,稍有重複的語句。總的來講,這堂課很成功,學生有思考,內容又能落實。

摩擦力評課稿2

本節課運用了幻燈投影片的三幅圖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關摩擦的情境,引發學生對現象的.關注和思考,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即科學教學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課堂生態化。在學習"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採用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組織方案交流,然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並對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實現了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本節課選擇有關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開展探究,滲透了科學方法的教學,組織了科學探究,內容適當,時機把握較好。同時,注重了對三維目標的滲透。主要體現在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如利用課堂即時資源桌子和學生手掌,讓學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並交流他們獲得的即時體驗。又如:在進行科學探究時,每兩位學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實驗器材,讓更多的學生有了體驗的機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全面育人的新課標精神。

摩擦力評課稿3

這節課徐老師主要通過引導、觀察、討論、實驗操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1. 創設對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長點。

徐老師的教學中,通過ppt展示兩雙不同的鞋底,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再現,從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較自然。在徐老師的`教學中,創設了手在空中左右移動與手在桌上用力左右移動的對比情境,使不可見的“力”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通過用手摩擦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對“摩擦力”的概念的建構有了基礎與生長點。

2.關注彙報交流,修正“摩擦力”概念的表述

學生在觀察、體驗、實驗後的彙報交流往往會被老師所忽視或輕視,流於簡單陳述。而徐老師關注到學生在表述摩擦力的過程中缺少概念的完整性,通過多次的引導,使學生再次思維加工的基礎上經歷概念表述的修正與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摩擦力評課稿4

聽了錢老師與陳老師的課,雖然兩節課是同課異構,但兩個老師的教學風格卻不一樣,就本人而言,有以下一些體會:

怎樣的導入是簡約高效的,怎樣的教學環節是可以有效整合的,怎樣的情境創設是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建構科學概念的,在兩次的磨課中得到了體現:

1.創設對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長點

錢老師的教學中,通過ppt展示兩雙不同的鞋底,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再現,從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較自然。但是對於摩擦力的概念卻以直接文字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學生對摩擦力的理解就停留在表層。通過再次設計與改進,在陳老師的教學中,創設了手在空中左右移動與手在桌上用力左右移動的對比情境,使不可見的“力”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通過用手摩擦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對“摩擦力”的概念的建構有了基礎與生長點。如果在學生用手摩擦體驗活動中再進行一次對比,也許學生的感受會更深,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的表象會更牢固。

2.關注彙報交流,修正“摩擦力”概念的表述

學生在觀察、體驗、實驗後的彙報交流往往會被老師所忽視或輕視,流於簡單陳述。其實,這正是學生在初始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次思維上的完善與修正,如果教師能恰當利用,因勢利導,對學生建構“摩擦”“摩擦力”概念是相當有幫助的。錢老師教學,只是對學生實驗後數據的簡單記錄彙報,而陳老師關注到學生在表述摩擦力的過程中缺少概念的`完整性,通過多次的引導,使學生再次思維加工的基礎上經歷概念表述的修正與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整合探究活動,加強測量“摩擦力”的設計指導

怎樣的探究活動是可以整合的?這問題引起了我們的爭論與研討,我們認為在活動過多過細,在教學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幾個探究活動之間處於同個操作層次,屬於重複驗證性實驗,就可以把活動高效整合。這兩節課中,我們認為引起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重量的大小在操作層面上是一樣的,都屬於驗證性實驗,可以高效整合,而把更多時間傾斜於實驗前對比實驗的設計與指導,第一個實驗以扶為主,第二個實驗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主。

摩擦力評課稿5

徐老師講的《運動與摩擦力》一課重在引導學生探究並認識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抓住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可以看出教者對教材理解得比較深入和透徹。課堂上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做到有扶、有放,真正做到了把學生當作受保護的探究者。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探究方法的指導,比如,先指導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制定計劃,研究重量對摩擦力的`影響,在學生掌握了重量對摩擦力影響的研究方法、具備開展研究的能力之後,再放手讓學生開展對其他幾個影響因素的研究。

教學中老師注重學生對摩擦力的親身體驗,通過讓學生用手壓桌面向前推和把手抬起向前推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了摩擦力的特徵,並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劉老師的這些作法有利於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培養。

本節課需要用到的實驗材料較多,教學中,教師特別注意實驗材料的結構性,減少實驗材料過多給學生帶來的干擾,教學效果很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0ed30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