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平均數》評課稿通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1

“數學課堂一定有教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更會有學生的品、做、悟。”張老師這樣説,也是這麼做的。

一、喚醒

張老師使用了教材的“套圈比賽”的情境,然後通過改變數據化“平凡”為“神奇”,

首先出示的第一組男生與第一組女生的套圈個數是一組特殊數據,男生每人套中的個數是一樣的,女生每人套中的個數也是一樣的。這樣的一組數據讓孩子們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總數和每組人數上糾纏,巧妙的設計讓人叫絕。

二、操作

張老師出示的第二組男女生套圈比賽的情境統計圖,數據更為符合生活實際情況,探究“數據的代表”也正式拉開帷幕。在這一過程中,張老師突顯“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學具讓學生動手“移多補少”,學生操作的'意識是在上個環節“喚醒”的,而對於老師們平常的“先合併再平分”這一計算方法教師用電腦加以演示“合併”與“平分”的過程,這一形象化的處理讓學生對平均數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三、感悟

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後,張老師出示了第三組男女生比賽的統計圖,男生分別是8109,這一組數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取值範圍和極端數據對平均數的影響,而女生成績是97(),如果平均數是7,你認為第三位女生應該套幾個,這樣就從一個相反的方向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

四、激勵

課堂上時時洋溢着教師對學生的激勵、鼓舞的語言。例如,當學生説“平均數你真能幹!”時,張老師的評價是:“平均數再能幹,也沒有你能幹。“

張老師在臨時更換教學內容的情況下,還能上出這麼精彩、大氣的課,她的數學教學功底着實讓人佩服。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2

聽了彭宜紅老師的《求平均數》公開教學課,這是數學新課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數的新編排的教材,我沒有教過,但基於聽了這節課,所以還是去學習了一翻。

“求平均數”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第六冊第三單元42頁的內容。它是新教材“統計與概率”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國小數學裏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算術平均數,用來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現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計圖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基於此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的意義上,放在根據數據做出必要推斷上,另外,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平均數”是個“虛數”(大於平均數;小於平均數;等於平均數)“平均數”可用來預測未來發展趨勢。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思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求平均數(算術法移多補少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教學重點: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意義。

彭老師這節課在設計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由小馬過河的故事導入——組織學生擺小卡片,討論如何平均分——從而介紹移多補少方法、講解例題、鞏固練習、總結課堂,整節課環節清晰,特別是練習設計非常新穎,有辯一辯、説一説、露一手、聰明寶貝等題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課堂中彭老師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讓學生能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學到知識。

彭老師安排整堂課的.教學素材貼近實際生活,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數學源於生活,迴歸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聽了這節課,我也有以下幾點思考:

1、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連貫性還要加強。

2、精心設計的每一課堂環節在教學中要落實到位,儘量做到一步一個腳印。

3、在教學例題後,可讓學生把平均數與各實際數進行對比,學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數有可能比實際數大,也可能比實際數小,還可能等於實際數。這樣一對比,後面的練習題“辯一辯”學生應該能更快更準確地回答出來。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它的實際水深並不知道,可能比126釐米淺,也可能比126釐米深,還可能正好是126釐米。

4、新教材的數學教材圖例非常多,我覺得不管是在新授還是練習題當中,都應先讓學生去理解圖意,已知什麼?求什麼?再讓學生去解答。

總的説來,彭老師在教材的鑽研方面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後能課堂教學當中應用到位,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3

今天聽了鄧老師的平均數一課,感覺教師在知識點的挖掘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預設方面都做得很全面。總的來説是節很成功的課。

一、導入環節從學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學生熟悉的平均數,讓學生感覺到平均數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廣泛。潛意識中有了對平均數的理解。從而導入新課,過渡自然。

二、教學目標由學生提出,很實在。

三、新知學習先讓學生嘗試計算,檢驗了學生的預習情況,節省了時間。然後引導學生總結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將公示寫在黑板上直觀明瞭。

四、滲透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除了計算的方法求平均數教師引導學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並且引導學生髮現平均數比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的規律。

五、練習題素材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每道題都有側重。如給希望國小捐書讓學生理解了平均數並不指實際每個數的大小。利用學生平時的考試成績讓學生理解了為什麼平均數會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數的大小和每個數據都有關。從這道題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了平均數代表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通過最後一題的辯論讓學生理解了比較兩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不能只看總分。每道練習題都有一定用意。正對性很強。

六、激勵性語言及時自然。如:每位同學都要努力,才能超過四(1)班、有信心算對的舉手等等。知識目標達成的同時,注重情感目標的落實。

建議:

這裏平均數和我們學過的平均分不一樣,是個虛擬的數,平均分的結果是每份都一樣,這點可以利用例題及多媒體的統計圖早些滲透,更直觀。例題的統計圖移多補少後圖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虛線表示這樣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虛擬的意思。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4

我聽了李xx老師執教的《平均數》這節課,並參與了整個磨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國小數學裏,它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平均數作為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數是統計中應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對這節課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善於創設問題情景“能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它不應止於知識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更應在裏面暗含數學問題。本節課通過“閲讀之星”入手,這是學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較感興趣的。“如何知道哪組更好一些”引發學生思維的衝突,讓學生感到數學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問題,認知的“不平衡”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

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思考、活動、感悟,但是沒有讓學生領悟移多補少是求平均數的靈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結:什麼是平均數?並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數的取值範圍,先合後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數的根本方法,在課堂練習教學中,題目始終圍繞着本課的內容“平均數”展開,形式多樣,內容比較豐富,對教學重點內容進一步昇華,對學生的理解有幫助。

2、能關注學生的情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空間。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以知識整合,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在一開始求平均成績,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驗證自己對平均成績的猜測是否正確,學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過程,體現了重視學習過程的學習方法。這些驗證方法是否對於每一類求平均數題都是最好的呢?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這時老師並沒有強調一定要用哪種方法。而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髮表不同意見,尊重學生合理的選擇。

3、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學科的特色。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簡單的教材還是複雜的教材,老師在教學時候都應該滲透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節課要讓學生記住平均數的求法是總和除以份數,可是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其實應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補少”的思想。而這種方法在以後的解決問題中也經常會被用到,所以我覺得在教學中該讓學生體驗這種方法。動手操作,既可以體驗平均數的含義,也可以得到一種“移多補少”的思考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從生活實例入手,由淺入深地導入新授內容,求一組學生的平均身高時,讓學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説説是怎樣去猜想,估計也是要有所根據的,培養學生估算能力,強調思考的方法。

總之,本節課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聯繫實際,靈活運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與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節精彩而有實效的課堂。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5

聽了這節平均數,我被這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折服了,我驚歎這位老師怎麼會有這麼獨到的視角,教學層層推進,整節課都讓我不敢鬆懈,生怕把哪個精彩的設問、哪句巧妙的引導遺漏了。他的優點不能細數,讓我體會最深的幾點是:

第一,能從生活中挖掘出那麼多運用平均數的例子,而且每個例子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從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數,併為以後學習中位數和眾數做好了鋪墊。

第二,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前三組數據設計巧妙,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位老師讓學生做裁判,“看哪組水平高?”在學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種比較方法,然後讓學生深入思考“哪種方法更合適”,通過充分辨析,最後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最合適。繼而教師又拋出“什麼是平均數,怎麼求平均數”這兩個問題,藉助條形統計圖和教師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最終探究出“移多補少,合併均分”是求平均數的靈魂,最終還是學生自己用自己的話理解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多種方法求解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體驗成功感,進而體驗創造學習的樂趣。

第三,這節課教師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思考、交流、表達的能力,而且老師相信學生自己有能力獲取新知,這一點更是我要學的,因為我平時就怕學生不能自己得出,看來要充分相信學生的'。

第四,通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第五,練習設計別出心裁,生活性和趣味性並重。有水資源、奧運會等問題,在輕鬆的環境下,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認識平均數的意義,同時也讓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第六,教師親和力強,駕馭課堂能力強。教師借用輕鬆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拉近的師生間的距離,整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都很高,學習效率也很高。

聽了這節課後,留給我的深深的思考是“怎樣才能設計出這麼有新意的教學?”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6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陸娟老師給我們帶來的三年級的《統計——平均數》這一課。陸老師這節課,層次清晰,學習素材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好地體現了教者對新課程下新課堂的追求。課堂中,教者不僅讓學生獲得了對知識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導,思想的啟迪,文化的浸潤。

因為時間關係,我想從兩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解讀——

一、作為統計學意義的平均數教學

平均數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多年以前,“平均數”的教學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數=總數÷總份數”這樣的算法模型為教學主線,作為一種類型的應用題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逐漸瞭解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當下,新教材中卻是把平均數作為統計教學的一部分,與中位數,眾數,一起都作為分析一組數據的一個統計量。

在今天的課上,我們看到陸娟老師正是以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為主線,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和價值。

記得上海教育學院的曹培英老師曾呼籲:讓平均數恢復統計的本來面目。他指出,現在的平均數教學有一個問題:學平均數時沒有統計圖,讀圖分析數據時,想不到平均數。如何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呢?

陸娟老師這一點意識非常強,她在引入平均數時,讓學生去讀圖:從這兩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些什麼?學生説到,最多的套幾個,最少的套幾個,誰和誰一樣多,這都是在進行數據的分析,進而提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從統計學的意義來引出平均數。

“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又將一個生活問題轉化為根據“平均數”來評判的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這一問題的拋出既是學生感興趣的,又在學生中產生了爭議,是一種認知衝突情境:人數相等時可以比總數,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這就迫使學生主動尋求新的平衡,激發探究的慾望,促進認知的發展。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在調整認識問題角度,形成思維火花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套圈比賽的情境意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當比總數不公平時需要比平均數,簡單的遊戲藴涵深刻的道理,平均數的產生水到渠成。

二、抓住平均數的特徵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意義

理解平均數有三個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統計理解。對於統計教學,概念理解和統計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正是教材調整的意圖所在。陸娟老師在今天的課上也非常注重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具體體現在:

(1)平均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基礎,同時,又會給學生學了平均數帶來負干擾,因為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並不一樣。課上,陸老師演示那條代表平均數的紅線,追問,是不是每個人都套中7個,正是此意:平均數並不是將所有的數據都變得相等了。“對平均數6,你是怎樣理解的?”孩子們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感悟着平均數是一組數據上下波動的.平衡點。

(2)通過算幾組數的平均數,比較觀察後,體驗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況,並不能反映出某種特殊情況。如,課上身高140釐米以下兒童半價的問題,河水平均水深的問題,在生活問題中讓學生體驗平均數的價值,也是再次滲透其虛擬性特徵。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聽課過程中,當陸老師出示那幾組數求平均數時,我就在想,如果在原來的一組數中,增加一個數,或減少一個數,或改變一個數,讓學生再去算平均數,該多好呢。學生在計算後會發現,其中的一個數變了,平均數都會變,這是平均數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它的敏感性。到了六年級教學中位數,眾數時我們就會知道,正是因為平均數的敏感,易受極端值的影響,所以把中位數、眾數作為平均數的補充,都作為刻畫一組數據集中情況的統計量。當然,平均數仍然是最重要的統計量。

第二個,在引出平均數之前的遊戲操作,其實是求平均數的算法,是不是放在意義之後,更合適呢?

另外,在體驗平均數的意義上,我曾經看到一個例子:利用節約用水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首先提出我國為什麼要節約用水,引發學生思考,然後出示我國的淡水資源情況,28000億立方米,很多,居世界第四位。最後出示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在水資源這個問題上,光看總量不能説明問題,還要看人均水資源,從而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7

平均數是用來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表示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繫。

本節課是基於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上,通過對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通過移多補少,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是一組數據的代表數值,可用來進行幾組數據之間的比較,這樣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感性支撐,使抽象化的問題形象化。教學從提煉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創設認知衝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意義。

鄒老師這節課上的比較紮實,步步推進,在設計上花了一定的功夫。

本節課有幾個亮點:

1、它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比如在導入時設置了新餘火車站的日平均人流量的情境問題,讓學生理解、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讓學生感受平均數就在日常生活中。

2、營造了愉悦和諧的氛圍,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自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形成了真實有效的課堂。在課的導入中,教師以真實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學中,以問題激疑;在鞏固練習中,融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和教學語言都很精練,具有親和力,營造了愉悦和諧的氛圍,努力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求知慾,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去説,多給學生提供機會,如你知道嗎你有不一樣的方法嗎你有什麼心裏話要説,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自己試一試等,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增強參與的主動性,不斷地去思考、探索、討論、交流,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休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4、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不忘記德育教育。例如練習中,平均水深110cm。小剛身高145cm,他下去有危險嗎?這樣既讓學生加深了對平均水深的理解,又給了學生一次安全教育。

《平均數》評課稿通用8

聽了温老師這節課,我認為温老師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於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具體地説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説一説打開閘門,裏面的水會出現怎樣的現象?以此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在下一步教學中,讓學生收集了自已身邊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為教學和練習的內容。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又可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把數學課上活,使數學教學不再是機械執行教材的過程,而是師生從實際出發,利用更廣泛的課程資源,共同開發課程和豐富課程的過程。

2、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交給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要努力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學習的情境,使之在開放問題的情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才會解決生活中的求平均數的問題。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學具,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方法。

統計方法就是解決如何從樣本來研究總體的問題。在應用練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中,當有一組學生算出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後,教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根據這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來推測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國三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提高運用統計方法的自覺性,使統計初步知識的教學落實到實處。在這一環節教學中,還讓學生先估算一下平均數的範圍和平均數的值,滲透估算的思想,既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標籤: 評課 平均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239y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