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大自然的啟示作文指導評課

大自然的啟示作文指導評課

大自然的啟示作文指導評課

大自然的啟示作文指導評課

今天聽了鄧健老師上的《大自然的啟示》,《大自然的啟示》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獨立閲讀課文。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裏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事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告訴人們要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本節課的亮點:

1、鄧老師親切平和的語言,給聽課的所有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學生願意打開心扉,在課堂積極發言。

2、多媒體合理應用,增加了課堂容量,內容更充實豐富。

3、設計合理,各版塊銜接自然,使教學內容更為有效。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主學習,有不懂的地方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的看法。在彙報時有説不好的地方,老師再適當點撥、指導,在彙報感受深刻的句子時,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或結合蒐集到的資料談體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並根據學生的彙報隨機指導朗讀。在學生體會了重點句後,我又讓學生比較兩篇短文的異同,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

4、語文味濃。在文中找重點詞,扣住了文本,特別是重點詞句的品析,為學生品味語言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學層次清楚,教學步驟的實施井然有序,課堂的訓練點面結合,師生的評價多元化,遵循了口語交際多元性、互動性、多向性、創造性的原則,學生在情境的動態中主動地、多向地、創造性地生成和發展了語言素養,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提高。

5、學法指導對學生很有幫助,鄧老師講到森林的破壞時,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文字意義再到情感層面,有利於學生平時解題。

總的來説,《大自然的啟示》這節課滲透了新的教育理念,教法靈活,趣味盎然。學生在課堂中能認真地傾聽,自由地表達,靈活地應對,具有文明和諧地人際交流習慣。整堂課如行雲流水,步步流暢,似浪湧潮頭,層層疊起,充分地達到了知識的滲透,能力的培養,情感的交流,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敏鋭的觀察力,發展了思維能力,激發了想象和創造力,成功地實現了本堂口語交際課的教學目標。當然,語文課程是一門不斷探索的藝術,任何好的理念和設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總會留下一些遺憾。這節課也有小小的遺憾,我個人認為如果教師課前收集的資料更豐富一些,可能教學效果會更佳。在全文小節部分,可以結合當前面臨的環保問題,或是西部大開發等現實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些。但瑕疵是掩蓋不了真玉的光彩,這節課仍是一堂體現新課標理念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大自然的啟示作文指導評課

教學目標:

1 能夠把自己參與綜合性學習的發現、經過、心得體會或自己從大自然中得到的啟示真實地表達出來。

2 能夠用學過的修改符號修改作文。

教學重難點:

選好材料,選好角度,按一定的順序,有重點地進行書面語言表達。

教學準備:

學生整理自己的體會、在綜合性學習中的發現、經過、心得體會或自己從大自然中得到的啟示。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學習了第三組課文之後,我們圍繞有關大自然給人啟發的資料、瞭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或從動植物身上得到的啟示,進行一次學習成果彙報交流。通過交流,開闊了大家的眼界,豐富了知識。今天我們將自己參與綜合實踐性學習中的`發現、經過、心得體會或自己從大自然中受到的啟示真實地通過書面語言表達出來,完成習作。

二、選擇材料。

大自然的美妙與多姿多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每天和它和諧共處,感受美好的一切。你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在課外的閲讀中,你可能瞭解到植物生長的奧祕,發現了動物奇特的本領,或者觀察到了神奇的自然現象,知道了很多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還知道什麼是仿生學……這些內容都是寫作的材料。

三、確定寫作提綱:

能結合實踐活動來寫,要寫清楚:發現的經過,發現了什麼,發現時的喜悦,發現後的體會和感受。特別要選擇活動過程中感受最深,最有印象的內容寫具體。如果要聯繫具體的科學知識,只能簡單引用,切忌大段抄寫資料。

四、特別提醒

1、要注意表達真情實感。

2、認真寫,寫後自己反覆修改,文中儘量不出現錯別字和拼音。

3、做到條理清楚,語句通順,詳略得當。

五、進行習作練習

1 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2 選擇學生例文,師生共同進行修改。

六、修改作文

1 自己修改。

2 同桌交換修改。

七、抄寫作文

八、範文引路。

留心處處皆學問

清晨,我在自家的牆角邊發現了一張蜘蛛網,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捉來一隻小螞蚱放在蜘蛛網上。

這時,從牆縫裏爬出一隻蜘蛛,它在螞蚱身邊吐出一股白色的絲,把螞蚱纏了起來,便回洞了。我百思不解:蜘蛛為什麼回洞了,怎麼不吃掉螞蚱呢?我又繼續觀察起來。可等了好久,蜘蛛就是不出來。

第二天,我驚奇的發現蜘蛛已經把小螞蚱吃了,網上只留下一隻空殼。我極為奇怪,蜘蛛為什麼不吃殼呢?為了找到答案,我翻閲了很多資料,終於在《十萬個為什麼》裏找到了答案。原來,蜘蛛捕到獵物後,先將獵物用絲纏繞起來,再吐出一種消化液,注入獵物體內,這種消化液可以溶解由蛋白質組成的昆蟲的內部組織,待昆蟲一命嗚呼後,就會變成汁液。蜘蛛就可大口大口地吮吸了。因為昆蟲的外殼不是蛋白質組成的,所以螞蚱的外殼被完整地留在網上。

通過這次意外的發現,我知道了蜘蛛吃食的奧祕。雖然這只是一個很小的發現,卻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留心處處皆學問。看似平拉凡凡的大自然,實際上有無窮的奧祕在等待着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我為我小小的發現感到自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7wr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