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評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1

今天有幸聽了市實驗國小蘇娜老師的《小數加減法》一課,讓我受益匪淺。蘇老師教學目標的設計,既有知識技能目標又有過程性目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以下談談本人對本節課的想法。

第一、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助於計算教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和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含義的基礎上教學的。蘇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教學目標。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是計算題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計算題的普遍特徵,學生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練,學生的興致會提不起來,學習就顯得很被動。而蘇老師的引入比較成功。她讓學生看到0.1想到什麼,出示想到的圖形、錢去理解0.1的含義,進而再去計算,為計算教學鋪墊,為探究鋪墊。這樣孩子們探究時就有能力自己利用這些素材探索計算的原理,在主動中探索,在快樂中求知。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練習舊知學習新知,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真諦。

第二、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看,蘇老師創設了課前前測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素材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有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正確進行計算,並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而這樣的教學是建立在舊知遷移的基礎上的。這裏的基礎主要有第一、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方法;第二、小數與分數的關係;第三、小數與元、角、分的化聚的關係。而這種情境的創設,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中的數學”引入到“教材中的數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能為探究新知識服務。另外,教學完小數加減法後,老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面對“列豎式為什麼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數位對齊就是小數點對齊,讓學生在做中,説中發現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於學生在愉悦中學數學、用數學,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情感態度上來看,蘇老師開展了一連串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讓學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礎上進行闖關遊戲。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總結收穫,鞏固新知。

總體來説這節課十分值得我學習,特別是在學生探索活動的設計上很花心思,很貼學生實際,今後我也要這樣進行教學。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2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 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 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3

謝老師上了一節五年級的數學課,《兩位小數的加減法》,謝老師是一位勇於探索、勇於嘗試,有獨立想法的年輕教師。這節課,他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為主,主動探索學習知識,自己體會兩位小數的加減法的`算法和算理。

課後,老師針對謝老師這節課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但對於像這樣的計算可到底怎麼上,應該怎麼上,作為一位工作十多年的老師,我心裏還是沒有底。

朱老師根據大家的想法,對這節課做了精確的點評。他清晰的點評,使我收穫很多,明白了像這樣的課應該怎麼上。大部分年輕教師對計算的教學,要麼比較粗糙,不注意細節;要麼一味的強化練習。總感覺找不到一種合適的模式。

這樣教學計算課一是細化,二是層次清晰。朱老師的這次評課,使我受益頗多。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4

尤老師的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課堂上讓學生充分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自己學會了當堂知識。上課學生的聽講狀態也比較好,能夠做到認真聽講,積極參與,這點我的課堂差的很遠,往往講幾分鐘就得整頓學生狀態,需要虛心學習如何達到如此流暢的課堂氛圍。

整節課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藉助畫圖理解題意,學生畫圖,學生説圖意,學生提問題,學生自己解答,自己説算理,教師只是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建議是這節課的難點的突破是否能再深一下,比方説160-90最後算法最優化,大多數同學能説出16個十減9個十得7個十,所以得70。最後還有學生説16-7=9.9加個0得90,這裏老師能否追問一下,9為什麼加個0,算理就鞏固加深了。

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尤老師在看信息提問題環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交流。尤其是一個學生讀不懂信息的時候,尤老師不是自己告訴學生,而是讓讀懂信息的學生來交流,充分體現了把時間空間讓給學生的理念。同時本節課解決問題這個點也得到了體現,學生會發現信息,讀懂信息,並能根據信息來提出合理的.數學問題。而在口算教學環節,尤老師讓學生交流完自己算法之後,都會及時跟上針對性練習加以鞏固,並及時對算法進行優化也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能看出來這是一節常態課,對於退位進位加減應該是本節課的難點,尤老師在前面給學生的時間多,感覺後面處理的有點快。不過看學生檢測的結果,學生掌握得還是不錯的。

觸動我的地方:

1、關於70+20的算法,從學生的回答我感覺7個十加2個十這種方法學生還是沒掌握。還是認為先用7+2,再添一個0,這只是表象,沒道理,不通用,只是巧合。這是一年級的知識,其實是一種轉化思想的體現——把“兩位數的加減”轉化成“一位數的加減”。我現在正在教,我覺得應該拿出計數器撥給學生看,得看到“7”和“2”,才明白這種方法的玄機。

2、關於信息中“從入口到北三樓和北四樓”這組信息,學生不能把信息抽象出示意圖,老師在備課時注意到了,並且找到了簡單便省時的方法為學生展示,為學生的理解掃清障礙,這點我做得還不夠,經常猶豫學生是否需要,猶豫之後就不了了之,看來要堅定地去做。

3、我有點疑問,老師讓學生説自己的算法,顯然有些孩子對某種算法已經掌握,但是班上有部分同學肯定是不會的,也可能會做但不明理,我不知道這種孩子,在聽過這麼多方法之後,是否有應接不暇的感覺,是否掌握並理解了某一種方法。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5

1、環節安排清晰、完整。

本節課由情景引入,導出6道算式,通過這6道算式對萬以內的加減法這一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口算、筆算、估算、驗算有機結合。接着在梳理的基礎上進行鞏固、應用,用填方格的形式進行逆向思維訓練。最後到商場促銷活動各類價錢的計算,又回到生活情景,使整節課內容安排緊湊、連貫。

2、目標定位合理、準確。

在本課中,既有基本知識的的梳理,又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同時還有能力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課前對本課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從教學材料的.選擇到教學內容的展開,都可以看出教師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定位和把握是比較合理、到位的。

3、反饋形式新穎、可借鑑。

在本課第一環節由情景導入引出算式的反饋中,教師對算式反饋的處理乾淨、利落。指名一生説算式,其餘同學説問題,反饋形式新穎,把算式和解決問題進行結合,由算式聯想到意義,把算式的意義、作用擴大,把計算與解決問題進行整合。同時使全體學生同時進行思考,這種反饋形式可供我們借鑑。

《簡單小數的加減法》評課稿6

圓的認識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在學生從認識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餓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而且也給學生探索學習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內容,並使得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平面圖形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練習生活,讓學生親眼去看一看,親手去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為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李老師從生活中常見的.線入手,引入了線段和圓,緊接着結合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圓及感知圓(主要通過用手摸一摸周圍的圓),積累了一些對圓的感性認識。接着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把腦海中形象具體的東西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概括或者説抽象出來。應該説,李老師極其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一方面,注重從生活現象中提取數學知識,引入數學學習;另一方面,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知識後,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説數學的迴歸。比如練習中,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該安裝在哪兒?我想如果給足時間,數學知識的迴歸在這些課上有更多的體現和應用。

在六年級的課堂上,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很明顯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讓學生敢想、敢説,從而主動的去獲取知識。課中體育老師的圓上,你喜歡站在哪兒?小組合作探究直徑、半徑的意義以及之間的關係等都體現了這點。

同時,注重操作活動在圖形學習中的地位。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究圖形特徵的重要途徑,正是操作活動,學生的探索學習才能得到順利展開,也正是操作活動,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的體驗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後,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思維表述。如果説操作活動能更強調知識的深刻性,那麼語言表述也就是“説”,就是對知識的梳理,知識的羅列,知識的系統話整理和知識的重組。

整堂課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1) 語言的銜接稍有跳躍。課堂的連接語是課堂駕馭能力的表現,也反映了教師設計課堂,生成課堂之間的一種應變。同時,這也與教師對於教學設計過程的熟悉程度有關。

(2) 教學環節: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了一個圓,如果是你喜歡站在哪裏?拋出問題之後,我以為教師想講點在圓內、圓上、圓外這些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然而教師風趣的點評之後,很平靜的説:接下來我們學習什麼呢?老師畫了一條半徑、一條直徑……我有點不理解教師這樣設計的意圖。

(3) 練習的量不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k1wm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