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音樂 >

音樂課教學設計15篇

音樂課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課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課教學設計15篇

音樂課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演唱《春天的信使》;聽賞《春之聲圓舞曲》

教學目標:

1、能演唱《春天的信使》,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培養喜愛之情。

2、聽賞《春之聲圓舞曲》感受春天,感受圓舞曲的魅力。

3、瞭解約翰·施特勞斯樂曲。

教學重點:

用熱情的歌聲表現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與練習

春天來到人間,微風吹遍草原,山谷中傳來陣陣迴響。用音樂來模仿春風的旋律。

1、視唱用五年級下“春風的旋律”。

2、説説你眼中的春天?

二、聽賞《春之聲圓舞曲》

1、初聽《春之聲圓舞曲》

春天來到人間,小鳥都在歡樂的歌唱。奧地利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用一首《春之聲圓舞曲》表現了他眼裏的春天。一起聽賞這首曲子。

提問:説一説你感覺到約翰·施特勞斯眼中的春天是怎樣的?

2、簡單介紹約翰·施特勞斯

《春之聲圓舞曲》 約翰·施特勞斯曲

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於1883年創作了這首圓舞曲,曾被填詞成為聲樂曲。儘管作曲家本人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已經年近六旬,但從音樂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無比的青春活力。

3、老師與學生談談圓舞曲

提問:圓舞曲總是三拍子的嗎?

4、你還聽過約翰·施特勞斯其它樂曲嗎?

(根據情況可由老師介紹)

三、學習《春天的信使》

1、聽《春天的信使》

提問:在親切熱情的歌聲與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2、聽《春天的信使》

要求:隨旋律哼唱歌曲

提問:歌曲表達對春天讚美歌頌的是哪部分?

提問:怎樣才能表現強烈的讚美情懷了?(唱得較強)

4、哼唱歌曲後部分。(強調節奏穩,掌握附點音符)

5、試唱全曲(注意八分休止符)

6、質疑問難

7、處理歌曲的演唱(師生相互討論交流)

8、參與《春天的`信使》演唱活動及評價(師生互動的方式)

結束語:一年之季在於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春天充滿生命力的季節,春天是非常美好的,老師希望同學們在美好的春天裏能夠學習進步,取得更好的成績祝同學們擁有一個美麗的春天,健康成長。

課後反思:在本學月,我單獨對學生的演唱進行了抽查,發現學生的音準有比較明顯的問題,這應該在我們教研組都引起所有教師的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準成了我們的一個難點。

音樂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

1、 認真聆聽《回聲》,知道音樂中表現回聲的方法,感受音樂與大自然的關係,激發學生在音樂的感悟下去探索、發現大自然的奧祕。

2、 認識力度記號f,p,知道它們的含義,並能在實踐中正確運用。

3、通過學唱《友誼的回聲》,鼓勵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追求友誼並建立美好的友誼。

教學重點:力度記號在音樂中的實踐運用。

教學難點 :音樂中表現回聲的方法,後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

教學過程 :

一、 引入課題

1、談話: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現象,老師和一位同學來合作一下,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現象?

2、你知道回聲嗎?(激發興趣,讓學生説一説)師小結:回聲是發生在山谷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回聲和我們發出的聲音(我們把它稱為原聲)相比,有什麼相同又有什麼不同?

二、欣賞《回聲》

1、引入:音樂家發現了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有音樂家就想到用音樂來表現回聲。當然,這個作品中的回聲並不是對着山谷唱歌,而是兩個合唱隊模擬出來的,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你知道這兩個合唱隊是怎樣配合着表現回聲的嗎?

2、認識力度記號:像我們剛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樂中有專門的音樂記號,叫力度記號,剛才我們在演唱中用了兩種不同的'力度,fP,(出示強弱)歌曲裏表現原聲的用了哪種記號?表現回聲的呢?

3、再次聆聽回聲(出示歌譜)感受樂曲中強弱的對比

三、發聲練習 男女聲分組唱,隨老師的琴聲唱一唱歌曲,用自己的聲音表現一下回聲。處理:歌曲其他部分用中強的力度來演唱,表現敍述的語氣。

四、學唱歌曲引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唱一首《友誼的回聲》,先聽一聽歌曲,想一想,為什麼叫友誼的回聲?指名學生回答,師小結:面對山谷,我們發出怎麼樣的喊聲,山谷就會傳給你怎麼樣的聲音,這其實就像我們人與人之間,你對別人付出了怎麼樣的真心,別人就會對你有怎麼樣的友誼,這就是友誼的回聲。

1、欣賞歌曲,隨音樂輕輕唱一唱歌曲。

2、個別指導

A 、出示:我喊一聲,喊一聲,噢,噢,噢。問:這個記號是什麼?(PP----很弱)師生配合唱一唱,注意休止符

B、出示:回聲回聲…可愛的回聲。師獨自唱一唱,請學生為老師伴奏(拍手拍腿)述:這裏有一個休止符,表示後半拍起唱,請同學們在為老師伴奏的時候注意一下,這裏的休止符是怎麼把握的(師再唱,生伴奏)我們一起來試一下(師彈琴,生邊拍手邊唱,逐步脱離拍手拍腿)

3、隨老師彈琴,生輕輕演唱歌曲第一段 “向着大森林”尾音指導。

4、學唱第二段,師彈琴,生輕輕唱一唱,個別地方糾正。

5、隨琴輕輕唱一唱歌曲。

6、歌曲處理友誼的回聲是人間最美的回聲,我們要用怎麼樣的聲音來表現這樣美妙的聲音呢?

7 、 讓我們帶者對友誼的情感來演唱這首歌曲(拍打節奏,輕聲來演唱)

8 、糾正歌曲中錯誤的地方,跟琴演唱,提示帶者什麼樣的情緒演唱。

9、用強弱來打拍的形式,再次用情演唱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感受了回聲,你現在知道音樂中是怎麼表現回聲的嗎?對,運用了兩個力度記號,那就是強、弱。除了這兩個力度記號,音樂中還有一些記號也是表示力度的,也有表現力度的變化過程的,我們在以後的時間裏再接着學習。

音樂課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這首歌曲是國小音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母親河》中的歌曲。是在香港、澳門迴歸,人民期盼海峽兩岸早日和平統一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20xx年在中央電視台《大風車》播出,立即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獲得了第四屆中國兒童音樂電視大賽金獎。

歌曲以“長江是我的家,我要去看媽媽”為主題,從兒童的視角反映了一個厚重的主題,歌詞極富兒童色彩,寓意深刻,朗朗上口。曲調優美抒情,極具童真、童趣和童情。

歌曲為二段體,第一樂段富有敍述性,曲調具有温暖、親切感,第二樂段旋律躍上高峯,突出了“長江是我的家”的主題,接着是低迴歌唱,然後旋律又一次躍上高峯,表現了主人公對長江的感情和“呼喚媽媽奔回家”的決心。

教學內容:歌曲《長江我的家》;欣賞紀錄片《話説長江》片段。

教學目標:初步學會歌曲《長江我的家》,在演唱和欣賞時能激發學生熱愛母親河的感情,豐富有關長江的相關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運用深情而又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長江我的家》。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區分並演唱歌曲中重複歌詞的部分。

教學準備:鋼琴、口風琴、電視片《話説長江》音像資料。

教學方法:複習引入法、講授法、演示法、情境法。

課型:歌曲新授課

教學流程為:複習→引入→新課教學→課外拓展→課堂總結五大環節。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1)節奏訓練。老師用手指出示不同的節奏,學生用da讀出。

(2)分組視唱,兩組唱do,兩組唱mi

(設計意圖:每節課前都會貫穿的基本能力的訓練,是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我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必須的過程,學生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才會在自己的音樂素質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

二、鞏固練習。

(1)在上一單元五十六朵花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哪幾個民族?(羌族、瑤族、彝族)。

(2)其中學唱了一首貴州彝族歌曲,叫做《阿嘍嘍》,我們一起再來鞏固一下。(師彈琴,生唱歌曲《阿嘍嘍》強調發聲方法。)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上節課的內容,強調學生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來唱歌,避免大喊大叫對變聲期學生的聲帶造成破壞)

(3)師:通過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瞭解到我國的大部分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裏,用他們的勤勞和善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祖國母親也以她博大的胸懷和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各族兒女。

三、引入新課:

(1)有人把河流比作大地的動脈,河流世世代代滋潤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所以我們把這些河流稱為“母親河”。今天我們將進入第三單元的學習。

板書:母親河(設計意圖:用波浪圍繞“母親河”三個字,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母親河在流淌)。

(2)我們知道每個國家都有他們的母親河,誰來説説你知道的外國的母親河有哪些?我國的母親河是哪些河流?(亞馬遜河、尼羅河等等。從而引入我國的母親河長江、黃河)

設計意圖(豐富相關的`文化知識)

(3)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本單元的第一首歌曲。

板書:長江我的家

四、新授課。

(1)師:有家才有愛,有愛才有家。我們應當用一種什麼樣的聲音和情緒來表現這首歌呢?(親切地、飽含深情地)

(2)請大家用飽含深情的語氣來朗誦第一段歌詞。

大家讀得很投入,老師也想讀了。(老師示範)

(4)學生齊聲朗讀第二段歌詞。

(設計意圖:學生在沒有學唱歌曲旋律之前,就對歌詞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從而為下一步以情帶聲做好了鋪墊,最終達到在音樂中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的目的)

(5)歌曲背景介紹:這首歌是在香港和澳門即將回歸祖國的時候,由音樂家魏嵐和焦虎林聯合創作的一首歌曲,表達了港澳少年兒童對祖國母親的思念和迴歸祖國的迫切心情。所以説,此時的長江已經不再單單指長江,而是指整個祖國了。

(6)下面我們來學唱歌曲。出示1=F,讓學生説出調號、拍號。(設計意圖:每節課都要鞏固的樂理的相關基本知識,避免學生盲目張嘴就唱,引導學生在拍節的基礎上,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唱。)

(7)老師有感情地範唱歌曲。(設計意圖:老師的範唱直接影響着學生對歌曲的總體感受,用老師的範唱更直觀地引起學生對歌曲的興趣)

(8)跟琴學唱歌曲第一段歌詞。用線條畫出音的高低。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藉助直觀的視覺讓抽象的音更直觀、更明朗。)

(9)在學會第一段歌詞的基礎上,進入第二段的學習。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樂理知識、音樂感覺和自覺性,本環節有效鍛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10)完整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鞏固整首歌曲,進一步加深印象)。

五、拓展。觀看紀錄片——話説長江。

(設計意圖:讓學生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更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六、總結:看完這段錄像,此時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樣。我們已經無需用更多的語言來表達,就讓我們把讚美和熱愛化作對母親河深深的讚美和祝福,祝福母親河永遠年輕,也祝福人類在母親河的哺育下永遠繁衍生息下去。

音樂課教學設計4

一、課程改革與教學設計有什麼關係?

二、按照《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應樹立哪些新理念?應探索哪些新方法和新策略?

三、當前課堂教學上存在大量高耗低效的教學浪費現象,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優化教學設計角度去思考,應該怎樣加以克服和解決?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課堂上是否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教學設計的好壞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大多數教學水平高,課上得比較好總是有一定的教學設計能力。而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差,水平低,表現在課堂上就是他們不會做課堂教學設計。因此,教學設計在教師教學能力中居於核心地位,它既是教師的一種綜合能力,也是一種創新能力,因為設計教學的過程,既可體現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又涉及教師駕馭教材和處理教材的能力,它反映的是教師的創新思想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教學才能上層次、上水平,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研究表明,今天的教學設計和以往的備課(教案)是不相同的。

首先從着眼點上看,以往備課教師關注的是“課”,忽略的是“人”。教師為如何“講”而做準備。而教學設計則不同,它關注的是“學”的研究,探究的是“以學定教”問題,這是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的。

其次,從發揮教師作用看,以往備課教師是在執行貫徹教學大綱,教師研究如何去原封不動地傳授好教材的知識。我們的教師無異成了二傳手。因此教師的個人的教學創造性,教學個性無法得到發揮。而教學設計則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開發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提倡創造性使用教材,需要教師具有優化組合教材的能力,要求教師高了。

俗話説得好,凡是預測立,不預則廢。

什麼是教學設計?所謂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課前為完成教學目標,預測教學內容、學習環境、學生行為、教師行為所引起的結果,並籌劃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行為的總體構想。

那麼教學設計與課改有何關係哪?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佈預示着基礎教育改革是一次從教育思想到教學內容,從教學組織形式到教學評價的深刻的變革。這是一次帶有文化轉變意義並改變教師角色整體系統的深刻的改革。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整體設計上加以突破。沒有整體教學設計上的轉變和突破,就不可能貫徹精神,完成不了教學任務。例如:傳統教學模式六步法-師生問好-發生訓練-複習歌曲-新授課-歌曲處理-綜合表現。可以看出來這樣的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封閉在教師劃定的圈子裏,與新課改相違背。按新課程理念我們構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活動體驗-師生探索-拓展延伸。這樣才能真正給學生更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空間,使他們積極主動發展。

課改實施以來,大多數教師在備課時已用新教學設計替代傳統的“教案”有的教師把教學設計分為“設計理念”“設計特點”“教學過程中設計意圖”後附“課後反思”。

有的教師教師教學設計含有“分析教材”“分析學生”“設計理念”“設計思路”“教學過程”後附有“教學手記”。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和寫法。可以看出課改後教學設計從淺層次的編寫教案進入深層次的教學設計。

但目前我們課堂教學嚴重存在高耗低效的教學浪費現象.表現如下:

1、教學目標意識不強

教師備課時間不充分.弄不清教學目標,上課抓不住重點,難點,課堂隨意性大,東扯葫蘆西扯瓢,教學完全處於盲目狀態.

2.教材處理不當

由於教師不做總體設計。教材沒能很好處理。重點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由於不善於教學設計,內容不連接,缺乏整體感,沒有教學主線,缺乏條理性。

3.教學方法單一枯燥

教師講的多,不給學生思考、交流時間。更沒有活動自由的空間。造成學生沒有興趣,失去學習的慾望。

4.追求形式,不重實效

不重實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學生自由放任,輕輕點水,缺乏內涵。導致教學時間精力上的浪費。

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必須靠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抓住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 教師在新的教學設計中應轉變六種意識。

—.樹立課程意識。

傳統教學教師有的是大綱意識,教材意識,教參意識,而缺少的是課程意識。按照新課程理念,強調課程是由教科書,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也就是我們要樹立大的課程觀。

那麼樹立課程意識,意味着什麼?

首先,發揮課程的整體功能。教學過程是由教學內容,學生,教師,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環境五種因素整合而成的。它是一個系統。只有孤立的每個因素都集中整合起來,才能更好的發揮課程功能。

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組織形式、環境五個因素的整合。就決定了它是獨特的且永遠變化的。課程不再只是載體,而是教師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

其次,教學組織形式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轉變。

傳統式課程觀,教學組織形式主要以“講授法”為主的單項信息交流。新課程課堂上教師變“講師”為“導師”師生信息反饋,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向的立體信息交流網絡“多功能協調”、“立體化”滲透。

第三、教師要由被動地執行和施授課程,變為主動開發創新課程。

以往的教學理念中,課程是國家的事,教學大綱、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都是專家編織出來的',與教師沒有什麼關係。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不是被動的執行課程者而是課程創造者,師生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維持生成和轉化的過程。

二、樹立過程意識

傳統教學的教師缺少過程意識,重結果、輕過程。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增加過程意識,不僅要重教學結果更要注重教學過程的本身價值。

案例

增強過程意識,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過去是清一色答案。沒有問題。知識的價值就在於它為問題而存在。可見我們的過去課堂教學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問題”清一色的標準答案,相同的回答,相同的動作,整齊劃一,而新課程強調的是給學生留下問題,讓學生達到課雖盡,餘味卻無窮。

新課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模式。教師帶着一個問題走進課堂,學生帶着無數問題走出課堂。

三、樹立導學意識

所謂導學意識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動力、方法、交往方式、學習過程、學習效果、評估的關注、組織和指導。

樹立導學意識首先教師要有“以學定教”的思想。教學設計要以學習者為出發點,關注和挖掘學習者的內部潛能、突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與快樂。

其次,樹立導學意識、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的指導。陶行知説:世界上的先生有三種。第一種是隻會教書,把學生當成書架子字紙簍。第二種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他注意的重心從書上移到學生身上了,不象從前拿學生配書本、而是拿書本來配學生了。而學生還是處於被動地位。第三種先生是好的先生,他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生學。把教與學聯繫起來,讓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一輩子負責,是本次課改的重要任務。

影響學生學習活動有兩大系統:即動力系統和操作系統,但作用不同。

四、樹立開放意識

傳統教學設計一般把學生封閉在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裏。新的課堂教學設計要突破這三個中心,實行開放式教學。

如何去突破三個中心?首先,突破課本為中心,改變過去講“課本課本、

一課之本”,提倡開發課程資源,即在學好用好教材基礎上,還要超越教材,教材只不過是例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突破教師為中心,課堂不在是由教師壟斷的一統天下。教師角色和責任,在於引領和點化,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質疑,最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突破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用大量靜態化轉變為大量的動態分解分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創設各種情景。)

再次,突破課堂為中心,可以在教室內還可以到室外。(看劇、聽音樂會、專業教師訓練、網絡)

五、把握整合意識

傳統強調學科獨立,學科本位,科目過多,課改整合基礎教育把各種知識分成若干的學科來進行教學。許多分解的知識本身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聯繫十分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需要教師在開發和利用資源時,必須具有整合意識,以本教學知識為主。儘可能去吸收各學科知識的素材和營養。(城四 整合教研組)

六、樹立創新意識

課改突出特點是為教材的編寫,為教師開發處理教材,為教師組織教學選擇教學方法,為學生評價學習有一定的空間。奧托説:“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只不過都埋藏在人的較為深層的自我裏,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寶。”希望每位教師做一個創造型的教師。不斷的挖掘自身的創造力,從而去發現自我、創造自我、超越自我、優化教學設計,形成“與眾不同”的教學風格。一級一級的登上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音樂課教學設計5

一、教學內容:聽賞《杜鵑圓舞曲》學唱歌曲《春來了》。

二、教學目標:

1、積極參與聽賞活動,感受《杜鵑圓舞曲》的不同情緒,並能用不同標誌區分不同樂段。

2、學會演唱歌曲《春來了》。

3、參加並學會演唱二部輪唱《兩隻老虎》。

三、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在“尋找春天、歌唱春天”的環節中,感受3/4拍子的特點。激發學生歡快、愉悦的情感,並大膽參與表現。

四、教學難點:

1、感受圓舞曲的特點。

2、用歡快、愉悦的情感演唱《春來了》。

五、教學用具:鋼琴、錄音機、磁帶、掛圖、卡片、彩筆。

六、教學過程:

(一)、“尋找春天”——聽賞《杜鵑圓舞曲》

1、導入

(1)律動:學生伴隨着《春天在哪裏》的旋律高興地走進教室。

(2)師:小朋友,春天在翠綠的山林裏,春天在我們的'眼睛裏,春天也在我們的耳朵裏,你們聽

2、聽賞《杜鵑圓舞曲》第一段音樂主題

聽一聽:

(1)聆聽第一段音樂主題。

(2)提問:小朋友,你們在音樂裏聽到了什麼?

説一説:

(1)啟發學生:“大家在音樂裏聽到了什麼情景?”

(2)説一説小杜鵑唱歌的情景。

學一學:用不同的節奏學一學小杜鵑不同的叫聲。

唱一唱:用小杜鵑“布穀”的叫聲摸唱第一段音樂主題。

3、聽賞《杜鵑圓舞曲》第二段音樂主題

聽一聽:

(1)聆聽第二段音樂主題

(2)提問:小朋友,你們在音樂中聽出小杜鵑在做什麼?

(3)聽音樂想象。

説一説:

(1)啟發學生:“從音樂中想象到了什麼情景?”

(2)鼓勵學生把想象到的情景説出來。

跳一跳:隨着音樂,學生把自己想象的情景,用各種不同的動作表現出來。

講一講:

(1)介紹圓舞曲的特點。(3/4拍,圓舞曲)

(2)學小杜鵑跳圓舞曲。(兩個人手拉手跳,全班圍成圈)

4、完整聽賞《杜鵑圓舞曲》

(1)聆聽《杜鵑圓舞曲》,用擺圖形譜的方法來辨別兩段音樂主題,並擺出結構圖:

a。聽到第一段音樂主題擺出圖形(三角形)

b。聽到第二段音樂主題擺出圖形(長方形)

c。聽到第三段音樂主題擺出圖形(三角形)

(2)再次聆聽《杜鵑圓舞曲》,在表示兩段相同音樂主題的圖形上填顏色,並説出理由。

(3)再次聆聽《杜鵑圓舞曲》,並隨音樂進行表演。

(二)、“歌唱春天”——學唱《春來了》

1、導入師:小杜鵑給我們帶來了好消息,春天來了!讓我們一起去瞧瞧吧!

2、聽:聽賞《春來了》

3、説:

(1)想象春天的情景。

(2)看到春天有什麼感想?

(3)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4、唱:

(1)摸唱音名:用laluha模唱歌曲旋律。要求:用輕快、活潑的聲音隨旋律模唱。

(2)唱歌詞

(3)演唱《春來了》

音樂課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初步認識吉他、提琴、法國號。

2、在演唱《我是小音樂家》中,進行編創活動,體驗做小音樂家的情緒。

3、介紹並演奏自己的樂器。

[教學準備]

1、課前佈置學生自己動手製作一件小樂器。

2、教師準備一件手工製作的小樂器,課件等等。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了幾個會唱歌的小朋友來給大家認識,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歌聲,猜猜他們是誰。(隨後,我播放課件中吉他的音樂,學生很快猜出答案。)

生:這是吉他的聲音!(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可以提示,在黑板上貼上“吉他圖片”)

師:那麼你知道吉他是怎樣演奏的嗎?誰能模仿吉他的演奏姿勢?(學生開始有模有樣地擺出吉他的演奏姿勢。)

2、師:第二位小朋友是誰?(播放了一段《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小提琴協奏曲片段)

生:這是小提琴!(在黑板上貼上小提琴圖片)

學生合着音樂模仿演奏小提琴的姿勢。

3、師:現在老師請同學們猜最後一位小朋友是誰?(播放圓號音樂片段,對於圓號的音色,學生可能會出現一臉的茫然)

師:你們認為這件神祕的樂器是屬於吹、拉、彈的哪一種?

(生討論)

師:這種樂器採取吹奏的演奏方式,它起源於古代的獵號……(教師可以簡單介紹圓號的來歷。)

二、寓教於樂

1、第一遍聆聽

師:有幾個小音樂家會演奏這幾樣樂器,讓我們來聽聽他們分別是在哪裏演奏這些樂器?

(播放課件,在倫敦、巴黎、柏林三地風光照片背景襯托下,聆聽本課音樂,讓學生帶着問題傾聽音樂。)

2、第二遍聆聽

師:誰能把黑板上歌曲中出現的樂器名與地名正確地連接在一起?

(學生們爭先恐後舉手回答,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可以可以清唱歌曲的前半部分,讓學生在無伴奏演唱中感受歌曲的節奏以及加深學生對於歌曲中三段歌詞的記憶,有助於表演。)

3、第三遍聆聽

師:這些小音樂家們在演奏時候的心情怎麼樣?演奏的音樂美妙,在歌曲中找找它們的聲音吧!

(演奏時的心情很高興、愉快地,演奏的聲音是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跳喲,唱喲,跳喲,唱喲,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這裏教師解決後半部分的襯詞)

4、第四遍聆聽(結合動作模仿)

師:大家羨慕這些會演奏美妙音樂的小音樂家嗎?讓我門也來當一會小小音樂家吧!(隨音樂帶上前面模仿樂器的姿勢進行律動)

5、張口默唱。

6、隨琴聲輕聲跟唱。(如果有錯誤,及時糾正)

7、完整演唱歌曲。

8、表演唱(加入拍手動作及樂器模仿的動作,或者也可以按順序跟老師走出位置圍成一個大圈,進行表演)

三、創造表現

1、師:上節課老師給大家佈置了作業,讓同學們回家用身邊的東西來製作一件小樂器,樂器都帶來了嗎?

(在第四冊中已出現讓學生自己根據身邊的物品製作沙球等打擊樂,這裏學生應該會紛紛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須表揚學生的創新精神。)

師:老師今天也帶了一個小樂器,是用一個空酸奶杯和三根橡皮筋做的,我把橡皮筋系在空的酸奶杯上,兩頭固定好,拉動兩頭的橡皮筋就會發出響聲,而且兩頭的聲音都不一樣。“老師想請幾個做得比較好、有創意的同學來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

(自制小鼓:在空月餅盒的旁邊穿根繩子繫上結,可以掛在脖子上,再用兩跟筷子做小鼓捶。用一個空的紙巾盒,幾根橡皮筋,把橡皮筋系在紙巾盒上,拉動橡皮筋就會發出聲音。)

2、師:我們看了幾個同學的小樂器,你們能不能給自己的樂器起個名字,然後把你的樂器名與歌曲的樂器名稱換一換。我是一個小小音樂家,住在奉化,我拉起我的小響筒,能奏起美妙的音樂,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跳喲,唱喲,跳喲,唱喲,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勃隆砰砰砰。”

3、學生小組進行編創。(學生紛紛像小鳥似的嘰嘰喳喳為自己的樂器編歌詞。)

4、上台展示。

四、完美結課

同學們,拿起你們的小樂器為自己編的歌曲伴奏吧!(孩子們合着伴奏音樂高興地拿起自己製作的樂器,唱着自己編的歌詞,陶醉地唱起來。這個時候,我們老師也可以拿起酸奶瓶,和孩子們一起唱一起跳,讓我們就在這愉快的、充滿成就感的'音樂裏結束這節難忘的音樂課。)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瞭解樂器的這部分。沒等我演示完樂器演奏的姿勢時,學生們都能很快的反映出我演示的是什麼樂器,這説明學生對樂器的熟悉,也説明我的演示是像模像樣的。等學生回答出來之後,我再讓個別學生來體會,學生們都非常活躍,反映很靈敏,而且課堂秩序活而不亂,這説明學生們已經被我的音樂課吸引了,也説明了學生的訓練有素。看到學生這麼有興致的參與音樂活動中來,我鼓勵他們:音樂來源於生活。只要有心,每個人都能成為小音樂家!

對於新教師來説,這節課是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地方。通過大家的討論,得出我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我與學生的互動還做得不夠。很感謝大家對我的課提出寶貴的意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克服這一點,爭取早日成為一個名師!

音樂課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歌曲《山谷靜悄悄》(人音第七冊第七課)

教學目標:

1、在音樂實踐中掌握力度記號f、p,進行情景創作活動。

2、用連音、斷音的演唱方法,運用力度記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感受回聲,在音樂的感悟下去探索發現大自然的奧祕。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用輕柔優美的歌聲描繪寧靜美麗的山谷風光,抒發對祖國河山的讚美之情。

教學難點:

感受回聲,對歌曲的情感體驗。

教學準備:

課件、鋼琴、打擊樂器

一、組織教學

聽節奏律動進教室

二、導入(創設情景:引子)感受與鑑賞

1、師: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大山去郊遊,聽那整齊的腳步聲。(出示節奏)

××××× ×:∥

2、教師用不同的力度擊鼓,提問:我們的腳步聲有什麼變化?(出示力度記號:f強、p弱)

3、學生聽辯教師敲擊節奏的不同力度,並進行模仿。(感受有遠及近、以及由近及遠的力度效果)提問:仔細聽你們的腳步聲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出示力度記號:pmpffmpp)

4、學生模仿力度的變化拍擊節奏

三、歌曲學唱(創設情景:走進山谷)表現

1、師導入:走進大山,山谷裏可美了,山谷裏有什麼?

2、模仿回聲,提問:你們聽到過回聲嗎?你能模仿一下嗎?

3、做回聲小遊戲,師生互動模仿回聲的效果。(學生分組)

4、難點句學唱

師:山谷的回聲太美妙了,聽:“叮咚、叮咚”。

5、學唱歌詞(聽錄音範唱)

師提問:走在山谷的小路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師生問答式朗讀歌詞

6、跟琴學唱歌曲(指導學生用輕柔優美的歌聲學唱,注意用連音、斷音的演唱方法,分別用lu演唱旋律。)

7、師生對唱(問答式)

8、連貫流利的演唱全曲

9、歌曲處理(用力度記號pfmp漸強漸弱來處理歌曲)

引導學生根據歌詞的提示和音樂形象採用合適的力度記號處理歌曲,注重個性發展(創作)

四、走出山谷(創作)

1、師:這時,山谷下起了小雨。聽《小雨沙沙》學生跟唱

2、學生創作回聲(學生互評)

3、請學生收集相關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音樂材料,並進行聆聽。(音樂及其相關文化)

4、師:今天的大山之遊,同學們都發現了什麼呢?有收穫嗎?讓我們排好整齊的隊伍踏着整齊的步伐走出山谷吧(學生跟着音樂律動走出教室)

課後反思:

因為音樂教學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徵,再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我採用“創造情境陶冶心靈,視聽結合激發興趣”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了音樂課的學科特點,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所以在前半節課的過程中層層遞進,讓學生樂(le)在其中,樂(yue)在其中。但是由於準備時考慮的不夠周全,在上課的過程中也留下了不少遺憾,有待改進。

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於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工作中,首先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貫穿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要有機地滲透在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在教學中,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徵,引導學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感情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小青蛙找家》一課,選自人音版教材國小一年級音樂教科書第八課。它包括聆聽,歌曲創編與活動幾部分內容。它們之間互相關聯,貼近學生的生活,童趣盎然。這一課本人擬訂的目標是聆聽二胡齊奏曲《小青蛙》,感受樂曲所表現的內容,並能理解音樂;學會用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並能創編動作,從中體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我整體的教學思路是以"動物"作為本課的主題情境和主線,設計環環相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看、聽、想、説、做的過程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體驗音樂活動帶來的愉悦感受。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應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的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基於這種理念,在課的一開始我就説:“歡迎大家進入愉快的音樂課堂。今天啊,老師要帶同學們去愉快的動物王國裏參觀一下”。這樣導入,既促進了師生關係,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愉快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模仿各種小動物,模仿他人活動,他們十分樂意。我設計了動物動畫卡通形象,讓學生通過模仿小動物的聲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動中來抒發自己的快樂。突破以前沉悶老套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愛聆聽音樂時,讓學生模仿小青蛙的各種形象,並且分小組合作用自制的沙筒和形體語言來模擬夏天的狂風暴雨。讓學生隨着音樂一起來表現音樂形象,引導他們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這樣無形中就讓學生理解了音樂,體會了音樂形象,也提高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新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一切的學習方式都應該用符合兒童情趣的方式進行。教學時應注重學生的自主探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注重交流合作,體驗共同學習的樂趣。在歌曲教學這一部分,我先讓學生充分而完整的聆聽歌曲,然後根據歌曲的節奏特點,用鼓聲來敲擊節奏,讓學生通過聽音來排擊節奏。這樣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解決了歌曲的難點。雖然這種方法對一年級的學生有點困難,但由於平時注重這一方面的訓練,所以還是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鼓勵學生探究學習,激發創新求異思維,在本課中也有體現。我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進行探究性與創造性的學習,教學中想讓孩子們用沙筒來模仿雨聲,但是教具有限。於是在課前引導孩子們自己去尋找,看身邊有沒有什麼物件可以充當沙筒來代替雨聲。於是就有了在塑料瓶子裏裝上沙子或者小石子的“沙筒”。這不但滿足了全體學生想動,好動的慾望,也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與動手操作能力。另外,鼓勵學生自己為歌曲創編動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蘆畫瓢”的方法,給孩子們營造了樂學,想學的教學氛圍。

《小青蛙找家》有它的光彩之處,但也存在不少遺憾。比如,在學生完整而充分的聆聽音樂,並且隨着音樂表現音樂形象時,學生更多是專注於手上的動作,而忽略了耳邊的音樂,造成了課堂的紊亂。另外,學生在模仿音樂形象時,發生了爭執,這些都需要老師及時發現並且調節。總之,“感受音樂,體驗快樂”是本課的宗旨。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當然,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快轉變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而努力。

音樂課教學設計8

教學要求:

1、表演《美麗的黃昏》

2、單元總複習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歌

二、複習《鐘聲叮叮噹》

分聲部唱一唱

二聲部合唱

三、表演《美麗黃昏》

1、導入:黃昏的晚霞美嗎?請小朋友聽一聽音樂是怎樣來表現的呢?

2、聽錄音

學生談感受

聽音樂,學生説説是幾拍子的?

放音樂,學生試拍

師生隨着音樂一起拍打

3、師:這麼優美的'音樂,你會用動作做一做嗎?

放音樂,學生自由做動作

4、跟着錄音輕唱

連唱,注意及時、敏捷地換氣

5、喲能夠不同的速度演唱這首歌,説説表現的意境和情緒有什麼不同?

分組討論

速度,表達的情緒

稍快,輕鬆、愉快

中速,寧靜、美妙

稍慢,低沉、壓抑

6、輪唱

聆聽錄音學生感受

將學生分成二組,甲組先開始唱,唱至2時,乙組從頭開始唱

教師指揮,學生輕唱,要求學生既能聽到自己的聲部又能聽到另外一個聲部的歌聲

為三個樂句分別想一個簡單的動作,邊唱邊做

有感情地進行三部輪唱,注意三拍子的韻律

7、學唱歌譜

A、教師範唱

B、重點唱一唱第一樂句前六小節,並畫圖形譜

C、學生畫出第二樂句的圖形譜

D、連起來唱

E、進行輪唱

8、選擇三角鐵、串鈴、小鼓、雙響筒在“叮咚”處伴奏

分組嘗試

分組展示

學生評價

用三角鐵在“叮咚”處伴奏

四、小結,師生再見。

音樂課教學設計9

一、教學內容:

表演《牧場上的家》

二、教學目標:

1、用平穩、悠長的氣息和柔和、連慣的聲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達對家鄉的依戀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2、複習弱起小節的含義和他在音樂中的表現效果

三、教學重點:

學會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體會歌曲表達的美好情緒。

四、教學難點:

學會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體會歌曲表達的美好情緒。

五、教學過程:

表演《牧場上的家》:

這是一首廣泛流傳的.美國田園牧童歌曲。3/4拍,大調式,旋律優美,流暢。歌曲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

1.這是美國兒童對自己在牧場上家的讚美。

2.教師範唱時要注意弱起拍的節奏及換號處。

3.學唱曲調。

(1)在看譜聽教師範唱曲調(或鋼琴單音彈奏曲調)中,找出曲調中的相同樂句。

(2)先在教師指導下學唱第一樂句8小節,及第三樂句的8小節,要求學生劃3/4拍指揮圖式唱譜。

(3)學生自學第二樂句的8小節,劃拍把握好節奏的長短。注意弱拍節奏。

(4)在教師完整的彈奏曲調後,準確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強弱感,並隨着曲調起伏唱出力度的漸強、漸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對牧場家的愛。第三樂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強。

改編練習

1.非常熟練唱好前8小節曲調。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徵。

3.學生自由選擇兩種拍號進行改編。

4.改編展示:學生試唱自己的改編曲。教師要多加鼓勵學生的改編曲。

小結:改編也是一種創作,但由於不同的拍號,所以情緒也不盡相同。

教學後記:本單元我通過音樂遊戲、唱歌教學、律動等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情”的感受當中來感受音樂,在“情”的呼喚中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渴望。通過學習,學生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和家庭的温暖,從而激發孩子去愛自己的家。充分的體現了以“音樂為本”、以“育人為本”的藝術原則。

音樂課教學設計10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優美、流暢的情緒,知道春天季節的變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並能用歌聲表達內心的感受。

2.感受音區域中低的位置,分辨音的高低。

3.能按音樂的節拍協調地做動作,學會聽音樂做跑跳步。

活動準備:手偶小燕子一隻,公雞、老牛的教具各一隻,燕子圖―張。

活動與指導:1.在音樂的伴隨下,上身挺直動作與音樂合拍做跑跳步依次進入教室。

2.感知音的高中低。

(1)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出學習的內容出示公雞,每天早晨大公雞很早的就起牀了,高聲叫着:大公雞真勤快!請幼兒學會公雞、老牛的叫聲並回答:準的聲音高,準的聲音低,辨別聲音的高低。

(2)老師彈奏一首樂曲,分別在高、中、低三個音區彈奏,讓幼兒隨音樂合拍的拍手。

當聽到高音旋律時,雙手在頭上拍手,聽到中音區旋律時,雙手在胸前拍手,聽到低音時雙手在腿部拍手。

3.歌曲:《小燕子》(1)“美麗的春天來到了,小燕子從暖和的南方飛回來了”出示手偶小燕子,“它高興得唱起歌來了,老師範唱全曲《小燕子》,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2)出示“小燕子”圖片,圖片上畫有紅紅的大陽、綠草地、天空飛着小燕子,老師用清唱的`方法再次為幼兒範唱,幫助幼兒熟悉記憶歌詞。

(3)請幼兒隨教師的琴聲一起練習節奏説白:②和暖的太陽照大地,花兒開放,小草綠。

(4)學唱歌曲,重點唱好一詞兩音和像聲詞,吐字要清楚,音要準。

(5)複習歌曲:《多愉快》。

提示幼兒大家要聽前奏整齊的開始和結束,唱叫要合音樂的節拍做動作。

用自然歡快的情緒演唱。

可利用領唱,分組唱的形式練習。

4.律動:《翹翹板》(1)幼兒聽樂曲感受三拍子的特點,柔和舒緩:強弱弱,先用自己的兩個胳膊按節奏左右上下動,幼兒已有玩翹翹板的生活體驗。

(2)幼兒自由結合分二人一組按音樂的節奏上下的動。

(3)啟發幼兒兩人要:互相配合做動作,膝關節屈伸運動,體驗身體升起降落的感受。

5.舞蹈:《快樂舞》幼兒聽音樂信號迅速成圓圈站好。

“小朋友在玩翹翹板時的心情是什麼樣的?”“非常快樂”“好,那咱們一起來跳個快樂舞吧!”音樂響起幼兒隨之舞蹈。

提示幼兒按音樂合拍的跳,動作要自然協調,尤其是跑跳步,要抬頭挺胸。

結束部分:在音樂聲中幼兒自由的做跑跳步出教室。

音樂課教學設計11

啟發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欣賞的內容是鋼琴獨奏曲,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味的鋼琴獨奏曲,樂曲的名稱叫做《牧童短笛》。板書:《牧童短笛》。

(一)介紹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賀綠汀,他是我國的音樂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於一九三四年。

(二)“聽”完全曲,“聽”後回答下列問題:

1、《牧童短笛》,由幾個樂段組成?它們的情緒怎樣?(分成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速度徐緩,旋律悠揚;

第二樂段速度歡快,旋律流暢;

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

(三)分段分析,分段講解,分段欣賞全曲

第一樂段。1=G,4/4拍,這一樂段用對位手法寫成,在這一樂段裏,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樂曲的兩個聲部此起彼落,正如兩個小牧童在牛背上對歌。

再播放錄音第一樂段。

第二樂段

這一樂段由上面的C調轉到G調,由4/4拍轉到2/4拍,速度明顯加快,通過聽、講、想、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對於想象豐富、發言大膽的同學要鼓勵、表揚,(如:有的學生認為兩個牧童不是在田野裏互相追逐嬉戲,而是從牛背上下來,兩個人在打水仗)。這一樂段要聽後再分析。

第三樂段

本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曲調稍加裝飾,使樂曲顯得更加流暢、緊湊、歡快,情緒顯得十分安謐,使樂曲更加充滿詩情畫意。最後樂聲漸弱,結束在明亮的高音區,給人以詩意未盡之感。本段也聽後再分析,以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現的內容好象又回到第一樂段:兩個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對歌,並且趕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賞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賞全曲後,教師應讓學生完整無缺地把全曲“聽”一遍,以便學生加深對全曲(整體)的印象,這一遍,教師不能在中間作任何插話,以免打斷學生的思路。

(五)討論、談體會

七、課堂小結及佈置作業:

教學反思:

養成安靜聆聽音樂的好習慣,積極參與體驗樂曲帶給人們的不同的情緒。

音樂課教學設計12

一、教學內容:

1、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

2、複習唱好《拉薩謠》;

3、聆聽《東北秧歌》;

4、練習東北秧歌的基本動作。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情豐富唱好《拉薩謠》;

2、通過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感受民族管絃樂,體會苗族、彝族音樂風格;

3、學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調改編的`管絃樂曲,曲調歡快、熱烈。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藏族歌曲《拉薩謠》,今天我們一起復習複習,要唱得更好一點。”

2、學生齊唱。

(二)開始上課

1、跟錄音演唱。

2、難點指導,跟伴奏帶讓學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過渡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師:“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調改編的曲子《北京喜訊到邊寨》。”

4、讓孩子看着簡譜聆聽,感受三部分七個主題的音樂旋律。

5、讓學生談談聽後感,教師總結。

6、完成聽聽想想問題。

7、聆聽《東北秧歌》,讓學生猜猜此音樂的舞種。

8、引出“秧歌舞”。

9、教師示範跳“秧歌舞”,學生喊口令。

10、動作分解教學……

11、結束。

音樂課教學設計13

設計思想:

本節課我根據音樂欣賞教學應該遵循藝術本身的規律,從聽覺入手,從情感入手,充分重視審美體驗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的創新精神。在教學中重點強調了“聽覺”的培養,以“聽”為主,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自由想象、聯想並用各種方式表現對音樂的感受、理解。下面將教學的思路作一簡述:

一、導入:

課間播放“金蛇狂舞”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背景中自由走進教室,從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無形中對音樂有所感受,為教學埋下伏筆。然後教師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反映,自然地引出再聽音樂片斷,並讓學生通過聽辨、思考、討論,讓他們給樂曲命名,給一首從未接觸過的作品命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初聽全曲的積極性,他們會全神貫注地去聽,去想象,去創編。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起了學習興趣。

二、簡介作品:

通過教師簡明、生動的講解,使學生對作品相關的常識、時代背景、創作意圖、曲式結構等有簡單瞭解。

三、簡單的分析作品:

利用多媒體課件,採用分段聽賞的方法,使學生對每個樂段有所感受與體驗。首先讓學生聽引子部分。聽後師提出問題:引子部分描繪了什麼樣的情景?醖釀了什麼情緒?通過學生的描述,從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與聯想力,通過哼唱加深記憶。接着讓學生聽A段部分,聽後師提出問題:引子過後是什麼樂器把引子與第一樂段連接起來的?力度上有什麼變化?有何作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後回答。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對力度的聽辨力與聯想力,通過哼唱加深記憶,進一步感受了音樂的歡快情緒。最後讓學生聽賞B段部分,師提出問題:A樂段和B樂段哪個樂段最熱鬧?用什麼樂器來烘托熱烈歡騰的氣氛的?你能説説這段樂曲的創作特點嗎?你能説出樂曲中堂鼓的節奏嗎?通過讓學生小組探索討論,讓學生自己畫圖形譜從而瞭解作品的創作手法,並通過用筷子模仿堂鼓演奏,加深音樂記憶,感受“對答響應”與“螺絲結頂”的創作手法在樂曲中的運用和效果,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與音樂理解能力與表現能力。

四、復聽全曲:

在對作品有所瞭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聽全曲,然後讓學生用手中的圖形按音響的順序在課桌上排列起來,並讓學生小組互相把聽到的音樂描述下來,從而檢測學生對音樂結構的分辨力,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又掌握了全曲的結構。

五、用筷子為樂曲伴奏:

在學生中找出一名小指揮中,到講台上指揮,要求學生在聽到引子部分時隨意做律動,在聽到A段部分時用筷子互相敲擊,在聽到B段部分時用筷子模仿堂鼓的敲法為樂曲伴奏。

六、課堂小結:

以往的小結通常都是由教師進行的,本節課由學生來進行小結,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同時也檢測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思維。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民樂合奏《金蛇狂舞》,讓學生感受音樂熱烈、歡騰的情緒,從情感上喜愛這首曲子。

2、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讓學生聽、辨、唱、奏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從中獲得音樂的樂趣與成功感。

教學內容:

1、聽賞民樂合奏《金蛇狂舞》。

2、用肢體與筷子感受並表現音樂。

教學重點:

1、感受樂曲的情緒,用筷子模仿中國堂鼓的敲法來感受音樂,表現音樂。

2、瞭解“對答響應”與“螺絲結頂”的創作手法在樂曲中的運用和效果。

教學難點:

瞭解“對答響應”與“螺絲結頂”的創作手法在樂曲中的'運用和效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磁帶、筷子、圖形。

2、學生準備:圖形、筷子。

教學方法:

1、用多媒體課件,使其視聽結合。

2、發揮欣賞教學的“通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樂曲情感的認知加以體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教學設想:創設良好姝教學氛圍,為教學埋下伏筆。)

1、課間播放《金蛇狂舞》的音樂,學生在音樂背景中自由走進教室。+

2、導入課題:

(教學設想:根據學生的反映,自然地引出再聽音樂片斷,並讓學生通過聽辨、思考、討論,給一首從未接觸過的作品命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初聽全曲的積極性,他們會全神貫注地去聽,去想象,去創編。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剛才進教室時聽到的音樂片斷表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情緒?你們注意了嗎?

生答後,師問:你能用色彩或線條表示樂曲的情緒嗎?

學生回答後量,師:你們説得都很好。這種熱烈歡快的情緒是用什麼樂器來烘托的呢?聽了音樂你能聯想到什麼呢?

請同學們小組互相交流,然後指生回答。

師:請同學們完整地聽一遍音樂,聽後請給這首曲子起個名子,為什麼?請説出你的想法。

學生給樂曲命名後,師小結:同學們給樂曲起的名字都很好,這首曲子就是本節課我們要欣賞的民樂合奏曲《金蛇狂舞》。板書課題,並多媒體顯示。

二、簡介作品:

(教學設想:通過教師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的講解,使學生對作品相關的常識、時代背景、創作意圖、主題和它的發展變化、曲式結構等有簡單瞭解。)

這首曲子是聶耳根據我國古老的民間樂曲“倒八板”改編的。原曲經常在民間喜慶的節日裏演奏。聶耳在改編時把原曲歡騰的情緒作了進一步的渲染,使旋律更具有鮮明的節奏特點,這一富於彈性的節奏貫穿了全曲,表現了我國江南水鄉人民在節日裏賽龍船時,人們歡騰的情緒。全曲由三個樂段反覆交替組成。

三、簡單的分析作品:

1、多媒體顯示引子部分(■)譜例,引導學生聽引子部分。

(教學設想:通過學生的描述,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與聯想力,通過哼唱加深記憶。)

學生聽後,師提出問題:引子部分描繪了什麼樣的情景?醖釀了什麼情緒?

學生回答後,跟錄音哼唱旋律。

2、多媒體顯示A段(●)譜例,引導學生進行聽賞。

(教學設想:培養學生對力度的聽辨力與聯想力,通過哼唱加深記憶,進一步感受音樂的歡快情緒。)

學生聽後,師提出問題:引子過後是什麼樂器把引子與第一樂段連接起來的?力度上有什麼變化?有何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師小結,學生跟錄音哼唱旋律。

3、多媒體顯示B段(▲)譜例,引導學生進行聽賞。

(教學設想:通過節奏參與加深音樂記憶,感受“對答呼應”與“螺絲結頂”的創作手法在樂曲中的運用和效果。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與音樂理解能力與表現能力。)

學生聽後,老師提問:

(1)音樂在力度和音色上是怎樣對比的?

(2)表現了什麼樣的場面?

(3)A樂段和B樂段哪個樂段最熱鬧?

(4)用什麼樂器來烘托熱烈歡騰的氣氛的?

(5)你能説出樂曲中堂鼓的節奏嗎?

(6)你能説説樂曲的創作特點嗎?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師小結,並讓學生在黑板上用自己的譜記錄樂句的長短,從而讓學生了解“螺絲結頂”的結構形式。

師點按鼠標,B樂段譜例下顯示堂鼓的節奏,學生跟錄音哼唱旋律,然後分組用鑼鼓經式讀法讀出堂鼓的節奏,並用筷子模仿堂鼓演奏,感受“對答呼應”與“螺絲結頂”的創作手法在樂曲中的運用和效果。

四、復聽全曲:

(教學設想:通過擺圖形的方法檢測學生對音樂結構的分辨力。)

1、讓學生看多媒體顯示的譜例,聽全曲一遍,然後讓學生用圖形(■、●、▲)按音響的順序在課桌上排列起來,並指生上講台在黑板上排列。

2、學生擺完圖形後,師:你能把聽到的音樂用語言描述下來嗎?讓學生小組互相描述。然後指生進行描述。

五、用筷子為樂曲伴奏:

(教學設想:通過學生參與,鞏固音樂的記憶,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再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學生中找出一名小指揮,到講台上指揮,在聽到引子部分時隨意做律動,在聽到A段部分時用筷子互相敲擊,在聽到B段部分時用筷子模仿堂鼓的敲法為樂曲伴奏。要求學生要耳聽音樂,用心去感受音樂,聯想着在節日裏人們在舞龍燈、耍獅子、要表現出人們奔放歡樂的情緒。

六、小結:

(教學設想:小結通常是由教師進行的,本課由學生小結是為了檢測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雖然三言兩語,但比教師總結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

老師可強調補充:我們感受到了民族器樂的豐富表現力,希望在以後的欣賞教學中同學們能用心去感受音樂,用我們的身體、表情、動作來表現音樂,從而更好的參與音樂實踐,並從中獲得音樂的樂趣與成功感。

音樂課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歌曲以短笛的吹奏敍説了家鄉的美景,讚美了生活的幸福,富有童趣。歌曲為2/4拍、羽調式、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第一樂段由四個樂句構成,第一、二、四個樂句各為4小節,其中第三樂句僅三小節,節奏緊湊,曲調歡快跳躍,並運用了頓音的唱法,形象地模擬了銀鈴般的清脆笛聲,悠揚動聽。第二樂段共有五個樂句,第一、二樂句採用了切分音和頓音,使得音樂舒展和跳躍,每句句未呼應式的手法表達了孩子的歡樂喜悦的心情。第三樂句只有三個樂節,旋律以模進的手法逐漸地把歌曲推向高潮,第四、五兩個樂句是前段的第三、四樂句再現,最後的悠揚的笛聲結束。

學情分析

學生弄融入到學習中,而且對本節課的內容學生能在歡快的課堂氣氛中掌握。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用歡快、熱烈的情緒演唱歌曲《一支短笛輕輕吹》

2、能力目標: 能以體驗的方法、自主探究的方式, 學唱歌曲《一支短笛輕輕吹》

能主動參與小組創編活動,大膽地進行即興歌表演。

3、情感目標: 能在 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學會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唱歌曲並表演。

教學難點:歌曲中笛子的模擬聲的'演唱。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隨《一隻短笛輕輕吹》伴奏音樂進教室。

2、師生問好。

二、學唱歌曲

1、師:課外,你最喜歡玩哪些有趣的活動?

2、學生自由説。

3、出示課件圖片(傍晚,小男孩揹着書包吹着笛子在山坡上趕着羊兒的畫面)請學生説説小男孩喜歡在做什麼。

4、引出新歌

5、課件出示歌譜歌詞,學生邊聽賞邊打出節拍。

6、再次感受,根據歌詞自由創編動作。

7、那位小男孩吹出的笛聲好聽嗎?引出難句(帶襯詞的那兩句)

8、跟琴學唱這一句,並指導學生唱得短促、輕快。

9、老師與學生合作演唱第一段,學生唱所有帶襯詞的樂句,其餘的老師唱。

10、即時糾正錯誤。

11、學生跟琴演唱第二段。

12、認識反覆跳躍記號,在演唱中講解實踐。

13、圖色快表示曲調順序鞏固

14、各種形式鞏固練唱

三、創編表演

1、分組討論,自選道具,設計表演唱。

(笛子、羊頭飾、書包、鞭子等)

2、各小組展示、評議。

四、結束部分

隨《一隻短笛輕輕吹》出教室。

音樂課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欣賞《維也納的八音鍾》《打字機》

2課時

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在欣賞生動形象的器樂曲中獲得樂趣,更加熱愛音樂。

[智育目標]:在欣賞器樂曲的過程中能逐步注意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表現要素對於塑造良好形象的作用。

[素質發展目標]:通過模仿學習創編,培育求新求異思維,對創編感到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欣賞器樂曲時展開聯想和想象,加深對樂曲的理解。

[教學難點]:聽音樂填寫音樂主題中缺少的音。

教學準備

樂曲《維也納的八音鍾》、《打字機》課件、各種富有童話色彩的頭飾、維也納的街景、八音鍾、打字機圖片或是資料、打擊樂器、

學生活動設計

隨音樂演奏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們要欣賞兩首非常好聽、非常生動形象的器樂曲,欣賞器樂曲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了,大家要繼續努力器樂曲沒有歌詞,全部靠音樂本身來表現它所敍述的內容,這就給了我們廣泛的聯想、想象的空間,但這也不是毫無根據的亂想象,因為音樂本身已經給了我們不少信息,例如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區、節拍等都與所表現的`內容有關就速度來説,表現興奮熱烈的音樂一般都要快些.

下面我們來開始欣賞,欣賞時要靜心地聽,積極地想,經常堅持這樣來欣賞音樂,我們的音樂欣賞水平就能大大提高了

2.欣賞管絃樂合奏《維也納的八音鍾》

a.從課本上的插圖談起,介紹八音鍾和維也納

b.介紹作曲家柯達伊。

《維也納的八音鍾》是柯達伊的名作《哈里亞諾什組由》中的第二首,描寫哈里正在吹牛,説是自己與國王的公主到維也納王宮去遊玩,看到了宮中很多的八音鍾,樂曲一開始就出現了八音鍾齊鳴的音響,然後出現了課本中列出的主題。這個主題不時出現,但每次都有些不同,表現了八音鍾裏的小人、小鳥正在歡樂地舞蹈。同學們可以想象王宮內不只一台八音鍾,而是好幾台,所以音樂是顯得非常熱鬧的。

c.請學生談談聽後的初步感受。

d.復聽。

3.欣賞管絃樂合奏《打字機》

現在打字機早就被電腦所代替,同學們很少能見到打字機了,但偶爾在舊貨市場上還能見到。教師介紹打字機,最好能找到實物帶進課堂讓學生觀察。

這首樂曲形象地描繪了打字機工作時的聲響,非常形象,十分生動。作者安德森是美國的輕音樂作曲家,他十分擅長創作形象鮮明的管絃樂小品,尤其是他十分重視為兒童們創作出既好聽又生動的小曲,例如我們早已欣賞過的《跳圓舞曲的小貓》、《打切分音的小鬧鐘》等都出自他的手下。

a.欣賞音樂請學生説説初聽後的感受。

b.復聽。提醒注意回鈴的聲音和調轉機頭的聲音。學生可自由模仿用打字機打字的動作。

c.分組選用合適的打擊樂器隨音樂敲擊。

4.創編。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創作練習,我們先來唱一唱課本中出示的例子(即“叮鈴鈴,叮鈴鈴,快樂的歌”)。

a.提問:手機的鈴聲是怎樣的呢〔學生議論),手機的鈴聲是五花八門的,有的發出嘟嘟的聲響有的與電話鈴聲相似,更多的是一段電子音樂,因此我們也可以從多方面去設計,不一定侷限在叮鈴鈴助聲響,同樣節奏也可以變,現在我們可以以同桌為組,兩人一組共同商量。

b.教師選擇幾個公佈,師生共同演唱評議。

c.再用同樣的方法填寫自行車的鈴聲。

d.總結。

復備:

本課聽音練習是難點,還是應讓學生再反覆多聽幾遍,增加音高的印象。

教學反思

我在本課教學中,和學生一起討論節奏練習問題,此時的學生都感到老師能和他們一起參與活動覺得很親切很開心。其實老師的一個讚美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對學生來説都是最好的獎勵。而我又在表揚的話語中作了改革。比如我設計的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時,對回答對的學生就表揚他或過去拍拍他的肩膀説:“不錯,你真棒,大家為他鼓掌一下。”簡單的舉動,使學生的興趣大為提高。在以後的師生交流中,老師就不像以前那樣嚴肅,而學生也不那麼拘謹,課堂上的師生關係也會變得更加融洽了。

標籤: 音樂課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nyue/4lp1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