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文言文教學目的初探論文

文言文教學目的初探論文

1追求文從字順

文言文教學目的初探論文

文言文的每個字都有確切註釋嗎?答案是否定的,例如“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若將“黃花”翻譯成“菊花”,“怎能呈現在李清照眼前和我的感覺世界裏的那朵特有的‘黃花’的色、香、形呢?”可以這樣説,翻譯是我們走近文言文的一架橋樑,但是追求文從字順的翻譯卻消滅了那個時代語言的特點,使我們在貌似讀懂的同時,永遠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這些語言的'內涵了。柳宗元談寫作是這樣説的:“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易》以求其動。”“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質,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以著其潔。”可見古人在學習方面更注重文章的神采,而不是盲目追求詞句章法的整齊。然而為了應對考試,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註釋,以至於文言文的學習成為文白對譯的工夫。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樣一篇較為淺顯的文言短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其中有關文句的註釋有27個。人教版的國中課本中的《陋室銘》,全文共9句不足百字,註釋竟多達14條,足有四五百字,而《古文觀止》中對該文的註釋僅15字。”翻譯似乎成了唯一目標,貌似會翻譯就是懂文言文了,甚至一味做語法分析,這樣的教法與學法完全消磨了中國古代漢語的魅力。

2以技術訓練為目的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於是,很多老師通過課文講解,要求學生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固定搭配,文言句式,這樣不僅積累了古漢語知識,而且可以用來理解課外的文章,能夠成功應對考試。這樣的基本功確實不可缺少,但如果把文言文教學的全部力量都放到文字層面上來就會走向極端,很多高中生都有專門記文言文知識的筆記本,一個實詞有十幾項解釋,分別出自哪些文章或句子,特別是虛詞,有多少種用法,甚至形成模式,例如,“所”+動詞=動詞。再如,不及物動詞的使動、意動,大量的語法知識記憶讓古代漢語成了比英語還要難懂的怪異語言,在語文課上文言文完全喪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與新課標的指向是背道而馳的,將語文這個學科推向了被人厭棄的深淵。例如,高中課本中節選了大量《史記》篇目,通過學習,拿來一篇課本之外的篇目,大部分學生也能讀懂,但這就是懂得《史記》了嗎?當然不是,魯迅先生稱它為史家絕唱無韻離騷,是因為對這部史書來説,疏通字面意思只是其一,理解其思想與精神,特別是司馬遷本人的情懷,才是最重要的。

3以道德教育為目的

新課標提出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有的教師就將課堂變成道德講堂,篇篇都總結出愛國主義思想,搞得學生讀懂讀不懂都往愛國情懷上靠,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扭曲,是不負責任的。例如《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成功地遊説了秦穆公,這篇文章選自《左傳》,稍微有一些歷史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春秋時期各國君主崇尚養士,士人可以忠於此君,亦可忠於彼君,忠與不忠一個重要因素是君主如何招賢納士,正如曹孟德所説“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本文無疑要表現燭之武,作為士人,來鄭國多年未被任用,如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可是多少參考書將本文的思想歸納為愛國主義精神,試問若真是無私的愛國情懷,何來“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一句呢?語文教學的德育是潤物細無聲的,無視文本內容,只知教化學生,是萬萬不可取的。綜上所述,教學目的對教學內容起決定性作用,由於實際教學活動中錯誤地理解使得目的與內容南轅北轍,導致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進行着舊的傳統教學。歸根結蒂,需要語文教師本着對學生負責、對傳統文化負責的精神,探求新時代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6y9v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