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總結 >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上學的時候,大家對知識點應該都不陌生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

第1課 古代埃及

【課程標準】 知道金字塔,初步瞭解古埃及文明。

1.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1)興亡:位於非洲東北角, 尼羅河 貫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出現若干小國; 公元前3100 年左右初步實現統一;公元前525年,被 波斯 帝國 吞併。

(2)版圖:經歷了古、中、新三個王國時代,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北至 敍利亞 和小亞細亞交界處,以及 幼發拉底河 上游,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陽曆 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徵,反映了古埃及 社會經濟 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3.法老的統治

(1)統治: 法老 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於一身,國王經常用 王杖 責打大臣。

(2)危機:隨着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挑戰, 胡夫金字塔 之後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衰落。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課程標準】 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瞭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範圍:“兩河”指西亞的 幼發拉底 河和 底格里斯 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

(2)建國:約從公元前3500 年起,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 小國。

(3)統一:約公元前2400年,實現了初步統一。

2.古巴比倫王國

(1)統一: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 漢謨拉比 完成了整個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 奴隸制 國家。

(2)統治:實行 君主專制 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

(3)影響: 漢謨拉比 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

3.《漢謨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 成文法典 。

(2)內容:從法典中可知,古巴比倫分擁有 公民權 的自由民、無 公民權 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 戰俘 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 家庭奴隸 制是其一大特徵。

(3)意義:法典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清晰地瞭解 古巴比倫 社會。法典中的規定説明 商品經濟 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

(4)評價:《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 法制傳統 源遠流長。

第3課 古代印度

【課程標準】 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瞭解古代的印度 社會。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興起:最早出現於 印度 河流域。

(2)建國:公元前1500年左右, 雅利安 人侵入印度,後來出現了許多小國家。

(3)鼎盛: 孔雀 王朝統治時期,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 華氏城 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嚴的種姓制度

(1)建立: 雅利安 人進入印度後,逐漸建立的嚴格的 社會等級 制度。

(2)主要內容

(3)特點: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 不同等級 的人不得通婚。

3.釋 迦牟尼創立佛教

(1)創立:公元前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 創立。

(2)教義:反對 婆羅門 的特權。提出“ 眾生平等 ”,宣揚“忍耐順從”。

(3)發展: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的國教。

(4)傳播:公元前3世紀後開始外傳。經中亞傳入中國,後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 等國。

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

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課程標準】 知道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瞭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1.希臘城邦

(1)範圍:包括 希臘 半島(主體)、愛琴海諸島等地區。

(2)特點: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佈,適宜航海業和 海外貿易 的發展。

(3)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包括 克里特 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此後進入 荷馬 時代。

(4)興起: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 斯巴達 是最大的 城邦。

(5)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 成年男性 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 參軍打仗 是公民的義務;城邦各項活動都以公民為主體。

2.雅典的民主政治

(1)背景:經過幾次改革後,雅典建立了民主政體。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 伯里克利 主政時期,雅典民主達到全盛,奴隸制政治發展到 高峯。

(2)表現:雅典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 全體公民 中抽籤產生。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主 席團由各地抽籤產生,主席團主席也經抽籤產生; 公民大會 是最高權力機構。伯里克利還建立了 津貼 制度。

(3)侷限: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 外邦人 、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3.亞歷山大帝國

(1)興起: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2)東征: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 亞歷山大 率軍東征,先後打敗波斯帝國、埃及,進入兩河流域,最遠到達印度河流域。

(3)成果:建立亞歷山大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

(4)侷限性: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

(5)積極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 經濟聯繫 和貿易往來;帝國境內建造的新城後來成為新的 經濟文化 中心。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課程標準】 知道羅馬城邦,瞭解羅馬帝國的征服與擴張。

1.羅馬城邦

(1)建國: 公元前509 年,羅馬 建立共和國。

(2)統治: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 元老院 手中,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 公民大會 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設立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頒佈了《 十二銅表法 》。

(3)擴張: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征服了整個 意大利 半島;隨後戰勝了 迦太基 ,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2 世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4)危機:公元前73年, 斯巴達克 發動奴隸起義,使羅馬共和國進一步衰落。

2.羅馬帝國

(1)政權更迭:公元前49年, 凱撒 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 屋大維 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他首創“元首制”,掌握最高統治實權。

(2)建國: 公元前27 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屋大維 採取了許多措施解決矛盾,羅馬帝國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時代。

(3)擴張: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 地中海 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

3.羅馬帝國衰亡

(1)原因: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 日耳曼 人侵入羅馬帝國。

(2)滅亡: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476 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

第6課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課程標準】 以建築藝術、公曆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

1.文學和雕塑

(1)文學:《 荷馬史詩 》是瞭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2)雕塑:奧林匹亞神廟中的 宙斯像 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一。《 擲鐵餅者 》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傑作。

2.建築藝術

(1)希臘:體現在 神廟 建築,雅典的 帕特農神廟 是典型代表。

(2)羅馬:特點是石拱門、 穹頂 等。代表性建築有 羅馬大競技場 、引水道工程、凱旋門、方尖碑和 萬神廟 等。

3.哲學和法學

(1)哲學: 德謨克里特 提出了“原子論”; 蘇格拉底 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 亞里士多德 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2)法學:《 十二銅表法 》是後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萬民法、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

第8課 西歐莊園

【課程標準】 瞭解西歐莊園生活,知道莊園是歐洲中世紀社會的 基礎。

1.莊園的領主與佃户

(1)形成:9世紀開始形成,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佈歐洲各地。

(2)特點:一個獨立的 自給自足 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3)生產關係: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 佃户 ;土地分為領主的“ 直領地 ”和佃户的“份地”;莊園周圍土地被稱為“ 公用地 ”; 自由農民 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

2.莊園法庭

(1)權利:有 司法 權,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 佃户 在勞役中侵犯領主利益的行為都會受到起訴與處罰。

(2)開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地點不 固定。

(3)懲罰:手段通常是處以 罰金 ,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出席法庭是 佃户 的義務,無故缺席的佃户也會被罰款。

(4)審判:依據 習慣法 或村法,領主可以憑藉法庭奴役佃户, 佃户 也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有權參與案件的審理。

(5)作用:起着維護莊園 公共秩序 的作用;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課程標準】 知道西歐中世紀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西歐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餘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

(2)表現:舊的城市復甦,新的城市不斷產生。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由來: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農奴 在自由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

(2)生產生活: 手工業者 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家庭既是生產作坊,也是店鋪。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通常比手工業者富裕。

(3)發展:市民階級形成,隨着發展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 資產階級 。

3.大學的興起

(1)背景:隨着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 阿拉伯 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

(2)興起: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氣象, 大學 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發展:12世紀,巴黎出現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巴黎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 自治權利 得到了保證。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税特權、 司法特權 、教育自主權。

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課程標準】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瞭解拜占庭帝國的歷史 地位。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帝國版圖:囊括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進入了“ 黃金時代 ”。

(2)查士丁尼: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

2.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外來侵略:7世紀起, 阿拉伯人 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9世紀以後,面臨多個外部軍事勢力的進攻;西歐封建主組建 十字軍 東征拜占庭。

(2)抗擊侵略:把行省改為軍區,把自由民編入軍隊,軍事將領成為地方的行政長官。

(3)帝國滅亡:1453年, 奧斯曼土耳其 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4)帝國影響: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為後來西歐的 文藝復興 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第11課 古代日本

【課程標準】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瞭解日本古代社會。

1.6世紀前的日本

(1)建國: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5世紀初, 大和 政權統一了日本。

(2)統治: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 大王 ”,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居民以“ 部 ”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於奴隸。

2.大化改新

(1)背景: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刺激了大和的統治者。

(2)概況: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3)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 中央集權 制度,地方設國、郡、裏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 土地 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不能買賣;統一賦税。

(4)影響:使日本發展成為一箇中央集權的 封建 國家。

3.武士和武士集團

(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併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併土地,組成 莊園 ,大莊園還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

(2)武士集團: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僕從中的強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 血緣關係 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 武士 ”。

(3)武士奪權: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其首領 源賴朝 獲得“徵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於 鎌倉 ;鎌倉幕府擁有獨立於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 幕府統治 時期。

(4)幕府統治:幕府與天皇朝廷並存。幕府首領“徵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大權旁落。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 武士階層  手中。

(5)武士道: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課程標準】 瞭解伊 斯蘭教的傳播,初步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1.穆 罕默德創立伊 斯蘭教

(1)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2)創立: 穆 罕默德 闡述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於7世紀初創立伊 斯蘭教。

(3)傳播:最初在 麥加 城傳教,遭到傳統勢力的反對;622年,穆 罕默德遷居 麥地那 ,建立穆斯林公社, 政教合一 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 罕默德率穆斯林佔領麥加,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 穆 罕默德 的統治地位, 阿拉伯 半島基本統一。

2.阿拉伯帝國

(1)版圖: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2)影響:伴隨着帝國擴張, 伊 斯蘭教 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

3.阿拉伯文化

(1)發展原因:哈里發重視知識,認為“ 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 ”;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 智慧宮 ”,支付與譯著同重量的黃金 稿酬。

(2)表現: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改造了古代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 阿拉伯數字 ”;完整的代數學由阿拉伯人創造;“ 西醫 ”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貢獻;編著了《 醫學集成 》和《醫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 天方夜譚 》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

(3)影響: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第五單元 步入近代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課程標準:講述租地農場、手工工場等生產組織的確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經濟社會的.重要變化。

1.農業與手工業的變化

(1)背景: 土地集中 成為一種趨勢,手工業者逐漸脱離農業。

(2)表現:建立 租地農場 ,並將產品推向市場;僱傭勞動者與僱主形成徹底的 僱傭關係 。

(3)影響: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 資本主義化 ,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2.現代農業的出現: 富裕農民 、騎士、鄉紳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並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產,他們以新的經營方式控制了生產、交換等環節,還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

3.市民階級的興起

(1)原因: 城市居民 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法的保護。

(2)地位:成為 強化王權 所需要的政治力量,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

課程標準:知道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理解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

1.原因: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種以 人 為中心的生活哲學。

2.實質: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 人文主義 的新文化 運動。

3.評價:湧現出了許多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 資本主義 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4.代表

(1)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與彼特拉克、薄伽丘並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傑”。代表作是《 神曲 》。

(2)莎士比亞:著名的文學藝術家,代表作有《 哈姆雷特 》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3)達·芬奇: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並稱“美術三傑”。代表作有《最後的晚餐》和《 蒙娜麗莎 》。

第15課 探尋新航路

課程標準:講述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的相關史實。初步理解新航路開闢的世界影響。

1.根本原因:歐洲 商品經濟 日趨發達,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2.主要條件:歐洲地理學的發展,中國人發明的 指南針 ,用於“羅盤”導航技術,經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歐洲 造船 技術取得重大 突破。

3.主要代表

(1)迪亞士:發現了非洲的 好望角 ,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2)達·伽馬:到達 印度 西海岸。

(3)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4)麥哲倫: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 環球航行 ,證明了地圓説的 正確。

4.歷史影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 商業聯繫 ,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第16課 早期殖民掠奪

課程標準:講述“三角貿易”,知道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歷程。通過殖民掠奪,瞭解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

1.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 班牙。

2.“三角貿易”

(1)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2)結果:種植園和黑奴貿易為 英國 帶來了鉅額利潤。

3.荷蘭的殖民擴張:奪取了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和 中國的台灣 ;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4.法國的殖民擴張:先後在北美洲、 非洲 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5.英國霸權:英國最終戰勝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 日不落帝國 ”。

6.歷史影響:早期的殖民掠奪客觀上有助於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於 世界市場 逐漸形成,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此期間,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zongjie/ggny4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