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通用)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通用)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通用)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當每個人從學校踏出的那一刻起,就憧憬着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滿懷夢想與希望,編織了一個個美麗的夢想。然而隨着工作中競爭與壓力的聚增,讓那些曾經懷揣着夢想的青春也退去了絢麗的光環,隨之而來的是對工作的倦怠,昔日的職業幸福感逐漸褪去。

當歲月磨平了幸福的痕跡,我們不得不再次去尋找它,值得慶幸的是隻要有心,總能有所收穫。

在最近看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我的情緒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訴我們工作態度的選擇取決於我們自己,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得出不同的結果: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方面,可以使人產生樂觀的情緒;反之。則會使人產生悲觀的情緒。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時,不妨有意識地轉移注意的焦點,緩解消極的心理情緒,讓自己走出陰霾。的確,態度常常會左右了人的情緒,而能改變的則是轉移自己的注意。不妨學着慢慢地來尋找:

從孩子的身上尋找: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孩子,雖然有時日常的繁瑣事情讓我們覺得很累,但當看着孩子們那天真的的笑臉,信賴的.眼神,聽着他們相互間的童言稚語,看着他們相互間的趣聞趣事,我們的臉上不自覺地會流露出笑容,而這種笑是發自心底的,真情地流露,也是幸福的!

從日常的工作中尋找:不可否認,幼兒老師除了一日活動的帶班,還需要不斷地充電,提高素養。各種比賽、公開活動常常不斷,可是當自己通過努力,經過了一次次地歷練後,再回頭會發現,自己的付出是值得,因為努力後的收穫是無法用物質去衡量的,這中滿足也是幸福的!

從同伴中尋找:一個團結的團隊讓人學到很多,在我們這樣的一個教師隊伍中應該值得慶幸的是大家沒有彼此的保留,坦誠相待,當有人有疑惑不解時,彼此總能相互幫助,不求回報。同伴間的幫助與提點總能讓人收穫頗多,這種不求利益回報的同伴關係,也讓人感到幸福!

也許每個人對職業幸福的定義不同,只要我們用心地去多傾聽、多感受,多尋找,相信一定能體會到更多做老師的幸福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教書生涯一晃10年。翻開10年前買的《給教師的建議》再次細細品讀,它彷彿是一面鏡子,映照着我的教學成長之路。“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麼事最重要、最主要的?”書中第86條建議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也正是當時剛上講台的我的困惑。現在的我想這樣回答:我們教育的根本是教書育人,教育應該是一種引人向上(善)的力量。儘管教師與學生都被考試壓得喘不過氣,仍然不能忽視教育的本質,培養一個健康的人的本質。

再讀這本書,它仍幫助我解決困惑,給我很多指引,帶領我進步。

對於“後進生”的工作,蘇老列舉自己成功教育學困生費佳的事例,讓我們明白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因為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

讀了蘇老的第六條建議,我明白了,對“後進生”的教育,教師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簡單地認為轉變“後進生”就是為其補課,提高成績,我們應該知道,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對於閲讀,蘇老很多的建議裏都會提到,他認為讀書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x像呼吸那樣自然。

從現實庸庸碌碌的生活中超脱出來。讀書的好處不可言喻,可是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麼繁重,我們何來閲讀的`時間?正因為我們課餘時間被繁重工作佔據,我們才更應該大量閲讀。只有通過閲讀,我們才能最終減輕自己的負擔,才能把自己從教材和教參中解放出來,才能幫助學生減輕腦力勞動的負擔。就像那些名師自己有很豐富的教學底藴,用一輩子去備課的,但開一堂公開課卻只用幾十分鐘。

的確沒有閲讀,我們的腦子開始枯竭,我們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繁重勞動中耗盡自己,卻感受不到教育教學的幸福,感受不到創造性勞動所帶來的快樂。讀書不只是為了提升自己,更為了能減輕自己的工作與幫助學生,不是來得更有意義嗎?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説,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但是,同時我也要做到一點:"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不應該找出各種理由為自己不讀書辯解。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還要懂得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中,賞識教育是其精華,貫穿全書始終。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時象追逐蝴蝶那樣快樂呢?這本書告訴我: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進取。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我也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就違背了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啦!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真是一本好書,越讀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它是我的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以指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確實受益匪淺。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讀完之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多年來深深困惑着我的問題突然間有找到了方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是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都要備課、上課、放學、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還有些瑣碎之事要處理,有時候忙起來真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在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中蘇霍姆林斯基講到,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才會在這門學科上下功夫。作為老師,自然希望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參與,才能主動地思考、學習,從而學好這門課。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你任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很多家長都説,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門的作業,就説明他們最喜歡哪門功課。我調查了一番,學生們確實是把自己最喜歡科目的作業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改善作業的形式,適當減少了作業量,一段時間下來發現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把語文作業放在第一個做,語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精神為之振奮,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們借鑑,效仿。讀了這本書,感覺蘇霍姆林斯基帶給我的收穫實在太大,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深入領會這位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的精彩論述。

尤其是第七十五條——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讀後受益匪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質和邏輯來説,就是不斷地關心兒童的生活。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在孩子的眼裏,老師是那麼神聖、他們崇拜他的老師,似乎老師什麼都知道,老師説什麼都是對的,老師的一句鼓勵的話,會讓他興奮不已——“我多棒”;老師一個愛撫的動作會讓他驕傲自豪——“老師最喜歡我”;甚至老師一個讚賞的眼神也會讓他專心去上好這節課,這些老師與學生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他們懂得如何去呵護這些幼嫩的心靈。但是,有時老師的一句話,會讓學生自卑,認為自己就是不行,是班裏最差的學生:“我什麼都不行,我是個毫無用處的人。”因而,對兒童的性格也產生悲劇的影響,兒童會“粗暴、甚至逃避,説謊話。”

作為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關心兒童不僅僅是關心他們的學習,而是包括他們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的完美的精神生活,首先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做一個真正值得他信任的人。教育界做到這一點的人不計其數,但也不乏有人沒有做到,他們對學生的不足冷言相譏,對他們的成長漠不關心,一副冷酷無情的面孔。

蘇霍姆林斯基還送給了每位教育工作這一個教育祕訣,那就是隻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讓學生體驗到“我是一個勤奮的好孩子,是一個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

“天天有進步的喜悦。”這種喜悦伴隨兒童成長,他會更加尊重、信任老師,會把他所有的歡喜、煩惱都告訴你,所以,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我們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學生的上司,或把學生看成是被管的對象,現在不是提倡朋友式的師生關係嗎?作為老師、長者、智者我們要全力幫助學生答疑解惑。作為朋友,我們要關心愛護他們,親近他們。在提高知識水平的同時,豐富他們的情感和內心世界,讓他們成長為有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人!

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也體會到,老師越是尊重他、信任他,他學習勁頭越大,自信心越強,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就能取得很大的進步。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同時實現個性化。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以探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為基本點。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性很強,如果離開教育教學實踐,只讀幾本教育理論專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學工作的。如果説學生是在為“明天”而學習,那麼教師就是在為“今天”而學習,這是現實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該帶着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覺察到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教育教學中的習慣行為及其消極後果;找出驅動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自己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經過這種分析,教師對存在的問題形成更明確的認識,會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育教學過程達到更優化。由於教師是帶着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讀了這本書,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稱職的服務者》,就是説我們做教師的都要為學生服務,為幫助學生的學習服務。那麼我們又是怎樣服務於學生呢?我覺得在我現在的教育中,教師要擺正位置為學生的服務,應該以平等的人格對待學生。服務的好壞要學生來評價。教師還要提高服務手技能和態度,把學生作為服務的對象,要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看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在為學生服務的過程中,我們有好的心態,學生就會心存感激。當學生學會感激之後,才會醒悟,才會更好的回報教師。又如《誰是學校的主人》讓我知道了學生、領導、教師誰是學校的主人呢?我們常説學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就此而言學生應該是學校的'主人。可是決定學校大事的時候學生有沒有決定權呢?那麼學生何來主人之言。那麼教師是嗎?領導是嗎?我覺得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我們學校的每一個成員,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校的一切,那們你就是學校的主人。還有很多內容如《把困難當作機會》……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的新一百條建議都比較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朋友送了我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閒暇之餘,捧讀幾頁,一學期下來,讀完了整本書,覺得受益頗多。

蘇霍姆林斯基可以説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重視個性和諧發展。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教育思想鼓舞着千百萬教師,使廣大教師心中追隨的偶像。讀完此書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書中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動腦和動手習慣,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等諸多問題給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科學而合理的指導性意見,其中有一點我感觸很深。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在想我們的學生從國小到中學再到大學,始終被各種各樣嚴格的校規校紀禁錮和約束着。家長、老師輪番上陣,把孩子束縛成籠中鳥。一旦他走出校門,一下子被擺脱了各種校規和限制的自由的空氣陶醉的不知所措,那麼我們的學生是否會進行正確的自我教育?“戰勝自己是最不容易的勝利”,教會學生學會自我教育遠比教給他知識更重要。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一個人安排自己的事並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強制自己”。

國小生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教育能力,那麼整個班級將會出現“一鍋粥”的混亂局面。因此,從開學初就着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教育能力。學校制度、課堂紀律、作息制度等各個方面,在學習五天內能夠遵守好,那麼週六和週日呢?能否一如既往的遵守?我要求學生每個周如實做好記錄,並在週一的班會上讓每個學生對這兩天的情況作總結。我發現學生的.這些行為活動規律是週期性的。開始的幾周內被新鮮感驅使大都堅持的很好。後來情況就會出現波動。數週之後學生的總體情況就會趨於平穩,也就是説,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後,大多數學生都能在校外很好的約束自己的行為了。人們習慣把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稱為“困難的年齡期”。在這個時期內,學生的身體、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猛發展,因此學生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克服這些困難。由蘇霍姆利斯基的理論作指導我相信,我們的工作都將有利的進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一、要教會他們思考

從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千萬不可越俎代皰。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瞭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通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二、珍視他們的好奇心

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我們要特別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於我們成年人不斷地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示在兒童面前,我們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現象越多,他應付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就越加感到驚奇和高興。”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也許,真要把學生的心留在學校,不盡快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孩子,還真不行。”是的,教師只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我們的教學活動才可能在體驗課程的基礎上,綻開出豔麗的花朵。

三、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認識到事物之間的各種各樣的聯繫

“對於學習困難的兒童,就在於使周圍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現象,經過思維和情感的稜鏡的折射,變成使兒童的昏錯欲睡的大腦甦醒過來的一種刺激物。”並且這種觀察,要越早越好,當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相信一個勤于思考的教師,有一雙慧眼的教師,一定會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剛讀了一部分,沒有讀完,但已收穫頗多。蘇霍姆林斯基他那精髓的思想、簡練的語言,對我們來説,是那麼的充滿魅力和震撼力。他娓娓道來,就像與你面對面交流一樣,給我們很好的建議。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是這樣,我們一開學每天的工作排得滿滿的,要上課,備課,改作業,談話,整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時間?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這個問題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有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也曾經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藴”。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每天不斷地讀書的目的,是要使我們從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這樣在教學工作中就可以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也就不會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了。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這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這就是要多讀書。

我們教師只有多讀書,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才會將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教師的知識淵博,教師的談吐不凡,都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小溪,使自己的知識常流常新,變得越來越寬廣。所以,要想成為一位好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讀書,和學生一起走進書籍的世界,用讀書來豐富自己的閲歷,充實自己的頭腦,以增長自己的智慧。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所以,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今天,走近學生,想了解一下他們雙休日的安排。

“我利用這兩天寫作業,作業真多。”

“我寫寫作業,看看電視。”

“我要去打籃球,不打手癢癢。”

“寫完作業後,媽媽非給我報個乒乓球興趣班,其實,我愛打枱球。”

幾個孩子都回答得非常乾脆。有一個孩子卻羞赧的説:“媽媽看我作文寫的不好,給報了個寫作培訓班。”

此語一出,我頗感興趣,一是孩子的神色,二是“寫作培訓班”的輔導方法,於是特別關注,“培訓班老師是怎樣進行寫作輔導的呢?”“那老師真神,他告訴我們很多技巧,只要考試用上,準能拿高分。”孩子也不再羞澀,言語中充滿了憧憬。

聽到孩子的介紹,我愕然了,這就是寫作的祕訣?我思維暫時短路,竟記不起以後其他孩子所云。困惑中,忽想起《給教師的建議》第四條《把基礎知識保存在學生的記憶中》的'主旨:作為基礎教育的教師,應該給孩子們“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否則,孩子們今後的生活學習中、教師的後續教育中,就會出現“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的情景。

就這位孩子談到的寫作而言,打好“地基”應該不是“技巧”、不是“方法”、不是“表現手法”。而是讓學生記錄生活,寫出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生活即文章,寫作即記錄。寫真實的或理想的生活,記真實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好文章。那些章法呀、技巧呀、謀篇佈局呀之類,應該不是作文的真諦,而是其附着物。

此想法,肯定和寫作理論、文學理論的經典論述大相徑庭,但咱不是專業人士,説些“外行話”是可以原諒的,就如同那位培訓班教師教孩子們“寫作技巧”一樣。

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語意譯為中文,應該就是一句俗語,“萬丈高樓平地起”。想到這句話,遂想起今天的另一幕。

晚放時,有家長趁接孩子時來訪,急匆匆走進我的辦公室,沒顧得寒暄,就直奔主題:“沈老師,聽説我兒子英語單詞沒默寫好,該不會吧!”這位家長平素彬彬有禮,今天着急忙火的,大大出我所料。於是,就稍加停頓,不急不慢的應道:“你有把握確信孩子會默寫了嗎?”“那當然,我兒子,我知道,自國小一年級到現在,學習習慣就好,專心着呢。”這位家長非常自信。“是的,孩子有了好習慣,肯定沒問題,注意保持這種良好習慣。”我交代道。

萬丈高樓平地起,給孩子“構築一個牢固的地基”,又何止是“知識的”呢?

這個家長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寒假來了,在自己閒暇時間又把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翻開來細細品味一番。

每一次讀這部著作都會使我覺得在教學、教育工作中有所收穫或印證。就像在與大師親切地交談,聆聽大師的教誨。在讀到關於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抽象真理一節時,作為一個數學教師我也有同樣的感觸。學生很好地背會了規則、定理、公式、結論,但是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時候簡直並不理解他會背的東西的內容實質是什麼。

那麼在實際教學中應當採取什麼措施來防止死記硬背,而注重對規律的理解和概括呢?

通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和教學實踐。在學生學習某個新規律時,先把這種規律放到簡單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中,呈現給學生。並帶領學生觀察、思考這些基本現象,在不斷出現的現象中,找出隱藏的規律,並試着把它總結提煉出來。實質上,這就是用越來越多的新事實讓學生多次經歷這一規律。雖然它還是潛在的,但通過同學們的思考你會發現智慧的火花讓潛在的規律從同學們的頭腦裏逐漸浮現出來,慢慢變清晰、變透明。最後再引導同學們把它提煉成定理或公式。並練習運用這一規則解決一些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次這樣的過程。學生漸漸地意識到,他們接觸到一種有概括性的真理。這一真理能運用到許多地方。這就是定律、公式被發現的過程。現在再記憶這些規律就會容易得多。因為它經過多次的思考。

那作為一名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或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規律提煉出來放到一個個活生生的實例中去,並把這種實例進行必要的`簡單化、課堂化。準備呈現給學生。

其次,分析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識水平,並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的要能起到指引作用,有的要能起到有限提醒的作用。

其三,呈現實例時,要求學生們注意觀察,配合老師所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大膽發言。在同學們就快要發現規律時,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引導,把合理和有用的部分加以總結、提煉,形成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規律。

最後,及時練習鞏固新學的知識和規律。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把所學到的新規律應用到新的題目或實例中去。在練習過程中儘量讓學生獨立完成整個思考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掌握這種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從事實引導到抽象的思維和學習過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這句話出自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潛心閲讀這本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總是充滿信心……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有兩點給了我莫大的啟發和思考,使我受益匪淺。

其一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其二是“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注意是學習的門户”。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結合往日的教學經驗,我總結出5點培養要求。

1、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

2、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

3、不要讓孩子的時間太充裕。

4、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

5、訓練自我控制能力。

以上只是我在看完這本書之後的一些初步感知,今後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探索,早日達到一個優秀老師的標準。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李春鋒推薦《給教師的建議》真是一本好書,我從來沒有像看這本書那樣地看一本教育書籍。曾幾次水開了又涼了,也不記得去倒;曾幾次小鳥停在窗前嘰嘰喳喳地叫也不能喚醒我;曾幾次音樂停了也沒有感覺到……我認真地閲讀着裏面的每一篇文章。我感謝學校給我這樣一個閲讀的機會。 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説:“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

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因為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我也想教育日記,但總是不能堅持;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秉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後,從心底裏認可了這個道理,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

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待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不要讓像費加這樣的孩子在短時間裏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理解這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 另外,在那麼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蘇霍姆林斯基對閲讀特別看重,如《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中強調的`也是説閲讀對智力的重要性。看來閲讀真的很重要,對我自己深有啟發,我一定要加強閲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後,記憶力越來越差。 其實,這裏每一個我覺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給教師的建議》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領域中的偶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勞動對教育的作用,他説:“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他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的勞動者,要讓走進的社會的每個人都能體驗到勞動的幸福。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未來的孩子就要面對現實,而現實絕對不僅僅是練習題、考試、分數,他要生活、工作,要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些都離不開勞動,不管是腦力的還是體力的。所以,要想讓我們的孩子長大後能勝任工作、幸福生活,就要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勞動,就需要他們有勤奮、努力、創新的品質,這就需要在他的`童年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怎麼勞動、怎麼創造,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勞動是光榮的,讓孩子從小就愛上勞動。

但是,蘇老並沒有把繁重的體力勞動作為勞動的主要形式和目標,而讓兒童在勞動中學會思考和創造才是主要目的。他説:“緊張的體力勞動從來就不是目標,而只是實現既定竭力的手段。思考是主要的。但雙手也不是消極的執行者。”從這裏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把勞動從教學和教育中分離開來,勞動就是教學,勞動就是教育,勞動是智力發展和道德成長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如此,兒童由於在勞動中不僅付出了汗水,也付出了思考,不僅收穫着創造,也收穫着對自己的力量的認識。這樣,孩子才會從勞動中感到勞動的快樂,才會感到勞動帶給他的自豪感、自尊心、尊嚴感,才會愛上勞動,才能“全神貫注地迷戀於一種艱鉅而激動人心的勞動”,這是一種最大的自我教育的力量。

在我們的實際教育工作中,勞動被看成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家庭,本來是現代社會孩子能參與勞動的屈指可數的場所之一,但這裏的家務也基本上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承包了,因為他們怕髒了孩子、怕累孩子、怕浪費了孩子的學習時間。結果,等孩子上大學了才發現他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不知道剪刀是幹什麼的,不知道鈕釦掉了怎麼辦……

沒有勞動,我們的孩子的生活才單調乏味;沒有勞動,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跛腳”、才“殘疾”;沒有勞動,我們的教育才不完整、才充滿了缺憾。

把勞動還給孩子,讓孩子的生命更豐滿;把勞動還給教育,讓教育出來的人們的生活更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是有限的。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教師應該有一桶。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所以,作為老師更應該多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卻讓我受益匪淺,也深深地感動於他對教師,對教育的深刻剖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專業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同事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着作。”

在科學知識的海洋裏,我所教給學生的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他的功之就是用他的終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嚴格的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學會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思考,與書籍接下深厚的友誼,與孩子結緣,讓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讓時間控制在自己手中,讓備課成為一種樂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0wjm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