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可前不久,一本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卻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

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來,中國的教育專家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説,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這樣的一本書,應該讓所有一線教師人手一冊。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在書中,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來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一直以來,都以工作忙而無法靜下心來讀書為藉口,按照學校的要求,本來早就應該看《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的,一直拖到現在才看。當我看到鄭傑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第一句話——“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時,就被一種別樣的角度所吸引。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讓我感覺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説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三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一、讓我們現代起來

現在的整個社會走的都是現代化的路線,教師的資源分配也走上了現代化的路線。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努力體現我們自身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定位有來自於三方面,學生,同事和領導,鄭的校長指出價值最高就是最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教師。當然,如果你既能受學生和家長歡迎,又能得到同事和領導的認可,那這是最好的。事實上,作為培養人的人,如果我們當教師的自己不先現代化起來,那我們怎麼幫助孩子們創造屬於他們的未來?當然,這個現代化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去積極迎接新知識、新觀念、新思想,去完成自我的覺醒,最終完成自身的現代化,幫助學生成長,幫助學生去創造屬於他們的未來。

二、教師要有靜氣

大家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在安靜的時候往往能想通一些事情,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那麼,你就無法進行教學反思,無法學習提升自我,無法接受新的教育方法,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

三、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

鄭校長不僅為他的教師搭建“幸福的三層樓”努力,而且提出教師應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個個階段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於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我經常看中央12套,那裏講的一些事例,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好多罪犯都是因為他那不快樂的童年,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該為我的學生童年時代的幸福服務,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關愛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最大限度的得到快樂。我想這種服務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尋找到自己的正確的幸福源泉。對那些樂於學習、擅長學習的學生,要為他們創造各種學習更多知識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獲得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要分析他們學習差的真正原因: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就要及時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是學習能力的問題,教師除了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外,更應引導學生尋找另一條到達幸福的道路,比如,有些學生有某方面特長的,要引導他們朝自己特長方面發展。

讀完這本書,讓我重新理解教師這個職業,讓我重新調整自己的姿態,讓我重新去思考,它將讓我真正體會教師職業的價值,從而更深愛她。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是一種創造。”即,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不是簡單地照搬挪用,而是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教育對象的現狀,採用“拿來主義”,在吸收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滲透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做到移植別人的思想精華而非形體。

那麼如何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呢?

一、選好學習的對象

在一個教師集體裏,值得你學習的教師的經驗可能是很多的,但是你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一個挨一個地普遍地學習。為了避免盲目性,提高學習的效果,就要選擇好學習的對象。譬如,你要學習別人的教學經驗,你就可以先看看同年級同學科教師的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某班絕大多數學生的練習本(作業本)裏字跡端正清秀、錯誤很少,那麼,這就是在告訴你:在這個班裏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因為學生的練習本(作業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這樣,你就可以去聽這個班的教師的課,去觀察,思考這個班的教師是如何教、學生是如何學的。

二、尋找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各種因素

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往往是多種積極因素造成的。然而,你開始去聽課時,可能只是把着眼點放在教師是如何教的這個方法問題上。可是,到時候你卻會發現這個班的學生之所以學得好是由於許多因素所決定的。這時,你要去仔細地思索;這良好的教學效果到底取決於哪些良好的教學條件。然後把這些條件一一跟自己已具備的條件(包括自己的學生已具備的條件)加以對比,看看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如何創造這些條件,這樣就能找到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

三、不要照搬別人的個別方法,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某一項措施就能取得的,也沒有某一種個別的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任何一種方法的實施都是有條件的。優秀的教師都很重視學習別人的經驗,但是他們從來也不照搬別人的個別的方法。他們總是對別人的經驗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同時進行自我觀察和自我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挖掘自己的優勢,逐步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沒有個人的獨立思考,沒有對別人和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鑽研精神,既不可能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學到別人的經驗。即使是最好的經驗,也只有在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變成了符合自己和自己班級個性特點的東西以後,它才能是有效的。

由此看來,學習別人的優秀經驗,是一個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的過程。它要求我們始終以長遠的眼光,去進行不懈的努力。有的教師企圖在一夜之間就將別人的好經驗學到手,這就象是今天才把種子播到土壤裏,希望它明天一早就會長出幼芽一樣,是不現實的。

總之,要想學習別的教師的長處及優點,就是一個字:勤。勤於動眼,勤於動心,勤於動腦。那麼就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這段時間,我閲讀了孫春成老師編著的《給語文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在這本書中,孫春成老師從方方面面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建議,如語文老師應具備哪些素質,語文教學的目的、意義,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幾乎涉及了《語文教育學》所有重要的問題。大部分建議,既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又有生動的事例,讀來引人入勝。讀後感覺對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解決了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而且有效的指導了自己的教學實踐。

平時與老師們聊天時,經常説到現在的孩子學習動力不足,興趣不濃,上課時無精打采。我確實也感覺到了這種狀況,為什麼會這樣呢?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尤其是讀了孫春成老師的這本書,我找到了很多自己可以用的東西。書中有一條建議是:讓每個學生自我感覺都很棒。

在兒童的學習、成長中,如果説文化知識欠缺可以通過補課加以彌補的話,那麼,從小缺乏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缺乏興趣、求知慾、自信心,就不像“補課”那麼簡單了。這後者不但影響着兒童今天的學習和生活行為,而且還關係着他們未來的發展。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中,首先要讓學生都有好感覺。於是,在課堂上,我堅持“無錯原則”,你可以答錯,但你必須説的有道理,以此鼓勵孩子們大膽發言,讓每個學生當“演員”,讓他們在“舞台”上大顯身手。漸漸地,我的課堂活躍起來,經常會看到一隻只舉起的小手和充滿快樂、滿足的笑容。在批改作業時,看到書寫認真的作業,我會畫上一顆小星星,或寫上一句“你真棒!”,看到有進步的作業,我會寫上祝賀的話語,每次發作業,學生都會搶着看批語,作業一次比一次認真了。

語文教學中,最難的就是閲讀與寫作教學,於是,我借鑑孫老師的做法,以前,上閲讀課,總是在學生讀了幾遍課文之後,便忙不迭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如果回答的和教參上不一樣,便千方百計的引導,甚至直接講出來。一節課下來,學生被牽着鼻子走,累;老師使勁拽繩子,累。究其原因,一是課前沒有充分備課,抑或説只備教材沒備學生,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他們有着不同的發展過程,他們有着千差萬別。在沒有把握學生的情況下上課,便容易忽視學生,另一方面就是沒有進行深入淺出,唯教材是尊,學生的思想是活的而教材是死的,教材僅是提供一種範例,而不是課堂的全部,我們應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文中説到,學生怕寫作文是因為教師扼殺自由想象力,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感受力。於是我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秋天來了,讓學生到田野中看看,觀察秋天的變化;讓學生泡豆子,每天觀察豆子的變化寫下來。這樣的觀察日記,學生很喜歡,寫的內容多。

正如書中所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們就要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學習,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學習得快樂。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我最近閲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的一部分,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條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和《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麼名堂來?

這裏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麼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麼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為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裏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閲讀。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閲讀,他將閲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説,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説,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我想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閲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學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為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這一條建議。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閲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説,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説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説,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市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

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小部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閲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所以我會認真的把這本著作讀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説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也曾對其中的內容有過涉獵,然而在自己真正擁有了這本“教育寶典”,懷着無比虔誠的心情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帶給我的不是仰望的驚歎,更多的是同感和共鳴。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位教師都希望學生對自己的學科感興趣,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需要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幽默的語言等吸引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上你教的這門學科。對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他的建議,“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就,那麼這種駕馭知識的情感就會更加強烈。”我想,這條建議與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吧。只靠幽默的語言,高尚的人品還不能培養起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驗收穫的喜悦中逐步培養的學習興趣才是持久的。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目中,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教育教學中很是常見這一現狀。他説: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100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7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也知道應該在課堂上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設計出不同的作業,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都能找到自信。但真正實行起來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恆心的,任重而道遠!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而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從而讓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後“百讀不厭”的好書。讀完對自己影響很大。

一、正確看待兒童成績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觀點,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對於自己來説的,教師應該充分地瞭解自己的學生各個方面,知曉學生的各種特點與個性,任何時候不拔高,不低估,這樣才能中肯地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較好地把握學生的生長髮展方向。

二、瞭解兒童的個性需要

“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這段話,給我的啟發很大,無論是對待優等生還是學困生,要幫助他們學習,首先就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將會遇到何種困難,這樣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瞭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明確學生在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積極採用個性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教師充分備課

(一)用一生去備課

書中提及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聽課教師詢問這位講課的歷史老師備這節課需要多少時間,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蘇霍姆林斯基通過這位歷史的回答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師擁有豐厚的知識,才能自由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二)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在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為例,建議我們分層設計教學方法。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類,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必須對學生有深入的瞭解。

借鑑以上的建議,如何對班上學生進行輔導,有了一點想法。現階段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置符合他能力的學習任務;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與家長聯繫制定家校學習習慣培養計劃,家校聯合努力糾正不良學習習慣;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通過鼓勵機制,引發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

蘇霍姆林斯基那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有很多,“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有人説老師是種植孩子美好感覺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靈的明燈。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向各位老師們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從教二十多年以來,奔波於家庭和工作之間,總藉口沒有時間靜心讀書學習。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工作與生活的節奏,於是得以靜下心來,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在書中,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交流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來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還要照顧家庭和孩子。我是真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老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麼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我不斷反思自己,提醒自己,雖是一名老教師,仍然應當主動地去學習。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不妨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只有不斷汲取源頭的活水,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沈學紅)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緊張的教學工作已經進入到最後一個月的倒計時,在心情上難免有一些疲憊和急躁。

再一次翻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其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就像一場及時雨,撫平心中的浮躁。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席話讓我讀懂了老師和學生之間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

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的技能全部奧祕就在於熱愛每個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情感在學習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劑,我國教育家曾説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是政治教師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證,職業學校教師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才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如果教學中忽略了這種情感的關愛,就等於抽掉了教學的靈魂。教師在授課中的情感以及伴隨而發的語言,不僅能激活學生聽課的情緒,而且能增強説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才會“親其師,信其道”

微笑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忱、關心和愛護,是“愛”的一種表現。實踐也證明,教師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應,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説,凡是教師寄予希望的學生,感愛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他們就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和對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師冷淡或厭惡的學生,則勢必走向反面。

俗話説:情通才能理達,情不通則理不達。如果教師不講情,就會把課講得乾乾巴巴,枯燥無味,影響教學效果。一位心理學家説,青少年的心靈像一架多絃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彈一下,就會使其它弦一起振動,發生共鳴,協奏起來產生美妙的音樂。如果教師能用真情撥動這根弦,使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教學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講實話、真話、要理論聯繫實際,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親切,不知不覺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為了學生,我認為要做好學生的服務,主要是幫助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必須轉變學習觀念,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開放教育以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為主,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和多種形式的教學組織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多種學習支持服務。只有圍繞“以學為中心”,才會千方百計尋找資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務,把搞好對學生服務變為我們的自覺行動,並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較好的滿足。對學生的支持服務不只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門課程、某一個時期,而是全方位、多層次、多功能的縱橫交錯的支持服務體系。

所以,無論工作有多麼繁忙,都應該有一顆耐心,一顆愛心去對待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暑假期間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書中用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現在我就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教學中應該怎麼做:

一、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而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尊重他們,關懷他們,讚美他們的每一個進步和成績。

二、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想如此做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學生怎麼還不會呀"這種情況了。因為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有時會忽略學生能過理解什麼、應該理解什麼。教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以此發現學生存在的阻力與困難,引導學生客服困難並解決問題。學生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為他們的財富。

三、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在學習過程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學生不在少數,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建議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儘量選擇生動活潑、與學生生活實際貼近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等等。

以上是我在閲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我要努力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提升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帶領學生們共同進步與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前不久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它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心靈感觸,在此談談我的體會。“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説,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濕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書中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產生厭學心理,從而影響語文教學的效果。“

追求知識的願望,是靠兒童的雖不輕鬆然而快樂的、誘人的、出於自願勞動所創造的千萬條根鬚日以繼夜、不知疲勞的工作來滋養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兒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時候,他的勞動才能成為快樂的、誘人的、自願的勞動。必須使兒童感到自己是一個勞動者,使他為自己的努力所達到的勞動成果而感到自豪。培養自豪也就會意味着在兒童心靈中樹立一種要成為思考者的願望。”語文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重要的一環,從教學心理學角度上講,如果抓住了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徵,對教學將有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能激發大腦組織加工,有利於發現事物的新線索,並進行探索創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最有效,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課,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外,更重要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作為語文老師應努力使學生熱愛語文,才能對學習有興趣,只要有興趣,才能學好語文。因為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祕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望的基礎,我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激發學生興趣。我認為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積累,都是通過觀察實踐而的不到的,沒有觀察也就沒有豐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推理、概括和創造性,所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去觀察、去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語文的趣味性,又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語文教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主動積極的學習,才能有效的培養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知識智力興趣關係密切,有意識的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熱愛學習與情感,並對所教學科產生興趣。因此,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順利掌握知識,體驗成功後的樂趣,增添學習興趣,使設計的教法符合學生的學法,持之以恆地結合知識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引和訓練,使學生掌握求知識的鑰匙,可以增添學習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潛心閲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受益匪淺。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經驗積累,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讀了第19條建議我也感觸頗深。他説:“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書上作了這樣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閲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完沒了的補課,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閲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閲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也就更容易。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身邊有不少家長竭力反對自己的孩子閲讀課外書籍,而讓他們死摳書本。認為書上的學會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其實不然。學生死記硬背也不可取,因為今天會默,明天就忘,就是記住了不知道怎麼去用,也只能成為一種“死”知識。更嚴重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學習興趣,產生逆反心理,最後真正淪落為後進生。由此看來,我們教師轉變觀念是當務之急,理解素質教育的實質,為這些孩子推薦合適的讀物,讓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充實他們的頭腦,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真正成為有文化、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

當讀到“請遲到的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這一條時,我深深懂得了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報告”聲打擾正在講課的教師,影響正在集中注意力聽課的學生,接着可能還會發生一系列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為何不讓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遲到的學生有他們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攪亂課堂的。遲到的學生也是個別人,在上課時間內,為了問清一個人的遲到原因而耽誤全體學生的學習,實在得不償失。課上詢問後無論是老師、還是沒遲到的學生,精神都無法馬上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如果課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課上詢問差。如果凡是上課遲到的,不管什麼原因都不用喊“報告”自己直接推開門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讀到“從你聽明白了嗎到我講清楚了嗎”這條建議時,我在思考:“你聽明白了嗎?”言下之意是,作為老師,我把該講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了,要講的事情我已經表達清楚了,如果學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應該是學生的理解有問題了。而“我講清楚了嗎”是我們教師把“沒聽懂”的責任承擔起來。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了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對學習的信心。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大家不防也來試一試。

在讀此書前,我一直認為:做好一名老師,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即可。讀了此書,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不僅要不斷學習,而且要善於寬容學生錯誤,善於讚美學生。讓我努力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大學那時就經常聽老師講解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麼多年來,中國教師仍然念念不忘蘇霍姆林斯基。為什麼他的教育思想可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呢?帶着這個疑問,我翻開了前言。在這裏,我找到了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適性、先進性、豐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的。”

跟隨前言,我慢慢走進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一次,我才真正發現了這本書的魅力。這本書分為上篇和下篇,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有生動的實例事例,又有精闢獨到的理論分析。他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切合實際的講述,對於身為青年教師的我來説,就如指路的明燈,照亮前方的道路,針對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和困惑娓娓道來,讓我獲得了很多新的收穫和體驗。其中,讓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第10條建議——關於做“困難”學生的工作。它引發了我的新思考,的確,教學要有創造性,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我們的班級當中,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得不承認這些學生中的後進生特別需要我們老師重點關注。他們比一般學生在理解和記住教材上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是學後忘前,這樣的問題着實令老師們焦灼。曾經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作為教師,我也嘗試了很多方法。比如課後輔導,利用放學時間進行個別輔導。一次一次地給他們講解輔導,邀請家長朋友一起配合參與,共同幫助他們。可是,所有的付出都會被最後的成績所否定。期末結束,看着那些困難學生,作為老班的我着實想幫他們一把。當看了本書中的——關於做“困難”學生的工作時,我茅塞頓開。

書中談到,對於這些困難學生,如果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因為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讓他們變得更加遲鈍。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他以小費佳的故事告訴我們,閲讀才是一把智慧的鑰匙。而我曾經做得最多的方法是讓孩子們一遍一遍地學習他們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認為他們連課本的知識都沒掌握,更別説課外閲讀了。顯然這是不成功的,學生反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在本條建議的最後,這番話我將會永遠銘記:“愈是困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愈大,他們就愈需要閲讀。閲讀能教他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書籍和由書籍喚起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是防止讀死書的最有力手段。”

讀完這一章,我捫心自問:教會學生閲讀,幫助後進生從閲讀中激發學習興趣,我們教師本身不就是要多閲讀?正值寒假來臨,這不正是開啟閲讀的最佳時機嗎?何不妨與學生一起閲讀?於是放假前一天,經過這本書的啟發,我在班裏開展了“師徒結對一幫一”的活動,讓後進生自主選擇自己信任的師父,在假期一起建立羣組,督促學習、閲讀打卡,互幫互助。無論是優生還是後進生,他們都應該學會閲讀,他們都應該在廣闊的書海中去發現,去驚奇,去讚歎,去思考。我期待,閲讀能為孩子們打開另一扇門!

孩子們,讓我們從書海中遇見更美好的自己,閲讀越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曾經斷斷續續的讀過蘇霍姆林斯基關於教育教學的一些文章,那時都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似的瀏覽。如今,當我再一次靜靜的重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內心不盡感慨萬千,受益匪淺。教書很容易,教好書卻很不容易,要把教書當作事業做,教好書育好人,就必須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給教師的建議》共收錄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述説的都是我們親身經歷或身邊的事情,每個問題都能敲擊我們的頭腦,引起共鳴。然而,當我們遇到這些事情發生時,總會讓其擦肩而過,不留任何痕跡,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總會繞道而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留心身邊的教育瑣事,沒有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知難而退,或者是無意用心去教書育人。

記得自己剛走上講台的那一刻,胸懷憧憬與夢想,滿懷激情與期望,對於新鮮的工作,面對稚嫩的臉龐,曾一度構想過很多美麗的夢,什麼紮根農村教好書?什麼虛心求教,當一輩子孩子王?後來在與眾多名師、名家的接觸中,常懷“見賢思齊”之心,立志勤耕教苑,夢想成名成家。可是,時間如白駒過隙,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當銀絲悄悄爬上鬢角時,庸碌的我還仍然站在原點。回想自己走過的教育歷程,對照蘇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跡,不禁感覺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經的理想;繁瑣的應酬,耗費了自己大好年華;細小的絆腳石,阻斷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沒有潛下心來教好書,又沒有靜下心來育好人,更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只是一介教書匠。

二、思考

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經歷豐富,經驗卻貧乏,像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談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過很多,卻從未有他那麼深刻的認識與思考,更沒有教育家那種對於教育的執着精神和對學生的關注情懷。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把教學目標定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教學目標決定教育觀,新的教育觀念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拓寬學生閲讀空間,加大閲讀信息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有效落實常規教學環節時,適當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如:建立教室圖書廣角,給學生推薦精品美文,舉辦讀書演講活動,開展誦讀古詩文競賽,編寫手抄報,走進名人名著等等,諸如類似語文活動,都是為了儲備學生閲讀信息量,激活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閲讀習慣和思維能力的,也是我們作教師的分內職責。當然,在開展這些教學活動時,要求老師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素材積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學活動的安排與過程,活動結束後要有總結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在93條建議《關於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語重心長的説:“我們,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了孩子們的幸福,也為了千家萬户的幸福,我願堅守三尺講台,教幸福的學生,成就快樂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特別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條,帶給我極大啟發。文中這樣説:“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為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心裏。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是啊,我們每一位老師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每個老師都非常頭痛。書中提到,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孔子説的“因材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細緻地瞭解。我們的孩子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

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對他們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了解清楚,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使每一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可反思一下我們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慮到這些因素了?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是按照教師用書上的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對此一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同時,也會影響到他人格的形成。為此,因材施教多麼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愛説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慾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雖然要做到這些不容易,但是隻要堅持努力,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mo61v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