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

教材簡析:

本課是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環境和我們》單元第六課,與第五課《一天的生活用水》和第七課《考查家鄉的自然水域》一起組成本單元的第二部分“對生活用水的研究”。是在學生了解了人們日常生活對淡水資源巨大需求的情況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從而感受淨水的來之不易。

本課包括三個主要活動:一是“製造污水”,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洗抹布、洗拖把、倒課前收集的污水等活動,感受到清潔的水是很容易變成污水的,污水的產生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二是“認識污水的危害”,旨在通過看圖片、小組討論、閲讀資料等活動,啥時候學生認識到水污染的危害很大。三是“污水的淨化處理”,通過組織學生親自進行污水處理實驗和觀看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錄像,讓學生了解污水處理的常用方法,意識到污水的處理是複雜的,處理後的水能無害地迴歸環境,但一般不適合做飲用水。

學生分析:

在前一課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到: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在日常生活中,“飲用水安全”、“五水共治”之類的話題也常會通過電視和網絡等媒介讓學生有所瞭解,比如:各種各樣的污染物通過飲水進入人體會直接威脅身體健康;很多地方的地表水因為污染而不再適合用於農業灌溉;許多地方因污染而導致有河有湖但仍無水可喝的尷尬處境。不過,學生了解到的這些內容大多是零碎的,很多學生認為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大人們的事情,與自己沒什麼關係,觀察與研究的興趣也不夠濃,因此,本節課中將引領學生在親自參與的產生污水、處理污水等活動中增強學習動力和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到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水污染的危害很大,給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脅;水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沉澱和過濾;污水處理的過程很複雜;處理後的水一般不適合做飲用水的水源。

2.過程與方法:經歷產生污水、做污水淨化模擬實驗、瞭解本地污水處理情況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污水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重難點:

重點:充分認識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難點:感受污水處理的不易。

器材準備

1.教師準備

(1)導入環節用:清水1大箱、髒抹布1個、髒拖把2個;

(2)分組活動用:放有少量乾淨水的水槽1個,500ml燒杯5只、250ml燒杯每組1只、50ml燒杯每組3只、抹布1塊、過濾裝置每組1套、記錄單1張;明礬及使用説明書1份(後續發)

(3)中途呈現用:軟磁黑板貼12張、拓展閲讀資料每人1份、污水處理廠水樣2瓶。

2.學生準備:課前調查表、一瓶生活污水。

課前活動

看動畫片《水的故事》,説説看到了什麼?

教學過程:

一、產生污水

1.今天的課與水有關。實驗桌上和水箱裏裝的都是。(教師舀一杯出示)觀察一下:這杯水是怎樣的?板書:清潔的水

2.用水可以做很多事情,這個場景熟悉吧!(課件:學生在學校裏搞衞生的照片)這裏的哪個活動要用到水?像這樣抹布髒了怎麼辦?(學生演示:洗抹布)你把什麼留下水中了?

3.拖把髒了怎麼呢?(學生演示:洗拖把)水中又增加了什麼雜質?衞生搞好了,再觀察一下:我們的這桶水也變得怎樣了?

這個過程,對於水來説,是被污染的過程。

4.平時,還有許多行為會造成污水。我們來開個小組交流會把!説説帶來的污水是什麼行為造成的呢?裏面有些什麼雜質?(出示課件)

(小組討論,學生陸續板書小卡片,如:洗衣服、洗碗、淘米、印染、施化肥等))

5.一起來看這些造成污水的行為吧,有什麼發現?(引導:水污染主要是由誰造成的?可以分哪幾類?)(生:工業、農業、生活)

二、瞭解水污染的危害

1.有沒有關注過:這些污水,後來流向哪裏了?

2.如果這些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中,河水會有怎樣的變化呢?河水變化後又會產生什麼後果?每組的水槽中有一些乾淨的水,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河流,然後把每人帶來的污水都倒入裏面,邊觀察邊討論這個問題。(課件:河水會有怎樣的變化?會產生什麼後果?)

3.(學生回答後)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黑水河”由生活污水、養豬場、洗煤廠排放污水造成;“血流成河”由印染造成;

“牛奶河”由天然乳膠泄漏造成;“泡沫河”由畜禽糞便多年排放造成。“垃圾河”因菜場和飯店垃圾造成。(課件:被污染的河水)

4.嚴重的污染會危及水中的生物,連魚兒也“死不瞑目”;也會危及人類,人們的身體更是深受其害;農作物中的有害殘留物質讓人難以察覺,長期積累的毒素終究會在某一天爆發!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調查,人類疾病80%與水有關。水成了“生病之源”!(課件:水污染致病的圖片與資料)

5.怎麼樣?我們造成的污水,能隨意排放到河流中嗎?(生:不能)

6.那麼,我們桌上的污水還是快點來倒入這邊的收集箱中吧,千萬不能直接排入河流啊!(每組把收集的污水彙集到大的污水箱中)

三、污水處理

1.課堂上的淨化處理

師:感謝大家用實際行動減少了更大面積的水污染!不過,所有的污水,都只是這樣裝箱存放行不行?為什麼不行?(學生談想法)

師:的確不行啊!據瞭解,我們鎮上的居民和工廠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就有3萬噸之多,如果裝在這樣的箱子裏的話,大概要200萬箱!(課件)

這麼多的污水,有什麼辦法處理嗎?(預設學生回答:建造污水處理廠)

師:污水處理廠是集中對污水進行淨化處理的地方。你認為,污水處理廠可能會用什麼辦法使水變乾淨?(預設學生回答:過濾、沉澱)

(教師適時指導)什麼是過濾?(出示實驗器材)做的時候,污水倒哪裏?過濾後的水會在哪裏?(課件)什麼是沉澱?沉澱最主要的是要能靜靜地等待,觀察有無雜質沉降下來。(課件)

這些方法是否有用呢?下面,我們自己來開個“污水處理廠”吧!

活動:

比一比:哪個污水處理廠能淨化成功。請負責材料的“工人”來領取一盒材料,用大杯子到污水箱中取污水,倒出一部分到過濾裝置中、一部分到做沉澱實驗的'杯子中,剩下一部分倒在寫有“污水”的杯子中留作對比用。這個寫有“過濾後的水”杯子是等會兒收集過濾後的水用的,別忘了記錄。(課件)

(分組活動,教師巡視)

師:“工人”們!現在,你們的哪個方法已經成功了?(過濾,擦去問號。)沉澱實驗需要很長時間,老師這裏有一種能加快沉澱的物質,要不要?(課件:明礬)(給發一小包明礬,同時提供使用説明紙條,繼續實驗)

(組織學生彙報,先請一個小組展示記錄單和淨化了的水,讓其中的兩名學生用大杯去收集淨化後的水,評價其他的組)

師:看來,我們的9個污水處理廠都很成功,不過,還存在什麼問題嗎?(生:速度太慢、時間太長、沒有徹底淨化)經過我們大家淨化處理後的水,回到原來的清潔的水了嗎?(生:沒有)你認為,我們設計的方法還有什麼問題嗎?(預設學生回答:淨化不徹底、太慢了)

2.工廠裏的污水處理

師:看來,開個工廠沒這麼簡單,淨化的方法還需要很多改進。想不想看看真正的污水處理廠是怎麼處理呢?那就跟着我校科技興趣班同學一起出發吧!

(播放錄像)

思考:他們方法和我們的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

當然,處理的時候還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再來看看流程圖:廠內操作需要二十多項,廠外還需要鋪設輸送污水的管道。怎麼樣?對這些有什麼感受嗎?

説一説:污水處理廠淨化處理後的水,回到了原來的清潔的水了嗎?

對此,你有什麼想法?

四、拓展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課題是《污水和污水處理》,我們先用一兩分鐘時間把清潔的水把污染了,後來又用十幾分鍾時間把其中的一小部分處理乾淨了些,無害地迴歸到了水環境中。整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收穫與想法嗎?

對於我們,應該為保護水環境做點兒什麼呢?(引導:我們可以在這裏的哪個環節發揮作用?)

這些是我們家裏每天要用到水併產生污水的事情,想一想:怎樣做可以減少污水的產生。把你們家的計劃寫下來,試試能否堅持一週,活動中有什麼新的想法或困難就寫在上面,請我們的家長來當這項活動的評委。記錄表的背面有其他班同學討論出來的“節水小竅門”,可以參考。為了水環境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板書設計】

【作業輔導】

填空:

1.本地的自來水水源取自

2.我家常用的節水措施有

3.連線

沉澱

物理方法

過濾

化學方法

消毒

生物方法

細菌分解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列舉生活中的工具和技術。

2.瞭解工具和技術之間的聯繫。

科學探究目標

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動中,能正確操作使用工具,能對使用工具的過程做出評價。

科學態度目標

感受工具和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產生認識工具和技術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知道工具可以給工作帶來便利,技術和工具都是不斷改變、不斷進步的。

重點

重點:選擇不同工具和技術解決問題。

難點

難點:理解選擇不同工具和技術解決問題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木棍、輪子、磚塊、鐵錘、核桃夾、核桃、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

聚焦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釘釘子、切蘋果、剪紙的場景圖片。)往牆上釘釘子用了什麼工具?(預設:釘錘。)切蘋果用了什麼工具?(預設:水果刀。)剪紙用了什麼工具?(預設:剪刀。)

2.講解:釘錘、水果刀、剪刀等都是幫助我們完成某些任務的工具,而完成任務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叫作技術,比如通信技術、防盜技術、降噪技術等。

3.提問:請大家説説,你們在生活中還用過哪些工具和技術?(教學提示:對於工具,學生通常能説很多,但對於技術,學生的認知還停留在具體事、物的層面,此處提問是為了喚醒學生對工具和技術的關注與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因此無論學生回答得是否完備,都應當給予鼓勵和認可,即使是一些錯誤的觀點,也可以暫時擱置,讓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糾正。)

4.揭題:大家的生活經驗真豐富!通過大家的分享,我們知道完成某些任務需要特定的工具,而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術。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些緊密聯繫的工具和技術。(板書:緊密聯繫的工具和技術)

思考並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中的經驗,喚醒學生對工具和技術的關注與思考,激發興趣。

科學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取出核桃仁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核桃。)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你們會用什麼方法取出核桃仁?(預設:用拳頭砸;用手捏;用腳踩;……)

2.佈置任務:引導學生分組按要求取出核桃仁並完成活動幫助卡。

探索二:評估取出核桃仁的過程

1.交流:指導學生分組討論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過程,並用短語進行評價。

組內研討幫助卡

主持人:你們認為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區別是什麼?

學生1:使用工具來完成任務更簡單、省力、方便。

主持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嗎?效果如何?

學生2: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例如,用鐵錘開核桃使用的是敲擊的方法,能打開核桃但核桃仁被砸碎;而用核桃夾開核桃使用的是碾壓的方法,操作起來更方便、更省力,而且取出的核桃仁較完整。

主持人彙總大家的發言。

2.研討彙報。

集體彙報幫助卡

主持人:請各小組代表依次彙報你們組在活動中的發現。

小組1:我們組發現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區別是使用工具來完成任務更簡單、省力、方便。

主持人:你們認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嗎?效果如何?使用核桃夾之後,你們解決問題的技巧有什麼變化?

小組2:我們組認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使用核桃夾之後,用碾壓的方法能取出完整的核桃仁,而且更省力、方便、安全。

主持人:謝謝大家的發言,彙報活動結束。

3.小結:我們發現可以選擇多種工具取出核桃仁,而核桃夾是最合適、最方便的。生活中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使用了合適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如果沒有合適的工具,我們可以總結方法,改進原有的工具。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這就是技術。

探索三: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42各種工具的圖片。)這些工具通常用來做什麼?要如何使用它們?(預設:手機用來打電話、發短信等;温度計用來測量體温;螺絲刀用來擰螺絲;自行車用來代步出行。)

2.

追問: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會造成哪些不方便?(預設:沒有手機就不能快速地聯繫他人;沒有温度計就不能獲知準確的體温;沒有螺絲刀,擰螺絲就會費力、費時;沒有自行車代步會消耗大量時間。)

3.研討:結合探究的過程,説説你們對“工具”和“技術”的看法。(預設:工具是幫助完成任務的物品,技術是使用工具的方法。)

學生分組實驗

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首先讓學生在不用任何工具的情況下打開核桃,當學生髮現徒手取核桃仁很困難時,自然會想到藉助工具來完成任務。然後讓學生使用不同的工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慢慢總結出方便取出核桃仁的方法,也就對技術有了親身的體會。最後讓學生使用核桃夾取出核桃仁,即將特定工具與普通工具進行對比,使學生深刻意識到特定工具是為了特定情形、運用了特定技術而設計改進的工具,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工具與技術關係的理解。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思考不使用工具應該如何操作,然後組織學生進行體驗,體驗之後再思考能用其他工具嗎?這樣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思考,動手之後再思考,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及動手能力。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理論回到實際生活中去,感受工具給我們帶來的方便,理解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場景,恰當地使用工具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生學會制定研究計劃。

2、培養學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資料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生學會制定研究計劃。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學生學會制定研究計劃。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資料的能力。

教學準備:研究計劃表、教師蒐集相關知識並製成資料卡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結合學生上一節課的猜想談話導入:我們的猜想與事實相符嗎?這就需要我們開展研究進行驗證。

板書:《追尋人類祖先的足跡》。

二、計劃與組織。

1、學生分組商議,制定研究計劃並填寫好“研究計劃表”。

研究主題

研究目的

組員分工

研究時間

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

活動要求

2、集體交流評議,修改完善我們的研究計劃。

教師強調研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重點是安全。

三、事實與證據(課外探究)。

1、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蒐集證據的方法與途徑。(採訪、上查詢、閲讀書籍……)

2、學生根據研究計劃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蒐集關於人類祖先生活的資料並製成資料卡。

教師指導部分學生開展探究。

3、學生寫好。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分析及教學設想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新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習認識我們周圍存在着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常見的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等,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質,材料的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基礎上教學的,沉浮實驗仍然是對木頭、紙、金屬、塑料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

由於被檢測的物體必須是實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頭、金屬和塑料製成的物品,學生將很容易觀察到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金屬一類材料製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頭、塑料一類材料製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希望學生能夠進而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製成物體的材料有直接關係。之後,通過對木頭製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瞭解,並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因此,我是這樣處理教材:指導學生按“問題——猜想——驗證——結論——應用”的科學認識程序設計教學的。

二、教學目標

1、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2、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4、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學難點

理解紙在水中先浮後沉的道理。

五、教學準備:

塑料塊、塑料圓柱、木製圓柱、木塊、回形針、紙片、鐵製圓柱(必須是實心物品)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森林及森林被砍伐的過程,並把木頭運到加工廠。

2.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木頭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等特性,既然木頭有這麼廣泛的用途它一定有許多特性,今天這節課我們試着給它們換個環境,把它們放到水裏去研究,板書課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發實驗材料。

4.提出問題:預測這些物體哪些會下沉,哪些會上浮?

5.分組討論後,請填寫在書上“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記錄單”的“預測欄”中(下沉可用“↓”表示,上浮可用“↑”表示。預測結果出現了不同意見,在預測結果上側標註“?”)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紙的沉浮)

(設計思路: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會怎樣?”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大膽進行預測,他們或聯繫生活經驗,或聯繫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判斷和推理。因為猜測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促進學生探究思維的發展,然後引出用“↓”“↑”表示沉、浮,而紙這個材料比較特殊,引起學生爭議,討論,又引出用“?”記錄預測結果,顯得非常自然。)

(二)、主動探究,實驗驗證。

1.沉浮實驗:驗證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導:剛才這些都是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這樣呢?我們要通過實驗才知道。

(2)説明判斷物體沉浮的方法:物體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物體碰到容器底部是沉,沉在水底。

(3)實驗方法指導:a、每次拿起一件物體輕輕的'放到水中央再放手,等大家仔細觀察現象後再拿出來,允許多次操作,反覆驗證;b、請記錄員及時記錄實驗結果,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實事求是,如實填寫;c、將實驗過的物品擦乾,將浮上來的物品放在一起,將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4)學生實驗,並記錄在“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記錄單”的“實驗欄”中。(設計思路:學生急切地投入實驗中,我一一看了實驗現象的發生,先來看鐵塊,當把鐵塊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後,鐵塊一骨碌就沉入水底;當把塑料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後,塑料慢慢浮出水面;當把木頭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後,木頭一下子就浮到水面,對於這三個實驗現象的發現,學生的興趣很高,但遠沒紙片先浮後沉的實驗興趣濃厚,當把紙片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後,紙片先是浮在水中,過了一會兒後,才慢悠悠沉入水底,學生們先是譁然,後又是一陣雀躍。他們發自肺腑的成功和自豪感溢於臉上。)

(5)彙報、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6)通過實驗,你有什麼發現?(像金屬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

紙張呢?小紙片在水中為什麼會出現沉浮兩種現象呢?(學生自由説)小結:因為紙的情況比較特殊,開始時可能是浮的,由於吸水性強,全部浸潤後就會沉入水底。

2。小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有直接關係?(製成物體的材料)

(三) 知識拓展

(1)師:木頭有很多特性,自古以來,木頭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們直接把樹木加工成木材,廣泛應用在生產生活方面。

(2)找生活中的木製品:在生活中,我們見過哪些物品是木頭製成的?為什麼木頭能做成這些物品?

(3)學生觀察、交流。

(4)梳理、記錄氣泡圖。

(5)視頻播放:“木製品”圖片

(6)看完你有什麼感受?

(7)視頻播放:瞭解一棵樹的成材過程和價值,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

(8)看完後你有什麼感受?

(設計思路:通過本環節的活動,學生認識了天然材料,認識木頭來之不易,增強了學生愛惜木材,合理利用木材,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進而使學生從小養成自覺關注社會問題的主人翁意識。)

(9)、結語

隨着科學水平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人們開始對材料進行選擇和開發,木材的替代品不但節約了森林資源,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還能有效的彌補木材的缺陷,充分發揮材料的優勢,滿足生活的需要。 (設計思路: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言。這節課中學生的思考是自由的。老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記錄和傾聽習慣)

(四)佈置作業:

森林資源是有限的,可是,我們人類是智慧無限的,人們意識到了危機,已經開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協和木材邊角料製成人工板材,廣泛使用,你們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嗎?請同學們課下分小組調查,以小組為單位回報結果。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致力於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大氣污染的定義、白色污染的定義,通過觀察有關圖片認識人類生存環境的嚴峻形勢。

通過小組討論,認識保護身邊環境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1、明確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的含義

2、認識大氣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3、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後,造成大量動植物的數量急劇減少或瀕臨滅亡。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當今世界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認識到保護環境應該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學準備】配合教學用的圖片及其他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着其他一些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問題、白色污染問題,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的問題。

2、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出示課題:《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二、關於大氣污染

1、説一説平利的空氣質量狀況,簡要説説空氣質量(優、良好、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河流較多,山上的樹多、草多,工廠少……)

2、引導學生觀察大氣污染狀況的圖片。

3、出示大氣污染的定義。(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

4、集體學習:

A、介紹“造成大氣污染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B、大氣污染後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

C、人們採取了哪些措施? (關閉污染大的工廠;少開車,使用環保型的交通工具……

5、小結:人類活動是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關於白色污染

1、介紹美國科學家貝克蘭及他的.重要發明(合成塑料)

2、瞭解生活中的塑料製品,瞭解塑料製品有哪些優點?

(方便、輕巧、便於存放)

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的圖片。

討論,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不講衞生,亂丟亂放,塑料袋需要一兩百年才會腐爛……)

4、白色污染的定義:塑料製品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5、介紹白色污染的直接危害和潛在危害。(用ppt介紹危害,並説明人類活動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6、人們想出了什麼應對措施?(教師通過ppt介紹可降解塑料製品及其優點:風吹日曬雨淋之後,在較短的時間就能腐爛掉。)

四、關於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由於大氣污染、白色污染,造成了生態環境慢慢惡化,一些動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亡。

2、介紹已經滅亡的動物以及瀕臨滅亡的動植物圖片。

3、人類現在採取了什麼措施?建自然保護區。

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情況。(四川卧龍保護區、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九寨溝自然保護區……)

五、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

1、出示平利的美景圖。(琵琶島、翠茗園、觀賞橋……我們生活在這樣美的環境裏是多麼幸福!)

2、小組討論:

從身邊的哪些小事做起,就能保護好我們的生活環境?)

六、課堂小結

1、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2、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3、保護環境應該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板書設計:

8、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大氣污染 (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生態環境被破壞

白色污染 (人類活動造成的)

物種滅絕速度加快保護環境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 能運用板報或展覽的方法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並通過討論如何編制板報的活動,學習把信息傳遞給更多人的方法。

2. 知道打電話,發電子郵件,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等都是我們與遠方的朋友進行信息交流的比較有效的方法。

3. 通過郵件“電報”的活動體驗收發電報時編碼、傳遞和譯碼三個步驟,從中感受到信息的傳遞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

【教學過程】

1. 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是用口耳交流信息、用文字交流信息,這樣信息的傳遞都只能在自己的小組或自己的班裏,如果要把信息傳遞給整個六年級的同學或更多的人,又有什麼辦法呢?

2. 通過牆報或展覽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討論: A. 怎樣吸引更多的人來閲讀我們的牆報?

B. 怎樣使有限的版面空間傳遞儘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討論結果。

(3)為了使大家在離牆 1 米遠的地方也能看清牆報的.內容,牆報上用多大的字體比較合 適?

(4)學生閲讀課文,根據課文介紹的方法,分組推算。

(5)彙報推算結果。

(6)每行排多少個字比較合適呢?學生實驗:頭不轉能看清多少個字(一行)?

(7)交流彙報。

(8)通過今天的討論和實踐活動,你們有什麼感想和啟示?

3. 用多種方法與遠方的朋友交流

(1)討論:如果你想把信息傳遞給更多,更遠的朋友還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記錄。

(2)彙報交流。

4. 郵遞“電報”遊戲

(1)學生閲讀課本72頁薩米埃·莫爾斯的資料。

(2)教師介紹收發電報的三個步驟。

(3)學生進行編碼、傳遞、譯碼遊戲。

5. 課後活動

把今天獲得的信息用喜歡的方法傳遞給你們的朋友。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物質的兩類變化,即物理變化、化學變化。

能力目標:探究蠟燭的變化,並做實驗記錄,能嘗試用歸納的方法對觀察到的現象作合理解釋。願意合作與交流,體會到科學知識能改善生活。

教學重點:探究蠟燭的變化

教學難點:全面細緻地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兩種不同變化的特徵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問題討論式教學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提問與反思

教具:多媒體課件、分組實驗材料

教學過程:

引入:在《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本領,可謂“無神仙不知,無妖魔不曉”——那就是“七十二變”。這“72變”並非僅指72種變化,而是指陰陽五行變化的最高境界,有“變化多端”、“變化無窮”之意。

現實世界中物質的變化雖沒有“72變”那般的玄幻,但也足讓人感到驚奇、迷惘、甚至感歎,就讓我們一起先從一支小小的.蠟燭開始,去發現物質變化的奧祕吧!

活動一:觀察蠟燭的變化

(一)實驗前的準備

按小組分發、填寫實驗報告單的表頭:包括人員、日期、實驗名稱、器材和實驗目的。

提示實驗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①按步驟實驗

②認真觀察,及時記錄

③全員參與

④注意發現問題

⑤小組展示要有秩序

(二)【實驗一】蠟燭分別在冷水和熱水中

1、PPT展示操作步驟:明確探究任務,提示操作細節

2、分發實驗材料:燒杯(100ml,3個),熱水(約30ml),冷水(約60ml),蠟燭,小刀,鑷子

分組實驗

交流與評價:

①實驗現象

②問題反饋

(三)【實驗二】蠟燭的燃燒與熄滅

1、PPT展示操作步驟:明確探究任務,提示操作細節

2、分發實驗材料:火柴(提示:用完的火柴放入盛水的燒杯中,注意安全)

3、分組實驗

4、交流與評價:

①實驗現象

②問題反饋

(四)實驗結論:不同條件下,同一物質會發生不同的變化。

活動二:歸納兩種變化

課本14頁彩圖中(砂糖、麪粉、木條、紙、橡皮泥),以這些物質為材料,你能讓它們發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什麼地方與蠟燭熔化有相同點,什麼地方與蠟燭燃燒有相同點呢?

課本15頁彩圖中物質的變化,哪些變化僅僅是形態發生了變化?哪些變化生成了新的物質?

活動三:知識拓展

舉例説明,物質的變化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複雜的垃圾。

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

過程與方法

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態度、情感、價值觀

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

培養關注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調查統計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培養關注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 場、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

3、教師準備大型垃圾場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裏都有些什麼?讓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一下。

(揭示課題:一天的垃圾)

二、嘗試給垃圾分類

師:同學帶來的垃圾中如果要進行分類的話,你打算按什麼標準分呢?

1、討論分類的標準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討論如何統計

師:我們在統計時如果無法測出垃圾的`重量怎麼辦?

給垃圾分類時該注意什麼啊?

3、學生分組統計。

4、反饋統計結果

三、關於垃圾的討論

1、説一説這些垃圾的來源。

2、統計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總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組統計。

5、算一算全校學生家庭一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組織討論

師:想一想,這麼多垃圾被丟棄後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家裏的垃圾最後到哪裏去了?談談你家平時是怎麼處理垃圾的?

7、多媒體出示本溪市產生的垃圾統計數據及人們如何處理垃圾的

四、課堂拓展

1、談談今天所學的體會。

2、對校園內同學們產生的垃圾進行統計,寫一封倡議書。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火山和地震的現象,認識火山噴發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預測地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學生學以致用,能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

2、學會在學習過程中搜集資料、整理事實、研究事實、應用事實和拓展事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球奧祕的興趣,滲透科學的自然觀教育

二、教學重點

瞭解火山和地震的現象

三、教學難點

認識火山噴發和地震的成因

四、教學準備

1、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視頻。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地球上的板塊、現代地震儀的圖片。

2、學生每組準備一根小木棍,一條毛巾。

3、鐵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積木塊等

五、教學時間

1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

1.談話:地震是非常可怕的,同樣危險的'還有火山噴發,大家猜想一下,如果發生火山噴發和地震會不會破壞地形,使地形、地貌發生改變?

課件出示地震和火山噴發的視頻和畫面,讓學生邊看邊思考火山噴發和地震使地形具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視頻:火山地震情景和畫面)板書課題。

2.交流火山、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學生交流,教師點擊相關的圖片(地動山搖、房屋倒塌、道路斷裂、巨石滾落、河流移位、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巖漿噴發會形成火山島、火山錐、熔巖高原等等)

(二)組織學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噴發的原因

1、引導學生認識火山噴發的成因。

(1)觀看火山噴發的視頻。看過火山噴發,結合剛才的錄象,請大家再看書説説火山形成及噴發的原因。

(2)用土豆泥和番茄醬模擬火山的噴發。你認為哪些現象預示着火山將要噴發?

(3)小結火山噴發的原因。

2、討論:為什麼説我國台灣省是地震和火山噴發的頻繁地區?為什麼地球上有的地方經常有火山爆放,有的地方卻沒有?從火山爆發的現象中,人們能獲得哪些信息。

拓展:學生介紹火山知識。

小結:在板塊的邊緣,由於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作用,巖層受到壓力較大,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發地帶。

(三)組織學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討論:你推測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講解:人類不斷的改造自然,期待更好的生存環境,可無情的地震卻一次次震碎人們的美好生活,給人們的記憶打上痛苦的烙印。(播放1976年7月28日我國河北省唐山7.8(>=7級大地震)級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我國汶川發生8.0級(>=8級巨大地震)巨大地震、2010年6月5日山西省陽曲縣4.6級地震(>=4.5<6中強震)視頻圖片資料)上述資料中提到了有關地震的相關概念如:震級、震源、震中、震中距、地震波。講解震級是地震的強弱,震源是地球內發生地震的地方,震中是震源上方正對着的地面,震中到地面任何一地方的距離是震中距,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做地震波。就像水波一樣。提問:從地震的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地震時大地在劇烈地震動,有很大的破壞力。是什麼力量讓大地劇烈震動呢?強烈的地震有着很大的破壞力,對人類造成這麼大的威脅,你們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發生的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來做個實驗。

2、教師介紹地震的主要類型:火山、塌陷、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的原因:地球內部運動產生的力。

(1)模擬巖層褶皺的實驗。

討論:假如我們想象這一層一層的毛巾就是地層,地層也受到巨大的擠壓,你認為會發生什麼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殼中的巖石受到地殼內部壓力也會發生褶皺變動)

(2)模擬巖層斷裂的實驗。

每個小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兩端,用力將它壓彎、折斷。當木棍被折斷時,你聽到什麼聲音?手有什麼感覺?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和處理】

《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單元是引導學生認識物種的多樣性即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以及同一物種不同生物個體的多種多樣。本課是該單元的第五課,是以生物家族中我們最熟悉的人為研究對象,通過探究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建立同一種生物不同的個體也是多種多樣的認識,從而豐富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教材以“為什麼我們容易從眾多的人中找出某一個來”作為引入,設計了三個主要活動。第一項活動“觀察我們的不同”,引導學生以周圍的同學為觀察對象,選擇相貌特徵觀察,在觀察和尋找我們的相同和不同之後,思考我們具有相同的身體器官但每個人卻又不相同的問題,發現相同的相貌特徵又表現出不同的性狀。通過第二項“做一次班級相貌普查”活動將觀察的範圍從小組擴大到全班,將觀察的對象聚焦到表現出明顯不同性狀的幾種相貌特徵,讓學生感受到有很多性狀特徵表現相同而產生“我們的相貌是唯一的嗎?”的思考。在第三項活動中,當學生將一些相貌特徵的不同性狀組合起來時,會發現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由此推想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生物。

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與能力水平,結合教學目標,我將教學設計以觀察層次的遞進,學習方法的指導為側重點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

1.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以從局部特徵添加來猜圖片的活動設計作為導入,在有趣的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通過相貌特徵可以認識一個人,我們每個人的相貌都有一定的特徵,

2.教材在 “觀察我們的不同”部分安排了選擇幾種特徵觀察後畫下來的活動方式,我考慮到學生的繪畫水平會難以準確描述自己的相貌特徵,所以此環節我採用了口頭描述與課件展示的方式交互進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更豐富的觀察對象,引導學生分析各類相貌特徵所表現出的不同性狀。

3.在進行班級普查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性狀特徵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他們學會分析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在此設計了一個選擇哪些性狀進行調查的活動,從中滲透著名遺傳學家孟德爾利用個體相對性狀來研究是最簡單、明顯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自己在眾多的相貌特徵中選取適當的研究項目。感受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

4.在研究“相貌是唯一”的活動中,我先用課件展示性狀特徵逐一組合的'現象,再通過遊戲讓學生親身體驗相貌特徵組合的活動,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如果將更多的相貌特徵組合在一起,將會出現更多相貌不同的人,形成了相貌唯一的我們。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到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着差異。

2、生物有不同的性狀特徵,這些特徵的不同組合造就了多樣的生命個體。

3、提高觀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現象特徵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生命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着差異。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辨析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課件、卡片、統計調查表、性狀分析卡

小組材料:鏡子、統計調查表

【教學過程】

一.猜圖激發興趣,引入相貌探究

1.談話: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的面孔,是大家熟悉體育明星,(出示課件圖)你能猜出他是誰嗎?

2.觀察:逐步增加相貌特徵圖,猜出圖中的人物。

3. 提問: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設計説明:將圖片人物由局部特徵逐漸增加來競猜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自然引入到與相貌特徵相關的活動中。)

二.觀察相貌特徵,分析尋找差異

1.觀察:對着鏡子觀察自己的相貌,看看你的特徵表現在哪些方面?

2.分析:老師想先認識你們的臉型,也是國字臉嗎,是什麼樣的?還有什麼樣的?眉毛……(分析各種特徵的不同性狀)

(設計説明:教材第2個活動中,出現了“性狀”一詞,這可能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提前在此處進行簡單的解釋。)

【策略:(1) 在第一個特徵出示時講解性狀。 (2)引導觀察每個特徵的劃分,及不同性狀表現。(3)學生沒有提到的特徵,可以説“我們還有一些特徵可以明顯的來區別不同的相貌”。】

3.思考:每一種特徵都有不同的性狀,咱們班每一種性狀的人數是多少呢?我們怎樣來分析。

【策略: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選擇種類簡單,容易明顯區分的性狀先研究。】

(設計説明:使學生初步瞭解科學家在研究物種的性狀時,都是從最明顯的相對性狀入手的。)

4.小組討論:我們可以選擇哪些特徵分析呢?把它記錄下來。

5.小組活動:小組統計一下,每種性狀的人數是多少?

6.彙報、統計全班調查數據。

7. 提問:從這個統計表中你能獲得什麼信息?發現了什麼問題?這麼多同學的性狀是一樣的,我怎麼找得出相貌獨特的你呢!

三.多種性狀組合,感受相貌各異

1.講述:如果我們把這些相貌特徵逐一組合起來,會怎樣呢?(課件演示)再加入一對性狀進行組合呢,你有什麼發現?

2.全班活動:把我們的性狀組合看看,是不是這樣。強調遊戲的規則是認清楚每一次性狀組合,自己歸屬哪一類就站到哪一隊。

(設計説明:在課件演示的基礎上,通過實際活動來感受:如果將更多的性狀組合起來就會形成相貌各異的我們。)

3. 思考:每個組都具有3個相同性狀,那你們的相貌相同呢?那怎麼辦?

4. 小組活動:再加入性狀進行組合,會出現什麼現象。

5.彙報:請一個組來説説他們是怎麼分析的。最後分析的結果會怎樣?其他小組的方法是不是類似?

6.提問:按照這樣的方法,對在座的老師同學進行分析,會怎樣?能找到相貌一樣的嗎?你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7. 觀察:生活中有沒有相貌比較相似的情況,(出示雙胞胎圖片),他們是不是一模一樣呢?這説明什麼?

8.小結:我們都有相同的特徵,卻有不同的性狀,多種性狀的組合形成了相貌各異的我們。

四.延伸拓展

1.講述:人的相貌是各種各樣的,生物界裏的其他成員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後繼續研究。

2. 學生活動: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分析活動,你對自己的相貌特徵都瞭解了嗎,咱們來畫幅自畫像,互相評一評,比比看誰找的準,畫得像!

【板書設計】

相貌各異的我們

臉型

眉毛

眼睛—眼皮

鼻子

嘴巴

耳朵

耳垂

髮際

下頜

頭髮

舌頭

特徵 組合 相貌的唯一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1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宗旨。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期本人擔任六年級c209和c210兩班的科學教學工作。總的來説,兩個班的學生都很喜歡上科學課,上課發言積極,特別喜歡實驗操作、製作比賽和室外實踐活動。兩個班比較,c210班的學生在準備材料、完成作業方面更認真,而c209班的學生思維敏捷,課堂紀律雖欠佳但常有驚人之語。

三、本冊教材分析:

1、教學的總目標

a、科學探究

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能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進行推理和判斷,能將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轉化成語言並能有條理地敍述。能夠及時修訂、完善自己的假設和計劃,比較熟練地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並能用於實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實驗、設計並製作簡單的科

學模型和科技作品。

b、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c、科學知識

初步瞭解生物與環境、營養與健康、地表變化、月球表面、能量的表現形式與轉化的有關知識。

2、教材內容概述和學習方法

本冊教材以“生存和環境”為主題,以訓練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編排了“生物與環境”、“營養與健康”、“地表變化的奧祕”、“能量”、“月球”5個主題單元和1個綜合單元,一共有22課、61個活動。其中,“生命世界”有2個單元、7課書;“物質世界”有1個單元、5課書;“地球與宇宙”有2個單元、8課書。每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

(1)“生物與環境”——此單元包括“一棵頑強的小樹”、“從‘南橘北枳’説起”、“走進池塘”、“假如大樹都倒下”4課書,主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生物的生存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實驗、觀察、調查、閲讀科技史等。

(2)“營養與健康”——此單元包括“食物中的營養”、“消化與吸收”、“飲食與健康”3課書,圍繞人的生存逐層遞進地展開研究,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問題驅動、實驗、調查、測量等。

(3)“地表變化的奧祕”——此單元包括“地表在變化”、“地震”、“火山”、“巖石也變化”、“走近礦產”以及“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6課書,重點介紹了引起地表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材提供的事實或數據進行判斷和推理。如:推測喜馬拉雅山曾經發生的變化,推想噴發過後的火山山體外形,推測煤的形成等。

(4)“能量”——此單元按照“總—分—總”的結構編排了“能量家族”、“熱能變、變、變”、“電錶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打開能源寶庫”5課書,通過觀察、實驗、閲讀科技史、調查、製作、設計等方法,指導學生認識能量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轉化。

(5)“月球”——此單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祕密”和“月有陰晴圓缺”2課書,旨在通過觀察、猜想、閲讀科技史、模擬實驗等活動,引領學生探究月球的奧祕,瞭解關於月球的更多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

(6)“我們怎樣做判斷”——此單元是先通過案例及本期回憶整理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出進行推理判斷的方法,然後引領學生將總結的方法理論進行又一次的運用。

四、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

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開展科技興趣小組,開展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本冊教學所需活動器材及課時安排

單元——課時安排——課題——活動器材準備

(一)生物與環境——(共7~8課時)

1、一棵“頑強”的'小樹:菜豆種子(或者更多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紙巾、不乾膠、玻璃杯、大小質地一樣的紙盒2個、培養皿、一盆植物苗等。

2、從“南橘北枳”説起:與本課學習內容相對應的生物圖片

3、走進池塘:池塘羣落掛圖、製作生態瓶的材料

4、假如大樹都倒下:森林被砍伐、沙塵暴等掛圖、繩子、温度計、表面沒有任何覆蓋物的木板、表面只有砂土覆蓋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蓋的木板、水盆、灑水壺等。

(二)營養與健康——(共6~7課時)

1、食物中的營養:酒精燈、鑷子、碘酒、紙、饅頭、米飯、肉、煮熟的雞蛋清、生(熟)土豆塊、生(熟)胡蘿蔔、花生米、瓜子等。

2、消化與吸收:可以食用的饅頭、米飯等澱粉含量多的食品,約90釐米長的線繩一根。

3、飲食與健康:身高體重計、有安全隱患的食物調查表。

(三)地表變化的奧祕——(共8~9課時)

1、地表在變化:因自然原因導致地表變化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反映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文字資料。

2、地震:地震發生時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筷子、白紙、侯風地動儀掛圖、震前預兆的掛圖或錄像資料。

3、火山:火山噴發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土豆泥、番茄醬、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等。

4、巖石也變化:酒精燈、石頭(最好選用風化程度比較大的頁巖)、鐵絲、布條、燒杯、冷水、稀鹽酸、滴管、石灰巖、與本課相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5、走進礦產:礦物及其提煉物標本、當地礦石標本、無釉瓷片、刻刀、銅鑰匙、鐵釘、磁鐵、放大鏡等,介紹煤的形成及開採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6、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課前佈置學生蒐集因人類活動造成地表改變、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四)能量家族——(共7~8課時)

1、能量家族:上發條的小鬧鐘、玩具唧筒、不同的能量表現形式的物體圖片、廚房工作的場景圖、瓦特改進蒸汽機的科技史資料、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形式的物品的資料等。

2、熱能變、變、變:關於探究熱能奧祕的歷史資料、紙風車在燃燒的蠟燭上方轉動的演示實驗裝置、橡皮筋、一端閉合另一端帶有膠塞的鋼管、繩子、水等。

3、電錶轉呀轉:法拉第發電機模型圖、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全景圖、幾種不同規格的電能表(實物或圖片)、家庭用電情況調查記錄表等。

4、太陽能的利用:關於介紹太陽能的針對性比較強的資料、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

5、打開能源寶庫:日常能源使用調查表

(五)月球——(共2~3課時)

1、探索月球的祕密:有關“阿波羅”登月的圖像資料、大塑料盆、細沙、小石子等。

2、月有陰晴圓缺:月相變化的圖像資料、籃球、明暗球(將1個較大的球一面塗成黑色,一面塗成白色)、粉筆、記錄紙、筆等。

(六)我們怎樣做判斷——(共2課時)

1、我們怎樣做判斷:關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資料、研究昆蟲時的過程性資料、整理記錄表。

2、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不同年齡的樹幹的橫切面圖、能夠凸現環境影響樹木生長的完整年輪圖、記錄紙等。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 懂得交流是科學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幫助我們糾正錯誤,獲得更多的證據。

2. 交流信息時能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快速、準確地交流信息。

3. 培養樂於與別人交流信息的態度。

 【教學準備】

傳話用小紙條、小球、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已經知道在科學探究中,親自動手獲得第一手資料是重要的。但同時我們還必須善於從別人那裏得到信息,這就需要交流。那麼我們平時是怎樣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誰能説説我們平時在科學課上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交流信息的'?

1. 把“話”傳下去

(1)你們能準確地把信息告訴別人嗎?

(2)我們一起來做一個説悄悄話的遊戲。老師在紙上寫了一句話,等一會兒第一個同學看後把話輕輕的告訴後面的同學,然後一直往後傳,最後一位同學把聽到的話寫在紙上,我們比比哪個組傳得既快又準確。

(3)請最後一位同學把收到的信息讀給大家聽聽。

(4)看看老師在紙上寫了什麼。

(5)你們對這個傳話遊戲有什麼看法?

(6)那麼在傳話時應注意些什麼呢?請討論。

(7)再做傳話遊戲。

(8)我們從兩次活動中得到哪些啟發?

2. 把要説的話寫下來

(1)剛才同學們説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還常用文字符號來傳遞信息。現在老師有一個乒乓球,如果要讓滾出去的乒乓球回過來,你有辦法嗎?下面就請各組把完成這個任務的步驟寫下來。等一會兒看看你們組的記錄讓別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務?

(2)與鄰組交流。

(3)反饋:鄰組同學能按你們的方法讓滾出去的球滾回來嗎?

(4)討論:如果把步驟寫得清楚點,應怎樣改?請做修改並記錄。

(5)交流修改結果。

(6)討論:還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嗎?

3. 交流信息的意義

(1) 討論:在科學探究中,我們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對你們有過什麼幫助?

(2)交流討論結果。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劑。

●能夠用自制的指示劑辨別身邊常見物質的酸鹼性。

知識與技能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鹼性和中性的各種物質。

●瞭解指示劑的作用是能夠分辨物質的酸鹼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願意探究變色花的祕密,意識到事物變化是有規律的。

●領悟到化學世界的奇妙,產生進一步探究奧祕的願望。

●體會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會變色的白色紙花(花朵用醋或檸檬汁浸過,葉子用面鹼浸過;浸泡的時間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鹼中和,使實驗失敗)、噴壺、紫甘藍、紫甘藍汁、鹼水、白醋、檢測物質用的果凍盒(貼上標籤)、燒杯、滴管、鑷子、鹽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學生準備:厚塑料袋、各種待檢測物品、檸檬、梨、柚子各一塊。

教學活動建議

1、變魔術探奧祕。

教師問學生:看過魔術表演嗎?有什麼感覺?最近老師學會了一個小魔術,想表演給同學們,你們願意看嗎?然後出示一支白色的紙花,用噴壺往紙花和紙葉上噴“水”,當學生感到很驚奇時,問學生:你有什麼發現?能提出什麼問題?

教師歸納學生中的問題——“花為什麼變色了?”進一步引導同學猜想,如做花瓣和葉子的紙上是否做了“手腳”,噴壺裏的“水”是否有問題,花瓣上可能塗了什麼東西,葉子上可能噴了什麼藥水,噴壺裏的“水”可能是什麼藥品等等,這裏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產生多種猜測。然後教師説:要想判斷同學們猜想的是否正確,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

教師佈置學生分組實驗:在裝有白醋和鹼水的燒杯中。分別滴入五六滴紫包心菜汁,觀察有什麼現象?學生會説:紫包心菜汁會讓白醋變紅,讓鹼水變綠。教師告訴學生:像白醋一樣,使紫包心菜汁變紅的物質,叫做酸性物質;像鹼水一樣,使紫包心菜汁變綠的物質,叫做鹼性物質。那麼根據實驗所看到的現象,你們能夠解釋花為什麼變色嗎?學生解釋後,教師接着説:你還知道哪些物質是酸性物質?哪些物質是鹼性物質?想想你們家裏炒菜、做湯用的鹽屬於哪一類物質呢?學生髮表觀點後,教師請同學們將紫包心菜汁滴入鹽水中五六滴,看看鹽水是否變紅或變綠。教師接着告訴學生:像鹽水一樣,不能使紫包心菜汁變色的物質,叫做中性物質。類似紫包心菜汁這樣的物質,由於能夠分辨物質的酸性和鹼性,人們稱它為指示劑。實驗室裏經常用指示劑檢驗酸和鹼,工廠在檢驗產品質量時、醫院在某些化驗中也經常用到它,因為它使用非常方便。指示劑種類也很多,我們今天只認識了其中的一種,而且是我們每個人都能製作出來的。

2、自制指示劑。

教師介紹用紫包心菜壓汁做指示劑的方法:

第一步:將紫包心菜(約50克)撕碎,裝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60℃);

第三步:一隻手握住袋口,另一隻手反覆擠壓菜葉3~5分鐘,直到水變為紫色為止;

第四步:用牙籤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個孔,將紫包心菜汁倒人小燒杯中;

第五步:將條形過濾紙全部浸沒在紫包心菜汁中,過一會兒,用鑷子夾出,搭晾在燒杯壁上(或其他物品上)。

製作之前,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四點:

(1)儘量選擇紫包心菜的薄葉,少用梗;

(2)紫包心菜撕的塊要小一點;

(3)用手反覆擠壓菜葉時,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4)擠壓菜葉的時間以汁液變紫為準。

3、檢測身邊常見物質的酸鹼性。

建議教師讓學生把帶來的各種液體裝入洗淨的果凍盒裏或白色的瓶蓋裏,然後用自制的指示劑逐一滴入茶水、糖水、橘子汁、肥皂水、洗髮水、自來水、小蘇打水等各種各樣的液體中,根據顏色的'變化,判斷物質的酸鹼性,填寫實驗記錄。最後教師要告訴學生:我們用紫包心菜汁做指示劑只能初步檢驗身邊常見物質的酸鹼性,要想準確檢驗物質的酸鹼性,還要用其他的指示劑,以後到中學化學課會學到。

課後佈置學生用自制的紫包心菜汁或檢測紙檢測自己周圍環境中水的酸鹼性。農村的學生可以檢測井水、河水的酸鹼性;海邊的學生可以檢測海水的酸鹼性。離江河湖海遠的學生可以檢測雨水的酸鹼性。並建議學生請教家長或查閲資料,研究水中的酸或鹼過多時,對動物、植物、人類的生產生活有什麼影響。以此進一步引起學生對水污染的關注。

教學過程:

1、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各類物質,研究物質的種類和用途對家庭、工業、農業、建築業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變魔術,讓學生在玩中發現知識。

指導學生用紫甘藍或紫蘿蔔自制指示劑。根據學生帶紫甘藍的多少,分小組擠紫甘藍汁或紫蘿蔔汁。

提醒學生注意五點:

① 儘量選擇紫甘藍的薄葉,少用梗;

② 紫甘藍撕的塊要小一點,紫蘿蔔要切碎些;

③ 用手反覆擠壓菜葉時,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④ 擠壓菜葉的時間以汁液變紫為宜;

⑤ 小組成員要團結合

學生玩魔術“紙花變紅,紙葉變綠”——在白色花瓣上塗上白醋,在葉子上抹上鹼水,在往紙花上噴上紫甘藍水奇妙的現象就發生了。討論紙花變色的原因,瞭解物質變化的種類,知道指示劑能夠分辨出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

3、指認一些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

從生活經驗出發介紹一些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

提問:怎樣用科學的手段去辨別酸性物質、鹼性物質?

4、學生用紫甘藍製作指示劑檢測身邊的物質的酸鹼性。

教學生製作紫甘藍指示劑,用自制的指示劑檢測身邊的物體,觀察顏色的變化

第一組: 蘋果、梨子、香蕉、橘子、柚子、葡萄;

第二組: 自來水、食鹽、白糖、白醋水、口鹼、小蘇打水;

第三組: 香皂水、洗衣粉水、洗手液、洗髮液、洗潔精、消毒液;

第四組: 牛奶、豆漿、椰奶、花生奶、藕粉、麥片;

第五組: 茶水、雪碧、純淨水、蜂蜜、白酒;

第六組: 麪包、饅頭、米飯、餅乾、雞蛋、蛋糕;

第七組: 舒肝健胃丸、麗珠得樂、達喜片、健胃膠囊、健胃消食片。

把第一組的水果榨成汁;把第二組中的食鹽、白糖、口鹼加水溶解;把第三組的洗滌用品用水稀釋;把第四組的藕粉、麥片加水調成稀稀的糊;把第五組的蜂蜜加水稀釋;把第七組的藥加水稀釋;把第六組的麪包、饅頭、米飯、餅乾、雞蛋、蛋糕放在培養皿裏。將以上被檢測的物質分別準備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燒杯中,然後在每組被檢測的物質中,分別滴上10滴紫甘藍汁,觀察記錄物質顏色的變化。

通過三輪的探究實驗,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像梨子、橘子、柚子、葡萄、獼猴桃、白醋、洗手液、洗潔精、雪碧、白酒,這些物質屬於酸性物質。而像自來水、口鹼、小蘇打、香皂、洗衣粉、衣領淨、白糖、餅乾、雞蛋、蛋糕、麗珠得樂、達喜片,這些物質屬於鹼性物質。,將結果填在活動記錄上。

5、瞭解酸性、鹼性物質的意義。

通過一些事例的介紹讓學生了解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的意義。竹子喜好鹼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會大面積死亡。鹽鹼地上長不好植物,可以通過家硫酸亞鐵改良土壤……

6、鞏固

今天你學會了怎樣的一個小魔術?酸性、鹼性物質有哪些意義?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瞭解放大鏡廣泛應用在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知道放大鏡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正確使用放大鏡,能夠仔細觀察物體。

(2)通過使用放大鏡之後,來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不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放大鏡的正確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並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理解放大鏡的特點。

【教學難點】

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顯現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教學方法】

推理探究法

【課前準備】

放大鏡、平面鏡、玻璃片、電視機、計算機、照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謎語:故古變成方,一人無處藏。金意心兒換,又見能力強。(打一工具)謎底:放大鏡。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放大鏡》。

二、新課學習

(一)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是常用的觀察工具之一。放大鏡在我們的生活、生產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應用。

下面展示放大鏡的用途:

農業科技人員:觀察植物的花或種子;觀察病蟲害;

精密儀器修理工;

公安人員:拆除危險物品;觀察現場找到的纖維和指紋等;

儀器鏡頭;

查看地圖比例;

用於考古研究;

取火……

課件上展示相關圖片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知道了放大鏡的用途。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怎樣正確地使用放大鏡?

觀察方法一:

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觀察方法二:

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動畫展示觀察方法。

2.用放大鏡觀察圖片

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通過觀察發現: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點組成的。因為印刷上採用的是網點技術。

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電視機屏幕和計算機屏幕

通過觀察發現:用肉眼觀察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會看到很多很小的熒光點,用放大鏡就能看到它是由紅、綠、藍三色組成的。

結論:在放大鏡下不僅圖像放大了,而且還會發現到物體的許多細節。

(三)放大鏡的特點

放大鏡為什麼能放大物體的.圖像呢?注意到了它的特點嗎?什麼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比較大呢?

為了能更好地瞭解放大鏡的特點,讓我們一起去比較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的特點。

比較後發現

鏡片名稱特點

平面鏡表面平滑,鏡面不透明

玻璃片表面平滑,鏡面透明

放大鏡透明、中間厚邊緣薄,即中間凸起

不同凸度的放大鏡,出示圖片。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鏡觀察蒼蠅的圖片。

結論:放大鏡的鏡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厲害,放大倍數越高。

下面的器具有沒有放大功能?出示廣口瓶、水珠、玻璃杯、塑料袋、燒杯、燒瓶圖片。

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小資料:

人類很早就發現某些透明的寶石可放大物體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鏡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紀,因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並製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三、拓展延伸

放大鏡: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物體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於物對眼所張的角。

眼鏡也可算放大鏡的一種。1260年,馬可波羅曾描述過中國老人看字時,戴着眼鏡來放大字體。

四、課堂總結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沒有關係,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

五、課堂練習

(一)填空題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可以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

3.(眼睛)是人的主要觀察工具。

(二)選擇題

1.人的眼睛最高視力能看清(A)的微小物體。

A.五分之一毫米B.五分之一釐米C.六分之一毫米D.六分之一釐米

2.放大鏡之所以能放大,是因為放大鏡片是(C)

A.凹面鏡B.平面鏡C.凸透鏡D.玻璃片

六、家庭作業

收集資料説明哪些物體具有放大功能並且説明理由。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放大鏡的特點

【教學反思】

本課以“引導學生經歷放大鏡發明、使用的歷程,理解放大鏡觀察的意義”為教學線索,先開始“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這一活動,這一部分用時少一些,最後把課堂時間充分留給了兩個探究活動“尋找放大鏡”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在活動順序安排上,特意將“尋找放大鏡”作為第一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嚐試放大物體圖像的活動,來體驗前人發明放大鏡的過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鏡透明、中間凸起的特點。放大鏡發明之後,人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許多原來意想不到的細節和信息,從此打開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門。

放大鏡觀察的意義,主要通過活動“放大鏡下的新發現”來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始終將“學生為主體,探究為核心”的理念作為授課的根本,以趣味遊戲調動學生積極性,特意設疑引發學生興趣。三個活動的環節緊湊,時間安排較合理,充分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課堂教學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教師努力創設輕鬆、和諧和積極的探究氛圍。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以及及時的點撥、指導、評價等,促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情緒開展活動,合作學習。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對各小組的指導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對一些學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應對等。

六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5

本課是學生在學習《鐵生鏽了》以後,觀察瞭解了鐵和鐵鏽的變化、區別,初步探索了鐵生鏽的原因後,通過實驗結果來討論鐵生鏽的原因,並進一步探討鐵生鏽快慢和哪些因素有關,怎樣防止、減緩鐵生鏽。

本課就是在前面探索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如何控制鐵生鏽的速度。

一、教學內容

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科學(六年級 下冊)》第38-39頁

二、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使鐵生鏽。

2.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鏽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係很大。其他因素,會影響鐵生鏽的速度。

(二)過程與方法

1.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2.用“科學討論會”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互相啟發,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學結論。

3.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進行來控制鐵生鏽的速度,看看哪些情況會加快或者減慢鐵生鏽的速度。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

設計方案,並開始實施。

四、教學難點

設計合理的對比實驗和邏輯推理證明生鏽條件和生鏽速度。

五、教學準備

39人,分10組,約4人一組。

每組材料:鐵絲 4條,燒杯2個,蒸發皿2個,標籤紙,抹布一塊

為全班準備:鹽水400ml 自來水400ml 鹼水400ml 醋400ml

六、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鐵生鏽了,變成了——鐵鏽,鐵生鏽屬於什麼變化?

2.你有什麼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説一説。

3.每年因為鐵生鏽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的,所以我們如何控制鐵生鏽的速度,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我們就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哪些因素影響了鐵生鏽的速度。

(二)科學討論會

我們進行過好多對比實驗,關於對比實驗的方法,在五年級講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時,五年級下冊教材5頁做了比較詳細的説明:“科學家往往採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

我們先來看一位同學的實驗記錄單,這個探究過程,是否合理呢?

這個實驗中要研究的是鐵生鏽是否與空氣有關,那麼設計實驗時要控制的變量就是空氣,其他條件不變。

所以,這組對比實驗要控制的唯一變量就是空氣,其餘條件應該保持一致。現在我們來看這個實驗中,設置了三種環境,空盤子(有空氣),水盤子(有水,有空氣),油盤子(沒有水沒有空氣)。

(本討論環節主要抓住空盤子,水盤子和菜油盤子三個環境進行討論)

請同學們想想那種環境是多餘的呢?

小結:此方案在方法設計上不符合對比實驗的規則,所以不妥。

(三)以“鐵生鏽的快慢”實驗進一步驗證

1.剛才大家通過研討教材中一位同學實驗記錄單知道了對比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隻改變一個因素,要控制其他條件不變,用這樣的辦法來研究。

2.今天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來看看什麼可以情況能影響鐵生鏽的速度。

3.現在老師給大家提供了這些材料和儀器:

兩人一個小組,每組兩個燒杯(或者兩個蒸發皿)、4段鐵絲、一份實驗報告單,2張標籤紙。

為全班同學提供的液體有:自來水、醋、食鹽水、鹼面水。需要可以到老師的實驗台來取用。注意每個大燒杯裏,都放着一個注射器,注射器有刻度可以知道自己小組取了多少毫升的水。

4.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想想自己要研究哪些因素會影響鐵生鏽的速度,自己小組要研究的問題,選取哪些材料來進行實驗。

5. 下發表格,每個小組開始設計自己小組的實驗,並填寫實驗設計。(引導學生按照表格中的步驟進行實驗設計)

6.完成表格填寫的小組,開始動手,進行實驗。教師巡視,觀察指導每個小組的實驗情況。

注意各小組到前面取液體時,拿好容器小燒杯或者蒸發皿,排好隊,不要着急,不要弄灑了,及時用抹布擦乾淨。

7.小結:這個實驗大家都做好了,同學們一定發現了,和我們原來做的.硫酸銅溶液和鐵釘鐵絲的反應不一樣啊。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的反應速度快,鐵釘很快就有了紅褐色的銅;小蘇打和醋的化學反應很快就產生了氣泡。這説明什麼呢?(化學反應有快有慢)

鐵生鏽的速度這個實驗就比較慢,需要我們長期觀察。所以,這節課結束後,我們還要繼續觀察。為了方便大家來實驗室觀察,每天早上到校後,學號是1-20號到實驗室,來觀察記錄自己小組的實驗情況。下午學號是21-39號觀察。

8.後續觀察非常重要,下面請大家看看老師做的實驗。出示老師的實驗過程圖片。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了哪些新的收穫?

七、板書設計

控制鐵生鏽的速度

對比實驗:改變一個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變。

是否需要空氣 :空盤子(有空氣),菜油盤子(無空氣),水盤子(多餘)

空氣和水的共同作用會使鐵生鏽,醋會影響鐵生鏽的速度:醋盤子(有醋),水盤子(有水也有空氣)

標籤: 六年級 教學 科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61w1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