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7篇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房宮賦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7篇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瞭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2.難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朗讀體悟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課文內容填充: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後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眾、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並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為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採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雲,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1、2段,感受賦體特點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眾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句段並説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卧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粧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4.(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啟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 “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為什麼説“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那麼為什麼説“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裏,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為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徵,秦朝滅亡的標誌。(板書)

(2)比較閲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後)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三)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過60字)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綠水,才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四)小結作業

嘗試背誦這篇文章。

五、板書設計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2

《阿房宮賦》是一篇流傳千古的名篇,筆勢雄健又不失精妙絕倫,華麗鋪陳又不失犀利批判,光彩四射又不失異樣的光輝。品讀《阿房宮賦》就如同與中國文化做一次高層次的對話,如同與杜牧做一次深入的思想交流,對於這樣的經典之作,教學目標擬以杜牧的“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鋪,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衞”,抓住“詩人之賦麗以則”賞析文章的藝術特色,分析文章借古諷今的思想意義。故而理讀和品味應該成為本課的主要教學環節。

設計思路

1、淡化畏難情緒,突破作品古文形式

高一的學生一看到如此長的古文,便有看不下去的畏難情緒,本文詞語豐富生疏,學生理解頗覺困難,但由於教材註解十分詳細,因此必須用生動的導入,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讓學生藉助註釋誦讀全文這一環節必須認真落實,教師不可替代,使學生首先進入到課本中去,這樣才有品味鑑賞的基礎。

2、從文章的“兵衞”入手,逐步品到作者為主的“意”

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一部分賦又呈現出由駢麗返回散體的傾向,不講求對偶、韻律、藻採、典故、章法開放流暢,句式錯落多變,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暢快的氣勢,稱作文賦。《阿房宮賦》是代表之一,《阿房宮賦》除了這一“麗”之外,還有一個借古諷今之“則”,故而細品詞藻文氣的同時深入挖掘其文意,使學生既能感其華麗又能明其“意”氣。

教學實施步驟

一、導入興趣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度,文化是人們生活方式的總和,中國的吃穿用度自成一格。就住就五花八門,樓、閣、軒、榭、台、宮等,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宮殿有哪些?(多媒體投影圖片,大明宮、阿房宮、故宮、布達拉宮、未央宮等)其共有的特點是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其中阿房宮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議論它的機會,為什麼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看看杜牧又因何而議論它。

二、自讀疏通

1、運用多媒體展示後人通過想像繪畫出來的阿房宮及阿房宮的地埋、歷史等知識,引起閲讀興趣。

2、投影閲讀要求:

(1)文章哪些段描寫,哪些段議論,寫了什麼,議了什麼?

(2)阿房宮的特點。

(3)宮中的生活特點用一個詞語概括,作者如何把這一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4)哪一句話能作本文的中心論點?

(5)作者是怎樣論證這一論點的?

3、學生閲讀後,反饋信息,教師引導其正確把握文章內容及文章的結構,分析描寫與議論之間的聯繫。

三、品味創新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誇張。由學生自己在文中找出,每人找一句,並進行適當點評,並把好的點評展示出來。通過“找”、“評”、“示”,可使學生品味賦文的“麗”和由此而形成的“氣”。

2、品出簡言當中的豐意。文章中有很多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卻飽含了無限深意,鼓勵學生深入挖掘。例如: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分析:起勢雄健,涵蓋全文。乍看似乎僅僅是敍事;實則於敍事中寓褒貶,併為此後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筆極言秦興之驟,實為下文議秦亡之速埋下伏筆。“六王”為什麼會“畢”?“四海”為什麼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這些問題就會得到解答。“六王”之“畢”,其原因就在自身,那麼,秦能統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這兩句一抑一場;而揚秦又是為更有力地抑秦蓄勢。後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樂,六個字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容。“兀”“出”兩字,力重千鈞,而從“兀”到“出”的過程,更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阿房宮的宏大,秦始皇的驕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見。更深一層來想,“六王”既以“不愛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將自己的淫樂建築在人民的苦難之上,那麼,從“六王”的已“畢”,不是很可以預見秦的將“畢”嗎?以四個三字句發端,一句一意,層層逼進;又句句押韻,音節迅急,有如駿馬下坡,俊快無比。

3、創意組合。本文對句特別豐富,充分展示了駢散結合的語言魅力。尤其是那些一氣呵成的排比,令人耳目一新。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特別設計了集句對聯的活動方式,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略加組合,進行對聯創作。

四、探究拓展

1、第二段通過描繪宮中美人和寶藏,來反映秦人驕奢淫逸的生活,奢侈生活可從吃穿用度來反映,可作者為什麼只寫美人?上網查資料,瞭解宮人的生活,並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會總資料並作出評價和討論。

2、“綠雲”,比喻頭髮黑而密,古人常用它來代指婦女的美髮,為什麼用“綠”來形容頭髮?在古代,綠還可用來形容哪些黑色的東西?現在還這樣用嗎?要求學生通過查閲有關資料和上網查資料完成,並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資料。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本文“文賦”的文體特點及所運用的“賦”的表現手法(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

2.學習借鑑本文借古諷今,敍議結合的構思和寫作特點;

3.積累掌握“一”“愛”“取”“畢”“辭”“獨”“族”“焉”“而”“夫”等實詞和虛詞的多種用法;

4.背誦課文。

二、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誦讀1、2段,重在學習文賦的“體物”(敍述、描寫);第二課時誦讀3、4段,重在體會本文的“寫志”。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阿房宮:“阿房宮”的“阿房”舊讀為ēpáng。為什麼叫“阿房”?一説是地名或山名,遺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説因宮殿的“四阿”(屋蓋四角彎曲處)造得寬闊得名,“房”同“旁”,寬廣的意思。但據《史記》記載,似以前説為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對“阿房宮”的記載是很簡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陽城小人多,舊建宮廷不夠大,決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興建大規模的宮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東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萬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邊馳道修成閣道,直抵終南山,山巔是高聳的宮闕(宮殿正門),再從宮闕興修複道(上下兩層的通道),渡過渭水,直達咸陽。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滅亡都沒完成。

2、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並稱。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後者是賦的近源。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至於賦的作用,班固説:“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説,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願望,諷喻政寧。在特點上,劉勰説過:“賦,鋪採chi文也。”借景抒情,鋪敍風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託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杜牧的《阿房宮賦》是在《史記》記載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寫成的。作“賦”時他僅23歲,作“賦”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訓來規諫唐敬宗。敬宗李湛16歲時繼位為君,一為君就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沉溺聲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殺害,可見這篇“賦”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3、杜牧,唐時期傑出的詩人,“賦”和古文也都堪稱大家。在詩歌方面,人稱他為“小杜”,以別於杜甫的“老杜”,又把他與李商隱並稱,稱“小李杜”。他的古文頗多針貶時事的作品,(可引導學生背誦《過華清宮》、《泊秦淮》等詩歌)。他對“賦”這種文體的發展,也有着卓越的貢獻。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於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就是這樣的作品之一,歷來被人們視為“文賦”的初期典範之作。

二、指導學生自讀課文1、2兩段。

1、教師説明: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徵是“鋪採chi文,體物寫志”(劉勰語),也就是要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志。我們初次接觸這種文體,尤應抓住這個特點來研讀課文。即不但要像讀別的文言文那樣準確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樣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華美的文辭來“體物寫志”的。

2、要求反覆研讀三遍:

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着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後,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

第二遍,藉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着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後,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第三遍,藉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着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駢散結合的和諧韻律。

3、重點詞語:

“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采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註釋為“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註釋為“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註釋為曲折。

“鈎心鬥角”——課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義,與現在用作成語的意思有別。在文言中也常用來指寫作中的巧思,如:“近時詩家詠物,鈎心鬥角,有突過前人者”。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註釋為“座”、“所”,是由“院落”義引申為建築單位的量詞。

“妃嬪媵嬙”——“嬪”(pín)和“嬙”都是宮中的女官名,地位低於“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與“妃、嬪、嬙”並列,是用來足成四音節詞語。

“輦來於秦”——“輦(niǎn)”,本義是手挽的車,秦、漢後特指君後所乘的車,這裏用作動詞。

“盡態極妍”——這裏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儘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

4、疑難語句:

“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兩句歷來解説紛簇,但都難令人滿意。由“暖響”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覺,由“冷袖”引起“風雨悽悽”的感覺,這是一種“通感”的現象,這樣來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為什麼用“冷”來形容?聯繫下句看為什麼會“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有人回答第一個問題,説用“冷袖”,是因為古人常用“舞袖”來詠“雪”,或用“雪”來“舞袖”,如:“舞袖迴雪,歌聲遏雲”(舒元輿詩句);“據似飛燕,袖如迴雪”(張衡詩句)。這很有道理,但聯繫下句看,仍難説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響”,實際上均為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舞”,寫“舞”同時兼指“歌”。後一句的“氣候”,不是現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令”,或用來指環境氣氛(均見《辭海》)。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一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一宮內,則正在演奏淒冷的歌舞,這就給人一種“在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節令不同或環境氣氛有異的感覺。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這一句,課本無注。“綠雲”,比喻頭髮黑而密,古人常用它來代指婦女的美髮;“擾擾”,這裏是“繚繞”的意思;“曉鬟”指“晨粧”,“鬟”是一種環狀髮髻。為什麼用“綠”來形容頭髮,因為古代訓詁學有一條輾轉相訓(解釋)的原則,“綠”與“青”、“黑”可以輾轉相訓。“綠嶂百重,青川萬轉”(吳均句),“綠”和“青”是同一種顏色。不用“青雲”,而用“綠雲”,能給人一種更美的色感。

三、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一,並練習背誦1、2段。

教師的點撥: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敍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敍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後的巨大耗資。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四層(“歌台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敍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層(餘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2段是全文中寫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賦”特色的一段文字。從內容上看,作者從“宮人”、“珍寶”兩方面對秦皇荒淫奢靡進行了充分的鋪陳誇張的描繪。這種鋪陳誇張的手法,表現在句法上,是基本上採用了駢文的四言句式(駢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兩種句式),但又不像駢文那樣講究嚴格的對仗,句與句間只有跳躍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脈,一氣貫通,文意鮮明。表現在修辭上,不但用語凝練,而且靈活、綜合地運用了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方法,特別是用“明星”來比喻粧鏡的繁、多,用“綠雲”來比喻頭髮的美感,用“煙橫霧斜”來喻指香煙的濃郁,不但奇特新穎,而且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全段文字雖極力鋪陳,卻不顯得枯燥;雖極力誇飾,卻不顯得浮靡,有着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反覆誦讀,就會體會到作者運筆行文的美妙。

四、佈置作業:

1、背誦1、2段。

2、熟讀、翻譯課文3、4段。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歷史事件,瞭解秦滅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

2、瞭解本文借古諷今的寫法和一些重點字詞的含義或用法。

3、理解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説明:

本文含有很多知識點,相關的歷史知識,寫作知識,文言實詞的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句式類型等都有比較新的知識,尤其是對秦滅亡的原因的分析既要照顧到文本,又要兼顧到歷史事實。因此這篇課文的知識含量十分豐厚,課內外都需要花較多時間。

根據二期課改的精神,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於這樣一篇高深的賦體散文,學生的自學有很大困難,怎樣使學生對這篇散文感興趣,幫助學生自學並遷移能力是一個難題。課堂上要合理適度地讓學生思考和討論交流。為了避免學生學習因難度而造成的學習性疲勞,教師要設計一些較淺的問題;為了避免學生機械性疲勞,課堂的教學活動方式要多變。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本文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理解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難點:

瞭解賦的特點。

瞭解“鈎心鬥角”、“鼎鋮玉石”、“函谷舉”等詞句的含義或用法。

説明:

本文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對於高中學生來説,對歷史知識還是一知半解,缺乏辯證的唯物的認識方法,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動機和寫作方法,同時也必須指出秦滅亡的諸多原因和根本原因。對於阿房宮是否真的如賦中描述的那樣,只需簡單説明,關鍵是説明寫作目的與寫作手法之間的關係,瞭解賦本身的特點。由於是賦,語言就十分精練形象,比喻、誇張等手法的作用也應該是重點,但可設計在練習中加以強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課前預習教師根據學生擁有的相關資料佈置預習作業或補充預習作業,可較為詳細地發給學生。查閲相關資料,預習課文。圈點課文,根據註解理解課文,找出問題。或分組解決談論題。要求瞭解寫作背景。目的在於使學生整體上對課文有所瞭解,讓他們帶着問題進入新課,可激發聽課積極性。同時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檢測預習教師可用多媒體技術檢測,也可發放印刷的練習題。也可讓學生口述有關題目。

教師可適當評價,可先不置可否,先設置一個課堂懸念,引發學生興趣。例如:這個學生對“賦”的認識是否正確,我們現在不輕易下結論,等我們把課文學完後再來評論,將更合理些。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例如:口述對“賦”的理解;解釋一些加點的字詞;對課文主題的把握。以檢測促預習,是一貫的方法,讓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便於引入新課。

導入新課可根據前一課的內容導入,也可藉助預習情況導入,也可利用時事導入。例如:根據現在的考證,阿房宮只留下了一個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的夯土台基。(也夠大的了,兩三年裏堆起來也不容易。)根本就沒能造成。杜牧對阿房宮的描寫又是怎樣的呢?根據預習時分組完成的任務,學生介紹作者有關情況和所知的杜牧的詩句。

教師可補充。

讀第一個註解,初步瞭解寫作目的。吸引學生了解課文與事實之區別,瞭解文體特點。

整體把握聽朗讀。

請大家邊自讀邊概括課文每一段落的內容。

1.描述阿房宮之壯闊規模。

2.描述宮中的奢靡生活。

3.夾敍夾議秦之滅亡。

4.議論點明原因和寫作目的。根據老師的要求做。先個別完成再集體交流彙總。

注意“描述”“議論”這些詞。培養語感。

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第二課時

分步分析導入第二課時:本文每一小節的內容是什麼?

請個別學生朗讀第一節。

第一節從哪些方面描述阿房宮的壯闊?

翻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集體朗讀第二節。

給第二節分層,看看寫了哪些內容?

寫宮女的目的是什麼?

請個別同學翻譯“燕趙只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鼎鋮玉石,金塊珠礫”。

注意,第三節在表達方式和內容上與上兩節有何不同?

請翻譯“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戍卒指誰?誰攻克函谷?楚人指誰?

“可憐”一詞表現出作者怎樣的心情?為什麼對阿房宮的焚燬只用了這麼八個字而已?

自由熟讀最後一段。

這一段中出現的幾個“後人”具體指哪些人?

(秦以後的人;特指唐朝人,主要是統治者;唐以後的人)

聯繫這一節,能否為“可憐”一詞添一點含義?

複述段落大意。

總寫空間之廣

宮室之多

結構之複雜

1.宮女之多及其生活情況(奢侈而又寂寞)

2.珍寶之多。

和物一起只是擺設,都表現出秦統治者生活的奢靡。

學生交流後推薦回答。

可憐:可惜

作者用這兩個字有着無窮的感慨: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中化為灰燼。神奇瑰麗的阿房宮被燒固然讓人惋惜,顯赫的王朝這麼快就滅亡了,令人歎息。只用八個字來寫其毀滅,更突現其崩潰之快。

唐王朝又大起宮室了,不免使作者憂心忡忡,“可憐”一詞中流露出作者的不安和憂憤。有詳有略地按段落分析課文,以免遺漏有關字詞,也突出了課文的中心內容和有些重點的字詞。

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勇於承擔責任,勇於發表見解的精神。

以討論促思維,同時避免形式單調而造成的乏味。

為下文的分析留下餘地,等分析到借古諷今時,再談“可惜”一詞的含義。

以“可憐”一詞為本段分析重點,解讀作者的感情及用意。

總結歸納

1.根據上面的分析,請為四個自然節分段落。

第一部分:鋪敍阿房宮建築之宏偉,宮中生活之奢靡。

第二部分:議論分析秦滅亡原因,點明寫作意圖。

2.前一課時我們説過,阿房宮其實只完成了台基,根本就沒有造成,那麼是否等於説秦統治者並不是奢靡的?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杜牧為何極力鋪敍其豪華和奢靡?請先思考確定理由,再與同學交流。

3.通過學習,請你談談“賦”的特點。

(介於韻文和散文間,多用鋪陳誇張手法,極盡渲染,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思考問題。

交流感受及理由。

回答要點:

秦的奢靡是無疑的。這可以有其他作佐證。阿房宮的地基很大,説明本來的確是想造一個宏大的宮殿。

作者極力鋪敍阿房宮建築之精良,宏大,宮女之多,生活之奢靡,珍寶之多,突出説明秦統治者生活之奢侈腐化以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維持這種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它覆亡的根本原因。

點明:借古諷今注意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要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辯證客觀的認識方法。

讓學生組織好語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讓學生試着欣賞賦的特點。

複習鞏固再次朗讀課文。注意幾個關鍵詞

佈置課後練習。注意:賦:鋪陳誇張

借古諷今奢靡、橫徵暴斂招致滅亡。加深記憶。

預習內容

1、朗讀課文,查詞典為生字注音。

2、閲讀課文,根據註解利用課餘時間與同學交流口譯,把不一致的翻譯或解釋不通的句子紀錄在作業本上。

3、分組查閲資料:A組查杜牧的`生平及其年代背景;B組查杜牧的詩句;C組查秦滅亡的原因;D組查阿房宮的資料。

檢測預習

1、為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mànyìngchénglǐyǐpiāochuán

縵立妃嬪媵嬙鼎鋮玉石棄之邐迤剽掠其人架樑之椽

yánqǖnqūnniǎnjiànzīzhù

檐牙高啄囷囷焉輦來於秦直欄橫檻錙銖

2、解釋下列加點詞

縵立縵回輦來於秦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鈎心鬥角鼎鋮玉石金塊珠礫

思路點撥

1、阿房宮在哪裏?

2、為什麼在介紹阿房宮之前先寫“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

注意“六王畢”的意義和“蜀山兀”的含義,及“一”、“兀”的用法。

3、整個蜀地的山林都變得光禿禿的了,建立起來的阿房宮具有什麼樣的規模?

4、寫它的規模和妃嬪以及阿房宮中的生活、珠寶的目的是什麼?

5、“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中“一人”指誰?解釋這句話。

6、第三節內容和寫法上與前兩節有何異同?

注意帶進賦的特點。同:都是大膽想象,鋪陳誇張,都突出了秦統治者生活的奢靡。

不同:前者較少議論,鋪敍中有大量形象生動的比喻。後者鋪敍時更多的是對比,在內容上側重於分析秦滅亡的原因。

7、稱秦始皇為“獨夫”表現出作者對他怎樣的態度?對阿房宮的毀壞,作者又是持什麼態度?

8、從“嗟乎”到“嗚呼”,再到“嗟夫”,作者一連串地用了三個語氣歎詞,表現了怎樣的心情?

注意引出作者對唐王朝的又愛又憂的複雜心情,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

練習舉隅

第一課時課後作業

1、翻譯下列句子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鼎鋮玉石,金塊珠礫。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

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活用情況。

四海一蜀山兀輦來於秦朝歌夜弦鼎鋮玉石

驪山北構而西折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不霽何虹未云何龍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課後作業

1、背誦課文。

2、簡單論述秦亡的原因。(200字左右)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5

一、有關資料

1.寫作背景

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這時的中國,藩鎮割據,擁兵自重,宦官專權,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當時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遊獵,追求聲色犬馬。為了一己的享受,他窮奢極欲,大興土木,生活放縱,不理朝政。本文的作者杜牧,時年僅23歲,他有感於當時的政局,寫下了這篇《阿房宮賦》。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就曾説:“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這篇的賦體散文,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示,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2.關於阿房宮

早在兼併六國的過程中,秦始皇在攻滅一國之後,即令繪製該國宮殿的圖樣,在咸陽北阪及涇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國宮殿。全國統一後,他又進一步加以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羣。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從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規模更為宏偉的朝宮在渭南破土動工了。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遠末完成,即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燒燬。完成的這一部分,就是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傾倒的阿房宮。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宮的前殿,因其地地名為“阿房村”,所以後人以“阿房宮”稱之。這座宮殿規制極為宏大:東西寬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其上可坐萬人,其下可以豎立五丈的大旗。據《三輔黃圖》:“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離宮別館,樓堂亭閣,彌山跨谷,逶迤相屬,工程之浩大,可謂前無古人。而僅僅六年之後,隨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國的破滅,壯闊恢宏的阿房宮也被焚燬,從此,阿房宮的興滅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繫在一起,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詩人杜牧也加入到這一傳統的議論中來,《阿房宮賦》便是他的一篇“發言”。

3.關於“賦”4賦

賦,文體名。它是先秦詩歌派生出的一種文體,“賦”的名稱據説起於戰國時趙人荀卿的《賦篇》,到了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講究文采、韻節,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的賦出現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稱為“短賦”,或稱“不韻的小詩”。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實際上是詩與賦之間的過渡,又稱為“騷賦”,到了漢代,賦的體制便正式確立,稱為“辭賦”,漢賦規模宏大,以鋪敍事物見長,繼承了楚辭形式上的特點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晉以後,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向律體,謂之“律賦”。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賦,別創一格。稱之為“文賦”。賦在形式上注重鋪陳排比對偶誇張,詞藻華麗,講究聲韻,形式上介於韻文散文之間,內容多為宮苑遊獵,篇末作一些諷諭,被稱為“勸百而諷一”。著名的賦有東漢張衡的《二京賦》,三國時王粲的《登樓賦》、西晉左思的《三都賦》、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宋蘇軾的兩篇《赤壁賦》等。

順便提到,“賦”雖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但今人亦喜襲用。因為“賦”具有借景抒情鋪敍風物,託物言志的特點,人們往往借它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的標題,即把“賦”字放在所要抒寫的事物名稱後面以表示一種文章風格。如《茶花賦》、《秋色賦》等,這裏的“賦”顯然只是“贊”“頌”的意味。現代散文的“賦”和古代的“賦”差別很大,它們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處。、

4.“辭人之賦”和“詩人之賦”

西漢的揚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著名論斷。揚雄認為賦的共同特點是詞彩華麗,而在內容上卻有着“則”與“淫”的區別。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賦稱為“辭人之賦”,其特點是雕繪鋪陳的泛濫(淫);把注重社會內容、有諷諫意義的賦稱為“詩人之賦”,其特點是符合儒家的詩教原則。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杜牧這篇賦是典型的“詩人之賦”,它在“麗”的同時,也體現了“則”的精神。在晚唐,做到這一點也是非常不易的。晚唐律賦中,不乏詠古傷今之作。洪邁在《容齋四筆》卷七中指出:“晚唐士人作律賦,多以古事為題,寓悲傷之旨。”他列舉了當時名氣很大的賦家黃滔的作品,如《明皇回駕經馬嵬坡》,其中有“日慘風悲,到玉顏之死處;花愁露泣,認朱臉之啼痕”等句子。但這種賦大率是抒發思古之幽情,沒有更多的影射社會現實的內容,因而只能名噪一時。而杜牧這篇《阿房宮賦》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在於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二、課文導讀

(一)知識、能力積累

1.字、詞積累

(1)注音

廊腰縵回(màn)妃嬪媵嬙(yìng)霽(jì)

鼎鐺玉石(chēng)剽掠其人(piāo)輜銖(zīzhū)

在庚之粟(yǔ)迤邐(yǐlǐ)輦(niǎn)

(2)詞語解釋

①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王、齊、楚、燕、趙、韓、魏六國之君,這裏指

六國。畢,完畢,這裏指六國為秦所消滅。四海,指天下,即全國。一,數詞,這裏用

作動詞,統一。兀,光禿。

②鈎心鬥角:鈎,名詞作狀語,表示狀態、方式,像鈎子一樣互相聯繫。心,屋心。鬥,

像兵戈相鬥。角,檐角。這裏用的是它的本義,形容宮室結構精巧工緻,現在用來比喻

各用心機,互相排擠,也寫作“勾心鬥角”。

③盤盤焉:盤盤,盤旋曲折。焉: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

④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收藏,動詞,這裏作名詞,收藏的物品。經營,動詞用作名

詞,經營之物,指金玉珍寶。

⑤剽掠其人:剽,搶劫、搶奪。掠,掠奪。其,他們的。人,民,指老百姓。唐代為了避

李世民的諱,改“民”為“人”,下文的“人亦念其家”、“六國各愛其人”“復愛六國之

人”,與此相同。

⑥奈何取之盡輜銖:奈何,為什麼。盡,形容詞作動詞。使……盡。輜銖,古代的`重量名,

一輜等於六銖。一銖約等於後來的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少極細微。

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楚人,這裏指項羽。他於公元前206年攻入咸陽,並焚燒了秦的

宮殿。可憐,可惜。焦土,名詞作動詞,變成焦土。

⑧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不暇,來不及。前一個“哀”作哀歎解;後一個“哀”是

為動用法,為……哀歎。

⑨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兩個“哀”都是為動用法,為……哀歎。鑑,

以……作為借鑑。第一和第三個“後人”義同,是秦以後的人,這裏主要指的是唐朝的

統治者。第二個“後人”,是指唐以後的統治者。

(二)課文分析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開篇先用四個三字短句領起,音節緊湊,氣勢不凡,達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這十二個字,既寫出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了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語言簡練到不能刪削分毫的程度,筆力千鈞。接下來從全景到本體構築,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勾勒出阿房宮佔地廣闊、凌雲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一個總體的印象。“驪山北構而西折”四句,寫阿房宮是依着山勢、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以下由寫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宮牆”,自然地過渡到寫阿房宮的建築特點。其中實寫了樓閣、廊檐,描繪得細緻入微;虛寫了長橋、複道,想象得神奇瑰麗,然後用誇張和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怪現象,陪襯出它的宏大寬廣。

第二段,寫阿房宮裏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設伏。

先寫“妃殯媵嬙”的由來,説明是“六王畢,四海一”的結果,照應篇首。作者一連用了“明星熒熒,開粧鏡也”等六組排比句式,寫宮人梳粧打扮、“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悽慘生活。鏡如明星,鬟如綠雲,“棄脂”漲渭水,焚椒蘭成煙霧……這些生動的描寫,既表現了宮女命運的悲慘,也揭示了勢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燕趙之收藏”以下,由寫人的被欺導轉而寫物的被踐踏。在這裏,原來六國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塊、鐵鍋一樣堆棄着,“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寫轉為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發為感歎,對比人心事理,指出“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進而質問道:“奈何取之盡輜銖,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組“使……多於……”的比喻句排比,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經過重重鋪墊,筆鋒一轉,讓“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作者連續慨歎,情不能禁。“嗚呼”之後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後,用“後人”的委婉稱謂,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意味深長。

三、寫作特點

1.想象、比喻與誇張

阿房宮毀於戰火,其形制如何,早已無人能夠説清,《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見“有關資料”霍松林的《〈阿房宮賦〉鑑賞》引文)也不很詳。這給寫“阿房宮”造成了困難,也給作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可以説,杜牧在這篇賦中藝術地再造了阿房宮。無論是對樓閣廊檐的工筆細刻,還是對長橋複道的潑墨揮灑,都是出自想象。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給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帶動人沿着他開闢的路徑走下去,在頭腦中活現當年這座宮殿的盛況。這種效果的取得,和本文運用生動的比喻、大膽的誇張有直接關係。如“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一段出於想象,既是比喻,也是誇張,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描寫、鋪排與議論

從整體結構來看,本文前兩段以描寫為主,後兩段以議論為主。前面的描寫是為後面的議論作鋪墊的。但是,無論描寫還是議論,都大量採用了鋪排的手法,敍事言情,極盡其致,氣勢奪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寫中鋪排的例子,如“明星熒熒,開粧鏡也”一段;議論中鋪排的例子,如結尾一段的正反述説。這固然是賦體的傳統寫法,但值得稱道的是杜牧沒有像編類書一樣堆砌相同詞語,寫得不繁縟宂雜,而是恰到好處。

3..駢句散行,錯落有致

本文發揮了駢文的某些長處,如鋪排、對偶、押韻等,但也大量使用單句散行,增強表現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六個四字句後,接以“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一個散行的長句。這樣,句子整散結合,長短不拘,節奏鮮明,更富於表現力。

四、課文重點圖解

第一段,規模和氣勢概括介紹:

宮殿的規模宮中的樓閣廊檐

宮中的長橋複道具體描繪突具排比

宮內的歌台舞殿出體誇張、

來歷:六國的妃嬪媵嬙、王子皇池秦描比喻

宮人人數:明星熒熒……焚椒蘭也的寫

第二段,命運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奢

宮的生活來歷“六國剽掠其人,秦輸來其間靡

數量:倚疊如山

珍寶用途: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態度: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原因:秦愛紛奢,取之盡……多於市人之言語突論揭

秦國的滅亡結果:戍卒叫……可憐焦土出→議示

第四段秦人,不暇——自哀結言中

後人哀而不鑑後人:哀之果志心

後人:不鑑——復哀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6

  一、教材的處理和分析。

在前面文言散文學習的基礎上,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教學基本可以在課文註釋和隨堂練習的幫助下讓學生自學完成,我覺得本文教學的重難點應放在兩處:

教學重點:1、內容上:深刻體會作者撰寫此賦的根本目的,即借揭露秦滅之因,闡述天下興亡之理,暗中勸戒當時唐朝的皇帝應清明政治,愛民如子。

2、形式上:充分理解文章的藝術特色,即賦的體裁特點,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和音樂美。

教學難點:散文的精義在於“形散而神不散”,在本篇中,依然有着很典型的表現。怎樣讓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形神之間的聯繫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1、品位文章語言:從具體描寫中極盡華彩的形,影射出繁華背後荒淫、奢靡的神。

2、分析文章結構:從宮殿規模到宮中生活到秦的滅亡的形,得出族秦者秦也的神。

3、挖掘作者思路;從六國自滅秦自族的形,推出後人哀而不鑑必復使後人哀之的神。

  二、教學目標和確立的依據:

德育目標: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必然會導致覆滅的道理。教導學生以浪費為恥,以節約自律為榮。

知識目標:瞭解賦的特點,積累“愛”、“取”“族”“一”等文言實詞,掌握“焉”“而”等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借古諷今,敍議結合的構思和寫作方法,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

美育目標:品位本文駢句散行,錯落有致的語言美,鑑賞本文鋪陳誇張的藝術手法和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

《阿房宮賦》的語言絢麗多姿,朗朗上口,運用了排比.比喻、對比等修辭方法。中學生正處於語言積累時期,鑑賞語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潛移默化積累語言知識,使有意而變為無意從而提高語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語文素質,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的審美基礎,語文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等所確定

  三:教學方法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阿房宮賦》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探討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是我設計教學方法的根本依據。為此,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多媒體教學法

21世紀的社會是全球信息化的社會,21世紀的課堂是屬於多媒體的課堂。所以,利用網絡優勢蒐集各種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給學生以最直觀最生動最感性的認識,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本文中,我以幻燈片課件的形式,涵蓋了整個教學過程的各項內容。例如:引言用的就是一段電影“西楚霸王”中的剪輯,導出疑問,刺客為什麼要刺殺秦始皇?後面習題考察,作者簡介,歷史背景,結構分析,體裁特點,課外遷移等層次分明,結尾用一段仿阿房宮建築的記錄片剪輯謝幕,使文字想象轉化成實際場景,打開聯想,鞏固記憶。整個課件生動,形象,連貫,完整。

(二)、提問法和歸納法

要真正將教學演繹成“引”和“導”,而不是“灌”和“填”,那麼提問法和歸納法就顯得猶為重要了。正如著名教育家波莉亞所説:“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繫。”

本文教學有兩個部分的提問最重要。

例如分析文章結構時,前三段所描寫的內容分別是什麼,這些內容説明了什麼問題?跟文章最後一段的關係是什麼?,聽完學生的回答,再歸納總結,讓學生一步步自己靠近文章主旨,體會作者寫此文的良苦用心。

再例如講述賦的特點的時候,先簡介賦的發展歷史,然後從課文中選出一些典型語句,按照類別分組,分別提問它們的修辭或者特點,聽完學生的回答,最後歸納總結,讓學生自己得出賦的藝術特色,深刻認識文章體裁,同時滿足他們主動學習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比較閲讀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本文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可以與《過秦論》做一個比較。思考:

1、 從內容和形式上看,《過秦論》《阿房宮賦》的相同點是什麼?

2、 從材料的詳略安排、藝術構思等方面看,《過秦論》《阿房宮賦》的不同點各是什麼?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從而提高他們鑑賞分析古代散文的興趣和能力。

(四)、課外遷移法

如果教學僅僅只侷限於文章本身,作者時代,就太狹窄了。在已經基本把握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課外遷移訓練,是很好的素質教育的理念。

結合本文,我所進行的課外遷移就是從阿房宮出發,用同朝代的屈辱和自豪並存的長城作比,以引出學生對於歷史功過在時間發展上的縱向認識。讓學生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對它進行思考、定位,得出觀點和結論,教師要儘量以鼓勵為主,多看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加以引導,切忌“一棒子打死”的做法,扼殺了也許是天才的心靈。

這種能力拓展對於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的潛力十分有益,是真正讓教學走出書本,活起來的最佳手段。

  四:學生學法

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為此我安排學生的`學法如下:

(一)、預習法

在前面一個文言散文單元學習的前提下,學生的熟悉程度和自學文言文的能力都有適度的提高,為此,為了更好地貫徹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突出教學重難點,正式教學之前安排學生先自我預習,藉助課文詳細的註釋,解決基本的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為後來在課堂實現教學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誦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於語文教學,朗讀絕對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更何況是文言文呢?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範讀和學生的朗讀一定是貫穿其中的。

另外,本賦極盡華彩的語言,琅琅上口的節奏,這些美感的真正體會不是靠師生理性的分析總結就可以得到的,於是,讀就顯得猶為重要。

所以在課文中穿插朗讀,務必使用多種形式,比如泛讀,精讀,分段,分句,分組,分人等等,在朗讀中遷移默化的感知本文。

最後,讀熟之後還要要求學生背誦,積累感性認識,為日後文言文的學習鋪一層堅實的台階。背誦時要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記誦要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

(三)、練習法

運用恰當的時機,讓練習在課前、課中和課後成為輔助手段,,對於教師驗整篇文章的教學效果,學生肯定自己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成果,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練習中還能引導學生積極討論,提高其對集思廣益的認知。

在本文中,課初對預習效果的檢查,可以用練習考察學生對於實詞的掌握,對句子意思的理解和翻譯。課中還可以用練習引出對文章藝術特色的思考,最後還可以用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如虛詞和詞語活用等等。(具體練習見課件展示)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駢散兼行,音韻流暢的藝術風格。

2、理解本文詳略適宜的寫作特點。

3、體會本篇的鋪排手法和代古諷今的作用,以及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誇張。

4、理解並歸納“一、愛、取、族、焉、而、天”等詞語的用法。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明確運用想象,誇張等多種手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理解文章內容並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秦代時,秦始皇嫌都城咸陽人多,原來的宮廷狹小,就在謂南營造新宮,面積龐大,隔離天日,到秦之都沒有完工。直到項羽帶兵攻入咸陽,一把火將它燒燬,據説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不滅。這座龐大的宮殿建築羣現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

二、解題

1、文體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是介於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文心雕龍詮賦》中説:“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是賦的內容;鋪採摛文,指鋪的手法。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時注重鋪陳和誇張;結尾多發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

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多個階段。本文屬於文賦。

2、背景

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遊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三、整體把握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例文,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五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兀:形——動,被砍光。

一:名——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餘里。

寫阿房宮的面積。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寫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名——狀

直走咸陽:趨向。

學生背誦。

4、第四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檐。

重點詞:

鈎心鬥爭:古今異義。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5、第五層:長橋卧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複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雲、龍、名——動,出現之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6、第六層:歌台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台和舞榭。

重點詞:

氣候:環境氣氛。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複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壯麗。

(二)第2段

1、第1層:妃嬪媵嬙……為秦宮人。

寫宮人的來歷。

重點詞:

輦名——歷乘車。

學生背誦。

2、第二層:明星熒熒……焚椒蘭也。

寫宮女眾多。

重點詞:

綠雲:綠即青,不用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梳曉鬟也:曉梳鬟也。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雷霆飛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寫宮人的命運。

重點詞:

縵之:長久地。

而望幸焉:寵幸。

學生背誦。

4、第四層:燕趙之收藏……亦不其惜。

寫宮內奢侈的生活。

重點詞:

鼎鐺玉石,金塊縷礫: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石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瓦礫。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宮人的情況和宮人的生活來寫阿房宮內奢侈的生活。

五、佈置作業

1、背誦1、2段。

2、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自讀三、四段

1、重點詞:

(1)秦愛紛奢:豪華

(2)直欄橫檻:欄杆

(3)可憐焦土:可憐,可惜;焦土:名——動。變成焦土。

(4)族:滅族

(5)後人哀之而不鑑之:鑑,動——意動,以……為鑑。

2、段落大意:

第3段:寫秦始皇的荒淫導致秦國滅亡。

第4段:總結歷史教訓,希望當世統治者引以為戒。

3、總結:

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陳,轉入對秦之歷史教訓的議論,並領起後文一歎再歎的筆調。使用了六組“使……多於……”的比喻句排比,盡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最後寫民眾的反抗,迅猛異常,摧枯拉朽。

第4段諷勸後人引以為戒,是前一段的擴展。作者連續慨歎,情不自禁,“嗚呼”之後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後用“後人”,委婉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轍。

三、借古諷今

本文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借回領歷史來向當地統治者進行諷喻,希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提醒唐敬宗不要為自己享樂而勞民傷財,最終落得亡秦的下場。

四、佈置作業

1、背誦3、4段。

2、完成練習二、三、四。

標籤: 阿房宮賦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jjg1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