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新區醫院方案設計

新區醫院方案設計

醫療建築與其它民用建築相比,具有複雜性、專業性和特殊性的特點。文章通過丹東新區醫院的方案設計實例,從分期建設、交通模式、佈局方式等方面闡述了項目的設計創新點,提倡設計醫療建築,應從項目本身實際情況出發,注重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區醫院方案設計,歡迎來參考!

新區醫院方案設計

新建的遼寧省丹東新區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急救功能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設置牀位1200張,總建築面積180000m2,其中一期建築面積90000m2,設牀位600張。二期建築面積30000m2(僅建設住院部),設牀位600張。三期建築面積60000?,主要為康復中心、老年中心、職工宿舍及專家公寓。

一、科學的分期建設

該工程是在投資有限的情況下建設1200張牀位的醫院,如何進行分期建設是設計前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工程主要包括門診、醫技、住院、後勤保障、院內生活及科研辦公6項基本功能用房。通常情況下,醫院方認為門診、醫技、住院應分期建設,在一期運行負荷滿足不了需求時再進行二期建設。經分析,我們認為這種門診、醫技分期建設有以下缺點:第一,將導致患者治療流線長且混亂;第二,難以做到醫療資源共享,因而醫療秩序差;第三,會使醫療設備重複投資,浪費資金。

因此,我們建議院方一期建設門診、醫技樓,按1200張牀位的規模將土建一次建設完成,一期科研辦公用房可設在門診醫技樓內,待到二期建設時再遷出。二期擴建只需單獨建設住院樓與科研辦公樓,這樣的建設效果是醫療秩序好,患者就醫流線簡潔、清晰,醫療資源共享,避免重複建設。實踐證明,我們提出的合理分期建設是設計好一個醫院的前提條件。

二、“以人為本”的交通模式

以住院樓1200張牀位的規模,住院人流再加上探視人流會對醫院豎向交通造成很大壓力,因此,我們對電梯數量的設置進行了合理的安排,可以説降低住院樓層數,提高電梯週轉率,是解決豎向交通壓力的關鍵。我們把一期住院樓設計為1層4個護理單元,建築層數為8層的建築。二期住院樓與一期住院樓相鄰,建築層數為10層,有效地緩解了住院樓豎向交通的壓力。

設計門診醫技樓時,考慮到醫院開業後的日門診量4000人次以上的情況,針對如此大的交通壓力,我們解決的辦法是將所有人流盡可能地以水平移動為主,因而將門診醫技樓設計為兩層,方便患者就醫,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三、合理的佈局方式

對醫療佈局進行合理設置,是我們在設計中的着重點。具體方法是:以醫療秩序為軸線,由東向西安排門診、醫技、住院功能用房。醫技位於門診與住院之間,目的是共享醫技資源,方便患者就醫。

將醫技樓設在用地中心區,兩棟住院樓南北朝向,臨北面的河流,景觀效果好。住院樓按科室不同分設兩棟,在降低垂直運輸壓力的同時,節約建設成本,縮短建設週期。

醫技樓西側預留二期發展用地,東側佈置一期後勤保障用房和感染科,這裏位置相對隱蔽,減少對醫技樓的影響,避免院內交叉感染。

院內西側為老年病中心、康復病房、職工宿舍和專家公寓,用地相對獨立,避免與醫院人流混行。

四、預留髮展空間

在設計中,我們強調,在流程合理的`前提下,醫院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方針,應注重醫院規模的發展、醫技部分的擴大及醫療模式的變化。

針對上述發展的幾種可行性,我們採取瞭如下辦法:

1.用地規劃中,沿設計主軸東西方向,西側留有發展用地,為未來水平發展提供了餘地;

2.門診醫技樓局部空間先做科研辦公使用,二期時科研辦公可移出單建,這部分用房作為醫技科室發展的預留用房,靠空間置換解決分期建設的問題;

3.門診佔醫療用房的比例有收縮的趨勢,儘量為醫技部門預留髮展空間。

五、住院樓的設計探索

對於超過1000張牀位的醫院,住院部如何設計更合理是一個難題。經過多次比較,我們結合用地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個新的住院樓模式。該住院樓1層4個護理單元,在降低住院樓垂直運輸壓力的同時,為節省面積,達到醫療資源共享,我們將12部住院探視電梯集中設置在樓的中部,分組佈置,醫用電梯與探視電梯分開,每個護理單元盡端設有污物電梯。病房全部南向佈置,充分利用日照。

六、城市景觀均好性分析

該醫院四面臨路,我們把住院部和門診部設計成動感性很強的弧線形,各弧線沿城市道路展開,相互呼應,主樓與裙樓一高一低,一動一靜,形成豐富變化的城市景觀。

七、結束語

隨着社會的發展,醫療方式、醫院功能、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在發生改變,醫院建築規模也隨之發生改變。通過丹東新區醫院的方案設計,在總體規劃和單體設計中,都應結合項目本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更要注重醫院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使其適應未來發展的變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mklg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