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集錦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集錦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經歷比較輕重的過程,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及輕重的相對性。

2.初步體會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3.經歷簡單的推理活動,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

4.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並在與他人的合作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材分析〗

“輕重”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內容選取學生身邊的、常見的、較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初步體會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設計意圖,教學中應注意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比較輕重的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發現比較的方法,使他們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創新意識。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因教學設施有限,無法進行多媒體課件演示。課前準備時,我從學校儀器室借了八架天平(每小組一架),以及一個簡易槓桿模型,供學生作較直觀的比較輕重的操作。

本班學生都是剛剛走進校門的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愛説愛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樂於動腦。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據我課前瞭解,我班的學生都已經知道物體可以比較輕重,也會根據具體情境選擇較簡單的比較方法(程度有差異),但是對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還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剛入學的孩子上課的良好習慣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對教材內容作了適當的調整,開展一些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

〖課堂實錄〗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 簡易槓桿模型,卡通小兔玩具兩個,天平一架,兩袋包裝、質量不等的糖果。

學具準備 天平(每小組一架),每人一個水果(包裝袋上有橡皮筋),學具盒。

課前創設氛圍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樂樂星”(出示卡片)

,它笑得可真開心。小朋友們,請你來學一學它是怎樣笑的,好嗎?(學生自由嘗試)今天,老師就希望小朋友們帶着這樣的笑容和我一起上一節開開心心的數學課,好嗎?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師:星期六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裏玩,他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小動物們最喜歡玩什麼?(出示簡易槓桿模型,模型兩端各有一個吊籃)原來它們最喜歡玩的叫做飛上天的蹺蹺板。這時候,走來一隻小兔弟弟和一隻小兔妹妹(出示玩具),它們倆坐了上去(把兩個小兔玩具分別放在模型兩端的吊籃上)。

2.師: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看,你發現了什麼?

生1:小兔弟弟這邊低,小兔妹妹那邊高。

生2:小兔妹妹上去了,小兔弟弟下來了。

生3:小兔弟弟重,小兔妹妹輕。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3:小兔弟弟把它這邊壓下來了,所以它比較重,小兔妹妹那邊高高的往上翹起來了,所以它輕。

……

3.小朋友們真厲害,能看出誰輕誰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出示課題,注意“輕”字用較淺的顏色,貼得高一些;“重”字用較深的顏色,貼得低一些。)

(評析 藉助學生玩“蹺蹺板”的經驗來創設情境,讓卡通小兔坐上了蹺蹺板,充滿童趣,使學生對比較“輕重”的學習立刻就有了既新鮮又親切的感覺,也激發了好奇心,使他們主動地去探究。)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説一説。

師:現在就請小兔休息一會兒,咱們大家來説一説在日常生活中,哪兩樣東西來比,一眼就能看出誰輕誰重。(生爭先恐後舉手發言。)

生1:桌子和凳子比,桌子重,凳子輕。

生2:我吃飯用的碗比勺子重。

生3:大象和小象比,小象輕,大象重。

生4:我爸爸買了1千克梨和0.5千克香蕉,一千克梨重,0.5千克香蕉輕。

生5:我用象和螞蟻比,象重,螞蟻輕。

生6:我用劍龍、霸王龍和翼龍比,霸王龍最重,劍龍最輕。

……

(回答較精彩的學生很高興地得到了一顆“樂樂星”。)

(評析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積極發言,不僅舉出了許多生活實例,而且大膽比較卡通形象的輕重,思路開闊,而且很有個性,國小生學習的數學就應該是學生“自己的數學”。)

2.掂一掂。

(1)觀察自己課桌上的文具盒和學具盒,猜一猜誰輕誰重。

現在,請把你的文具盒放在一隻手上,學具盒放在另一隻手上,兩隻手同時掂一掂、比一比,感覺一下,文具盒和學具盒誰重誰輕。

師:請小朋友把輕的舉高一些(生把學具盒舉高了),把重的放低一些(生把文具盒放低)。

(評析 選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東西,引導學生先動腦猜一猜,再動手掂一掂,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

(2)師:你們想不想再掂一掂?這裏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橘子(出示質量差不多的蘋果和橘子各一個),誰來試一試?

師拿給學生,比一比,什麼重,什麼輕?還有誰想試試?

生1:蘋果重,橘子輕。

生2:橘子重,蘋果輕。

生3:它們差不多重,我比不出來。

生4:它們一樣重。

……

(3)師:現在小朋友們的意見都不一樣,究竟是什麼重,什麼輕?我們拿不準,那該怎麼辦呢?

生:用秤稱過再比。

……

師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給予適當的評價。

(評析 這個環節,讓學生比較兩個質量相近的`水果的輕重,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結論。學生可能會感到:差不多重的物體用手掂一掂,很難分辨出誰輕誰重。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

3.稱一稱。

(1)師:剛才大家想了很多好辦法來比較蘋果和橘子誰輕誰重。因為它們差不多重,用手很難掂出來,所以得請一些工具來幫忙。用秤可以稱,老師這裏還有一架天平,也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比較輕重的工具。

師:(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兩邊托盤裏沒放東西或兩邊放的東西一樣重時,天平的兩邊是一樣高的,平平的。現在我們來看看蘋果和橘子究竟誰輕誰重。(師操作,把蘋果和橘子放在兩邊托盤裏)誰能看出來?

學生自由發言,説明理由(因為看見天平的兩端不平衡了,放蘋果的這一邊低,説明蘋果比較重,放橘子的那一邊高,説明橘子比較輕)。

師:我們還可以看指針,它偏向哪一邊,就可以説那一邊是比較重的東西,另一邊是比較輕的東西。

(2)師:你們還想自己稱一稱嗎?

生:我自己的蘋果、梨、鉛筆盒、書、文具……

要求:找一位小組內的小朋友合作,比一比兩人的東西,誰的重,誰的輕。(每組有不同的稱東西的工具。)

(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

(3)小組彙報,師適時給予鼓勵,其他學生也可説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對彙報學生給予評價。

生1:我們是用天平稱的,鉛筆盒在下面,書在上面,鉛筆盒重,書輕。

生2:我們是用橡皮筋把袋子拎起來比(師請他與合作的小朋友一邊演示,一邊説明),我的橡皮筋拉得長,而且我的梨墜得低,説明我的梨比他的蘋果重。

(評析 激發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比較方法,個性化地學習數學。)

(4)師:(出示石榴、蘋果、橘子各一個)這是瓜果飄香的季節,老師也想稱一稱,先拿石榴和蘋果比(用天平),結果怎麼樣?

生:石榴比蘋果重。

師:再拿蘋果和橘子比?(蘋果又比橘子重。)

師:猜一猜,這三個水果,誰最重,誰最輕?(小組討論:為什麼?)

請學生彙報,説明理由。

(評析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輕重的相對性,體會到比較的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同時也判斷出最重與最輕的物體,培養了初步的觀察和推理能力。)

課間活動:

小朋友們辛苦了,請你們站起來活動活動。(生跟着音樂做動作。)

(5)師出示兩包糖果。

(師準備兩包包裝袋不透明的糖果,大包的輕一些,小包的重一些。)

①猜一猜:誰輕誰重?(生都指着大包的説重。)

師:為什麼?

生:因為這一包糖袋子大,裝的東西一定多,所以它重。

②師:請你來用天平稱一稱。(生操作,下面的學生看到比較的結果和他們説的相反後,都露出疑惑的表情,發出驚歎聲。)

③師: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想對大家説什麼?(立刻就有學生舉手。)

生1:我想説,大的東西不一定重,小的東西不一定輕,要稱一稱才知道。

生2:比的時候,不能只看大小。

……

(評析 學生通過自己親眼所見,瞭解了物體的輕重與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聯繫,大的東西不一定就重,小的東西不一定就輕。)

(三)應用拓展

練一練

(1)第21頁第1題,引導學生明確題意,獨立完成。

師:你為什麼在香蕉後面畫圓,橘子後面畫勾?(生説明理由。)

輕的畫√,重的畫○。

(2)第21頁第2題,學生明確題意後獨立完成。

輕的畫√,重的畫○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麼知道誰輕誰重的?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同樣重,所以一個西瓜就比其中的一個菠蘿重。

(四)總結延伸

1.小朋友們,不知不覺當中,一節課就要過去了,你們學得愉快嗎?老師也很高興,我覺得你們個個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又有哪些進步?

2.你認為我們班今天誰的表現最棒?哪個小組最值得你學習?你自己的表現呢?(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師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評析 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以及自評、互評的能力。)

(五)作業:小調查

比一比,在你的家裏,你的爸爸、媽媽和你,誰最重,誰最輕。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地觀察生活,發現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在動手操作、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這一節課,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不僅學習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鐘在不知不覺中度過。教學相長,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利用生活經驗,創設有趣的情境。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且,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都玩過蹺蹺板),本課創設了兩隻小兔坐蹺蹺板的情境,比較直觀形象地演示出比較輕重的過程。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讓他們主動發現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體驗輕重。

《標準》指出: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本節課所注重的不僅是比較的結果,更關注學生比較的過程,主要採取了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操作中去領悟比較的方法。課堂上設計了“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的步驟,安排了比較兩包糖果輕重的環節,讓學生感到輕鬆、有趣,使他們很快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在活動中,小朋友們一起掂、一起稱,感受物體的輕和重,從而掌握比較的方法,他們發現的有些方法還非常有創意。

3.讓學生個性化地學習數學。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孩子們敢提問題、會提問題,以自己獨特的見解解決問題,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為自己的創造而開心,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同時,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評價他們的表現,使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我的體會頗深。首先,學生的天真活潑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響了我。師生互動,學生學得高興,我教得也輕鬆愉快,上課過程中,我時常忍俊不禁地笑出聲來。其次,也讓我認識到學生知識面很寬,舉出的生活實例很有創造性;語言也很豐富,如一位學生竟然會用“平衡”一詞,讓我很是驚訝。最後,我也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有時沒有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今後,我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案例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是緊緊圍繞着“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教學思想展開的。本着科學、新穎、實用的原則,在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師生角色的轉變、評價多元化、學生主體參與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注意讓學生親身經歷比較的過程,通過多個實驗,比較物體的輕重。教學時,教師自創情境,從學生喜愛的遊戲引入,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比較輕重的過程,感悟出比較輕重的具體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在活動中進行學習的,整個課堂氣氛輕鬆活潑,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教師始終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對“輕重”的認識全部落實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

2.教師注重給學生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和習慣的方式來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是研究式的,力求做到人人蔘與。在寬鬆良好的環境中,學生敢想、敢説、敢問,學習積極性、自信心和學習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發揮和提高。

3.教師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適時聯繫教材,並能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現實有結合起來,特別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4.教師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處理教材適度,每個學習環節活而有序、緊緊相連、環環相扣、過渡自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輕鬆愉快地獲取新知識。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設計説明

本節課從學生們熟悉的搭積木遊戲入手,觀察與遊戲相關的立體圖形,使學生認識到一個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所觀察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這是學生思維的過渡。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1.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先畫一畫,再搭一搭,着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讓學生感知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並能根據給定的從一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和小正方體的數量還原立體圖形,以及根據給定的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小正方體的數量範圍。

2.重視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以遊戲的形式引入,每個環節都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的,通過小組成員不斷地發現實物與他們所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比賽計分冊

學生準備若干個小正方體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搭積木嗎?在搭積木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預設

生1:用同樣數量的積木可以搭出很多種立體圖形。

生2:從不同角度觀察立體圖形,形狀不一樣。

師:今天我們來進行一場搭積木比賽,從中會學到很多知識。(板書課題:搭積木比賽)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搭積木遊戲導入新課,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比賽一:畫一畫。

課件出示第一項比賽:根據搭成的`立體圖形,畫出從三個方向(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狀。

(1)明確比賽規則。

觀察搭成的立體圖形,分別畫出從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狀。

(2)課件出示教材32頁淘氣搭成的立體圖形,觀察這個立體圖形,看一看有什麼特點。

①學生觀察,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對學習困難的同學進行適當指導。

②學生彙報觀察到的結果。

(這個立體圖形是由5個小正方體搭成的)

(3)從上面、正面、左面三個方向觀察搭成的立體圖形,並畫出看到的形狀。

①學生動手畫一畫。

②各小組展示畫出的圖形,並説一説你是從哪個方向觀察的。

(4)引導學生將畫出的從三個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狀與搭成的立體圖形進行比較,看是否符合要求。

(5)統計各組的得分情況。

2.比賽二:搭一搭。

課件出示第二項比賽:根據給定的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小正方體的數量範圍。

(1)一個立體圖形,從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狀如下圖:

(2)提問:搭一個這樣的立體圖形,最少需要幾個小正方體?最多可以有幾個小正方體?

(3)學生小組合作,先交流,再動手操作。

(4)各小組展示搭好的立體圖形。(鼓勵不同的搭法)

(5)引導學生説一説:你是怎樣設計這個立體圖形的?用了幾個小正方體?

(6)提問:你們搭出的立體圖形各不相同,你們從中發現了什麼?

(7)師小結:根據給定的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不能確定這個立體圖形的形狀,但能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小正方體的數量範圍。

(8)統計各組的得分情況。

3.比賽三:看誰搭得多。

課件出示第三項比賽:根據從上面看到的形狀,用6個小正方體搭一個立體圖形。

(1)從上面看到的形狀如下圖:

(2)提問:用6個小正方體搭一個從上面看形狀如上圖的立體圖形,你有多少種不同的搭法?

(3)學生在小組內邊交流,邊操作。

(4)各小組展示不同的搭法,看哪個小組搭的方法多。

(5)説一説自己是怎樣設計的。

(6)師小結:根據給定的從一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搭立體圖形,即使給出的小正方體的數量是固定的,也有很多種不同的搭法。

(7)統計各組的得分情況。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使學生熟練的掌握這部分內容,併為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新的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並能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實踐思想,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能準確的判斷出各種圖形,也就是説學生已具備了關於角的感性認識。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形象思維為主,這部分內容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如果讓學生找這些圖形,對學生來説一點也不困難,但學生在抽象 出角的過程中,説出角的特點,會比較困難。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與數學意義上的角,如可能會跟釘子尖混淆,因為那些東西摸出來也是扎扎的。還有可能出現認為兩條邊長的角就大。所以本節課要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在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以及突破學習角的難點。最後建立角的表象,認識數學意義上的角。

教學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能辨認直角、鋭角、鈍角。知道角的大小與邊得長度無關,與兩邊張口大小有關。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實踐思想,

3、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

難點:並能理解交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一、活動目的:

為了提高全體數學教師的教材鑽研能力,培養教學骨幹,更深入的`開展課題(數學優質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技藝運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使教師們能一展自己的風采,學校特舉行此次數學教學設計比賽。

二、參賽要求:

1、參賽對象:以個人為單位,40歲以內青年教師參與。

2、比賽內容:為做到公平公正,參賽教師將抽取現任年級本冊教學內容作為參賽內容。內容由評委選擇確定,即從每個年級選擇五至六個教學內容,再由各年級備課組長抽籤確定本年級具體內容。

3、比賽時間定於第八週星期二下午2:00開始,地點階梯教室,比賽時間為一小時。

三、獎項設置及評審辦法

本次比賽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3名

四、比賽評委名單:

劉名鬆、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評分標準:

見附表。

興國縣洪門國小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準備:

1、教具:磁鐵、三袋非四邊形紙片、課本、投影儀。

2、學具: 每人一張點子圖,同桌一份非四邊形紙片、不乾膠紙、八根小棒(4根一樣長、2根一樣,再各不相等的2根)。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正確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知道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通過擺一、找一找、畫一畫、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用於生活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認識四邊形的共同特徵,分辨不同四邊形的不同之處。

課前準備:

抽獎遊戲。(摸圖形:抽獎箱裏備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直角梯形和一些普通四邊形。摸出正方形是一等獎;摸出長方形是二等獎;其它沒有獎。)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四邊形。(板書:四邊形)

二、展開

(一)擺一擺

1、揭示四邊形特點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研究四邊形。

閉眼想象下,四邊形會是怎麼樣的呢?

(2)現在睜開眼睛,同桌互相合作,選4根小棒在粘紙上擺出你喜歡的四邊形。

學生操作,師巡視指導。

(3)觀察四邊形特點。

同學們,剛才我們動手創造出了這麼多的四邊形,有我們認識的正方形、長方形,也有我們不認識的,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你發現了嗎?

(4)小結四邊形特點: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平面圖形。

2、學習正方形的特點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1)出示正方形,誰來介紹下,你剛才擺正方形時是怎樣挑小棒的呢?

(2)為什麼要挑一樣長的?

(3)是不是隻要挑4根一樣長的小棒就一定能擺出正方形呢?

(4)那可能會出現哪種圖形?

(5)小結: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且有四個直角。

3、學習長方形的特點

(1)出示長方形,誰來介紹下,你剛才擺長方形時是怎樣挑小棒的呢?

(2)為什麼要挑兩根一樣長,兩根一樣短的?

(3)是不是隻要挑兩根一樣長,兩根一樣短的小棒就一定能擺出長方形呢?

(4)那可能會出現哪種圖形?

(5)小結:長方形對邊相等,且有四個直角。

4、整理小結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四邊形的很多知識,誰能幫我們把四邊形的知識作一個整理?

(二)找一找

現在你能利用這些知識來判斷下面的圖形哪些是四邊形嗎?為什麼?

哪些不是四邊形?為什麼?

(三)分一分

看來,大家對四邊形的特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現在你能根據他們的特點分分類嗎?想想可以按照什麼分?

同桌合作,選擇一種分法分分看。

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誰聽懂他的這種分法了?

(四)畫一畫

1、請你們在點子圖上畫一個你喜歡的四邊形。畫完後,請同桌互相檢查一下,然後相互介紹一下畫的四邊形。

2、各自畫、同桌檢查、介紹。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3、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畫的四邊形,並作介紹。

(五)剪一剪

學到這兒,老師發現301班的同學表現真出色,現在輕鬆下,咱們來玩個變一變的遊戲,看誰變得快。

宣佈遊戲要求:把一個圖形剪一刀,讓它變成四邊形。聽明白了嗎?同桌合作,拿出小紙片,挑你最喜歡的圖形變變看。

學生操作。

彙報交流:請把小紙片全部放回袋子,人坐端正,老師要請坐端正、聽仔細的同學回答。一個個彙報。

三、課堂總結

1、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收穫嗎?

2、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的都是數學中的四邊形,其實生活中四邊形也是無處不在,課後你可以去試着找一找,和你的同學、家長一起去分享。

板書設計:

四 邊 形

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平面圖形。

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來自於教材第三單元四邊形的主題圖、例1和例2。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活動中體驗是我的這節課的一大特色。四邊形這個內容是一節可視性、操作性很強的課,我對教參和教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精心設計學生親自實踐的活動,讓學生在想一想、擺一擺、找一找、分一分、畫一畫、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中認識四邊形、感受四邊形,從而獲得新知。這節課,我基本能做到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導學得法,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教具、學具也恰到好處的發揮了作用,學生始終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下進行活動,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習,認識了四邊形這個新朋友,真正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評課: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主要談談以下四方面的認識: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國家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學生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圖形的問題了,對圖形知識感到有些陌生,在導入時恰當的複習圖形的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識做了鋪墊。

二、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本課通過創設實際情境豐富學生對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四邊形,使學生體會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意識。

三、多樣化的教學才是智慧的。

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剪一剪等多種活動,在同桌合作活動交流中讓學生充分感知四邊形的特徵,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本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張揚了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學生的智慧在活動中得到昇華,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提高。

四、可以改進之處:

1、為了讓同學們對四邊形的特點有更清楚的認識,在操作擺小棒時可以把準備的小棒的長短更明顯些,使黑板上呈現的效果會更清楚,同時多收集學生的不同類型的四邊形,讓素材豐富些。

2、在鞏固階段,可以讓學生進行畫一畫的活動,幫助他們進行知識內化。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並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3、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4、結合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1、課前遊戲:考考你的觀察力。

2、動畫引入:

藍貓三千問,08年什麼大事?森林裏舉行運動會。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圖形?

生:長方形和正方形。

藍貓:這兩個場地的面積有多大?

師:有哪些辦法?

生1:用面積單位去擺。

生2:可以計算。用長乘寬,我是預習的。

師:你能從擺面積單位的過程中,發現面積計算的方法嗎?我們今天來研究。

板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3、主動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紙、1平方釐米正方形紙塊、尺子和一張印有六個圖形的紙。

師:請自己選擇材料和工具,想辦法求出六個圖形的面積,並把數據記錄下來。

作業紙:

長度單位:釐米

1號圖(橫放):長5寬32號圖(豎放):長4寬2

3號圖:正方形邊長24號圖:正方形邊長3

5號圖(橫放):長4寬16號圖(橫放):長6寬4

(2)學生個體活動,然後小組交流。

師:每人在組內交流你選擇了什麼圖形,用什麼方法得到了面積。小組內選擇一人記錄,一人彙報。

彙報:

第1組:用透明小正方形紙覆蓋在2號圖形上,2號圖形是長4寬2,有8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8平方釐米。再覆蓋在6號圖形上,6號圖形是長6寬4,有24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24平方釐米。

同時另一生記錄在黑板上。

師:你們覺得這種方法怎麼樣?

生:很簡單。

師:也是這樣做的舉手,有不同的嗎?

第2組:用小正方形擺在第1個圖形上,橫着擺一排5個,豎着擺了3個,一共要擺15個小正方形,面積是15平方釐米,同樣方法擺第4個圖形。

師:(指圖1)為什麼只擺7個?

生:因為一排5個,豎着擺3排就行了。

第3組:用尺子畫圖1格子,長是5畫5格,寬是3畫3行,一共是15個小正方形,面積是15平方釐米。

師小結:剛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畫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擺,知道了這些圖形的面積。

(3)比較這些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數方格的。

師小結:長是幾,就是有幾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寬是幾,就有幾排這樣的面積單位,長方形面積就是含有面積單位的個數。

(4)長方形面積單位和什麼有關?又有什麼關係?

生: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有關。

師:能結合操作中的.數據,説説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1號圖形長是5釐米,寬是3釐米。面積有3個5是15平方釐米。

2號圖形長是4釐米,寬是2釐米,面積是8平方釐米。

3號圖形長是3釐米,寬是3釐米,面積是9平方釐米……

師:這些都説明了什麼?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師:都説明了?

生:長方形面積是長乘寬。

師:長方形面積所含的平方釐米數正好是長和寬所含釐米數的積。

請生閉眼想象,長是7釐米,寬是3釐米,面積多少平方釐米?

長8米,寬5米,面積多少平方米?

師:長方形面積可以怎樣計算?

生:長乘寬(師板書)

師:正方形面積怎樣算?

生:正方形面積等於邊長乘邊長。

師:你怎麼想的?正方形面積為什麼等於邊長乘邊長?

生:因為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

師:正方形是長、寬相等的特殊的長方形。面積也可以用長乘寬,也就是邊長乘邊長(板書)

集體朗讀公式。

3、生活中的應用

(1)計算長方形面積要知道什麼條件?要求正方形面積呢?

圖:舉重場、田徑場(無數據)

師:要計算這兩個場地的面積,要知道什麼?

生:長和寬邊長

圖:兩塊場地出現數據。田徑場:長50米,寬30米舉重場:邊長8米

生計算。彙報:

生1:舉重場面積64平方米,8乘8=64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長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圖:籃球場P99--5求面積。長28米,寬15米生彙報。

(3)獎品:藍貓書籤

師:書籤是什麼形狀?估計面積大約多少平方釐米?

生1:大約是48平方釐米。生2:這個書籤大約是45平方釐米。

師:你怎麼想的?生:長9釐米,寬是5釐米。

師:你為什麼先估計它的長和寬?生:知道長和寬,就能估出面積。

請生測量書籤長和寬,計算面積。彙報;長是12,寬是4,12乘4=48平方釐米

(4)主席台背景圖:每個小正方形邊長是2米。算背景圖面積。

生1:將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長,左移得到寬。

生2:畫出長方形長和寬的格子。

4、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20xx年10月31日---11月3日,我有幸在西雙版納參加了雲南省第十屆國小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在在這4天的時間裏,觀摩了來自各地州19位數學教師的觀摩課,並聽了專家報告,及有關市地教研員的精彩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悦,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鬥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你知道老師叫什麼,你瞭解老師多少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三、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着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

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願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求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數是多少》時,有的老師用到了姚明的高度,《行程問題》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入手,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學習不在陌生,不在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的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於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與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樣的文字應用題模式,引導學時理解圖意。這次聽課找到了這樣的佐證,且效果很好。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通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着低起點、密台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這一點從周玉仁教授的報告中體會到。

(4)探究與滲透的關係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從外地州老師的講課中體會較深。

六、產生的幾點疑惑。

(1)一節課中解決問題與算理探究孰輕孰重?從實際問題入手分析已知未知的關係引導學生列算式。啟發學時搜索知識儲備探尋算式的解法,這兩者哪一個應該佔得時間更長些?我覺得很多以計算為重點的課,“解決問題”設置的素材很多都不理想,沖淡了教學的重點。

(2)幾節課對學生的評價較少,激勵的語言較少。相比較我更欣賞北京華應龍上課時的感覺。他的一節課,可能造就一個傑出人才。比如學習信心的鼓勵,學習方法的鼓勵讓人終生受益。

(3)訓練量都較少,不利於學生形成技能。我感覺在“解決問題”的紅點講完以後完全可以分層練習,如編制信息收集題組,信息整理題組,選擇策略題組,提出問題題組。最後一道綜合題。一句話種子分類練習。

各專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算術應用題的解決策略,可謂高屋建瓴,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大開眼界,領略了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風采和專家的精彩報告,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經歷角的大小變化的過程,體會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在探索角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團結合作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生活情景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上一節新課,看老師板書:角,齊讀課題。

師:生活中,你們在哪些物體的表面見到過角?

生:桌角。

師:能指一指嗎?大家也來指指。

(生指桌角時,僅會指某個點,並不是數學概念中規範的角)

生:書角。(指的方法同上)

二、探究新知

1.認識角的特徵。

(1)直觀對比生活中的角與數學中的角,並逐步形成表象。

師:老師也帶來了兩個圖形(貼剪刀、鬧鐘圖樣),能在剪刀上再來找找角嗎?

師:剛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數學上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角。(師邊説邊示範)舉起你們的小手,和老師一起指一指。

師:好,我先把它畫下來。剪刀上還有這樣的角嗎?

師:誰來指鐘面上的角?

生指鐘錶上時針與分針形成的角。(指的動作非常規範)

師: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指角的過程非常規範。

師畫出鐘面上的角。

師:認識老師剛才畫角的工具嗎?(三角尺)對,誰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學舉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動作也很規範)

師:現在老師選擇其中一個角畫出來。(畫一個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徵。

師:比一比這3個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

師:能來指一指嗎?(生指)

師:同意嗎?(同意)你真是個善於觀察的孩子。這個尖尖的地方,有一個點(師描),叫做角的頂點。(板書:頂點)

生:都有兩條線。

師:對,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板書:邊)

師:誰能指出另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

生邊指邊説(師引導規範指認)。

師:現在數一數,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生齊説: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3)多樣練習,強化角的認識。

師:現在來辨一辨,哪些圖形是角?(課件出示:教材第65頁,想想做做第1題,生自己思考)

師:想好的同學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師:這道題目做得不錯,再來一道(課件出示第65頁,想想做做第2題)。能自己讀懂題 意嗎?想好後,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錶示出來,藏到身後,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來。

2.感受角有大有小,並且角的大小隻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1)製作活動角,感受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師:你們能像老師這樣,用硬紙條和圖釘做一個角嗎?注意安全。

(生獨立做角,有困難的,師引導同桌之間互相幫忙)

師: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來的角的頂點和邊嗎?(生指)

師:現在看看你們的本領大不大?聽要求:能把你的角變得大一點嗎?再變大一點,再大一點。(生操作)誰能説説你是怎樣把角變大的?

生:我把角打開,角就變大了。

生: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

師:説得真好,(師演示)確實是這樣的。現在你們能把角變得小一點嗎?再小一點。(生操作)這次又是怎樣把角變小的?

生:把兩條邊合回來,角就變小了。

生: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

師:(演示)非常正確。

師:看,我現在撥了一個這麼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撥一個比我大的角。撥好的同學舉起來,同學們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確)能不能撥一個比它小的角?同學們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確)

師:哦,(師邊演示邊説)原來角是有大有小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據你們剛才的體驗,能比較這3個角的大小嗎?(課件出示第65頁的鐘面圖)一起説吧。

生齊:第一個角最大,第三個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師:看着老師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兩邊剪短)角的大小變了沒有?

生:變小了。

生:沒有變。

師:我剛才聽到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角變小了,一種是沒有變。認為角變小的先來説説理由。

生:角的邊短了,角就沒有剛才大了。

師:認為角的大小沒有變的同學也來説説。

生:沒有變。(角的)兩條邊叉開越大,角就越大,叉開越小,角就越小。剛才它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沒有變。

師:他的意思你們明白嗎?誰再來説一説?

生:角的兩條邊僅僅是變短了,但是角叉開的大小沒有變化,角的大小不變。

師:現在大家回想我們剛才的操作過程,(演示角變大變小的過程)角的兩條邊叉開越大,角就越大;叉開越小,角就越小。現在角的兩條邊叉開越大嗎?角的兩條邊叉開越小嗎?

生:我知道了,現在角的兩條邊沒有再叉開,也沒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沒有變化。

師:對,説得真好。角的兩條邊沒有叉開越多,也沒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沒有變化。

師:(演示)咔嚓,咔嚓,角的兩條邊又短了,角大小變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演示:只剪短一條邊)再剪,角的大小這次變了嗎?(沒有)角的邊都這麼短了,還沒變啊?

生:角的兩條邊沒有叉開更多,也沒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沒有變化。

師:很好,能聽出來同學們對於角的變大、變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們!

(3)繼續感受角的大小,為下節課鋪墊。

師:(指三角板上的直角)還記得這個角嗎?能從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個和它一樣大的

角嗎?找到的同學小組內互相指一指。(生活動,師巡視)

三、總結收穫(略)

四、延續探究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又有了新的進步,老師真為你們高興。

師:同學們,你們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張長方形紙,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角?

師:現在試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圖形有幾個角?

生:4個。

生:5個。

師: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下課後同學們還可以繼續實踐、研究。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9

設計説明

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根據周長的含義,應用圖形的邊的特徵進行探究。因此,本節課注重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激發興趣,鼓勵探究。

本節課通過具體情境引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探究,通過動手量一量,動筆算一算,探究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樣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並針對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對照圖形,説出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以數形結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體會數學的抽象與簡潔。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相同規格的長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學過程

激趣引入

創設情境。(課件出示)

(1)讓學生觀看課件後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別沿着長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誰走得遠呢?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要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才能知道)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既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又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讓學生帶着興趣去學習,帶着問題去探究,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實踐探究

1、引導學生探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計算美羊羊走了多遠。

(2)組織學生彙報各組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

方法一 長方形的長是6釐米,寬是4釐米,用2個長加2個寬可以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算式是6+4+6+4=20(釐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兩個長的長度,再用4×2算出兩個寬的長度,最後把它們加起來,算式是6×2+4×2=20(釐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組長和寬的長度和,因為另一組長和寬的長度和與這一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釐米)。

(3)引導學生概括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①引導學生比較、討論,對算法進行優化。

(學生討論之後,認為方法三最簡便)

②引導學生根據方法三的算式,嘗試用文字表述出來。

(學生討論,組內交流,然後彙報)

③師生共同概括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2、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引導學生計算喜羊羊走了多遠。

(2)組織彙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條邊的長度加起來,算式是5+5+5+5=20(釐米)。

方法二 因為正方形的4條邊的長度都是相等的,所以還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算式是5×4=20(釐米)。

(3)引導學生討論並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然後彙報。

教師根據彙報板書: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4)比較美羊羊和喜羊羊誰走得遠。

(學生彙報:20釐米=20釐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樣遠)

3、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有很多,歸納這些方法,我們發現:要求長方形的周長,一定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歸納概括能力,同時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

鞏固知識,綜合運用

1、完成教材85頁“做一做”1、2題。

2、完成課堂活動卡。

設計意圖:適時地進行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理解。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更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87頁1、2題。

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0

設計説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圖形的教學要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本節課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從具體的實物圖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注重觀察和實踐操作,突出角的結構特點。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通過觀察主題圖,經歷從實物圖中抽象出角的過程,使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出角。然後通過折角、製作角等操作活動,明確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重視合作學習。

在《數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引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學習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動手操作,在合作中觀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口的大小有關以及角的畫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圓形紙

學生準備 小棒 三角尺 圓形紙 剪刀

教學過程

⊙遊戲導入,初步感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擺小棒的遊戲,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擺,其他同學在下面擺。注意聽老師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擺出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學生動手擺,教師巡視)

2.你們擺出的是什麼圖形?(正方形)

3.現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擺一擺,又會是什麼圖形?(學生動手擺,交流是三角形)

4.你們真聰明!接着再拿走一根,這又是什麼圖形呢?(像這樣的圖形就是角)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動手擺熟悉的圖形,依次分別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邊形、三角形的內在聯繫以及角的結構特點。

⊙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1.在主題圖中找角。

課件出示教材38頁主題圖:操場上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角,快來找找吧!(學生説出一個,課件演示一個,師跟着複述一遍,並及時表揚)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觀察的主題圖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2.教學例1。

(1)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師: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這麼多的.角,真了不起!(課件出示剪刀、鐘面和三角尺)那這些生活中的角在數學上該怎樣表示呢?你們看,角就是這樣的。(課件中把三個角從實物中移下來)

師:這三個圖形都是角。閉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麼樣的?再用手比劃比劃角的模樣。(學生動手比劃角,同桌互評)

師:仔細觀察這三個角,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兩條直直的邊)

(2)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及其特徵。

①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你們看:這個尖尖的兩條線的交點是角的頂點,這兩條線是角的兩條邊,角的兩條邊都是射線,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就組成了一個角。

②師指着課件中的第二、三個角:誰來指出這兩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師: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一個頂點,兩條邊)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從生活中抽象出角的過程,使學生初步體會角是從物體表面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是一種簡單而美麗的圖形,並明確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3)判斷角。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圖形,同學們想看看嗎?這些圖形中有我們剛剛認識的角嗎?用手勢表示你們的判斷。(課件出示教材43頁2題)

(4)找生活中的角。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請大家在教室裏找一找,看看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聽清老師的要求,兩個同學一組,要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請學生説説找到的角,並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經歷從生活中感知角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第43頁例2及練習十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根據簡單的統計表求平均數。

2、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作用。

3、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重點、難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兩個籃球隊的身高統計表,讓學生根據統計表説一説誰最高,誰最矮。

2、如果兩個籃球隊進行身高比較,你認為哪個隊隊員身高高些?

王強是歡樂隊中最高的隊員,我們能不能根據這個信息就下結論歡樂隊總體身高比開心隊高嗎?為什麼?

3、討論:怎樣比較兩支球隊的整體身高情況。

二、引導學生探究新知(引導學生探索用平均數的方法比較)

1、合作學習

讓學生自己進行平均數計算。

2、提問:142釐米表示什麼?它是指歡樂隊某個隊員的身高嗎?

3、144釐米表示什麼?它是指開心隊某個隊員的身高嗎?

4、你能告訴我們兩個隊的總體身高比較情況嗎?

雖然歡樂隊中的王強是兩個隊中最高的,但歡樂隊的總體身高情況不如開心隊,體會平均數是反映一組數據總體情況的一個很好的統計量。

説一説我們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運用“平均數”知識來解決問題?

師:看到你們這麼勤奮好學,又學得那麼有水平。老師今天也特別高興,我相信你們以後會發現和自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其實“平均數“的知識還有很多,在生活實際中應用也很廣,你們回憶得起來嗎?

對我們上課的評分,也可以來比較,哪一週課堂得分高、哪一週課堂得分低?我們也可以進行比較

出示上兩週課堂評分。

[板書: 100分 98]

[板書: 99分 99]

[板書: 98分 99]

[板書: 100分 100]

[板書: 96分 98]

[板書: 98分 100]

你們認為第一週課課堂評分肯定比幾分多,比幾分少?

師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鞏固練習:課本練習十一。

四、全課小結。

第五課時 練習十一練習題

一、練習內容:第44頁至第45頁的.練習。

二、練習要求:運用本單元所學過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練習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討論。

三、練習題:

第一題,是一道實踐活動題,要讓學生在進行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每個小組計算完了以後,再在小組間對比一下,並和第39頁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進行比較,看看能發現什麼信息。

第二題,先讓學生根據圖中的温度記錄理解什麼是最高温度,什麼是最低温度,再把統計表補充完整,最後計算出一週平均最高温度和一週最低温度。

學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週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後,再讓學生實際記錄本地一週的氣温情況,再計算出一週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學生記錄氣温的方式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獲得信息。

第3題,也是一道實踐活動題,通過收集、整理數據、計算平均等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第4題,讓學生根據甲乙兩種餅乾第一季度的銷量統計圖,先比較他們第一季度月平均銷量的多少,然後分析一下乙種餅乾銷量越來越大的原因,讓學生初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數據背後隱藏的現實原因。第三小題是開放題,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一步發現信息,如學生會發現兩種餅乾二月份的銷量是相同的,但甲種餅乾的銷量逐月下降,乙種餅乾的銷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預測一下兩種下個季度的銷售情況。

第5題,讓學生明確,王叔叔走的路程分為4段,一共騎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騎的路程,所以除數應是3而不是4。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2

設計説明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圓,學習了圓的周長及多邊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注重聯繫生活實際,開展探究性的數學活動。

學生從認識直線圖形發展到認識曲線圖形是一次質的飛躍,他們已經能從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對事物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立體思維空間,所以在教學中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利用學具開展探究性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熱愛學習數學,熱愛生活。

2.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完成新知構建。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數學知識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以數學知識為載體所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圓是一個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圓的面積計算,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讓學生猜測和運用小正方形來測量的基礎上,利用學具動手操作,讓學生自主發現圓的面積和拼成的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將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有效地完成了知識的構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圓的面積演示教具 大小不同的兩張圓形紙片

學生準備 剪刀 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 圓形學具

教學過程

⊙複習鋪墊,導入新課

1.回憶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1)已知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

(2)已知半徑怎樣求半圓的周長?

2.建立圓的面積的概念。

(1)感知圓的面積的大小。

師拿出準備好的大小不同的兩張圓形紙片,問:大家看這兩張圓形紙片,它們的面積一樣大嗎?

師明確:圓的面積有大有小。

師:誰能説一説什麼叫做圓的面積呢?

師指出:圓所佔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

(2)區別圓的面積和周長。

指導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形學具,同桌之間用手摸一摸,指一指:哪兒是圓的周長?哪兒是圓的面積?

學生操作後,師生共同明確:圓的周長是指圍成圓一週的封閉曲線的長;圓的面積是指圓所佔平面的大小。

設計意圖: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很容易混淆圓的周長和麪積,因此,設計了摸一摸、指一指這個活動,讓學生在初步感知圓的面積和周長的區別的同時,充分感知面積的意義。着重對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對比和強化,儘可能地讓學生減少差錯。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過度量,猜想圓的面積的大小。

用邊長等於半徑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圓的面積,(課件演示度量過程)觀察後得出圓的面積比4個小正方形小,又比3個小正方形大。初步猜想:圓的面積相當於半徑平方的3倍多一些。

師:由此看出,要求圓的精確面積是無法通過度量得出的。

2.回憶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想一想,我們是用什麼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的?

(課件演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

過渡:我們在學習推導幾何圖形的面積公式時,總是把新的圖形通過分割、拼合等辦法,將它們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今天我們能不能也用這樣的方法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呢?

3.動手操作。

(1)組織學生分別把圓平均分成16份、32份,然後剪開,拼成兩個近似的長方形。

課件演示剪拼的過程:

(2)討論:

①拼成的圖形是長方形嗎?(是近似的長方形,因為它的上下兩條邊不是線段)

②圓和近似的長方形有什麼關係?(形狀變了,但面積相等)

③把圓平均分成16份和32份後,拼成的圖形有什麼區別?(把圓平均分成32份後拼成的圖形更接近於長方形)

④如果把一個圓平均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圖形會怎樣呢?

(課件演示,得出結論: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於長方形)

(3)觀察、彙報拼成的長方形與圓的關係。

①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有什麼關係?(結合學生彙報,課件演示)

圓的半徑=長方形的寬

圓的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長

②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有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理解:形狀不同,面積相等)

(4)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引導學生結合圖形理解)

因為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相當於原來圓的面積,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圓的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原來圓的半徑,且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的面積=圓的周長的一半×圓的半徑,即S圓=×r

因為C=2πr,所以S圓=πr×rS圓=πr2。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3

設計説明

1.注重運用直觀的畫面學習知識。

國小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要想讓國小生把數學學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時,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讓學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進而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的走動情況,進而發現1時=60分。

2.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發展思維。

數學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教學採用同桌學習,小組交流的形式,注意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思維得到了發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鐘面模型

學生準備: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温故知新,揭示課題

師:昨天我們的預習作業是小組合作畫一個鐘面,哪個小組願意來説一説你們在鐘面上都畫了些什麼?

小組代表上台展示,介紹自己小組畫的鐘面。

師:同學們的鐘面都畫得很漂亮。雖然大家畫的鐘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有幾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鐘面上都有1~12這12個數,都有時針、分針和很多刻度線。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關於鐘錶的知識:認識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預習引入,通過小組合作畫鐘面,以及欣賞其他組的鐘面,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互補、互學,瞭解鐘面的本質,同時加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學習意識和學習的慾望。

⊙預習反饋,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1)認識大格。

師: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在鐘面上怎樣算是一個大格嗎?(學生回答)

師:每兩個數之間就是1個大格,從12到1是1個大格,1到2也是1個大格。

師:你還能説説從哪到哪也是1個大格嗎?鐘面上一共有幾個大格呢?你是怎麼知道的?是不是有12個大格呢?我們來數一數。(鐘面上有12個大格)

(2)認識小格。

師: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

在小組內數一數,交流後彙報。(出示放大的鐘面,一起數一數)

師:其他大格里也有5個小格嗎?再找幾個大格數一數。(每個大格里都有5個小格)

師:那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預習,對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認識。通過彙報和交流,加強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對鐘面的認識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時、分的概念。

(1)認識“時”。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大格和小格,那麼你知道鐘面上的指針是怎樣走的嗎?(鐘面上的指針走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

演示時針從12走到1的過程。

師:時針從12走到了幾?走了多少?時針走1個大格是多少小時?(時針走1個大格是1小時)1小時也稱1時。

師:時針走2個大格是多少小時?走3個大格呢?

師:時針從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時?你是怎麼知道的?從12走到6呢?如果從7走到11呢?

小結:時針的走動一般是以大格為單位的,要知道時針走了多少小時,只要看時針走了多少個大格即可。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乘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

2.初步培養學生類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感受數學探索活動本身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乘小數的方法,會熟練的進行筆算,並能解決實際問題。掌握小數末尾的0的處理方法。

三.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每位同學家裏的生活條件都很好,,住進了這樣風景優美的住宅小區.(課件)陶老師想採訪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積有多大?你的小房間面積又有多大呢?我們看,這是小明同學房間的平面圖。(課件出示)

1、從圖中,你能蒐集到哪些信息?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下面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求房間的面積有多大?

⑴房間是什麼形狀的?要求房間的面積,就是求什麼圖形的面積?

⑵需要找哪些條件?你認為算式怎麼樣列?打開隨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導探究

1.根據算式,請你估計一下房間的面積大約是多少?(指名口答,課件出示)你是怎樣估計的?有和他不一樣的嗎?誰來説説。房間的面積在什麼範圍內?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認為這樣估計分別要付多少錢?(指名口答)4萬5千元和6萬元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差多少?給少了開發商不願意,給多了我們又不願意。要想雙方都不吃虧,怎麼辦?(準確的計算出它的面積)

3.同學們看,這道題是兩個什麼數相乘?(小數乘小數)(板書課題)它和前面學的乘法有什麼不一樣?(前面學的是小數乘整數)回想小數乘整數你是怎樣計算的?(先轉化成整數乘法,再點上小數點)那麼,這道小數乘小數的題你想怎樣算?指名回答。打開隨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寫好的小組內交流,你是怎麼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樣算的?(先擺豎式,把3.6擴大10倍看作36,把2.8擴大10看作28)生説,師依次出示課件。

②誰能再説一説,第一個箭頭上的×10表示什麼意思?第二個,第三個呢?小組裏先説一説。

③通過計算,我們得出3.6×2.8的積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結:大家剛才説的真好,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我們可以先看作整數乘,一個因數擴大10倍,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了100倍,右邊藍色方框裏看作整數乘的過程我們一般放在心裏,不寫出來。方法你掌握了嗎?

(三).自主發現

1.剛才我們計算出了小明房間的面積,小明還有一個漂亮的小陽台,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師相信你們肯定能算出來。打開書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寫好的同學小組裏交流,你是怎樣做的。

①彙報,你是怎樣做的?

②結果是3.220,為什麼等號後面寫3.22?怎樣化簡?為什麼可以這樣化簡?指名説,誰能再來説一遍給老師聽。

③小結:老師明白了,他是先看一個因數擴大100倍,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0倍,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三位,點上小數點。是3.220。再把小數末尾的0捨去。這樣比較簡便,我説的'對嗎?

2.師:例1的結果是兩位小數,試一試的結果是三位小數,老師有困惑了,小數乘小數,積的小數位數是怎樣確定的呢?想不想幫老師解決這個難題?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出示討論題)指名讀題。

⑴例題中的兩個因數分別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

⑵“試一試”中的兩個因數分別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

⑶通過比較,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

①小組討論,依次回答.你的發現和他一樣嗎?

②通過這三道討論題,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這類小數乘小數的題應該怎樣計算?在小組裏概括一下方法。先怎麼做的,再怎麼做的。

③指名説,依次出示結論。注意老師用紅色標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學們把方法默記一遍.

(四)學法討論

引導討論:理解了一個數乘小數的意義,下面我們研究怎樣計算,同學們可以聯繫小

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及複習過的因、積變化規律進行嘗試、討論.

1.出示討論題:

(1)你能把兩個因數轉化成整數進行計算嗎?

(2)轉化成整數乘法後,兩個因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積發生了什麼變化?

(3)要得到原來的積,應該怎麼辦?

2.學生獨立完成.

3.練習:67×0.3 2.14×6.2

4.歸納法則

以上幾題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

計算法則: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五)鞏固練習

1.你能給下面各題的積點上小數點嗎?打開書,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過渡: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小數乘小數的方法了,下面請大家來當一回小老師,批改一下這位同學的作業。先看對不對? 錯在哪裏呢?請你在旁邊幫他改正過來。看書上第三題。

重點第二題,7.38是兩位小數啊?哪裏錯了呢?讓學生説出:先點上積的小數點,再把0劃去。

3.下面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種西服面料,每米的售價58.5米,買這樣的面料5.2米,應付多少元?(先估計得數,再計算)

(六)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6――27頁。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給三角形分類的探索活動中發現和認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2、 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展空間觀念。

3、 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會按角的大小給三角形分類。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引新

談話:你學過哪幾種角小於平角的角可以分為哪幾類(鋭角、直角和鈍角)怎樣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鋭角或鈍角那麼三角形可以分為幾類呢又有哪幾類呢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就一起來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分類。(板書課題:三角形的分類)

二、 師生互動,引導探索

1. 出示書本上6個三角形

提問: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每個三角形的內角,説説他們各有幾個鋭角、直角或鈍角。

指定幾個學生回答。、

出示表格,根據學生的回答填寫①號三角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鋭角個數

直角個數

鈍角個數

提問:你會照樣子填一填嗎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並交流.

2.三角形的分類

提問:觀察上表,這些三角形可以分為幾類怎樣分在四人小組內討論。

交流討論結果。

學生可能出現的分類:三個角都是鋭角的三角形,一個鈍角兩個鋭角的三角形,一個直角兩個鋭角的三角形。

再次組織學生討論:你們分成的三類三角形有沒有相同的地方(都有兩個角時鋭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另一個角有的是鋭角,有的是鈍角,有的是直角)我們抓住不同處來分類,你認為可以怎樣分

談話:三角形按角可以分為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類。

提問:那麼什麼樣的三角形是鋭角三角形什麼樣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麼樣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出示各類三角形的定義:

三個角都是鋭角的三角形是鋭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2. 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1) 判斷一下説法對嗎

3個角都是鈍角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個直角。

有一個角是鋭角的三角形是鋭角三角形。

談話:三角形的3個角中只可能有一個鈍角或一個直角,至少有兩個鋭角;3個角一個角大了,另兩個角就小了。

(2) 教師出示一次三角形,用紙擋住兩個角,讓學生根據露在外面的一個角,猜一猜這個三角形屬於哪種三角形。

只露出一個直角;只露出一個鈍角;只露出一個鋭角。

組織學生討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第(1)題是直角三角形,第(2)題是鈍角三角形,你們回答的非常準確。第(3)題只露出了一個鋭角可能是鋭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鈍角三角形,因此無法判定是什麼三角形。

3. 用集合圖表示分類結果。

(1) 出示一個橢圓,談話:如果我們用這個圈表示三角形這個整體,你能把它分成幾部分,填寫出每部分的名稱嗎要求學生嘗試着在集合圖中表示分類的結果。

(2) 出示學生填寫的分類集合圖,並説説對圖意的解釋: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三、 鞏固深化,拓展提高

1. 做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指導學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從而判斷畫出是什麼三角形。

提問:你在用三角尺比三角形的角是,是3個角都比的嗎如果不是,你是怎樣比的

談話:只要量出三角形中最大的一個角是什麼角,就能判斷這個三角形是什麼三角形。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1) 獨立完成,展示部分學生的答案,共同校對。

(2) 提問:你在判斷圖中的三角形時使用的什麼辦法(有的憑觀察,用的用三角尺去比量)

(3) 談話:判斷一個三角形是哪一類三角形時,一般情況下憑觀察就可以作出判斷,如果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接近直角時,就要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量一下,再準確地作出判斷。

3. 做想想做做第3、4、5題

組織學生動手做一做,再展示部分學生的操作結果,共同評議。

4. 做想想做做第6題

學生各自動手畫,展示學生的答案。

提問:你畫出的線段是三角形的什麼

5. 做想想做做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作圖,再在小組內交流。

師生共同小結:可以分別從3個頂點向對邊畫線段,把它分成兩個三角形。其中從直角頂點向對邊畫線段,可以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個鋭角三角形和一個鈍角三角形。從其他兩個頂點向對邊畫線段,只能分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

四、 總結提高,課後延伸

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哪些有關三角形的知識自己可以通過閲讀書籍、上網查閲來獲得更多的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p567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