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信息技術 >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14篇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14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14篇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順德國小信息技術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第五課《Wimdows畫筆》。主要是面向國小四年級和初學畫圖軟件的學生。《Wimdows畫筆》在第三單元“電腦小畫家”中佔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在本單元的第一到第四課,學生學了用“金山畫王”進行繪畫,初步領略了電腦繪畫的神奇,對學習用電腦繪畫有着濃厚的興趣。本課是學習畫圖軟件的第一課,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畫圖軟件的操作簡單易用,非常適合初學電腦繪畫創作,學好畫圖軟件的使用,可以為學生將來學習專業繪畫軟件打下良好的基礎。本課包括六個內容:1。啟動“畫圖”軟件;2。認識“畫圖”軟件的窗口;3。用“鉛筆”畫山景;4。用“顏色填充”工具着色;5。用橢圓工具畫圓;6。畫直線。教學內容由淺入深,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畫圖軟件的使用。本課的教學目的是:1。掌握畫圖軟件的啟動和退出,並熟悉畫圖軟件的窗口;2。熟練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3。能用“鉛筆”、“橢圓”、“直線”和“用顏色填充”工具畫出山景和太陽;4。通過進行模仿作品和圖畫創作,激發學生對學習電腦繪畫的興趣。根據以上的教學目的,把熟練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作為重點,難點是用“鉛筆”、“橢圓”、“直線”和“用顏色填充”工具畫出山景和太陽,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掌握。

二、説教法

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又因為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如果用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法,效果肯定不佳,我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任務驅動法”,應用WebQuest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學自練的時間和空間,鍛鍊學生信息處理的思維和習慣,這一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自學,協作學習和發展學生的創作能力,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明確任務,再採用“試一試——説一説——練一練”的方法,讓學生在自學、質疑中學習使用畫圖軟件,整個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三、説學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活動的主人,如果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知識,創造更美的東西,那將是我們信息技術課教學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開展素質教育的最迫切要求。心理學家皮亞傑説得好“一切真理都要讓學生自己去獲得,由他重新發明,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用“問一問,説一説,做一做”的方法來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説”自己理解的內容;“做”自己喜歡的圖畫。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其中還安排了質疑、互幫、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慾望。

一、明確本課的幾個學習任務

二、通過WEBQUEST下的引言,簡單介紹畫圖軟件

三、試一試啟動“畫圖”軟件

1。先讓學生試一試

2。共同總結方法(電腦顯示步驟)

3。小比賽,看誰最快能啟動畫圖程序

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讓他們在學習中有方向性,更易掌握。

四、認識“畫圖”軟件的窗口

1。利用WEBQUEST的幫助,先讓學生自學

2。及時反饋,顯示“畫圖”軟件窗口,讓學生説出各個部分名稱

3。“找朋友”遊戲:把各部分名稱發給學生,讓學生把黑板上的窗口貼好

4。質疑:工具箱、顏色盒不見了,怎麼辦?

5。學生練一練:顯示及隱藏工具箱、顏料盒、狀態欄

通過遊戲,使課堂氣氛活躍,又能讓學生投入到教學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五、用“鉛筆”畫山景

1。先把任務交給學生:使用鉛筆工具,畫一幅山景

有學生可能會問:怎麼選擇了鉛筆工具在畫紙上卻畫不出線條來;畫錯了怎麼辦(這時我讓其他同學幫助他解決問題,或者在軟件的電子書中找答案)

通過學生問一問,説一説,做一做,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能形成一個協作學習的氛圍,使學生投入到學習中。

六、用顏色填充工具着色

引導學生如果塗上顏色,山景就更美麗了,激發學習興趣

1。讓學生試一試,給山景填色。

2。質疑:為什麼我的整張畫紅都會變色的呢?

3。教師點撥:只能在封閉的區域內填充顏色,否則,顏料桶內的顏料就會“流”出來

七、用橢圓工具畫圓

1。先讓學生試一試畫圓,他們畫的圓大部分是橢圓。

2。師顯示一個圓,問學生你想畫這麼一個圓嗎?師介紹方法

3。試一試給圓塗色

八、畫直線

放手讓學生完成,看誰畫得最好

創作性練習,鞏固新知

比一比,看誰是“電腦小畫家”

1。作品模仿練習,培養觀察力和鞏固新知

2。讓學生髮揮個人或小組的才華進行創作

3。顯示一些優秀作品,讓學生自己評出“電腦小畫家”

4。把優秀作品打印出來獎給“電腦小畫家”

江曾説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通過練習培養學生在創作中求價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九、總結全文

1.讓學生説一説本節課的收穫

2.讓學生説一説感受

引導學生説,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較系統的認識,通過説感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編輯聲音》是《國小信息技術》上冊第27課,是學習和使用錄音機軟件板塊中的第二課。在本課中,分為截取聲音和混合聲音兩部分,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使用錄音機軟件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個再提高,講解如何對聲音進行簡單的編輯和修飾,使我們的聲音作品更加豐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既能提高學生的軟件操作技能,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提高審美能力和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國小三年級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但由於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了活動設計的興趣性,活動要求的層次性。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我指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習使用“錄音機”截取聲音、混合聲音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截取聲音”和“混合聲音”的學習,學會使用不同的方法對聲音文件進行編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欣賞編輯的聲音文件,激發學習興趣,並能對同學們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評價。

教學重點是對聲音的簡單編輯,難點是對聲音的混合與審美。

二、教學學法分析

信息技術綱要中明確指出,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我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 “小組合作法”、“分層教學法”這三種教學方法。

學生的學法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着學習任務通過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三、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課教學設計我採用“激趣導入、探究新知、協作提高、觀摩欣賞”等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激趣導入

先請學生欣賞一下老師事先錄製的一段聲音,其中很多不同種聲音混在一起.(有雷聲,風聲,火車聲,笑聲……),然後我提出:你們知道老師是怎麼做的嗎?想不想也來動手製作一件這樣的作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編輯聲音.板書課題:編輯聲音. 這樣,通過欣賞編輯過的聲音,知道聲音可以被編輯,從而自然導入本課,學生也能順其自然的學習編輯聲音.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與探究心。

(二)、探究新知

本環節以任務驅動式展開分層教學

首先播放"江雪"聲音文件.提出:你們覺得這個聲音錄製的怎麼樣

學生會發現:有的地方有雜音,聲音太單調, 加上背景音樂會更好!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或糾正.並確定編輯聲音的操作步驟.

然後拋出任務一,刪除多餘的雜音。

要刪除雜音,首先要確定雜音的位置.讓學生先一起來聽聽!(邊聽邊記錄雜音的時間)接着請一位學生説説雜音的位置在哪?是怎麼知道的?提示學生注意看窗口左側顯示的時間,來記錄雜音的位置.

接着教師演示:去除文件前多餘雜音,使用"刪除當前位置以前的內容"命令.

然後讓學生完成去除雜音的任務,提示小組之間可以小聲的討論,也可以閲讀書上的操作步驟.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巡視並作適當指導。完成後選擇學生作品進行播放,讓學生進行點評,互相學習.

通過這樣的設計首先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接着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電腦之間產生互動,形成設計團隊,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促進成長,使知識的吸收和掌握更牢固.同時本段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的理解錄音機的功能,對以後的自主學習很有幫助。

(三)、協作提高

完成了任務一,提示學生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呢?

提出任務2:為"江雪"錄音文件配上背景音樂,使錄音效果更好.

這一部分,我讓學生自學教材,然後小組合作來完成,比一比,哪個小組的作品最好,小組之間可以相互討論. 操作結束後,上傳作業.並讓學生點評.

背景音樂和朗誦的詩詞意境相符,比較好!

1,提出練習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

建隊六十週年,我們學校五年級的同學,代表全區的少先隊員進行了獻詞,老師把同學們的朗誦錄製了幾小段.現在想把他們編輯一下,你們能幫我嗎

(1)把朗誦的聲音中雜音去除.

(2)給朗誦配上背景音樂.

(3)把幾段錄音合成一段.

(學生實踐操作,師巡視指導)

學生質疑:幾段音樂怎樣合成呢(學生再探討,交流,繼續操作)

教師提示:

(可觀看資源庫中自學操作視頻).

結論:可運用"編輯"菜單中的"插入文件"命令.

2,保存作品,提交作業.

3,教師播放作品,師生一起評價.

(設計理念:對練習進行分層設計,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同時也利用知識遷移來自學新的知識,在合作學習中增加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機會.層層遞進的練習設計能夠,能更大的發揮學生的潛能.)

師:我們通過學習 "文件混音",又認識和運用了"插入文件"命令,那麼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編輯(E)"菜單中的"粘貼混入(X)"與"與文件混音(M)","粘貼插入"與"插入文件" 命令.它們的使用方法與效果上有什麼異同為什麼"粘貼插入"與"粘貼混入"是灰色按鈕 (預設)

(1)學生嘗試兩組命令的操作.

(2)分組交流操作心得.

(設計理念:對錄音機功能學習的完善,通過探究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檢驗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小組合作的作用.同時,對未知知識的探究,學生可以帶着問題走出課堂)

(四)、觀摩欣賞

在這個環節裏,我請學生通過屏幕廣播功能去欣賞學生的作品,互相看一看,評一評,虛心地學習他人的長處,這樣可以使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加深記憶。

本節課,我本着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多了一些學習的興趣,多了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了一份成功的喜悦。

謝謝各位評委。

板書設計:

編輯聲音

前 後

-------------------■----------------------

當前位置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3

一、 首先我們進行教材分析

本課是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小信息技術課本 年級上冊第 課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 之後,開設的更高層次的任務,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學會 。《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採用了“創設情景——探究討論—任務驅動”等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製造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讓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本課內容操作性強,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在整個課程中的地位,我將教學目標設計為:

1、認知目標:瞭解 ,掌握 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體協作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 的用法/操作;

本課學習的難點是:能靈活 ,

二、 基於對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根據皮亞傑的構建理論,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如下教法:

1、 創設情境法

在課堂上通過有目的地引入生動的場景,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教材。

2、 講解演示法

根據信息技術學科操作性強的特點,教師要邊講邊操作,使學生邊聽邊動手。

3、 任務驅動法

通過為學生設置具體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4、 分組教學法

使學生在分組討論、合作交流、評比競賽中共同進步。

5、 遊戲教學法

通過引進一些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6、 輔助教學法

利用指法練習軟件CAL進行指法教學與指法訓練。

7、 競賽活動法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比賽,檢測並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

三、 説學法

該年齡學生對信息技術課非常感興趣,樂於探究利用計算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且已經初步形成了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着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實際操作、探究學習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我將採用“小組制”,目的是考慮到整個班級水平差異,分8-10個小組,在每組中設立一位計算機水平相對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這組學生的答疑和管理這組的紀律等工作,這樣不但能分擔教師的負擔,而且能讓更多的學生當堂掌握知識,並且有問題可以及時解決,在發揮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同時也使得本組學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也為今後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準備:

本節課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所需教具是教師機---學生機、投影儀、黑板、課件、圖片等。

四、 接下來我將分析最重要的環節—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2幾個環節:

1、展示評價 共同進步

首先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然後教師對本課內容進行梳理歸納,並對學生的總體情況進行評價分析。重點從“行為養成”、“學習內容”、“學習興趣”三個方面進行評價,要積極體現評價是鼓勵、評價是指導、評價是教學相長。在評價的最後,指出不足之處,以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提高。

2、課外延伸 作業佈置

問題: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操作?製作。

縱觀全課,我在教學中積極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將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放在首位,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他們多一些學習的興趣,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同時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導。謝謝!(鞠躬)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編輯聲音》。我將分三個階段完成説課,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學法分析,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編輯聲音》是《國小信息技術》上冊第27課,是學習和使用錄音機軟件板塊中的第二課。在本課中,分為截取聲音和混合聲音兩部分,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使用錄音機軟件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個再提高,講解如何對聲音進行簡單的編輯和修飾,使我們的聲音作品更加豐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既能提高學生的軟件操作技能,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提高審美能力和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國小三年級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但由於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了活動設計的興趣性,活動要求的層次性。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我指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學習使用“錄音機”截取聲音、混合聲音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截取聲音”和“混合聲音”的學習,學會使用不同的方法對聲音文件進行編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欣賞編輯的聲音文件,激發學習興趣,並能對同學們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評價。

教學重點是對聲音的簡單編輯,難點是對聲音的混合與審美。

二、教學學法分析

信息技術綱要中明確指出,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我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 “小組合作法”、“分層教學法”這三種教學方法。

學生的學法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着學習任務通過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三、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課教學設計我採用“激趣導入、探究新知、協作提高、觀摩欣賞”等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激趣導入

先請學生欣賞一下老師事先錄製的一段聲音,其中很多不同種聲音混在一起。(有雷聲,風聲,火車聲,笑聲……),然後我提出:你們知道老師是怎麼做的嗎?想不想也來動手製作一件這樣的作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編輯聲音。板書課題:編輯聲音。這樣,通過欣賞編輯過的聲音,知道聲音可以被編輯,從而自然導入本課,學生也能順其自然的學習編輯聲音。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與探究心。

(二)、探究新知

本環節以任務驅動式展開分層教學

首先播放"江雪"聲音文件。提出:你們覺得這個聲音錄製的怎麼樣

學生會發現:有的地方有雜音,聲音太單調,加上背景音樂會更好!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或糾正。並確定編輯聲音的操作步驟。

然後拋出任務一,刪除多餘的雜音。

要刪除雜音,首先要確定雜音的位置。讓學生先一起來聽聽!(邊聽邊記錄雜音的時間)接着請一位學生説説雜音的位置在哪?是怎麼知道的?提示學生注意看窗口左側顯示的時間,來記錄雜音的位置。

接着教師演示:去除文件前多餘雜音,使用"刪除當前位置以前的內容"命令。

然後讓學生完成去除雜音的任務,提示小組之間可以小聲的討論,也可以閲讀書上的操作步驟。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巡視並作適當指導。完成後選擇學生作品進行播放,讓學生進行點評,互相學習。

通過這樣的設計首先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接着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電腦之間產生互動,形成設計團隊,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促進成長,使知識的吸收和掌握更牢固。同時本段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的理解錄音機的功能,對以後的自主學習很有幫助。

(三)、協作提高

完成了任務一,提示學生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呢?

提出任務2:為"江雪"錄音文件配上背景音樂,使錄音效果更好。

這一部分,我讓學生自學教材,然後小組合作來完成,比一比,哪個小組的作品最好,小組之間可以相互討論。操作結束後,上傳作業。並讓學生點評。

背景音樂和朗誦的詩詞意境相符,比較好!

1、提出練習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建隊xx週年,我們學校五年級的同學,代表全區的少先隊員進行了獻詞,老師把同學們的朗誦錄製了幾小段。現在想把他們編輯一下,你們能幫我嗎

(1)把朗誦的聲音中雜音去除。

(2)給朗誦配上背景音樂。

(3)把幾段錄音合成一段。

(學生實踐操作,師巡視指導)

學生質疑:幾段音樂怎樣合成呢(學生再探討,交流,繼續操作)

教師提示:

(可觀看資源庫中自學操作視頻)。

結論:可運用"編輯"菜單中的"插入文件"命令。

2、保存作品,提交作業。

3、教師播放作品,師生一起評價。

(設計理念:對練習進行分層設計,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同時也利用知識遷移來自學新的知識,在合作學習中增加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機會。層層遞進的練習設計能夠,能更大的發揮學生的潛能。)

師:我們通過學習"文件混音",又認識和運用了"插入文件"命令,那麼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編輯(E)"菜單中的"粘貼混入(X)"與"與文件混音(M)","粘貼插入"與"插入文件"命令。它們的使用方法與效果上有什麼異同為什麼"粘貼插入"與"粘貼混入"是灰色按鈕(預設)

(1)學生嘗試兩組命令的操作。

(2)分組交流操作心得。

(設計理念:對錄音機功能學習的完善,通過探究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檢驗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小組合作的作用。同時,對未知知識的探究,學生可以帶着問題走出課堂)

(四)、觀摩欣賞

在這個環節裏,我請學生通過屏幕廣播功能去欣賞學生的作品,互相看一看,評一評,虛心地學習他人的長處,這樣可以使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加深記憶。

本節課,我本着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多了一些學習的興趣,多了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了一份成功的喜悦。

謝謝各位評委。

板書設計:

編輯聲音

前後

當前位置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小圖片大作用》是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著的國小教科書《信息技術》四年級第7課的課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Word這個文字處理的好工具,學會了用Word寫文章及簡單的排版等操作知識;在此之後,學生還將繼續學習在Word中插入藝術字、插入表格等其他幾種實用的功能。因此,本課教學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圖片、編輯圖片的方法,能夠編輯圖文並茂的文稿。

過程與方法:通過“古詩配畫”活動,讓學生體會圖、文結合形象直觀,能更清楚的表達主題的信息。

情感與態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培養審美意識、創造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插入圖片的基本方法。

2.教學難點:圖片大小的改變及環繞方式的設置。

二、説教法

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立足基本操作,滲透基礎知識”,從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處理任務出發,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完成任務,以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古詩配畫”活動貫穿整個教學,並採用了情景導學法與任務驅動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輔之以演示法、遷移法,並借用了藝術課的“三位一體(即欣賞、技能、情感)”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期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使學生具有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從而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三、説學法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自我探索──思考討論──合作操練”。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着一個個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四、説教學環境

1.教學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

2.學習資源:提供聲音、文字、圖像、操作步驟演示。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在課的開始我是這樣設計:我讓學生伴隨着古典音樂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孩子們伴隨着音樂,沉浸在古詩的美好氛圍中。並讓他們把古詩輸入並保存在電腦中。

學生完成後,教師引導説同學們掌握了這麼多首古詩,老師對你們真是刮目相看,但是老師這裏有一位新朋友,它不服氣了,想和你們比一比——(大屏幕展示)電腦小博士。展示完電腦小博士的作品以後很自然的就引出了這節課課題:小圖片大作用。教師還用電腦小博士來激勵學生:小博士在關注着我們,你們對自己有信心嗎?

(這裏運用了逆向教學法,向同學們展示“古詩配畫”作品,形式多樣的“古詩配畫”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教師引導學生廣開思路,大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激起了他們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

第一個層次:找工具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沒有把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方法直接教授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打開書,自己找到插入圖片的方法──“插入-圖片-來自文件”,找到的同學彙報。教師利用網絡教室中的屏幕廣播演示剛才的方法,讓學生由抽象思維轉變到形象思維。選擇插入的圖片時由學生選擇並讓其説明原因。教師師再強調插入的圖片要適合這首古詩的意境,不是隨隨便便一張圖片就可以的,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注:這裏的圖片是學生利用課上和課下時間蒐集的素材)

教師再介紹Word中的“剪貼畫”功能。Word中有一個“剪輯庫”,提供了豐富的剪貼畫,該庫中的圖片內容包羅萬象,我們可以直接從剪貼畫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圖片,免去了自己查找圖片素材的麻煩。

學生自己操作練習,給自己喜歡的古詩配上圖片。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當學生遇到問題,先讓學生自己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二個層次:改變圖片大小

(這個層次和第三層次是根據課堂隨機教授的)學生插入圖片以後,請同學們欣賞並評價自己的作品。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審美説出覺得滿意,或是不滿意。這時教師適時的説出“你最想修改哪兒?”(師根據學生的意見來教授改變圖片大小的方法或是設置圖片環繞方式。)屏幕廣播演示:在所插入的圖片上單擊鼠標左鍵,讓學生觀察圖片的四周有什麼變化?學生觀察到圖片的四周出現了小方點。把光標放在小方點上,光標會變成什麼樣?(雙鍵頭)這時候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拖動雙鍵頭,觀察圖片的變化。(圖片的大小改變了)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不是讓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幫助解決問題。)

第三個層次:設置圖片環繞方式

教授完改變圖片大小的方法以後,根據學生需要再教授“設置圖片環繞方式”的方法。在這裏,“圖片環繞方式”有多種,教師只教授其中的一種,其餘幾種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小組交流。並給出另一個任務:在不同環繞方式下拖動圖片,看看有什麼不同的變化?

這裏給學生8-10分鐘的時間。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鼓勵學生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協作解決。學生基本完成後,教師讓學生到前面彙報。

(這一環節是課堂重點部分,因此,我採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任務是課堂的“導火索”,教師通過拋出一個個任務,激發學生的動手慾望,從而促使學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自我創新,達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

(三)鞏固新知,作品創作

在上個環節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經過學習,同學們都學會了如何在文檔中插入圖片,並且會改變圖片的大小,改變圖片的環繞方式,下面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作品,每個小隊要推出一位選手進行評比,我們要評出這節課的“配畫小能手”!

學生自我創作,教師巡迴指導,及時掌握學生創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普遍性問題就需要面向全班反饋。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進行想象創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四)彙報成果,評價交流

一堂好課,最後的畫龍點睛之筆也很重要。在此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發現同學們‘古詩配畫’都很美,下面我們來展示一下,互相學習、共同分享,在展示時還要解釋所選古詩的含義,選取該圖畫的原因,以及圖畫在哪些方面表達了古詩的哪些意境。”學生自我展示和自我評價,對創作好的學生進行獎勵,評為“配畫小能手”。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計算機成果的展示可以促進學生自覺學習,開拓視野,拓寬思路,使他們在友好的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啟迪。通過這樣的展評,使學生不斷產生創新的火花,構思出更好的作品。教師及時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準確的評價和肯定,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和喜悦感。)

(五)交流拓展,教師小結

同學總結這節課的收穫。這樣做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有所回顧,又讓他們體會到在Word中插入的小圖片有什麼大作用。緊扣課題,又一次突出了這節課的重點;再一次引出小博士,由電腦小博士對學生這節課的表現做出評價。

由電腦小博士給學生布置作業:

拓展空間

1.選中圖片的時候,Word窗口中會出現“圖片工具欄”,你知道這些按鈕的作用嗎?自己試一試。

2.把校園裏課間同學們活動的場面記錄下來,寫成短文。在短文中插入各種剪貼畫(也可以用“畫圖”程序自己繪製圖片),並進行適當的設置。

教學體會

在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輕鬆有趣的學習中,掌握知識點。因為信息技術知識在不斷更新,所以我更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強調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放到首位,提高綜合運用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可以完成了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掌握了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基本方法,並且體會到了插入的這些小圖片在文本中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大膽探索、相互協作的能力。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6

為了讓學生養成好學、樂學、會學的習慣,在本課中我將貫徹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思想,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開展我的新課。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過渡:分析好教材是授課的保障,這樣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突破本節課的目標。)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第2單元第8課的任務《認識“畫圖”》,本節課主要讓學生知道啟動“畫圖”軟件的方法以及窗口組成和簡單的畫圖製作,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新認識一個軟件,也為後面學生學習辦公軟件做鋪墊。

(過渡:教師除了要對教材瞭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是國小三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信息技術課程,所以充滿了興趣,但是學生的操作能力不是很強,即使在生活中瞭解過畫圖,但是具體操作學生們不瞭解,所有在授課過程中我會採用演示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過渡:只有突破了教學目標,才能使整個課程更加的完成。)

三、教學目標

我設計瞭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能説出啟動“畫圖”軟件的方法及“畫圖”窗口的組成,並能繪製簡單的圖畫。

2、通過類比繪製圓形太陽的方法,完成太陽光芒的繪製,提高知識遷移及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畫圖”軟件的認識及太陽的繪製,體會計算機功能的豐富性,提高學習畫圖軟件的興趣。

(過渡:教學重難點是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的內在體現)

四、教學重難點

我的教學重點是“畫圖”軟件的啟動及窗口組成,難點則是繪製簡單的畫。

(過渡:“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位合格的教育者要做到對每一位受教育者進行因材施教。)

五、教學方法

我準備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演示法、小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等。

(過渡:教學過程是説課中最核心的環節,整個環節圍繞着新課標的最新理論,突出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的思想。)

六、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動漫《龍貓》中的場景及相應手稿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提出問題:完成手繪場景需要使用什麼工具?手繪場景是如何變成動漫場景的呢?學生產生疑問。我會總結:在製作動漫時需要先繪製故事情節的設計稿,為了便於將繪圖內容轉變為動漫情節,一般會使用計算機進行原稿繪製。此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本節課的課題。

採用多媒體導入是因為國小生對於直觀的事物比較感興趣,《龍貓》的動畫也是學生喜歡的動畫片,這樣會更加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並且通過問題的提問也會讓學生產生好奇的心理,為本節課的內容做鋪墊。

(二)新課講授

1、認識“畫圖”窗口

在認識軟件前,我會強調在使用軟件時,需要提前啟動軟件,之後我會演示“畫圖”軟件的啟動的過程引導學生觀看並提出問題:啟動“畫圖”軟件的步驟是什麼?學生觀看後舉手回答:“開始”→“程序”→“附件”→“畫圖”。

學生們瞭解之後,我會佈置任務:以信息技術小組為單位,限時5分鐘,合作討論軟件的組成部分和“畫紙”“畫筆”的功能。學生們通過討論會給出相應的答案。之後我會再次提出問題:如何根據繪製內容選擇大小適宜的“畫紙”呢?學生操作後回答:拖動畫布右側、下面或右下角的小黑點改變畫布的大小。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將指針指向工具箱中的工具按鈕,可以顯示按鈕名稱和功能簡介,單擊後可選定相應工具,同時單擊顏料盒中的色標,可以給畫筆設置顏色。

通過小組討論可以提升學生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有利於教學的展開,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畫一幅簡單的畫

這部分的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會演示太陽主體的繪製方法,引導學生觀看模仿並思考這樣的問題:太陽的主體部分的形狀和選取的工具。學生觀看後回答圓形和橢圓工具。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表揚,並補充繪製前需要選定工具和線條的類型、設置前景色為紅色。為了讓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學習得更加透徹,我會再次提出繪製太陽方法的問題,之後佈置任務:限時3分鐘,類比繪製太陽主體的過程,自主完成太陽光芒的繪製。待學生完成後,讓學生回答整體的繪製過程。最後我會強調可以利用Shift鍵畫出更美麗的太陽。

(三)鞏固提高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之後,我會開展一個小活動。開展活動“我説你畫”,活動要求:教師出示需要繪製的物品,以同桌為單位,一人描述繪製時需要使用的工具,另一人使用“畫圖”軟件進行繪製。教師巡視指導,指導要點:選取的工具是否合適,繪製前是否設置前景色等。

通過這樣的活動激勵形式,讓班級內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課程中。不僅可以檢驗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將採用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總結,如:軟件的組成和繪製圖形的過程等。

為了體現信息技術學科的工具性和實踐性特點,我設置的作業為讓學生使用畫圖軟件為自己繪製一幅自畫像,並與父母分享。

七、板書設計

以上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設置可以簡潔明瞭地突出本課重難點,符合國小學段。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早上好!

我是夏屯國小xx的信息技術教師。

今天我要談一談在信息海洋中旅行的話題。

在本次講座中,我將從三個步驟開始: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教材包括教學背景、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方法包括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回顧舊課程、介紹新課程、探索新知識、展示成果和課後拓展。

第一部分是關於教材和教學背景。本課為第二卷第二單元教材,由北京教育科學院和北京出版社聯合出版。從教材的分佈情況來看,是基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對計算機網絡、上網的常用方法,即瀏覽網頁的基本方法、網絡安全和道德的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瞭解,學習本課程後,學生可以掌握快速進入網站、瀏覽網頁、學習設置默認主頁、學習在ie中使用收藏夾以及學習使用歷史記錄的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快速輸入網址的方法,瀏覽網頁,學會設置默認主頁,學會在ie中使用收藏夾,學會使用歷史記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成就感,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研究探索精神,激發學生對網絡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如何在ie中應用瀏覽技能。這是本課的重點,因為你能否在信息海洋中導航與你的瀏覽技能密切相關。

教學難點:使用瀏覽技能的目的和意義。這一部分之所以被認為是本課程的難點,是因為瀏覽技巧靈活多樣。在地址欄中快速進入網站、設置默認主頁、使用收藏夾和使用歷史記錄是瀏覽網頁的常見技能,這很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困惑。另外,結合當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髮展特點,將這部分作為本課程的難點。

第二部分是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本課程主要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實現。此外,我還將採用情境啟發式法、分層教學法、欣賞教學法、發展性教學法、演示法、教學法等

學習法: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和成果展示法。

第三部分是關於教學過程。本課程包括五個教學環節:唱歌複習舊課、引導提新課、任務驅動探究新知識、展示成果、課後延伸。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以前的課程。孔子説:“邊學邊學。”。我會把上節課大多數學生容易混淆和遺忘的知識點編成歌曲,錄製下來,放給學生聽,並在大屏幕上播放歌詞,讓學生邊拍手邊唱。這種方法也體現了信息技術與音樂的融合。具體演示課程請參見大屏幕。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LAN、man和WAN是WAN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電子郵件、信息查詢、遠程登錄、文件傳輸、在線聊天。

在這樣一個温暖的環境中,我不僅複習了舊課,還烘托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

第二個鏈接是導入新課程。在上一課中,我們瞭解了用於登錄網站的工具?打開IE瀏覽器後,如何登錄到您想要訪問的網站?(輸入網址)如果你不輸入網址,你還能登錄到上節課登錄的網站嗎?這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靈感。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互聯網,黑板寫作的主題“在信息的海洋中旅行”。

第三個環節是探索新知識。我把這門課的材料分為四大任務。學生可以繼續瀏覽上一節中的網頁,並嘗試登錄網站,而無需在地址欄中輸入網址的字母。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將採取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及時指導的方針。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置的四項任務是快速進入網站、設置默認主頁、使用收藏夾和使用歷史記錄。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會及時向學生展示操作過程。由於這些任務相對簡單,我將採用學生動手製作優先和教師個別指導的指導方針,以防出現問題。對於使用收藏夾的任務,我將提出具體的要求。我將以這種方式取得突破。首先,我鼓勵學生按照大屏幕顯示的步驟製作自己的作品。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做到。當大多數學生有問題時,我會向學生展示我事先記錄的製作過程。使用這種方法有兩個優點。

首先,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它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他們可以節省重複操作的時間,為教師節省更多的時間,更加關注課堂效果。這種方法也反映了孔子所説的不生氣也不傷感的教學原則。具體演示過程請參見大屏幕。任務完成後,我將引導學生進行下一個任務,並使用歷史記錄。同樣,我也會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在完成前三項任務的基礎上,任務將變得非常簡單。我還將使用讓學生自己練習的方法,然後找到學生在教師的機器上演示。這將給更多的學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機會。關於選擇您喜歡的方式,請將您最喜歡的網頁設置為主頁。將主頁重置為5566後,我將採用分層教學法,讓學生準確、熟練地操作,指導其他學生。這樣,各級學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最後,一個小練習將被輸入到下一個網站,為了找到我喜歡的文章,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在每節課結束時,選擇獲勝的小組。小組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之後,我們將進入第四個鏈接。將顯示結果。我將採用組間評價和組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教師可以及時參與討論。對成績優秀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

最後一個鏈接是在類擴展之後。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將課堂上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我要求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搜索他們最喜歡的學習網站,並將其添加到他們最喜歡的網站中。以下是我提供給學生的信息網站。

在本課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已有經驗中獨立探索,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關注所有學生,根據認知差異因材施教。

1. 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在教學中,在前提評價的基礎上,及時演示快速進入網站的方法,讓學生髮現問題,通過自學瀏覽課本,提出問題,確定學習目標,充分調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

2. 在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教材,充分引導學生運用“閲讀”,瞭解“嘗試”和“實踐”教材內容,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問題為導向,掌握教材重點內容,不僅培養學生向教材請教的良好自學習慣,而且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效果。

3. 充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互助意識。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剪貼圖形》是安徽省國小信息技術教材第17課,它是用計算機畫畫模塊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在學完畫圖工具後,對菜單工具的深入的學習。其中的複製、粘帖和旋轉命令是以後學習的基礎。本節課的資料如果掌握好會大大節省創作繪畫的時間,變換各種圖形的形狀,為電腦繪畫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掌握圖形的複製、粘貼的技巧,學會翻轉命令的使用方法。

2、潛力目標:透過學生的觀察、分析、創作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潛力。

3、情感目標:在同學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修改菜單中“複製”、“粘貼”命令的使用。

四、教學難點:圖像菜單中的翻轉/旋轉工具的使用。

五、教學方法: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等。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特點,要求我們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因此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式教學模式。透過學生已經受過的美術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利用創設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設置一個任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動手,有機結合畫圖的各種工具,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發展潛力。使教學資料合理流動,水到渠成。教學中,啟發、誘導、互助貫穿始終,創造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平台,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六、學法指導: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分析體驗——理解任務——合作探究——綜合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故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着一個個任務透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互助合作,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發展潛力,訓練思維。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網絡教室。

八、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以“你明白孫悟空有什麼本領嗎?”學生明白,有七十二變。那麼這天我們在計算機上也來一個七十二變。透過課件向學生展示將一朵花轉成了許多花。(設這樣情境的意圖是激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興趣,孫悟空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

(二)、講解重點、點拔難點

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務必有必須的.知識基礎,否則就只能是盲目嘗試。所以本環節對14課畫出一個月亮進行回顧,演示月亮的“複製”、“粘貼”的過程。指出“旋轉”命令在“圖像”菜單中。以此來為學生完成任務帶給基礎,使教學難點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協作學習。

教師出示本課的第一個任務是畫一個大風車,在此利用中央電視台大風車節目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在明確了教學任務,創設情境後,這時就應大膽的讓學生嘗試練習。因為這個操作的具體方法在課本中已經有了具體的步驟講解,而且,剛才在對月亮的回顧當中,老師將幾個主要命令已經做了指導。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有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我主要提示他們透過這樣的渠道來解決:1、閲讀教材;2、同學之間的幫忙;3、舉手請教教師的指點。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到新知。

(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得到新知。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把教材、同學、教師都作為學習的幫忙者,目的是為了自我學習,同時也可照顧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先完成教學任務的同學幫忙學習慢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的難點也就得以突破。)

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後,教師選取畫出不同效果的同學的作品,讓師生進行評價。這一步主要透過對好的進行表揚,起到一個激勵的作用,對存在不足的進行指導,使他的練習能得到進一步完善的機會。

(四)、創作繪畫,互評互學活動。

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後,已經掌握了必須的技法,他們就有一種創作的慾望。為了讓學生的創作有坡度的循序漸進,我讓他們先在書後的練習中選取一幅圖形進行練習。這時候書上沒有了具體的指導,靠剛才學到的方法的積累。接下來再鼓勵學生自己用學到的方法,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創作出一幅“簡單的繪畫作品”。這一個步驟,不僅僅僅是計算機繪畫方法的運用,還有一個就是美術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最後,教師引導同學們從技法的運用,構圖是否合理等幾個方面,讓同學之間展開互評。教師選幾個好的畫讓全班同學進行評價。

(評價本着發展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原則,評價方法要靈活多樣,鼓勵學生創新。上面的評價方法,旨在使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者能夠是自已、同學、教師。評價的結果要多樣化,不再是單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勵性的話語給予肯定性評價。這樣設計,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辨別的潛力。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潛力,提高信息的辨別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正是我們信息技術所力求的目標。)

九、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美術、信息技術兩大學科,同時注意了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學科特點,在必須程度上強調了教師的講授作用與引導、啟發作用。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並且透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體驗感受中學習。這節課中透過“放”,讓學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學生肯定會有許多失敗。正是在失敗中找到成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

4、分層教學的實施。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透過互幫互助,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都獲得個體的發展。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9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真情告白》。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七個方面為大家説課。

一、教材分析

《真情告白》是新綱要雲南省信息技術教材國小三年級第二冊第二單元11課的內容,其課文是通過在word中插入自選圖形的標註文字,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深刻感情。並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學習完大部分word的相關知識,本節課在學生能正確地輸入文字,並能對字體、字形、字號進行修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三、教學理念

在教育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潛在的個性,教師應該根據他們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他們的智慧和潛能,引導他們思索、質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四、教學目標

l、學會在word中插入標註框,設置標註框格式。

2、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是學會在word中插入標註框和掌握填充效果的設置。

六、教法學法

本課在教法設計上注重四個方面:一、營造氣氛,讓學生樹立興趣;二、挑戰自我,讓學生激發動力;三、自己動手,讓學生參與實踐;四、互幫互學,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七、教學過程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新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課的要求,以及對學生的瞭解,我精心設計了各個教學環節:

1、激發興趣,導入課題:我首先利用學生都喜歡在課餘時間讀漫畫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後為學生提供了一組他們感興趣的四格漫畫播放給大家欣賞。隨着一聲高過一聲的歡笑,我知道已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教學有了一個好的開始。我讓學生觀察漫畫上人物的交流方式,順理成章地引出了課題,學生立即恍然大悟,原來今天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有那麼有趣的用處,知識聯繫生活,立刻提起了學生學習的想法。

2、鑽研教材,自主探究:緊接着,我讓情緒高漲的學生自己閲讀教材上的知識點,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教材上有完整的操作步驟的講解,在此不妨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並把自學成果和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學到的知識,使本來枯燥的知識點的講述變得自然、生動。避免了老師説、學生聽的老套路,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在動於操作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教材,進行標註框的插入,位置、大小的調整,文字的修飾,標註框填充效果的設置,能讓學生説的,鼓勵學生大膽説;能讓學生做的,鼓勵學生放手做;讓學生幫助學生,共同成長。

3、動手操作,分層練習:計算機操作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從不同的途徑達到相同的結果,就像數學題中的一題多解,解題方法多種多樣,但結果可謂“殊途同歸”。根據我以往教學經驗及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做了適度的調整,我注重分層次教學:教學任務設置由淺到深,初級任務先讓學生製作一句話的配注,中級任務再製作一個對話的配注,最後高級任務製作一個故事的配注,讓學生每一步都學得踏實。讓學生從興趣入手,熱情高漲地製作自己的作品。

最後,學生的學習效果超出了我的意料,大部分的同學都能正確、完整地給圖片中的人物配話,特別突出的幾個同學不僅超額完成任務,製作了四格漫畫的語言配注,還充當了老師的小幫手,在幫助同學的同時,展示了自己的能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達到了知識理解和動手操作的結合。教師在巡視中能針對有困難的學生,重點地進行了輔導,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台。

4、統計成果,展示交流:課堂的最後,我採用統計的方法彙總成果,所有學生都能完成初級任務,有一半的學生完成了中級任務,還有四五名學生較好地完成了高級任務,再從各個任務中適當地挑出幾個作品進行全班展示。教學成果一目瞭然,既照顧了全體,又突出了優秀,使所有學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本節課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參與者。以“生活為基礎,體驗為主線”,整個教學活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各種活動情景中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體驗,從而完成本課的意義建構,很好地體現了德育課程要以學生的生活動為基礎的基本理念。

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興趣是學習中最大的助力,再難的知識,只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能夠迎刃而解,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備課時應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面多下功夫,使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高興,達到最佳得教學效果。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10

各位領導、專家,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山西省統編教材國小版《信息技術》課本第一冊第一單元——《身臨其境話信息》。具體從以下六個方面介紹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目標分析;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五、教學程序;

六、教學評價。

一、教材分析——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冊教材共分三個單元:分別是進入信息王國、 親密接觸Windows和魔力畫室。“身臨

其境話信息”是這套教材的第一節課時,是學生首次接觸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是否能夠讓學生產生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至關重要。它是讓學生初步瞭解這門課的窗口,同時為這門課程的學習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所以説,意義重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2.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教學難點:是“信息”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

1、本教材所面對的是國小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等抽象概念,還沒真正意義上的接觸。

2、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能力遠遠高於抽象思維能力,興趣是他們最好的老師。

3、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還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

根據這種情況,我設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2、熟悉簡單的觀察、收集、處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選用簡單的信息處理的方法,解決適合三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的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閲讀課本和參與“你做我猜”、“小小傳令兵”、“逛超市”三個活動。對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並初步理解相關的概念;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親歷活動過程,增強體驗,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

2、感受信息處理與信息技術在日常學習生活的緊密聯繫;

3、初步形成應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1、懸念教學法:聯繫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設置懸念。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遊戲學習法: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遊戲等活動,從形象的事物中總結出抽象的概念;

3、實踐教學法:先讓學生模仿練習,然後放手讓學生親身實踐。從而達到讓學生學會基本的信息處理的方法。

五、教學程序——介紹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五大模塊:導入、基本活動、拓展活動、小結和作業。

(一)導入

設計本模塊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課,並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

本模塊的第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你有沒有發現這學期你書包裏的課本有什麼變化?(對了,多了一本“信息技術”課本).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在信息技術的海洋裏一起遨遊,去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這樣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發現自己書包裏課本的變化,多了一本書!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後將多一門“信息技術”課程。但什麼是信息技術課呢?學生並不瞭解,所以我接下來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我出示了一張“三年二班學生在電腦教室的座位順序表”,然後問到:你們相信不相信只要你指一個座位號老師就能馬上告訴你這個座位上的同學的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信息?學生會覺得好奇,老師是怎麼做到的呢?引出本節課題“身臨其境話信息”,並板書課題,同時提出“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這幾個名詞,告訴學生:學習了本課以後,你也能象老師一樣。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基本活動

設計本模塊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遊戲,突破“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三個概念的教學難點,同時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養成注意觀察、積累信息的好習慣。活動是師生共同乘坐“信息快車”進行旅行,途中要停靠三站。第一站:你做我猜;第二站:小小傳令兵;第三站:逛超市。通過這三個活動最終達到完成“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概念的學習任務。

1、你做我猜

這個遊戲是:把全班同學按座位分成四個小組,讓學生熟悉遊戲規則以後,出示

我為他們準備的“動物”、“電器”、“球類運動”、“辦公用品”四大類題目以供選擇。遊戲開始前先選擇猜哪一類。下面,我以球類運動為例做簡單説明:比如説:猜“籃球”這個內容時,可以表演投籃的動作,也可説這項運動每隊由五人蔘加,或以人物説明,比如説姚明是什麼運動員等等。學生通過這些信息,可以猜到是“籃球”這個內容。最後要評出猜得最多的組,以示鼓勵;遊戲做完之後,我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剛才你們的動作、語言要表達什麼?目的是什麼?答案是很顯然,就是圍繞屏幕上所寫的內容。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信息的存在以及它的存在方式,同時也感受到信息傳播和信息處理的過程,為後面信息、信息處理這兩個概念的介紹做了很好的鋪墊。

接下來再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二頁。(投影展示)

從這幾幅圖你們看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是:

(1)我看到的第一幅圖是一張照片,是兩個小孩拿着水槍和一個大人在河裏遊戲;

(2)我看到了兩個小孩:一個是女孩,一個是男孩,男孩穿着藍短褲。

(3)我看到了第二幅圖是一部電話,我知道用電話可以和朋友交流。

(4)我看到了第三幅畫是報紙,從報紙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聞。

(5)我看到了第四幅圖是一台電視機,電視屏幕上顯示的是一幅風景畫。

……

再請看下面這些標誌,你在哪裏見過?猜猜它們的含義?

學生的回答是:

(1)第一個是“禁止吸煙”的標誌;

(2)第二個標誌是“人行橫道”的意思;

(3)第三個是“工商銀行”的標誌;

(4)第四個是“紅十字會”的標誌。

通過觀察、思考、總結等環節,讓學生感受到信息可以依附於文字、符號、聲音、圖形、圖像等媒體,從而總結出“信息”的概念:“用文字、符號、聲音、圖形、圖像等方式傳送的叫做信息。為了鞏固學生對信息這個概念的理解,可以讓學生説説在生活學習中遇到過哪些信息?

比如:上課的鈴聲、120救護車的警報、教學樓裏的“別把樓梯當滑梯”“別把樓道當跑道”……等等。

那信息又是怎樣傳播的呢?

接着進入第二站:小小傳令兵

我是這樣設計的:按學生的座位每行分成一組。請一位同學讀“遊戲規則”讓大家瞭解。在遊戲過程中,由於內容的難易不同,傳遞的效果也有差別。比如,第一組內容,每個組都能傳得準確快速;可是第三組內容,大家都出現了漏字或改變句意的現象。這時我立即把握時機進行總結:大家剛才都實踐了一次“信息處理”的過程:第一位同學看紙條和後一位同學聽前一位同學傳內容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採集”的過程;要把自己得到的信息傳遞給他人,必須先經過自己大腦的存儲和加工,這就是信息的“加工”和“存儲”。那什麼是傳遞呢?同學們之間相互轉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什麼是輸出呢?前一位同學告訴後一位同學的過程及最後一位同學把信息寫在紙上呈現出來就是信息的“輸出”。

這時總結並板書:“採集”、“存儲”、“加工”、“傳遞”、“輸出”,最後得出“信息處理”的概念。

信息處理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隨處可見,接下來進入我們的第三站:逛超市

先請同學們看課本第3頁問:誰知道這幾幅圖的意思是什麼呢?同學們很快地回答出,是逛超市。於是,大家聯繫實際生活,説出了逛超市的一系列活動。從而引出“信息技術”的概念--------“在信息的採集、存儲、加工、傳遞、輸出過程中所涉及的技術都叫信息技術”。

為了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概念的理解,我播放了一段有關生活、學習中“信息技術”應用的視頻,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時時刻刻都伴隨着“信息技術”的身影。

通過以上三個活動,把“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這三個概念掌握以後,我設計了第三個模塊:拓展練習。

(三)拓展活動

本模塊我設計了兩個環節:

1、呼應導課內容解決學生的困惑

在引課時,學生選一個座位號,我馬上就能説出這個座位號上學生的相關信息。現在學生了解了什麼是“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概念之後,就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過程,老師在課前採集了三年二班同學的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這些信息,然後根據座位號,對應做成這張表格,同學們的信息就一目瞭然了。

2、拓展練習

我是這樣組織的:(出示公交車站牌)

下個星期天,班裏要組織一項社會活動,大家分成三個小組,分別去動物園、汾河公園、迎澤公園。現在我給大家提供離我們學校最近的三條公交車的運行線路,請同學們根據站牌提示,設計一下你們需乘坐哪路公交車,乘車路線,算出要乘坐幾站,分別經過哪些站點?設計完成之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同一個組的可以進行補充、完善。

通過這個練習,學生親身實踐了信息處理的過程,加深了對“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信息處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為今後信息素養的培養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什麼是“信息”、“信息處理”、“信息技術”三個概念。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到處都有“信息”與“信息技術”的身影,在接觸“信息”與“信息技術”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處理信息。大家不僅要學好我們的“信息技術”課,而且要養成認真收集信息、正確處理、應用信息的良好習慣。

(五)課後作業

根據這節課的內容,我設計了課後作業:

請同學們蒐集、整理一個有關奧運會的、你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在下節課上,我們請大家做三分鐘的介紹。

到此結束本節課。

六、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的評價方法是:

1、觀察評價法:就是觀察學生的學習,對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對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情感)

2、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理解的問題、彙報的結果要進行及時的點評。並且認真關注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與人交流的態度、合作的意識、表達的方式。(能力)

3、實踐活動(作品)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活動的效率、成果做及時的評價;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專家不吝賜教。非常感謝!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11

一、 説教材

《愛心捐贈表》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實驗教材《國小信息技術》第二冊(下)——板報製作初步第十課的內容。這一課的課時安排是3課時,今天我説的是第2課時的內容。表格的利用在整個板報排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排版中恰當的運用表格能使文字、段落和圖片更加明確的定位,從而使整個板報顯得結構清晰、給人一種一目瞭然的感覺。

二、 説重點與難點

在上一課時的基礎上我們已經學會了利用菜單和表格按鈕插入表格以及在表格中文字格式的修飾。在這一課時我們主要學習使用自動套用格式、學會設置框線和底紋。當然,學生在進行表格美觀設計過程中很難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操作:比如因不慎操作導致單元格的行距與列距不相等。但在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自動套用格式和設置框線、底紋。

知識目標: 瞭解自動套用格式使用方法;

要求學生初步瞭解表格的框線和底紋設置方法。

理解表格的初步應用

技能目標: 掌握對單元格、行、列、表格的選取(達成度90%)

掌握使用自動套用格式(達成度90%)

掌握設置框線、底紋(達成度80%)

情感目標: 加強集體榮譽感的培養

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 説學生

四年級學生好奇心很強、他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對於表格的設計他們有自己的思路,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設計理念提出很多相關問題。比如“老師,我想把第一行設計的和別的行不一樣,該怎麼辦?”“老師,怎麼樣才能把文字放在單元格中間?”作為老師,要適當引導他們的質疑,並做恰當的教學設計。

四、 説教法與學法指導

這節課在設計中我採用任務式驅動、分步學習知識技能和探究性學習這三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我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中我以一位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努力營造帶領學生一起學習的氛圍。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只要在老師的指引下,帶着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去學習就行了。

五、 説媒體

在這節課中需要用到的軟件是多媒體網絡控制教育系統和辦公自動化中的Word。在硬件上需要足夠數量的計算機,儘量能使一個同學用到一台電腦,還需要投影儀設備。在教學教材準備上需要一份《班級通訊錄》和《課程表》。

六、 説設計過程

[教學導入]為了便於同學之間互相聯繫,我們班要製作了一份《班級通訊錄》。[多媒體展示《班級通訊錄》]《班級通訊錄》要求既實用又美觀,現在我們實用性做到了,至於美觀方面,就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的內容。通過你們的製作,老師要從35份作品中選擇最合適最漂亮的一份,當作我們班的通訊錄!

[提問]我們知道要想對某一事物進行操作,首先必須“選定”對象。現在我們要對錶格進行操作,那如何對整個表格選定?以及如何對單元格、行、列進行“選定”操作。

請同學們嘗試操作選定整個表格!接下去請一位同學上教師機演示並廣播所有的電腦。然後指出學生操作的正確點和錯誤處,並加以糾正。

總結知識點:

方法一:用鼠標拖動選取

方法二:單擊——按住shift鍵——單擊

方法三:將鼠標移動到表格左上角,出現在四方向箭頭的標誌,鼠標也同時發生變化,點擊它即將整個的表格選中。

[教學意圖]因為學生以前學過對文字、段落的選取操作,讓他們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嘗試新的應用,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由於這一步相對來説比較容易,大部分學生應該會達到預期目的,從而使學生體驗探究性學習的快樂,加大了他們的自信!

[提示]選定表格後,就可以對它進行格式設置。命令在“格式”菜單下“邊框與底紋”。當然也可以在右鍵菜單中找到相應的命令。

講解“邊框”選項卡中的線型、顏色、線的寬度、應用於的範圍等;講解“底紋”選項卡中的顏色填充、圖案樣式、圖案顏色、應用於的範圍等。

讓學生自己嘗試各種效果,這裏準備5分鐘時間,因為各種顏色、各種美麗的圖案比較吸引學生,學生的興趣也回有所提高。

[提問]大家有沒有覺得這樣太麻煩,如果word中能提供模板,(這裏需要用通俗的語言對學生講一下模板的概念。)為了大家的方便,Word 中提供了45種方案供我們選擇,[多媒體廣播演示]命令在“表格”菜單下“表格自動套用格式”。如果你覺得對它有一些不滿意,需要稍做修改,大家單擊“修改”按鈕,對它進行文字、顏色、邊框等進行修改就能達到如你所願的效果。

用2分鐘時間讓大家去嘗試操作,然後由我來概括。講解“表格自動套用格式”下的命令。這時,我收回對電腦的控制權,給大家布布置任務:讓他們在10分鐘時間來完成《班級通訊錄》的美觀大設計,完成好的同學將作品保存在“/網上鄰居/teacher/班級通訊錄”文件夾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同時通過投影儀設備直接顯示學生保存文件的情況,這樣可以隨時反饋學生學習掌握情況,以利於我把握好教學效果。

由於學生接受知識時間不同,有一部分學生可能先完成任務,這時一個可選擇性的任務佈置下來:剛才是為班級設計通訊錄,現在請已經完成班級通訊錄設計的同學為自己設計一份功課表。

七、 説設計理念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主要用到以下幾個教學理念:

1、 師生互動性。如果能夠把握好師生互動性,那麼我就能掌握住這個教學過程的進展,也隨時瞭解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我想那一定是不錯的途徑。

2、 探究性學習。現代我們講究探究性學習,肯定有它的優勢。雖然它會花費很多時間,但信息技術知識本身在不斷更新,所以要求我們的學生也具備自學這種能力。從小培養這種能力我想有必要。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的地位及作用。

《窗口的操作》是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國小信息技術(上冊)》第四課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計算機鍵盤操作和鼠標使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窗口操作是我們操作電腦最經常使用的操作方法,是引導學生認識電腦,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基礎知識。

2、學情分析。

國小四年級學生第一年開信息技術課,學生對電腦操作的能力差距很大,有些學生家中有電腦的,對電腦的操作已經很熟練,但也有同學以前從未接觸過電腦,但是他們對電腦學習都有着很高的興趣。針對學生之間的差距,為了讓學生更紮實的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以後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將窗口的各種基本操作揉合於故事情景中,讓學生在講故事中掌握窗口的操作,使所有的學生都保持很高的學習興趣,最後在學生的學習高潮中,從故事中幫助學生理清概念、梳理知識點。

3、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團結協作及語言組織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從中找到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

4、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窗口操作的各種方法,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理清概念,梳理知識點。

5、教法與學法。

(1)教法:情景教學法為主,演示講解、啟發提問法為輔。

(2)學法: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等。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在故事中掌握基本操作。

《龜兔賽跑》是學生熟知的小故事,上課伊始老師就以講一個不一樣的《龜兔賽跑》為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將窗口的各種基本操作揉合於故事之中:

1、有一隻小兔子和一隻小烏龜——打開窗口操作——調整窗口大小操作。

2、烏龜、兔子向前跑——移動窗口操作。

3、兔子睡覺了——最小化窗口操作。

4、兔子睡醒了——還原窗口操作。

5、故事講完了——關閉窗口操作。

接着通過幾個問題,讓學生了解講這樣故事的幾個關鍵點,降低學生講故事的難度。這時學生已經磨掌擦拳,躍躍欲試了,老師可以放開手讓學生試着自己講這樣的《龜兔賽跑》故事,學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既於無形中掌握了窗口的基本操作,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動手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從故事中理清基本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對“小烏龜”和“小兔子”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老師就從這兩個小動物説起,先比較它們的相同點,通過取名字活動認識三個按鈕(最小化、最大化、關閉),通過區分各個窗口認識“標題欄”,通過看老師操作歸納總結出窗口的各種操作。至此,學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理清了各種概念,梳理了知識。

(三)在遊戲中加深理解,熟練操作。

最後通過老師學,學生做的遊戲,加深理解,讓學生熟練了操作。

(四)在總結中深化思想教育。

本課以《龜兔賽跑》為情景,將“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思想灌輸給學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教學體會。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體會:

1、本課教學內容較為簡單,甚至有些學生原來就已經會了這些操作,如果純粹講操作的話,可能五分鐘就學會了,但學生可能提不起興趣,而且也不利於概念的梳理,我將窗口的基本操作揉合於講故事中,既能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在無形中掌握要學的內容。

2、情景教學法是信息技術教學中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它能夠有效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尤其適用於中低年級學生。

3、本課讓學生自主探索的環節較少,讓學生完成的講故事的任務,層次性不強,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地方。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1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天津市教育教學研究室編寫的九年義務教科書信息技術五年級全一冊中的《計算機的“小管家”》一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瞭解了計算機的性能與作用並學會了計算機的開啟和關閉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界面的特點,掌握用鼠標啟動桌面的圖標,學會鼠標的移動、單擊、拖拽、雙擊四種操作方法。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初步掌握一些計算機的技術,但對計算機術語、概念掌握較少,本課着重引導學生認識桌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及啟動程序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視窗系統的界面(桌面)的特點,掌握用鼠標雙擊啟動桌面上的圖標的方法。

2、學會從“開始”菜單啟動程序,學會啟動桌面上的圖標。學會鼠標的移動、單擊、拖拽、雙擊四種操作方法。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操作習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桌面內容的認識和啟動程序,學會鼠標的移動、單擊、拖拽、雙擊四種操作方法。

難點:啟動程序的方法。

五、教學準備:

媒體課件、教師機,學生機。

六、教學方法與手段

主要採取情景導學法與任務驅動法去幫助學生消化本次課的內容,充分落實學生本位、以學定教的原則,同時再採用“試一試——説一説——練一練”的方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七、教學模式

情境導入——任務驅動——自主訓練——拓展應用

八、教學環境:

網絡教室

九、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揭示課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把一些經常用的物品放在桌面上,計算機有許多東西,它們也要放得好好的,猜猜看,它的那個神奇的“桌面”在哪裏?緊接着教師媒體出示課題,介紹“桌面”。學生質疑。此環節的設計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從學生學習生活出發了解計算機“桌面”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觀察與發現是自主學習的好方法。本次教學共安排了三次觀察與發現。

(二)、觀察桌面、發現特點。

1、觀察與發現(一)

我設計了通過觀察與發現,瞭解計算機“桌面”的內容。觀察桌面上有什麼呢?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根據學生的交流及時歸納、總結。利用多媒體出示:圖標、任務欄、鼠標指針、“開始”菜單。多媒體的出示直觀形象,幫助學生很快的認識桌面上的內容。緊接着介紹計算機的“桌面”的背景圖片可以不一樣。欣賞不同背景的計算機“桌面”。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2、觀察與發現(二)

再次觀察學生機的桌面上有什麼?你也可以數一數圖標有幾個?和剛才看到的有什麼不同?學生交流。學生機便於學生更好的觀察,網絡的交互性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作用。

3、觀察與發現(三)

第三次觀察:開始菜單欄中的程序與桌面上的圖表有什麼不同?啟動相應的程序試一試。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細心觀察。通過探究學生髮現:

★“開始”菜單中有兩類選項:

一類選項右邊帶有黑色三角,表示含有子菜單,如果將鼠標指向這類選項上,那麼菜單旁將出現一個子菜單:

另一類不帶黑色三角的選項則代表程序,鼠標指向這一程序會變成深藍色,用鼠標單擊以後,Windows將執行該程序。

此環節設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知識的獲取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從而進入下一個環節——

(三)、自主學習,啟動程序

1、試一試:嘗試啟動,“開始”菜單裏的“畫圖”的程序。

2、練一練:通過“開始”菜單啟動“寫字板”程序嗎?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從書本上獲取信息,理解方法,學會技能,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四)、鼠標操作

由於學生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礎,通過課件自學鼠標的操作。這樣使學生按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進度、學習途徑來學習,以達到自身最佳的學習狀態。

(五)、拓展練習、啟發思維

1、試一試用鼠標拖動的方法,將任務欄移動到桌面上的不同位置。

2、任務欄的大小能否通過鼠標拖動的方法來改變?動手試一試。

3、使用鼠標分別在桌面的空白區域、“我的電腦”、“網上鄰居”、“任務欄”等不同的位置單擊鼠標右鍵,仔細觀察快捷菜單的內容相同嗎?

(六)、作業:

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封信,(媒體出示)老師請小朋友回去填好,明天放在老師的辦公桌上。老師會及時和你交流。

(七)、這是本課的板書設計:

認識“桌面”

啟動圖標

任務欄

鼠標指向

啟動“開始”菜單的程序

(八)、反思:

通過執教,我有如下的體會:

1、觀察與發現是自主學習的好方法。因此,我設計了通過觀察與發現,瞭解計算機“桌面”的內容。而觀察與發現是有指導性的。從共同觀察大屏幕中的同一桌面到學生各自計算機的桌面,歸納出桌面應該有的共有特徵。每個桌面都有圖標、狀態欄、開始菜單、鼠標指針。

2、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提高。我通過三個小層次的設計:

(1)自學嘗試

(2)示範演示

(3)集體嘗試。

讓學生從書本上獲取信息,理解方法,學會技能的過程。採用大家試一試,嘗試啟動,“開始”菜單裏的“畫圖”的程序,使學生真正掌握方法和技能。最後通過練一練再次鞏固了技能。使學生嚐到自主學習的樂趣。逐步轉變學生的思維,培養能力,發揮了團隊的協作精神。

3、信息科技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於孩子們來説才剛剛起步,在他們的腦海中只有遊戲、玩。然而,我在課上所要留給學生的是一種思想上的認識,在啟發學習的過程中,讓他們認識到這是一門探索信息科技的課程,它會引領着我們展開對現代信息技術領域的探索,探索學習方法、掌握學科知識,提高自身能力,整個學習過程中體驗有探索的樂趣。

國小信息技術説課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剪貼圖形》是江蘇省國小信息技術教材第17課,它是用計算機畫畫模塊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在學完畫圖工具後,對菜單工具的深入的學習。其中的複製、粘帖和旋轉命令是以後學習的基礎。本節課的資料如果掌握好會大大節省創作繪畫的時間,變換各種圖形的形狀,為電腦繪畫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掌握圖形的複製、粘貼的技巧,學會翻轉命令的使用方法。

2、本事目標:經過學生的觀察、分析、創作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本事。

3、情感目標:在同學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

修改菜單中“複製”、“粘貼”命令的使用。

四、教學難點:

圖像菜單中的翻轉旋轉工具的使用。

五、教學方法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等。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特點,要求我們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

所以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式教學模式。經過學生已經受過的美術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利用創設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設置一個任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我動手,有機結合畫圖的各種工具,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發展本事。使教學資料合理流動,水到渠成。

教學中,啟發、誘導、互助貫穿始終,創造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平台,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六、學法指導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分析體驗——理解任務——合作探究——綜合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故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着一個個任務經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互助合作,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發展本事,訓練思維。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網絡教室。

八、教學過程:

(一)、活力引趣,導入新課

以“你明白孫悟空有什麼本領嗎”學生明白,有七十二變。那麼今日我們在計算機上也來一個七十二變。經過課件向學生展示將一朵花變成了許多花。(設這樣情境的意圖是激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興趣,孫悟空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

(二)、講解重點、點拔難點

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必須有必須的知識基礎,否則就只能是盲目嘗試。所以本環節對14課畫出一個月亮進行回顧,演示月亮的“複製”、“粘貼”的過程。指出“旋轉”命令在“圖像”菜單中。以此來為學生完成任務供給基礎,使教學難點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協作學習。

教師出示本課的第一個任務是畫一個大風車,在此利用中央電視台大風車節目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在明確了教學任務,創設情境後,這時就應大膽的讓學生嘗試練習。因為這個操作的具體方法在課本中已經有了具體的步驟講解,並且,剛才在對月亮的回顧當中,教師將幾個主要命令已經做了指導。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有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我主要提示他們經過這樣的渠道來解決:1、閲讀教材;2、同學之間的幫忙;3、舉手請教教師的指點。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到新知。

(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得到新知。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把教材、同學、教師都作為學習的幫忙者,目的是為了自我學習,同時也可照顧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先完成教學任務的同學幫忙學習慢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的難點也就得以突破。)

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後,教師選擇畫出不一樣效果的同學的作品,讓師生進行評價。這一步主要經過對好的進行表揚,起到一個激勵的作用,對存在不足的進行指導,使他的練習能得到進一步完善的機會。

(四)、創作繪畫,互評互學活動。

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後,已經掌握了必須的技法,他們就有一種創作的*。為了讓學生的創作有坡度的循序漸進,我讓他們先在書後的練習中選擇一幅圖形進行練習。這時候書上沒有了具體的指導,靠剛才學到的方法的積累。接下來再鼓勵學生自我用學到的方法,結合自我對生活的觀察,創作出一幅“簡單的繪畫作品”。這一個步驟,不僅僅是計算機繪畫方法的運用,還有一個就是美術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最終,教師引導同學們從技法的運用,構圖是否合理等幾個方面,讓同學之間展開互評。教師選幾個好的畫讓全班同學進行評價。

(評價本着發展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原則,評價方法要靈活多樣,鼓勵學生創新。上頭的評價方法,旨在使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者能夠是自已、同學、教師。評價的結果要多樣化,不再是單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勵性的話語給予肯定性評價。這樣設計,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辨別的本事。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提高信息的辨別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正是我們信息技術所力求的目標。)

九、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美術、信息技術兩大學科,同時注意了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學科特點,在必須程度上強調了教師的講授作用與引導、啟發作用。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並且經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體驗感受中學習。這節課中經過“放”,讓學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學生肯定會有許多失敗。正是在失敗中找到成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

4、分層教學的實施。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經過互幫互助,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都獲得個體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xinxi/0n0r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