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錦集(15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錦集(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錦集(15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

首先感謝公司組織的每月看書活動,讓我們有機會閲讀到這本書,我覺得這是我現階段最需要看的東西,這本書的作者用若干個故事,利用抱怨這種普遍存在的行為,從側面不斷提醒着我們。

想想看我們這一生是怎麼度過的,年輕的時候,拼了命的努力想擠進一流的大學,隨後,你巴不得的趕快不也找一份工作,接着,你迫不得已結婚生孩子,然後你又整天盼着孩子快點長大好減輕你的負擔,後來孩子長大了,你又恨不得快點退休,可是轉眼往前,你所剩下的路,卻屈指可數,所以説人呀!好好珍惜當下的時光才是真。

常言道:放下就是快樂,與其抱怨,不如將其放下,用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悦納生活的不公平,書中裏有講到一位美國跳水運動員“喬尼”看到她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她因為一次的`跳水比賽中身負重傷,全身癱瘓,只剩下脖子以上可以活動,她也有過絕望,痛苦,只不過卻能很快的走出來陰影,她最終還是放棄了跳水,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了生活,她開始學習畫畫,涉足文字,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成就,這就是她不放棄自己換來的,雖然中途很多人因為她的身體狀態勸阻他,讓她別那麼累,但生活雖難,仍然繼續前行,,這就是“喬尼”她用行動向我們説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你的生命沒有殘缺,無論你的生命面臨着怎樣的困厄,它們也阻止不了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相反,它們會成為你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生活對於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是不一樣,但一經各人不同的“心態”詮釋後,便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事實,環境和世界,心態的改變,則事實就會改變,心中裝有什麼,世界就是什麼,心理裝着哀愁抱怨,眼裏看到的就全是黑暗。拋棄發生的令人不痛快的事情與經歷,才是迎來新的心情下的樂趣。

書中有講到一則故事,是一名學業優秀的日本青年,去報考一家大公司,結果因為名落孫山,這位青年就有了輕生執念,幸虧搶救及時自殺未遂,不久傳來消息,他的考試名列之首,是統計考分時,電腦出了差錯,他被公司錄用了,不久之後又被解聘了,理由只有一個:一個人連如此小的打擊都承受不了,又怎麼能再今後的崗位建功立業呢?

這則故事告訴我,再生命長河中,沒有什麼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寒冷的冬天,但只要敢於面對挫折,仍對生活抱有希望的人,才能走出陰霾,邁向光明的人生

對於剛面臨社會的我們來説,或許是在自身經驗本就不足,加上社會競爭的激烈,容易造成內心浮躁的情緒,在不好的環境裏,你常常聽到別人的抱怨,你隨之也變成了一個愛抱怨之人,就如書中説的,“多問我能做什麼,而非能得到什麼”去抱怨工作不如熱愛工作,有這麼一句話:當你喜歡你的工作時,它會使你生活變得甜美,有目標,有收益,而不是抱怨

人生很漫長,前方沒有路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轉身,因為後方,我們可以續寫更多更完美的篇章,可是説的容易做起來也是很困難。

看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不抱怨”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碌的生活工作中,藉助這把鑰匙開啟我們對生活的不抱怨,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成為一個快樂,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2

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無時無刻在抱怨,抱怨這個月的生活費不夠,抱怨老師批評了自己,抱怨同學欺騙了自己,每天總是生活在抱怨中、

但書中一位因車禍截肢的太太,在重大車禍之後,她經受了千辛萬苦,不停的開刀與康復,飽受身體和精神的挑戰,她是個很有資格“抱怨”的人: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她撞擊它的駕駛者…但是她沒有!她相反每天祈禱感謝救助他的醫生,護士,和每天照顧她的丈夫,她謝天謝地,她感謝諸神,感恩自己可以浴火重生。

放下抱怨,這並不等於在困境面前不作為,或者放棄對社會不公正的言説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設性的消極。而源於生命的熱愛,並由此生髮的感恩、寬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人以任何名義竊取盜用。

當然我們也希望改變,隨着心理的慣性,也不知道如何改變。不過,改變不如意的現狀,也是人類的本性,抱怨帶來的消極作用,人們意識到了之後,還是會有改變的慾望自然升起。當改變之光隨着情緒上的牴觸被帶進了生活,就由“有意識的無能”踏入了“有意識的有能”。

《不抱怨的世界》,剛看到書名時很不解,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抱怨,但我們也討厭抱怨,“不抱怨的世界”是什麼,從來都離我們很遙遠。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裏抱怨給自己聽。《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他寫了這本《不抱怨的世界》,併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

紫色的神奇手環用法如下:

1、將手環戴在一隻手腕上。

2、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講閒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

3、如此交替更換,直到養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的目標為止。

4、如果聽到其他戴紫手環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們應該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如果這麼做,你先要移動你的手環,因為你在抱怨他們的抱怨。

5、堅持下去。21天連續不抱怨手環不換手。

這個方法我也試過,我以前總認為自己是個積極的人,但我才發現,我每天能移動20多次,抱怨人、事、情、自己總是無時無刻的抱怨,直到真正做過以後才發現生活原本就有許多種,包含着許多的內容,有快樂的,也有痛苦的,我們不可能只會擁有快樂,痛苦往往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種元素。然而,當我們過着快樂的生活時,我們應該感謝生活過着痛苦的生活時,我們也應該感謝生活,因為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積極樂觀的面多生活中的一切無須抱怨……

從現在起,做一個積極的人,談論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要的東西。這樣大家都想和你共事或為你工作,而你會締造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收穫,遠勝過自己夢想所及。給它一點時間,同時仔細觀察,這一切就會發生。

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卻需要意志力。所以,讓我們向“抱怨”開戰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3

大概是在國慶節前夕的時候,單位為我們每位員工都準備了一本叫《不抱怨的世界》的書。首先在此感謝領導對我們的關懷。但我相信,在國慶節期間用心看過這本書的人屈指可數。不幸的是,儘管在這寥寥無幾的,用心看過這本書的人羣之中,我始終無法尋覓到自己的蹤跡。但這並不能促使我到網絡上"百度一下"《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的想法,因為那些都是別人的想法,不是我自己的想法。而我並不是在完成任務,我只是在這個期間無法靜下心來品味這本書的格調。但我相信這是一本不錯的書,只是這個時代太過浮躁,所以我喜歡在一個人的時候關在房間裏靜靜的看着每一本書的字裏行間,然後大腦跟着節奏快速變換每一個章節的畫面。

記得在06年的夏天,那時候的我還在服役,一個人獨守兩座空營房,那就是我的世界真正沒有抱怨的世界,有的只是寂寞。後來我喜歡上了看書,起初是完全出於無聊,但後來慢慢發現看書是最廉價的享受,但從中得到的卻是今後生活中最受用的財富。因為我認為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無處不抱怨的世界中,理所當然的必須具備強大的內心及和諧的思想,因為這些東西沒有貴賤之分,是真正的平等,讀後感《記一篇讀後感》。

記得第一次完完全全出於志願去看完的一本書叫《懂得選擇捨得放棄》,主體是以一些小故事,一些名言名句來講述一些簡單易懂的事情。我喜歡這種類型的讀物。因為把簡單複雜化,那就是真的簡單了,但要把複雜簡單化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裏就可以説到"抱怨"這個詞彙了。就像上面説的,這個世界抱怨無處不在,只看如何對待。正確的抱怨不斷推進着整個社會的進步,簡單點來説,從前人們的交通工具只有馬匹,後來有思想的人就開始抱怨這種交通工具太慢,所以有了現在的汽車,而且搞不好汽車的製造者就是當初那些抱怨者行列中的一員,唯一的區別在於他們去製造了當初抱怨為何沒有的事物。但隨着社會的步伐逐漸加快,抱怨變成了生活的習慣,而習慣這東西是一種很自然的表達,無論對錯,一觸即發。所以有的人抱怨生活如此不易,但私底下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買三套房了,有的人抱怨你看我家房子多破爛啊,才5 6百個平方,而且馬上要被房開商徵佔了,其實心裏早有打算了那就是"媽的,不拆一還二,孫子才搬"。這就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表現,因為孫子都喊外婆叫作媽了。

所以抱怨不一定都是錯的,但錯誤的抱怨那就一定是不對的。就好比不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要求加工資的員工不是好員工,但經常要求加工資的員工那就一定不是好員工。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裏會説我是在拍馬屁,在領導面前歌功頌德,但是對不起,我當那是你發脾氣的權利,但是我也有把你的想法當空氣的權利。因為我只是在表達我自己的想法,這不是讀後感,這是一篇關於"抱怨的方向感"的自我敍述,無論表達的方式正確與否,但唯一能確定的是,這是我的東西,你無法搜索,更無法複製。

歸根結底,抱怨是每個人的權利,只是大多數人把這權利當成了脾氣。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4

美國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的威爾鮑温,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個國家、600萬人熱烈參與了這項運動,學習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讓這個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而你也可以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戴上紫手環,接受21天的挑戰,為自己創造心想事成的無怨人生!

這是偶爾在《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中看到的,剛看到書名時很不解,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抱怨,但我們也討厭抱怨,“不抱怨的世界”是什麼,從來都離我們很遙遠。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裏抱怨給自己聽。《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之前我從沒想過關於生活中的抱怨的問題,沒有仔細思考或想過原因、過程,因為抱怨已成為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理所當然會出現的現象,沒有人從不抱怨。鮑温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説,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後來看完了才知道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讓自己在互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説得很有道理啊,抱怨的背後是自誇和吹牛,而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才會吹牛和抱怨。我們自覺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在我們的抱怨中,我們也對世界傳遞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而這麼做,也將會為自己引來更多的加害者。

來到齊魯已經一年有餘了,這段工作閲歷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鍛鍊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與人交往的時候也確實遇到了一些喜歡抱怨的人,弄得大家都沒有工作情緒了,成天就是抱怨,毫無益處。也許大家都應該多看看這本書,儘量拒絕抱怨,因為拒絕抱怨,才能有健康的溝通,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從現在起,做一個積極的人,談論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要的東西。這樣大家都想和你共事或為你工作,而你會締造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收穫,遠勝過自己夢想所及。給它一點時間,同時仔細觀察,這一切就會發生。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5

讀書就是各取所需,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本書的觀點我並不全然贊同,但是其中有值得汲取的部分。

如果只是為了‘不抱怨’而‘不抱怨’,其實沒多大意義而且很難做到。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才是那個做選擇,採取行動的人,而不是一邊抱怨,一邊保持着令你不滿的現狀。把注意力放在“我為自己的生活和快樂負責”上面,不要把自己當做無助的受害者只知道抱怨,也不要只是因為想做到“不抱怨”所以就忍着。

簡單記錄一下,以下有的是書中觀點,有的是我讀這本書時引發的想法。

1成長經歷的四個階段(其實對很多事都是通用的):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有能。

2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去改變它,否則就改變自己的態度。

3關注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比如長跑時,不要對自己要“不要放棄”,而是説“我能堅持”。(關注和追求你不喜歡的.東西的反面)

4分清這兩者:什麼是陳述事實,什麼是抱怨。一件事可以有兩方面,一是事實本身,二是你對它的感受。先處理你的感受,後處理事情。帶着強烈的感性處理事情不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如果有些事需要糾正,無需剋制,只要確定你只是在陳述事實,而不是隱含着“你竟敢這樣對我”的意思。告訴服務生:湯是冷的,需要熱一下。這是事實。告訴服務生:你竟敢給我端一碗冷的湯?這是抱怨。

5如果你對某人有意見,直接和他溝通,不要對第三個人抱怨。如果你對某事不滿,直接和可以提供解決方案的人談你的期望。把話語的重心放在你期望什麼,而不是你不滿什麼。

6你不能改變別人。人們改變是因為他自己想改變。如果你試圖改變一個人,只會讓他更加緊守現有的行為。最好的訓誡就是以身作則。欣賞能激勵人們表現優秀,以獲得更多賞識。如果你希望一個人是淑女,就像對待淑女一樣對她,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如何,就像他已經做到了那樣對他。給予正面的期待,而不是批評。批評會讓人本能地想為自己辯解。

7請將抱怨冷處理。抱怨可能成為壓垮人際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你説不出什麼好聽話,就乾脆閉上嘴巴。抱怨者可能並不覺得自己在抱怨,但是別人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你在抱怨。抱怨太多招人煩。

8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才會通過吹牛獲取讚賞,通過抱怨獲取同情,或者逃避自己嚮往卻沒有實現的目標。請學會接受不安感的來襲,在這樣的時刻支持自己。

9沉默是通過無限的橋樑,卻也讓很多人感到不自在。你説的話最好具有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否則不如保持沉默。當你説個不停,並不會顯得很睿智,而是説明你無法忍受沉默的局面。

10有些人是看到現狀,然後問:為什麼會這樣?我則是夢想着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為什麼不是那樣?讓不滿驅策你去勾勒美好的遠景併為之努力。

11不要把眼前這一刻視作理所當然,這個絕對不會再重現,和心愛之人共度的特別時刻,值得細細品味,好好領會。

12不要讓消極的人們剝奪了你對理想生活的追尋。不要讓愛抱怨的人影響了你的思想。警惕那種大家競相抱怨自己有多慘的競爭心態。

書的結尾有一句話不錯:

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將在你的世界裏造成影響力。你自己就是一種祝福。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6

前幾天,我讀了《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是道格拉斯·勒爾頓。我讀後,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大致是要學會不抱怨,讓內心充滿陽光。但是要學會不抱怨是困難的,書中講授的方法是戴一個橡皮手環,一旦抱怨就將手環轉戴到另一隻手上,這樣強迫自己控制抱怨。慢慢地就會變成一整天都不會抱怨了。當這種現象持續了21天后,你就真正學會不抱怨,你的內心就會充滿陽光,你就會意氣風發地投入生活,而幸運之神就會從此眷顧你。我看後感觸很深。抱怨,可能每一個人都會發生過,但是這本書難得的是將抱怨和講述事實有了明顯的區分,這樣就具有極強的操作性。看完後,我一直在審視自己,看看自己抱怨的焦點是什麼。但是對於內心比較積極陽光的我,不是很愛抱怨。抱怨是一種心態,我認為它的主要來源是對生活的不滿,自己的意願沒有得到滿足且怨天尤人等幾種因素的綜合症狀。

我看過一本書,書上説其實自己99%的事情與別人無關,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減少自己不切實際的慾望,遇事多找自身原因,抱怨現象應該會有所改變。而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抱怨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有可能讓問題更加複雜。如果遇到問題,只和能解決問題的人説。再説説壓力,壓力最終的來源肯定是自身。而真正活明白的人,想清楚的人是不會為難自己,更不會為難他人。一切隨緣。就像我去粘鳥,如果粘到了,就是下酒菜。如果飛了,就是放生。每一種結果,我都是受益,我有壓力麼?我沒有。為什麼你有壓力呢?我看過易中天的書,他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壓力來源於過於注意。也就是“迷”,因為“迷”,才“執”。因為“執”,所以才“不悟”。大家都知道,“佛”真正的含義是“覺悟”。佛是悟了,而人仍在迷,這就是不能成佛的原因。佛就不抱怨,在佛的心裏,沒有什麼可以干擾他,做到了內心的真正平靜。我琢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先學會不哭,不哭,就去掉了悲傷的情緒。再學會不怒,再學會不抱怨就快了。你又會説,你説得好聽,我是什麼都不追求了,我也不抱怨了,可是老婆孩子誰給養活?哎,這不還是“迷”麼?用一種方式去解釋所有問題的人,不是迷麼?要麼追求的執着,要麼放棄的徹底。我最終的體會是:修性不修身。身是安身立命之本,代表人活的價值。不修身,才可以過得好,有地位,有意義。性是內心,修性就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順天命,修煉內心的安定。很多人説我喜歡笑,其實這是發自我內心的快樂與安寧。我享受奮鬥追求的過程,至於是否有收穫那就隨緣,不計較。就像國家領導説:與天鬥、與地鬥、與階級敵人鬥,其樂無窮。當然現在並沒有什麼階級敵人,但是這種追求得過程其實比結果更讓人陶醉。而對於結果怎麼看呢?如果得到了,那就稱心如意。沒得到怎麼辦?想想中學時為了當班長而爭鬥,現在看看,有意義麼?退休後,想想為了一官半職而爭鬥,有意義麼?唯一剩下的有價值回憶無非是爭鬥的過程而已。這又有新問題的出現,無慾可能剛,也可能過柔。曾國藩的.《挺經》裏説過:軟則亦靡、剛則亦斷。箇中的度,自己把握吧。不要激進的功力,不能怯懦的迴避,這兩種性格都是會產生抱怨的土壤。

學會不抱怨,是內心的修煉,和自己做朋友,調節自己。就如同我,已三十,“三十而立”了。可能有些人會理解為人到三十,應該可以面對一切的困難。但,我的理解卻是應該知道怎樣追求自己的人生。當我以內心的平靜看待世俗的紛亂時,我又有什麼抱怨的呢?無論多絢爛的世界裏,依然有自我。讀書真好!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7

很長時間不曾靜下心來讀書了,繁華而又喧囂的城市讓自己浮躁而又悸動,《不抱怨的智慧》有如一劑透心涼,讓浮躁的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停歇下來,慢慢的將心情平靜。作者在書中引用佛宗的教導和感人深思的寓言,讓人愛不釋手,流連忘返。

如書中所説,我們的生活節奏如高鐵般的速度,城市裏高樓大廈像雨後的春筍般在不知不覺中就矗立起來,在這旖旎的世界,我們被生活和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我們揹負着重擔努力的奮進着,忘記了身邊的紅花綠草、藍天白雲和海浪沙灘。

我們每天都讓擔憂、煩躁、憤怒等各種負狀態影響和干擾,本身我們就生活在一個高壓的環境中,卻還要承受着這些負面的狀態,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學會輕輕鬆鬆地生活,丟掉一切煩擾我們的負面狀態。那麼要怎樣才能讓自己在這紛擾的世界裏享受那份清心呢?首先,我們需要學會靜下心傾聽他人心聲和寬容他人,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傾聽才能切身體會他人的心聲,當自己瞭解他人的的悲憤後才會懂得去諒解,去寬容。

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與他人溝通中自己要常抱寬容之心。寬容在生活中很簡單,不用低頭、認錯、悔過這麼複雜和傷面子,也許僅僅一句温言軟語,一句恰當的安慰就足夠。聖賢雲:“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假使我們自己對人犯了過錯,我們自然希望對方原諒自己,不要向自己施出報復的行為。反之,當別人犯了錯時,我們就更不可以報復別人。當你每寬容,諒解他人一次,您的身心和修養都會得到一次提升,當你在不經意中憶起此時此事你會莞爾一笑,原來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可以一笑而過的。

寬容是人性的美德。寬容能使一個人變得成熟,能讓這個人用一個寬廣的心胸去承載世界;能更加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寬容一詞,散發着美妙的'靈氣,是人間最高貴的情操。

書中還有很多寓言故事讓我深有感觸之餘也深受啟發,比如:一對父子,行走在路上,聽到倆個婦人在吵架,其中一人對着另外一人罵道:“你一點天良都沒有,你不講天理”。另外一個婦人回罵:“我怎麼沒有天理,你才沒有良心呢”。父親聽了對男孩説:“你聽,他們在講道説教呢。”男孩説:“爸爸,她們是在互罵,不是在講道。”父親又説:“她們一個在講天理,一個在講良心,不是講道是講什麼呢?”男孩一聽,覺得有理。父親接着對男孩説:“天理良心用來要求自己就是道,要求別人就是互罵。”

這個故事非常生動的告訴人們,我們對別人太過於苛刻,而往往對自己又過於放鬆,“天理、良心”本是約束人們行為的規則,可一旦被人們加以利用,就失去了它們本身的意義,不再具備使人反省自身行為的作用。更讓我感觸的是父親將負面的事情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去看待事情的本質,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這短短的一個小故事讓我深受教育。

當然書中還有許多這種讓人深思受教育的小故事,因太多我就不多舉,重點是我從這本書學到了很多,作為生活在現在的我們,在生活重重的高壓下,總會有多多少少的不如意,很多人都願意用抱怨的態度來發泄着自己的不滿,而從不反思自身,老輩人説的一句話:“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關鍵是要如何面對這不如意,有人意氣奮發,笑看人生,有人唉聲歎氣,虛度一生!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8

近段時間,我讀了《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感慨頗多。書中提到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意無意的種種“抱怨”細節,一下子把我的回憶拉到了上學的時候。有一個女同學就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抱怨生活的人,她對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斤斤計較,活得很痛苦,同學們也覺得與她在一起很不舒服。

記得那個同學從開學報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抱怨,一進宿舍門就抱怨條件差,之後抱怨食堂飯菜難吃。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沒有一點使她滿足的。之後的日子,抱怨得越來越厲害,抱怨早上起牀上課早,抱怨晚上自習課時間太長。就連天上下雨,她都覺得是老天專門與她作對。同學們都不喜愛跟她一起玩兒,從她嘴裏聽到的,總沒有一件開心的事情,不是這不好就是那不好。然而抱怨這些,對她來説,又有什麼實際作用呢?她只會越來越不開心,心態一不好,幹什麼事情都不會順利,抱怨就越厲害,如此惡性循環,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呢?

看完《不抱怨的世界》,再結合身邊活生生的例子,不難發現,我們經常抱怨的事情,只是在當時的心境下覺得像晴天霹靂一樣,但只要恢復平靜之後,回頭看,我們就會覺得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神馬都是浮雲。隨着時間的流逝,很多事似乎連性質都變了。是呀!事情還是那件事情,唯一改變的只是我們的心境。

記得十一月份時,我們平時要上課,晚上要入户,週末還要到單位進行創建。那段時間小寶還發燒咳嗽,半夜裏孩子一發燒咳嗽我們都得起牀照顧孩子,導致睡眠嚴重不足,白天就頭疼。再加上班裏有個調皮男生還老和鄰居班裏學生髮生矛盾,讓人家家長跑到我這兒告狀。我從中調解,教育這個孩子,也不起作用,他還是光找事。這種情況下,我就不淡定了,心裏老煩躁,為什麼這麼忙?為什麼事事不順心?我就不停的抱怨,不停的發牢騷。弄得心情糟糕透了。這時我想起《不抱怨的世界》中的幾句話。當生活不如意時,是否能夠將其當成一種難得的經歷,人生因起伏而出色,橫看成嶺側成峯,或許換個角度就能發現另一處風景,換個情緒便能重新啟程,怨天尤人只能使自己陷進困境不得自拔。不抱怨的人看世界總是天堂,總抱怨的人走到哪都像是地獄,你願意過那種人生呢?

是呀!我願意過哪種人生呢?我現在就是碰到難題了。煩躁的情緒只會讓工作越來越糟。我要冷靜的想一想,我要像書中説的那樣。當工作不順利時,是否能夠暫時放下一切,或許到空曠的地方走一走,呼吸下新鮮空氣,再重返辦公室。我就試着這樣做,到操場上走走,邊走邊聽舒緩的歌曲。慢慢的心情平復了,我想,再忙不也得一件一件事慢慢幹,慢慢理順嘛!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總是如此。有時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一個死角,痛苦不已。但也只有自己,才能救贖自己,關鍵就在於是否能改變心態。這也是領導們為什麼總不停告誡的我們,在工作中,務必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事情。心態決定一切!

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我要用《不抱怨的世界》來警醒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持續樂觀平和的心態。努力工作,熱愛生活,熱愛運動,做個快樂的人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9

剛拿到《不抱怨的世界》,心中抱怨連連,因為這是暑期作業。匆匆翻完第一遍,其實感觸還蠻深,不少句子更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感覺。又細緻地讀了一遍,聯想起很多自己的生活工作狀態,真是受益匪淺,才理解了領導的良苦用心。

威爾·鮑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看着書時,頭腦中老浮現某些人某些事,想着自己其實就是在抱怨,不知不覺地在抱怨。很多不好的事都是因為説出了抱怨,很多時間也都浪費在無謂的抱怨中。抱怨只會讓自己更煩躁,更沒安全感,沒自信,而這些卻一直都沒發覺。

確實,抱怨就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我們抱怨或説閒話,可能只是要讓自己顯得更優秀。想起孩子小時,自己一個人帶孩子的日子,經常抱怨,抱怨公婆、抱怨老公,抱怨自己“命苦”,結果現實沒有因為“抱怨”而改變,反而把自己弄得像個怨婦,成天不開心,還影響身體健康。太多的時候,都是因為抱怨了才會更不開心。説出來,想要博取同情,但其實,內心的擔憂更多。對人也好,對事也好,對社會也好,抱怨永遠都不能改變現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然而,“傷害我們的人也是受傷的人”,所以,我們對他(她)所造成的痛苦而感到氣憤時,我們就想這個人每天必然會領受的痛苦,沒多久,我們會心態平和,忘記這一切。

《不抱怨的世界》讓我想起暑期培訓時,全國優秀班主任丁榕老師的一句話“選擇你不能選擇的,改變你可以改變的”。她告訴我們一項調查:調查2000名教師,其中,因為喜歡而選擇教師職業的不足30人。並且,還告訴我們,她是30人之外的一個。她大學不是學師範專業的,更不是學語文的,但是由於一些原因,她不得不做語文老師,怎麼辦?抱怨嗎?人生不可能總走上坡路,情緒也會有高峯和低谷,但是,抱怨並不會改變生活的不如意。既然不能選擇,那麼就接受,並試着去愛他。丁老師成功的祕訣就是愛學生,愛工作,愛學習。因為她付出的“愛”,因此,她得到了更多的“愛”,覺得自己很幸福。

去年剛來勤業中學,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係,新的'教材,新的考試模式,新的?心裏不免忐忑,工作過程中,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我知道生活原本就有許多種,包含着許多的內容,有快樂的,也有痛苦的,我們不可能只會擁有快樂,痛苦往往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種元素。然而,當我們過着快樂的生活時,我們應該感謝生活,過着痛苦的生活時,我們也應該感謝生活,因為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積極樂觀的面多生活中的一切,無須抱怨。

馬雲説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非常有道理。我不能將眼光只着眼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我漫長的生命歷程。正如書中所説:“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無論如何,始終記住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的走下去,勇敢的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0

最近剛看完暢銷書《不抱怨的世界》,很受啟發。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牧師威爾?鮑温,他發起了一項“不抱怨”活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到同一隻手上21天,完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的目標為止。

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心靈勵志書,它用一隻手環向我們傳遞了“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引導人們學着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讓世界充滿更多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據不完全統計,該書上市不到一個月,就有600萬人參與了“不抱怨”活動,並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個國家。在美國《時代週刊》與《紐約時報》聯合美國NBC電視台發起的“影響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書”投票中,它僅次於《聖經》。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推薦這本書時説:沒有人能拒絕這樣一本書,除非你拒絕所有的書。

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大概都多多少少地抱怨過什麼吧?那麼,為什麼要抱怨?也許是因為看到了生命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然而,“怨天尤人”是一種負面的思考與極具殺傷力的表達方式,既於事無補又毫無意義。事實上,如果我們想探看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一定也看得到。關鍵在於,我們把眼光放在哪裏?作者威爾·鮑温這樣説:“當我們決定接納各種人和事物,並從中發現其光明面時,我們會體驗到越來越多的良善與美好。因為我們的關注,將使這樣的`期許在生活中實現。”“不抱怨的磁場,將引來更多平安喜樂。”

人生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想要的東西上,而不是不要的東西。抱怨恰恰相反,抱怨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頭,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本書提醒人們,要把抱怨轉化成行動的力量,去認真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要正面地、好好表達自己的期許,獲取我們想要的結果。轉換心態,終結抱怨,改變人生。

戴爾·卡內基先生的30條溝通人際關係原則中,第一條就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抱怨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負面的生活、工作態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點,包括最親密的人。而事實上,批評是帶着利刃的抱怨,它非但不能有效地改變被批評者的行為,倒是有可能造成反效果。《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張德芬讀過此書後説過這樣一段話: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裏抱怨給自己聽。本書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我們可以這樣看: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若想改變生活走出低潮,停止抱怨,是重新出發的第一步。遇到挫折從容面對,不抱怨、不放棄……只要繼續努力,就一定會走向成功。對生活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自然也會成為快樂的人。

一本書,一隻手環,用言語和行動,改變愛抱怨的你,成就不抱怨的世界。讓我們牢記:抱怨不如改變,行動起來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1

這個月讀完了不抱怨的世界,自己的收穫蠻多的,本來我還覺得不就是不抱怨嘛,還用得着寫一本書?只要我們不抱怨就可以了,那用這麼大費周章的去寫這方面的文章嗎?而且還那麼暢銷,實在搞不懂,因為有這個疑問在,所以我就閲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感覺自己之前的見識太淺薄了,不抱怨這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其實大有文章,它不僅是一種行為,一個習慣,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積極樂觀的去看待身邊的所有事物,包括不甚如人意的事情,他改變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幫助我們用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方式去看待所有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遇到任何的困難和痛苦挫折不順心的事情時,都可以讓我們發現這件事情帶來的好處,福禍本就相依,但是身處俗世,難免不會為了一些小事影響了自己的心情,過於糾結那些小事,而忽略了真正我們需要注意的事情,通過真正的習得不抱怨,可以讓我們更加專注於自己想要的事物以及真正想過的生活真正想要完成的目標上,而不是讓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浪費在了去躲避去糾結那些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上。

不去怨天尤人,期許自己在新階段的事情,就會引來更多的平安和喜樂,當你把眼光放在生命中美好的一方面,你就會關注他,問題的關鍵在於你選擇把眼光放在缺憾的一面還是美好的一方面,不抱怨是轉化這個世界的`意識,把抱怨轉化為行動的力量,去接納生活中的各種人事物,從而達到心想事成的效果。

首先我們可以先找到一種監督自己的方法,每次當自己發現自己説出抱怨職責的話的時候,有事情的去發現自己的這種行為,堅持21天不説任何抱怨的話,我們的話語表達了我們的想法,這可以讓你成為更快樂的人,你會傳送出樂觀和希望,和其他的樂觀的人相互吸引,是自己身處於快樂愉悦的氣氛之中,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做起,想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就要能掌控自己的思想,按照自己的規劃生活,容許自己表達哀傷和痛苦,允許自己為人。通過改變言語不説抱怨的話達到一種思維的改變,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書裏面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關於我們為什麼會抱怨:因為抱怨可以獲得同情和注意力,以及避免我們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情,心裏相信什麼,身體就會表現出來,或者是自誇,體現在你比別人優秀這方面,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可能會失敗,但是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就是從失敗走向失敗並依然不改熱情

我們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自信並且又有安全感的人會吹牛嘛?自然不會,自尊自重並且認同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弱點的人,可以悠然自得的不需要別人告訴自己自己有多棒,也不需要別人的認同來肯定自己,抱怨的產生是因為自我肯定的缺乏,認為自己沒有獲得這個的能力,其實我們的內心是我們自己內心世界的反射,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源自於我們和自己的關係,你對別人不可能比對自己還好,一切的都從自己開始。我們不刻意去選擇自己要過的人生,就會跟着他人的腳步混混沌沌的度日,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就會在你的世界造成怎樣的影響力,每個人都是人性大海洋裏面的漣漪,打造着更加美好的世界。我特別喜歡書裏面的這句話,寫在最後:凡是你所渴望的,你都有資格得到,不要在找藉口,朝着夢想前進!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2

美國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威爾·鮑温,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個國家、600萬人熱烈參與了這項運動。

筆者一直在想,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熱衷於這項運動?是因為生活裏我們有很多的困惑,委屈,煩惱,憂愁……我們急切的想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我們希望自己快樂幸福的生活着。然而,現實生活中,事業的不順利,讓我們煩惱,我們努力了,沒有能夠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目標;疾病的困擾,讓我們承受了太多的痛苦,還有經濟的壓力;當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時,我們覺得不能接受,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別人比你優秀;職位得不到升遷的時候我們抱怨領導的不公平;孩子成績不好,我們抱怨孩子不認真……我們總是將一切的問題歸結於外部因素,於是我們學會了抱怨更習慣於抱怨。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

還是馬雲説得好“我是從一個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當初創業的時候什麼也沒有,一切從零開始,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可以成為馬雲甚至超過馬雲,這些皆有可能。可是我們不是要去想象我們會怎樣的輝煌,我們更應腳踏實地的,實實在在的幹。馬雲現在説我曾經怎麼樣吃苦怎麼樣受難,大家一定很認真聽,對大家來説是一種勵志,可是隻有自己才知道過程的艱辛。更多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努力了,我沒有成功,那又會是怎樣的一個馬雲呢?肯定是沒有資格坐這裏談勵志了,因為努力沒有體現出價值,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也沒有人願意聽甚至是不屑一顧,而大部分的人我們會經歷的往往是後一種,努力了沒有成功。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呢?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堅持再堅持,因為我們有夢想在,我們不去抱怨不去沮喪。那麼生活裏總會有那麼一縷陽光屬於自己的。這我馬雲今天要對年輕人説的”

非誠勿擾的女嘉賓雷慶瑤3歲時被電擊致失去雙臂,但卻克服困難學會用雙腳穿衣、做飯、吃飯、寫字、縫補衣裳、騎自行車、游泳、繪畫等等。因成功出演電影《隱形的翅膀》女主角,獲20xx年華表獎優秀兒童女演員獎。雷慶瑤被稱為“東方維納斯”、“斷臂天使”。20xx年8月,榮獲第二屆“四川省助人為樂道德模範”稱號;9月,獲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她沒有抱怨生活對她的不公,她説“我殘疾了,這是事實,但是同時獲得了更多的關愛,如果我抱怨,我的'雙臂不會再回來,而我的時間卻在抱怨中白白流失了,那才是一種真正的失去。”

所以生活無論給我們的是什麼,從今天開始,養成正向思考、積極行動的“不抱怨”習慣,讓幸福快樂常相左右!抱怨就是在講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當我們開始抱怨,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不快樂的事情上,我們説的話表明了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如果都以一種積極陽光的態度,不抱怨不怨恨,學會健康的活着,也許我們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從而踏上我們的夢想之旅。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3

最近讀了一本《不抱怨的世界》,感覺很不錯,今天想與大家分享。

我們每個人都有抱怨,很多抱怨聲也常在我們耳邊此起彼伏。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我認為抱怨是一種舒緩內心煩躁的方式。比如我們經常説有了朋友我們就可以向他們傾訴煩惱、憂愁。抱怨是人之常情,所以我們就會抱怨來抱怨去。一時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抱怨有時會形成一種習慣,這時抱怨的危害就很大了。首先我們的抱怨會使我們身邊的人活在一種負能量的環境裏,破壞大家的心情,這樣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變成一個陰沉的抱怨世界,這樣的環境,會導致每天的心情下滑,工作效率下降。

然後,無休止地埋怨對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傷害。當抱怨成為一種習慣,人會很容易發現生活中負面的東西,加以放大,甚至身邊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可以讓他浮想聯翩,進而感慨自己生存艱難。傾訴得越發聲情並茂,也就越發使情緒“黑雲壓城城欲摧”,越來越焦慮。

另外,書中説,我們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要讓自己在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至少我不像某某某那麼糟。”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很多時候抱怨就是自誇。可是沒有人喜歡自誇的人,這樣的行為會使更多的人遠離我們。

抱怨的危害很大,可有時真的分不清什麼時候是抱怨,什麼時候是事實。其實,事實與抱怨最大的.區別就是,對於事實我們只想陳述,不想改變;而抱怨卻是我們很想改變的事實。比如我其實一直很想把《不抱怨的世界》的讀後感寫下來分享給更多的人。有人問我今天下午幹什麼了,我會説我今天寫了一下午《不抱怨的世界》的讀後感,這時我就是在陳述一件事實,因為做這件事讓我很快樂;而如果我並不想寫這篇讀後感,我認為它耽誤了我一下午的時間,也許並沒有人問我今天下午幹什麼了,我就對某個人説我今天寫了一下午《不抱怨的世界》的讀後感,這時我就是在抱怨,因為我想改變這種狀況。

也許這時大家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我真的認為寫這篇讀後感耽誤了我一下午時間,那我該怎麼辦?其實很簡單,在沒有人問我的時候,就不與人提起這件事;在有人問我的時候,只是説我寫了讀後感,而不加上它耽誤了時間之類的,這時,我就沒有抱怨。而我的內心,也不必總想着,“唉呀,這讀後感真煩人,我的一下午時間又沒了。”既然已經過去了,我可以想想接下來的時間我該如何利用,該如何將也許耽擱了的事情彌補上。

書中介紹了一種改變抱怨習慣的方法,在手腕上帶一隻紫色手鐲,每當我們發現我們抱怨了,就換一隻手戴,有意識地去控制讓自己不抱怨,不吐槽。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時間長了就可以大大減少抱怨的次數,直至21天不抱怨。

人改變一個習慣總是要經歷四個過程,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有能。如果我們將改變抱怨付諸行動,並堅持下來,會發現最後我們會很難產生抱怨的想法,每天將變得十分陽光、快樂,如此生活豈不是你我正想要的?所以,只要人人都減少一些怨,世界將變成不抱怨的世界。你,準備好了嗎?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4

寒假期間讀了一本書《不抱怨的世界》,剛看第一遍覺得很平平。可在細讀了以後,才真正理會了其中的道理。也許有人會説,不抱怨如何讓人發泄,長期不抱怨會不會得病。其實不抱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一種放下挫折和不滿去尋找和追求新目標的一種銜接方式。真正的做到不抱怨,再加上努力和拼搏,你的事業會更加成功,你的人生會更加美好。

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渴望尋找人生幸福和快樂之時,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抱怨雖然沒有明顯的惡果,但一種心懷感恩、寬容大度的態度卻給我們帶來另外一種人生,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人生會更加快樂。不抱怨需要一個過程,加入“不抱怨”活動,戴上紫手環,讓快樂代替抱怨,關閉那扇抱怨之門。

所謂的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然而,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有理由抱怨的事件,其實寥寥可數。抱怨的人是不快樂的,他永遠只會在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思維和行為上需要的改變。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卻需要意志力。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遂,發發小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別忘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吸引力法則”,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説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當你的嘴巴停止表達負面的思想,你的心靈就會產生其他更快樂的念頭。你的心靈就像一座意念工廠,隨時都在運作,若是負面的想法缺乏市場,工廠就會重建改組,轉而生產快樂的思想。張德芬的話就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細細想想,人生真正值得抱怨的理由真的很少,但人都不想抱怨,可都禁不住的報怨。也許經過了眾多挫折和困苦之後,人們需要更多的抱怨,可是抱怨又有什麼用處,又能解決什麼問題?長期抱怨之後,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真正成為現代的“祥林嫂”。我們要學會更多的放棄,放棄過去的挫折帶給我們的傷害和痛楚,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前進的藉口。

在工作中,我們更應該放棄抱怨。我們常常會抱怨工作環境不好,同事之間不夠和諧,工資不高等等,但當我們放棄抱怨,心懷感恩,用一顆寬容的心投入工作時,你會發現你所期待的一切又已“水到渠成”。過多的抱怨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只能讓你的心情更加不好。學會不抱怨之後,心情會比較開朗,也會有能量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書中不乏至理名言,但我卻深深的記住了一句話:任何人和團隊要成功,就永遠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不如改變,要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行動力。朋友,試着加入“不抱怨”活動吧!不要匆匆經歷這個過程,這不是賽跑,而是一種過程。從帶着紫手環的那一刻起,你就在改變,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種挑戰,為自己創造心想事成的無怨人生的挑戰。放棄抱怨,相信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5

人們常説的“積極工作、快樂生活”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需要一個團隊的大氛圍。在這個氛圍下,團隊不斷地發展,個人也充分地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這種氛圍需要團隊成員共同去創造與維護,這就要求每一個團隊成員,要準確掌握團隊和個人之間的關係,並處理好他們之間的平衡,當然必須要充分認識兩者的關係。

積極工作和快樂生活應該是互為前提的,一個人只要積極工作就能快樂生活;另一方面,工作的積極性也是被快樂生活反過來激發促進的。

但往往人在現實生活中,不自覺地就開始只注重快樂了。這其中,尤其是年輕人更甚。殊不知,當一個人只想着快樂生活,而把工作放到一邊的話,快樂生活也就到了盡頭。這就和只談精神財富不談物質財富是一樣的。

假設一個人沒有用積極的、認真的、負責任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工作,那麼就會失業,甚至要面臨生存的危機。在這種狀態下去談快樂生活,顯然是不現實的`。

總之,一個只要面對自己的工作的時候用積極的態度,就會在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績,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挑戰自我,讓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那麼屬於自己的快樂生活也就隨之而來了。

一、認同的觀點

平時較多閲讀的多為歷史、文學、偵探之類的書籍,關於心靈勵志的書籍看的倒確實不多。這次欣賞了心靈導師張德芬的《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受益良多,所以有了些小小的讀後拙見,在此略為陳述一番。這本書的主旨很簡單就是讓我們學會自我解壓,作者是如此熱誠地希望所有人能感受到深切的快樂,簡簡單單地做人,簡簡單單地做事,大家都不抱怨,這個世界也就太平了。

二、聯繫實際

此書雖是台灣的現代大師所作,但早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許多知名的思想家也早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比如,孔孟之道提倡個人修身養性,與不抱怨於人及世的想法是相通的。事實上,此書中許多內容與中國的古代的許多思想不謀而合,只能説現代人和古人的文化心靈交流往往是一致的。一個不抱怨的人會在職場上走得比那些愛抱怨的人要遠地多。大到社會小到學校,領導和同事都不會願意和一個經常愛抱怨的人為伍。

看看我們平時的工作,有多少人是心甘情願,腳踏實地的,抱怨之聲總是不覺於耳。雖然知道不滿與抱怨不好,但我們還是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我們如何使自己從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毛毛蟲華麗麗地蜕變為擁有自我安全感和自我癒合能力的燕尾蝶呢?

三、努力的方向

這其實這是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會碰到的問題,我也一樣。浮躁的環境,相對較低的收入,職業倦怠,付出和回報的不成正比,不強的成就感等等都會是引發抱怨的導火線。其實這沒什麼,但凡一個人活着,就會有各種情感存在於他的內心,問題是如何進行自我調節。無論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對待別人更寬容,不要經常批評和抱怨,你會覺得很幸福。所以,寬容地對待任何人吧!不要總是炫耀自己的才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這樣你才能過得更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p9kp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