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5篇)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兩小兒辯日》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5篇)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這篇古文出自於《列子·湯問》。這篇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是:兩個小孩在爭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近還是正午的的時候近,還有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説的是對的,最後還笑着對孔子説:”誰説你的知識淵博呢?“

通過學這篇文言文,讓我懂得了做一個人的道理:認識自然、探求真理、大膽質疑、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實事求是,做什事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有不同的發現。我還感受到了古代兒童的那些善於觀察。善於質疑的精神,同時也可以看出孔子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這些感受讓我覺得應該改變一下自我。

最後,我來寫一下《兩小兒辯日》給我的啟發:應主動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並大膽質疑;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結果就不一樣;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2

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中寫道有兩個小孩因太陽的遠近大小而發生了爭論。

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兩人各持其理,連古時候知識最淵博的孔子也無法判斷,兩個小孩子笑着説:“誰説你的知識淵博呢?”我感到這兩個小孩各持其理雖然無法分出誰對誰錯,但是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孔子無法判斷太陽的遠近大小等就謙虛的承認自己也無法判斷,讓我知道自己無法做到的的事情時應當誠實一點,不然以後怎樣取他人的信任。

從而使我知道了,海闊天空、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不能因為自己的智商高而驕傲,你也不要因為智商低而煩惱,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3

知識可以通過書本來學習,也可以從平常的生活中學習。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中的兩個小孩兒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有理論一的依據,並勇於和對方辯論,這種精神十分可貴。

孔子這個被古今中人一致認為是聰明絕頂的人,但他也有不會的時候,可見知識是多麼的無窮無盡。

學無止境,像孔子那樣的大學者也有不會的時候,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好好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一句我們熟知的孔子名言,反映了實事求是虛心請教的美好品質,也是孔子高尚品德的一個體現。學習了《兩小兒辯日》,孔子的精神更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知識淵博的着明思想家,教育家在《兩小兒辯日》中,面對兩個孩子爭論不休的問題,太陽到底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孔子無法判斷,因為當時的社會與如今相比科技十分落後,別説是天文望遠鏡了,連放大鏡都沒有誕生,根本沒有一個人能解答,所以孔子面臨兩個選擇:第一,胡亂説一個可信的蒙論騙孩子,已到嘲笑,第二,虛心誠實地坦白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遭到孩子們的嘲笑,可要知道,這件事一旦世人皆知,孔子的一世英名可能不復存在,讓人們議論紛紛,嘲笑孔子,原來也不是學問十分淵博,而孔子毅然決然選擇。

誠實是做人基本的準則,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本,也許僅僅因為一次你的不誠實,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身邊一切人信任,被孤立,被冷落,被討厭,所以誠實不容小覷。一則故事也讓我們都明白了誠實的重要。

實事求是求知探索,這是我從《兩小兒辯日》中學到的,這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品質精神,他們會幫助我們在人生路上獲得,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不要有時候不懂裝懂,不要因為丟人而裝的很有學問,這樣只會失去身邊的人,失去別人對你的信賴。

如果大家像孔子那樣,向孔子學習,那麼大家人人都是誠實的人,實事求是,學會了就是學會了,比遮遮掩掩,這樣大家都會變成一個優秀的自己。

所以通過這篇課文,讓我知道了懂就是懂,不懂就要去問去學,我們還要學會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4

《兩小兒辯日》寫孔子東遊時,看見小孩在爭吵着太陽離人近離的,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和不的理由,各持一方,誰也不肯讓步,問孔子,孔子也的判斷。這裏,讓心在深思裏翱翔。裏孔子的教育家也判別太陽何時離人近,説明了孔子實事求是。知識是無窮的,學無止境的,遇事要謙虛,就算你也有不懂的地方,要虛心請教,勤奮學習,地學習,才會隨之,才會對祖國的文化認識,才會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識。

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非常只去弘揚,不懂不懂,他實事求是,絕虛偽的。而不懂裝懂,只會陷入泥坑,越陷越深。所謂的“不懂裝懂,永世飯桶”。要以的對待學習,遇到不懂的要勇敢地提,與他人交流和。個人的能力再強,都不完全得以的,人的東西是有限制的,知識卻是無窮無近的,要博覽羣書,使的文化像芝麻開花——節節高那般。孔子虛心的精神也學習。“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對教育事業有巨大無一謙虛,哪位不恥下問的呢?讀了《兩小兒辯日》後,我明白到不懂問,謙虛是學習知識的良藥。行動吧,勤奮學習,輝煌大道等待你的開創!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5

有句俗話説得好:”細節決定成敗。“只要善於發現並觀察,在生活中發現疑問,並提出問題。那麼,你就擁有了開往成功大門的鑰匙。

這是我學完《兩小兒辯日》所得到的啟示。它主要講了:孔子東遊時見兩個小孩在辯論,一個則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

雖説,兩個小孩的觀點都不正確,但正是這樣,兩個小孩善於發現的品質才更加可貴。不僅如此,他們説出了各自的理由,十分可信,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都不能判斷是非。且先不説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讓人景仰。更應為兩小孩勇於探索發現的精神而敬佩。因為這正是我們常常在生活中所忽視的細節。

我感慨萬千。從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勇於發現問題,尋求答案,最終獲得了成功。

愛因斯坦在六歲時,常常提出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是父親啞口無言。他總敢於提出問題,然後尋找答案。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他才能越走越遠。

在英國,著名的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善於發現,勤學好問,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認真的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

是呀!”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善於發現,那樣,才能打開成功的大門!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6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這第一天當然是新氣象。語文書也不負眾望地為我們的第一節語文課安排了《文言文兩則》。同學們對文言文想來接觸甚少,這回學的兩則文言文,不僅向我們闡述了兩則生動有趣的故事,也讓我們深諳這其中的為人處世。

我對第二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感觸頗深,細細品讀,我也發現了我們許多現代社會上的人不曾有的優良品質。以下是《兩小兒辯日》的原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在這則文言文中,我從“孔子不能決也”看出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善辯。但是為何這兩個孩子能如此振振有詞呢?這得歸功於兩個孩子在生活中的細心觀察。他們在發現問題之後能夠及時提出問題,這是現代社會的孩子所缺乏的。但文中的的兩個孩子卻不同,他們自信,有理有據,敢於大聲説出自己的見解,這份自信難能可貴。面對他們,我羞愧對低下了頭,在學校裏,我不敢舉手發言,只敢在心裏默默對説出答案。也正是因為這樣,我的成績無法得到提高。剎那間,我頓悟了。

文中的孔子也令人敬佩,他身為大家,本可以不和兩個小孩一般見識,卻實事求是地説自己無法判斷,他本可以隨便的認可其中一個孩子的言論,但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虛心誠實地大方承認,不被凡人間的阿諛奉承衝昏頭腦,值得我們學習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7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小兒辯日》這則文言文,這則文言文主要講的是:兩個小孩為太陽而爭論起來,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個小孩説:” 太陽剛升起是像一個車蓋,到了正午時卻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者小近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時清涼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是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他們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着説:”誰説你知識淵博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向兩個小孩學習應該善於觀察、勤于思考,要向孔子學習,應該承認對這道題的無知。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8

今天,老師帶我們領讀了《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講述了兩個孩子知識淵博、聰明伶俐。也説了孔子謙虛的課文。

這是我讀過文言文裏最好懂的一篇了。也是在老師領讀中一下子能被會的一篇。

也説了兩個孩子特別聰明,能讓孔子答不上來的人,這一點讓我佩服不及的人。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9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小兒辯日》,這其中講了兩個小孩這兩個小孩圍繞着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講了這兩個孩子有理有據的理由,就算是知識非常淵博的孔子也無法做出判斷,何況是我們呢?説明認識自然,要善於觀察,探索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這一課也説明“學無境止”知識是學不完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謙虛好學,多思多問,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0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一句我們熟知的孔子名言,反映了實事求是,虛心請教的美好品質,也是孔子高尚品德的一個體現點。學習了《兩小兒辯日》,孔子的精神更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學識淵博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兩小兒辯日》中,面對兩個孩子爭論不休的問題:太陽到底什麼時候離人們近,什麼時候離人們遠,孔子無法判斷,因為當時的社會與如今相比科技十分落後,別説是天文望遠鏡了,連放大鏡都沒有誕生,根本沒有一個人能解答。所以,當時孔子面臨兩個選擇:第一,胡亂説一個可信的結論矇騙孩子,以至於不用面對當孩子發現自己知識有限受到嘲笑;第二,虛心誠實地坦白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遭到孩子們嘲笑。可要知道,這件事一旦世人皆知,孔子的一世英名可能不復存在,讓人們紛紛議論,嘲笑孔子原來也不是學文十分淵博。而孔子毅然決然選擇了後者。

誠實,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本。也許僅僅因為一次你的不誠實,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身邊一切人的信任,被孤立,被冷落,被討厭,所以誠實不容小覷。一則故事也讓我們都明白了誠實地重要。

在一個課堂上,一位老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介紹着祖國的海產。忽然,有個學生請教老師對大小黃魚的區別。老師一下子啞了,她其實並不知道,卻又不敢承認,嘟囔了半天,道:“大的叫大黃魚,小的叫小黃魚。”不料,教室一陣鬨堂大笑。原來就在書本上也記載着一個小故事,説是有位地理老師也是碰到學生問這個問題,她也不知道,後經多方面調查,請教內行,終於明白區別在於鱗片大小與尾柄長短。最終,這位老師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也藉此教育了學生。

懂便懂,不懂便不懂,這才是明智的智慧的做法,不懂時也不用擔心受到嘲諷,只要對不懂的問題去不斷探索,如《兩小兒辯日》中的兩個孩子竟為太陽不同時間與人們的距離爭論不休,甚至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而且都經過仔細觀察,有理有據,振振有詞,理直氣壯,言之鑿鑿。

實事求是,求知探索,這是我從《兩小兒辯日》中學到的,這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品質精神,它們會幫助我們在人生路上獲得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1

在讀過《兩小兒辯日》後,相信大家都被兩個小孩子的細緻觀察所折服,但從另一個角度想,這篇故事也突顯出孔子的實事求是和謙虛好學。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經説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謙虛好學。誰有知識,誰那裏有我們不明白或不知道的東西,孔子就拜誰為師。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又稱“文聖”。《兩小兒辯日》中,孔子對兩小兒的辯論不能準確説出誰更正確,他沒擺出一副聖人的樣子,而是實事求是説自己也不知道。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而他的求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曾經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孔子駕馬車在路上行駛,見有一小孩子在路中間用石頭擺了一座城,孔子要經過,便讓小孩子靠邊,誰知小孩子理直氣壯的説,都是車繞城走,哪裏有城繞車走的道理,孔子思考後覺得確實如此,便拜這個小孩子為師。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擁有孔子的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品質,遇到自己會的事,別人不會也不要驕傲,遇到別人會的自己不會的,也不要垂頭喪氣,實事求是的對自己做一個充分的認識,並虛心向他人學習,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多更大的收穫。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2

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中寫道有兩個小孩因太陽的遠近大小而發生了爭論。

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兩人各持其理,連古時候知識最淵博的孔子也無法判斷,兩個小孩子笑着説:“誰説你的知識淵博呢?”我感到這兩個小孩各持其理雖然無法分出誰對誰錯,但是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孔子無法判斷太陽的遠近大小等就謙虛的承認自己也無法判斷,讓我知道自己無法做到的的事情時應當誠實一點,不然以後怎樣取他人的信任。

從而使我知道了,海闊天空、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不能因為自己的智商高而驕傲,你也不要因為智商低而煩惱,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3

孔子不能回答兩小兒的問題。這並不是孔子不博學,而是因為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永無止境,在博學的人也有答不上來的問題。

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對未知的探索就開始了。閲讀歷史,我不禁對中外偉大的先驅探索者產生由中的敬佩之情。哥白尼經過幾十年的觀察與探索,終於推翻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地心説”,從而使“日心説”得到發展;達爾文的考察與探究人不是上帝創造的;蘋果叢樹上落下使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瓦特看到水汽所產生力量,從而發明了蒸汽機。等等等等。中國的神話傳説“嫦娥奔月”,敦煌壁畫——“飛天”。

都是古代先人對自然,對星空的嚮往。明代的萬户就是為這種嚮往而粉身碎骨。、時至今日,中國神舟飛船對太空的探索;蛟龍號對深海的觀察不都是先人的願望與夢想嗎?毛澤東同志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不都實現了嗎?由此可見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因為他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所以他會讓我們的思維插上理想的翅膀,飛得更遠,更高……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4

昨天我剛發表了一篇博文叫《學弈》讀後感,這兩篇文言文都是一課,今天我就説一下《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吧!

這篇文言文和《學弈》告訴我們的啟示不一樣,它告訴我們的是很多方面的啟示,比如,這個文言文中的孔子告訴我們的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個文言文中的兩個小孩子告訴我們的是:觀察事物要多方面的觀察,要堅持自己的概念,也不能強求。

這篇文章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好處。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5

這篇文章講的是:孔子到東方遊學時,見到兩個小孩子再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一個小孩説:“我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升起時大的像車蓋,而到中午時則像盤盂那麼大,這難道不是遠的時候感覺小,而近的時候感覺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升起時感覺涼,而到中午時感覺像是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這難道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着説:“誰説你知識淵博的?”

這篇課文孔子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問題的,雖然大家都説孔子知識淵博,但是也會有分辨不出的時候,正如孔子自己説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就像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和尚,他離開家鄉到處尋找名師,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為。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一位高僧,並懇求高僧收他為弟子。高僧見他一片誠心,又天資聰慧,便收下了他。兩年後,小和尚自認為學到了很多東西,得到了師父的真傳,便不想再繼續跟師父參禪拜佛了,於是就向他的師傅辭行,要下山去。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並沒有阻攔,而是讓小和尚拿來一個缽子,然後讓他往裏面裝石頭,裝滿為止。高僧問小和尚:“缽子裝滿了嗎?”小和尚回答“滿了,再也裝不下任何東西了。”高僧便抓了把芝麻撒進去,然後晃了晃缽子,芝麻一會兒就不見了,接着又撒進一把芝麻,又晃了晃缽子,又不見了。“缽子滿了嗎?”高僧又問。小和尚懺愧地告訴師父:“看上去滿了,可是還是能裝下很多東西。”這時,高僧又取來一隻杯子,讓小和尚往裏面倒水。小和尚看杯子滿了,就想停止倒水。高僧卻説:“不要停,繼續倒。”結果杯子滿了以後,多餘的水都溢了出來。高僧這時候才讓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後問他:“滿了還裝得下別的東西嗎?”小和尚明白了師父的一片苦心,請求師傅原諒他的無知。

是的,這則故事就像《兩小兒辯日》裏説的一樣,學習是無止境的。

標籤: 辯日 有感 小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7n5m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