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孔乙己》有感

《孔乙己》有感

《孔乙己》有感1

魯鎮的咸亨酒店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有感

高大身材,青白臉色,皺紋夾傷痕。之乎者也,固執己見,落眾人笑柄。當他穿一件好似十幾年沒洗過的破布長衫出現在店裏櫃枱前,眾人都提了精神,因為人人都可以捻起這個讀書人的一點笑話作為談資,這時連空氣都變得快活起來。

他不過是沒錢吃飯喝酒,不過是説些叫人聽不懂的話,不過是又跑去偷竊被人給打了,在那樣混亂不堪,人人求自保的環境裏,這些算不得稀奇事兒,唯獨他在眾人笑裏來,笑裏走。窮人不笑窮人,人笑他窮而死要面子,十年如一日穿着的長衫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長衫,他不曾脱過,他不想脱,他也脱不掉。何以使他對長衫情有獨鍾?

店中人笑孔乙己臉上的傷疤,這一定又是偷盜被打了,他卻理直氣壯,讀書人偷書不能稱之為“竊”,這句極富諷刺意味的話至今仍被人品味。他是讀書人,讀書人哪個不穿着長衫?但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中,也沒有功名利祿,誰認可他讀書人的身份?

只有他自己。他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教條,他硬是要將自己塞進社會的上流。他以為穿長衫就高人一等,所以偷書也不能稱作竊,至於傷,倒像是值得炫耀的捍衞高尚人格的標誌。他既要做為人尊敬的讀書人,又難以將生活過得真正的亮堂,所以穿着長衫來麻痺自己,逃避現實,活在泡沫般的夢境裏。

幸運的是,他並不單純是個穿長衫,同街頭混混混為一談的人,長衫也帶給他為讀書人的原則和善良。來店裏,他從不賒賬,間或沒有現錢,他也會在小黑板上記一筆,不出一月便能還清。他教小孩子們認字,窮困潦倒的他買茴香豆,一顆一顆分給孩子們吃。咸亨酒店裏,多的是比孔乙己有錢的人,可是除了他,誰還給孩子們買茴香豆?當孩子們吃完,眼巴巴地望着他時,他笑眯眯地拿起書讀,一個和藹的老頭躍然紙上。或許是這身長衫,讓他在面對孩子和學問時,釋放出他壓藏已久的責任與擔當,重新喚醒他關懷天下的大情懷,他不是普通人,他是讀書人。

世人都説他迂腐至極,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恰恰以為,長衫又是他爭的一大證明。

沒有得到科舉的認可,所以長衫是他苦讀的唯一見證。平凡而貧窮的孔乙己如何能輕鬆放下科舉失利的悲痛,他不甘。他卑微地向社會討求最後一點自尊,無論如何不肯放下讀書人特有的清高本質。即使沒有經濟來源,也不願靠勞動賺取錢財,他寫字是為了做學問,而不是拿去賣錢。他當然明白自己的境況,長衫給他的幻境又能維持多久?當他飢餓疼痛地趴在酒店門坎上,渴求一杯温酒時,掌櫃的只記得他還欠着錢。孔乙己期盼用一身長衫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換來他人的尊重,拼命地在黑暗社會裏爭得自己的位置,可是連這點自尊也被蹂躪踐踏。終於他閉上了眼睛,不用再這麼疲憊。

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孔乙己的可憐。長衫給他帶來的,是令他不至於苟且的微弱自尊,是燃起他內心責任的火苗,也是世人的唾沫與嘲笑,還是捆綁他直至死亡的枷鎖。

我不禁悵然若失,孔乙己那脱不掉的長衫啊!

《孔乙己》有感2

這篇文章是看了好幾遍了,這印象卻是不可磨滅的。

一位衣髒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酒鬼—孔乙己,就是這篇小説的主人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其形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自命清高。

他在人們的諷笑中度過了那昏暗的時光。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多麼矛盾呵,可見孔乙己對自己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讀過書。儘管是老童生,這也是他唯一有尊嚴的地方。

“‘温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為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

這種惡狀他還能厚着臉皮待下去?這不是逼他往絕路走麼?他的自尊沒了,也沒人憐憫他,他除了喝酒,再也沒有物質上的享受,吃不飽,穿不暖,睡不香。餓得不行只好偷書,一旦被抓就嚐到苦果——腿被打折了。這下好了,他真走到絕境了,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最後一次酒,然後在眾人的譏笑下離去。

就這麼的結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悲、可笑、可憐、可氣、可有、可無的人。

作為當代中學生,一名青少年,應該從這裏去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為而終生,更不可見他人之不幸,而成自己的樂活。孔乙己被科舉制而迫害,成為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中學生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而社會卻又如此的複雜。中學生—稚氣未脱而又渴望長大。在這個社會中,更得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前進,也就是要在接受信息時,控制好心靈小窗的敞開大小,理性選擇信息,取其精華而又要棄其糟粕。

放眼2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孔乙己》有感3

恰今學一篇文章《孔乙己》有感是焉。

孔乙己乃是一名撈不到秀才的一名落選人,但他又不屈。雖然,不屈是焉,但他又好吃懶做。是好吃懶做,但他又好與讀書。雖好於讀書,但又行偷竊之事,乃勿是君子之事焉。但被抓之時,他又承認是焉,實則矛盾是焉。何以見得?待吾慢慢述於汝焉。

為何説他不屈?這也是吾欣賞他的一點,他常吟詩作對,替人抄書,字也寫得好看令主顧誇讚。又為何説孔乙己他好吃懶做?你看他身材高大健壯,富有充足的勞動力,但又虛榮與榮華富貴,想考上秀才,當官之道。

又為何説他行竊?他假借拜訪他日好友丁舉人,實則是行偷竊之事。行偷竊之事?也許你會説盜錢財?非也,孔乙己他竊書焉。但他卻竊不成功,為何?在他告辭之時,偷竊之書從他身上掉下,他不以為是實則內心慌慌的擦了擦書,説道,這是竊書,而不是盜書。死鴨子嘴硬罷了,竊與盜之意相差之何?他坦然承認,但卻落得被丁舉人命人毆打他且打斷了他的雙腿焉,實則悽慘。

若説孔乙己是被封建時代不削的很慘的人吧,我覺得是的。根據文章所述,他買酒時被人嘲笑,無論是短衣幫或是長衫客,又或是掌櫃的,都笑他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的小孩也被影響,但他們還是保持着些許天真無邪的孩子氣。

雖説在這封建制度的科舉制度以下孔乙己顯得有些可憐,但世上有一句話,又叫“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為何如此説道?源自於他個人身強體壯,富有充足的勞動力。只不過後來被廢了雙腿,失去了勞動力罷了。

説到我對於孔乙己此人的評價,首先他不去撈不到秀才但又好吃懶做,這是我不屑於的。但是説到他的生活的時代,這是這個時代對這個參加科舉卻又為成功的人的剝削和壓迫。

評價於一個人要不因為他個人之本性,還要根據他所處的社會時代環境背景之下而評價一個人。

有感於孔乙己焉然。

《孔乙己》有感4

如果你遇到一個迂腐潦倒的讀書人,你會怎麼做?譏諷?嘲笑?還是落井下石?我想誰都會不齒這些行為,但這一切的冷漠就發生在孔乙己的身上。

偶有的機會,我拜讀了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書中的孔乙己是個讀書人,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

當看到落魄的孔乙己成為眾人茶餘飯後的笑料時,“冷漠”一詞湧上我心頭。掌櫃是冷漠的,鄰里是冷漠的,連12歲的作者也是冷漠的。孔乙己自然有可恨之處,但這一切都是科舉制度造成的,所有的看客都只看到他的醜態:好吃懶做,喜歡喝酒還賒賬,偷富人家的書,被富人家打折了腿,最後爬到酒館裏。冷漠的看客們不伸手幫助,還嘲諷他偷東西,迂腐的孔乙己極力維護讀書人的尊嚴,但是又不得不面對生活的窘況,這不禁讓我對他的遭遇感到扼腕歎息。

最後沒人知道孔乙己的下落,也沒有人關心他是死是活,掌櫃只記得孔乙己欠的十九文錢,鄰里也漸漸地忘記了他。可以説孔乙己是封建社會的悲劇,也是當時底層人民的一個縮影。

孔乙己的時代離我們有百年,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令人寒心的是:先生筆下的看客依然存在。網絡上人們熱情討論“犀利哥”,讓他紅遍全球,現實中無人伸出援手,如今他依舊病困,流浪街頭無人問津;年輕女孩被拖拽、辱罵,圍觀人羣甚至拿出手機拍照留影;抑鬱失意的人將情緒抒發在平台,被民警拯救後卻有網民嘲諷“博眼球”、“賣慘”、“不死你就是騙子”……這些,不正是《孔乙己》裏穿短衣長衫的那羣人嗎?

冷漠固然可怕,值得慶幸的是這個世界還是不乏熱心腸。河南鄭州水災時的共患難,鴻星爾克的鼎力相助,都是暖人心的義舉。我想如若我生活在百年前,我一定與他同階而坐,認真聽他講“茴”的四種寫法……我想一切都會有所不同。

合上書本,孔乙己遭受眾人的取笑,以及用手爬出鹹享酒店的場面,讓我不僅發出一聲無奈的歎息:但願世上再無孔乙己。

《孔乙己》有感5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説《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

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註定的命運。

小説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説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他的路不知從哪裏開始,但卻知道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有感6

魯迅的小説,我讀過不少,但給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數《孔乙己》了。這篇小説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透過文字,我彷彿看到悲劇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產生無限悲涼之感。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之苦。首先,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他的思想,使他產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認識,以致鄙視勞動,幾乎喪失了生活能力。其次,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了他的肉體。孔乙己只因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就被打斷腿,進而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由此可見,封建科舉制度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直接原因。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劇形成的原因完全歸罪於不健全的封建科舉制度,我認為是錯誤的,或者至少説是不全面的。如果説封建科舉制度使孔乙己完全喪失生活能力,那麼殘酷的社會世態則直接把孔乙己推進死亡的深淵。試想,孔乙己在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如果人與人之間還有關愛的話,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如果這樣,孔乙己就可以在人們的憐憫接濟中度過餘生。或者退一步想,即使沒人收留孔乙己,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討而生存下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孔乙己只是冷酷社會裏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他的傷疤人人都可以揭,就連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裏。在這樣一個社會裏,可以説,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個歸宿,那就是死亡。

黑暗的社會世態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所在,但這只是在舊社會。我想,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我們現在這個充滿關愛、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大家庭裏,孔乙己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他也許會坐在輪椅上,“走”在林間小道上,用微笑面對着一切。

《孔乙己》有感7

英國詩人拜倫曾經説過:“一滴墨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選擇一本好書,不僅可以品味一時,更可以受益一生。不錯,這句話説得很對!近來,我看了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小説《孔乙己》,我看了之後,感觸良多。

這篇小説第一次看,我只感到了輕鬆和幽默。可是,我又看了幾遍後,心情不禁開始變得沉重起來,首先,便是那個孔乙己了。孔乙己,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殉葬者。年輕時,他傾家蕩產地讀書,只為了考取功名。假如他如願以償,考中了,那倒也沒什麼。可一旦他沒有考中,那麼他死讀書的弊端便顯露出來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又不會什麼營生,成了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而且,他還養成了好吃懶做的壞習慣,只能是日子愈過愈窮,最後不得不偶爾盜竊來維持生活。堂堂一個讀書人,卻靠着小偷小摸、雞鳴狗盜為生,真可悲!

可是,更令我氣憤的,是當時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那種冷漠無情的關係。如,孔乙己每一次到酒店中,眾人便會一齊去諷刺他,嘲笑他讀書卻考不上功名,還常常説他偷東西,揭他的短,並且哈哈大笑,以此為樂。儘管作者寫的是“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可我卻從中感到了眾人對孔乙己的不屑一顧,這才是真正讓我心情沉重的原因。

但是,今日,儘管社會進步了,可那種不屑一顧,嘲諷卻沒有停止。如,學校中,有些人不太尊重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社會上,一些所謂的“有錢人”瞧不起窮人……

因此,我呼籲大家,從現在就行動起來,別再對他人報以冷漠的態度,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和諧吧!

《孔乙己》有感8

讀《孔乙己》有感例文推薦

一個陰霾的世紀,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一種人人不平等的壓迫剝削,豁然梭至那書店中小説書櫃專台前,低調而沉默。任憑窗外小雨淅瀝,我卻手捧着它——《狂人日記》被那悲憤的孔乙己的遭遇所打動了。“竊書不算偷!”一個強勁的聲音在我心中吶喊。帶着中國人民心底的悲哀,和着下層人民對知識的渴求,共鳴起來。在這期間,湧現出無數平民作家,魯迅便是其中著名人物之一。他的《狂人日記》中的孔乙己使我百讀不厭,常引我浮想聯翩。

魯鎮的酒店格局,一個身材高大,臉色青白,皺紋與傷痕夾雜其中的清貧書生孔乙己,時常光顧於此,人們早已習慣這樣了,進餐同時少不了幾句捉弄與諷刺的話語,可一連好幾天,他都不光顧酒店了,引得人們議論紛紛。

讀到這一幕,我不禁對孔乙己心生憐憫,怎麼能這樣蔑視一個家貧而有志的書生呢?

我懷着對孔乙己的同情,憤憤地往下接着讀,此時掌櫃的發話了:“昨天,孔乙己到丁舉人家去偷書,被抓後死不承認,結果被打了一天一夜,出門時腿折斷了。”啊!真是個博取別人同情的小人,才會做出這種下流偷竊的勾當。可他偷的卻單單是一本書,這……我似乎誤解孔乙己了。

一行醒目的字奪入眼眶,天啊!孔乙己在端午節時分,死去了,而在死前所説的最後一句話,便是“竊書不算偷!”啊!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誇美紐斯説:“書籍是世界的營養品”,中國古話講,開卷有益,而孔乙己,單為了這“益”字,不惜自己的人格,四處竊書。中國社會為什麼不讓諸如此類有志而善讀的書生飽嘗“營養”呢?竊書雖是不光彩的事情,但這是窮人豐滿知識頭腦的一種方式。孔乙己的死和那強勁的話語,左右着我,不禁感慨萬分,潸然淚下,真是為了“讀書事業”而奮鬥。

開卷有益,不開卷而絕無益。

“竊書不算偷!”這聲音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也鼓舞着我更加努力地讀書!

《孔乙己》有感9

孔乙己,一個受封建教育的影響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形象,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的演繹了出來。整篇的《孔乙己》,寫的是一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

《孔乙己》全文通過以孔乙己為中心人物作為描寫,以魯迅為線索的所見所聞為基礎。講述了窮書生孔乙己從穿長衫的知識分子淪為被打斷腿的“偷書賊”最後則無聲無息的死去,給世人展現出了在黑暗、腐朽、封建的教育制度模式下的產物。

從本質上看,孔乙己本應該是一位勤勉好學的知識分子。但由於特殊的社會背景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孔乙己接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他的真理和聖言都是從四書五經中吸取過來的,甚至連偷書也被扭曲成“竊書不算偷”。穿着又長又破的長衫,十年都不肯洗,是當時的讀書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魯迅先生正是通過描寫孔乙己對封建教育愚昧的崇拜,來表現出封建教育下的知識分子迂腐的人格。

正是因為孔乙己在特殊的背景下的特殊身份,他也遭到了封建社會下底層人民的嘲笑和排擠。在酒店裏為了展示自己讀書人的形象,滔滔不絕朗讀封建教育的“真理”、“名句”,分茴香豆給孩子們的時候仍然是滿口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個如此勤勉的好學的,人窮志不窮的,想讀書甚至要去偷書的人,竟會遭到酒店裏人們的嘲笑、排擠、諷刺,“孔乙己”的綽號也因此誕生。如果不是注入了錯誤的教育和思想,孔乙己的命運也不會如此。側面反映了舊時代封建教育麻痺下知識分子階層的悲哀、可憐。

假設孔乙己接受的是正確的思想和教育,是在一個較為民主的時代下成長,那麼他還是那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嗎?

《孔乙己》有感10

讀完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心情不禁有些沉重。

孔乙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卻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終還是被冷漠的社會和麻木不仁的人們所吞噬。

在酒館裏,長衫主顧鄙視的笑孔乙己窮酸;短衣幫麻木不仁地拿孔乙己的痛苦作為笑料;掌櫃見孔乙己慘不成樣的樣子,沒有人性的拿他取笑作樂。孔乙己當然是不幸的,分明是偷了別人家的東西,在被人嘲笑時,卻又死要面子,據理力爭,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便是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人罷了,然而又讀到後面,卻又發現孔乙己是個善良、熱心的人,還總使得旁人發笑、快活,但他自己卻又一次又一次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嚴重的打擊。

孔乙己是在笑聲中出場,卻也是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樣的秋天甚是悲涼。旁人鄙視、嘲笑孔乙己也就罷了,連“我”這樣的一個小夥計也甚鄙視他,説話都不願與他多講幾句話,足見這個社會對於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是多麼冷漠,人們是多麼的麻木不仁。最後,“我”都沒有親眼所見或親耳聽到孔乙己的死訊,在這樣一個社會裏,孔乙己看來是必死無疑。

人們的自私麻木逐漸把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和寬容泯滅了,人們同時也忘記了:一個人越是能寬容別人,就越是有愛心和同情心,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敬重。

讀完《孔乙己》,心中也感慨萬千:人活在世上,必然會有坎坷,歷經不幸,若是有能力,得多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人;若沒有能力,也不能對那些更加不幸的人投去冷笑與取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尊重、友愛、給予幫助。

《孔乙己》有感11

這篇文章是看了好幾遍了,這印象卻是不可磨滅的。

一位衣髒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酒鬼—孔乙己,就是這篇小説的主人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其形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自命清高。

他在人們的諷笑中度過了那昏暗的時光。

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悲、可笑、可憐、可氣、可有、可無的人。

作為當代中學生,一名青少年,應該從這裏去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為而終生,更不可見他人之不幸,而成自己的樂活。孔乙己被科舉制而迫害,成為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中學生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而社會卻又如此的複雜。中學生—稚氣未脱而又渴望長大。在這個社會中,更得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前進,也就是要在接受信息時,控制好心靈小窗的敞開大小,理性選擇信息,取其精華而又要棄其糟粕。

放眼21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世界上就要奮鬥,奮鬥就要精彩,精彩了才會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長,而又何其短暫,時有“飛來橫禍”阻擋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奮鬥向前了,爭氣了,心中的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

讀了一遍又一遍,不會再為孔乙己的身世而悲哀,也不再為孔乙己的不爭氣而憤怒。現在,卻是要看向未來。會考即將臨近,教室裏的倒計時板每天都在更換着新的數字,並且越來越小。我們是九年級的學生,要的是奮鬥,是拼搏,更是要大聲喊出:“我一定要贏!”

《孔乙己》有感12

魯迅的小説《孔乙己》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對於該文的教學,歷來的語文教育者都把其主題——批判封建社會,批判封建科舉制度——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大加渲染,竭力挖掘;而對主人公孔乙己的人文價值,教育價值視而不見。直道今天,大多數的語文教師,甚至包括一些語文教育名家仍是難改初衷。

前幾天拜讀了李鎮西老師1997年的教學實錄,深為李老師的教育民主思想所感染,但對其中的有些細節問題,也不無遺憾。節錄於下,並直陳己見,以求教於廣大同人。

片斷一

男生G:為什麼作者在小説的結尾説“大約孔已己的確是死了”?既是“大約”又是“的確”,這好像是矛盾的。該怎麼理解呢?

教師:好,好,你這個問題有“科研價值”!(眾大笑)同學們別笑,這個問題的確值得研究。因為這個問題弄懂了,這篇小説課文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問題也好理解了。好吧,我們這堂課,就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在研究之前,讓我也向你們提出一個問題————孔已己最後究竟死沒死?

眾學生:死了。

教師:根據何在?

眾學生:作者在結尾説孔已己“的確死了”。

教師:嗯,孔已己“的確死了”。同學們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為什麼會“的確”死去?

(學生思考)

教師:李老師給你們提示一個思路: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什麼?

女生D:取決於他的遭遇。

教師:對,很好。取決於他的遭遇。

男生H:還取決於他的社會背景。

教師: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就決定了他的命運。那麼,我們來看看課文,孔已己究竟有什麼樣的遭遇?他又處於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筆者認為,把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完全歸於其遭遇和社會背景,有失全面。一個人的命運固然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遭遇有關,但“環境”和“遭遇”絕不是決定命運的主要因素,人格的因素決不容忽視。在健全、健康、甚至偉大的人格面前,環境和遭遇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這樣的例子於現代、於古代、與中國、與外國都是不勝枚舉的,所以才會有人説:人的命運是由自己主宰的。

當然,在後面的教學程序中,李老師也引導學生分析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徵,但不是把孔乙己的性格作為其悲劇的主要原因來分析,而是通過分析孔乙己的悲劇性格而得出性格的成因,來達到批判封建的目的。試看下面的教學結果。

片斷二

教師:是啊,最後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説笑聲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遠的消失了!同學們,現在我們可以説,“大約孔已己的確死了”,這個“大約”隱含着社會的冷漠,這個“的確”表現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會,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劇性格,也導致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這個“人”死了,這個社會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存在下去!如果説我們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麼我們更有理由詛咒這個社會的滅亡!作者這是這樣,通過一個人寫出了一個社會。(在課題“孔已己”的下面板書了一個副標題:“一個人和一個社會”)

好,我剛才寫的這個副標題,可以看作是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現在,我希望你們也學李老師,給這篇課文的題目,另外加上一個副標題,表達你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或對孔已己的認識,也可以是對課文的獨特思考。

(學生開始思考)

男生O:“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教師: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概括,“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教師:很好,這位同學借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表達她對這篇課文的看法,很新穎,而且説明這位女同學課外閲讀面是比較寬的,值得大家學習。

男生G:“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眾鼓掌)

教師:好,非常好!對不起,快下課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學了。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想還會有更多的同學用更好的概括。我這裏佈置一道作文《孔已己的最後日子》我希望同學能夠接着魯迅的文章繼續寫孔已己,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寫出他最後具體是怎麼死的。注意,要符合孔已己的身份和性格。

看看吧,這就是這堂課的成果。45分鐘,學生悟出了什麼呢?無非就這三條:

“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這樣的結果意味着什麼呢?培養學生指責環境、指責社會、怨天尤人嗎?

社會本無好壞之分,關鍵看這個社會由什麼樣的人組成。是人決定社會,而不是社會決定人。要改變社會,首先要改變人,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社會的面貌才會改變。

改變人的首要是個體對自身的改變。

筆者認為,文學的認識作用,不僅僅在於讓讀者去認識社會,更重要的是認識這個社會裏的人,認識人的生存狀態。

感悟人生,從而改善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文學教育的第一要義。如果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不能讀出自己,思考自己,那麼,這樣的文學教育是失敗的。

孔乙己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典型代表,他的悲劇當然有社會的因素,但究其根源,這是一個人格的悲劇。孔乙己的死是因為他骨子裏的自命清高和他對勞動的鄙視,對勞動者(短衣幫)的鄙視,欲上不能,欲下不忍,孔乙己是孤獨而死。

從孔乙己,我想到了詩人海子。如果説孔乙己的死我們可以歸罪於封建社會、封建科舉制度,那海子的自戕,又該歸罪於誰呢?

對於《孔乙己》這篇小説,對於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難道只能讓我們的當代的中學生去批判,去同情,就不能吸收點什麼?讀書的教訓!人生的教訓!

新課程的靈魂即以人為本。課程的觀念變了,我們語文教學的視角是不是也應該跟着變呢?封建社會和封建科舉制度早已消亡多年了,我們還在這裏鞭之、笞之,我不知道還有多大的意義。倒不如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更多的孔乙己悲劇再次重演來的實在。

我無意於貶低李鎮西老師的教學,更無意於挑名人的瑕疵,只是想對我們的文學教育盡一己之言,請廣大同人賜教。

《孔乙己》有感13

追溯歷史,我回到了魯迅筆下孔乙己所生活的那個黑暗的年代。此刻我站在一家名為“咸亨酒店”的門外,我前面站着一個正在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這時一鼓臭味撲鼻而來,大概他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已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看着他的窘樣我不免又多添幾分憂傷。我不僅為他悲歎,也為那些同樣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鳴不平。孔乙己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追求功名利祿,但到頭來卻是受盡欺凌而死。面對現實,他為什麼不另謀生路而偏要四體不勤、無怨無悔地皓首窮經呢?他為什麼即將淪落到乞丐還自命清高並以他的長衫為傲呢?他為什麼偷了書盡還會爭辯到:“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看到他的可笑、可憐、可鄙與可恨,我們就看到了封建社會成千上萬的讀書人。

罪惡的統治設下了科舉這張恐怖的大網,囚禁了成千上萬的讀書人。“八股”這根鎖鏈禁錮讀書人的頭腦,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使那些有才華的人統統變成死讀書,讀書死,最後讀書死,心甘情願地充當統治階級的俘虜。那個年代裏范進大概是個幸運兒吧,可一個只會作八股文章而百無一能的書生,也不可能幹出任何政績,受封建科舉的毒害,難道他會兢兢業業、宵衣旰食;不,范進只不過又是封建統治剝削人民血汗的一把利刀。

詩曰:“太守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中國多少滿腹經綸的人,多少滿腔熱血的人,多少中國的脊樑,他們卻被科舉摧殘,被科舉抹殺,消滅於黑暗之中,最終得到個白頭無作為,整個國家也由此開始走向衰亡。

由於統治的黑暗,階級的腐敗,社會也如一潭死水,讓人噁心。市井之民也都麻木不仁,他們嫌窮敬富,毫無憐憫之心,都是些庸俗淺薄的小市民,任人宰割,他們活着的目的大概連他們也不清楚,機械的生活就是他們的一生,和讀書人一樣,也成了封建統治的犧牲品。太平天國運動難道是人們思想的覺醒嗎?錯,廣大將士參加革命的目的並不明確,大多是迫於生計,希望改變貧窮的經濟地位罷了。可見當時的每一箇中國人幾乎都受到封建制度的侵蝕。然而孔乙己之類的人所謂的寒窗苦讀十年書,不過是為了爬上統治階級地位,升官發財,騎到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旁人的説笑聲中,孔乙己坐着用他滿是泥的手慢慢走去了,慢慢走向了死亡。千千萬萬的讀書人也慢慢消逝了。但中國人長久的努力沒有白費,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種制度的即將消亡,也表示一種新的制度即將開始,希望的曙光必將衝破籠罩人民的黑暗。

《孔乙己》有感14

結束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的教學後,頗有感受,課餘得些體會,筆錄如下,敬請各位老師斧正。

孔乙己者,不知何許人也。旁人常議,乃知其幼時天資聰慧,遂拜師於私塾,潛心苦讀四書五經,以求功名。然功名未得,卻迂腐之至。常以聖賢居之,不思營生,當婚未娶,孤寂一生,至死孑然。悲哉!

與之謀面,乃半百之人,天命定也。其生活窘迫,瀕臨絕境。常食不裹腹,衣不敝體,為求温飽,時有偷竊之舉而遭毆打,乃至遍體鱗傷,加之秉性不改,所謂舊傷未愈又添新傷。為解憂悶,常獨飲於咸亨酒店,飲罷,仰天長歎,留下之乎者也之語,飄然而返。長此以往,人已不人,鬼未為鬼,終不知所終。其命之苦、其終之悲,令人痛之。故父斥玩兒、妻婦相夫,皆以此為戒。嗟乎!典制止毒莫如此也,世人之愚焉有情乎?

然,餘觀孔乙己之境遇,豈不事出有緣哉?語曰:凡事因內外之因而變,外因者有相輔之效,而內因則具錘音之功。此理世人皆知也。而孔乙己怨天尤人、自甘頹廢,真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願世人明其理、衡其力、定其位、肩其責、平其心,不履孔乙己之覆轍矣。

《孔乙己》有感15

初讀《孔乙己》,第一種感覺就是簡單,可笑。可細細咀嚼後,我辨識到這篇小説含蓄的意味很深沉。作者魯迅寫《孔乙己》為了揭出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的病苦,同時也為了反映當時社會世態炎涼,人際關係的冷漠無情。

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因為他熱衷於功名利祿而釀成了逸惡勞,自欺欺人,自命清高的性格。也正因為這種性格而造成孔乙己的杯具的產生。所以説,造成孔乙己的杯具,完全是因為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科舉制度誘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祿,死讀書;孔乙己又不充分利用自我的營生條件,好喝懶做,終日靠偷東西來過活;另外以丁舉人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摧殘孔乙己等方面都是造成他悲慘遭遇的原因。

我十分同情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對於他“吊着打”“打折了腿”等遭遇覺得他十分可憐。但對於這些事,難道那些民眾都無動於衷嗎?這就是作者的另一創作意圖。

“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空氣”。這句話,我本以為孔乙己與眾人都是融洽相處。而實際上只是酒客們的冷酷和麻木不仁的嘲笑。他們嘲弄孔乙己的迂腐可笑。他們不但不可憐、同情孔乙己,還嘲弄他。還有掌櫃自私、冷漠的,卑鄙的嘴勝,更顯出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心勢利。這都是封建等級制度侵蝕民眾的心靈,使民眾麻木不仁。

如果孔乙己不甘失敗,發奮圖強,就不會有這般杯具的出現,更不會有咸亨酒店的嘲笑聲了。

孔乙己的杯具,咸亨酒店的笑聲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等級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的侵蝕的可悲世態的集合體。這就可明白當時社會有多少這類杯具的產生,有多少人被這封建社會的制度所毒害……

標籤: 孔乙己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9pok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