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春秋的歷史典故[通用6篇]

春秋的歷史典故[通用6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典故吧,典故在傳達表現事物事理中畢竟是隔了一層,是一種由彼而產生的聯想,都有哪些經典的典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秋的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秋的歷史典故[通用6篇]

春秋的歷史典故1

武王伐紂

周王姬昌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姬發在豐京繼位,稱為武王,並將自己的父親西伯昌追稱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為軍師,用對待父輩的禮儀尊重他。武王還團結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國上下一條心,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起兵滅商。

數年後,武王率軍東進。但他沒有公開打出滅商的旗號,相反卻仍以商朝屬國的名義,讓軍隊在前面抬着自己父親的木牌位,大旗上書寫着西伯昌的名號,而自己也不稱王,只稱太子發。武王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為了對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進行一次虛實試探。

武王的`軍隊東進渡過黃河來到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果然許多商朝屬國的諸侯們紛紛趕來匯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慮到紂王在商朝還有一定的號召力,紂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貴族大臣們還在竭力維護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覺得滅紂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進行了一次觀兵演習,與諸侯們聯絡了一下感情,便帶兵回到了豐京。

這時紂王的昏庸暴虐卻更加變本加厲了。有早晨,紂王在鹿台上與妲己一起觀賞風景。此時正是隆冬氣,他們看見遠處的淇水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赤着腳在蹚水過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後面的年輕人卻縮手縮腳,一副十分怕冷的樣子。為什麼年輕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紂王覺得奇怪。妲己説,這是因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時很年輕,因此他的骨髓飽滿、精血旺盛;而這年輕人則相反,是一對老年夫婦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就不飽滿。紂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將兩人抓來,當場砍開他們的腳脛骨看個究竟。還有一次,紂王為了與妲己打賭在鹿台下路過的一個孕婦肚裏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讓武士馬上剖開了她的肚子。

春秋的歷史典故2

化干戈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禪讓而繼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據説大禹活到了一百歲,死後葬在會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領鯀的兒子,據傳為顓頊(zhuānxù)曾孫,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時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堯帝封於崇(即中嶽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堯帝便叫鯀治水。因為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制度”的地步,堯帝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於羽山。

大禹的父親被殺之後,舜又向堯推薦説:“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治水。”禹深知這裏面隱藏的政治意圖,因此,他“薄衣食,卑宮室”、“聲為律,身為度”、“左準繩,右規矩”、“疏九河,陂九澤”、“度九山,開九州”,為平定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忠於職守,克勤克儉,身先士卒,埋頭苦幹,還把地域劃定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僅如此,大禹還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律,責躬罪己,仁厚愛民。以前,大禹的父親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牆來保衞自己,使得自己屬下的`部落及族人紛紛離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認為有機可乘,都虎視眈眈地等待着機會。大禹當上首領後,注意到這個情況,就馬上派人拆掉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不但如此,他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兵器,以道德來教化人民。大禹帶領部下,因地制宜,教民眾學種稻谷、種雜糧,發展農牧業生產。這時候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裏集聚了夠好幾年吃的糧食,國庫中的貯備也足夠用好幾十年。

大禹帶領整個部落的人都各盡其責,別的部落相繼來歸附。大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有上萬人。舜也覺得大禹是一個能夠治理下的賢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後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

春秋的歷史典故3

觸龍婉言勸太后

趙太后剛剛執政,就遇上了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國向趙國大舉進攻,趙國國力薄弱,難以抵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大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答應出兵。可是,趙太后特別喜歡這個小兒子,無論怎樣都捨不得,秦國攻勢又緊,這可怎麼辦呢?

左師觸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去見趙太后。這時太后剛剛送走了一批來勸説她答應人質的大臣,因為雙方發生了爭執,她正坐着生悶氣呢。趙太后暗中拿定主意,如果這個左師也是來勸她送出長安君的,她一定要當面啐他一臉唾沫,以示自己不答應送兒子去做人質的決心。

左師好像知道趙太后心思似的,一見面就問暖問寒的,絕口不提長安君的`事。接着,左師又向趙太后提出要安排他的小兒子舒祺的工作。希望能編進黑衣衞士的隊伍,在保衞王宮中有所貢獻。趙太后見左師這樣喜愛小兒子,一下子來了興趣,絮絮叨叨地問道:“左師,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左師挺認真地説:“比你們做母親的還疼得厲害。”

趙太后像見到知音一樣,彼此有了共同的語言,很動感情地説:“你們男人不瞭解女人的心,女人疼小兒子才厲害呢!”

左師敲了一陣邊鼓,覺得勸説趙太后己到了火候,於是不露痕跡地把話題引到了長安君,“依我看,你疼女兒燕後就超過了長安君。”

趙太后連連搖頭説:“你搞錯了,我疼燕後哪比得上疼長安君呢?”

左師抓住契機不放:“我記得你送燕後外嫁燕國的時候;你拉着她的手直淌眼淚。以後,你總是祈禱燕後在那裏好好地生兒育女,日後繼承王位。這不是在為燕後的長遠利益打算嗎?依我之見,這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

趙太后不作聲,側着頭聽左師説下去:“從現在起,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和繼承侯位的,今天已經沒有人了。這些人中有一些遇到禍難,本身就滅絕了;禍難來得慢的,就落在他們的子孫身上。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因為君王的子孫地位很高,可他們沒有建立功勛;待遇豐厚,卻沒有做出業績。這種突出的矛盾,就給他們帶來了災難。”

説到這裏,左師端起茶杯喝了口水,藉以觀察趙太后的神態。見她頻頻點頭似有所悟,於是又説了下去:“長安君現在的地位夠高的了,封給他的土地也夠多的了,權力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你太后賜給他的。只是,太后忽視了一條最重要的,就是沒有給長安君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有一天太后逝世了,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這樣看來,你替長安君的打算遠遠比不上燕後,所以我説你愛長安君不如愛燕後。”

趙太后已經完全接受了左師的觀點,於是輕快地説:“你説得挺有道理的,長安君的事就全部託付給你了。”

春秋的歷史典故4

有一年夏季,曹操帶領隊伍去伐罪張繡,氣候熱得出奇,烈日似火,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隊伍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憂貽誤戰機,心裏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説:“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另有很遠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説,“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説:“你什麼也別説,我來想措施。”他知道現在縱然下下令要求隊伍加速速度也無濟於事。腦子一轉,措施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部隊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説:“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邊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好像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調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説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夢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春秋的歷史典故5

甘茂巧諫秦武王

秦武王雄心勃勃要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裏疾商討攻打韓國的事,問哪一個丞相願意帶兵出征。右丞相不同意。左丞相説:“要打韓國,必須聯合魏國才有力量。魏王那裏,我可以去做工作。”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議。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説服魏王一起發兵攻韓。可是,他擔心樗裏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動作,到時攻韓不成還會丟了性命。於是派人向秦武王彙報説:“魏王方面的工作已經做通了,我們是不是改變主意不要出兵為好。”

秦武王得不到要領,親自趕到息讓這個地方,找到甘茂,問他為什麼改變了主意。

甘茂説:“要戰勝韓國,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國要消耗很多財力,也不是幾個月就能結束戰爭的。如果中途發生了什麼變故,不是要前功盡棄嗎?”

“有你主持帶兵打仗的一切事務,還擔心什麼變故呢?”秦武王不以為然地説。

“有些事情的發展是現在難以預料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跟孔子的門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闖禍殺了人,有人去報告曾參的母親説:“曾參殺人啦!‘曾參的母親正在織布,聽了頭也不抬地説:”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告説:“你的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仍舊不相信兒子會殺人。第二個人剛走,第三人又來報告説:“曾參殺人犯了大罪,官府來捕人啦!’這次曾母相信了這個謠言,嚇得扔下梭子躲了起來。”“左丞相對寡人講這個故事,這同出兵奪取韓國又有什麼聯繫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道理很簡單,”甘茂解釋説,“如果我率領千軍萬馬離開大王身邊去攻打韓國,説我壞話的人一定大有人在,萬一大王也像曾參母親那樣聽信讒言,那麼,我的後果可悲不去説他,奪取韓國的大業一定也會付之東流了。”

秦武王想了想説:“為了讓你一心帶兵作戰,沒有後顧之憂,我一定不聽別人的閒言碎語,如若不信,可以給你寫個憑徵。”

接着,秦武王和甘茂訂了一個盟約,就藏在息讓。甘茂被拜為大將,領兵五萬,先打宜陽城。沒有想到五個月都沒把城攻下來,右丞相趁機對秦武王説:“甘茂拖延這麼長時間,莫非要搞兵變或投降敵人。’“秦武王經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寫着“息讓” 兩個字。秦武王拆開一看,知道自己輕信饞言動搖了攻韓的決心,覺得很對不起甘茂。於是增兵五萬開赴前線,終於攻下了宜陽城。

春秋的歷史典故6

李牧袋怯迷匈奴

公元前244 年某日清晨,趙國北疆雁門關外,塵土滾滾,旌旗飄揚,鼓角激盪。善徵好戰的單于統率的15萬匈奴騎兵,發起了對中原趙國的擄掠戰爭。

“嘿嘿,李牧(?—前228 年)這個懦夫,今天再想把腦袋縮在衣領裏高懸免戰牌可不成了。”

“對,今天我們一定要踏平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總讓我們感到礙手礙腳的。”

“趙軍該不會設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慮了,李牧有膽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數百騎兵打個大敗了。”

“這倒是的。”

....

單于和部將們騎着戰馬,一路談笑着向前進發。前天,他們已派小股部隊前往趙營裏騷擾,李牧的軍隊不戰自敗。匈奴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搶得百十頭牛羊,還劫持了幾十名趙兵。

一連數年中,李牧在雁門關安營紮寨,從不出戰。單于認定李牧膽怯畏戰,他那幾十萬駐邊守軍根本毋須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單于調動精騎15萬,從正面發起了對趙軍的進攻。

匈奴前鋒部隊已攻入李牧大本營了。

“啟稟君主,趙軍營中竟無一人。”先鋒官趕來向單于報告。

“嗯、李牧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單于不無得意地説,“命令部隊全速開進。”

正當匈奴主力部隊全部進入趙軍陣地之時,忽聽軍營四周號角齊鳴,喊殺聲四起。只見四面八方無數的趙軍步騎兵似乎從天而降。

“啊!我們陷入包圍了。快撤!”單于急忙下令撤軍。

可哪裏還來得及,過去一向畏敵如虎的李牧軍兵,似乎個個變成了雄獅,吶喊着,舉着刀劍槍械,像潮水般向匈奴兵衝殺過來。

一場激烈的`廝殺後,單于扔下10 萬多個屍首,帶着數千人馬,丟盔棄甲地逃了回去。

從此十多年裏,匈奴兵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了。

原來趙將李牧熟知匈奴兵驕橫跋扈的習性,因此,便對匈奴兵採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他命令部隊堅守不戰,甚至在軍中規定:一旦匈奴入侵,全體將士務必回營自保,不得迎戰,有敢捉拿匈奴人的處死!久而久之,不用説匈奴人説他膽小如鼠,士兵們也開始埋怨他是畏敵之將。趙王更責怪他無能。但李牧依舊只守不攻,終於引得單于上了鈞,打了大勝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65gm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