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典故(優)

關於歷史典故(優)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故事。當你説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你還記得哪些典故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歷史典故(優)

關於歷史典故1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羣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説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説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説:“聽説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説:“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説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騎着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説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脱。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卧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關於歷史典故2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説:“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説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説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説:“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説:“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户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着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於是對顏蜀説:“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後您就住在這裏,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着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淨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説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並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關於歷史典故3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典故出自晉·苻朗《苻子·方外》,文載:“太公涓釣於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

今多比喻心甘情願的落入別人的謀劃。類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齊桓公的老馬——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雖然其家世代為官,但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家境非常貧寒。而陶淵明人窮志不短,勤奮讀書。後來,他在叔父的`引薦下成為彭澤(今屬江西)縣令。然而,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上任沒幾天便思念故土,想辭官歸去。他覺得,出來當官只是為了餬口,可衣食無憂之後卻由於所做之事違反了內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淵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弔唁,於是辭去了官職。就這樣,陶淵明僅當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過上了田園生活。又據記載,陶淵明是因不肯屈從於郡裏派來的一個盛氣凌人的督郵,才交出官印,隱居田園的。陶淵明隱居後,便寫下了《歸去來兮辭》,也就是成語迷途知返的出處。在這篇賦的序中,他總結了自己走過的生活道路,認識到過去雖已無可挽回,但未來的事還來得及彌補。意思是出來當官已錯,現在歸隱還來得及。自己確實迷失了道路,好在雖迷了路但還知道回來。他的許多田園詩正是在此之後創作出來的。

趙括打仗——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説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説:“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魯班皺眉頭——別具匠心

別:獨特的;具:具有;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學藝術上或其他方面具有創造性的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也作“獨具匠心”、“匠心獨運”。

[語出]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陳勝扯旗——揭竿而起。

陳勝字涉,陽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徵屯戌漁陽,與陽夏人吳廣在蘄縣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旗。在陳縣(今淮陽)建立張楚政權,聲勢浩大,震撼暴秦。起義失敗後,被車伕莊賈殺害,部將呂臣又斬莊賈,遷葬陳勝於芒碭山。西漢以陳勝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時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賦税雜役,以守護墓地,東漢後漸廢。

關於歷史典故4

1.文君當壚: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富家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非常愛慕司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來到臨邛,把自己的車馬全部賣掉,買下一家酒店,做賣酒生意。並且讓文君親自主持壚前的酌酒應對顧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犢鼻褲,與僱工們一起操作忙活,在鬧市中洗滌酒器。

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夫妻愛情堅貞不渝的一段佳話,臨邛也成為釀酒之鄉。

2.王羲之蘭亭流觴:

王羲之素有“書聖”之稱,他最為後人所稱道的《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會稽山陰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揮毫書寫詩序,既著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適逢酒酣,趁興揮筆,瀟灑自如,寫下這絕代書法佳作。

3.清聖濁賢: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着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聖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聖濁賢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説新語》中記載,桓温手下的一個助手善於辨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可以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説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關於歷史典故5

以前,有個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長工幹活,地主給長工們蓋了一批團結樓住着,一天,地主的謀士對地主説:“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有點錢了,他們住你的房子,每月交租子,不划算,反正他們永遠住下去,你乾脆把房子賣給他們起個名堂叫做-----公房出售!告訴他們房子永遠歸他們了,可以把他們這幾年攢的錢收回來。”地主説:“不錯,那租金怎麼辦?”謀士説:照收不誤,起個日本名兒,叫物業費!地主很快實行了,賺了好多錢,長工們那個高興啊!

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城鎮了,有錢人越來越多,沒地方住,謀士對地主説:“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又有錢了,咱們給他們蓋新房子,起個名堂叫做舊城改造,他們把手上的錢給我們,我們拆了房子蓋新的,叫他們再買回去,可以多蓋一些賣給別人。”地主又實行了,這次,有些長工們不高興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了,長工們打掉牙只好往肚子裏咽,地主又賺了好多錢。

又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大城市了,有錢人更多了,地主的土地更值錢了,謀士對地主説:“東家,咱們把這些長工的房子拆了,在這個地方建別墅,拆出來的地蓋好房子賣給那些有錢的大款還能賺一筆。”地主説:“長工們不幹怎麼辦?”謀士説:“咱給他們錢多點兒,起個名堂叫貨幣化安置,咱再到咱們的豬圈旁邊建房子,起個名堂叫經濟適用房,給他們修個馬車道讓他們到那邊買房住。”地主説:“他們錢不夠怎麼辦?”謀士説:“從咱家的錢莊借前給他們,一年6分利,咱這錢還能生錢崽,又沒風險,再起個洋名兒叫房屋貸款。”地主又實行了,長工們拿到錢,地主的經濟適用房到現在才建了一間,長工們只好排隊等房子,直到現在,還等着呢------

於是,長工們開始鬧事了,地主有點慌,忙問謀士怎麼辦?謀士説:“趕緊通知長工們,房子要跌價了,別買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們的豬圈租給他們。”結果,這麼多年後,長工們的錢全沒了,還在租房住,直到永遠!

故事完了,你笑了嗎?!笑了?那説明你家是“地主”或者你家有大房子住,最起碼住的不是“豬圈旁邊”的那套。反正我沒笑,這其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苦辣!!!

關於歷史典故6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為使光明永駐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裏,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乾舌燥。於是,他就去喝水,喝乾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裏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後,他的屍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後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商朝靈寶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於今靈寶陽平鎮東南十公里處。現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關於歷史典故7

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馮諼的人,他因為貧窮已經快活不下去了,於是他便來到當時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的門前,説自己想當他的食客。孟嘗君就問他了:你有什麼愛好嗎?”他説沒有。孟嘗君又問:“你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嗎?”他還是回答沒有。孟嘗君一聽就覺得有點好笑,一個什麼才能都沒的人也敢來我家?當時處於自己的仁德,他還是答應了馮諼的請求。

來到孟嘗君的家裏後,因為家裏的辦事人員認為孟嘗君並不喜歡他,於是就隨便給他點剩菜剩飯打發他。馮諼就三次用彈鋏唱歌的方式向孟嘗君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都要過分,皺眉的人都十分厭惡並譏笑他,但孟嘗君還是滿足了他所提的各種無理的要求。其實馮諼做這一系列事情都是為了測試孟嘗君的'胸襟和眼界,現在他眼界可以肯定孟嘗君卻是想做大事的人。於是他此後便盡心輔佐孟嘗君成就大業。

這個故事個我們的啟示是,作為一個領導人,要有寬宏的氣魄和廣大的胸襟,對於下屬的要求應該儘量滿足他們。就像孟嘗君那樣,對於馮諼提出的各種要求都能及時滿足他。正史因為有了這樣的領導,馮諼才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來幫助自己的上級,而且是忠心耿耿,絲毫不敢有懈怠。

當然這裏的馮諼也是有非凡智慧的人物,他會考察自己應該要輔佐的人是否值得自己傾盡全力來幫助他,也就是説他懂得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最恰當的人和事上,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最大價值。

關於歷史典故8

紹興六年七、八月間,岳家軍進行第二次北伐。

左軍統制牛皋為先鋒,進攻偽齊新設的鎮汝軍。偽齊守將薛亨,素稱悍勇善戰,牛皋向岳飛保證,一定要“生擒以獻”。左軍以雷霆萬鈞般的威力,很快就擊破這個堅壘。當薛亨作為戰俘押解到宣撫司時,連岳飛也頗感驚訝。牛皋繼續揮兵東向,掃蕩潁昌府,直至蔡州,焚燒偽齊軍積聚的 糧草、器械而凱旋。

岳飛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以牛皋左軍的佯攻,掩蔽大軍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戰告捷後,岳飛的.大部隊往西北方向進擊。八月初,王貴、董先、郝晸等將攻佔虢州州治盧氏縣,殲滅偽齊守軍,繳獲糧食十五萬石。偽齊武義郎、監盧氏縣 酒税楊茂“挺身歸附”。接着,岳家軍又分兵奪取了虢略、朱陽和欒川三縣。王貴在虢州得手後,繼續統軍西向,又克復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 、豐陽、上津五縣。

商、虢兩州都屬陝西路,本非岳家軍的戰區。吳玠部將邵隆即是當年陝西解州神稷山抗金義軍首領邵興,因避宋高宗紹興年號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認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經營關中。於是宋廷任命他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 守將郭浩共同負責收復商州。岳飛攻克商州後,便催促邵隆儘快赴任,以減輕本部人馬的戍守負擔。

商州和虢州確是軍事要衝,北可控扼黃河,與北方抗金義軍直接聯繫,東可奪據西京河南府,西可進攻關中,幾乎將偽齊的統治區一劈兩爿。岳家軍接連三戰告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説, “遂復商於之地,盡收虢略之城”,“長驅將入於三川,震響傍驚於五路”。“商於”和“虢略”已成兩州別名。“三川”為秦朝設三 川郡的古地,意指此處有河、洛、伊三川。“五路”者,是指宋朝於陝西沿邊設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和熙河五路。

關於歷史典故9

周武王滅商後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姬誦繼位,即周成王,而此時的周成王還是個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對剛打下來的江山和年幼無知的侄兒,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攝政。

此舉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們牢騷滿腹,四處造謠,許多人信以為真,連年少的成王也充滿了疑慮,對周公旦的行為產生懷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權力慾望的驅使下,聯合商紂王之子武庚舉旗反叛,發動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亂”。消息傳來,周王室上下十分驚恐。

成王雖然年少,但也知道情況嚴重,完全依賴周公。經過大家的'商議和安排,最後決定由周公親自率領大軍迎敵。經過三年苦戰,贏得了勝利,武庚在戰鬥中被打死,管叔被誅殺,蔡叔成了俘虜,被流放到人煙稀少的蠻荒地區。

大軍回師那天,周成王親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滿臉歉疚地説:“予其懲,而毖後患。”“懲前毖後”從此而來。意思為:要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防止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

關於歷史典故10

漢朝有個劉姓書生,上京趕考的時候路過華山,準備登山一遊。山上有一座神廟,廟裏供奉的是一位美麗善良的`神女-華嶽三娘。

三娘被王母派遣到此地一直孤獨寂寞,這一日有人路過當然喜不自勝。化成一尊塑像。劉書生進入神廟大殿,看到神女塑像,立即被深深吸引住了,暗想如果能取到這樣的妻子改多好。想到此處百感交集,提筆在牆上作詩一首。三娘見書生清秀俊朗文采斐然,心裏也特別喜歡。雖然也知道這是違反天條的事情,但是她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心中噴湧而出的愛情。

終於化成了凡人,追上劉書生,與其結為夫妻,自是恩愛無比。後來三娘懷孕,而書生還要去考試,只能暫時分別,書生送給三娘一塊祖傳沉香,要三娘以此給孩子命名。後來三孃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這件事,將三娘壓在華山下的黑雲洞中。而神物寶蓮燈也落入二郎神的手中。

後來產下了沉香,託人送到了劉書生手中。等到沉香十六歲的時候,劉書生將整件事情説給他聽。沉香決定上天救母。

關於歷史典故11

蛇鼠一窩

蛇吃鼠半年,是説熱天,蛇到老鼠窩吃老鼠,鼠吃蛇半年,是説冷天,蛇冬眠了,老鼠到蛇窩吃蛇,老鼠和蛇是經常共用一個窩的,因為老鼠打洞,地下窩很龐大很複雜的。所以可以這樣。

人們在鼠洞捕鼠時往往趕出來的是蛇,原來蛇也在鼠洞內捕鼠。人們卻認為老鼠與蛇住在一起-----“蛇鼠一窩”

形容蛇和鼠住在同一個窩裏,比喻現在的人與人之間同流合污,狼狽為奸。這個詞跟狼狽為奸、狐朋狗友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指壞蛋都是一家的,一個性子。

關於歷史典故12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後殿,閒聊幾句後拿出一首詩對他説:“聽説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説:“這詩不通!明月怎麼會上竿叫,黃犬怎麼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麼,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説:“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説:“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於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聖命難違,只好帶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鬥豔,便隨手摺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伕:“這是什麼蟲子?”

轎伕一瞧,笑着説:“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鑽。”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着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悦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麼鳥在叫?”店主回答説:“這是明月鳥,這隻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裏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麼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後,辭官回鄉,他特別後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説:“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關於歷史典故13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着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説,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説,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説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説:“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着,黃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説:“此問甚好!”接着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粧形,無搖粧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説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採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鬚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説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

關於歷史典故1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源自漢中城固"昇仙村"昇仙村,伴隨它有一段古老傳説:東漢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學道又酷愛柑桔。他所務桔園,繞河之水,沐山神風,質量上乘。秋高氣爽,滿園星辰,常有神仙路過,討要品嚐。一天早晨,山口處萬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連同他的房舍果園,冉冉飛昇上天,若干年後,尚聞雞鳴九宵,犬吠雲中,為了紀念這一段美麗的`傳説,山口處村莊便稱作“昇仙村”。

伴隨着改革開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換代產品——昇仙蜜桔。它處具有昇仙村丹桔全部優點特點,還個兒碩大,薄皮無核,更兼樹型矮化,最高畝產可達萬斤。

近年來發展沿秦嶺南麓八萬畝產業林帶,形成了秋風十里柑桔香的桔園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飄香之際,特推出桔鄉秋色一日遊。

關於歷史典故15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於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説:“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説:“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兑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説:“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e7o9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