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人教版歷史必修3第1單元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練習

人教版歷史必修3第1單元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練習

一、選擇題

人教版歷史必修3第1單元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練習

先秦諸子百家既相互辯難,也相互影響。儒家與法家主張的共通之處是

A. 重農抑商

B. 強調製度與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視道德與人倫

“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惡也。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以上言論出自

A. 《論語》

B. 《道德經》

C. 《孟子》

D. 《韓非子》

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上述言論體現的是

A. 君民對立、加強統治的法家思想

B. 實行仁政、緩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消除等級、主張兼愛的墨家思想

D. 憎惡權術、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

趙鼎新在《中國大一統的歷史根源》中寫道:“在這一政治體制中,皇帝被神聖化為‘天子’,而‘天命’的解釋權則掌握在從知識精英中選任的儒士型科層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學

D. 孔子的德治思想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這一言論出自先秦時期的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形態的執着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這一評價是針對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是東西方哲學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當時儒家的“民本思想”與智者學派的“人文主義”思想出現的社會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A. 討論主題不同

B. 價值取向不同

C. 誕生的政治氛圍不同

D. 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

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蘇格拉底認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他們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 實行民主政治

B. 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

C. 重視對人自身的研究

D. 強調教化對人的'作用

有學者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一次重要的文明轉型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新現象有

A. 貴族政治體劁+鐵犁牛拼+莊園經濟

B. 官僚政治體制+鐵質農具+小農經濟

C. 垂直管理體制+男耕女織+城市商業

D. 分封制度體系+精耕細作+重農抑商

在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蹟為其擬定諡號,從戰國時期起,“辨行跡、明善惡、寓褒貶”逐漸成為擬定諡號的規範。這一規範主要是為了

A. 尊崇和頌揚先人

B. 緩和君臣關係

C. 懲惡勸善維護統治

D. 鞏固儒學地位

以下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錯誤的是

A. 孔子以倫理道理來協調人際關係不符合春秋時期的時代需要,所以不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精神財富。

B. 戰國時期的荀子重新解釋孔子的思想,熔禮.法為一爐,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C. 法家肯定了戰國時期激烈的社會變革,提倡“法治”,倡導激進的功利主義。

D. 道家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儒家和法家的主張都是徒生實非,主張“無為而治”,迴歸“小國寡民”。

“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設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這種主張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學派?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顧炎武説:“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為王政也。”這段言論體現了

A. 儒家傳統“天下為公”的思想

B. 對君主專制的批判

C. 對理學“滅人慾”思想的批判

D. 經世致用的新思想

《全球通史》在記述中國戰國時期某學派時説: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人民羣眾需被強迫從事生產勞動,商人和學者是可有可無或多餘的人。這一學派

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 其思想藴含有發展觀、法制觀

C. 主張“治之經,禮與刑”

D. 其思想成為西漢王朝治國理念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思想家認為人性本惡。基於此認識,有人主張以禮樂來規範,也有人主張用法治來震懾。這兩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分別是

A. 孔子莊子

B. 孟子荀子

C. 荀子韓非子

D. 孟子韓非子

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談到: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對於無邊皇權的有限制約,常常是通過知識和思想的闡釋來進行的。下列材料體現了這一觀點的有

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②“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宋史?富弼傳》)

③“凡日蝕,人君皆當戒懼修德,以消其咎。”(孫復《春秋尊王發微》)

④“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有學者談到先秦諸子百家時説:①? 思想是保守的,認為社會是退化的,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視人生富貴尊榮為浮雲;③? 思想是一種統御術,認為崇古是一種罪惡,最好的時代是現在。三處空格上分別是

A.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 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

C. 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 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

“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惡也。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以上言論應該出自

A. 孔子

B. 韓非子

C. 孟子

D. 老子

西方學者認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紀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人類意識”首次覺醒,理性思維所創造的精神文化決定着其後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當時的中國,最具典型意義的現象為

A. 崇儒尚佛、兼收幷蓄

B. 以法為教、焚書坑儒

C.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諸子並立、百家爭鳴

中國古代明智的封建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主要是因為

A. 統治者的雄才大略

B. 小農經濟的興衰關係到封建政權的安危

C. 農民起義不斷爆發

D. “民本思想”和“農本思想”的影響

二、連線題

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漫長而艱難的演進過程。閲讀材料,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各種思想流派紛紛提出治國濟世的主張,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後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

——摘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

材料二第二條第三款:總統應經常向國會報告聯邦的情況,並向國會提出他認為必要和適當的措施,供其考慮:在特殊情況下,他得召集兩院或其中一院開會.....

——《美國1787年憲法》

材料三“法治”的本質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行使民主權利的形式和保障;應當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創造出來用來規範自己行為、保障自己權益的社會公約,是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工具。

——童光政《二十世紀中國法制文明的演進》

材料四我國現行憲法是1954年制定,1982年修訂的。1988年憲法修正案增加了“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的內容。1993年憲法修正案肯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地位。1999年憲法修正案規定:“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摘編自《憲法在社會變革中逐漸完善》

請回答:

(1)列舉春秋戰國時期,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需求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核心理論。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的政治體制和憲法堅持的原則各是什麼?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中國近現代社會都努力去落實,請寫出中國近代至建國初期關於“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稱及並概述最後一部法律的原則?

(4)材料四所述內容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特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m43n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