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如何寫語文教學設計

如何寫語文教學設計

一篇課文怎樣進行教學,怎樣才能使學生樂於接受、便於接受和易於接受呢?無數優秀教師的實踐證明,只要精心設計教學教案,並實施於課堂教學,便可以化難為易,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那麼,怎樣才能設計出比較理想的語文教學方案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寫好語文教學設計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如何寫語文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知語言

初讀課文,熟悉內容,瞭解課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

(二)理解、感悟、欣賞語言

學生理解語言的過程即思維的過程。思維過程是從具體(語言)——概括(內容),再從概括(內容)——具體(語言)兩個過程不斷反覆的辯證統一過程。這兩個過程就是從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尤其是後一過程是理解作者寫文章的過程,對課文重點和難點的精讀過程,經過細讀、深讀,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語言中藴涵的情與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體味語言運用的精當,領會課文結構的合理性。

(三)積累語言

學習語文必須靠積累,積累就是儲存。學生語言的儲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積累,日久天長,就會派上用場。積累語言主要靠熟讀、背誦。目前,大家很重視背誦,但是缺乏背誦的方法指導,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當然,要求學生背誦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運用語言

要給學生創設聽説讀寫的機會,通過多形式的練習達到會用的目的。在語言運用上基礎性練習是必要的,但應着重綜合性的語言運用。

總之,語文教學過程的諸因素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但又是層層深入的。學習一篇課文必須完成全過程,而一節課則可以某一兩個因素為主。全過程是通過初讀——細讀——深讀——熟讀來實現的。

(五)注重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

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1〕這段話講得很清楚,語文教學能達到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才稱得上教學的成功。要達到此兩點,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就是説,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到學生身上,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六)在國小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語文實踐活動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幾點

1.要給學生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才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同時學生智慧的激發,更需要廣闊的空間。首先,課上要保證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歸學生利用。讓學生聽一聽,説一説,讀一讀,寫一寫,做一做;使他們能動耳、動口、動手、動腦,真正體現出是學生學語文。這期間,有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的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

2.要全面落實語文實踐活動。既要有讀、聽的語文實踐,又要有説、寫的語文實踐;既要有基礎訓練,更要有語文的綜合訓練。要給學生布置活動性作業和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素質。

3.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大部分要經過教師的設計。凡為學生設計的課內、課外語文實踐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據教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的進度,設計不同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項目。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調動起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要學生對語文有興趣,又能獨立學習,就會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同時還會自主地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要儘量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自己設計語文活動的,就儘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這樣才能鍛鍊學生獨立閲讀、獨立思考、獨立發現、獨立積累、獨立表達等能力。

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學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個性的充分發展。

學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點的人。學生不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在發展中不斷成長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同時,還有着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不同,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每個人的智能水平及個性必然具有顯著差異。

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也是培養具有創造性人才的需要。國小語文教學目的主要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打基礎,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應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要培養有創造才能的人,就必須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完成教學統一要求的前提下,應允許學生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使其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就必須因材施教,教師的責任在於千方百計地使每個學生的某種興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七)在國小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原理則要求有以下兩方面。

1.教師要全面瞭解班裏學習好、中、差三類學生。學生學習的好、中、差分類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僅能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而且還有餘力完成大綱外教師選的或自選的讀、寫材料;學習中等的學生完成大綱要求不費力氣;學習差的學生完成大綱要求有一定困難,或完不成、或經過教師指導、幫助才能完成。三類學生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情況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級上升,也會逐級下降,也還有差生升入好學生一類或優秀生降到差生類。不論是哪種情況,教師都要及時分析原因,進行鼓勵或幫助指導。總之,要使三類學生都能不斷提高,逐步減少或消滅差生。

2.教師要深入瞭解每個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方法及興趣愛好。如有的學生思維靈活,善於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思維遲緩,易受人暗示;有的學生邏輯思維強,思考問題很有層次;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好聯想、想像;有的學生記憶力好,對學習內容過目不忘;有的記憶力差,要反覆記憶;有的學生理解力強讀書一兩遍即明白。

標籤: 語文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16pr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