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蘇州園林》的課堂教學實錄

《蘇州園林》的課堂教學實錄

師:這裏有一張蘇州園林的投影圖片(出示投影),請同學們儘量用課文中的原話,談談這張圖片所體現的蘇州園林的特徵。

《蘇州園林》的課堂教學實錄

(兩分鐘時間,同學們仔細看圖,然後作答)

生:我從這張圖片中看出“高樹低樹俯仰生姿”這一特點。

生:我看出了“常綠樹和落葉樹相間”這一特點。

生:還有“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生:還有“蘇州園林的佈局絕不講究對稱”。

師:上面幾個同學的發言不錯。那麼,能否再説説你們是怎麼看出來的?

生:從圖片看,左邊是一座亭子,右邊是一幢房子,這説明它的佈局是不講對稱的。

師:從同學們發言可知,你們已初步地瞭解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們來進一步細緻地討論一下,本文是怎樣準確而生動地説明蘇州園林特徵的。課前,同學們已經通過自讀,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今天這堂課我們要通過討論和查閲資料來解決這些問題。為使討論更集中,條理清晰。我把同學們的問題作了如下歸納:

1.詞語的運用

2.蘇州園林的相關知識

3.本文的寫作目的和手法

4.本文重要語句的理解

5.本文社會意義和審美意義的分析

希望同學們在質疑時儘量按這五個問題的先後順序來談,使我們的討論更集中,更深入,更有針對性。大家説好不好?

生齊:好!

師:好,哪一個同學首先提問?

生:我的問題是,課文開頭説,“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句話中的“似乎“和“務必”是否可以刪去?

師:這位同學問的是詞語揣摩方面的問題。大家説説看,先説“似乎”。

生:我認為“似乎”不能刪,因為作者在這裏表示的是推測。

師:你怎麼知道這是推測?

生:因為這些園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設計者和匠師們都已故去,作者沒法直接聽他們説,只是推測。

師:好,你接着説。

生:“既然作者表示的是推測,在這裏當然要用“似乎”來表示了,這樣寫,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嚴密,更準確。

師:他説得很好。那麼是否可以去掉“務必”呢?

生:“務必”在這裏表明設計者們堅定的追求,去掉它體現不出這一點來。

師:很好,“務必”在這裏對遊覽者的觀察點起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説明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時,連用兩個看似矛盾的副詞,通過聯繫語境仔細體味,我們發現這不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為準確。這個問題暫時討論到這裏。下面哪一個同學接着提問?

生:課文第8段中“有牆壁隔着”的“隔”與“有廊子界着”的“界”能否互換?什麼叫“隔而未隔”和“界而未界”?

師:請同學們先查一下字典。“隔”和“界”各是什麼意思?

生:我查到了。“隔”是“遮斷、阻隔”的意思,“界的意思是“相交的地方”。

師:“界”是名詞,在文中它作動詞,意思是什麼?

生眾:是“劃分相交的地方”。

師:那這兩個詞的區別在哪兒?

生:(茫然)

師:(將書立放在講台桌上)同學們看這是“隔”還是“界”?

生眾:“隔”。

師:(用粉筆在桌上畫了一條線,指線問)這是“隔”還是“界”?

生眾:“界”。

師:能説出它們的區別了嗎?

生:“隔”是用實物擋着,有阻斷的意思;“界”是劃出一條線,沒有完全被隔斷。

生:“隔”無法穿越,“界”能夠穿越。

師:明白牆為什麼要用“隔”,而廊子為什麼要用“界”表示了嗎?

生:因為牆是起隔斷作用的,而廊子沒有從根本上隔斷。

師:這一結論的正確性我們能否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生:書上説“廊子大多是無所依傍的”,也就是説廊子是可以穿越的。

師:好,明白了兩個詞的區別,我們再來研究一下什麼叫“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呢?

生:本來牆是起隔斷作用的,但因為牆上有花窗,能夠透過花窗看到牆那邊的景緻,就成了“隔而不隔”;本來廊子是起分隔景物的作用,但因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即“界而未界”使本來隔開的景物融為一體,使景緻更深了。

師:很好。對於生8提出的這個問題,哪位同學還有疑點?

生眾:沒有了。

師:我們再提下一個問題。

生:我不明白蘇州園林的佈局為什麼故意避免對稱。

師:這個問題涉及園林知識。大家對照課文,認真考慮,找一找蘇州園林的佈局不講究對稱的原因。

生:書上説,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不錯,但是為什麼美術畫不講究對稱呢?這涉及了我國繪畫理論方面的問題,請大家拿出剛才發的參考資料,從中查一查美術畫不講對稱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學生認真查閲資料)

生:材料中説,中國繪畫忌平板和散亂。園林的設計也一樣,如果講究對稱就顯得呆板。

師:同學們已經學會運用有關資料解決閲讀中的疑難了。説得對,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正是體現在它的不對稱上。我們是否可以提下一個問題了?

生:文章為什麼説“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和閲兵式似的道旁樹”是不足取的?

師:注意,“寶塔那樣的松柏和閲兵式似的道旁樹”是“不足取”的嗎?注意看書。

生:不對,是説從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不足取”。

師:對,同學們看書還需要再仔細些。能否反向思考一下,怎樣就“足取”了呢?

生眾:從西方園林的角度看就足取了。

師:那又是為什麼呢?我們再通過查閲參考資料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認真查閲資料)

生:材料中説,西方園林崇尚人的外形,崇尚幾何佈局;中國園林則崇尚人的內在,形成人格化的自然山水園林。西方古典主義園林強調駕馭自然,改造自然,“強迫自然接受均稱的法則”,形成的基本特點是:整齊劃一,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講究幾何圖形的組織,甚至連花草樹木都修剪得方圓規矩。一句話,強調人工美。中國園林則在“天人合一”理論指導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創造和諧的園林特點,是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把自然美與人工美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境地。

師:這位同學通過對材料的分析,發現西方人與中國人有着不同的審美觀點,西方人講人工美,喜歡修剪樹木,中國人講自然美,不對樹木進行修剪,達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境地。(板書:雖由人作,宛如天開)所以説,“修剪得像寶塔似的松柏,閲兵式似的道旁樹,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是不足取的。”我們再提下一問題。

生:文章為什麼要將假山和池沼放在一起説明,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師:大家想想看,互相討論一下。

(同學相互討論、啟發,開始若有所悟)

生:自然界中主要的物質就是山水,要想把園林佈置得和諧自然,就要有山和水,因此假山和池沼放在一起説明更自然,更符合生活實際。

師:説得好,我再補充一點:從蘇州園林自身特點看,山和水的關係也是脣齒相依的,歸納起來,可用三句話概括,(出示小黑板)即“水隨山轉,山滷水活,因水成景”。既然園林實際如此,説明時當然就不好分開了。看來我們平時思考問題還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呀!

好,這個問題就到這裏,我們研究下一個問題。

生:我不明白,為什麼説園林的佈置在於設計者“生平多閲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遊覽者忘卻蘇州城市,覺得身在山間”?

師: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理解兩個詞的意義。先請同學解釋一下什麼是“胸中有丘壑”。

生:“胸中有丘壑”的意思是胸懷中有山水風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師:“其中”指的是……?

生:山水風景。

師:對!“閲歷”是什麼意思?

生:“閲歷”指“親身見過、聽過或做過的”。

師:在文章中是什麼意思?

生:指的是設計者見過的山水風景。

生:這樣設計出的園林最能體現大自然的特點,使遊覽者忘卻蘇州城市,只覺身在山間。

師:對,這句話是為説明假山的堆疊怎樣才能具有藝術性的問題,條件是設計者和匠師們要有豐富的閲歷,頭腦中要有山水的形象,情感上富有情趣。我們再提下一個問題,好嗎?

生:蘇州園林為什麼極少使用彩繪?用彩繪不是更漂亮嗎?

師:對呀,用彩繪不是更漂亮嗎?

生:彩繪是人工的東西,蘇州園林講究自然美。

師:對。自然美、人工美各有千秋,只是風格特點不同罷了。那麼,哪些園林必用彩繪?

生眾:北京皇家園林。

師:再仔細讀課文,體會一下這一風格的景觀給人什麼樣的感受?

生:會引起人們安靜閒適的感覺。

師:安靜閒適的感覺豈不太單調了?

生:花開的時候,就更顯得各種花明豔照眼了。

師:為什麼不讓各種建築也明豔一些呢;

生:這樣會沖淡自然的色彩,破壞自然之趣。

師:對了,不用彩繪就是為了不破壞自然之美。××同學,你對這個問題是否理解了呢?(生點頭)我們接着提問。

生:真正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設計師們不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這種追求是否有些不切實際呢?

師: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

生:美是相對的,只要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師:是否因對做不到絕對完美就不會追求完美了呢?

生:絕對完美是做不到的,但不能停止追求完美。

師:對,這正像一句廣告詞所説:“沒有最好……”

生眾:“只有更好。”(眾笑)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探討的是同課文相關的園林知識問題,我們一起討論並查閲資料解決了這些問題。園林知識是豐富有趣的,大家還可以通過課下查閲各種書報繼續學習。這堂課對這類問題的探討先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對本文寫作方面的疑問進行研究。

生:在《中國石拱橋》中,作者讚揚了社會主義優越性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為什麼這篇文章沒有提呢?

師:這位同學對葉老先生提出批評了,大家怎麼看?

生:本文要説明的中心不在這裏。

師:這篇文章沒有讚揚勞動人民的智慧嗎?

生:讚揚了,因為園林設計者就是勞動人民。

師:作者具體怎麼讚揚設計者的呢?

生:文中有這樣的句子:“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遊覽者來到園裏,沒有一個不心裏想着口頭説着‘如在畫圖中’的”。

生:“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

師:對,作者沒有直接讚揚勞動人民,但通過對蘇州園林的讚美間接讚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這就告訴我們,一篇説明文中心的揭示可以通過議論直接點出,如《中國石拱橋》;可以藴含在説明的字裏行間,如本文。我們再提一個問題。

生:蘇州園林有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蘇州園林》一文,這樣寫文章會不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師: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

生:我認為,作者儘管沒有遊遍所有的蘇州園林,但是有代表性的園林一定都去過了。

師:是這樣的。作者根據什麼來寫的呢?怎麼寫的?請同學們看一下剛才發的參考資料,這是葉老的兒子葉至善先生介紹這篇文章背景的文章,大家細讀一下,看看葉老是怎樣寫成此文的?

(學生查資料,並交頭接耳,然後發言。)

生:文章中説這篇文章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作者從小在蘇州長大,好幾處有名的園林他都熟悉。

生:葉老參考了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一書,還有195幅精美的照片。

師:很好,我們利用參考資料又解決了一個疑難問題。這些都説明“蘇州園林”不是憑空編造,而是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的。另外,從全文看,作者緊緊扣住“蘇州園林”的特點,有條有理地給予具體説明,具有典範作用。

好,我們再提一個問題。

生:整個文章寫得都很好,為什麼結尾卻那麼倉促?

師:對呀,結尾為什麼那麼倉促?注意,這篇文章是為什麼寫的?

生:這是一篇為攝影集寫的序。

生:我認為這樣結尾簡潔乾脆,並不倉促,而且更能給讀者以學習、思考的空間,更好地讀這本攝影集。

師:很好,下一個問題。

生:作者為什麼不像《中國石拱橋》那樣具體舉幾個例子説明蘇州園林的特徵呢?

師:對呀,為什麼沒用舉例説明的方法呢?

生:因為這是一篇攝影集的序文,最好的例子要去攝影集中找。

師:對,再具體的例子也不如自己去看圖片。

生:可是老師,舉幾個例子不是更好嗎?

師:大家怎麼看?

生:在一篇説明文中,用不用舉例説明方法要根據內容而定,本文要説明的是“蘇州園林”的總特點──務必使遊覽者無論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而這一特點難以用舉例加以説明。

師:同學們説得都有道理,特別是能運用寫作手法服務於寫作內容這一規律來認識,分析問題,很好。還有問題嗎?

生眾:暫時沒有了。

師:同學們,經過大家質疑、查閲資料和互相探討,我們已初步解決了《蘇州園林》一文閲讀中的疑難問題。這説明同學們開始做學習的主人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o324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