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1

為了準確掌握農村貧困户的狀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在我擔任桃峪村村主任助理期間,通過平時走訪和對村情的瞭解,我掌握了一些關於本村貧困户的基本情況。根據桃峪村住户調查資料,20xx年桃峪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較為富裕的家庭有近10户,佔全村户數比重的12%;農民純收入低於1500元以下的貧困家庭將近有25户,所佔比重為31.3%。

一、桃峪村基本情況

賈豁鄉桃峪村位於賈豁鄉北部,與賈豁、王家堖、水泉三個村交界,交通比較便利。全村由兩個自然村組成,共有80户、296人,勞力150人(其中男86人、女45),現有黨員17名,擁有土地734畝,其中糧食作物714畝。20xx年糧食總產量176噸,經濟收入84萬元,人均收入2665元。村 “兩委”班子健全,結構較為合理。全村既無學校也無衞生所、商店等基礎設施。

我在調查的基礎上,結合這25户貧困家庭的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現把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二、貧困户的基本特點:

1、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缺乏科學技術,沒有“一技之長”。如:近年來桃峪村種植旱地西紅柿以調整產業結構,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不能及時掌握種植知識,致使西紅柿只有產量而沒有質量,一直沒有個好的銷路。

2、家庭人口“兩多一缺”——人口數量多,病號多,患病者缺醫少藥。

3、依賴性強,對政府的期望值過高。如:有個別農民整天想着政府給發補助,給辦理低保、五保、特困户等。

三、20xx年貧困户的生產,收入和消費狀況分析。

(一)、貧困户生產生活狀況

1、經營規模小,生產能力較低。

2、科學種植、養殖技術較低。桃峪村是一個純農業村,一直以來農業都是全村的主導產業,近年來隨着科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傳統的生產模式嚴重阻礙全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較發達地區有較大的差距。

3、思想認識、生活水平較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村民對一些新思想、新技術不能接受,這也成為村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貧困户的收入變動情況

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貧困家庭的收入來源狹窄,現金收入比重低。20xx年的收入和貧困變化情況,主要有如下五個特徵:

1、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

2、幹水果種植業佔27%。

3、勞務輸出佔45%。

4、不少貧困户即將走出貧困,但仍然有許多户原地不動。

5、貧困農民開始覺醒,努力脱貧。近兩年來,桃峪村農民認識到僅靠原始的、傳統的種植模式影響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部分農民主動種植旱地西紅柿以增加收入,今年響應鄉黨委政府的號召,全村種植旱地西紅柿近50畝,目前西紅柿即將全面上市。

(三)、貧困户的生活消費支出狀況

1、家庭開支入不敷出。

2、有的家庭勉強能夠維持生活。

3、一部分家庭消費水平極低。

(四)、農村貧困的變化情況

1、不少家庭逐漸走向脱貧道路。

2、脱貧户比例略高於返貧户。

3、農村整體擺脱貧困狀態。

三、貧困户對政府的期望

貧困人口是社會的一個弱勢羣體,他們正在努力擺脱貧困,更希望政府給予較多的幫助和支持。在調查過程中100%的貧困户對國家免除農業税和在種糧上的各種補貼感到十

分高興。在問及“你們最希望政府為你們做些什麼”時,他們的回答是這樣的:15%的農民表示希望政府能夠繼續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減輕農民負擔;扶持發展生產(包括資金、技術、銷售等方面,佔90%);提供就業機會(45%);解決生活困難(40%)。具體來説,主要反映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提供生產資金,扶持發展農業生產。

(二)、提供科學技術,提高農村人民的整體素質。

(三)、下拔扶貧資金、扶持發展特色農業生產。

(四)、依據本村地實際,引進高技術人才發展壯大幹果產業。

(五)、提高村“兩委”幹部的文化水平,使他們能夠成為市場經濟的闖路人。

四、主要結論和見意

(一)、多數貧困家庭處於基本狀態。

(二)、農村貧困户要實現脱貧致富奔小康還需要一段曲折的路要走。

(三)、希望農民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基礎上,政府給予多方的觀注和支持。

從長遠來説,政府的扶貧工作不僅要作好短期的經濟、技術扶持,還要作好長期的制度安排。

二OO九年八月二十九日關於賈豁鄉桃峪村農民貧困户的

調 查 報 告

賈豁鄉桃峪村主任助理:劉玲玲

為了準確掌握農村貧困户的狀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在我擔任桃峪村村主任助理期間,通過平時走訪和對村情的瞭解,我掌握了一些關於本村貧困户的基本情況。根據桃峪村住户調查資料,20xx年桃峪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較為富裕的家庭有近10户,佔全村户數比重的.12%;農民純收入低於1500元以下的貧困家庭將近有25户,所佔比重為31.3%。

一、桃峪村基本情況

賈豁鄉桃峪村位於賈豁鄉北部,與賈豁、王家堖、水泉三個村交界,交通比較便利。全村由兩個自然村組成,共有80户、296人,勞力150人(其中男86人、女45),現有黨員17名,擁有土地734畝,其中糧食作物714畝。20xx年糧食總產量176噸,經濟收入84萬元,人均收入2665元。村 “兩委”班子健全,結構較為合理。全村既無學校也無衞生所、商店等基礎設施。

我在調查的基礎上,結合這25户貧困家庭的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現把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二、貧困户的基本特點:

1、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缺乏科學技術,沒有“一技之長”。如:近年來桃峪村種植旱地西紅柿以調整產業結構,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不能及時掌握種植知識,致使西紅柿只有產量而沒有質量,一直沒有個好的銷路。

2、家庭人口“兩多一缺”——人口數量多,病號多,患病者缺醫少藥。

3、依賴性強,對政府的期望值過高。如:有個別農民整天想着政府給發補助,給辦理低保、五保、特困户等。

三、20xx年貧困户的生產,收入和消費狀況分析。

(一)、貧困户生產生活狀況

1、經營規模小,生產能力較低。

2、科學種植、養殖技術較低。桃峪村是一個純農業村,一直以來農業都是全村的主導產業,近年來隨着科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傳統的生產模式嚴重阻礙全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較發達地區有較大的差距。

3、思想認識、生活水平較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村民對一些新思想、新技術不能接受,這也成為村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貧困户的收入變動情況

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貧困家庭的收入來源狹窄,現金收入比重低。20xx年的收入和貧困變化情況,主要有如下五個特徵:

1、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

2、幹水果種植業佔27%。

3、勞務輸出佔45%。

4、不少貧困户即將走出貧困,但仍然有許多户原地不動。

5、貧困農民開始覺醒,努力脱貧。近兩年來,桃峪村農民認識到僅靠原始的、傳統的種植模式影響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部分農民主動種植旱地西紅柿以增加收入,今年響應鄉黨委政府的號召,全村種植旱地西紅柿近50畝,目前西紅柿即將全面上市。

(三)、貧困户的生活消費支出狀況

1、家庭開支入不敷出。

2、有的家庭勉強能夠維持生活。

3、一部分家庭消費水平極低。

(四)、農村貧困的變化情況

1、不少家庭逐漸走向脱貧道路。

2、脱貧户比例略高於返貧户。

3、農村整體擺脱貧困狀態。

三、貧困户對政府的期望

貧困人口是社會的一個弱勢羣體,他們正在努力擺脱貧困,更希望政府給予較多的幫助和支持。在調查過程中100%的貧困户對國家免除農業税和在種糧上的各種補貼感到十

分高興。在問及“你們最希望政府為你們做些什麼”時,他們的回答是這樣的:15%的農民表示希望政府能夠繼續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減輕農民負擔;扶持發展生產(包括資金、技術、銷售等方面,佔90%);提供就業機會(45%);解決生活困難(40%)。具體來説,主要反映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提供生產資金,扶持發展農業生產。

(二)、提供科學技術,提高農村人民的整體素質。

(三)、下拔扶貧資金、扶持發展特色農業生產。

(四)、依據本村地實際,引進高技術人才發展壯大幹果產業。

(五)、提高村“兩委”幹部的文化水平,使他們能夠成為市場經濟的闖路人。

四、主要結論和見意

(一)、多數貧困家庭處於基本狀態。

(二)、農村貧困户要實現脱貧致富奔小康還需要一段曲折的路要走。

(三)、希望農民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基礎上,政府給予多方的觀注和支持。

從長遠來説,政府的扶貧工作不僅要作好短期的經濟、技術扶持,還要作好長期的制度安排。

二Oxx年八月二十九日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2

作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第一批規劃研究課題―――“農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的基礎工作是田野調查。在課題組項目主持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陳小君教授的籌劃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學科中青年師生共五十多位,分成14個小組,從20xx年9月下旬開始,以我國中部省份湖北省為重點,對包括湖北省的10個市、縣、區和山西、江蘇、山東、廣東等省份的4個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農户達406家,訪談農民計五百餘人。

課題組主要圍繞農地的權屬狀況、使用狀況、流轉狀況、税費負擔、徵用狀況以及糾紛狀況這六個方面與各地的農民、基層幹部和相關部門的領導進行座談和個別訪談,並向農户發放了問卷。此外,課題組還從各地收集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內容涉及地方性法規、地方性規章、地方性政策、統計數據、法院典型案件判決、土地權證、各地農地運作的試點辦法等等。本報的記者在對課題組報告認真整理後,將其主要部分節選刊登,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一.權屬狀況

問題:土地歸屬一向為法律制度設計的重心。為反映出農民本身對當下土地權屬的認識,課題組提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耕種的土地是誰的”。作出有效選擇的問卷430份,選“國家的”佔60%,“村集體的”佔27%,“生產隊(小組)的”佔7%,“個人的”佔5%,“其他人的”佔0.4%。

結論:認為土地屬於國家的佔有絕對優勢。

解讀:一個從法學視角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是,即為何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土地是國家的。雖然同為公有制的具體形式,國有與集體所有的制度旨趣仍是大有不同,而這種不同卻被受訪者所普遍忽視。相當一部分的受訪者還認為,兩者的邊界是模糊的。然而,這樣的模糊或許不能簡單的歸結於農民法律意識的淡薄。譬如,作為農村社區精英的村支書、村主任、村會計都持相類似觀點。課題組認為,影響集體成為適格私權主體的因素一是集體所有權所承載的公法義務淡化了其私權屬性;二是集體所有權本身是不完整的;三是集體所有權主體的“缺位”。

二.使用狀況

問題:在農民對現行土地承包政策是否滿意的問卷調查中,共有404份有效問卷對此作出了選擇,其中266份選擇“滿意”,佔總數的64%;只有70份選擇“不滿意”,佔總數的18%。在農民是否願意種地的問卷調查中,共有413人對此問題作出了有效回答。其中198人表示“願意”,佔總數的48%;而有130人表示“如果税費負擔減輕就願意”,佔總數的31%;而72人明確表示“不願意”,佔總數的17%。雖然願種地者為多數,但仍不足50%。

結論:我國現行的農地承包政策在總體上雖然受到了農民的擁護,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解讀:一些地區的調查結果反映,農民對現行承包政策普遍持“無所謂”甚至“不滿意”的態度,主要原因一是由於農地上負擔的税費過重,加之農產品價格(尤其為糧價)上不去,所以種田幾乎無利可圖,在有些地區,甚至種田還要倒貼。這自然削弱了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也影響了土地承包政策的聲譽;二是由於承包到户的`政策與某些地區的情況不符,所以實施效果不理想,從而影響了當地農民現行土地承包政策的滿意度。比如,山東xx度地區一直在實行“兩田制”,而中央的現行政策是統一實行“均田制”模式的土地承包,這樣的政策調整,在基層牽涉面很大,影響了土地使用模式推行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所以很難推行開來。

三.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狀況

問題:在實行流轉是否自願的問卷調查中,課題組設計了“如何取得他人土地承包經營權”這個問題,回答“通過村委聯繫取得”的有29人,佔選取總次數的8%;回答“直接與別人聯繫取得”的有258人,佔選取總次數的70%;選擇“上述兩種方法都可以”的有84人,佔選取總數的20%;選擇“不知道”的有8人,佔選取總數的2%。在回答“如果把地給別人種,你是否會向他收取一定費用”問題時,回答“會”的有153人,佔選取總次數的38%;回答“不會”的有157人,佔選取總次數的39%;回答“不但不會,還要貼錢”的有40人,佔選取總數的10%;回答“視雙方關係而定”的有37人,佔選取總次數的9%。

結論: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時,絕大部分農民可以自願選擇流轉對象,但38%的有償流轉率反映了有償流轉在農村中並不佔十足的主導地位。

解讀:承包經營權流轉程序的這種現狀是由我國現有土地制度及xx的鄉土社會所決定的。我國農地為集體所有,而農民為集體中的成員,集體內部成員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就像“雞蛋從左手滾到右手”一樣,並不會對原土地所有人在集體土地上所享有的權利產生什麼影響,因此集體對承包經營權集體內部流轉的管理與約束極為放鬆;而xx農村鄉土生活、熟人社會的現狀,使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內部流轉(包括與集體外的親友之間的流轉)雙方對流轉契約的態度也頗為隨意。對集體外部人員而言,上述兩種特點均已不再佔有優勢,因而此時集體與被流轉人、流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流轉的程序與集體內部的流轉相比有很大區別。

四.農村税費、農民負擔狀況

問題:調查的地區在税費改革上進度不一,有的尚在進行有的已近尾聲。總的來講,改革成果不小,但仍存在着一些問題。具體可歸為以下兩點:一是税改後,農民負擔得到不同程度的減輕,但在個別地區、個別時段也出現了“增負”現象;二是費税改革後,基層xx叫苦,公共事業與基礎設施難以維持。

結論:農民與xx關係的税款徵收程序趨於規範、明確;農村理解、支持税費改革政策的是主流,但對未來持懷疑和較悲觀無奈的態度,對“負擔反彈”仍有顧慮。

解讀:在全國不少地方,税改前的農户負擔是以田畝與勞力結合的方式確定的,在改革後,農業税則全部攤在田畝上,這樣使無勞力或少勞動力的農户負擔增加;同樣的原因,種田大户的負擔也因此增加;在税改前,農村中的救濟户、五保户的各種費用由村集體組織予以減免,在費改税後,村委會的減免決定權被取消,他們的負擔因此而增加。為維繫公共事業運作而巧設名目、收派各種費用的現象有所抬頭,像學校的教育集資、學雜費等,使農民的實際負擔增加的遠不止統計表所顯示的那些項目。

這主要反映了幾方面的問題:(1)農村税費改革與公共支出、社會救濟優撫的社會保障政策的衝突;(2)農村税費改革結果與扶持農村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相牴觸;(3)基層xx機構改革人員精簡仍做得很不夠,不少地方的鄉鎮xx機構還是疊牀架屋。

課題組調查時發現,有些農村道路坑窪不xx,水渠斷破;在山西呂梁與鄉村教師的訪談中得知,學校破敗,老師的辦公條件更是簡陋的可憐,工資低又不能按月定額發放,這當然也有歷史的因素,而上級地方平和中央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説得多,做得少,財政轉移支出力度確實是個問題。

五.農地徵用狀況

問題:在我們402份的問卷調查中,有56.30%的人選擇“發生過土地徵用”,還有32.80%的人不知道有沒有發生過徵用。土地徵用補償費發放率低,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發放率僅為49.8%,其中約11.40%為部分發放,沒有發放的比例為16.30%;土地徵用補償費數額低,被徵用地方的農户對補償費的發放標準也不清楚,在149份問卷中,有41.60%的人都不清楚,知道按田畝數發放補償費的僅為39.6%。

結論: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土地徵用情況發生率也不同;但隨着我國城鎮化水xx的進一步提高,土地徵用現象將越來越普遍,將日益成為農村的一個基本問題。

解讀:土地徵用已經成為農村,尤其是城市郊區農村中的一個焦點和難點問題。從調查各地的土地徵用補償情況看,在徵用土地後,國家的收益是村集體和農户的好幾倍。土地的所有升值,甚至土地被徵用前的價值一部分也被徵去了。作為對土地所有者的補償,卻由xx拿走了一塊,同時資金使用權又統歸xx。這樣,土地所有者(從土地的收益歸屬的角度看)的角色就模糊了起來。

六.農地糾紛調處狀況

問題:對廣東、湖北、山東等地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335個選擇中,有64.2%的人面對土地糾紛選擇由村幹部解決,有4.2%的人選擇由鄉鎮幹部解決,有2.7%的人認為由法院解決;而除此之外的其他解決途徑也佔不小比例,為19.1%,這其中還有9.9%的人根據糾紛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方式。

結論:農村對土地糾紛的解決途徑,選擇呈多元化特點,農地糾紛交由法院解決的比例過小。

解讀:農地糾紛一段時間裏在部分地方不被法院受理。某省高級人民法院曾內部規定,對於大面積的農地税費糾紛、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徵地補償糾紛,法院不予受理。正常解決糾紛途徑的不通暢也進一步造成農民訴諸非正常方式解決糾紛,調查問卷的統計數據表明,有超過19%的農民選擇了村、鄉鎮幹部調解和訴訟以外的方式進行,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

七.規制農村土地制度九條建議

第一、對《土地管理法》第10條進行調整。修改為:農地所有權主體應明確為村一級集體經濟組織,但於土地發包與調整時應尊重歷史性形成的土地邊界。第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民事主體資格作出確認,並澄清其功能。法律可規定:村集體經濟組織為法人,承擔法律所規定的權利義務。

第三、關於土地權屬登記,可做出如下適當超前的規定:農地所有權由縣級土地管理部門負責登記發證;土地承包使用權由農業主管部門登記造冊,土地管理部門核實後發放使用權證。

第四、探索農業的產業化經營路徑,改變目前農村以一家一户分散經營為主的小農經濟狀態,建立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基本單位的農業經濟聯合體,使其逐步走上合作經營的道路。

第五、落實和完善農村集體經濟自xx。一是修改《農地承包法》第3條,將農地實行單一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修改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體,多種經營方式相結合的農地使用體制”;二是修改《農地承包法》第20條,將該法規定的30年、50年及70年的期限確定為農地使用的最長期限,而具體每一塊土地的使用期限應由集體經濟組織和使用權人於簽訂承包合同(或其他形式的使用權合同)時在法定最長期限內協商確定;三是轉變xx職能。

第六、對於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進行完善。

第七、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第八、對農地徵用問題,一是把發放對象直接指向被徵地農户;二是為落實土地所有者權利,可以考慮在國家統一的監管體系下,由集體組織直接向市場供應土地;三是遏制地方xx圈佔農地的衝動。

第九、對農村錯綜複雜的土地糾紛,應尊重傳統的爭議解決模式,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增強人民法院在糾紛解決中的作用。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3

在上級領導和村內幹部的幫助和支持下我在這裏已經工作了5個月,5個月以來我對我村有了一定深度的瞭解,也接觸了村內80%村民,特別是對村內的困難户進行了挨户走訪,以下是我走訪的現實情況、貧困分析和幾點建議:

一、走訪兩户困難户的現實情況。

在歡喜莊村幹部的引領下,我們先走訪了歡喜莊村的低保户高豔玲。高豔玲,女,45歲,其丈夫因病去世,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一個在上大學,一個在上高中。每年的收入就靠幾畝稻地,每年還要為她上大學和高中的的孩子交納大筆學習費用(每年8000餘元),使本已十分拮据的家庭,生活更是難以為繼。離開高豔玲家後,我們又到了低保户馬寶鳳的家中,這個三口之家主要以務農維持生計。馬寶鳳,女,59歲,身體不好,不能幹重體力活。兩個孩子都已出嫁到外地,身邊無人照顧,在其家裏我們看到沒有一樣像樣的`傢俱,屋子特別小。

二、困難户的貧困原因分析。

根據我同本鎮的同志進行走訪困難户所見的現實情況分析,我認為,首先病、殘是導致我區大部分困難户貧困的主要原因。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的困難户在農村比較常見。雖然我區農民享受到了“新農村”等醫療保健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區農民看病治病的負擔,但是遇到病情稍重一點,由於醫療費用高昂,一般農民家庭無法承擔,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農民收入本來就很低,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會令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另外家庭成員中有殘疾人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經濟來源,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原因之一。其次,貧困户家庭仍以種養業為主,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勞動人數多等因素,制約了貧困户開展多種經營和多渠道就業。在日常生活中,貧困家庭勞動力一方面要照顧其家庭成員中的老弱病殘,牽扯很大精力;另一方面由於其本人文化素質較低,限制了外出務工,要經營二、三產業也困難重重。因此,大多數勞動力只能在家從事傳統的種養業維持生計。

三、目前困難户家庭存在的幾大問題

1、孤寡老人今後的生活問題;

2、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困難家庭如何改變現狀脱離貧困狀態;

3、有患重病病人的困難家庭的治療如何進一步保障;

4、智力障礙、殘疾困難户的生活如何改善。

四、我區幫扶困難户、低保户的政策落實情況及幾點建議。

寶坻區委、區政府按照中央及市委的有關要求,在近幾年把我區農村的惠民政策、醫療保險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從農業税費的減免,到“新農村”的醫療保障制度;從為貧困家庭新建住房,到始終開展的扶貧幫困走訪慰問制度等,都實實在在地得到了認真落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解決了我區部分困難户的家庭住房、患病就醫、基本生活保障等實際生活困難。

但是扶貧幫困是一項細緻的、艱苦的、長遠的工作,仍需我們繼續做出巨大努力。 為此提出如何做好睏難户幫扶工作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加強“新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全面落實,最大限度地減少貧困家庭的就醫負擔。藉助“新農村” 醫療保障制度的力量,爭取區衞生部門的支持。

2、日常生活用品的捐助。動員全區各個階層人士和廣大人民羣眾,積極投身到幫扶困難户的社會公益活動中來。春節前,我將再次組織和發動全局同志到幫扶對象家中進行走訪,為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春聯等節日用品,讓他們温暖過冬,高興過年。

3、建立動態幫扶檔案,進一步完善我區社會保障制度。每逢重大節日和換季時,我將組織全局為幫扶的貧困對象進行捐款,並定期走訪探望,發現問題及時為其解決。

4、藉助文化下鄉對困難户家庭給予救助。發揮本局優勢,不定期組織文化幹部和文藝骨幹深入到鄉村特別是幫扶對象中間,開展文化下鄉,為他們送去精神食糧,讓其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温暖。

5、為困難户提供相應的就業優惠政策,改善困難户家庭就業狀況。從根本上解決困難户沒有經濟來源的問題,就要為他們提供切實有效的就業優惠政策,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才能使他們逐步脱離貧困。

6、提供農業技術服務,拓展經營渠道,提高困難户農業產品的經營效益。

五、走訪困難户體會

通過這次走訪困難户工作,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對這些困難家庭的幫助要具有經常性、制度性。要建立起一整套社會保障機制,決不能一陣風颳過,要時刻關心這些弱勢羣體,不僅要在物質上給予幫助,更要在精神上給予鼓勵,廣大黨員幹部要根據困難羣眾的具體情況,力所能及地、真心誠意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温暖,讓困難羣體真真切切地得到幫助,使全區人民都能過上幸福、健康、美滿地生活。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我要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認真落實區委、區政府部署的扶

貧幫困工作,把羣眾的冷暖掛在心上,不斷拓寬扶貧幫困的渠道,為構建和諧社會,發展和繁榮我區經濟做出積極貢獻!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4

隨着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應家塢村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已過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於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還有一部分農户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延緩農村的全面小康進程,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也是引發社會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關注農村低收入户的增收問題,對農村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會穩定都具有現實意義。

為了摸清新的時期貧困產生的原因,為下一步農村開展扶貧工作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決策,駐村以來,對應家塢村部分貧困住户進行了調查,在分析低收入農民的現狀特徵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促進低收入農户增收的具體措施。

一、被調查貧困户的基本情況

在扶貧調查收取的17户資料中,人均收入少於1500元(浙江省20__年的貧困標準)的絕對貧困户佔有12户。12户貧困户共有人口34人,勞力9人,外出打工5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勞務收入123.2元,佔24.5%,種植業收入254.6元,佔50.5%,養殖業收入87.8元,佔17.4%,其它38.4元,佔7.6%。人均擁有耕地0.89畝,人均佔有林地0.64畝,人均擁有口糧239.5公斤。住土草房2户,佔16.7%,住土瓦房5户,佔41.7%,住磚瓦房及板房2户,佔16.7%,住危房1户,住樓房1户,無房户1户。

二,貧困原因分析

從收入支出角度來説,貧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對收入又較多的情況下產生的,導致不能解決起碼的温飽問題。對貧困原因調查主要採取對農户個別訪談和通過村兩幹部座談的方式進行,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來調查農民的貧困原因的。根據整調查情況,貧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貧。

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根據調查統計結果,12個貧困户中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和初識的有2户,佔16.7%,國小文化程度的有5户,佔41.7%,國中文化程度的3户,佔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户,佔16.7%,高中與國中文化程度之和只佔41.7%,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勞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和初識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僅為41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10.5%的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的竟達36.6%。

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後,觀念落後是貧困的根源。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着土地受窮,也不願昌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援,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甘願受窮。

2、自然災害致貧。

因自然災害導致貧困的,也有2户,佔16.7%的機率。因災貧困是目前絕對貧困最根本的原因,對這種貧困,脱貧速度慢,是比較難以改變的一種貧困。在應家塢村調查中的有兩户村民。因災貧困也是返貧的根本原因,由於國情所決定,上世紀我國的脱貧標準低,有些農户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又加入貧困的行列。

3、因病、殘致貧。

因病、殘導致貧困的原因,在所有貧困原因中佔第一位,共有4户,佔33.3%的概率。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農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户在農村比較常見。由於我國農民還沒有享受醫療保健待遇,農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負擔,一年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本來就少,農民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生大一點的病,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如果是大病,只有聽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4、缺耕地致貧。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扶貧已有近20年了,農村不少家庭擺脱了貧困,現在剩下的一些貧困户基本是比較難以脱貧的貧困户,大都是分佈在庫區和偏遠的山區,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耕地、水資源少或耕地質量差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調查中發現,由於缺耕地導致貧困也有1户,由於應家塢村人均人均耕地僅有0.1畝。這麼少的耕地,加上貧困地區農民文化素質差,不能適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從種植業獲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5、缺勞動力致貧。

貧困原因中,越是缺勞力,越是貧困的佔2户。家庭勞力與人口比小於0.3的人均收入為437.7元,而家庭勞力與人口比在0.8~1時,人均收入為610.4元,是前者的1.4倍。這種貧困原因以前表現不明顯,也只是在90年代後期才突出,是一種新的貧困原因。貧困地區大都是人多地少,勞動力嚴重過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勞動力也沒有出路,勞動力的多少並不是影響貧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後期,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貧困地區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貧困地區勞力紛紛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遠遠多於農業收入,也許一個家庭有勞力外出打工,就能擺脱一個家庭的貧困。當然外出打工與外出勞動力的素質有關,素質越高,獲得的勞務收入越多。

6、因上學致貧。

因上學致貧也是一種新的貧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現的.的。雖説我們國家的國小、中學都是義務

教育,但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少,用在學校上開支也比其它地區少,為了維持學校正常開支,有的學校採取增加收費來保證學經費缺口,於是教育亂收費在貧困地區比較常見,有的地方一個國小生學雜費一年要7~8百元,一箇中學生的學雜費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貧困地區一個家庭中幾個孩子都上學,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説,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導致家庭的貧困。如果貧困地區的孩子考上大學,在教育體制實行改革的今天,一個大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至少要一萬元左右,對一個貧困家庭更是無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那麼,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貧困的境地。

二、結論

在所有貧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災、因病殘、缺勞力是形成貧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災害和環境惡劣是致貧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殘致貧。缺勞力和因上學致貧是新的時期下的兩種貧困原因,這兩種原因計劃經濟年代比較少見,即使有,也不明顯,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後期這兩種貧困原因才變得突出。也許隨着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兩種貧困原因還會有所突出。

三、促進貧困農户收入增長的對策建議

面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達到共同富裕的最終目的,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1.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農業結構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導農民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農户中,改變廣種薄收的經濟模式,提高農業的產業化,集約度,通過對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性產品,增加就業,實現增收。二是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牧業是一項低投入、高回報、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適宜貧困地區發展的富民產業。在畜牧業發展上,要實現新的突破,多發展“食草型”動物,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同時要加快畜牧業的市場建設、防疫體系建設、服務體系建設,為畜牧業生產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三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通過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方式,延長農業產業鏈,讓從事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的農民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2.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

從戰略高度認識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不僅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長遠基礎。一是努力普及國中教育。必須把發展教育的重點放在普及國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解決部分少年兒童不上學和中途輟學的問題,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產生。二是通過開設各種培訓班,對一些上過國小、國中或高中的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傳授給他們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爭取幾年內使每個低收入家庭都有一個掌握一至兩門實用技術和經營特長的勞動力,這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既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又有長遠的作用;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中等專業學校、農民職業中學,培養一批中級層次的人才,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轉變扶貧方式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二、三產業,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貧困農户由於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生活消費,維持簡單再生產都比較困難,要想擴大再生產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對於貧困户,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撥款。同時,改變面面俱到的救濟式的扶貧形式,“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4.積極組織剩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勞動力轉移是低收入農户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農民家庭一般有較多剩餘勞動力,但勞動力轉移的能力比較差,轉移的勞動力較少,所以,轉移勞動力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徑,也是一條捷徑。

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搞好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變化,及時有效地保障農民特別是低收入户基本生產權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羣體應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救助和有力扶持,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相關政策,建立農村低收入羣體生活保障體系,保證低收入農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5

在目前全國上下進入法治建設的新時代,我縣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態如何?他們的權利意識、法律保護意識和民主意識的狀態又如何呢?為了解現今我縣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況,更好地加強和增進農民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對我們的法律有正確的態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我們選擇幾個鄉鎮採取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農民法律意識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目前我縣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態

1、傳統的習慣根深蒂固。隨着法治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縣農民法律知識貧乏的現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觀,農民的法律、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衞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總體來看全縣農民的法律意識依然相對淡薄,傳統意識較濃,農村法制宣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法律素養低,害怕打官司,對法律缺乏信任,薄情優先於法。從走訪的人員和媒體披露的大量案件來看,在一部分農民的腦子裏的法律意識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嚴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或者想尋求法律保護,確不知道該如何着手;也有一些像經濟往來的行為,如借款不寫借條,總以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會出問題,一旦出了問題,又無憑無據,無法求得法律的保護;更有甚者,一些村幹部的法律意識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決本村發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決,使得觸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

2、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淺薄。大多數的農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更多的人認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為的發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我們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選票,候選人用金錢買選票的事情屢屢發生。他們不知道這樣濫用自己權利的後果是導致選舉結果並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損壞自己的利益告終,而這種權利、義務意識的淺薄最終不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3、農民法律xx意識存在誤區。覺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xx的手段,特別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徵用賠償等問題上更是望而卻步。由此造成許多本可以通過法律訴訟、司法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的問題,演變成了xx問題。法律意識xx上的這一誤區直接造成對xx的信賴往往勝過對法律的信賴,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xx的工作量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二、產生的原因

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知識面窄,談不上什麼系統的有條理的學習法律法規,廣大農民獲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廣大農民頭腦中所佔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觸犯刑律的行兇、搶劫、盜竊等嚴重侵害國家集體利益和公民生命財產的犯罪,行為人也並非無知到xx是否償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們仍然鋌而走險,這純粹就是法律意識的問題了。

三、針對以上的現象,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1、營造一個大家都積極參與的學法守法的輿論氛圍。現在的傳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類傳媒應該要加大法律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或是法制文藝演出等形式以直觀的.方式入手,來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這個方面,宣傳機構、普法機構應義不容辭的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2、號召有關部門編寫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傳教材。廣大農民的文化水xx都偏低,枯燥的法學理論和法律條文肯定不適應他們,所以要編寫出適合廣大農民的法律學習資料。在我們的農村,各類案件時有發生,法律宣傳的素材應該講並不缺乏,只是説沒有下大力氣、下功夫去收集整理。編寫好宣傳材料,最好條文結合實際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攝農村生產生活與法律相關的電視短片,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這樣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建立一支專業的普法隊伍。首先,這支隊伍應該要具備一定的法律專業水xx,熟悉基本的法學理論。同時,他們也應該要熟悉農村、農民的日常生活,知道農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麼,農民經常發生的糾紛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有針對性地對症下藥、因人施教。在每逢普法宣傳日,搞好法律諮詢活動,散發宣傳資料。普法隊伍得長期做好這項工作,才能促進農民的法律意識的提高。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6

隨着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鎮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已過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於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還有一部分農户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延緩農村的全面小康進程,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也是引發社會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關注農村貧困户的增收問題,對農村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會穩定都具有現實意義。

為了摸清農民貧困產生的原因,我們對XX鎮轄區20户貧困農户進行了調查,在分析低收入農民的現狀特徵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促進低收入農户增收的具體措施。

一、貧困原因分析

10%

對貧困原因調查主要採取對貧困户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根據整體調查情況,貧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貧

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根據調查統計結果,

20户貧困户中有5户是因缺文化致貧。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後,觀念落後是貧困的根源。小部分農民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着土地受窮,也不願昌險出外打工謀生;仍然保持着傳統的勞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不願接受新的技術,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甘願受窮。

2、病、殘致貧。

因病、殘導致貧困的有4户。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户在農村比較常見。雖然我國農村醫療保險發展不斷健全,但仍然有部分地方沒有覆蓋到,而且由農民自身承擔的部分,對貧困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如果是大病,只有聽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3、自然災害致貧。

因自然災害導致貧困的,有2户。因災貧困是目前絕對貧困最根本的原因,對這種貧困,脱貧速度慢,是比較難以改變的一種貧困。貧困農民收入來源基本來自農業種植,碰上自然災害的時候,沒有很好的防範措施,影響到整年的農業收成,導致整年來的心血白費。

4、缺耕地致貧。

因缺耕地致貧的有2户。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隨着XX開發建設的不斷加快,因

項目建設的需要涉及到徵用農村土地,部分村民沒有了耕地或耕地減少。特別是貧困農民失去了經濟來源,雖然靠着優厚的徵地補償款,可是卻沒有另外的謀生手段,此消彼漲的情況下,農民再次走向貧困是必然結果。

5、缺勞動力致貧

因缺勞動力致貧的有3户。3户貧困農民家庭中缺少青壯年勞動力,造成家中沒人種田,收入來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低保救濟。

6、其他方面致貧。

因其他方面致貧的原因,共有4户。如因發放徵地補償款後,農民無事可做,對未來沒有規劃,只會吃喝玩樂,參與;失依孤寡老人等。

二、調查結論

在所有貧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災、因病殘、缺耕地、缺勞力是形成貧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災害是致貧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殘致貧。缺勞力和缺耕地致貧是新時期下出現的兩種原因。隨着XX開發建設的不斷加快,這兩種貧困原因還會更加突出。

三、促進貧困農户收入增長的對策建議

1、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不僅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長遠基礎。一

是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村兒童的上學率,解決部分少年兒童不上學和中途輟學的問題,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產生。二是通過開設各種培訓班,對一些上過國小、國中或高中的農民子女進行職業培訓,傳授給他們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並適當給予一定的補貼;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中等專業學校、農民職業中學,培養一批中級層次的人才,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2、加大扶持力度,轉變扶貧方式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二、三產業,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貧困農户由於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生活消費,維持簡單再生產都比較困難,要想擴大再生產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對於貧困户,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撥款。同時,改變面面俱到的救濟式的扶貧形式,“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3、引導失地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勞動力轉移是失地農户快速增加收入來源的首要措施。失地農民家庭一般有較多剩餘勞動力,但勞動力的個人素質能力等滿足不了社會的生產需求,積極引導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迫在眉睫。

4、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搞好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變化,及時有效地保障農民特別是低收入户基本生產權益的

迫切需要。低收入羣體應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救助和有力扶持,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相關政策,建立農村低收入羣體生活保障體系,保證低收入農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組員:

20xx年10月18日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7

瀘溪縣是我國古代楚國的故地,涵養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散發着古典的藝術氣息,是一處孕育古老文明的風水寶地。通過對文獻資料的考究和參悟,結合實地考察和走訪鄉鎮居民的方法,對瀘溪縣盤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充分結合理論和聯繫實際的方法,對蒐集得到的資料進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瞭解瀘溪縣盤瓠文化的地域分佈和主要內容。深層次的解讀了盤瓠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古典韻味,且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保護性措施和建議,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來保護盤瓠文化,使其永葆歷史的印記和飽經滄桑歲月洗禮所遺留下來的文化氣息。

一,瀘溪縣盤瓠文化的地域分佈。

瀘溪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東南方,東鄰沅陵、辰溪兩縣,西連吉首市,北接古丈縣,南鄰麻陽縣,西南與鳳凰縣毗鄰,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門”。縣境處於武陵山和雪峯山的過渡地帶,是東起華東,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東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東傾斜。沅江沿縣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屬於低山地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瀘溪縣是盤瓠文化的發源地,神祕而秀麗,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內涵,它那婉約的英姿,更加從側面彰顯古老瀘溪的獨特韻味和其絢爛的文化特色。

二,盤瓠文化的歷史沿革。

瀘溪縣歷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盤瓠文化的發源地,據多種出土文物的考證,早在舊石器時代,境內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xx生存繁衍。據説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與盤瓠結婚,隱居沅水流域,此傳説亦淵源於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盤瓠文化,為後世人所傳誦。遠古的盤瓠神話和盤瓠圖騰崇拜在我國南方很多地區廣為流傳,當地的許多民俗事象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盤瓠文化。如以盤瓠《神犬》和辛女圖騰為祖先的祭拜禮儀,以及關於盤瓠和辛女的傳説演變而成的民俗歌舞,繪畫,雕刻,服飾等所有的這一切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盤瓠文化。xx盤瓠文化的內涵極其古老而豐富,特點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嚮往,發人深省,盡顯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時,有關哪裏是盤瓠文化的發源地,歷來眾説紛紜,有會稽説、中原説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懷化、沅陵、鳳凰、瀘溪之説,各執一詞,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然而在1990年10月湖南省瀘溪縣召開的全國盤瓠文化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專家經過多方的論證和考查,確認了瀘溪乃是xx盤瓠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三,瀘溪盤瓠文化的主要內容。

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最普及的一種構成的藝術形式,因為其製作工藝簡單,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愛。從廣義上講,剪紙實際上就是在紙上剪刻,鏤空所出現的一種二維藝術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發揚空間十分廣泛充分展現了古代人民的創造性。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剪紙主要是指用紅紙或其他暖色紙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慶節目中表達美好情感,營造熱鬧氛圍的裝飾品。而實際上,剪紙所使用的紙張顏色是多種多樣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製作工具和制訂對象來劃分,又可以分為剪紙和刻紙兩種類別。其中剪紙以剪為主,以刻為輔,主要用於喜慶節目的窗花和其他裝飾花樣。其分佈地區較為廣泛,例如盛行於我國北方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的民間剪紙。刻紙主要以刻為主,以剪為輔,主要用於服飾的花樣和喜箋的剪輯等,兩種都寄託了人民對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讚美。其中在湘西剪紙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美感及製作手藝,顯示出其具備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藴,顯示出湘西少數民族民間技藝的日臻成熟。

儺面具

巫儺文化是中華文化和盤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年代久遠,早在商周時期就極其盛行,流行於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禮》,《論語》中對此有明文記載。儺面具就是始於這種“重祭禮,信鬼神”的巫儺文化。經過歷代千百年的傳承和演化,它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逐漸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佈地域十分廣泛,我就縣而言,儺面具種類繁多,已經現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獄判官、小鬼、牛頭馬面等,形式豐富,且造型多樣,充分顯示出少數民族的地域風格。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市場經濟的體制變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者由於科學的普及和人們生活的改善,人民價值觀念的轉變。近幾十年來,巫儺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已經銷聲匿跡,所以現在從事儺面具雕刻的人也越來越少。目前這種文化現象僅存在我縣很少的幾個地區。然而就在這僅存的幾個地區中,他們沒有讓這種技藝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他們改進製作工藝,勵精圖治進行改革,並且融入了新時代的潮流氣息和前衞風格,力求在藝術形象上有所突破,使這種傳統技藝得以傳承下去。他們雕刻的儺面具形象猙獰兇猛,怪異獨特,咄咄逼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現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的誇張變形手法,強化儺面具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達到震懾鬼神的目的,給人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另外,其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抓住神靈性格特徵,在眼,鼻,嘴等處進行了誇張的變形處理,顯示了他們獨特的創造力和卓越的見識和非凡的藝術洞察力,在儺面具上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種燧石結核為核心的碳鈣集合體,花蕊部分是堅韌的硅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體組成,由於這種結構的特殊性,所以價值很大,很受人民歡迎。它存在於迄今兩億年前的早二迭流棲霞淺海和沉積巖層中。菊花石的晶體呈灰色或黑色,石中顯現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瀘溪縣碳酸巖石分佈廣泛,為其廣泛存在提供了載體,故我縣有很多菊花石,且種類繁多,形式各樣。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現過,並且有很多的風格和種類,它最先是用於家居的裝飾,後來逐漸發展到送禮和變賣。

於是這一文化現象就當作習慣而流傳了下來,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來,開始大量出現在市面上,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只有部分識貨的商人,政客或分或買,將其運往外地,雕刻創新,製作成價值不菲發商品,進行銷售和變賣,使其逐漸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時,這時人們才認識到菊花石的珍貴之處,才通過各種手段採購和收集,可這時菊花石已經所剩無幾,可謂是有價無市。另一方面,通過藝人們幾十年的'雕刻創作,技術的不斷完善,創新和突破,石雕工藝由原來的浮雕發展成現今的園雕,鏤空雕透雕等。雕刻藝人利用花紋特點找出花團,理清花瓣,添枝加葉,把分散零星的花朵連接成有機的整體,雕刻出生機勃勃的形態和獨一無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眾的審美觀念,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被廣泛的傳播開來,並逐步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

踏虎鑿花

1,瀘溪踏虎鑿花的背景

至今仍流傳於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用於各種服飾及裝飾品的剪紙叫做鑿花,即鑿紙花樣。湘西人習慣叫它“扎花”或“銼紙”,又稱“銼花”。鑿花還有另一種説法,鑿花在苗語中還被稱為“壓本”,“壓”指加工的方式,相當於“鑿”;“本”就是“花”,“花樣”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剪紙不是用剪刀剪出來的,卻是用刻刀鑿出來的,並且有的還保留刺繡的針法,以供別人參鑑。而剪刀只是在作為鑿花的輔助用具,一般是雜作業完成之後,僅供修邊時之用。清代,刺繡也曾被江浙一帶的人稱作鑿花。如清末文學家餘懷在《夫人鞋襪辯》中記載:“吳下婦人。..。..

有鑿花玲瓏,囊似香簏。..。..印香在地者”。説明了舊時“鑿花”與繡花有很大的關聯。在古代,人們只是消極的適應自然,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也只是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手段,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人民的思想,這就使得人們的創造性和發明性得不到xx。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僅侷限於對傳統物質文化的讚賞和對大自然的嚮往,對原始力的讚美,而沒有想過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然和世界。後來,人們在日常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知識和經驗,完善了傳統手工技藝,由此便發展了紙上鑿花這一傳統技藝,並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2,鑿花的作用和意義。

苗族向來是個愛美善繡的民族,由於歷來的傳統風俗習慣,他們十分重視服飾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種形式的繡花,且色彩豐富,充分體現了這一民族的特徵。歷史上先是有繡花,後來才有鑿花,兩者可謂相輔相成,鑿花為繡花提供繡摸,繡花又促成鑿花花樣的不斷創新,使得這兩種微時繡花形式得以不斷完善。苗家婦女一般是先將構思好的花樣剪輯下來,貼在要繡的布面上,再依樣穿針刺繡,遇到好看的花樣,就用紙將它拓剪下來,這部分拓剪工序漸漸成為一個工種,從繡花流程中分離出來,就這樣一些專門繡花的人就出現了。與單純使用剪刀相比,剪紙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複製的鑿花工藝就應運而生了。湘西鑿花多用於繡花底樣,慶典和祭祀活動中的裝飾品,而且後者顏色上有很多講究,喜事一般採用紅紙,喪事一般採用白紙,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圍。

鑿花圖案紋樣題材廣泛,有花草、鳥獸、儺面等。鑿紙花樣不僅是苗族婦女文化生活的一種生產及裝飾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號的載體。由於苗族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頭傳達之外就是類似於鑿花等圖象語言了,可以毫不誇張的説是鑿花這種原生態藝術很好的將苗族傳統吉祥圖形代代傳承了下來。因此鑿花這種“剪在紙上,繡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圖案形成,就成為苗族文化最形象的歷史讀本了。

3,踏虎鑿花的製作工藝。

鑿花的工藝特點形式多樣,主要是以通過祖輩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寫同輩人的作品的形式繼承下來。沈從文先生曾經對鑿花製作工藝作過如下描述:“這種花樣。..。..先把紙張釘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銼刀(即刻刀)仔細戳鏤而成,用細針在紙面上扎許多線路,提示繡法和重點,才算完工”,這就是對鑿花這一工藝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鑿花有幹,濕兩種刻法,但常用的是濕紙刻法,其工藝流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創作畫稿。用鉛筆在白紙上推敲圖案,這就是鑿花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是決定藝術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環,最艱難的一步,因為其初稿水xx直接影響到成品的質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紙層數。選擇同畫稿相當的薄紙,視紙質及厚薄確定要鑿刻的層數。薄紙一般10——16層,稍厚可以定為8——10層。然後,把它們齊整的放在一起,並且每隔4——5層要抹一層粉,以便事後可以順利剝離紙張,因為在刻紙的時候紙張會粘貼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紙釘。將畫稿放在疊放的紙垛上,用針尖在畫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釘眼,用拉力較大的紙質做成紙釘,穿進針眼內撐緊,然後把兩頭多餘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錘錘實,防止紙釘脱落。此步驟是為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於揭紙花樣。

第四步:潤濕紙樣。將浸過的毛巾揪幹後,把紙垛包進毛巾中浸潤30分鐘左右,要求紙垛拿在手上感覺濕潤即可。

第五步:刻鑿走刀。把紙垛放在特定的蠟版上,刻時先用小錘敲緊,落刀時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邊緣,用右手手腕的力量運刀走刀,刻紙的順序為先裏後外,刻完一個地方後要注意檢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過來核實,必要時可以再補上一刀。

第六步:剝揭花樣。仔細檢查正面,反面,確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後,將花樣一張張揭開,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鑿花所用的特製蠟版一般採用木製細膩的硬木為宜,厚為3釐米,寬為8釐米,長為24釐米,內挖一深1.5釐米,寬6釐米,長7.5釐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黃蠟,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攪勻,傾於木版“堂心”,壓xx之後即可使用。鑿花時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勻,走刀如遊絲,刀口始終向內走動,收刀如脱兔,刀痕上下要整齊光滑。花紋之間注意留連綴線,免得剝揭花樣時散架。鑿出的剪紙要光潔乾淨,因為主要是刻刀在多達十幾層的紙版上鑿刻,所以刻出的鑿花一般應有浮雕般的機理效果。

4,踏虎鑿花的藝術特點。

第一:鑿工精巧。線形考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把線條特色歸納為五個字:圓、方、尖、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石快,缺如鋸齒,線如鬍鬚。刻剪技藝高超,工整細膩,刀法穩健精到,刻出的線條暢快,絲絲入扣,表現準確而生動,盡顯流暢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動,構圖工整,佈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紙特有的纖細靈秀,玲瓏清麗的風格。

第二:繁中求簡,簡中求繁。紙型粗糙簡單的紋樣不耐看,華而不實的東西不純真,而繁中求簡,簡中求繁的形式,細膩而不見其假,粗獷而不失其真,併力求構圖嚴謹飽滿。在表現手法上是以陰刻為主,運用簡單的原形進行合理的骨、骼佈局設置。在表現風格上偏重於寫實,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裝飾性。且運用點、線來傳遞有個性特徵的面,採用重複、疏密、對比等形式法則,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來營造畫面。

第三:源於傳統,敢於創新。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時代特色,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其達到傳統與時代特色的和諧共存,並突出其自身特點。其藝術特點就像一幅山水畫,畫質不錯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體現鑿花這門技藝的獨特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

5,結語。

歷史上任何藝術形式的誕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會有一個結合人類生產和生活不斷演進的流變過程。踏虎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須依附於湘西特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這獨具一格的鑿花工藝。鑿花開始源於苗族服飾的紋樣藍本,先有繡花後有鑿花,鑿花豐富了繡花的技藝。鑿花的形成與追求批量生產的經濟效益有關,也符合當時的小農經濟和生產力狀況。因為鑿花不僅體現了苗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記載了苗族“女紅文化”的活的圖象歷史。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價值,那都是中華兒女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髮展和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xx的國粹。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後裔,理應對其加以保護。一種文化事物和一種文化現象都可以作為藝術瑰寶綻放耀眼的光彩,福澤後世之人,重現前輩創文明之路之時的輝煌。

四,關於瀘溪盤瓠文化的保護措施及建議:

由於我國正處在經濟建設時期,在文化領域給予的關注不是很多,相關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有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又由於沒有及時作好文化宣傳,使得人們對於非文化遺產認識還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為,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無形中的流失,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1,申遺。即申請市(州)、省、國家級的遺產保護,以便得到xx的專項保護,突出保護重點,將有力推動其保護進程。同時加強盤瓠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破壞了的進行挽救和維修,對未破壞的加以保護。

2,立法。制訂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保護,法律是保護一項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還要展開普法宣傳,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檔案,還要xx、民族、文化、教育、財政等部門積極配合。建立強效工作運行機制。

3,樹人。大力發展和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需的各類人才,加強遺產保護隊伍建設,精心組織,全面展開,突出重點。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和發展的方針,切實加強對盤瓠文化相關的法律宣傳工作,為保護文化遺產創造良好氛圍。

4,傳承。實施整體保護和多層保護,系列科技手段可以運用於搶救和保護過程中。動員社會各階層力量參與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使得民間文化遺產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護,並傳承和發揚下去。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8

四月12日上午,還地橋鎮國小“三萬”工作組在支部書記葉育祥同志的帶領下,帶着慰問品,一行人來到所結對共建的屏山村,進村入户進行調查、瞭解、慰問了6位貧困户,瞭解了貧困户的家庭情況和當前的困難。其中對重點貧困户胡耀明同志進行了調查、訪談。瞭解了他個人、家庭當前的困難和今後的打算。

訪談人員:葉育祥(還地橋鎮國小黨支部書記,駐屏山村三萬工作組組長,電話0714-3163240)

訪談對象:胡耀明(屏山村17組村民,電話:無)

記錄人員:黃漢章(13872134773

訪談內容:

屏山村的情況介紹: 屏山村位於還地橋鎮以東,東部是鐵山區,南連秀山村,西接紅光村,北靠木楠村。

畝,其中水田619畝,旱地487畝。十六個村民小組。屏山村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這裏的農民主要是依賴本村的私人企業的打工收入。主要從事採掘業,運輸業,打零工,第三產業等。

貧困户的個人和家庭背景介紹:胡耀明,男,

山下人,國中文化程度,下肢癱瘓,常年卧牀不起,完全喪失勞動能力,還需要別人的照料。家裏有五口人,大女兒已經出嫁,小女兒國中畢業後在黃石一家酒店打工,月收入一千元左右。

1 3025人。 47歲,是本村胡家兒子胡奇,1106歲, ) 總人口耕地面積19

在大冶一中就讀高三。妻子黃翠能,43歲,在本村的騰達石料廠上班,月收入近一千元。家裏有田地0.5畝,現在已經被私人開辦的工廠所佔用。有一套一連三的磚瓦平房,現在已經閒置。現在居住在屏峯山下的一個廢棄的廠房裏。家裏還有一個同胞弟弟,早已分家,各自生活。經常得到弟弟的幫助和扶持。

家庭貧困的原因:在

杆去修改家用電線線路,不小心從六米多高的電線杆上摔下來,造成頸椎斷裂,經過搶救保住了性命,

全部癱瘓,右手失去了知覺,從此喪失了勞動能力,長期卧病在牀。還需要長期治療。因而家庭的主要勞力缺失,全落在了妻子一個人身上,孩子都小,一個讀國小,兩個女兒讀國中。家庭收入減少,導致了家庭貧困。

近幾年來主要是靠大女兒、小女兒和妻子打工賺錢來維持家庭的一切開支。在剛摔傷的那幾年經過村領導的反映,得到過政府民政部門的救助,定為低保户、特困家庭,享受過政策的扶持、政府、民政部門的救助。後來由於兩個女兒漸漸長大、讀完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沒有資金繼續讀下去,只有外出打工賺錢,村根據政策取消了他的低保資格,不再享受政策性的救助。他的家庭是還地橋鎮派出所定點的長期救助對象。同時也得到村、村辦企業老闆、街坊的零星贊助,以及孩子在學校享受國家救助部分,即“兩免一補”政策的扶持,讀完義務教育階段,兩個女兒就外出打工,過早地為家庭分憂解難。從20xx年到現在沒有取得任何的政策性的救助扶持。

20xx年春季,在現在居住的地方,攀上電線但導致了大腿部以下部分失去知覺, 2

由於物價的上漲和家庭收入的偏低,胡耀明為了下半年兒子就讀大學所需要的報名費,生活費而着急。期望村、工作組領導、親戚朋友提供力所能及工作,分擔一下家庭的困難。但大都數企業不能夠招收他,企業沒有設立這樣殘疾人工作的車間,再説到企業的`路不好走,不適合輪椅的行走。附近又沒有這樣的適合殘疾人就業的企業。另外妻子要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也不能夠走到遠地方收入高的企業上班,在村領導的多方面交涉之下,妻子才得以在居住地附近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和家庭的照顧都可以兼顧。導致無法改變貧困狀況。

當前最期望鎮政府、民政、村一級的單位部門幫助他解決孩子讀書需要的資金幫助;由於兒子胡奇在大冶一中讀書期間沒有向學校、老師反映家庭困難,申請貧困學生資格,因而沒有享受到學校的救助。以及今後身體需要進行康復而缺少的資金問題;希望今後有機會找到適合殘疾人工作的企業,找到力所能及的一些工作,為家庭多增加收入。

20xx

3 4月15日 年

農村貧困户調查報告9

申請

尊敬的******領導:

我是******村村民***,性別,族別,****年*月出生,身份證號:******************.現在家庭人口***人,由於家庭各方面比較困難,房屋倒塌,無安身之處,於****年在太來信用社貸款*****元,又託人借了****元,才修好了現在居住的***間毛坯房(有圖片)。到****年,由於債務逼的很緊,一家人只好外出打工,這一年一家人省吃儉用地勉強把所有的債務還清,於****年返家後到現在就再沒外出了,想到外邊的錢的確不好掙,這幾年只有耕種自己的這點點土地來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家庭經濟狀況只靠養幾隻雞、豬來變賣,無其他經濟來源。希望上級龍眼觀照給予我的幫助。 我一家人於****年返家後到現在一直都沒外出,我到***辦詢問,説我家一直都是外出户(附有村委會證明),敬請上級詳查。我們村的危房改造、一家一户的院壩硬化,百分之九十九的農户都得到了政府的`解決,我們家呢?一直什麼都沒有。當然不是國家欠我的,只想到別人家家裏各種家電、傢俱什麼都買得起,每次的扶貧項目扶貧款別人家都能得到享受。我們家連吃飯都成問題,就連一台最便宜的電視機都買不起。現在我又患病在身,不能出去打工掙錢,沒什麼經濟來源,勞動力僅僅只有我愛人一個。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希望上級伸出援助的手,能拉我一把。助我熬過這個難關,等我好起來了,定將感恩不盡!

此致

敬禮

申請人:*************村民

**** ****年**月**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q5yn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