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登山》教學設計

《登山》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山》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登山》教學設計

《登山》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鍊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鍊”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繫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並通過查工具書,聯繫上下文理解新出現的字詞。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併),再劃分結構段,概括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概括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併),劃分結構段,再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在簡介故事發生的背景中,解釋“俄國十月革命”“列寧”“沙皇(hu2ng)”“波蘭革命者”等詞語(見“資料”)。

1.初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課文寫了一個“登山”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誰在登山?為什麼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為什麼一去一返都要走這條路?課文最後一段話,你怎樣理解?

(二)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1.讀准以下翹舌音:

“剎(ch4)那”的“剎”、“閃爍(shu^)的“爍”、“解釋(sh@)”的“釋”。

2.區別多音字:

“剎(ch4)那”的“剎”,又讀“sh1”的音,如“剎(sh1)車”,是止住的意思。“薄(b@)的”,這裏的“似”不要讀成“s@”的音。“咱們得(d7i)每時每刻……鍛鍊自己的意志”,這句話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讀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仍(r6ng)舊”的“仍”不要讀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讀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幾個字的寫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寫一豎。“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寫一點。

(三)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概括性的詞語,再歸納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併):

第1自然段:列寧為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2自然段:列寧請巴果茨基作嚮導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條危險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險。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動着。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去,列寧緊跟後邊。

第16、17自然段:列寧一步步走過危險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們登上山頂,觀看了壯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時列寧仍要走那條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寧先走過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來問列寧,為什麼還要走那條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寧説革命者應隨時隨地鍛鍊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讀課文時,“一邊讀,一邊想”的問題(答案要點畫在課文中)。然後,課堂議論,歸併自然段段意,再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學生注意:作者為了把一件事情敍述清楚,總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寫。某一個階段的意思連接得比較緊密,就形成了一個段落。當一個段落過渡到下一個段落時,一般情況下,又可能時間推移了,或地點轉換了,或情節發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寧為了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並且説這是為了鍛鍊自己的意志。

根據以上三段段意,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重複的詞語可以略去)。自己歸納後再小組討論,最後全班歸納,教師評議。

通讀課文注意語言的速度和感情。對話部分,注意人物説的話和作者的敍述語要分明。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閲讀課文,深入瞭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二)結合閲讀課文學會本課新出現的詞語,並會用“閃爍”、“鍛鍊”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進一步閲讀課文中,深入瞭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第一課時歸納的課文主要內容。再要求:試用一句表示誰、做了什麼的話,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列寧為了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鍊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課,講了列寧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鍊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課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發生的什麼?

(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前;地點——普羅寧;人物——列寧,以及列寧隱居普羅寧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隱居”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隱居”?換成“居住”行不行?為什麼?

“隱居”是隱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敵人的搜捕。換成“居住”就沒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齊讀第一段,提問:

如果不要這一段,直接從第二段説起,可以不可以?為什麼?試着讀一讀,看看。

(沒有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羅寧是個什麼地方,列寧為什麼到這裏來,故事發生在什麼時期,這些都不知道,顯得故事很不完整,給讀者留下不少疑問。)

(三)閲讀第二段:

1.指名讀(或自由讀)第二段,邊讀邊思考: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為什麼要走近路?

(出發晚了點兒,走遠路怕趕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危險的小路)

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

(“路寬只能容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2.小路怎樣危險?看看105頁上的插圖,具體説,小路危險在哪裏?看後再回答。句子裏有個“容”,“容”這個詞在句子裏是什麼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納,在這裏就是“擱”“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隻腳”説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擱一隻腳的寬度。這樣窄的小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亂,就有掉下深淵的危險。“深淵”,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這條危險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經走過的。這次他先通過時,是輕鬆的嗎?

(不輕鬆。)

從哪些地方看不輕鬆?這進一步説明什麼?

(巴果茨基“背貼着峭壁”的“貼”;“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免得看了緊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碎小”“慢慢”“移動”説明因為緊張、害怕而倍加小心。走過最危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看到列寧跟在他後面,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大聲喊:“往回走!”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擔心列寧掉下深淵。從巴果茨基的這些動作、表情看,他走過時,也是提心吊膽的,可見,小路的確是危險的。)

4.那麼,列寧是第一次走這條危險的小路的,他表現怎樣?

(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後邊,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寧“頭昏目眩”了。説明列寧也害怕了。)

但是,列寧面對眼前的危險,儘管“頭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樣看待和處理的呢?

(列寧“站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動。”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危險的小路”這又反映了什麼?大家議論後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寧雖然害怕,但他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面對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

5.列寧和巴果茨基終於登上山頂了。他們觀看的日出景象怎樣?讀一讀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壯觀。難怪他們冒險前來觀賞。)

6.日出景象究竟怎樣美麗,怎樣壯觀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據課文在這段話的括號裏,填上短缺的詞語。再比較填寫的這些詞語是不是可有可無,它們在句子裏的作用怎樣?

他們登上山頂,一股( )陽光正好射穿( )的薄霧。遠處( )湖水開始反射出( )亮光。山頂上的雪( )變成粉紅色,( )露珠兒也開始閃爍着光芒。( ),鳥兒們放開歌喉,( )唱了起來。

(所填寫的詞語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它們在句子裏起了形容、修飾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動、形象,顯出壯觀。不只是看見了陽光、湖水、雪、露珠兒,聽到了鳥兒叫,就覺得優美、很壯觀,關鍵是看到了什麼樣的陽光、什麼樣的湖水和什麼樣的雪,鳥兒叫得怎樣動聽,等等。)

(三)閲讀第三段。一邊讀一邊思考:

1.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時,第二次走了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況有:①巴果茨基説不必走原路,而列寧堅持仍走原來的小路;②走的時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危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走過去。)

2.列寧毅然決然地走過去,“毅然決然”是什麼意思?查查工具書。

(“毅然決然”是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列寧為什麼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呢?當巴果茨基問起列寧時,列寧是怎樣“解釋”的?從課文第三段找出答案來。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隨時隨地鍛鍊自己的意志。”)

3.課堂討論列寧説的三句話。

提示:列寧説的三句話,用了三個句號。每一句話有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話之間,又都有着密切的聯繫,而且一句比一句意義深。

①列寧為什麼還要走這條危險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寧這樣回答表明什麼?

(表明小路的確危險,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況,對自己害怕的事情,總要躲避,不去做。為什麼列寧對害怕的危險小路不遠離,還要走呢?列寧回答的第二句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這句話有什麼含義?面對危險的小路,列寧是怎樣沒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的?

(列寧面對危險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沒有躲避這種害怕,而是迎着危險帶來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戰了。這是一個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

③列寧為什麼要一次次面對危險和“害怕”,不讓它們壓倒,而是迎着它們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話,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自己的意志。”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什麼?

(咱們得鍛鍊自己的意志。)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怎樣理解?

(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

(四)小結:

“登山”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俄國的霍德扎寫它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講述列寧登山的故事,讚揚他自覺地抓住每一個機會,鍛鍊自己的意志品質。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危險、害怕是怎樣做的?今後有什麼打算?簡單地説一説,議一議。

(五)再讀列寧説的三句話,然後再讀一遍課文。佈置課下用“閃爍”、“鍛鍊”造句。

讀一讀課文原句,進一步理解兩個詞的意思和用法:

1.“閃爍”,是指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課文原句是描寫山頂上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兒,在初升的陽光照映下,光芒一閃一閃,忽明忽暗。

例句:閃爍——入夜,商廈門前的霓虹燈廣告,不停地閃爍着五顏六色的光芒。

2.“鍛鍊”是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如:上好體育課,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課文中列寧説的“鍛鍊”,是指通過某種活動或鬥爭,培養勇敢、堅強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格,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鍊自己的意志”的機會。

例句:鍛鍊——學習上會不斷遇到困難,我們要迎着困難去克服它,戰勝它,天長日久,這對我們是個很好的鍛鍊。

《登山》教學設計 篇2

一、中心着手,導入教學

1,齊讀課題

2,(投影片出示最後一節)學生齊讀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列寧説,“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自己的意志。”

二、中心突破,指導讀悟

1、“就是因為我害怕它。”這裏的“我”指誰?“它”指什麼?

2、我為什麼害怕它?哪些句子體現了路的險?

1)學生閲讀討論

2)教師點撥後歸納

A從對小路的描寫看出險:

路寬只能容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B從對巴果茨基的行動看出險:

巴果茨基背貼着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

C從巴果茨基的語言看出險:

“您看看,是這樣的路。”巴果茨基説,“您不能從這兒過。”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聲喊。

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以上的描寫,並引導學生仔細體會路的'險。

3、過渡:既然路這麼險,列寧走的時候是什麼樣的?

1)從哪裏看出列寧走的時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寧跟在他後面,就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

指導朗讀,卡片出示:頭暈目眩(齊讀)

2)列寧在困難面前是退縮了還是堅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寧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這段危險的小路。

指導朗讀

4、列寧為什麼堅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話講是什麼原因?

(投影出示)

“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

指導朗讀

5、過渡:列寧在巴果茨基地帶領下,終於通過了那段險路。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峯”!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齊讀日出的景色

6、在下山時列寧又走了那條險路,自讀課文第三段,找出列寧第二次過險路的那段話,並用填表的形式比較兩次走各有什麼不同?

走小路的原因

誰先走

在最險處的表現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險路的句子)

“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説完,就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教學“毅然決然”,指導讀。

7、再讀最後一接列寧講的話,體會列寧是如何磨鍊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題

1、列寧走的這條險路好比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哪些東西?

2、他走險路時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3、再次齊讀最後一節列寧的話,感受列寧不怕困難、時刻鍛鍊自己意志的精神。

《登山》教學設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通過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獨立理解詞語意思。

2、學習按提綱給課文分段,繼續學習説段落大意。

3、初步瞭解課文意思。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詞,初步瞭解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揭示課題,提出問題。

2、簡介當時時代背景。(十月革命、隱居)

二、初讀課文

1、獨立學習生字詞,理解詞意。

2、聯繫課題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檢查自學

1、抽讀生字詞,説説自己是怎麼學會的。

2、指名分段讀課文。

3、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指導分段

1、課文寫登山這件事,分哪幾個過程?

2、根據課後題2給課文分段。

3、討論、説段意。

五、課堂練習

1、抄寫生字新詞

2、自由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概括課文段落大意。

2、能背誦寫日出景色自然段與最後一個自然段。

3、懂得革命者要有勇氣走戰勝困難,而不應讓害怕征服自己,時時、處處鍛鍊自己的意志。

教學重點: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難點:理解句子含義、背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輕聲朗讀,思考有沒有疑難問題?

2、討論:

(1)第一自然段告訴我們什麼?從“隱居”一詞你知道了什麼?

(2)“四周環繞着巍峨的高山”説明什麼?

3、讀列寧與巴果茨基的對話。

4、用一句話概括。

5、説説段意。(誰選擇一條什麼樣的路去幹什麼)

二、學習第二段

1、默讀。説説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列寧他樣走的是一條危險的'山間小路?想象當時的情景,讀出危險的氣氛。

2、説説對這些詞句的體會。如果你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會怎樣做?(過小路的危險和列寧戰勝困難的勇氣)

3、朗讀“登上山頂”這一自然段,欣賞山頂觀日出的壯麗景色。想象背誦。

4、討論:當時列寧他們心情會是怎麼樣的?

5、練習説段意。

三、學習第三段

1、朗讀列寧和巴果茨基的對話。

2、討論:為什麼列寧要堅持仍然走那條小路回來?

3、體味課文結句:“讓害怕征服自己”是什麼意思?

用自己的話説:革命者不應該怎樣而應該怎樣?

説説自己的想法。這句話對你有什麼啟發。

4、指導背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1)理解三句話的內在聯繫

第一句是因果句,先説結果後補説原因。

第二句,從登山這件事得出一個道理——革命者不應該害怕困難。

第三句點明應該怎麼做?(每時每刻處處鍛鍊自己)

(2)抓重點詞語背誦。

五、課堂練習

1、按課文內容填空。

當他們登上山頂時,一股()的陽光,突然穿()山前的薄霧。遠處()的湖水開始發出()的亮光。山頂上的雪()變成了玫瑰色,矮樹叢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兒也()光芒。這裏,好像是在誰的()下,鳥兒們放開歌喉()地唱了起來。

2、列寧堅持仍然走那條險路回來,是因為()。

《登山》教學設計 篇4

《登山》(六年制第八冊)講的是革命導師列寧登山看出時兩次走過臨近深淵的那條小路,自覺磨鍊意志的故事。如何把課上得情趣盎然而又訓練到位呢?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畫、演、寫、議,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效地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

一、畫一畫,認識小路的險。

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險”的有一個句子,即:“路寬只能容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學生只在充分理解了“險”,才能充分認識列寧堅持走這條險路的勇氣和魄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根據文字描述繪製簡筆畫,幫助學生體會小路的“險”。

師:列寧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登山看日出,走的是一條怎樣的路?

生:走的是一條窄小的路。

生:走的是一條危險的路。

師:對!請你們噹噹小畫家.根據第10小節的文字描述,把這條又窄又險的小路用簡單的幾筆畫下來,好嗎?

(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動筆。教師選派一位學生上台板畫。數分鐘後,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評議。)

師:(指着圖)面對這麼窄、這麼險的小路你相刻了什麼?

生:我想,走在這麼險、這麼高的小路上肯定要心發慌、眼發花。

生:我想,這樣的小路很難行走,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摔得粉身碎骨。

(有簡筆畫的形象作直觀的支撐,就豐富了學生對“險”的形象感受。)

二、演一演,體驗列寧的臨危不懼。

課文的重點是列寧兩次走危險的小路。第一次走險路寫得比較詳細,如何讓學生從中感受列寧不是艱險、迎難而上的意思品質?我設計了“表演”這一環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

師:我們把列寧第一次走險路的情景表演出來,好不好?生:(興奮地)好!

師:我們先來準備一下道具。(指着台前)這裏可把什麼當小路?

生:(發現牆邊兩張長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長凳接起來靠在牆邊當小路,把黑板當峭壁,凳下面當深淵。

師:(依生所言擺好道具)真聰明!那你們是想當巴果茨基呢,還是想當列寧?請先定好角色,然後認真地熟悉“劇本”,特別要演好哪些動作,可加上小圓圈提醒自己。

(學生興致勃勃,紛紛鑽研“劇本”。老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閲讀後,請兩個學生上台表演。)

師:剛才大家親眼目睹了列寧在巴果茨基的帶領下走險路的情景,現在你想説什麼?

生:我從巴果茨基走時的動作、神態中,看出他走的時候也提心吊膽的。列寧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寧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可見列寧這時是害怕的,但他沒有後退,而是勇敢地走了過去,可見他多麼堅強。!

生:列寧頭昏目眩時,又定了定神鼓勵自己:列寧啊,你是一個大無畏的革命者,面對危險、困難一定要堅強地闖過去!於是他不慌不忙地走過了危險的小路。

通過“表演”這一活動形式,既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強化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三、寫一寫,想象列寧的毅然決然。

列寧第二次走險路,課文沒有作用敍述,只用了“毅然決然”一詞進行了概括。文中還配有一幅插圖。圖意表現了列寧第二次走小路時的堅決小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藉助插圖,圍繞“毅然決然”寫一段話,為學生創設練筆的機會,提高其表達能力。

師:(指着掛圖)請問,這裏的“毅然決然”是什麼意思?

生:是指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師:對!那列寧究竟是怎樣毅然決然地走過去的?請你們噹噹小作家,仔細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寫一段話好嗎?(提示寫作開頭:“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説完,就……)

學生興致勃勃,積極投入到寫作之中,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讀一讀?

生:(讀)“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説完,就踩上了小路。他背貼着峭壁,扭轉了頭,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走到最險的地方,列寧兩手扒得更緊了,他屏住氣,小心翼翼地側着腳步,順利地走過了這段危險的小路。

拓寬課文情境,尋找寫作題材,既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又讓學生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在運用中得以遷移和內化。

四、議一議,學習列寧的可貴品質。

文末一段列寧説的三句話,是全文的中心所在。通過前面的教學,學生已充分認識列寧兩次走險路的膽識和毅力。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讓學生受到列寧堅強意志品質的強力感染。

師:你們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有的比較膽小,你們有沒有注意自覺鍛鍊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來聽課。我就不敢舉手,列寧的言行給了我啟示,給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戰勝恐懼,做個勇敢者!

生:雖説我是四年級學生,但還不敢一個人睡覺。我要以列寧為榜樣,不放過每個可以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

生:作業中的每道難題也好比是前進路上的“險關”,我們要冷靜、自信,不退讓,勇敢地去克服、戰勝!

學生緊扣課文內容,聯繫內容,暢談感想,既深入領會了文章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落到了實處。

《登山》教學設計 篇5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同學們,我今天要介紹一篇好文章給你們,想了解嗎?(板書)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

三、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

1、指導朗讀。注重表揚、激勵,激發朗讀興趣。(這一次讀,要比初讀課文時讀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談精讀課文之後的感受。

3、鼓勵學生表演課文內容。

⑴指名上台表演。

⑵讓表演的學生評價剛才的表演情況。

(學生自主地進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內涵。)

4、質疑:同學們還想知道什麼?

(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列寧下山為什麼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他第一次走與第二次走有什麼不同?課文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列寧説的那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5、教師歸納學生的疑難問題。

四、課堂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列寧兩次登山的經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2、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作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

(出示上節課歸納的疑難問題)

1、課文的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

2、列寧下山時為什麼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與第一次有什麼不同?

3、“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自己的意志。”這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二、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1、自學課文,試着解決疑難問題。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歸納意見。

3、班上交流彙報。

⑴解決第一問題。可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瞭解列寧和巴果茨基登山時走的是一條什麼樣的'路。(路寬只能容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小路之險,作者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感覺的描寫反映出來的。(巴果茨基的語言:“路太窄,又太危險,要經過深淵邊上。”“您不能從這兒過。”動作:“貼、扭、不去看、移動”。列寧的感覺:“頭昏目眩”。)然後讓學生讀寫景的那段話,抓住“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起來。”這句話引導學生讀一讀,議一議,進行交流。感悟到:“鳥兒的歌唱”,不僅僅是為列寧看到自然風光而唱,它彷彿為列寧勇敢地走過小路而慶賀,更使人體驗到了“無限風光在險峯”的意境。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了列寧為自己走過險路,飽覽到美麗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⑵解決第二個問題,關鍵是引導學生讀懂列寧説的那段話,從中找出原因:

①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走這條路。

②作為一個革命者,要勇於戰勝困難,而不是迴避困難。

③作為一個革命者要時時處處鍛鍊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

①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

②列寧先走。

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⑵齊讀最後一段課文。

⑵聯繫實際,談一談這段話對你有什麼啟發?

三、延伸拓展

既要鍛鍊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樣做才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同學之間交流一下這方面的體會。

四、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繫生活實際,談一談學習本文後的體會。

【板書設計】

《登山》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分析:

本文記敍了十月革命前,列寧與波蘭革命者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堅持走靠近深淵的小路鍛鍊意志。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列寧自學鍛鍊意志的品質,聯貫系實際與同學交流,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學重、難點:

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鍛鍊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嗎?知道關於他的什麼事情呢?誰願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談學習、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説我們學過的有關他的什麼文章。

(學生自由發言)

師: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又講述了這位偉人的什麼故事呢?(板書:14課《登山》)

二、自由閲讀交流收穫

1.自讀課文,根據“閲讀提示”的要求,採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或輕聲讀,或默讀,或邊讀邊畫,或兩人一起讀,讀通文句,瞭解課文內容。

2.交流自學情況

(1)指名分部分朗讀課文

(2)試着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

3.學生質疑,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三、研讀課文談談體會

1.帶着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研讀。

2.鼓勵學生放膽地讀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記到課本空白處。

3.同桌和小組交流讀書體會。

4.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點撥、輔導。

問:

(1)列寧兩次是怎樣走過那段危險小路的?

a.找出文中寫列寧上山、下山的部分讀一讀。

b.找兩名學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兩次走小路,藉助想象,進行表演)

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兩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體會列寧當時的心情。

(2)山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一種怎樣境界?

(生:自然景色優美,襯托出列寧和巴果茨基歷險登頂後的喜悦之情。)

師:作者借景抒情,讚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質,將這段話背下來。

(3)列寧為什麼要在走過險路後才肯解釋重走那條路的原因?

(學生回答後,師:列寧是個重實踐的人,説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説。這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一種品質。)

(4)列寧最後所説的話應該怎樣理解?

“因為我害怕它”,表明列寧毫不掩飾自己的弱點;

“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表明了一個革命者應該具有的敢於和膽怯做鬥爭的正確態度;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棄任何一次鍛鍊意志的機會。

(結合課文插圖,朗讀這段話)

四、討論、小結

1.聯繫自己的生活實踐,説説你有什麼收穫?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鍛鍊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收集的有關鍛鍊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書設計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險路

列寧 鍛鍊意志

回 還走險路

《登山》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登山》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冊教材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行動的詳細描寫,突出了小路的危險;再用優美的語言展現了日出美景,借景抒情,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的喜悦之情;最後再走小路返回,並以列寧的話點明中心即“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自己的意志”。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要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可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人物的語言、行動,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對話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讓其思維在互動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昇華。

二、學校與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中山國小)教學設備較齊全,具有設備齊全的多媒體教室。

我班學生共有68人,大多來自城市,基礎較好,自主合作學習能力較強。

三、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2個生字。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中學習。

3、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品質,並能聯繫生活實際,與同學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聯繫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後一段話的含義,這也是教學的難點。

五、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讀,激發興趣。

1、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略讀課文——14課《登山》。

(板書:登山)

2、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誰登山?怎麼登山?為什麼登山?)

(以提問的方式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表白自己的想法,從而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加以鼓勵,鼓勵孩子們從中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去感知課文。)

2、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找出有關語句説一説。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讀,讓學生養成在讀中思考的習慣。)

(三)細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1、默讀課文,自主探究,學生與文本對話。

動筆讀書:畫出文中描寫小路很危險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假如這條小路就在你的面前,你會怎樣?畫出描寫列寧是怎樣走小路的句子,邊讀邊想象畫面。

(培養默讀能力,邊讀邊畫邊思考,養成良好的讀書方式。)

2、學習小組交流後彙報,師生與文本對話。

選兩組同學表演第一次走險路的經過,走進文本,用心感受。

(板書:窄、危險、深淵、背貼着、扭轉頭、慢慢移動,頭昏目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通過學生的創造表演、親近文本、走近文本,積累語言、內化語言、運用語言。)

假如你是列寧,你會怎麼做?(指導品讀)

(讓學生用心感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賞讀課文,品味體會。

1、指名讀“日出美景”這一自然段。

2、結合課件,讓學生邊讀邊感受自然美景。

3、配樂誦讀,品味體會。

假如你是他們倆,歷艱險後,飽覽這一美景,你的心情會怎樣?(指導賞讀)

(國小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出示課件,再伴以和諧的音樂,使孩子們彷彿走進了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中,從而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五)再讀課文,體會思想。

1、返回時,列寧是怎樣做的?他為什麼這樣做?

(板書:毅然決然)

2、回顧課文,談談你對最後一段話的理解。

(板書:鍛鍊意志)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

(六)朗讀拓展,昇華理解。

你知道列寧堅持鍛鍊意志,領導革命的事蹟嗎?(教師簡介列寧在白色恐怖的條件下,堅持鍛鍊自己意志的事蹟,增加感性認識。)

(豐富學生的讀量,使學更好的理解文本)

(七)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1、小組的討論。

聯繫實際談體會,並説説在生活中(游泳、登山)怎樣才能既鍛鍊意志又注意安全?

2、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小結,齊讀列寧的話。

3、課外拓展:收集有關鍛鍊意志的名言。

(注重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讓學生學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悟,把學習語言和塑造人格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人文精神。)

教學自我評價

(1)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讀中昇華;

(3)學生表演,內化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4)“日出課件”形象地讓學生感知文本,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當然,在實際組織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學生“寫”的機會相對而言偏少;不能顧及全體學生。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去改進、去創新。

附板書設計:

危險

深淵

背貼着

扭轉頭

慢慢移動

頭昏目眩

毅然決然

《登山》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畫一幅登山遊戲線路圖,在製作棋子,大家一起玩一玩。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難點、重點:畫一幅登山線路的遊戲圖,進行登山遊戲比賽活動。

教具準備:範作、彩泥、彩色筆等。

學具準備:彩色橡皮泥、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知

1、組織教學。

2、欣賞老師的製作的登山圖,請個別同學上台和老師一起玩一玩。

3、揭示課題:登山遊戲

二、探索新知

1、觀察書本的圖例,説説他們做的和老師有什麼不同?

2、學生回憶,班級以前組織秋遊登山活動,所走過的線路,或自己和父母出遊所爬過的山,可以分為幾個停靠點和終點。

3、組織各小組討論,怎樣把登山線路圖繪製成一張登山地圖,製作初稿。

4、學生彙報討論的結果,進行交流。

5、教師結合學生的想法,提出幾點意見和看法。

6、師按照個別學生的想法和學生共同在黑板上繪製一張登山遊戲圖,稍做示範。

三、綜合實踐

1、作業:學生分小組進行繪製一幅登山遊戲線路圖,同時用彩泥製作下棋必需的棋子。

2、要求:路線清晰、構圖完整。

四、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練習製作

五、總結

1、彙報遊戲:學生以小組為主進行登山遊戲玩一玩。

2、展示作品,交流心得。

3、總結,佈置下節課工具並要求同學整理好教室,做好保潔工作。

《登山》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深淵”等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後第一題的三個問題。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時時鍛鍊意志對人的成長的幫助與作用。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説的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整體感知

1.課前師生圍繞名言、格言展開話題,在此基礎上引出列寧對巴果茨基説的一段話: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鍊自己的意志。”

2.引出課題:登山。

3.瞭解預習情況。

a.這段話是誰説的?(結合課件簡介列寧)

b.列寧在什麼情況下説這段話的?(初知課文大意)

二、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説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麼?(學生自主提問)

3.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從哪裏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學習成果。

a.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

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評一評剛才表演時有沒有把路的“險”充分表現出來。着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舒了一口氣”“險些”“頭昏目眩”等詞句。

b.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段落,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5.小結小組學習情況。

6.課件展示日出美景,配樂範讀15自然段。

7.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展開辯論,昇華認識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聖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萬一掉下去,後果會不堪設想……那麼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説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佈置課外作業。

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週後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登山》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登山》一文是一篇10分典型的敍事性的文章,記敍了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隱居在普羅寧期間發生的一個故事。

二、學生分析:

1.列寧,對於學生們而言,是一位比較陌生的人物他們只是聽説,列寧到底是誰?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如何?這些,他們都一無所知。因此,引導學生們對於列寧本人以及所處時代背景的相關資料進行蒐集、整理、交流至關重要。

2.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存在一定的難度。課標中對於中年級段的要求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能複述敍事性作品的大意。本文的脈絡比較清晰,複述故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主要就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問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求學生能夠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把《登山》這個故事概括出來。要引領學生們紮紮實實地經歷一個從比較詳細的複述到比較簡要的概括的過程。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們的整體感知能力才會逐步提升。

3.文章中所提到的如此危險的小路,學生們卻從未看見過。因此,感悟起小路的險來,會有些困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直接以及間接描寫小路危險的相關語句,運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觀看插圖,換詞感悟,大膽想象,感情朗讀”等多種方式,理解詞句的意思,深入體會小路的危險。因為,只有把小路的險理解充分了,才能更加凸現出列寧的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可貴品質來。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學生們而言,會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蒐集列寧的生平資料、相關故事以及名言,觀看列寧的故事影片。

2.正確認讀課文中的生字,掌握要求會寫的生字。能,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巍峨、峭壁、深淵、頭暈目眩、毅然決然等等。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學習默讀課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列寧的不畏艱險、勇往直前、自覺鍛鍊意志的可貴品質。

5.勾畫描寫小路危險的語句:對於直接描寫小路危險的語句,引導學生運用藉助詞典、換詞對比、觀看插圖、聯繫生活、感情朗讀等多種方式體會其險;對於間接描寫小路危險的語句,即:描寫巴果茨基走小路的經過的語句,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展開想象,感悟巴果茨基的提心吊膽,進一步體悟小路之險。

6.積累精彩句段:山頂的美麗風光,列寧的名言(課內與課外)。

四、教學過程:

(一)資源共享 ,走近人物

1.師大屏幕出示,與學生分享名人名言。

2.生交流課前蒐集的列寧的名言。

3.檢查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對列寧瞭解有多少?

4.説一説在自己心中列寧是個什麼樣的人?

5.引出課題,板書課題,讓學生注意觀察“登”字的筆順和結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交流不理解的詞語。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巍峨、峭壁、深淵”等詞語的意思;運用聯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頭暈目眩、毅然決然”等詞語的意思。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正音。

3.指名讀全文。

生朗讀,其他同學關注:聲音洪亮、正確、流利。

默讀課文,説説課文主要內容

4.默讀課文,説説課文主要內容

5.生再次自由讀文,複述故事

全班交流:

學生複述時,教師引導,主要內容應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1)列寧隱居在普羅寧的時候,一天早晨,他請波蘭革命者巴果茨基做嚮導,上山頂去看日出,可是出發晚了點。

(2)為了看到日出,他們走了一條“路寬只能容下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的極其危險的小路。終於,他們登上了山頂,看到了日出。

(3)下山時,為了鍛鍊意志,他們仍舊走了那條危險的小路。

6.理清課文的層次,哪部分寫的是第一次走小路?第二次走小路?

(三)品讀課文,用心體驗

1.第一次走小路。

(1)結合“路寬只能容下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來談。

路究竟有多寬?用手比劃。看圖片,再比劃。這裏,為什麼用“容”而不用“放”?峭壁是什麼?深淵呢?掉下去會怎麼樣?你能把小路的險讀出來嗎?生嘗試着讀。

(2)結合巴果茨基的表現來談。

巴果茨基背貼着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13自然段)走過了最險的地方,巴果茨基輕輕地舒了一口氣,才回過頭來看列寧。(14自然段)

2 .列寧的勇敢:

師:從1—16自然段中,你們除了感受到小路的極其危險以外,還感受到了什麼?

全班交流:

3.山頂的風光:

師: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走過了令人膽戰心驚的小路,列寧與巴果茨基站在了山頂,他們用勇敢迎來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峯啊!讀讀第17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答:景美,心情愉悦。師板書:美麗、喜悦。

師:就請同學們懷着愉快的心情,把這美麗的景色讀出來。

指名配樂讀,齊讀。

4.第二次走小路:

師:山頂的美景多麼令人陶醉呀!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列寧和巴果茨基開始往回走。仔細默讀18--27自然段,看看你又能感受到些什麼?

生默讀,勾畫。

(1)回去時,不用趕時間,完全可以不走那條危險的小路,可是列寧為什麼還要走?

(2)列寧為什麼非要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地鍛鍊自己的意志呢?

(四)濃縮格言,激勵進步。

師:同學們,列寧是偉大的革命導師,他説的這段話已經成為了教育後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同學們,也許將來你們都能成為名人,未來的名人們,你們認為應該怎樣對待困難、磨鍊意志呢?用自己的話試着寫一寫。

1.生寫格言。

2.交流格言。

師:欣賞到壯麗的日出,體會到做人的方法,這些是列寧的收穫,也是我們的收穫,讓我們再讀一讀課文的最後一句話,把它記在心裏,帶到生活當中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也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和困難,只有像列寧那樣,敢於面對困難,挑戰困難,隨時隨地地鍛鍊自己的意志,我們才能戰勝困難,走向成功。老師希望大家能把自己寫的這些話,當作自己的名言,時時刻刻地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4登山

去走險路的原因——看 日 出——無限風光在險峯

回走險路的原因——鍛鍊意志——徵 服 害 怕

《登山》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鍊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鍊”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繫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

教師與學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揭題

(課前師生一起背誦《沁園春》、《釵頭鳳》、《青玉案》等古詩詞,然後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格言)

師:同學們,剛才的談話,表明大家蒐集到了不少的名人名言、格言,好多也是我所喜歡的。不過我最喜歡的是這樣一段話:(課件展示列寧對巴果茨基説的一番話)“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鍊自己的意志。”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段話選自——

生:(齊)《登山》

師:對!(點擊課件,出現“——選自《登山》”字樣)

下面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我要提兩個問題,搶先舉手的同學才有發言的機會。第一個問題是:這段話是誰説的?

生:列寧。

師:對,大家看,這就是列寧。(課件出示列寧頭像和相關簡介)列寧,生於1870年,逝世於1929年,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領袖,馬克思、恩格斯事業和學説的繼承人,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人。第二個問題:這段話是列寧在什麼情況下説的?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條險路時説的——

重現式提問,突出主人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故事背景。

二、初讀課文

師:自由讀課文思考:那他第一次走這條小路是為了什麼?

生:看日出。

師:好,下面請大家自己讀讀這段話,想一想有什麼不懂,待會兒提出來。

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學生潛心閲讀文本的過程,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

三、演一演,體驗列寧的臨危不懼

課文的重點是列寧兩次走危險的小路。第一次走險路寫得比較詳細,如何讓學生從中感受列寧不是艱險、迎難而上的意思品質?我設計了“表演”這一環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

師:我們把列寧第一次走險路的情景表演出來,好不好?生:(興奮地)好!

師:我們先來準備一下道具。(指着台前)這裏可把什麼當小路?

生:(發現牆邊兩張長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長凳接起來靠在牆邊當小路,把黑板當峭壁,凳下面當深淵。

師:(依生所言擺好道具)真聰明!那你們是想當巴果茨基呢,還是想當列寧?請先定好角色,然後認真地熟悉“劇本”,特別要演好哪些動作,可加上小圓圈提醒自己。

(學生興致勃勃,紛紛鑽研“劇本”。老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閲讀後,請兩個學生上台表演。)

師:剛才大家親眼目睹了列寧在巴果茨基的帶領下走險路的情景,現在你想説什麼?

生:我從巴果茨基走時的動作、神態中,看出他走的時候也提心吊膽的。列寧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寧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可見列寧這時是害怕的,但他沒有後退,而是勇敢地走了過去,可見他多麼堅強。!

生:列寧頭昏目眩時,又定了定神鼓勵自己:列寧啊,你是一個大無畏的革命者,面對危險、困難一定要堅強地闖過去!於是他不慌不忙地走過了危險的小路。

這一活動形式,既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強化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

1、師: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誰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

理清課文思路,學習概括課文內容的基本方法。

二、寫一寫,想象列寧的毅然決然

師:(指着掛圖)請問,這裏的“毅然決然”是什麼意思?

生:是指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師:對!那列寧究竟是怎樣毅然決然地走過去的?請你們噹噹小作家,仔細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寫一段話好嗎?(提示寫作開頭:“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説完,就……)

學生興致勃勃,積極投入到寫作之中,師巡視指導。

拓寬課文情境,尋找寫作題材,既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又讓學生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在運用中得以遷移和內化。

三、議一議,學習列寧的可貴品質。

師:你們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有的比較膽小,你們有沒有注意自覺鍛鍊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來聽課。我就不敢舉手,列寧的言行給了我啟示,給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戰勝恐懼,做個勇敢者!

生:雖説我是四年級學生,但還不敢一個人睡覺。我要以列寧為榜樣,不放過每個可以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

生:作業中的每道難題也好比是前進路上的“險關”,我們要冷靜、自信,不退讓,勇敢地去克服、戰勝!

學生緊扣課文內容,聯繫內容,暢談感想,既深入領會了文章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落到了實處。

四、課堂練習

1、按課文內容填空。

當他們登上山頂時,一股( )的陽光,突然穿( )山前的薄霧。遠處( )的湖水開始發出( )的亮光。山頂上的雪( )變成了玫瑰色,矮樹叢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兒也( )光芒。這裏,好像是在誰的( )下,鳥兒們放開歌喉( )地唱了起來。

2、列寧堅持仍然走那條險路回來,是因為( )。

引領學生獲取感受、體驗情感、轉化智慧,最終形成自己豐厚的語文素養。

五、總結延伸

師:這是一條美麗的的小路,是一條通向成功的小路,是一條充滿希望的小路……正是因為經歷了小路的險,列寧和巴果茨基才會覺得這景色更加絢麗多彩。其實我們的學習就像這登山,遇到的困難就像這小路,我們只有鼓起勇氣去克服它,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願同學們能經常登上山頂,享受美景!

從“險”到“美”,從緊張到愉悦,這種先抑後揚的情感體驗將成為學生成長曆程中的獨特動力。

《登山》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懸崖、深淵、望而生畏”等詞語的意思,體會列寧作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難,勇於正視困難,克服困難的堅強品質。

2、能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小路危險的句子和表現列寧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氣去克服困難,鍛鍊自己的堅強意志。

二、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聯繫舊知,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列寧像,介紹列寧。

2、揭示課題:登山

二、初讀感知。

1、同桌合作讀,相互幫助正音。思考:讀了這篇課文列寧留給你的印象是什麼?

2、反饋。

三、研讀課文。

1、再讀課文,把最能體現列寧這一人物品質的詞句劃出來,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從中體會到什麼。

2、交流。

重點抓住以下幾句話:

(1)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着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着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着。(通過説説、議議、讀讀體會小路之險)

(2)正沿着那條小路前進的列寧突然停住了。列寧感到頭昏目眩了。可是,列寧只站立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着身子。(通過讀讀、議議體會列寧的勇敢、臨危不懼)

(3)“可是我,”列寧説,“打算還走那條險路。”

“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説完,就毅然走了過去。

(體會列寧自覺鍛鍊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他。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鍊自己的意志。

中間結合學生的理解出示華羅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讀。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理解了什麼?

(2)、有感情的朗讀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

二、繼續學習課文。

列寧和巴果茨基走過那條危險的小路後,及時看到日出嗎?他們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副景象?自由讀,體會。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讀。思考:這僅僅在説美景嗎?(感受到經過磨練能有成功的喜悦)

積累詞、句。

三、有感情的朗讀最後一節。

對你有什麼啟發?在生活中你有什麼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樣的?現在怎樣想的?

四、總結課文。

五、作業:

完成小語作業本或寫讀後感。

標籤: 登山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1699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