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集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集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集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

反覆誦讀,尤其讀準多音字

體會文章選材善於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教學重點:

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

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獨立思考的思雎品質。

拓展有關《戰國策》的知識。

教學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在兩千年以前,我國曆史上出現了諸侯割據、羣雄紛爭的戰國時代,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金豹。

多種形式讀課文,讀準字音,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1.齊讀(邊聽邊糾正讀音)

2.分角色朗讀及指導

3.全班分成四組,分角色朗讀。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維出使秦國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為誘惑,企圖吞併安陵國,遭到拒絕,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這部分是情節的開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體敍寫唐推出使泰國,與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這部分分為兩層:第-層(第2段)唐唯義正辭嚴地駁斥秦王所謂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輕寡人”的謬論,並表示鮮明的態度‘“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這是情節的發展。

第二層(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與秦王“天子之怒”針鋒相對,並效法‘三子”,挺劍而起。這是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過側面描寫“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襯患難出使勝利,點明瞭主題。這部分是情節的結局。

三、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要求學生課下預習課文

第二課時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瞭解寫作意圖

1.全文采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麼。(採用學生的合理説法)

明確:因為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後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度堅決。

2.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

明確:唐雎是針鋒相對,後發制人,着眼點小——刺殺秦王

秦王是前倔後恭,威脅恐嚇,着眼點大——進攻國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麼?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二、文章寫法特點

1.根據課文情節,發揮想像,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學生説,老師評點;老師説,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於“布衣之怒”的特點。

(1)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徵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徵兆:慧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於殿上。

(2)為什麼要這樣説?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麼?“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麼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後,有什麼疑問?

如唐雎行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髮現,培養他們敢於質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四、《戰國策》裏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語、寓言故事

五、課外練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進一步積累文言字詞,培養文言語感。

2、學習課文“記言”的史家筆法和簡潔傳神的人物刻畫方法。

3、理解和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握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2、欣賞精彩工整的敍述語言,用詞的講究,駢散結合的句式等。

3、學習仁人志士的品格,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聽歌曲《歷史的天空》,營造氣氛。

2、師:同學們,在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英雄輩出,各領風騷,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羣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他們一定也如燃燒的火把點亮過你心靈的明燈。請同學們説一説自己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並根據自己蒐集的材料談談理由。

3、學生交流自己喜愛的歷史人物,並説明理由。

本活動旨在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並學會利用資料。語言表述清晰流暢,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師小結,導入新課。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這樣一類英雄,他們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充滿了凜然的正氣,我們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紹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書)

二、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1、同學們學了不少文言文,也積累了不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請介紹一下你常用的學習方法。

2、同學們交流學習方法。

本環節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總結,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同學們可能會説到的方法有:

(1)反覆朗讀,加強語感。

(2)藉助寫作背景瞭解文章內容,把握中心。

(3)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

(4)積累經典名句,引發個性思考。

(5)正確斷句,理清文章脈絡。

3、老師小結,引出文言文“五讀”法。

同學們歸納得不錯,説明很多同學在做有心人,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今天,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讀俱全”——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中質疑,讀出意味,讀後思辨。

4、運用“五讀”法,把握內容。

(1)讀準字音。自由大聲朗讀課文,特別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

唐雎怫然徒跣搶地韓傀縞素色撓

另外還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錯”通“措”;“直”通“只”;“倉”通“蒼”。

(2)讀出節奏。小組進行朗讀交流,互助,正確斷句,讀出節奏,使朗讀順暢通達。

如: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3)讀中質疑。

同學們再讀課文,結合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大意,可從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問,分小組進行討論,還有疑難可全班進行討論交流。

同學們提出的疑問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

文章字詞方面的:

如多義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第一個“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個“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異義字: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交換;今義:容易)。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錶轉折關係的關聯詞)等等。

文章內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戰國最後十年,秦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安陵是魏國的附屬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騙局進行吞併,因此就有了這場兩國之間的外交鬥爭。

內容方面:故事性強,可從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來理清文章脈絡。

可能產生的疑問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騙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當時勢力強大,為什麼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認為安陵是一個小國,不需要興師動眾地進行攻打,只要嚇唬嚇唬就會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與唐雎拒絕秦王的態度一樣嗎?

一樣,只是在語氣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語氣委婉,表現不卑不亢;唐雎語氣堅決,正氣凜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麼?唐雎的“布衣之怒”為什麼能戰勝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現了秦王的殘暴和以勢壓人的氣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因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對國家的忠貞和不畏強權,針鋒相對,視死如歸的精神。

唐雎引用專諸、聶政、要離三人的事蹟有何目的?

説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達到針鋒相對的作用。

秦王先對安陵君説“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後又對唐雎説“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徒以有先生也”,這不是矛盾嗎?

這正好説明秦王的虛偽狡詐,先説的話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後説的話則表現了他的欺軟怕硬。

三、老師小結,再讀體會

第二課時

一、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在上節課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最後“兩讀”深入理解課文。

1、讀出意味。

要讀出意味,就要讀出人物,讀出感情,讀出語言的精妙。

(1)讀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畫特別生動傳神,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討論,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別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不能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並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説説理由。

同學們勾畫批註,討論歸納;然後交流發言,相互補充。

唐雎:機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氣凜然,不畏強權,視死如歸,面對威逼利誘應對自如,面對假仁假義義正辭嚴。(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義,仗勢欺人,陰險狡詐,兇狠殘暴,欺軟怕硬。(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2)讀出感情。

同學們對這兩個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較準確,那麼應在朗讀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正確的語氣和人物的情感。

請同學來試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對話一段,其他同學評價討論,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討論中要注意的語氣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字可拖長,要讀出威脅的語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要讀出輕蔑的語氣)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讀出秦王的霸氣和威脅的語氣)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應強調,表現唐雎的毫不畏懼和針鋒相對)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應突出唐雎的凜然正氣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先生坐!何至於此!(語速不能太快,要讀出秦王的膽怯和心虛)

可結合課後練習二進一步體會語句的語氣和人物情感。

(3)讀出語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鮮明傳神,主要通過語言來表現:

以記言為主,突出了人物的語氣,表現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人物。如“挺劍而起”、“秦王色撓”等。

通過對比的方法刻畫人物。如唐雎“挺劍而起”的視死如歸和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貪生怕死形成鮮明對比。再如安陵君與唐雎的對比等。

語言的文采飛揚,駢散結合,氣勢磅礴,扣人心絃,值得學習與借鑑。

2、讀後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這個形象表現出的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之一。

同學們討論發言,體現同學們的文學積累和延伸能力。如藺相如,荊軻,文天祥,林則徐等等,同學們還可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他們的故事。

(2)唐雎敢於為國家挺身而出和麪對強權毫不畏懼的精神在我們當代有什麼現實意義呢?請結合生活體驗來談談。

目的是調動學生的閲讀經歷和生活體驗來感受中華美德的現實意義,鼓勵同學們在現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學習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

(3)課後查閲相關資料,更充分體會中華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現當代的具體表現和典範的故事。還可讀一些如《戰國策》、《史記》中的經典篇目,更多地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體會後背誦課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體會,相信同學們對文章內容和結構層次有了更好的把握,這麼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來一定不是難事,同學們大聲背誦課文,看誰能更快背誦下來。在同學們大聲的背誦中結束課堂。

板書: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開端)秦王不悦(生氣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發展)秦王施壓(冒火了)——唐雎堅定回絕(力爭)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結局)秦王色撓(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為主,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雖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難度。但是由於情節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鋭,人物個性鮮明,再加上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積累,所以教學設計時,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上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現在看來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課程改革以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教師的一個目標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學習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為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歷史談起,情景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慾望。關於文章分析由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提出問題,加以整理,然後班級進行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雖然我們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於好心,但是我們不理解這中間究竟有什麼樣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分別是如何反駁的?表現出了二人有什麼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別有什麼行動和語言?表現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殺秦王,為什麼不直接説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卻繞圈子説了三個刺客的事?學生在感悟、賞析詞句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複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為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以及與秦王同歸於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學習。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小練筆: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課堂程序、時間分配等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3

一、課時目標:

1、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點字詞,翻譯重點語句歸納段意。

2、初步感悟秦王和唐雎的語言個性。

二、重難點

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點字詞、翻譯重點語句。

三、教學過程

1、檢查作業情況。(2min)

2、深入理解第二段課文:(14min)

(1)這兩個自然段記敍了秦王與唐雎的鬥爭過程,兩人的可以分為兩個回合,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回合(第二段)。首先分角色進行朗讀,第一第二組讀扮演秦王,第三第四組扮演唐雎。注意使用恰當的語氣語調,儘量表現人物性格。秦王的質問、蠻橫無理,唐雎的不卑不亢,沉着冷靜。

(2)第二自然段的重點字詞小組合作自學:學生根據教師的PPT提示以及結合自己的預習情況,相互討論質疑。討論後提出疑問,同學解答或教師解答。(且 以 以 措 廣 逆 輕 與 而 守 雖 豈 直)(

(3)自譯互譯:學生解決重點字詞後,小組內互相翻譯,隨機抽取學生進行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講進行糾正,教師點撥。

3、深入理解第三段課文:(18min)

(1)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回合。分角色進行朗讀,第一第二組讀扮演唐雎,第三第四組扮演秦王。注意使用恰當的語氣語調,儘量表現人物性格。讀懂秦王語氣中的威脅,讀出唐雎語氣的氣勢。

(2)第二自然段的重點字詞小組合作自學:學生根據教師的PPT提示以及結合自己的預習情況,相互討論質疑。討論後提出疑問,同學解答或教師解答。 怫然 嘗 伏 流 布衣 搶 耳 庸夫 士 之 倉 休祲 若 與 鎬素 挺)

(3)自譯互譯:學生解決重點字詞後,小組內互相翻譯,隨機抽取學生進行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講進行糾正,教師點撥。

4、小結(1min)

唐雎在秦王的步步逼問下沒有被嚇倒,在鬥爭的第二個回合中反守為攻,一舉將秦王折服。文章中沒有一句直言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但是其語言十分富於個性化。請同學們回去後找出能表現唐雎和秦王個性的句子,並根據這些句子歸納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特點。我們下節課一起來談論。

5、課堂檢測(5min)

語文共學案與第二、第三段相關的練習。

四、板書設計

秦王:不悦 質問 怫然怒 色撓

唐雎:出使 沉着應對 反擊 挺劍而起

五、作業

1、預習第三自然段的重點字詞和翻譯重點語句。

2、思考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用形容詞進行描述。

3、完成相關的練習。

第三課時(40分鐘)

一、課時目標

1、學習第四段的重點詞句和翻譯重點語句。

2、通過分析個性化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把握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見目標一

2、難點:見目標二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第三段課文:(10min)

(1)檢查預習: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第四段重點字詞的'預習情況,注重糾正。(撓 謝 諭 徒 以)

(2)請兩位同學根據重點詞句來翻譯最後一段。(重點句:秦王……謝之。 徒以有先生也)

2、完成課課清中的第二第三題(通假字以及一詞多義),藉助《共學案》小結文章詞語。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文章中富於個性的語言、神態動作等細節描寫,歸納秦王陰險狡詐、蠻橫無理、色厲內荏、外強中乾的形象以及唐雎沉着冷靜、有勇有謀、應變力強、英勇無畏的形象。小組展示後教師總結。(PPT板書)(25min)

人物 語言 神態 動作 特質

秦王 安陵君其許寡人也 不悦 謂

安陵君不停寡人,何也? 謂 蠻橫無理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陰險狡詐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怒 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色撓 長跪,謝 色厲內荏、外強中乾

唐雎 否,非若是也。

此庸夫之怒,非…殿上。 沉着冷靜

與臣而將四矣。 有勇有謀

今日是也。 挺劍 英勇無畏

安陵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謙虛婉轉

弗敢易。 堅決

4、小結《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精彩的記敍文,全文對於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沒有直接的描寫,通篇通過語言描寫、細節描寫來推進情節及塑造人物形象。其語言富於人物個性,同學們在寫作中也應多多學習這篇文章的語言描寫。(5min 剩下時間答疑)

四、板書設計(同上)

五、作業:完成語文共學案剩下的全部練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複述、翻譯、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對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剖析,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體會《戰國策》的語言風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氣,體味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疏通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2.重點文言詞句的準確理解。

3.外交辭令中委婉含蓄,隱藏着的“潛台詞”的準確理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機智勇敢、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讓我們一起走進和晏子一樣出使的唐雎看他如何面對強敵,來學習《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品、背景  

(一)、《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説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戰國策》當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內容多記謀臣策士的活動,寫了他們雄辯的言辭和機智的運籌。文筆揮灑自如,描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學意味。

(二)、背景

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國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併,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唐雎出使秦國,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終於折服秦王。

三、課文朗讀:

1、聽錄音朗讀,給生字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自由朗讀,注意字音。

四、感知課文內容  

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

明確: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明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3、課文是怎樣寫唐雎要與秦王同歸於盡的呢?

明確: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讚揚?

明確: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五、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秦王不説   “説”通“悦”,高興。

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放置,安放。

倉鷹擊於殿上 “倉”通“蒼”,青色。

2.古今異義字 

安陵君其許寡人。 古義:答應,今義:允許。

雖然,受地於先王 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連詞,錶轉折。

否,非若是也 古義:這樣,今義:表判斷,動詞。

長跪而謝之曰   古義:道歉,今義:感謝。

徒以有先生也。 古義:只,只是,今義:徒弟。

休祲將於天。 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3.詞類活用  

輕寡人與  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

請廣於君  廣,形容詞得使動用法,使……擴充。

六、小結

結合全文內容説説,從這篇課文中你學到了什麼?同學們可以認真思考一下,下節課我們再學習本文。

七、作業

熟讀課文,爭取成誦。

第二課時

一、重點語句翻譯,兩兩同學之間互相翻譯改正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

3、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4、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5、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7、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9、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屍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二、課文脈絡分析。

本文記敍唐雎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出使秦國,與兇暴的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終於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經過。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併和反吞併鬥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鉅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鋭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鬥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説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鬥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鬥爭的結局。

三、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驕蠻欺詐 盛氣凌人 外強中乾 色厲內荏  

唐雎:不畏強暴 從容鎮定 敢於鬥爭 忠於使命  

(三)、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確: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四、體會外交辭令中的語言技巧。

(一)、體會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怒,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2)與臣而將四矣。

我將效法他們三人,與你同歸於盡。

(二)、結論: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着“潛台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的文言字詞。

2、 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3、 學習唐睢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敢於鬥爭,勇於鬥爭的精神。

4、 探討唐睢不畏強權,為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評析,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課時安排:

二課時

課前準備:

瞭解戰國時期歷史背景,瞭解《戰國策》。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段名言:“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不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 ,此不足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大詩人李白也有詩云:“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英雄豪傑——唐睢。

二、 整體感知 :

1、 生齊讀課文,教師聽音。

2、 正音,範讀。檢查預習。再讀。

3、 請同學結合註釋默讀課文,弄懂文意。請至少兩至三位同學説一説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導學生翻譯課文按三步走:

1、不看註釋根據自己文言積累翻譯課文,不懂地方做上記號。

2、結合書底下注釋再譯課文。

3、藉助參考書規範譯文

4、學生概括,歸納。師進而點出全文故事情節。

指導學生圍繞中心事件抓標誌性詞語理清故事情節。

文章寫了秦王贏政向安陵君挑釁。以換地為名企圖挑起戰爭。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國,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贏政,終於使秦王贏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節:開端(第一段)秦王設下騙局,唐睢臨危出使。

發展(第二段)秦王嚴厲指責,炫耀實力;唐睢重申立場,斷然拒絕。沉着應對。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嚇,唐睢反擊。針鋒相對。

結局(第四段)秦王長跪而謝,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後恭。

三、 分段再讀課文。串解文意。注意重點字詞。

對於重點字詞要指導學生歸納積累。

穿插寫作的背景,《戰國策》。簡明扼要。書中的專諸、要離、聶政資料,可加以引用一點,以提高興趣。

四、問題探討。

根據課後習題一,全面理解內容。並會用原文回答。

五、 品讀。注意語氣。

根據課後習題二,人物對話離不開語氣的表達,要把握住。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説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二、 分角色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二,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 為什麼説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吞併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着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蠻橫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敢於鬥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親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併。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麼還要説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 文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説説“秦王不悦“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着推動作用。

6、 秦王曰“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親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 錯”起“意”來,就會讓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 秦王説,“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説“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衞安陵。

8、 文中親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妄、狡詐、色厲內荏。唐雎:沉着、鎮定、堅強無畏、有膽有識、正氣凜然、不畏強*。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於為國犧牲的精神,在我們的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聯繫實際談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2、培養學生朗讀、複述、翻譯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瞭解民族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結合課後練習二,圍繞“不辱”二字展開教學。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去年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曾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多方演繹。今天我們要學的是歷史上一個類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請大家自讀一下這篇出自《戰國策魏策》的歷史短篇。

二、學生活動:

1、自讀後,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其他學生判斷其讀音、句讀是否有誤。

2、齊讀。

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四人一組,教師輪流指導)

4、請學生複述故事大意。(其他學生從語氣、語態、是否流暢、描述是否準確生動等方面進行評價)

5、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揣摩其語氣)

三、教師小結: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之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最終理直氣壯地使秦王折服,終不辱使命,這種勇氣和膽識是難能可貴的。而秦王正是在這份膽識的.威懾下敗下陣來。

四、人物分析(板書)

(傲慢無禮)秦使→安陵君(委婉堅決)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驕縱、虛偽、陰險――“不説”、“怫然怒”

色厲內荏、前倨後恭――“色撓”)

五、作業:

1、蒐集有關《戰國策》、文中典故的資料。

2、完成課後練習二、三。

3、自由結組,編成課本劇,課上展演。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二項作業完成情況,抽查字詞解釋。

二、資料搜索:

1、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了解《戰國策》(結合註釋瞭解)

2、戰國時期的“士”及以養士三千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歷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戰國策》又名《十二國策》,記錄了上至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約二百三四十年的歷史,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國別體史書。(學生只要能瞭解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鮮明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即可。)2、以上三方面資料大部分由學生講述,教師適當補充。

三、學生課本劇展言:

注:通過演出旨在考察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四、作業:1、課後練習四、本課同步

2、預習《核舟記》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後記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7

教學方法指導

1、本文除了用對話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還體現出哪些藝術特色?

(1)鮮明的對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後恭的態度對比: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

②唐雎的先柔後剛的態度對比:

臨危受命——沉着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

③秦王與安陵君的性格對比:

秦王(狡詐狂妄、盛氣凌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頭腦清醒、不卑不亢)願終守之,弗敢易

(2)襯托手法的使用:

用秦王的狡詐驕橫襯托唐雎的果敢與膽識。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2、指導學生翻譯課文按三步走:

(1)不看註釋根據自己文言積累翻譯課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結合課文下方註釋再譯課文。

(3)藉助參考書規範譯文。

上課筆記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秦王和唐雎這兩個對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襯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唐雎不畏強權的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體會秦王和唐雎這兩個對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襯作用。

朗讀法、指導法、比較法。

相關教具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雎不辱使命》。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2)作品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史書編輯的國別體史書,共33篇。

2、生難字詞

(1)字音

弗(fú)雎(jū)怫(fú)跣(xiǎn)搶(qiāng)

傀(guī)祲(jìn)縞(gǎo)撓(náo)諭(yù)

(2)詞義

①通假字

故不錯意也(“錯”同“措”,放置,安放)

倉鷹擊於殿上(“倉”同“蒼”,青色)

②一詞多義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出使)

徒:

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夫: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句首發語詞,無意義)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開端:秦王以易地為誘惑,遭拒絕,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

發展:秦王責備安陵君,唐雎據理力爭。

高潮:秦王威脅唐雎,唐雎奮起反擊。

結局:秦王屈服,唐雎憑自己的膽識與謀略取得了外交勝利。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請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交流點撥】課文寫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君挑釁,以換地為名想挑起戰爭。安陵君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國,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嬴政,終於使秦王嬴政屈服。

2、文中是怎樣體現秦國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的?

【交流點撥】

①秦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秦王不高興,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見安陵之弱。

③秦王嬴政當時尚未統一六國,卻在文中自稱“天子”,説自己一怒,就要“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可見秦國之強。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所擔負的使命重大而且艱鉅。

3、文末説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並且請唐雎“坐”,你認為秦王真的屈服了嗎?為什麼?

【交流點撥】這是秦王的權宜之計,表現出他的奸詐狡猾。他請唐雎“坐”,是坐下來談,而不是放棄吞併。文中所説,也只是恭維唐雎的話,從當時秦國在軍事上的壓倒優勢及秦王的性格來看,秦王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

4、下面的句子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交流點撥】表現了秦王盛氣凌人、奸詐狡滑的性格。

(2)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交流點撥】表現秦王無理責問的性格。

(3)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交流點撥】表現了唐雎不卑不亢、據理力爭的.性格。

(4)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交流點撥】表現了唐雎不畏強權、針鋒相對、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性格。

步驟四深層探究局部突破

秦王的反映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從側面刻畫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的智勇超羣、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這篇記敍文,寫出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拓展延伸

列舉我國曆史上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蹟。

【交流點撥】示例:

(1)晏子:出使楚國,令楚王自取其辱。

(2)諸葛亮:舌戰羣儒,聯吳抗曹。

3、佈置作業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唐雎不辱使命

五、課後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為主,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讀。本文雖然某些文字有一定難度,但是由於情節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鋭,人物個性鮮明,再加上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積累,所以教學設計時,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上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現在看來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妥當的。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8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知識,掌握“之”“其”“而”用法辨析一詞多義。古今異議。積累常用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讀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重視誦讀,培養學生文言文的語感,提高誦讀能力。力求讀出節奏感。讀,得流利,讀出感情。

2、課外搜索戰國七雄,與“士”的相關資料,學會自主分析資料,主動探究,養成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習慣。

3、體會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衝突中,鮮明表現各自性格特點的寫法。領悟全文。

4、體會唐雎言之有節,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説話技巧。

[德育目標]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正氣凜然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讀出人物性格,背誦課文

2、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關鍵語句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點

2、體會秦王與唐雎這兩個對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襯作用。

【教學方法】

1、文獻法。組織學生課前蒐集整理有關資料。

2、朗誦法。引導學生在多角度,多層次朗讀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3、討論點撥法。對詞句理解,對文意的概括通過生生互動,培養合作探究意識。對難以理解問題,教師作必要點撥;師生互動,提高效率。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

【教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詞語;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多角度朗讀背誦;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概括人物形象;賞析文章祥略得當,語言個性鮮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張藝謀導演的《英雄》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廣為流傳,那麼同學們想不想聽一個刺秦的故事老師出示課題

{二}熟悉時代背景:

1、出示《戰國七雄形勢圖》

2、學生聯繫國中國歷史知識,分析戰國七雄的形勢

3、老師總結介紹:本文講敍的故事在戰國哪個階段呢?從文中滅韓之魏一詞看應發生在秦王滅六國之前,此時趙燕齊楚四國都奄奄一息,親統一天下大勢已定。在這種形勢下,魏的附屬國安陵芨芨可危,此時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會答應嗎?安陵君的命運如何?讓我們一起閲讀課文吧!

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板書課題。

{三}掃清障礙:

1.請三位同學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聽讀音,並訂正其讀音錯誤。

2.老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正確讀出下列字的讀音

3.同學們在訂正字音和字義的過程中能做到音正字準,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請聽示範朗讀。

老師播放多媒體配樂朗讀課件。同學們聽後討論示範朗讀有那些優點。同學們練習朗讀各段。

請同學們想象描繪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別是什麼形象?

同學們自由發表見解以後,老師出示課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圖。

{四}整體感悟:

1.針對題目你可能提出哪些問題?請同學思考討論發表見解:

同學可能會提出:唐雎是個什麼性格的人?他的使命是什麼?秦王怎樣羞辱他?他怎樣不辱使命的.?

2.決同學們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文中找出答案,請同學們默讀全文,在文中劃出可以理解回答這些問題的原句。

3.學生默讀課文思索問題。

{五}深層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麼?

{1}同學齊讀第一段,一名同學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述:秦王以易地為誘餌企圖吞併安陵遭拒絕,秦王不悦,安陵國危在旦夕。

老師點評後並指出這是情節開端。除了幾句串場的敍述,幾乎全用對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師提問;這段表現出秦王,安陵君什麼樣的個性特點?

那些詞語能體現出他們的性格?

{3}老師指導學生分組朗讀:三組讀秦王,一組讀安陵君,老師點撥:三組同學應讀出秦王的專橫,一組讀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樣不辱使命的?

{1}學生討論回答鬥爭應分三個回合:

第一個回合{第二段}唐雎義正嚴辭的駁斥秦王“輕寡人“的理論。

{2}老師指出這是情節發展,並安排同學分組朗讀。2組讀秦王,2組讀唐雎

{3}老師強調應讀出此階段秦王的氣勢洶洶和唐雎的針鋒相對。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與秦王天子之怒相對挺劍而起。

老師指出這是情節高潮,並將四組學生分成3組讀唐雎,一組讀秦王。要讀出秦王的驕橫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側面描寫“秦王色撓,長跪謝之”點明主題,教師指出這是情節結局。

老師安排一組學生朗讀體會秦王的色歷內荏,貪生怕死,外強中乾。

教師總結:本文較短,但圍繞着“唐雎不辱使命”這麼一箇中心事件,形成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自然緊湊,嚴謹完整。

{六}重現歷史:

1、請同學按照情節分組,全文朗讀,回味本文,自然緊湊的情節。在朗讀中體會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話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師課件演示:

唐雎:不畏強暴,忠君愛國,有勇有謀。

秦王:色歷內荏,外強中乾,貪生怕死。

老師總結:

這篇文章繪生繪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這兩個人物放在一場尖鋭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對話,鮮明地表現了各自性格,我們也應在朗讀中讀出這種性格。

{七}作業:

模仿《戰國策》體例特點,設想唐雎出使回國後,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間的故事。

{八}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學習文章的寫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書課題《唐雎不辱使命》)

2、簡介《戰國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標出生字詞讀音。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結合課本上的註釋,弄明白詞語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詞標出來問老師或同學解決。

3、老師出示多媒體課件,檢查學生對詞語和句子的掌握情況。

(1)解釋紅色的詞語。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雖然,受地於先王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請廣於君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倉鷹擊於殿上休祲降於天

天下縞素長跪而謝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譯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4、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感情。

三、熟讀背誦。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描寫進行熟讀背誦。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品讀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對話,看兩人是怎樣較量的?較量的結果如何?從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點?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盛氣凌人,先發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據理力爭)

秦王“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惱羞成怒,進行恫嚇)

唐雎“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針鋒相對)

結果: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總結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

秦王前倨後恭,色厲內荏。

二、討論寫法。

1、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實則強奪。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陰謀,不想易地,這就惹怒了秦王。在這緊張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國。秦王一上來便盛氣凌人的指責唐雎,接下來又以天子之怒進行恫嚇,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秦王的前倨後恭,色厲內荏和唐雎的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形象躍然紙上。

2、豐富的潛台詞。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來,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與臣而將四矣。(我將效法他們與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課下讀一讀相關的文章,交流一下他們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0

1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情節。

2、品味人物性格,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讀勸説藝術,學習唐雎不畏強權的鬥爭精神。

2學情分析

經過國中兩年多的學習,九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枯燥的翻譯、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所以,我準備採取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為主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重點難點

品味人物性格,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一、複習導入

活動2【講授】二、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唐雎出使秦國,不辱使命。

2、梳理情節

(1)出示本文的情節:

開端:秦王野心吞安陵

發展:秦王咄咄逼人

高潮:秦王欲發“天子怒”

結局:秦王長跪致歉

(2)請學生從唐雎的角度概括

開端:唐雎臨危使秦國

發展:唐雎步步鬥爭

高潮:唐雎挺劍效古人

結局:唐雎不辱使命

活動3【講授】三、分析人物形象

1、引導學生從情節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秦王:外強中乾、驕橫狂妄

唐雎:不畏強權、忠君愛國

2、引導學生從語言描寫方法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可採用小組合作討論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陰險狡詐,不懂用一兵一卒就想霸佔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其許寡人——以強凌弱、不可一世;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狂暴、殘忍;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虛偽狡詐、盛氣凌人

“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只有對下,諸侯才可自稱寡人),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並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這種自相矛盾中,真是奴顏婢膝之態可掬。

小結:秦王:虛偽狡詐、驕橫狂暴、外強中乾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不畏強權、視死如歸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智慧、勇敢

小結:唐雎:有勇有謀、忠君愛國

(2)朗讀人物對話,體會語氣

秦王:驕橫、虛偽

唐雎:不卑不亢、慷慨激昂

3、引導學生從寫法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1)對比手法的運用

秦王現倨而後恭,“使人謂”——“不悦”——“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這是秦王在事件全過程中態度的變化過程;

唐雎先恭而後倨,臨危出使——沉着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這是唐雎在事件全過程中態度的變化過程。

處境不同、態度不同、結果不同,表現出不同的性格。一個是色厲內荏、外強中乾的紙老虎;一個是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對比,但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對比,藝術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這一複雜性格——既是兇惡的,又是虛偽的。

(2)襯托手法的運用

比較安陵君與唐雎的答秦王語: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同:都反對“易地”,拒絕的理由是相同的;

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這種話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軟弱,説話委婉;唐雎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積累文言詞彙,培養文言語感。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

3、學習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評價人物。

4、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5、學習本文對人物言行簡潔傳神的刻畫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教學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羣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相信這些人物也曾照亮過你的心靈。請你説説你喜歡他們中的哪一位,並根據查找的資料簡要説明……今天老師再向大家介紹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唐雎。

二、反覆朗讀,質疑答疑。

1、結合註釋自由朗讀。

2、指名分段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及語句節奏。

3、生生評價,師適時點評,必要時示範引領。

4、默讀課文,學生提問,教師答疑。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各國史官和策士的言論輯錄,後由西漢劉向編訂,始定為《戰國策》。全書共33篇,分國別編輯。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動,着重記載了謀臣策士的謀略和言論。)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結合文章註釋敍述文章大體內容,不要求字字落實,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句可越過。(不求甚解讀文章,旨在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2、語段講解接龍。

(學生講解語段中的文言知識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及特殊句式。)

3、師生共補。

四、筆尖沉澱:

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點。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a、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b、針對課文的內容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2、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閲讀,並通過四人小組討論。

問題: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説“請廣於君”嗎?

(2)秦王為什麼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絕秦王與唐雎拒絕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説的“天子之怒”是指什麼?他説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麼?

(5)唐雎為何要説專諸、聶政、要離這三個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確:

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麼印象?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概括一下他們的性格特點,並在文中找出相應的依據。

三、結合實際,分析評價,啟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強、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於為國犧牲的精神,在他與秦王的較量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請同學們談一談他的這種精神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意義?

四、鞏固訓練:

1、熟讀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3、蒐集“完璧歸趙”“毛遂自薦”“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課外練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2

學習任務:

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反覆誦讀,尤其讀準多音字。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於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4.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5課外拓展有關《戰國策》的知識。

學習重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學習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兩千年以前,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羣雄紛爭,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全豹。

二、多種形式讀課文,讀準字音,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1.齊讀(邊聽邊糾正讀音,特別是下面劃線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為長(zhǎng)者

以頭搶(qiāng)地夫(fú)專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讀及指導

(1)由4位學生進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語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個人。

(2)大家評論四人的朗讀情況:音準,是否體現出人物當時説話的語氣,語調和感情。

(3)老師在聽學生意見後進行朗讀指導,並讓學生領會積累一些詞語。

──秦王。分前後兩種情況,前面是傲慢無禮,口氣強硬,輕視對方,後面是討好和軟的口氣。其中:

前1: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用現在的什麼詞來表示?(生答後)確定“可要”。

抽出讀這句。師指導。大家齊讀。(以下各項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問語氣,相當於“呢”。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冠:帽子。跣:腳。搶:撞。

後:寡人諭矣。諭:明白。

讀時要強調: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氣委婉。

“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雖然如此。要與下文形成轉折。

──唐雎。沉着冷靜,乾脆利落。

雖千里……豈直五百年哉?雖:即使。

豈……哉:難道……嗎?反問句式

與臣而將四矣矣:了(陳述語氣)

3.全班分成四組,分角色朗讀。

三、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四、課外作業

1.書後練習二、三。

2.讀《戰國策》或有關資料,準備講故事。

五、板書設計

1.學生讀錯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要

何也也:(疑問語氣)呢

故不錯意也錯:通錯,放置。

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冠:帽子跣:腳搶:撞

寡人諭矣諭:明白

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雖然如此

雖千里……豈直五百里哉?雖:即使。豈……哉:難道……嗎?

與臣而將四矣矣:(陳述語氣)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瞭解寫作意圖

1.全文采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麼。(採用學生的合理説法)

明確:因為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後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度堅決。

2.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

明確:唐雎是針鋒相對,後發制人,着眼點小──刺殺秦王。

秦王是前倨後恭,威脅恐嚇,着眼點大──進攻國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麼?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二、文章寫法特點

1.根據課文情節,發揮想像,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學生説,老師評點;老師説,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於“布衣之怒”的特點。

(1)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徵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徵兆:慧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於殿上。

(2)為什麼要這樣説?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麼?“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麼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後,有什麼疑問?

如唐雎行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髮現,培養他們敢於質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四、《戰國策》裏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語、寓言故事

五、課外練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領會言辭之美。

2、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説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裏描繪的燕趙遊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後。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裏的唐雎,是《戰國策》裏塑造的又一個遊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敍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敍事長於鋪陳,多加渲染誇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於在矛盾衝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採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説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後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敍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後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併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後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搶qiāng傀guī祲jìn縞go撓náo諭yù

3.同學反覆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藉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敍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鬥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鬥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讚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敍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蒐集一些。

六、佈置作業

認真閲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七、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説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二、分各色朗讀課文。

三、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麼説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併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着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於鬥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並非真心易地,意在吞併。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説,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麼還要説“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説説“秦王不悦”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着推動作用。

6、秦王説,“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説,“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説,“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衞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四、教師小結。

這篇記敍文,寫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佈置作業。

查找資料,瞭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秦王:使人謂——不悦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

唐雎:臨危出使__沉着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

秦王:驕蠻欺詐盛氣凌人外強中乾色厲內荏

唐雎:不畏強暴從容鎮定敢於鬥爭忠於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篇14

一、新課導言

戰國時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大國吞併小國,那是平常而又平常。有一天,秦國想用方圓500裏的土地來換方圓50裏地的安陵國。其陰謀那是顯而易見的。在強大的秦國面前,小小的安陵國如何自保,安陵國的命運有會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兩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二、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感知文章的內容。

1、學生自由大聲讀文,提出讀不懂的字音、節奏等問題。

2、訂正字音、節奏,強調重點句子的讀法。

3、指生逐段讀文,檢查朗讀的效果。

4、齊讀全文。

四、整體感知,瞭解文章的大意。

讀了幾遍課文後,大家能談一談你們的初讀感受嗎?請試着用以下兩種方式來談:

1、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內容嗎?

2、你能用幾句話來説説這個故事嗎?

生談之並適當點評。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有: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陰謀,出色完成出使任務的事。(對學生的發言可以進行適當的點評,但不可浪費太多的時間,以致耽誤下面的教學。但對於確實不知道該如何概括的要指導:人、事、果。要注意全面、完整等原則)

五、深入理解

這到底是一次怎樣的出使,在秦國的朝廷上又有着怎樣的一場談判?請大家疏通文章,看文章是怎樣一步步給我們展示整個過程的。

可以採用自己翻譯,也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採用集體合作的方式(一人讀大家翻譯)翻譯各節。

翻譯完一節概括一節的內容。(方式要靈活多樣,可以接力,可以採用其他有趣的方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

2、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

3、唐雎一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以“布衣之怒”反擊“天子之怒”,並以死相拼。

4、唐雎取得了鬥爭的勝利。(或秦王屈服。敬服)

六、細部探究

在這場針鋒相對的鬥爭中,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點,你能談一談嗎?

學生找,並談感想。

師相機點撥:

1、你覺着最能震撼你的一句話是?最能震撼你的一個動作是?

2、從這裏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你能體會出當時他的語氣和心理嗎?

4、你能讀給大家聽麼?

5、老師改造一下,大家再評一評好嗎?(如果學生不能體會出來,就用替換的方法,改語言,加修飾語,讓學生體會。如:唐雎戰戰兢兢的説:“安陵君豈敢輕視大王,平時想巴結還沒有機會,只是那地是他爸爸六給他的,希望大望就開開恩,不要再換了吧!”。唐雎哆哆嗦嗦地説:“俺想問問大王可以嗎?你知道布衣發怒嗎?”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

6、讀,讓生讀,再找生讀。邊讀邊板:大義凜然、不畏強暴等等。

結:剛才我們通過讀人物語言、動作的分析,領會了唐雎這一任務形象,請大家速讀課文,看看王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聲自由發言。

通過秦王的表現,我們也更能體會唐雎形象的高大。這就是對比、襯托。(主要是文章的最後一節,可以讓學生讀之,思考可以看出什麼,來引)

七、總結拓展

你能再舉出其它外交官的麼?能講講有關他們的小故事嗎?

八、練習:《晏子使楚》相關練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66o1v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