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1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無獨有偶,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禮記·學記》中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困”説的就是對教學反思,這是教師專業成長不可缺少的途徑。在新課程教師培訓中,也特別強調“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訓方式,讓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下面就《地球的圈層結構》一課談談我的教學反思。

一、課前準備

地理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組成,具有兼文兼理的特性,難度較大,前面的《地球運動》方面的知識讓初入高中的學生們有一種挫折感。而且,對於高一學生來説,課時較少,地理基礎較薄弱,所以這次公開課我選擇平行班作為教學對象有一定的冒險。但是,我想,越是難做的事,我們越是要勇往直前。而且,我作為14班的班主任,比較瞭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平時的上課氛圍,他們比較活躍,理性思維強,對於地理,好像表現出了一種獨有的興趣,尤其是每次上課時專注的眼神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望,所以我堅定了我的信念,交代他們如果有時間做一下課前預習,讓他們對於這一堂課的內容有大致的瞭解。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四節,被安排在學生學習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和地球的運動之後,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學習地球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奠定基礎。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要求使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激發學生地理探索的興趣,學會以地理視角看世界。內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識稍有難度外,其餘知識較為直觀簡單,因此我打算以多個設問的形式穿插,以活躍課堂、重點分析疑難點,在這些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有限知識探索無限的未知世界。

二、課中展示

(1)設疑導課,激發學生興趣

有人説:“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蹟來(愛因斯坦語)”。所以,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我首先列舉人類的三大壯舉,並問他們地球內部是什麼樣子?是否像傳説中那樣有十八層呢?他們一臉疑惑地看着我,接着我又問他們目前人類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結構主要靠什麼手段研究?他們陷入更深的疑惑。然後,我談笑地問:“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地表的物體會怎麼樣”,學生爭相回答説左右搖晃,我又笑問“僅僅只有左右搖晃嗎?”,又有學生補充道:“還有上下搖晃”。從這裏,我順利地引入了地震波的概念。

(2)創設了探索情景,引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過程意識

問題意識是一種探索意識,是創造的起點。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發展。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由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要學生在書本中提取地震波的類型和傳播特徵之後,我馬上提出這樣的問題:“當地震發生的時候,人們會先上下晃動,後左右晃動,這是為什麼?”希望他們能夠學會遷移知識。果然,很快他們就聯想到剛才的知識,是因為縱波速度較快,橫波速度較慢。在學到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特徵的時候,我引導學生依據縱波與橫波的特點大膽的推測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結構特徵,並完成地球內部圈層的知識網絡圖,學生完成的相當漂亮,我想這就是90後的高中生,有着快速地應變能力和綜合思維。

(3)推崇簡單記憶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孔子説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地理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悦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於內部圈層,我提出用形象記憶法,告訴學生人們常常把地球的內部圈層形容為“煮熟的雞蛋”,蛋殼為地殼,蛋白為地幔,蛋黃為地核。學生們聽完後,會心地笑了。我想,可能是因為這樣的形象記憶法很受用,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已經在他們的心裏構建好了。另外,在介紹外部圈層的時候,我又提出了關鍵詞記憶法。大氣圈:包圍、氣體和懸浮物、氮和氧;水圈:連續不規則、不間斷循環;生物圈:生命、三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對於學生來説,“授之以漁”才能真正放之四海皆能遊刃有餘。

(4)充分利用活動,鍛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表達能力

活動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課程區別於傳統課程的一大特色。本節課的活動重點和難點是: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與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關係。所以,在這一部分,我調動全班同學積極思考與討論,然後要求他們總結出一個條理清晰並且簡潔的結論。恰好,這裏的內容他們也很感興趣,課堂氣氛很好,師生配合相當協調,最後所推測的結論也完全正確,這使得學生擁有學習的成就感,並學會了合作、交流和表達。

(5)堅持“雙語”教學個性,堅持課後小結,堅持講練結合

從開學,我都堅持每個節課教給學生專業地理名詞的英語寫法和讀法,希望能夠對他們以後的大學生活有所幫助,因為大學更強調自主學習,會接觸到很多外文文獻和資料,在此夯實基礎,能夠很快上手。這一點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所以他們一直都堅持了下來,學得很認真。當本節課知識講完之後,我以框架的形式作了知識小結,並以提問的方式一起回顧了本節課的`內容,從學生的回答中得知知識點基本均已落實。

三、課後反思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一個人進行反省思維時需要從觀察開始,以便審查種種情境。有些觀察是直接通過感官進行的;另外一些是回憶自己的或別人的舊經驗。”同理,教師的教學反思也不例外,通過觀察學生的反應,聆聽地理組老師和學校領導對我的評課之後,我對於自己的這一節課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具體的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教學環節。我一貫重視課前預習環節,強調學生養成自主預習的學習習慣,這是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第一步也是相當重要的一步,較好的預習不但能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關於教學內容。新課標要求本節內容一堂課上完,雖然知識容量並不小,但是我還我可以挖掘得更深,供有興趣的學生思考,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3)關於教學細節處理。“在地震發生時,人是先上下晃動,後左右晃動?”這一部分知識,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一下子就知道了是“先上下晃動,後左右晃動”。但這是不嚴謹的,應該更明確地告訴學生,這種情況是針對處於震中的人們,處在其他地方的人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關於“地球的內核為什麼不是氣態?”這一問題要更適當地引導,以確保每堂課的知識的精準性。

(4)關於教學藝術。上課語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難點的地方,可以適當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頓,引起學生的注意。另外,要學會全方面調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積極鼓勵學生互動探究。我想,新課程強調的全體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並不是形式上的“動”,更應是思維上的參與。今後在這方面還應多研究,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5)關於教學理念。作為一名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通過積極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真正成為教學的實踐者和研究者。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2

一、課標要求:

描述地球所處的地理環境,運用資料説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基礎梳理

1、請寫出你所知道的天體,寫出月球、地球、太陽都屬於哪類天體,並説明三者的關係。

2、讀太陽系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比太陽系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低一級的天體系統是,目前人類所知的最高一級天體系統是:

(2)太陽系中8大行星從裏向外依次是:。

(3)8大行星在繞日公轉時在方向軌道等方面有何特點?

(4)8大行星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特徵可分為哪幾類?其中地球、水星、木星、天王星分別屬於哪一類?

(5)據圖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6)運用課本或資料説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分層演練

1、不包括地球的天體系統()

A、太陽系

B、銀河

C、總星系

D、河外星系

2、關於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正確敍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沒有水

②地球上有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存在

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C以下,利於形成分子

④太陽與地球的距離適中是存在生命物質的重要基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xx南京調研)讀“天體系統的不同級別劃分示意圖”,回答3~4題。

3、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級別與圖所示天體系統級別相同()

A、AB.BC.CD.D

4、D系統中的中心天體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相比獨特而優越的條件是()

A、安全的宇宙環境

B、地球表面存在大氣層

C、具有適宜的温度

D、具有水體存在

5、20xx年4月,歐洲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一顆有生命跡象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據是()

A、行星上有巖石與土壤

B、行星上有液態水與適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較平坦

D、行星接受來自恆星的輻射能量

(20l0江蘇徐州質檢)新華網20xx年8月6日華盛頓電:美國航天局6日發佈消息説,已升空5個月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日前發回了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的高清晰圖像。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在為期3年半的任務期內,它將對天鵝座和天琴座中大約10萬個恆星展開觀測,以尋找類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跡象。,據此回答6~7題。

6、“開普勒”望遠鏡所搜尋的宇宙範圍包括的天體系統級別有()

A、.1級B、2級C、3級D、4級

7、假設“開普勒’”望遠鏡發現一顆有生命跡象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可能適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據是()

A、行星上有巖石和土壤

B、行星上有液態水與適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較平坦

D、行星接受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

8、上圖是日、地、月位置示意圖,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繞地運動的位置。當發生日食時,月球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能反映20xx年8月上旬日食現象的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關係的示意圖是()

10、讀太陽系模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稱是:

A、B、C、D。

(2)屬類地行星的有。(填字母)

(3)用箭頭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轉方向。

(4)用小圓點在適當的軌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帶。

(5)比太陽系低一級的天體系統是,其中心天體是;比太陽系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3

一、課標導讀

新課程標準中對“地球的圈層結構”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説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主要特點”。並且在活動建議中提出:“繪製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説明地球的圈層結構”。由此看來,對地球的圈層結構,從分佈到劃分依據,從各層特點到學生理解、分析、判斷和運用,都是本章內容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二、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要重點突出“地球圈層”和“結構特點”兩個核心概念,圍繞這兩個概念,逐步將地球圈層結構及其劃分依據——圈層特點等知識點順序展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豐富的圖例和圖片展示,讓學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層的結構特點。

1、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分佈。

2、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舉例説明主要的地球圈層結構特點。利用圖解,由學生分析判斷劃分的依據。

三、教學設計

(一)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最後一節,建議用2個課時完成教學。

第一課時:着重從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學內容的學習。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將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劃分依據讓學生能夠深入瞭解。

第二課時:通過內部和外部圈層的劃分,讓學生對地球的圈層結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在講授地球外部圈層知識過程中,對大氣圈、水圈進行簡潔而又清晰的介紹。在新課程中,沒有像老教材將各圈層分成小節單獨分析,而是重在基本瞭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最好是突出重點和大的結構而儘量高度概括。

(二)教學安排

(1)第一課時:

1、通過讀圖,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層次關係。

2、在有了基本的結構認知後,着重講授地球的內部圈層的劃分。但教師不要過於拘泥於概念的講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縱波、橫波等概念,他們並非是該節內容的核心知識,只要學生了解了內部的幾個圈層及層次關係即可。

3、在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掌握的主要內部圈層的結構後,可以將巖石圈的概念有意識地強調。因為巖石圈是內外部圈層的結合部,與外部圈層的聯繫也最緊密。學生了解了巖石圈的概念後,對後面的學習就有了知識鋪墊。

(2)第二課時:

1、引導學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劃分,明確外部圈層的結構和層次關係,尤其是外部圈層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關係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課時對大氣圈、水圈兩個圈層的介紹是重點,而生物圈和巖石圈並沒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師應該適當的用描述性的語言簡潔地概括他們的關係。

3、結合實際案例“美國生物圈2號實驗的失敗説明了什麼問題”,讓學生課後對生物圈進行自主學習,是教材設計的一個創意。教師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這個案例,開展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探究,學生對生物圈的瞭解會更加直接。

一堂課下來,教師課前準備的充分不充分,對教學效果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新課程理念如何體現出新字,仍然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努力地探索。

標籤: 教學 地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9pl9n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