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集合】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集合】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集合】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最近看了李鎮西等人合編的《給新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參加工作都11年了,看這本書總有些覺得不習慣,也的確有部分內容看着就像自己的心裏話一樣,有些場景就像當年的自己一樣,當然我為此慶幸,11年來終究還是有些積澱的,書中真正觸動我的內容不多,倒是李鎮西所寫的序言讓我難忘

序言的題目叫做《在反思中成長》,用它作為給新教師的建議真是年輕教師的幸運,最起碼我覺得是個高起點的建議,也是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極好建議,年輕教師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不像有些建議空洞無物,令人不知從何下手。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經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葉瀾教授也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在我們的周圍,包括我自己,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我們也寫教案,但是寫了十幾年的教案,往往最後的結果是十幾年的重複,十幾年的簡單重複,這樣一來本來我們的工作具有創造性可最後卻沒有多少創造性,最後導致我們老師因為簡單重複性勞動而煩躁,但是再煩再累,我們老師還是願意去做,假如我們多些反思,多些創造性的勞動,也許就不會如此煩躁,也許就會因為有所創造性的收穫而精神愉悦了。

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提到反思型老師必須做到四個不停,就是不停的實踐,不停的閲讀,不停的寫作,不停的思考,我覺得這四個“不停”是有順序的,實踐是第一位的,閲讀是充實,寫作是思考也是經驗的積累,它會反過來指導實踐,而最後一個思考則是貫穿整個過程,這四個看起來不起眼,實則很難,實踐要有研究的心態,閲讀要能始終堅持,寫作要有鮮活的氣息,思考要有一顆求真務實的`心……

在序言中,李鎮西老師還介紹了反思的幾種方式,包括對教育失誤的反思,對教育實驗的反思,對教育行為的反思,對教育現象的反思,對教育理論的反思等。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我們的反思要有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不斷的追問自己,我記得書中講到教學的三個反思環節中的課前反思環節的時候,就提到教師要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設計這樣教學?要達到什麼目的?還能怎樣設計教學?如果老師們都能在課前如此三思而後行,那麼將會多大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呀!

做反思型的教師,不做經驗型的教師,讓我們的工作更有創造性,更有活力,更有魅力,也讓我們更有職業尊嚴和自豪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共有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為指導所寫的一本教育專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底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一節課,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確實,我們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上課,批改作業……可以説,用來備課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們在抱怨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思考,怎麼才能處理好時間,怎麼才能進行終生備課的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當然,讀書也並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海洋。

如果我們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知識,應當是我們知識海洋裏一滴水!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後的閲讀中來尋找答案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烈日炎炎的六月,每當在捧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就會讓我很快被書中一條條看似普通實際上卻反映着教育本質的建議所吸引,心也隨着慢慢沉靜,身體也就慢慢感覺不到周圍炙熱的空氣了。

"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在國小裏,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閲讀:在閲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閲讀。"

"兒童學業落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這是使所有的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機敏、勤學、好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讀着這一個個反映着教育教學本質的觀點,真的很佩服蘇霍姆林斯基對於教育的潛心研究。特別是對於"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感觸較深。

在教學中,曾遇到過這樣的題目:一塊正方形桌布,鋪在一個邊長10分米的正方形桌面上之後,四周下垂的一樣長,並且題目中畫出了桌子的一邊下垂了2分米,問題是求這個正方形桌布的面積。學生一開始獨立解答時,很少有能解答對的。因為在學生的眼裏,他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立體的鋪着桌布的桌面,根本想像不出實際生活中是什麼樣子的,所以不可能解答對。於是,我找來一塊同樣大小的桌布,在教室裏用米尺搭建了一個邊長是10分米的桌面,先讓學生觀察桌布在沒鋪到桌面上之前的樣子,就是一個正方形,然後再讓學生自己把桌布鋪在桌面上,當四周下垂一樣長時,再觀察現在桌布的樣子,從而找出桌布的邊長就是桌面的邊長再加上兩邊分別下垂的2分米,所以這個正方形桌布的邊長是14分米,然後把桌布拿起來再還原到原來的正方形,這樣反覆的讓學生自己動手演示,正是"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的過程,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慢慢了解了題目的本質,便能找到了正方形桌布的邊長,它的面積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沒有這種實際事物的反覆演示,學生是抽象不出正方形桌布的邊長是14分米的。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如果學生有什麼東西不能理解,如果學生的思維像關在籠子裏的小鳥一樣豪無用處地折騰時,我們應該設法把學生意識裏乾涸的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種事物和周圍的海洋接通,活生生的思想的泉水就會噴薄而出了,很多的教學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讀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由於時間緊張,沒能細細品味,但也感受頗深,受益頗多。這本書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我們教師的身邊出發,用一些比較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具有爭議的問題入手,獨特的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他新鋭而獨特的觀點和敢於説真話的魄力讓我對他產生了幾分敬意。

首先,教師是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教師還應該是一名稱職的員工,在工作中要減掉積壓在自己身上的重壓;我們要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負責任,學會團結協作,學會做一個稱職的員工,這是使自己事業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其次,教師要有理性,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為學生節約生命;只有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最後,教師要“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這樣才能成為教育職場的“稀缺資源”。

書中用教育實踐闡述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所以我認為,要想教育出好學生,就必須先錘鍊自己的素質。教育學生要從改變自己開始,對一個教師來説最危險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缺乏精神財富的儲備。做教師要有熱情,不斷思索我們從事的工作應該是怎麼樣的?自我如何體現人生的價值?如果僅僅停留在這樣的思索狀態下?想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一些什麼成績當然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師繼續學習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

教師要學習的理由很多,有的理由是為了使自己的發展,有的理由是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好發展。從為了學生髮展的角度繼續學習可以達到:使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更新;學會新的教學手段的使用;本身知識體系的更新。特別是在當今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下,作為一個高職院校的老師,更應該不斷的學習職教理論,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總結教育的經驗。

精、氣、神,來源於教師的智力背景。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很重要,決定着你的課堂駕馭能力。所有這些也都來源於教師平日裏的學習與體悟,只有不斷地學習和體悟才能再多帶點東西進課堂,才使你學問通達、為人練達,從而“形神兼備”,渾身閃耀出魅人的光彩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讀書筆記是大家平時在讀書時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內容鑑賞,探討主題,評論人物,評品語言或者讀後感記下來,也可以摘抄下你感興趣的精美語句,語段,詞語。

暑假伊始在網上找到《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起初只是隨便地瀏覽了一下,但就是這樣一看就我把給吸引住了,這讓我對現在我們的國小教學產生很大的感觸,蘇霍姆林斯基用他幾十年的經驗給我們極大的啟發,這使我不得不對從事多年的國小數學教學工作作重新的審視!印象中記得以前是叫做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經典始終是經典,以前零零散散的讀到一些,今日重新整理完整地閲讀一遍,又當是另一番不一樣的感觸。作為青年教師,讀讀這本書,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説我們應該把它當作手邊書,工作之餘時常翻翻,困惑的`時候不妨再讀,或有新的理解和收穫。

作為我們的教育對象,孩子們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的。一個暫時只能提5 桶水的孩子如果非要讓他像有的孩子一樣提20桶,那麼他會累倒,設若能夠讓他循序漸進、逐漸增加一些份量,就會有好的效果,今天提5桶,明天試着提6桶,長此下去,相信20桶的目標也不是很難達到。同樣如此,孩子們的智力勞動也有着類似的規律性:在我們身邊,無論是在國中階段,還是進入了高中,在我們的班級裏總會存在着這樣比同齡人“慢半拍”的學生;其他學生只需要花30分鐘能熟練掌握的問題,他們一般是要花費兩倍甚至數倍的時間,有時候效果還不一定好。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們會這樣抱怨:這孩子怎麼就這麼笨啊,看着也在學啊,為什麼就是學不會?記得有人説過,我們對待牙牙學語的孩子時,總是不厭其煩地糾正他們説話的發音,即便他們錯了,我們也不會生氣,仍然耐心地再次糾正。不知道為什麼等到孩子長大了,開始學知識了,我們倒失去了這樣的耐心和寬容了?顯然,孩子在學習上的先後快慢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他們在腦力勞動上所需要花費的力量各有不同。這樣的客觀事實,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豈可視而不見?

作為教師,我們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繁瑣、苦惱,我們平凡而簡單,然而我們也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幸福,我們精彩而充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一、認同的觀點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家,但也只聞其名,從未閲讀過其作品,只是在某些文章中偶見對其理論的引用。拿到這本《給教師的建議》,還真有些驚喜。讀完後,覺得受益匪淺,很受用。雖然有很多是寫給兒童的,但對我們同樣很有啟發。比如説“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等等。該書不僅對教學有所啟發,對教師的自身成長也很有幫助。在100條建議中,我最有感觸的是一條建議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

二、聯繫實際

“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這與我們學校提出的“有為教育”不謀而合,就是讓我們的學生有所作為。書中説“學生怎樣利用自由支配時間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學生形成合理的愛好。”這一點對我們的學生來説,尤為重要。大家都知道,我們很多學生對課堂上的學習並不感興趣,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有些純粹是為家長而讀。對於這樣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就放任自流了嗎?絕對不行。那樣只會讓他們越來越消沉,越來越沒有目標,渾渾噩噩地混一天是一天。更有甚者,沒事幹了,就專動些歪腦筋,做些不該做的事。其實不是他們不想學,也不是他們一無是處,而是他們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目標,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找到自己的特長,從而明確目標,有所作為。

三、重構

那麼,我們該怎樣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或特長呢?我想最簡單的就是從閲讀中尋找。閲讀是種樂趣,更能從中汲取養分。我們的有些學生不愛學習,但並不代表他不愛閲讀,引導學生讀書,讀好書,從書中獲取樂趣與知識,尋找自己的目標。像我們學校很多班級都建立了圖書角,這是一種很好的做法,在班級中營造了閲讀的氛圍。其次,讓學生多動手。雖説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不怎樣,但並不説明他們的動手能力也差。再説我們更加註重的是學生的技能,是實踐操作能力,所以讓學生多動手。比如讓學生裝裝鎖、修修窗户,幫老師做些需要些技巧但又力所能及的事,讓學生髮現原來我也有特長,我也會別人不會的事,從而樹立信心,找到方向。另外,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活動各種比賽,比如學校的興趣小組、週末社團活動、課外活動等等。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髮現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目標是動力,目標是方向,沒有方向就如隨風飄搖的浮萍,幫助學生找到方向,找到目標,讓學生有所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我以前就讀過鄭傑校長的一本書《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最近又大體翻了翻,對其中的一篇文章《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有些體會,也引起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鄭傑校長提出: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有保障。人雖然是社會性很強的動物,可是也離不開自然本性。生存是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要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這一切怎麼得來?要從勞動中得來,要有事可做,要去工作。工作是要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尤其是在工作時間裏。你的物質基礎從哪裏來?是從你付出的自由代價中得來。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就須好好幹,讀後感《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後感》。

每個人有自己的物質追求,是正常的,可不能貪多。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否則人將迷失自我。

其次,鄭傑校長提出: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從狹義上説,音樂、美術老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或引吭高歌,或揮毫潑墨,怡然自得。我們其他的老師,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養幾盆花,喂幾條魚,看看電視播出的小品和歌舞,用門外漢的眼光加以評頭論足,不也輕鬆舒暢嗎?林語堂寫過一本書叫“生活的藝術”,認為人應該享受生活,不能放棄活着的每一秒,生活本身就是藝術。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身為教師的我們要“其樂樂,眾樂樂,與人樂樂。”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塊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第三,鄭傑校長提出: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我很佩服有獨到見解的人,他們的話令人聞所未聞,富有哲理,我怎麼就沒有呢?原來自己囿於舊的教育方法的束縛,疲於應付日常教學事務,再加上眼花繚亂的大量知識和信息的衝擊,逐漸感覺遲鈍,越來越不會思想了。其實,我們應該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最簡單的問題:人為什麼活着?人活着應該做什麼?我今天做得事情有意義嗎?我怎樣才能從工作中找到快樂?

對我們而言,怎樣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不人云亦云,而有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做老師苦和累是當下一個不爭的事實,既然選擇了應該無怨無悔。可我們不能死教書,教死書,要開啟大腦智慧的大門,高效率輕鬆提高學生素質,營造恬然生活氛圍,在當前已經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時,用思想指導工作和生活,實現高質量的工作,詩一般的生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每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事例,也有精闢的分析。通過讀書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輕鬆、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為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只有學生愛上了你這一門學科,學生的天賦才能得到發展,他們才有興趣學,才有可能學好。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難題,有時候面對這些難題不知所措,通過拜讀這本書,給我提供了很多的啟發,使我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的確是經常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給教師的'建議》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我們不要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

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只有當老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沒有紮實的心理學、教育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所以收穫甚微。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啟迪着我重拾書本,重温那股墨香!

耕耘知識的沃野,兢兢業業、永不懈怠;三尺講台、一生情愫,那裏有我的精彩;直到雙鬢斑白就算青春不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毫無疑問,一本好書給人的啟迪是多方面的,不同時期不同情形你往往會讀出不同的意味。

初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我只是作為一種消遣,對於其中的種種建議,並未深思。這次期會考試過後,偶爾看到了一篇長長的期會考試總結,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學生寫的。他在裏頭説:“你成績不好,就會被集體忽視,當你是宇宙真空裏的空氣,不存在。”

“如何證明自己的實力?考試——在考試中得首功的人,是老師心中的驕子。”

“這是一個小社會,學習好,成績好,地位高。”

……

我向來堅信我對每個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從不因為成績好而青眼相加,也絕不因為成績差而疾言厲色,我甚至還為此頗有幾分自得,以為自己就是真正做到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了。可從這份學生的總結中,我分明看到了我的不足。為什麼這個學生會有一種被忽視的感覺呢?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關懷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鄭傑的這句話忽然闖進我的腦中。我仔細想想,我平時是怎麼做的呢?我不能認為自己對學生不夠關注,在我的心裏,也許確實是每個學生都有着一席地位,可他們的地位確實完全相等嗎?我總是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尖子生哪怕最細微的一點變化,及時提醒及時鼓勵;我總是能敏鋭地從細節處把握後進生的思想動向,揣摩到他們的心理,防患於未然。可是,對於那佔大多數的中間生,對於他們常年不變的成績,對於他們的乖巧沉默,我又是怎麼做的呢?認為他們令人欣慰,不需要老師操心,不需要擔心他們的`學習與表現會忽然給班級帶來“致命”的影響,換句話説,他們“很安全”。在疲於應付性格偏激生,疲於指導後進生,絞盡腦汁為尖子生指導學法的時候,這些中間生確確實實被“忽視”了!

可正如書中所説,“普通人在片刻間可能成為弱者,這時他格外需要人們的關懷。其實再堅強的人,一生中都會有非常脆弱的時候,有時是身體上的,有時是心理上的,有時又或是精神上的。”我們那些普通的學生,既不拔尖,又不調皮搗蛋,總是默默做着自己該做的事,他們,難道就從不會在心底渴望老師的關注,難道就不會對老師久久不來的注目心生怨懟嗎?

好在,一切還來得及。

感謝《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感謝那位普通學生的一份不普通的總結書,我知道我會在我的路上又往前進一步。我也相信,隨着教學的不斷深入,我會從建議中讀出更多況味。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一生之計在於少,一年之計在於春。可見計劃還是有其必要性的。可是在用心體會大師的這條建議後,自己也反思了很多。每個學期的開始,我們都會寫《學科教學計劃》和《班級工作計劃》,可是,寫來寫去自己的東西少了,應付的東西多了。根本沒有靜心去思考自己的計劃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我們應深刻的認識到:教學計劃不能僅僅是一個“進度表”,更不能是應付檢查的“擺設”,它應該對教學工作有規範性、指導性。制定好有效地規範的學期計劃,我們學期的各項工作就更明確,目的性就更強,自然形成了教學新格局,才會為新學期的課程實施搭建一個比較高的起跳平台

可是現在的情況是,我們有的教師不僅學期計劃沒有用心去寫,更是缺少大師所説的遠景計劃的制定。大師對於遠景計劃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議:

(1)兒童在國小階段應當閲讀的文藝作品的節目。當然,前提是學校的圖書館裏必須有這些讀物才能實現。

(2)兒童在學校裏應當欣賞的音樂作品(學校裏最好有一個音樂室)。

(3)要跟學生談話時用到的繪畫作品。

(4)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和文藝作品的片段。

(5)最低詞彙量,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國小裏牢固而長遠地記熟其正確寫法的那些詞彙。

(6)為了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而需要閲讀的科學普及書籍和小冊子的書目。對於指定給學習困難的兒童(思維過程的能動性降低的兒童)閲讀的那些書籍和小冊子,應特別開列出來。

(7)“思維課”的主題,即帶領學生到思維和祖國語言的源泉去參觀的課題。

(8)兒童在國小階段各年級要寫的作文的題目。

(9)教師和兒童將要製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錄。

(10)國小期間將要組織哪些參觀。

讀來很受啟發。俗話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缺少對工作的長遠規劃,必然會增加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教學效益大打折扣。遠景計劃可以引領教師將眼光放得更寬廣、長遠一些,不僅關注學生掌握知識,還關注他們是如何掌握知識的;不僅關注他們的學習,還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注他們的“眼前”,還關注他們的“未來”。這樣,教師就不會過分拘泥於一時一地的“得失成敗”,而將關注點始終放在學生的發展上。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計劃無疑應該是學生的發展規劃。制定的計劃具有現代教育科學的理念,教學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隨意性。我想這將是我們下一步努力地方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上學期,學校分享了《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們新老師學習借鑑,讀了以後感覺受益匪淺,略有所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

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但教師要想教好,那須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做到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儲備自己的知識。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中,每個學生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股,只是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差異性以及特殊性。如何將這差異性以對的時間用對的方法得以解決,這就需要老師的能力使然。

我們班級中的學生大多處於中段,肉段多,兩端少,而對於班級所採取的最直接的策略就是直接帶動後進生,以重點補差,持續提優,提升班級整體水平。如何補差,如何對後進生實施切合有效的方法呢,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裏所提出的觀點: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班級在二年級之初就成立了班級的讀書角,孩子們將自己覺得好的圖書捐獻到班級,我在班級中選了圖書管理員管理圖書以及中午看書時班級的紀律。吃過飯後,先吃好的孩子們可以問圖書管理員借閲圖書,並在圖書管理員那邊進行登記,所以每次中午,班級的讀書氛圍都比較好,而管理員也特別負責。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差異,有的孩子看書只看圖片,一本書幾秒鐘就翻過一遍換另一本,根本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薰陶。所以,在閲讀方面的提高上,還是有差異性的,這就需要老師的介入進行整班閲讀。

對於閲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系列練習,"讀"是理解的基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課堂就應該是書聲琅琅的。功利性太強,今後,還是我會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學會"有理解地閲讀", 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成績,閲讀才是一把最實用的"金鑰匙",讓我們銘記"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從閲讀開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鄭老師説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技術,更是一種美德。善於傾聽的人身上有一種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質,這種力量超出你對別人的道德説教而非常自然地能贏得人們對你的尊敬和愛戴。

傾聽還是一種個人能力的綜合表現,對個人的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考力等等這類智力因素的挑戰和訓練,而且傾聽還是豐富情感的一種表現。

我發現班級的中等生成績上不去的原因各不同,有的是性格內向,能跟着老師的指令行動,但不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是因為經常做小動作,雖然回答問題很積極,但是注意力難以集中;有的是缺乏想象力,思維狹隘……

我覺得在我們的課堂中特別需要關注中等生,因為他們是很有潛力的,關鍵是讓他們學會傾聽。

全班集體交流時,一位學生在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時另外幾位學生覺得與自己的意見不合,就馬上打斷別人的發言,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還有的學生開着小差,根本就沒有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教室裏一片混亂。這時發表意見的同學聲音越來越小了,甚至不敢説了。如果學生們能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舉手示意:“老師,我要補充……”“老師,我有不同的建議……”也許對別人和自己是不是都是尊重呢。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不相同,可以説,孩子是一個世界。國小語文提倡小組合作,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解決問題。從小培養孩子們小組合作還有利於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而在我們的課堂中,經常能看到小組合作環節熱鬧非凡,看上去孩子們激烈的討論問題,可近看卻是嘰嘰喳喳地把自己的想法説完,根本沒有傾聽別人的意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並沒有起到合作的效果。

所以,學會傾聽也是互動評價的前提,是提高效率的關鍵。

學會傾聽可以使學生博採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學會傾聽可以使學生萌發靈感,觸類旁通,閃爍智慧的火花。

一旦良好的傾聽習慣養成,這個習慣將會影響一個人一生。

作為老師我們也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和觀點,因為學會了傾聽,我們才可能通過傾聽而學會別的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拜讀了著名教育學者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的第76條,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這一小節之後,我深受有觸,受益匪淺。

我們平常所謂的學習困難的兒童,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不會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慾和好鑽研的精神等等。而這些所謂的困難,大部分和在兒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圍條件有關,他們在童年時期,沒有從自己周圍的人那裏獲得對她的發展來説應該獲得的東西,沒有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學會如何對周圍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發問,他們就是在這個年齡時期——一歲——七八歲,頭腦開始變得遲鈍。

那麼我們作為老師應該怎樣去補救他們呢?我認為是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去引導他們。第一,引導他們學會思考,無論這些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該學會獨立去思考,引導他們讓書籍和語言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第二,引導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由於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裏沒有有效獲得,那裏,老師引導的時候,就應該從最簡單的“為什麼”開始引導。我們不斷的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現在兒童面前,讓孩子們靠自己獨立的努力看見和發現了哪些東西?讓兒童區察覺事物和現象中那些最細微的差別和變化,思考各種因果關係。這種思維的訓練,要經常出現,不斷對學生進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種自覺的,長期的'行為,只有學生感到驚奇的時刻出現了,那麼他的學習才會是積極的有效的。

比如我們現代教學運用的多媒體手段比較多,學生容易只看表面,不愛發問,那麼老師在出示一張圖片,一條小短視頻,甚至僅僅是一段課文的內容時,就要引導學生看文這些內容你有什麼想要問的,這個問題,對愛發問的學生比較簡單,對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就比較難了,這時,可以讓能發問的學生問,讓不能發問的學生回答,這樣即使他們暫時回答不出來,但是他們卻能夠從其他同學那裏學習到發問的思維方式,可以知道,學習當中,先好奇發問,在帶着問題去學習的道理,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刺激,鍛鍊兒童思維,進而培養他們愛鑽研的精神。

用這種發問與觀察的思維訓練的方式,代替強迫學生死摳課本,再加上老師的愛心與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來學困生那豁然開朗花開怒放的時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在閲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它真是一本好書!書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刻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園,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備課、上課、準備教具,還要處理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管孩子們的吃喝拉撒。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刻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孩子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刻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一書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論深深影響、啟迪着我,讓我如獲至寶。我要發奮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在這次的口小暑期教師讀書交流活動中,我選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總共談了100條問題,每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引人深思。

書中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個問題給我的感觸很深。教師每天上課有的要三四個小時,備、改、講、輔幾乎佔用了在校的其他時間,有時還得在家夜辦公。除了工作,教師也得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還得孝敬長輩,哪裏有空閒的時間啊!許多學生怕報考師範學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師太辛苦”,雖然看起來好像有不少的假期。書中所提到的一位歷史老師説:“我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這句話似乎很難理解。怎樣做這種準備,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讀書是作一個好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藴”。我們不要再説 “沒時間讀書”,關鍵是你想不想讀書。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讓我們一起讀書吧!潺潺小溪,匯成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眼前的課,而是出自內心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應該讓自己所教的那點學科知識在你的知識海洋裏成為滄海一粟。“襯托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教學水平提高就越明顯。所以我們應該“用終生來備課”。

第46條提出“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1918年,,1942年參加衞國戰爭負重傷後回到了教育崗位, 1970年逝世,享年52歲。長達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動中,蘇霍姆林斯基跟蹤觀察和研究了700餘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整10年的學習生活。他從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和角度進行觀察、瞭解研究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自己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並著有41部專著和小冊子,其中許多著作已經譯成30多種文字在國內外出版。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為著名的教育家跟他勤於觀察,勤於記錄研究是分不開的。俗話説,寫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堅持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想想我們平時可能因為“繁忙”,很多時候有些想法沒有用筆記下來。當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得努力思考,從頭再來。記教學日記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對比、分析一些問題,有助於總結經驗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少走彎路。

《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很好的書,其中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細細思考。我覺得它對於提高我自身的素質和教育藝術都有很大的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kjn2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