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莊子》讀後感(通用15篇)

《莊子》讀後感(通用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莊子》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莊子》讀後感(通用15篇)

《莊子》讀後感1

有人説學習老莊是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那些積極入仕一路順風的人往往更推崇儒家。連鮑鵬山都説“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可見老莊的思想確實是可以消人憂愁,減人煩惱的。也許因為此,老莊的思想便被賦予了淡淡的消極。不順,心煩乏時,老莊便是良藥;順意之時,又哪管道家是什麼呢!

可是事物都是兩面的啊。假使用佛家的機鋒來解釋,消極就是積極,積極便是消極。老莊也一樣,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順乎自然似乎是一種不追求,無追求,一種消極之心隱於其中;追求逍遙、釋放本性、心隨性至、堅守本心似乎又是千百年來文人志向的追求,又是積極的。只不過積極入仕的文人追求功名,這便是儒家;消極避世、追求本心的.文人迴歸自然,這便是道家。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説,儒道兩家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有追求,只不過追求的對象不同罷了。

可無論歸隱之人如何説其此行為旨在追求本心,他們歸隱的根源往往都是因為不得志吧。若是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擁“顏如玉”、住“黃金屋”,又有幾人仍會追求本心而放棄這些呢?所以老莊便常常在文人失意落魄無路可走之時,闖入他們的世界,以追求本心來掩飾官場不得志的落魄,這麼説來,老莊真的又是消極的了。

説來説去,似乎什麼都沒有説,可事物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積極與消極不都源於內心麼?內心是怎麼看的,事物便怎樣存在。只要內心是積極的,採百家之長,必也是一種積極的思想了。

《莊子》讀後感2

喜歡這本書,在讀中感悟着莊子留給後人的幽悠深邃的思想,感受着于丹獨到現代的見解。品讀着那一個個詮釋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坐在陽光房中,享受心靈的寧靜,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如此愜意的生活,真美。

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喜歡其中的一個故事:有一隻小鷹,他從小跟着雞羣長大,小鷹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一隻雞。所以,當主人真正要放飛這隻鷹的.時候,怎麼誘惑、怎麼打罵,鷹就是飛不起來,因為它認為自己是一隻不會飛的小雞。最後主人失望了,説:“我白養了一隻雛鷹,一點用處也沒有。我把它扔了吧。”主人把這隻小鷹帶到了懸崖邊,像扔一隻雞崽一樣將小鷹扔下懸崖。小鷹垂直的從懸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墜落的過程中,這隻小鷹撲稜撲稜翅膀,在墜地之前竟突然飛起來。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就在從懸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鷹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復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其實我們有多少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某種潛能從來沒有被開發出來。確實是這樣的。教師,擔負着育人的重任,開發學生潛能的責任有很多是我們應該承擔起來的。那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創造某種激發學生潛能的情境,讓學生某個方面的潛能凸顯出來,並引導、誘導其成長為某一方面的“專才”,其實,這就是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道路。

《莊子》讀後感3

如果沒有學這篇文章之前,我也就知道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好朋友,或許還會以為只有興趣相投的朋友,但我的想法有點錯誤。

這幾天,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大體一看,我就感覺只是倆人的對話,似乎沒有什麼看點。隨着老師講到莊子與惠子,我的`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偷換概念,辨認莊子,談莊子和惠子的為人,這些都很是有趣。我從中瞭解到莊子是一個快樂有情趣的人,而惠子是一個認真但有點兒死板的人。當莊子説‘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時,惠子卻説‘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從這可以感覺到惠子有點兒死板,莊子説這句話不就是想表達此刻自己愉快的心情嗎?

如果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鍾子期是令我們所期望的,那麼我們不如説莊子與惠子更是一對好朋友。老師説莊子經常黑惠子,從網上查資料,我得知莊子與惠子其實本不是一對好朋友,因為他們倆愛辯論,從而以辯論展開話題,繼而越聊越熟了。

總體來説,知音之間過招有趣,朋友之間常常互懟也是挺有趣的。

《莊子》讀後感4

叔山無趾,刖者也。來拜見孔丘,孔丘説:“你不謹慎,你先前犯了錯誤而變成這樣,來找我學習已經晚了。”叔山無趾説道:“我之前因不明事理而輕用吾身,導致我被罰削去一足,如今我來是為了保全比足更加尊貴的事情即德行。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我以夫子為天地,夫子卻連一個曾經犯錯想要保全更重要事物的'人都無法容下。”孔丘説:“是我鄙陋了,還請您進來講講所見所聞。”叔山無趾走了。孔丘對弟子説:“你們要勤勉呀,叔山無趾為了補救他前行之惡猶要學習,而況全德之人呢?”

叔山無趾對老聃説:“孔丘應該還沒達到至人的境界吧?他為何還要頻頻請教您呢?而且他通過各種非自然的方式來認識區分萬物(看我犯過過錯卻不願接受我,我説為了尋求德而又以我為坐上賓,為什麼我做出不同的行為,他卻有不同的反應,但我卻仍是我)而至人把這樣的做法看作是自身的桎梏。”老聃説:“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他死生相關聯,可與不可相貫通(見於齊物篇),解開他的桎梏,這樣可以吧?”叔山無趾説:“他的認知缺失,區分自然本質,自然要被自然刑戮,安可解?”

《莊子》讀後感5

在很久以前,當人們還處於統治者的重壓之下,是莊子,帶着學生們呼喚自由,呼喚無拘無束的快樂……

現代的人們解放了,可社會卻愈加複雜了。現代社會的中心或許曾與莊子的思想打了個照面,卻又匆匆而過,從未理會過,古時,一位老者的深深呼喚。

莊子或許沒想到,中國人擺脱了封建制度,但他們沒有擺脱精神上的束縛,人們無法再達到“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的無拘無束的境界,金錢矇蔽了他們的雙眼。他們沒有時間,也無法再與自然合為一體。

莊子與現代隔着幾千年的時間洪流,卻早已認識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這一點。眾多的`機械為人類提供了便利,卻使人類想盡辦法簡化一切。就算只是在一個小小的數學題上偷懶,都極易全盤皆輸,更何況生活了?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莊子卻沒有預料到,人們對“無為而治”的認識偏差,能改變一個大國的命運。多少皇帝沉迷於享樂,卻把這句話當做擋箭牌,當作最有道理實際卻是最無道理的、堂而皇之的藉口,導致政權落入宦官之手,奸臣當道,江山易主。

人類啊,把腳步放慢一些吧,安靜下來,傾聽這位思想家的娓娓訴説……

《莊子》讀後感6

今天,我讀完了《童話莊子.逍遙遊》,這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知識的書,我很喜歡。

為什麼説有趣呢?因為在書中,作者用“抓蝴蝶”作為線索,讓本書主角施小惠找到了那個莊子的童話世界,這本書也非常奇怪,裏面的許多人物,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如,施小惠是惠施,小樑是梁山伯,小祝是祝英台......

除了這個有趣,還有後面施小惠坐上“箭頭”與小人“阿倍”一起去見黑暗魔王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非常有趣,原本去見那麼恐怖的黑暗魔王,施小惠去,卻像去一個童話世界一樣。這個故事也體現了施小惠的勇敢、冷靜的品質。

除此之外我還學到了許多知識,像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周夢蝶等知識,這本書也讓我知道了莊周是一個童話人,從莊周的'各各方面來看,他也應該是一個慈祥和藹的老爺爺。

看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勇於創新,要嘗試各種不同的東西,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時光。

這本書很好看,我要推薦給更多人,讓他們也體會體會這本書為我們帶來的快樂!

《莊子》讀後感7

很喜歡《莊子通解》上的這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世上無莊老,千年只長晝。儘管千百年來我國曆朝歷代都是以儒家為官學,然而老莊的思想卻從來沒有遠離大家。我們覺得對老莊知道得少,多是因為“百姓日用二不知”罷了。這本《莊子通解》是陸永品先生研究莊子的結晶,包括註釋、串講、今譯和評議四部分,其角度新穎,講解通俗易懂又不失嚴謹。尤為令人感動的是:微信讀書在製作這本書時的用心。這種將註釋嵌在文內,一點擊就可以看的體驗,簡直超越了紙質書!這才是電子書該有的樣子啊!

五分好書!

《莊子》的文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內篇,外篇和雜篇。沒看書之前所熟知的,大抵是教材中節選的《逍遙遊》和《秋水》篇,以及許多我們常用卻不知道是出自莊子的成語和寓言,“相濡以沫”,“越俎代庖”,“朝三暮四”……讀莊子的文章,只有一個詞兒:爽快。其行文中展現出來的.想象有如天馬行空,其辯論則妙語連珠,其寓言的妙趣橫生,其為人的豁達超脱……無一不令人敬仰!然而我又想:今人讀莊子,大多是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古人的文章。若穿越到莊子生活的年代,對莊子説説自己讀他的書的理解,只怕莊子要哈哈大笑三聲,轉身就走吧!

《莊子》讀後感8

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淨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 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於都忘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遠了! 如今媒介如此發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每一個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 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為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麼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澱下一種毛病。

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麼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後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

《莊子》讀後感9

燈塔狼煙點燃了思想的火焰。你在一個孤獨的山峯上看着夢中的仙境。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守規矩的。 巨鵬 如果沒有六月的風,它怎麼能爬90,000英里呢?塵埃 只是生物的興趣而已。 所以你意識到你生命中最高的狀態。 這意味着你是世界上一個自由的上帝。 但是有幾個人在看你。 後世的學者們無法趕上死去的風,只能拿着卷軸看着温勝義:你已經成為一個消極的避難所。 太荒謬了。他無法在你頭上看到天空,但他説他不負責任。 後世的人們總是認為他們是最聰明的',但他們知道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應該受到限制。 那是幾千年前的你。 這不是你要做的事。你怎麼能在這個世界上得出結論呢? 但你已經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你的無所作為是戰爭時期最理想和最完美的境界。這與我們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不一樣。 我知道我的解釋是多餘的。你就是你。 月亮的守護神怎麼能關心他的後代呢? 歷史在東方蜿蜒而逝。你還在風浪中唱歌:沒有自己的神,沒有成功的聖人。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幾個人。 古時候你莊子應該得到它。

《莊子》讀後感10

蝶在飛,承載的是一種逍遙。

丹青揮毫的滿紙荒唐,是一種對道追尋的喧囂?是一種對塵俗的浮躁。

百年孤獨,孑然一身,總是帶着透徹的目光,和柔婉的心靈,卻不曾孤獨百年。

莊周夢蝶,夢到的.是一個只有飛翔的境界,美麗的像水,平凡的貌不驚人。

《莊子》是一片遠離更遠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園般不知所措。

如垂釣,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寧靜,即使空手而還也淡不經心,它此時在九天外御風飄遊呢。即使有時無意間撈上幾分功名,他也會擲之於江湖,相位的誘惑也不住他一心,無心揮灑不羈的心。

如午寢。一般人不及莊子。看着美景心嚮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騰空了,沒有梁山伯與祝英台那麼悽怨,只是為挽起幾縷青色,無思無暇,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自由自在地飄有此“恣意妄為”“無法無天”,卻不管他,紛紛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羈不怯的天堂。

夢醒了,也不慌不忙,心裏也會開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綻放。

如送喪,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歸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人逝,是一種太過殘酷的現實。

莊子卻卻笑着,像嬰兒一樣,純潔,無瑕發自內心,死亡是一種安詳,迴歸自然,自然就回歸寧靜的世界了。不必哀傷,不必失望,有一種東西叫做道,有一種人生叫順其自然。

《莊子》讀後感11

可是有人會説了,你不摻和,如何發財?

以莊子的逍遙,他對發財也不會拒絕的,莊子只是比別人更清醒地看到機會背後的風險。

有一天,莊子外出訪友,走路疲勞,便倚靠路邊一棵大樹睡着了。

夢中大樹對他説,你看,我這周圍原來是有很多兄弟的,現在只剩我一個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要麼長得直,要麼長得粗,木匠一看都是有用的'木材,便都給砍伐了;

只有我,長得歪歪扭扭,還有很多疤結,就沒人惦記我了。

莊子醒來,便把這件事和同行的弟子説了。

繼續向前走,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興,下令童子殺鵝宴客。

童子問,咱家有兩隻鵝,一隻會叫的,一隻不會叫的,殺哪隻呢?

主人説,會叫的還能看家啊,怎麼能殺呢?

於是下令——去,把那隻不會叫的殺了。

莊子的弟子聽了大惑不解,問他,那棵大樹因為沒有用得以倖存長壽,這只不會叫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被殺掉了,到底有用更好,還是沒有用更好呢?

莊子回答得似乎模稜兩可,他表示自己將處在有用無用之間,不拘泥於成規,隨機應變就是了。

《莊子》讀後感12

生活如詩,可以色彩斑斕,

生活如獄,可以苦悶昏暗,

回眸一探,轉個視線,

又是另外一片天。 ——題記

你認清自己的生活了嗎?我每天捫心自問。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夠適應外界條件,順應自然,就能活得愜意,活得精彩。

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喜歡漫步在温暖的陽光下,暫時拋卻成長的煩惱,猛然發覺一切都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般樸實美好。

曾記得有多少次像聽天書似的上數學課,腦子飛快的轉着,卻總也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只有雙手在不停的運動,複製下老師的板書;曾記得有多少回再拿到試卷的一剎那,腦袋一片空白,心中不由涼了半截;曾記得有多少個夜晚,面對眼前的作業發呆,不知何以下手的無奈湧上心頭……很多次很多次當真為自己沉重的生活下了定義: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不是人過的。

誠然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認事物總有其兩面性,正如那令我厭煩又不能及時消化的'筆記成了我最寶貴的學習資料;那令人心寒的分數背後卻隱藏着我必須消滅的敵人——學習的薄弱環節;那猶如“雪滿太行”的難題,在我努力攻克下,成功的歡欣鼓舞無可替代……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

莊子能把知識分子認為繁重、骯髒、卑賤的宰牛勞作,寫成一曲美妙的音樂演奏,那麼我為什麼不能將學習生活看成一種享受呢?既然無法無法改變學習的艱鉅性,就讓自己去適應它。

換一種眼光看生活,我知道我該怎麼做了!

《莊子》讀後感13

《莊子心得》這本書是我讀過這麼多書來,第一本讓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書。莊子之道,與儒家學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乘物以遊天,他上窮碧落下黃泉,他嬉笑怒罵説盡天下。其實他的內心十分安靜。

在莊子書中,以他自己的説法就是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但其中卻藴含着天大的奧義與智慧。莊子是一個非常善於講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陸離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貧困潦倒、等米下鍋。他沒有富裕的生活,温飽不定,這樣一個人,他憑什麼去逍遙遊呢?就憑他的`精神!莊子的心胸非常的寬廣,他曾經對他的弟子説過,“我死之後,將我扔到山溝裏。讓蒼天穹廬做我的棺蓋,讓廣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讓日月星辰、世界萬物給我陪葬。這是一種多麼豁達的境界呀,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開。

人,本來是無羈無絆的,本來是放縱自由的。但由於太多的選擇,太多的物質利益,束縛了我們的身心,迷失了我們本來的面貌。如果説儒家給了我們堅實厚重的一片大地,則道家給了我們一片未來自由的天空;如果説儒家讓我們學會了挑起擔子,負起重量,則道家讓我們學會了舉重若輕。莊子的精神就是,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搖,不為名譽權力所掛念,讓心胸豁達一點,開朗一點。《莊子》中記敍了那麼多的寓言,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都是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莊子》讀後感14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這篇文章,課文主要講述了莊子與惠子的一場辯論,對於莊子知不知道魚的快樂這麼一件事,文中他們兩人各有各的看法,學完課文,我似乎穿越兩千年,瞭解了他們的不同性格。

從文中的插圖來看,那個身着白綢衣,帶有玉佩的應該是惠子,因為老師之前講過惠子是做過官的,所以還是有點小錢買綢緞衣的。另一個衣着樸素,頭髮只用布纏起的應該就是莊子了。

再從看魚時表情分析,那個表情嚴肅的人是惠子,因為惠子是一個對待事物極為認真的人,始終都有自己嚴謹的看法。那個只是手捋着鬍子,像是一個隨心所欲,自由的人就是莊子了,因為莊子沒那麼認真了。

最後,從語言也能看出他們的.性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惠子在莊子説完後脱口而出,看得出惠子比較在意事物的表面,認為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是一個偏向於理性思維的人,就像龔老師説的是個“理工男”。而莊子在一見到魚後就説“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可以説明莊子比較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是“文藝男”的風格。

從上面的分析看得出莊子與惠子的不同,莊子像是一個隨心派,想到啥就做啥,而惠子是一個思考派,對於事物都分析得符合客觀實際。

《莊子》讀後感15

讀完《莊子這一班》,書中的每一則故事趣味盎然,以及訴説不盡的奇聞妙事。讓我瞭解莊子是一位心無掛愛、瀟灑自在的人。

故事內容中有提到魯國有一位名叫單豹的人,住巖洞飲泉水,清心寡慾,七十歲了還有嬰兒的容色,卻不幸遇餓虎,被虎吃掉軀身了;還有一位叫張毅的古 人,住在鬧市,生活忙碌熱絡,卻遭病毒侵蝕身體內部而過世了。人無法選擇出生,更無法選擇命運,但是不幸只是一個過程,只要我們好好看待自己的人生,從失 敗或是不如意的事件中,對自己充滿信心,人生就是寬闊的`道路。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經過無數次失敗才發明照亮黑暗的電燈;他們就 像一個不倒翁,推倒了還是會自己站起來,只要不畏艱難、努力爬起來的人,最後必定能成功。

我們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提醒人們莫忘照顧貧苦的人,多多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需要捐助的人,才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 書中提到海龜有海龜的快樂;井蛙也有它的快活,可是把自己拘束在狹小的生活空間裏,就無法瞭解世界,看看世界是多麼之大、多麼遼闊呀!

只要我們踏出心胸的一大步,多探索這世界,敞開心胸去接受的人、事、物,相信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標籤: 讀後感 莊子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9r2o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