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材 >

國中《古詩兩首》教材的解讀

國中《古詩兩首》教材的解讀

《山行》

國中《古詩兩首》教材的解讀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全詩寫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個“晚”字告訴我們:詩人趕路已經一天了,着實需要找一個“人家”歇歇腳了。抬起頭順着陡峭、蜿蜒、傾斜的石徑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頂望去,就在那“白雲生處”恰恰有了人家。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本應該是徑直過去的,可就在這時,詩人卻突然“停車”、駐足,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詩人發現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紅、耀眼的“楓林”。因為太“愛”這夕陽中的“楓林”了,旅途的飢渴、勞頓早已拋到了九霄雲外,駐足欣賞是在自然也不過的事了。

黃叔燦《唐詩箋註》雲:“‘霜葉紅於二月花’真名句。”為什麼呢?

首先是這一詩句脱俗。在古詩中吟誦紅葉的詩句並不少見,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專賞楓葉顏色的鮮豔,而且説它勝於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除、了楓葉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鹹備,籠山絡野之外,春花無此大觀的。所以,杜牧專賞楓葉顏色的詩句與情懷,道骨仙風,超凡脱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寫法非同一般。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是美豔絕倫,但它卻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識”籠罩。而詩人在這裏卻以一個大大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去讚美楓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寫,不僅寫出瞭如畫的秋景,而且一掃常見的衰颯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氣質與胸懷。再從寫作的技巧來看,全詩四句,以第四句為重點,前三句都從不同角度為突出第四句起着喚起、烘托、鋪墊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喚起第四句“霜葉”的鋪墊;第二句的“白雲”是從色彩對比的角度來反襯第四句的“霜葉”的紅豔;更為有力的鋪墊是第三句的.“停車”和由此突顯的“愛”字,及隨後出現的“楓林晚”中的那個“晚”字。停車何故?是出於對“楓林晚”的“愛”;“楓林晚”何以這樣可愛?是因為,在夕陽之中,滿山遍野的楓林紅葉紅得快要燃燒起來了,這色彩的豔麗,這場面的壯觀絕非春花能比。説到此處,全詩的重點句“霜葉紅於二月花”為什麼能千古傳誦也就不奇怪了。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不知是誰,説過這樣一段趣事。他説,這首詩是詩人張繼在應試落榜以後寫的。他雖然科場失意,卻因這首詩而名傳千古、蜚聲海內外,而科場得意,甚至是中了探花、榜眼、狀元的人卻沒有多大出息,他們所寫的詩文很少有人能夠記取,很少能夠流傳。由此可見,詩文必須有感而發,而應試之作大都平庸。

手捧此詩,題目——《楓橋夜泊》就值得用心琢磨。所謂題目,即是文章的額頭,它通常富含諸多信息。如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所以,認真地推敲詩題 常可收到明意旨的效果。就拿《楓橋夜泊》來説吧,從整個題目看,我們可以推知:這首詩所描繪的是楓橋的夜景。從其中的“泊”字我們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因此,人們常説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説,“詩中有畫”,而這首詩就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立體的“楓橋夜泊”圖。首先是全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遠景和近景:殘月、山寺、霜天,這是遠景。江楓、漁火、客船,這是近景;其次是運用了“設色”之法:霜天的透明,漁火的鮮豔,二者交相輝映,從而營造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氛圍;再者是詩句調動了聽覺效果,使本來就已經成畫的意境更富生機:特別是遠處傳來的鐘聲。不但把近景、遠景聯繫到了一起,交織成章,而且這穿夜空,傳到客船上的鐘聲,也使整個的意境更加清幽、悽楚。那一聲一聲傳到客船,敲擊在旅客心頭的鐘聲。怎能不引起旅客無限的遐想,無限的愁思進入夢境呢?

説來有趣,不知是誰,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詮釋:詩中的“江楓”是蘇州二橋的名字,“江”就是江村橋,“楓”就是楓橋。而“烏啼”呢,就是烏啼山。對這樣的解釋,我不敢苟同。其實,現在很多地方的名稱,是因為先有了名詩,爾後才因詩而得名的。大約在一年前,有一位學生家長來信談到此事,我們教材的主編張慶先生除了自己做了深入地考證之外,還專門派家住蘇州的錢錫銘老師查找了蘇州府志,進行了實際的調查,並寫出了文章予以回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cai/y56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