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8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8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是不是經常追着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8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

【難點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雷電起火,堆積物高温起火。

2、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我們都是怎樣認識到的?

通過考古學家考古,對遠古人類遺址的殘留物或骨化石進行鑑定、分析得到的。

【重點考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3、(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還會製作骨針。

4、(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5、人類是由古代(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6、簡答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①.北京人的模樣保留猿的某些特徵,而山頂洞人則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會打製粗糙石器,山頂洞人則已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過着羣居生活,山頂洞人則生活在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裏。

投壺的發展歷史

投壺在戰國時得到相當發展,當時的文者傾向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此外,由於社會發展,中國民間以投壺為樂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禮記·投壺》説:“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左傳》曾記載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的事。

秦漢以後,它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在流傳過程中,遊戲的難度增加了,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名目,還有人別出心裁在壺外設置屏風盲投,或背坐反投。秦漢以後廢除了射禮,投壺便成為一種宴賓的娛樂。南陽漢畫像石中有《投壺圖》,圖中間是主賓兩人對坐投壺,旁有侍者三人。投壺雖然已不是正規的禮儀,但仍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據《東觀漢記》記載,東漢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和雅歌連在一起,成為儒士生活的特徵。

漢代的投壺方法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有極大改進。原來的投壺是在壺中裝滿紅小豆,使投入的箭桿不會躍出。漢代不在壺中裝紅小豆,可使箭桿躍出,抓住重投;可以一連投百餘次,“謂之為驍”。《西京雜記》説,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

由於投壺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漢代投壺成為儒士的高雅活動。魏晉以後,投壺翻出了不少花樣,一些正宗儒派於是大為不滿。

五代十國曆史

五代依次為樑、唐、晉、漢、週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樑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禪讓,建立後梁,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後唐,同年滅後梁。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稱帝后更名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將皇位禪讓給趙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吳帝楊溥將皇位禪讓給徐知誥(李昪),建立徐齊,後改國號為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與南漢等佔據。

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漢高祖劉暠的弟弟劉崇所建。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羣雄,最後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2

三國鼎立

一、知識梳理

1.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期,佔據河南一帶的曹操為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並招攬各種人才。在經濟上,曹操採用屯田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農業生產,勢力逐漸壯大起來。佔據黃河以北的袁紹,兵多糧足,實力強大,曹操和袁紹都想吞併對手,稱雄北方。 (2)經過:200年,雙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採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偷襲袁軍的屯糧,燒掉全部軍糧,迅速殲滅袁軍主力,為以後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2.赤壁之戰

(1)經過:208年,曹軍和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峙。針對曹軍不習水戰、船艦連接在一起的弱點,周瑜採納部下黃蓋的建議,向曹操詐降並用火攻,最終曹軍大敗。

(2)影響: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後,曹操轉而經營關中,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劉備佔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後,又向西南發展,佔取四川、雲貴地區。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範圍延伸到福建、廣東,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範圍。

3.三國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吳王,國號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2)經濟: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衞温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台灣與內地的聯繫。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係,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二、重難講解

三國鼎立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知識梳理

1.西晉

(1)建立:三國後期,魏國實力增強。263年,魏滅蜀。曹丕死後,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軍政大權。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2)衰落: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後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西晉從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倖存者紛紛逃離,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2.北方遊牧民族的內遷

(1)內遷: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陝西關中;分佈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而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陝西及河套地區。

(2)十六國:西晉滅亡後,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3)前秦的統治:4世紀後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並統一了黃河流域。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鋭意改革。那時候,前秦境內的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也有所緩和。

二、重難講解

西晉迅速滅亡的原因

(1)西晉統治者大多出身於大地主和大貴族,他們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極為腐化,在治國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晉惠帝時,發生了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耗盡了國力,導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晉統治腐朽,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徵兵派役,甚至掠賣少數民族人民為奴婢。這些暴政激起了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三、學法指導

對於本課重點內容,可以採用歌謠的形式進行記憶:西晉建立司馬炎,爭奪帝位八王亂。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數民族建政權。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知識梳理

1.東晉的興亡

(1)建立: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隨後,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於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

(2)統治

①政治:司馬睿當皇帝,得益於王導為首的南北大貴族的擁戴。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導的堂兄王敦。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居然邀請王導共坐御牀,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②軍事:東晉初期,多次進行北伐,曾收復了西晉時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由於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後援,東晉最終未能恢復中原。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戰勝前秦,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相對穩定的局勢,使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户口殷實”的景象。

(3)滅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況:420—589年的170年裏,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樑、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

(2)繁榮: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約30年的時間裏,賦輕役稀,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蕭衍從地方起兵奪取帝位後,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後來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建康失陷,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於明顯劣勢。

3.江南地區的開發

(1)原因: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江南地區不像北方那樣戰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

(2)表現

①農業:在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並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包括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以及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例如,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育秧移栽,這是水稻生產技術的重大進步;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使穀物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還發展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等,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

②手工業:南方的手工業也有了快速的進步。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製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

③商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商業的交流和城市的繁榮。南朝時的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二、重難講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民族關係方面的特點

(1)封建國家分裂,政權更替頻繁,但最終趨向統一。

(2)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安定,江南經濟發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長江、黃河流域民族間差異逐步消失。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②諸候不聽從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強大的諸候。

③諸候之間不斷進行戰爭,爭當霸主。

2.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a、齊桓公首先稱霸原因:

①齊國盛產魚鹽,齊國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優勢發展經濟。

②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並組建強大軍隊。

③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號令諸候。

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位霸主。

b、晉楚爭霸---城濮之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影響: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小諸候國被消滅了,出現了較大諸候國,歷史逐步走向統一。

二、戰國兼併

1.戰國七雄的形成:秦、齊、楚、魏、趙、燕、韓。

①組合:晉分三家(韓、趙、魏)。

②特徵:七雄並立。

2.著名戰役:

桂陵之戰(齊魏);

馬陵之戰(齊魏);

長平之戰(秦趙)東方六國無力抗秦。

3.趨勢:春秋諸候林立----戰國七雄並立----秦一統天下。

隋朝的貢獻及教訓

1.貢獻:①隋朝在前一時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重新實現了國家統一。②隋朝在借鑑前代的制度的基礎上,開創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對唐朝及以後的歷代王朝產生了重要影響。③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促進了運河沿岸城市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南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④隋朝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強盛,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

2.教訓:①由於隋煬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隋朝在農民起義的大風暴中覆亡,其教訓為唐初統治者所接受,促進了唐朝前期的繁榮。②統治者應認識到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富裕,國家的政權才能鞏固。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3

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3、生活情況:能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3、體貌特徵: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使用打製石器、木棒;(生產工具)

4、生產生活狀況採集、狩獵;

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

5、社會組織:過羣居生活,原始社會。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三、山頂洞人

1、遺址:位於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距今約三萬年;

2、體貌特徵: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徵;

3、生產工具:磨已掌握鑽孔光技術和磨製技術(骨針);

4、觀念:已經有了審美的觀念。

歷史答題技巧和方法

1、高效解題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迴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範”,答題語言規範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2、規範答題

在會考歷史試卷中,非選擇題是按照具體的知識點劃分的,如果某一歷史非選擇題分值為5分,那麼這一歷史試題考察的知識點為五個。而且會考考生在回答時要注意排版,書寫過亂也可能是會考考生丟分的原因。

3、歷史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

設問和材料關係密切,設問提出的是有關材料的問題,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所以,找到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很重要。先在設問部分找出關鍵詞,然後帶着關鍵詞再去材料中找相應的關鍵詞或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結合相關的知識信息,對號入座,對問思答。一般情況下,問題就解決了。

4、立足材料,聯繫課本

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敍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侷限性的一面,聯繫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鈎,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歷史解釋是什麼意思

是指根據歷史資料來確定法律的意思。歷史資料指除了法律文本之外的與文本直接有關的資料,例如立法準備材料(文件記錄以及其他和立法過程有關的材料)、立法説明立法者的私人材料(談話記錄、回憶錄日記、書信等),乃至立法者當時發表的文章等。有時還可以通過將新的規範與舊的同類規範進行對照、比較,以闡明法律的意思。

它的具體內容是:

①正在討論的法律問題的特定解決方案在過去曾被實施過;

②該方案導致了一個後果F;

③F是不合乎社會道德標準的;

④過去與現在的情形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在情形下不會出現;

⑤該解決方案也許不被稱讚。

這種方法要求解釋者要對歷史事實及其與現實情形的差異進行證成,而且要對“F是不是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命題進行證成。

有關立法的歷史資料包括:關於制定法律的提案説明,關於審議法律草案的説明,關於討論、通過法律草案的記錄和其他有關文獻等。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4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叫西周。

小練習

1、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私天下”始於

A、禹建立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B、禹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

C、啟利用家族權勢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

D、商湯滅夏以後

2、商朝的起止時間是

A、公元前20xx年—公元前1600年B、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C、公元1600年—公元1046年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3、商朝歷曾多次遷都,盤庚將都城遷到

A、陽城B、亳C、殷D、鎬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5

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形勢圖》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

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説記錄在《道德經》裏;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6

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

1、秦統一全國的原因(條件):

(1)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變法的成功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2、秦滅六國:(1)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滅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3)滅六國過程的特點;由近及遠(自西向東);各個擊破。

3、秦朝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221年(2)都城:咸陽(3)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戰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秦始皇統一後,採取了那些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

(4)交通上:車同軌,開靈渠;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此圖可以看出:圖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成。圖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職,屬於皇帝下屬的中央政府機構;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縣。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轄,中央政府直接聽命於皇帝,所有權力都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

(1)特點:中央集權

(2)影響:加強封建統治;鞏固國家統一;為後世歷代統治者所沿用;

秦末農民大起義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貢獻:

(1)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2)實行了各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3)創立了郡縣制等後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統治特點:急於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現在:

(1)沉重的賦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罰殘酷(嚴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為馬”)

2、影響:秦朝的暴政使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大澤鄉起義”)——揭竿而起

1、爆發的原因:

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

3、起義方式:農民揭竿而起

4、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5、經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結果起義失敗。

6、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易錯: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起義軍)

1、項羽和劉邦起義:

(1)項羽: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成語:破釜沉舟)

(2)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約法三章)

2、楚漢之爭:

(1)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漢之爭)

(2)雙方:項羽和劉邦;

(3)目的:爭奪帝位。

(4)結果:劉邦勝利。

國中歷史學習記憶口訣

燦爛的青銅文明

原始社會到末期,我國已有青銅器,夏朝種類漸增多,商朝青銅燦爛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藝,____“三星堆”,“青銅立人”有新意。

奴隸生活多悲慘,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鎖搞生產,沒有自由和飽暖,

生命不如牛和馬,人祭人殉任屠殺。

經濟重心的南移

唐朝、五代、宋時期,經濟重心向南移,北人南遷搞開發,帶去技術和勞力,

水稻棉花發展快,丘陵茶園遍地起。

手工業很繁榮,絲織棉織高水平,浙江哥窯冰裂紋,著名瓷都景德鎮,

廣州泉州造船業,造船技術世人驚。

開封杭州興商業,“買賣晝夜叫不絕”,海外貿易超前代,廣州泉州名世界,

北宋四川出“交子”,紙幣流通就開始。

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

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重

2.時間:十九世紀末的1898年(舊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4.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進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以挽救民族危亡。

5.過程: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序幕)、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標誌)、頒佈《定國是詔》(變法開始)、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6.失敗原因:一是脱離羣眾,僅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二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7.意義: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

8.啟示:説明資產階級君主立憲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9.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7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8

1.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區別是春秋戰爭為了爭霸,戰國戰爭為了兼併

1.戰國時期各國進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確立封建統治

2.鐵製農具開始廣泛應用於農業是在 春秋時期

3.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是 春秋時期

4.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是 戰國時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 仁和 禮

6.商鞅變法後,要想獲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 建立軍功

7.商鞅變法的時間是 公元前356年

8.商鞅變法後,要想免除徭役、獲得獎勵可以通過 多種糧食多織布

9.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 建立縣制

10.秦國貴族都討厭商鞅變法的原因是 商鞅以軍功為標準授予爵位

11.商鞅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

12.支持商鞅變法的國君是 秦孝公

13.商鞅變法後,要受到嚴厲處罰的是 經商致貧的人

14.“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決定性因素是 鐵器牛耕的廣泛應用

15.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6.牛耕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是在 戰國時期

17.秦國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鞅變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權,主張變法強兵的思想家是 韓非子

19.孔子的思想中適合用於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是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兼愛非攻

21.孫子的軍事名言有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22. 古書將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稱為 千耦其耘

23.提倡對立統一、要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的是 老子

24.我國百家爭鳴時期的各個學派被合稱為 諸子百家

25.戰國時期對各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派別是 法家

26.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7.提倡民貴君輕、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孟子

28.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對立統一的派別是 道家

29.我國最早創辦私學的人是 孔子

30.戰國七雄中,處於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諸侯國是 齊楚 秦 燕

31.我國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3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的朝代是 商朝

33.青銅器主要的用途是 祭祀和打仗

34.我國奴隸社會時期在生產力方面最大的進步是 青銅器的使用

35.商朝最發達的手工業是 青銅器製造業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銅器是 後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時期是 戰國時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點是 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 防洪和灌溉(今天還有旅遊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 寶瓶口 分水魚嘴 飛沙堰

42.戰國時期的編鐘出土於今天的 湖北隨州

43.戰國編鐘主要使用的場合是 祭祀和宴會

44.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 金文或銘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 龜甲或獸骨上

46.青銅器的主要成分有 銅錫 鉛

47.發現甲骨文和青銅器的地點主要都在 河南安陽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稱為是天府之國,主要得益於 都江堰

49.戰國編鐘從製造材料來講,屬於 青銅器

50.我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是 公元前20xx年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記載的商王室的占卜內容,被稱為 卜辭

52.我國文字的源頭是 甲骨文

53.按照六分法,人類社會的先後發展階段分為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

54.都江堰中,用於灌溉的是 內江

55.都江堰中,用於分洪的是 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 飛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將孔子的言論整理成了一本書,這本書是 《論語》

58.都江堰中,用於對江水進行分流的是 分水魚嘴

59.我國現在推行的縣制,最早開始於 商鞅變法時期

60.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這個“潮流”指的是 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法,確立封建統治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9

夏商西周的興亡

1、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禹傳啟建立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建都陽城。

2、夏、商、西周政權的更替

建立時間都城建立者暴君名臣備註

夏約前20xx年陽城禹桀————

商約前1600年殷湯紂伊尹殷朝

西周約前1046年鎬京武王幽王、厲王姜尚——

3、西周分封制

(1)目的.:鞏固西周奴隸主統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意義: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0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徵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名稱土地兵力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係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東周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裏的土地,往後越來越少。最後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後,還有3萬人。後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麼?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於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於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併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稱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説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為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為什麼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為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於用人,任管仲為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誌着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峯。

4、晉楚爭霸

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曆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麼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麼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麼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於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於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説明些什麼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髮言。

三、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後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小練習

1、東周開始於

A、公元前20xx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

2、下列關於春秋時期情況的敍述,不正確的是

A、春秋是東周王朝的一個分期

B、春秋開始於公元前770年,結束於公元前476年

C、春秋時期天子的一落千丈

D、春秋時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3、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是

A、齊桓公B、晉文公C、楚莊王D、越王勾踐

4、春秋時期,齊晉兩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內政②經濟上,發展生產③軍事上,加強軍隊建設④用人上,都有賢相輔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

5、“退避三舍”這一典故來自於

A、城濮大戰B、桂陵之戰C、馬陵之戰D、長平之戰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1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x元謀人x人(其生活距今約x170萬年,在雲南元謀發現的。

北京人:在x北京周口店x發現的。北京人使用粗糙的磨製石器x,使用天然火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七千年,位於長江流域,體現的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圖景的原始居民遺址。已使用 磨製石器,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會製造陶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約六千年,位於黃河流域,體現的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圖景的原始居民遺址。已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白菜、芥菜,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制彩陶。

原始社會通過推選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稱之為禪讓制。

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在他死後,則由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商部落的首領湯,領兵打敗了夏,建立了商朝,建都亳。後來,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安陽),史稱盤庚遷殷。

周部落首領周武王率兵在牧野打敗了商朝軍隊,建立周朝。

公元前771年,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西周為鞏固對周邊的統治,實行分封制。問答:a.分封的諸侯對周王有什麼義務? b.分封制起到了什麼作用?

西周的等級制度:(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 (平民→奴隸)

貴族(統治階級) (被統治階級)

公元前770---前476,是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

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為管仲為相,提出“尊王攘夷”口號,並在葵丘舉行的諸侯盟會中,確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回答:齊國首先稱霸的原因是什麼?

六國之間南北聯合,共同抗秦,稱為合縱,秦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稱為連橫。

春秋時期,鐵質工具開始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兩牛牽引的犁進行耕作。

鐵器牛耕的推廣使用,使個體生產代替集體耕作,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2

一、1.炎帝與黃帝的傳説有哪些?(板書)(由學生來講述)

提問:古史傳説與史實有什麼區別呢?

指導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傳話”遊戲。讓五位同學到黑板前面向左排成一行,老師用小黑板寫上一句話,給第一位同學,第一位同學將這句話的意思表達給第二位同學,第二位同學又傳給第三位同學,依次類推,最後一位同學向大家説出他所理解的意思。再請學生談談傳説與歷史事實的區別,然後教師強調:古史傳説並非純粹神話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體史實成分。這些傳説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內容,在人類的歷史中,“文明曙光”已從傳説中產生。至於這些發明,並不一定就是炎帝黃帝創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並非一人短時之功,而是後人在追述他們歷史的時候,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中間的傑出代表炎帝和黃帝身上。(從而突破難點)

2.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板書)

為什麼炎黃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黃帝都是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是怎樣走向聯合的呢?

結合課文“神農教嫁圖”、“貝殼堆塑的龍虎圖”,由學生討論並回答。之後教師: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通過長期的戰爭而最終走向聯合的。其中有兩次大戰,一次是炎帝和黃帝聯合打敗蚩尤,另一次是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炎帝戰敗臣服,炎黃走向聯合,並稱中華人文始祖。

大家知道,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是通過長期的戰爭來獲得的,但從堯開始,取得首領位置的方式卻很温和,是通過部落民主推舉產生的。這一制度即歷史上的“禪讓”。

二、堯舜“禪讓”(板書)

在學生自習後,讓學生想像當時禪讓的情景,挑選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堯”和“舜”,進行對話表演,體驗什麼是禪讓。

三、大禹治水(板書)

讓一位學生説出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後開展“大禹治水的啟示”討論競賽活動,分四組進行,共同制定簡易平分標準,每組選一名評委,美組推選出兩名代表以抽籤為序登台比賽。可以啟發學生在環保意識、奉獻精神、堅持不懈的品質、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去談。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3

一、夏商周的興亡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約公元前20xx年、約公元前1600年、陽城、禹、桀

商、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亳,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湯、紂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鎬京、周武王、周幽王

周厲王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平王、周景王

2、夏朝:

(1)夏朝設置了各種國家機構(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刑法、監獄等)標誌着我國早期奴隸制國家的誕生。從此,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了。

(2)“禹傳子,家天下”:禹死後,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商朝又殷朝或者殷商

(1)盤庚遷殷:因為水患和動亂

(2)商朝的政治:商朝統治區域不斷擴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4、西周:

(1)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伐商紂於牧野,商紂王的軍隊全都倒戈起義參與作戰,為周武王打開了道路,周武王大敗商軍,使商軍數十萬大軍傾刻瓦解,周軍乘勝追擊。使商朝迅速滅亡。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②內容:分封的方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

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③分封制的實質:是西周奴隸制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

④作用: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二、東周: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爭霸的原因:周天子王權衰落,出現了諸侯紛爭的局面。

(2)春秋爭霸影響:給社會帶來災難,但加速了統一的步伐,促進了民族融合。

(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4)齊國能夠在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原因:

①自然(經濟)條件——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②政治條件——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

③外交手段——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2、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北到南;

(2)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戰爭

戰爭名稱、交戰雙方、獲勝者、重要人物、相關的成語

城濮之戰、晉—楚、晉、晉文公、退避三舍

桂陵之戰、齊—魏、齊、孫臏、龐涓、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齊—魏、齊、孫臏、龐涓、減灶之計

長平之戰、秦—趙、秦、白起、廉頗、趙括、紙上談兵

三、夏商周的青銅文明(青銅時代):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燦爛的青銅文明。

1、手工業:

(1)青銅器:原始社會出現→夏朝種類增多→商朝燦爛→西周種類豐富

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頓文化(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

(2)陶瓷業:商朝有青瓷的瓷窯(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3)玉器雕刻工藝水平高:商朝玉虎玉象

2、農業:商周已有“五穀”(稻黍粟豆麥)農作物→已知道選種、施肥、治蟲害→西周已用青銅農具

3、畜牧業:商朝已有今天的家畜家禽、已有牲畜圈欄、有牧場(商王室、貴族)

4、商業繁榮

5、奴隸悲慘的生活: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命運悲慘,沒有人身自由,被隨意轉讓、買賣,被充當供品(祭祀品)、殉葬品(人祭、人牲、人殉)

四、春秋戰國的大變革(鐵時代的到來)

1、鐵農具:春秋時出現→戰國時擴大使用範圍

2、牛耕:、春秋末使用→戰國時進一步推廣

3、水利:都江堰

(1)戰國時期。秦。李冰。岷江中游

(2)作用:防洪灌溉工程

(3)意義: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獲得“天府之國”美稱。

4、商鞅變法:

(1)背景: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經濟。

(2)時間: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五、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文字的演變

時間、商、商周、西周晚期、戰國

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書、帛書

材料、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簡、絲帛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曆法、醫學和文學的成就

天文、古書記載的最早日食發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有許多關於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

曆法、相傳夏朝就有曆法(夏曆),商朝的歷法更為完備

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醫學、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沿用

文學、屈原和他的代表作《離騷》

音樂、春秋戰國盛行“鐘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鐘

3、百家爭鳴: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後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鳴是指發表見解。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根本原因),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兵等,他們着書講學,互相辯論,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後世稱為百家爭鳴。

百家、姓名、時期、着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①、提出“仁”,、主張“為政以德”、

②、主張“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謙虛好學

孟子、戰國、《孟子》、①、提出“春秋無義戰”;

②、反對一切戰爭,用“仁政”治國,

③、使自然資源能夠持續利用

荀子、戰國、《荀子》、認為人能認識自然規律,並要按自然規律去辦事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經》、認為事物有對立面,可互相轉化;主張以柔克剛

莊子、戰國、《莊子》、治國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墨子、戰國、《墨子》 、“兼愛”、“非攻”

法家、韓非、戰國、《韓非子》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兵家、孫武、春秋晚期、《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臏、戰國、《孫臏兵法》、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4

1、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3、北京人還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幾十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5、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

7、山頂洞人能打製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和別的原始人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

8、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9、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幹欄式的房子,過着定居生活,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11、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鈎等打獵捕魚。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裏,他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陶器上還出現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5

★1、黃帝時期有哪些發明創造?(為什麼稱黃帝為“人文初祖”?)黃帝建宮室,製作衣裳,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樂譜。所以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2、什麼是禪讓制?它被什麼王位繼承製度所代替?標誌性事件是什麼?

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世襲制代替。

標誌性事件:“禹傳啟,家天下”

★3、什麼是西周分封制?目的?分封制下的諸侯是怎樣的?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內容:

①周王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交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已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②諸侯的義務:交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

目的: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分封制的意義或歷史作用作用: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

擴大統治範圍。

分封制的實質:確立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社會等級制度。

★4、學習夏商西周興亡應吸取的歷史教訓是什麼?有何意義?

歷史教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啟示:作為統治者應實行“仁政”為政以得,勤政愛民,關心百好生疾苦,努力創建和諧社會,才能求得穩定健康的發展。

★5、春秋爭霸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麼?

答: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直接原因:春秋時期,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周王室衰微)

★6、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原因?

答:1、齊國在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庶。2、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3、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口號。

★7、怎樣評價春秋(戰國)的戰爭?

1、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消極影響)

2、但在爭霸戰爭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為統一奠定基礎(積極影響)

★8、商鞅變法內容及其歷史影響?

時間: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目的: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取勝。

商鞅變法的內容:(法令規定)

在政治方面: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在經濟方面: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統一度量衡。

在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商鞅變法的作用或影響: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盛的諸侯國。為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9、商鞅變法是否成功,為什麼?

答:成功了,商鞅變法順應了社會發展規律;使秦國強大起來。

★10、戰國時期變法的的結果(作用、意義、影響):

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階級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

★11、秦始皇創立了怎樣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1.統治者是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2.在中央設立政府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政、監察,最後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廢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並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

★12、秦朝(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政治上:

1.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者是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2.在中央設立政府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政、監察,最後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廢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

制,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並把政治,

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

經濟上:

1.統一貨幣,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

2.統一度量衡。

文化上:統一文字,把毛畫規整的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

思想上: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

軍事上:1.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2.修築萬里長城。

交通方面:1.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2.修建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

★13、秦長城起止點,秦朝疆域四至?

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作用:抵禦匈奴的侵犯。

秦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

★14、秦統一的意義(作用)影響?

意義: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15、陳勝吳廣起義相關史實?

時間:公元前209年

起義地點:大澤鄉

根本原因:秦的x

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含義:號召人們起來反抗秦的x。)

政權地點:陳(張楚政權)

結果:秦二世調集大軍進行反擊。在秦軍強大攻勢下,起義軍缺乏後援最終失敗,吳廣陳勝相繼被部下殺死。

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曆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16、秦x的表現?

1、沉重的賦税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法律殘酷

4、秦二世的殘暴統治。

★17、秦始皇的貢獻?

1、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2、實行了各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3、創立了郡縣制等後世沿用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知識點

含義: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目的: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據血緣關係遠近和功勞大小把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諸侯權力:周天子授予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允許建立諸侯國,有較大獨立性。

諸侯義務: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

作用:①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範圍。②維護了西周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

夏朝的興衰

1.建立: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標誌着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

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標誌着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標誌着“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夏曆。

4.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5.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1600年被商湯所亡。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6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氣候乾旱,糧食供應不足;位置偏北,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3.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7

1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

2三顧茅廬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當時住在茅廬的人是諸葛亮。

3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相同點是:發生在東漢末年,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是軍閥割據混戰的表現。不同點:官渡之戰贏的曹操;赤壁之戰是曹操敗。

4三國時期的夷洲就是今天台灣。

5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地位的原因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當時的志向是率軍南下,統一天下,表現了他的抱負遠大、勇於進取的精神。

6與曹操相關的兩大戰役:1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2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7曹操最大的歷史功績: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18

炎黃聯盟

我國古代流傳着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與傳説,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其中最為著名的傳説人物是炎帝和黃帝。

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阪泉與炎帝對戰,炎帝失敗歸順黃帝,炎黃結盟。

炎黃部落在涿鹿與東方的蚩尤部落激戰,黃帝部落運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車,最後打敗蚩尤。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

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後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

傳説中炎帝的發明

炎帝部落主要活動與陝西渭河流域。

製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和蔬菜。

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

傳説炎帝還製作樂器琴瑟,並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曆法知識。

傳説中黃帝的發明

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實以避寒暑。

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會鍊銅。

發明弓箭和指南車。

相傳黃帝時期,倉頡創造了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

黃帝的妻子嫘祖擅長紡織,並會繅絲。

堯舜禹的禪讓

相傳黃帝之後,黃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為了抵禦黃河氾濫帶來的災難,三個部落走向了聯盟,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禪讓制:是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堯鼓勵人們開墾農田,適時耕種。

舜禹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禹繼位後,擴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勢力和影響。

禹總結父親鯀治水的教訓,採用疏導的方法,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次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年努力,解除了水患。

本課重點識記內容

1、我國古代流傳着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與傳説,其中最為著名的傳説人物是炎帝和黃帝。。2、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為華夏族。

3、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

4、炎帝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和蔬菜。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傳説炎帝還製作樂器琴瑟,並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曆法知識。

5、黃帝已能建造宮實以避寒暑,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會鍊銅。發明弓箭和指南車。。6、相傳黃帝時期,倉頡創造了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祖擅長紡織,並會繅絲。

7、相傳黃帝之後,黃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8、禪讓制是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9、禹總結父親鯀治水的教訓,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4103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