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2篇)

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2篇)

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1

借語文組活動,我有幸看了一節王老師上的《兩小兒辯日》的錄像,感觸頗深。我想從教學環節的設計和王老師的教態兩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2篇)

這節課可謂是設計精巧,絲絲入扣。課堂初始有預設地指名聽寫關鍵詞:盤盂、探湯、車蓋、温温涼涼。這四個詞是兩小兒各自論點的核心,王老師一開始就用“指名上黑板默寫”這種平實卻非常有意義的方式,直接從課文中精練出這幾個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直奔重點,也為後面課堂節奏的緊湊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課中,王老師在與學生共同分析兩小兒辯論的合理性時,大量運用了朗讀。其中王老師的傾情參與讓我大為敬佩。為了讓學生領會兩小兒“辯”日,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王老師先請了兩組學生上前有感情朗讀,後又親自參與到孩子們的朗讀之中,用語速、聲調、神態、動作這一系列的直觀表現,讓學生深刻而真實地認識了什麼叫做“辯論”。此舉引來當時聽課者的'熱烈鼓掌,而我也在欽佩之餘深深感悟到,當我們拿着語文書,一句一詞一字地分析應該用這樣那樣的語氣,用一個又一個模糊、虛幻、不易把握的形容詞時,為什麼不能像王老師那樣主動參與其中,也傾情投入一回,而不是做秀般地範讀一次呢?

在課的尾聲,王老師在學生的感悟之上,提煉出一個“智”字,大大地寫在黑板上,這時學生的認知又一次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縱觀全課,王老師沒有用到一樣現在“公開課”“展示課”上每每必現的“多媒體”“現代技術”。但這堂課卻處處顯示出了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然而,在這種自然之後,我體會到了一種厚重的,踏實的,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想,這對於那些整日面對着學生,已有些無奈的部分教師來説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最後來説説王老師的教態。王老師整堂課,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始終保持着前傾上身,側耳傾聽的姿態。也許這種姿態看上去平常隨意,但從這種姿態中,我看到了王老師的專注、認真,還有就是對學生的尊重。

想想我們這些站在講台上的普通老師,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用王老師那種姿態面對學生的。因為我認為這種姿態不只是外在的樣子,更重要的應該是深藏在內心的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給我帶來了不少啟示,也讓我認識到,與大師比起來,我還有哪些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我盼望着新的一次語文組活動,盼望着能多向這些大師級的老師們學習。

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2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學起來難免會覺得枯燥難懂。如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方案便成了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難點。範彬新老師此課的設計無疑解決了這一難題,並凸顯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重視學生體驗。

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方式的極大轉變。在範老師的巧妙設計中,學生們走進文言文,模擬兩小兒,先是同桌互辯,接着指名辯論,最後是師生齊辯。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練中,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真真切切的口語表達與實實在在的辯論練習讓學生消除了膽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識,而且體味到兩小兒辯日的內涵,此舉可謂“一箭雙鵰”。

二、內涵把握獨特

“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個哈姆雷特”,這説的是解讀的多元性。範老師在解讀《兩小兒辯日》時可謂“發人所之未發,見人所之未見”。以犀利獨到的眼光捕捉到“智慧”的內涵:充滿智慧的孔夫子和兩小兒,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並通過有效的手段,讓孩子們從文中尋找帶“自”的句子,再逐句解讀;接着引領孩子們從兩小兒的辯論中展開想像,啟迪思維,領悟辯論的深層含義:敢於思考、大膽質疑、認真觀察……在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組合、篩選、思維碰撞後,孩子們讀懂了孔子,也讀懂了兩小兒,更讀懂了文本的深刻內涵。

三、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結合

高揚人文旗幟,淡化工具色彩,是當今語文課堂的一個缺點。範老師的這一節課讓語文課迴歸“自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l73g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