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高中課文《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

高中課文《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高中課文《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説理有力的特點

5.背誦課文,瞭解作家作品

 教學重點:

  掌握文言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

 教學難點:

  對比和比喻論證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串講誦讀練習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解題;介紹作家作品;寫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解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1.解題:

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曆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本文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

2.作者與作品:

魏徵(繁寫體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陽人。隋末,因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後參加李密反隋的起義軍,李密失敗後降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世人稱魏鄭公。死後贈司空,諡文貞。

唐太宗曾賜手詔,贊魏徵道:昔晉武帝滅吳之後,志意驕怠,何曾(人名)位極台司,不能直諫,乃私語於孫,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几案,以比弦韋(自警)。魏徵死後,太宗又對侍臣説: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魏徵從政十六七年,上書言事二百多次,達十萬言,起奏疏收在《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中。

3.寫作背景:

隋朝在農民起義中覆滅,給唐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説: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積極納諫。太宗起初聽不進魏徵直諫,發誓要殺他,後來他悟出這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便越聽越愛聽。這篇奏疏是魏徵貞觀十一年寫各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爭後的修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遊玩,勞民傷財,就在魏徵呈上此文的當年,太宗先下令修飛仙宮,後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遊洛陽宮,六月巡遊明德宮,十月獵於洛陽苑,十一月又巡遊懷州,狩於濟源,為此民怨沸騰。魏徵頻上四疏,以陳得失(此為第二疏),太宗猛醒,還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讚他。

二.通讀全文,初步預習。

1.下列加點字注音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臣聞求木之長(chang,生長)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蓋在殷(yin,深)優

D 慮壅(yong,堵塞)

E 則思正身已黜(chu,罷免)惡

2.自讀課文,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紅、藍、黑三色畫橫線。(略)

3.畫出下列句式,並解釋:

(1)斯亦也(2)雖而況乎

(3)豈乎(4)何必哉

三.分析第一段:

1.補充註釋:

(1.臣聞求木之長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獨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質。

(3.欲流之遠者 流:泉流,名詞。

(4.必積其德義 其:他們。

(5.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而:卻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固:穩固

(7.臣雖下愚 雖:雖然(不能講成即使,此句自謙)。

(8.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詞作名詞,重權、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慮。

(10.戒奢以儉 以:用,實行,厲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卻。

(12.塞源而欲流長也 流:水流,名詞。

2.學生齊讀本段,然後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麼觀點?

答: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採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起義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麼作用?

答:前兩個分句説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説明的作用。

(4.魏徵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説明這樣的特點嗎?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悦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麼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後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四.作業:翻譯並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分析二、三段

教學過程:

一.齊讀背誦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補充註釋: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繁:多。蓋:大概。

(3.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取:攻取。守:保衞。

(4.蓋在殷優,必竭誠以待下 蓋:因為。以:來。

(5.既得志 既:已經。得志:實現願望。

(6.則縱情以傲物 以:而,表並列。物:別人。

(7.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骨肉:至親之人。行路:名詞。

(8.雖董之以嚴刑 雖: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嚇。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2.齊讀本段,然後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麼歷史教訓?

答: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答:不是。在於統治者得天下之後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徵對以嚴法治國持什麼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答:魏徵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於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徵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麼?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採用的'是什麼論證方法?

答: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侷限性,這表現在於何處?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4.板書內容:

三.分析第三段。

1.補充註釋:

(1.誠能見可欲 誠:(如果)真的。

(2.則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動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滿危機。

(4.懼滿溢 懼:擔心。

(5.則思江海下百川 下:動詞居於之下。

(6.樂盤遊 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7.則思三驅以為度 以為:以(之)為。度:限度。

(8.則思虛心以納下 虛:使動用法,使謙虛。

(9.懼讒邪 讒:動詞作名詞,説別人壞話的人。邪:形容詞作名詞,邪惡的人。

(10.則思正身以黜惡 正:使動用法,使端正。

(11.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無:同毋,不要。

(12.總此十思,宏茲九德 宏:使動用法,使光大。

(13.簡能而任之 簡:選拔。能: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

(14.擇善而從之 善:形容詞作名詞,好的建議。

(15.則智者盡其謀 盡:形作動,用盡。

(16.信者效其忠 效:獻出。

2.分析內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麼?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驕躁;五六思戒放縱;七八思戒矇蔽;九十思戒主觀。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太宗,講明瞭十思的現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3.板書內容: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答: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答: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3.完成課後練習(略)

五.誦讀課文,當堂背誦。

六.自出練習題一頁(教師提示包含的知識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01ym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