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學案設計(統編版高一必修下)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學案設計(統編版高一必修下)

【學習目標】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學案設計(統編版高一必修下)

1.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2.通過翻譯訓練提高學生文言翻譯的能力。

【學習過程】

一、熟讀課文,然後回答問題

1.文學常識填空

(1)魏徵(580~643)字玄成,封鄭國公,諡文貞,以直言敢諫著稱,史以“_諍臣_”稱之。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他死後,唐太宗悲痛不已,親自為他寫了碑文,並對侍臣説:“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2)疏,是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多分條陳述。

2.本文闡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用原文詞語回答)

3.名句填寫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4.寫作借鑑

(1)寫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麼觀點?是如何提出的?

觀點: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開篇並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説,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德不厚則不可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正反對比後,作者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反面來説,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這結尾處,不但照應前面(“積德義”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與“水”的比喻。

(2)素材:“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重温《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裏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於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二、讀譯全文,完成下列問題

(一)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嚇)2.則思無以怒而濫刑(通“毋”,不要)

(二)一詞多義

1.安:

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形容詞,安定)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疑問副詞,怎麼)

③項王曰:“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哪裏)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動詞,養生)

⑤既來之,則安之(使動,使……安定)⑥安土重遷(安於,習慣於)

⑦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慰,撫慰,動詞)

⑧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安逸,舒適,形容詞)

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安穩,安定,形容詞)

2.信:

①信者效其忠(誠實,形容詞)②煙濤微茫信難求(確實、實在,副詞)

③嗚呼!其信然邪?其夢耶?(真實的,形容詞)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名詞)

⑤低眉信手續續彈(隨便、隨意,副詞)⑥願陛下親之信之(信任,動詞)

⑦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物,憑據,名詞)⑧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動詞)

⑨忌不自信(相信,動詞)

⑩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靠的,形容詞)

3.求:

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動詞,追求)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動詞,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動詞,請求)④不求聞達於諸侯(動詞,要求)

⑤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尋求,動詞)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動詞,治理)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動詞,治病)

③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動詞,懲治)

④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訓練,整治,動詞)

⑤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安定、太平,形容詞)

5.當:

A.dāng①盛夏之時,當風而立(動詞,對着,面對)

②當是時/有大石當中流。(處在某個地方或某個時候)

③人君當神器之重(動詞,掌握,主持)

④各當時而立法(動詞,適應,相當)

⑤犯法當死(動詞,判斷、判罪)

⑥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連詞,通“倘”,如果)

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阻擋,把守,動詞)

⑧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將,副詞)

B.dàng①安步以當車(動詞,當作)

②豈非用賞罪當邪(形容詞,適合,得當)

6.下

①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與“上”相對,等次或品級低)

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在下位的人,臣民,形作名)

③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於……之下,動詞)

④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臣下的意見,形作名)

⑤公子為人,仁而下士(謙遜待人,動詞)

⑥秦攻邯鄲,十七月不下(攻克,動詞)

⑦徐孺下陳蕃之榻(使動,使放下)

⑧飛閣翔丹,下臨無地(名作狀,向下)

7.克

①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能夠,能願動詞)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戰勝,攻破,動詞)

③奉公剋己(剋制,動詞)④與剋期俱至(限定,約定,動詞)

8.蓋:

①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副詞,大概)

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

③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句首語氣詞,表示要發表議論,不譯)

④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車蓋,名詞)

⑤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遮蓋、掩蓋,動詞)

⑥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超過、勝過,動詞)

⑦蓋亦反其本矣(通“盍”(hé),怎麼,何不)

(三)詞類活用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使動用法,使……穩固)

2.人君當神器之重(形作名,重權)

3.則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動,居……之下)

4.克終者蓋寡(副詞用作動詞,堅持到底,保持到底)

5.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使動用法,使……虛)

6.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使動用法,使……正)

7.宏茲九德(使動用法,使……光大)

8.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意動用法,以……為樂)

9.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形作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見)

(四)古今異義的詞

1.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①古義:樹木的根部,在土裏的那部分。②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①古義:放縱情感。②今義:盡情)

3.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①古義:“以之為”的省略,把它當作。②今義:認為)

4.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①古義:使心虛。②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五)成語積累

1.居安思危: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裏,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2.恃才傲物:恃:依靠、憑藉;物:人,公眾。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3.載舟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4.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5.擇善而從: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六)難句翻譯

1.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譯:開始做得好的實在太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卻)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譯: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險,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4.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譯:為什麼一定(自己)勞神費思,代替百官的職責呢?

翻譯: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2.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3.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4.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答案

1.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開始做得好的確實很多,但是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

2.大概是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一旦得志,便放縱情慾,傲視他人。

3.竭盡誠意,那麼即使象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為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象過路人一樣。

4.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苟且以免於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裏並不服氣。

5.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6.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選擇好的意見而聽從它。

三、走進課堂,合作探究

(一)梳理課文,探究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課文第二段與中心論點有怎樣的關係?

總結歷史教訓,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勸諫君王積其德義

3.第三段提出具體的做法,即“十思”(十條建議)。請以表格形式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為“五戒”:

“十思”內容“十思”含意“十思”實質

“見可欲”

“將有作”①戒奢侈

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來加強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③

“樂盤遊”

“憂懈怠”④

戒小人

“恩所加”

“罰所及”⑧

答案:①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②念高危懼滿溢③戒驕傲④喜歡打獵遊樂,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終謹慎;⑤戒縱慾⑥慮壅蔽懼讒邪,⑦憂慮會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於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⑧⑨戒賞罰不公

(二)探究論證方法

1.第一段中有哪些比喻句?包含了什麼觀點?

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

“源不深……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斯以伐根……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第一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比喻論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採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三)研究作者智慧及作品的現實意義

1.魏徵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要中聽,你能説説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嗎?

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貶低自己來抬高君王,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悦誠服。

2.魏徵對以嚴法治國持什麼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魏徵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於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地社會,這與魏徵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當然也是可行的。

四、課上練習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永保無疆之休休:美好,福祉B.夫在殷憂殷:深

C.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衝:前進,進取D.承天景命景:大

(C謙虛)

2.下列對加點字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②擇善而從之③必竭誠以待下④震之以威怒

A.兩個“而”相同,兩個“以”也相同B.兩個“而”不同,兩個“以”相同

C.兩個“而”相同,兩個“以”不同D.兩個“而”不同,兩個“以”也不同

(D而:連詞,錶轉折;連詞,表承接;以:連詞,來,表目的;介詞,用)

3.補寫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欲流之遠者,;,必積其德義。

(2)怨不在大,;,。

(3)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將有作,;念高危,;懼滿溢,;樂盤遊,;憂懈怠,;慮壅蔽,;想讒邪,;恩所加,;罰所及,。

(4)則智者盡其謀,,,。

(略)

【達標檢測】

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A.浚jùn)

A.木(chǎng)之長者浚(qùn)其泉源

B.慮雍(yōng)蔽正身黜(chù)惡

C.克終者蓋(gài)寡董(dǒng)之以嚴刑

D.垂拱(gǒng)而治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百司,百官)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枚:加強自身修養

B.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

A.無以怒而濫刑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A項中兩個“以”都是“因為”的意思;B項的“哉”,前一個表疑問語氣,後一個表肯定語氣;C項的“所”,前一個是代詞,代動詞“加”涉及的對象,後一個“所”與“為”共同表被動;D項的“則”前一個是“就”,後一個作“是”講。

4.下列四組句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B)

A.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D.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於諸侯治水軍八十萬眾

5.翻譯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1)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太宗深納之。(《大唐新語》)

(1)德素以聞太宗。

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2)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

我不理解陛下為什麼責備他們,也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謝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dw4v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