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分析

語文課本第一冊《燭之武退秦師》中且君嘗為晉君賜也解釋為您曾經給晉國君主恩惠為解釋為給予,賜解釋為恩惠,此種解釋欠妥當。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分析

一、從賜字施用範圍看

賜是地位高的人或長輩給地位低的人或晚輩財物。晉國是侯國,而秦國是伯國,按爵位等第,晉國君主地位高於秦國君主地位。

從親戚角度看,在課文事件發生之前,秦穆公對晉國三代君主有過幫助,即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秦穆公的夫人為晉惠公和晉文公的同父異母姐姐。晉惠公是秦穆公的小舅子,即二者平輩關係。晉懷公是秦穆公的內侄,即晉懷公是秦穆公的晚輩。晉文公是秦穆公的小舅子,二者關係是平輩,秦穆公與晉國三代君主的關係究竟怎麼算呢?秦穆公不能算是晉國三代君主的長輩吧!而課下注釋還明確指出此句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的事。而二者關係是平輩,晉惠公不是秦穆公的晚輩,政治地位又高於秦穆公。怎麼能用賜呢?春秋時期比較注重外交場合語言的使用,燭之武是鄭國的大夫,可以説是老牌的政治家,他怎麼會在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刻用錯詞語呢?所以賜字不應該是秦給晉,而應該是晉給秦。賜字的名詞意義也由動詞意義轉化而來。例《晏子春秋》則是君之賜也,《左傳》

重耳拜賜一個是君主施給臣下,一個是國君施給外國的公子,同樣遵循動詞施用範圍。

二、從句子銜接看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夷吾為了能入主晉國而答應給秦穆公的條件。《史記》中記載: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但是夷吾入主秦國後卻説: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許秦者?寡人爭之弗能得。背棄自己的誓言。應該是給了秦穆公個教訓。如果且君嘗為晉君賜解釋為並且您曾經給晉君恩惠恩惠與教訓之間就缺少了過渡,應該再加上他怎麼對待您呢?之類的話來表示轉折,然而文中並沒有類似的`表示轉折的話。如果上句談恩惠下句談教訓,轉折就太突兀了。另外,燭之武作為談話條理非常清晰的外交家,不可能説話如此突兀。所以按照説話的條理性看,且君嘗為晉軍賜肯定不是説恩惠。

三、從燭之武談話核心看

燭之武談話的目的是破壞秦晉聯盟,如果談恩惠,後面就不用加上一句君之所知也來強調。秦穆公自己當然知道給晉國三代國君的幫助。晉懷公圉作人質來到秦國,秦穆公嫁宗室之女懷贏與他。晉文公來到秦國,秦穆公嫁宗室五女給他,並派兵幫他入主晉國。《史記》中如此記載;秦穆公乃發兵送內重耳,重耳立,是為文公。但秦穆公為了眼前的利益可能忘記晉曾給他的教訓。晉惠公入主晉國後背叛先前許願是教訓一;晉惠公在災荒年獲得穆公幫助,從秦國借糧,而秦災荒時,晉惠公不但不借糧給秦,還趁機攻秦,這是晉給秦穆公的教訓二;晉懷公作為人質卻從秦偷跑回晉國,是晉給秦的教訓三;晉文公在周襄王因弟帶難出奔鄭國,求救於晉時,晉文公還猶豫未決,待到秦軍河上將入王時,晉發兵,入襄王於周。

晉搶先一步取得了尊王以號令天下的權力,這是晉國給秦穆公的教訓四。燭之武君之所知也這句話就是對晉給秦教訓的強調。讓利令智昏的秦穆公清醒一下腦子,回憶回憶晉國君主給他的教訓。晉國的背信棄義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一位兩位君主,而是歷來如此。這樣再説夫晉,何厭之有?,也就順理成章了,他們都從您那裏獲得利益,他們又都帶給您教訓,這些人只怕是討您好處還沒討夠呢?進而再引出下文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從以上分析來看,且君嘗為晉君賜不能解釋為您曾經給晉君恩惠。而此句應為省略句,且君嘗為晉君賜教解釋為您曾經被晉君賜給教訓。這樣,既符合賜字施用範圍,又使語句銜接緊密,還符合燭之武説這番話的意圖。

標籤: 武退 秦師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el4k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