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實錄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實錄

師:“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實錄

生:不計個人得失,禍福安危,挺身而出。

師:説得好,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燭之武用他的實際行動對這句話進行了完美的詮釋。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左傳》當中的名篇《燭之武退秦師》。(板書題目)課前我們曾經佈置了預習任務,哪位同學能為我們來介紹一下《左傳》呢?

生:《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盡的編年體史學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這本書主要記載的是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師:好,剛才兩位同學分別為我們交代了《左傳》的歷史地位、創作年代、作者以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朱彝尊在《經文考》中曾這樣評價過“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由此可見其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我們就共同進入課文,感受其獨具的藝術魅力。

  首先請一位同學來為我們讀一下文章,其他同學請注意他讀得是否準確,停頓、節奏把握是否得當。

(一學生起來誦讀文章,其他學生用筆在書上標註)

生:剛才他在讀的過程中有這麼幾處讀得不很準確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quē)秦 秦伯説(yuè) 逢(páng)孫 節奏略有點快。

師:他聽得很仔細,我發現這位同學讀錯的地方大多屬於通假字或者是多音字,這就要求我們大家在學習課文前,要提前預習,參看文中的註釋,這樣就可以減少讀錯的機率。另外,節奏方面,我們要注意一般在主謂語之間要有一些停頓。

(全體學生齊讀文章)

師:讀得不錯,字音、停頓都注意得很好。但還缺少一些味道,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去揣摩人物的情感。下面,我們來進行分角色的朗讀,請大家也為我留一個角色,來展現我高超的閲讀才能。

(學生笑,踴躍報名,爭相挑選話語少的人物)

師:感謝大家把男一號燭之武這個角色留給了我,一來符合老師的年紀特徵(笑),二來這麼多的台詞給了我更大的發揮空間。

(師生分角色誦讀文章)

師:好,讀完之後,我想請同學們來分別評點一下我們剛才的表現。

生:讀旁白的同學,中規中矩,從節奏的快慢上展現了當時的緊張局勢。讀佚之狐的同學,我覺得只讀出了作為臣子的謙恭,缺少了一點機智。讀鄭伯的同學,言辭懇切,也有君王的氣魄。讀晉文公的同學,語速略快,應該再稍緩一點,這樣就能讀出重耳的睿智及大局觀。老師讀得最好,把燭之武的怨憤及高明的勸諫才能精彩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師:評價得多麼到位啊!

(學生笑)

師:本單元我們的學習重點是掌握提要鈎玄的閲讀方法,概括文章的敍事脈絡,下面我們就來完成這樣一項任務,請大家分別為本文四段擬一個小標題。完成之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最後得出最佳的答案一會進行班級交流。

(分別概括,四人小組交流,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小組派代表發言)

生:我們小組概括的標題是1晉侯秦伯圍攻鄭國2佚之狐力薦燭之武3燭之武展現高超的外交才能4晉國軍隊出現分歧

師:其他組同學是否有不同見解呢?

生:我認為他們概括的2、3、4段不夠全面,只概括出了段落的一部分,所以不合適。我們組的觀點是1晉侯秦伯圍攻鄭國,形勢十分危急2佚之狐力薦,君王道歉,燭之武出山3燭之武巧舌如簧,勸退秦師4子犯請求強攻,晉文公不許,晉師撤離

師:這個組的同學總結得很全面。可作為小標題的話,這樣的概括未免過長,那麼我們再來做一個壓縮整理。哪位同學來嘗試一下。

生:1秦晉圍鄭2燭之武出山3勸退秦師4晉師撤離

師:概括得好,可惜第2段從字數上多了一個,有沒有更好的題目呢?

生:臨危受命

師:這個真好,因為文章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所以主人公不必反覆強調。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方法,概括標題要找主要事件,重點強調的地方應該落在事情的結果上。

(板書文章結構脈絡)

師:文章的思路有了之後,我們來具體研習課文。大家先來共同讀一下文章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

師:請同學們結合註釋,翻譯第一段,找出不好理解的地方。

(學生自主翻譯文章第一段)

師:有不好懂的地方嗎?

(沉默)

師:既然沒有不會的,那麼我們就來進行一個考查,請大家合上書。“晉軍函陵,秦軍?錟稀!?/p>

生:晉國的軍隊駐紮在函陵,秦國的軍隊駐紮在?鎪?哪廈妗?/p>

師:翻譯得很準確,那麼哪個字翻譯成駐紮呢?

生:軍!

師:很好,這裏“軍”字的用法屬於什麼呢?

生:名詞作動詞,翻譯成駐紮。

師:大家回答得不錯,那麼在第一段當中是否還有詞類活用現象呢?

生:“且貳於楚也”中的“貳”,是數詞作動詞,有二心的意思。

師:正確。瞭解了大意之後,我們看,在第一段當中,寥寥數語,就已寫出了鄭國危急的形勢。我們可以來看一下當時的形勢圖。

(幻燈片展示地形圖)

師:眾所周知,晉國作為春秋時期的大國,完全有實力消滅弱小的鄭國,為什麼還要拉上強大的秦國呢?是不是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意思呢?而且打贏之後還得給秦國分一杯羹,多不合算呢!請大家結合地形圖,對老謀深算的晉文公重耳的行為來做出恰當的解釋。

生:根據地形圖顯示,鄭國處於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夾縫中求生存確實不易。所以他的外交政策自然是誰也不能得罪。晉國如果貿然發動進攻,勢必引起楚國的警覺,一旦楚國加入戰爭,取勝自然不易。如果拉上秦國的話,即使楚國出兵,也還是很有勝算的。而且,假如晉國獨自作戰,陷入僵局,秦國也完全有可能抄他的後路,“春秋無義戰”,為了利益,完全有可能放棄友誼。這樣的話,如果形成腹背受敵的形勢對於晉國將是十分危險的。

師:哈哈,分析得太透徹了,你完全具備成為一名軍事指揮家的潛質。那麼,這樣危急的形勢下,鄭國應當如何面對呢?我們一同來看文章的第二段。

(請一名學生誦讀第二段)

師:同桌互譯,每人一句,指出對方翻譯中的不足,有不好理解的`地方,等一下請提出來。

(學生展開翻譯,討論)

師: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嗎?

生:“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句話當中“之”字如何翻譯呢?

師:判斷一個詞的意義,我們可以嘗試通過語法結構來看,本句的“之”字出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同時“臣之壯也”一句作後半句的主語,因此不能獨立成句。所以此處的“之”應當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是不需要翻譯的。

生:“是寡人之過也”這句中的“是”怎麼翻譯?

師:在文言文中,“是”一般譯為指示代詞這。

生:那麼這句話當中,哪個詞翻譯成判斷動詞是呢?

師:在文言文當中,省略句是一種較常見的句式,本句話就是省略了判斷動詞是。

  這段話寫得非常精彩,特別是燭之武與鄭伯的對話,請同學們試着加以分析。

生:燭之武剛開始不願意去,內心充滿了怨憤,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燭之武已經七十歲,在此之前一直擔任養馬的小官。可以想象,他這樣有才華的人,被埋沒了如此之久,自然要表達他的不滿。這恰恰説明了燭之武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但同時他又是個道德高尚的人,當國家有危難時,挺身而出,義不容辭。

生:我認為鄭伯這個人物,雖然話語不多,但是講得也很有策略。低頭認錯,向自己的臣子道歉,難能可貴。可以説,他的一句話已足以感動燭之武,理解萬歲,再多説就剩下了眼淚。(笑)話鋒一轉,“子亦有不利”交代此時情況的嚴峻,不因再計較個人利益了。有情有理的一段話,使得燭之武不再有所顧慮,欣然前往。

師:這樣一位古稀之年,鬚髮盡白的老者,在寒夜瑟瑟冷風中,奔向了秦營。一句話的不慎也許就將給他帶來殺身之禍。但他用短短125個字就奇蹟般的完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的話語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如何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最高境界,且聽下回分解。下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qv2q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