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林海》教學實錄與評析素材

《林海》教學實錄與評析素材

教學設計説明

《林海》教學實錄與評析素材

教學實錄與評析

執教教師簡介

一、教學設計説明

一、教材簡析

《林海》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七組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細緻的觀察,豐富的聯想和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大興安嶺美麗的圖畫。為了表達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作者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景、物、人,寫出了大興安嶺的山嶺、樹林、花這些景物的特點。寫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寫人,由林場工人的勞動想到林海的萬古長青和綜合利用。本文無論是寫景、寫物、寫人,都洋溢着對大興安嶺深深的愛,字裏行間充滿着作者的真情實感。

本組的讀寫訓練項目是“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林海》是本組的第二篇課文,應在前篇課文訓練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學文,進一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來寫,在敍述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教學重點

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學習,找出景物的特點,然後指導學生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教學的難點是引導學生領會興安嶺與祖國建設的關係;為什麼説興安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四、教學設計

1.教法結構。

(1)以生動簡潔的語言概述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導入新課。

(2)因“嶺”“林”“花”三部分內容寫法相同,採用自學輔導法以“一段”帶“多段”,由“導”“扶”到“放”。重點分析“嶺”這一部分,通過學生品析詞、句,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林”“花”部分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方法進行自學,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3)以極其精練的語言,淺顯易明的引導,讓學生把山和人、國家的發展聯繫起來,把愛林海和愛祖國聯繫起來,體會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學法設計。

(1)2至5自然段分別介紹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寫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點來表達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特點,設計了以下的學習步驟:找出特點—品讀句子—體會感情。

(2)精讀“嶺”這一部分,讓學生明確、掌握三個學習步驟,並運用此法自學“林”和“花”,充分體現教師導和學生練的結合。

3.練習設計。

(1)詞句訓練:抓住重點詞“孤峯突起”“雲橫秦嶺”“盛氣凌人”“疾駛”“目之所及”“空洞”“興國安邦”,通過對比、簡筆畫、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朗讀訓練:本文的教學以讀的訓練貫穿全過程,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範讀、配音朗讀,以讀代講,達到教學目的。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林海》這篇課文。(板書課題)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隨着作者領略了大興安嶺美麗的風光,並且學習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進入興安嶺以前,總以為它是高不可攀的。當他進入林中後,他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板書:大興安嶺)

生:作者進入大興安嶺後感到親切、舒服。(板書:親切舒服)

師:作者圍繞着這種感受,描寫了大興安嶺哪幾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圍繞着“親切、舒服”,描寫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師:今天,我們隨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觀賞大興安嶺美麗的景色。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興安嶺的“嶺”。請大家仔細觀察,“嶺”有什麼特點?

師:(放“嶺”的錄像)

師:“嶺”有什麼特點呢?作者是怎樣描寫的?下面,請大家翻開課本,看課文第2自然段,帶着老師設置的三個問題來學習“嶺”這一部分。(指名讀自學提綱)

生:1.“嶺”有什麼特點?2.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特點的?3.這樣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請大家自由讀第2自然段,然後按要求在書上做好記號。

生:(自由讀第2自然段,然後按自學提綱在書上做記號。)

[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師:誰來説一説“嶺”有什麼特點?

生:“嶺”的特點是多而温柔。

師:大家同意嗎?

生:(齊)同意。(師板書:多温柔)

師:誰把寫“嶺”“多”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生:這裏的嶺的確很多,橫着的,順着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

師:請同學們看這個句子。(出示句子)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這兒的“嶺”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詞是“的確很多”。

師:還有嗎?

生:(思考片刻後)還有……(答不出)

師:(提示)你看“橫着的,順着的,高點兒的,短點兒的”這是寫嶺的什麼呀?

生:寫“嶺”的式樣十分多。

師:請你把這個句子讀一讀。

生:讀句子。

師:通過你的讀,我確實感受到這兒的嶺很多。從這個“點兒”還説明了什麼?(給“點兒”下面加小紅點)

生:從這個“點兒”還説明了這些山的差距並不大。

師:對!如果刪掉“點兒”,你再讀一讀,就不同了。(刪掉句中的“點兒”)

生:讀句子。

師:這樣跟剛才有“點兒”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有這個“點兒”我們還能感受到這兒的嶺非常——

生:(齊説)温柔。

師:請你把這個句子讀一讀,把温柔讀出來。

生:(讀句子)

師:讀得不錯,下面,你們聽老師讀,注意這個“點兒”。(讀句子)你們現在自己讀一讀,體會體會。

生:(自由讀)

師:誰再來讀。

生:(讀句子)

[對“嶺”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安排學生齊讀、個別讀、節選讀、對比讀,形式多樣,訓練面廣,要求逐步提高,顯出了朗讀訓練的層次性。]

師:老師從他的讀中不僅感受到這兒的嶺多而温柔,還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歡這兒的嶺。同學們,作者看到那麼多,那麼温柔的嶺,會產生怎樣的感情呢?

生:很喜愛,很激動。

師:(板書:喜愛)

師:還有哪些地方寫“嶺”多而温柔的呢?

生:還有“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從這裏我也看出了嶺的多,因為在疾駛的火車上,他已經看了幾個鐘頭了。

師:“疾駛”的意思是什麼?

生:“疾駛”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駛。

師:哪個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説“快”。

師:對!那看了幾個鐘頭都看不完説明了什麼?

生:説明這兒的嶺非常多,而且變化多端,看也看不厭。

師:“看不厭”説明這裏的嶺非常——

生:(齊説)温柔。

師:還有寫嶺“温柔”的嗎?

生:還有寫嶺“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腳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誰也不孤峯突起,盛氣凌人。”

師:“孤峯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峯突起”的意思是指“單獨的一個山峯高高地聳立”。

師:哪個字是説“單獨的一個”呀?

生:“孤”。

師:同學們,你們看,像這樣的山峯高高地聳立,就是“孤峯突起”。(簡筆畫“山峯”)那“盛氣凌人”呢?

生:“盛氣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驕傲蠻橫,氣勢逼人。

師:“孤峯突起”“盛氣凌人”作者指的是什麼嶺?

生:作者指的是秦嶺。

師:你能從文中找出一個描寫秦嶺的詞嗎?

生:“雲橫秦嶺”。

師:“雲橫秦嶺”的意思是——

[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弄清“疾”“孤”“橫”等詞在文中的意思,這種咬文嚼字、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幫助學生克服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習慣。]

生:“雲橫秦嶺”的意思就是説雲橫在秦嶺的半山腰。

師:對!如果説這就是“秦嶺”,雲彩就在這。(簡筆畫雲彩)這説明秦嶺怎麼樣?

生:很險。

師:興安嶺是這樣的嶺嗎?

生:(齊答)不是。

師:對,那裏的嶺山勢平緩,線條柔美,給人一種“柔”的感覺。

(簡筆畫“温柔的嶺”)

[簡筆畫,既生動又省時,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利於教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繪簡筆畫的能力。]

師:下面,誰讀第3、4句?

生:(讀第3、4句)

師:同學們,作者為什麼能把“嶺”寫得那麼生動、那麼具體呢?

生:這是作者仔細觀察的結果。還有一個就是作者非常喜愛大興安嶺的“嶺”,所以,他才能把大興安嶺寫得那麼生動。

師:(板書:細緻觀察)剛才,我們學習“嶺”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過細緻觀察把多而温柔的嶺寫得那麼形象,那麼生動,而且我們也能從文中感受到作者對興安嶺的喜愛。我們來回憶一下,這一段我們是怎樣學習的?首光找出嶺的——

生:(齊説)特點。

師:接着理解描寫特點的——

生:(齊説)句子。

師:然後我們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總結學法。電腦出 示:一、找出特點。二、品讀句子。三、體會感情。)下面,就照這樣的方法,帶着老師設置的問題,我們來學習“林”這一部分。(出示自學提綱)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第3、4自然段。

生:(根據自學提綱自學“林”這一部分)

師:“林”有什麼特點?

生:“林”的特點是“多”而“綠”。

師:(板書:綠)作者是怎樣描寫綠顏色多的?

生:“目之所及,哪裏都是綠的。”

師:“目之所及”的意思是——

生:“目之所及”的意思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

師:哪個字是説“到”?

生:“及”。

師: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綠的,這就説明這兒的樹非常——

生:(齊説)多。

師:多得就像——

生:(齊説)海洋。

師:所以“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什麼?

生:“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像海洋。

師:(板書:如海)那作者是怎樣描寫“林”像大海的呢?

生:作者是這樣描寫“林”像大海的。“的確是林海,羣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麼多的綠顏色來呢!”

師:剛才,大家認真聽了沒有?她是不是讀了三個句子?

生:(齊説)是。

師:誰有不同意見?

生:我有不同的意見。我覺得描寫林像海的句子只有一句,就是“的確是林海,羣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師:這一句是描寫什麼?

生:描寫“林”的多,“林”像海一樣。

師:她讀的後面兩句是描寫——

生:是描寫綠顏色多。

師:描寫“林”像大海的句子,誰還有補充?

生:“是的,這裏是落葉松的海洋。”這裏也寫出了森林如海,因為落葉松是這裏的主要樹木,既然是落葉松的海洋,那麼,大興安嶺也就是一片綠色的大海。

師:這就照應了課題——

生:林海。

師:還有句子描寫“林”如海的嗎?

生:“在陽光下,大片古鬆的邊沿,閃動着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我覺得這一句也是寫林如海的。

師:那在這麼多樹中,最多的樹是什麼?大家一塊説。

生:(齊説)落葉松。

師:多得就像——

生:(齊説)海洋。

師:海邊還有浪花,什麼像浪花?

生:(齊説)白樺。

師:誰把寫浪花的句子找出來。

生:“看,海邊上不是還閃動着白色的浪花嗎?”“大片古鬆的邊沿,閃動着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師:你能用肯定的語氣來説嗎?

生:能。“看,海邊上還閃動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鬆的邊沿,閃着白排的銀裙,像海邊的浪花。”

師:意思有沒有變?

生:意思沒有變。

師:但是感情就變得怎樣了?

生:感情就變得平淡了。

師:對!課文中的句子,那種喜愛的感情顯得更加強烈。請你帶着喜愛的感情再讀。

[這種句式的變換,雖然意思沒有變,但是感情的濃淡卻不一樣了。教師在這裏引導學生作如此深層的理解,是為了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沒有擺脱應試教育思想的羈絆,往往會忽視這一點。]

生:(讀句子)

師:讀得真好。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把“林”寫成綠色的`海洋。下面,誰能展開想象,讀第3自然段。(板書:聯想)

生:(讀第3自然段)

師:讀得真好。聽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帶進去了。特別是後兩句,你讀得特別 好。(範讀)“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麼多的綠顏色來呢!”請你再讀一遍。

師:誰讀第4自然段?

生:(讀第4自然段)

師:讀得真好!老師都陶醉了。那剛才我們學習“林”這部分時,我們是按什麼步驟學習的呢?

[先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指導學生讀出這種感情。有鼓勵,有示範,更有學生的實踐,學生成了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訓練成為課堂的主要活動。]

生:我們剛才學習這一部分的時候,首先找出“林”的特點是“綠”“如海”,然後,通過朗讀來品味句子,最後再有感情地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師:我們學習“嶺”和“林”這兩部分時,都是按這種方法去學習的,老師分別給大家設置了三個問題,請同學們按老師設置問題的方法,自己設置問題,學習“花”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設置不同的問題。下面請同學們默讀第5自然段。

(生自學)

師:讀過了“花”這一部分,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生:我想問彭老師一個問題:“花”的特點是什麼?

師:他問的這個問題,誰能幫他解決?

生:我覺得“花”的特點有兩個:第一個是“多”,第二個是“美麗”。

師:(板書:多美麗)還有什麼問題?

生:我的問題就是,“還穿着繡花鞋”,這裏的繡花鞋是指什麼?

師:(電腦出示句子)“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着繡花鞋。”請你把這個句子讀一讀。

生:(讀句子)

師:他問的這個“繡花鞋”指的是什麼?

生:我覺得“繡花鞋”指的就是興安嶺的“花”。

師:對!下面你們聽老師讀這個句子,邊聽邊想象,作者把興安嶺當作怎樣的人來 寫?

生:作者把大興安嶺看作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來寫的。

師:你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呢?

生:從“打扮”“衫”“裙”“穿着”“繡花鞋”(電腦顯示)。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這位少女是怎樣打扮自己的?

生:我覺得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綠色的襯衫,白色的裙子,還穿着一雙綠底彩花的繡花鞋。

師:聽了你的描述,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愛她嗎?

生:喜愛。

師:大家喜愛嗎?

生:(齊)喜愛!

師:這麼優美的句子,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請同學們抓住重點詞,同桌練習一下。

生:(練背)

師:誰來試一試?

生:(背句子)

師:你背得正確、流利,但老師覺得“喜愛”的感情還不夠。誰能背得更好?

(對優美、生動的句子、段落,在課堂上背誦,應該大力提倡。)

師:背得太優美了,感情真深。大家一起來背,好不好?

師: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他這裏寫花,為什麼還要寫珊瑚珠似的小紅豆呢?

師:誰能幫她解決這個問題?

生:因為這些小紅豆是花的果子。

師:對,這些小果子除了可以裝扮大興安嶺以外,還能為我們人類怎麼樣?

生:為人類創造財富。

師:剛才那位同學説,作者寫興安嶺的“花”,為什麼還要寫“小紅豆”,這個問題還沒解決。誰來説説?

生:因為這些小紅豆不僅裝扮了興安嶺,還可以釀酒,為人類作貢獻,所以還寫了小紅豆。

師:從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

生:喜愛興安嶺。

師:這裏也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大興安嶺時非常細緻。連一花一草一豆都觀察到了。所以作者能把林海寫得那麼優美。

[讓學生提問題,再引導學生理解那些與中心有關的問題,這種教學形式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好處。]

師: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我的問題是:為什麼説興安嶺會打扮自己?

師:這個問題剛才已經解決了,看來你還沒弄懂。哪位同學再幫幫他?

生:因為興安嶺有許多綠樹、白樺、花。它把綠樹當作一位姑娘的襯衫,把白樺當作姑娘的裙子,然後把這些小花當作成姑娘腳下穿的鞋。所以説興安嶺會打扮自己。

師:現在你(指提出問題的學生)懂了嗎?

生:懂了。

生:我還想問彭老師一個問題。為什麼説我是愛花的人,到這裏卻説不出那些花的名兒來?

師:這個問題我相信你能自己解決。這説明什麼?

生:説明這兒的花很多。

師:對啦!你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好方法。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學,瞭解了“花”多而美的特點。現在,我們就進入林中去看看興安嶺那美麗的花。(看錄像)

師:興安嶺美嗎?

生:美。

師:作者通過細緻的觀察,加上豐富的聯想,寫出興安嶺温柔的“嶺”,如海的“林”,還有美麗的“花”,但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書:美)作者看到這麼美麗的興安嶺,他又聯想到了什麼?請同學們快速閲讀第6、7自然段,用橫線畫出有關的句子。

生:(自學6、7自然段)

師:誰來説説,作者聯想到了什麼?

生:作者聯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過這裏的木材,大至礦井、鐵路,小至椽柱、桌椅。

[教師從頭至尾,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和説,把整堂課變成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課,這與通常見到的那種“重內容分析,輕讀説訓練”的課相比,讓人耳目一新。]

師:這些都是説木材為什麼服務呀?

生:為祖國的建設服務。

師:説得好!(板書:建設)請你在文中找出一個句子,説它的美與建設有關。

生:這個句子是:“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得並不空洞。”

師:(電腦顯示句子)那“空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指沒有內容。

師:“不空洞”呢?

生:有實實在在內涵的美。

師:是呀!大興安嶺為祖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使我們的國家興盛安定。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個詞説明。

生:這個詞是“興國安邦”。

師:(板書:興國安邦)

生:“興國安邦”就是使國家興盛安定。

師:“邦”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邦”在這裏是“國”的意思。

師:“邦”和“國”是——

生:(齊)同義詞。

師:我們怎樣做才能興國安邦呢?是不是這裏有很多的木材我們就只砍伐呢?

生:要合理利用大興安嶺的自然資源,要一手砍一手栽。

師:請你把文中的句子完整地談一談。

生:我們伐木取材,也要造林護苗,一手砍,一手栽。

師:對,我們這樣做,就能保護生態平衡,使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作者心中再次感到親切、舒服,對興安嶺更是喜愛。同學們,今天,我們隨着作者觀賞了大興安嶺美麗的景色,你們喜愛大興安嶺嗎?

生:(齊)喜愛。

師:請你用一兩句話來表達你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生:我為我們國家有興安嶺這座森林的寶庫而感到自豪。

生:我向往美麗而富饒的大興安嶺。

生:我愛大興安嶺的嶺、林、花。

師:誰能用反問的語氣來説説。

生:我們國家有大興安嶺這樣的大寶盆,我能不感到驕傲嗎?

師:他説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

生:我能不為祖國有興安嶺這樣一個資源豐富的寶庫而感到自豪嗎?

[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學了這一課的感情。有學生的説,有教師的導,生動活潑,真實自然,要比過去那種教師的“總結談話”實際得多,新鮮得多。]

生:大興安嶺真是一個資源寶庫啊!

師:誰還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嗎?

生:看到這麼美麗的興安嶺,你能不喜歡它嗎?

生:大興安嶺真是美不勝收,讓我感到親切、舒服。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學習到這裏,剩下的時間,我們有感情地把全篇課文讀一讀,再體會體會。

總評:

彭秀清老師執教的《林海》有如下幾個特色。

一、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過去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雖早已為老師們摒棄,但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仍不多見。《林海》這一課能自始至終讓學生當主角,這是可貴的。對大興安嶺的認識,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領會,對詞語的理解,彭老師都沒有為學生設下框框,而是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自由發揮,相互補充,老師只站在點撥、引導的位置,把學習的機會和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上學生紛紛舉手,競相回答問題,爭取參於各種讀和説的訓練,主動性、積極性很高,學生“讀、思、議、説”的時間佔了課堂教學時間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二、突出了語文訓練的層次性

語文訓練貴在一步一個腳印,練而有得。有些課採取“人海戰術”,聲勢固然大,效果未必佳;有些課反覆朗讀,機械重複,學生原地踏步未見長進。彭老師的這堂課,避免了上述的缺點,突出了訓練的層次,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她指導“嶺”這部分內容的朗讀訓練是精彩的。學生在開始朗讀的時候,未能讀出温柔的語氣,教師引導學生先進行詞語對比,使學生從“高的,矮的……”與“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這組詞語的對比中,明白山與山的差別不大,彼此和平相處,沒有哪座山會“盛氣凌人”,從而改變了讀的語氣,讀出了温柔的境界。可是,喜愛的感情仍然不夠,教師又進一步點撥,使學生每一次朗讀訓練都有新的領會,新的提高,終於讀出了大興安嶺的温柔和作者喜愛的感情。

三、重視把學習方法交給學生

課文分別介紹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層次清楚,段落分明。彭老師在組織學生學習這些內容時,沒有平均使用精力,而是設置幾個問題,重點引導學生領會“嶺”這部分內容,然後半扶半放,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林”這部分內容。到學習“花”這一部分內容時,則讓學生先,總結出學習以上兩段內容的步驟:(1)找出特點;(2)品讀詞句;(3)體會感情。並讓學生自己設置問題,按照以上步驟自學寫“花”的一段。學生掌握了方法,舉一反三,“花”這部分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都能重視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方法,學生將受益無窮。

四、明確多媒體為教學服務的方向

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是為了擺架子、趕時髦。有的人把錄像、電腦等媒體請進課堂只是為了體現自己的課“新”,好像這樣一來,就擺脱了“舊”的教學模式。於是,濫用媒體,請人操作等怪現象就出現了。《林海》一課的多媒體運用是恰當的,得體的。為了提高效率,節省時間,教師把較長的語句投影出來;為了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髮揮想象,老師播放了配樂錄像;為了突出某些關鍵詞語,教師在電腦中有意選擇了不同的色彩。這些都是教學所需要的,是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訓練的,給人的感受不是華而不實,而是真正體現了多媒體為教學服務的思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m4o4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