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5篇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5篇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基礎上,使他們體會數學就在身邊,領悟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的樂趣,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要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本節課通過將較大的數據繪製成條形統計圖,使學生認識到用1格代表5個數據的條形統計圖存在的意義。

1、使學生經歷動態數據的統計過程。

通過統計一個路口幾種機動車通過的數量,使數學貼進生活,讓學生體驗隨機出現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明白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使學生知道學習統計的必要性,並能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

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條形統計圖預測20分鐘後開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哪種車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條形統計圖的數據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感受學習統計的必要性,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卡片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一段時間內一個路口車輛過往的情境,讓學生自主記錄各種車的數量。

(學生自主記錄,並彙報記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不僅是引入新課,更是激發矛盾,學生在沒有分工合作的情況下,獨自去記錄各種車的數量,表現出手足無措,因為記住了這種車又記不住另一種車,於是學生自己提出遇到的困難。這時,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同時記錄各種車的數量?學生經過思考,得出分工合作是最好的方法。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98頁上面的統計表。

(1)學生觀察統計表,説説有幾種車。

(2)學生分組討論是否可以把這個統計表用“1格代表2個數據”的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來。

(3)各組獨立繪製條形統計圖。

(4)説説在繪製過程中遇到了什麼難題。

(用1格代表2輛車,要畫很多個格,太麻煩了)

(5)討論:如何解決上面遇到的難題。

(6)小組彙報。

生1:可以用1格代表3輛車。

生2:可以用1格代表4輛車。

生3:可以用1格代表5輛車。

……

(7)教師引導學生用1格代表5輛車繪製條形統計圖。

(學生在教材上完成條形統計圖,並在組內展示作品)

(8)全班交流,課件展示各組的代表作品。

2、分析數據,合理預測。

(1)學生觀察條形統計圖,思考:

①什麼情況下用1格代表5個數據比較合適?

②哪種車最多?哪種車最少?兩種車相差多少輛?

③猜一猜,20分鐘後,這個路口開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哪種車?為什麼?最不可能開來的是哪種車?為什麼?

(2)各組學生討論上面的問題,教師巡視。

(3)各組彙報,全班交流。

3、知識拓展。

課件出示教材98頁下面的統計表,學生觀察,思考:每格代表幾個數據合適?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彙報)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2

設計説明

本節課把乘法和除法的相關知識集中複習,有利於學生體會乘、除法的互逆關係,並進一步鞏固兩、三位數乘、除法的相關知識。在教學中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複習的全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

1.重視知識間的相互結合。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因數和積的關係、商的變化規律同乘、除法口算結合起來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口算算理,並能靈活應用這些規律進行口算,使口算更準確、迅速。

2.重視知識點的逐個擊破。

針對每個知識點,教材都安排了相應的練習題,在教學中一邊解決問題一邊回顧相關知識,有的放矢,逐個擊破,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的印象,起到了鞏固與提高的雙重效果。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複習“乘法和除法”這部分知識。

(板書課題:乘法和除法)

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打開教材看一看第四單元和第六單元的內容,想一想這兩個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內容。(生小組內交流)

2.哪個小組願意彙報你們組的交流情況?

3.教師指導並歸納、總結這兩個單元所學的乘、除法的相關知識。

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1.複習口算。

課件出示教材113頁4題。

説一説口算的方法是什麼。

小結:口算除法,可以從除法的意義上想得數,也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去想。

一位數與幾百幾十數相乘,先用一位數乘幾百幾十數0前面的數,再在積的後面添上一個0。

2.複習積的變化規律、商不變的規律。

課件出示教材113頁7題。

想一想可以根據什麼算出結果。

積的變化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要乘(或除以)幾。

商不變的規律:在除法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3.複習筆算。

課件出示教材113頁5題。

組織學生筆算,並説一説筆算乘、除法時應注意什麼,筆算的方法是什麼?

小結:三位數乘兩位數,先用兩位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因數,得數的末位和個位對齊,再用十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因數,得數的末位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如果因數的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因數末尾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幾個0。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如果前兩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就看被除數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的上面;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4.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113頁6題。

先找出題中的數量關係,再列式計算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數量=單價

總價÷單價=數量

(2)課件出示教材113頁8題。

(學生獨立計算後彙報)

設計意圖:

通過複習,使學生掌握乘、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熟練地計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積的變化規律和商不變的規律的探討過程,向學生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14頁13題。

2.計算並驗算下面各題。

125×43  327÷84  54×69

課堂總結

這節課複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115頁16題。

板書設計

乘法和除法

口算→→

國小數學,教學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3

設計説明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嘗試、探究與交流等活動,經歷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把已有筆算乘法的經驗遷移到新知中來。本課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關注經驗,引導遷移。

教學時先複習幾道數學計算題,通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複習題引入新課,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已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為新課情境的引入做好了鋪墊。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計算145×12,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遷移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中來,並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的計算情境,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使抽象的算法具體化,便於學生學習、理解和接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時,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再交流不同的計算方法,在比較中發現豎式計算的簡便之處,以此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利於學生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計算器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42×18=25×16=

16×12=38×20=

師:同學們獨立完成計算,想一想計算的方法,在小組中交流。

師:誰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生: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2.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就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基礎上討論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幾道簡單的計算題,讓學生一方面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另一方面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引入例1的數學情境,為學生獨立探索估算和筆算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間和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引出例題。

(1)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你們能算出該城市到北京的距離嗎?(不能)缺什麼條件?(不知道火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師:(PPT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1)現在要計算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怎麼列式?(145×12)為什麼要用乘法計算呢?

生: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從該城市到北京用了12小時,求該城市到北京的距離,就是求12個145千米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

2.估算。(出示課堂活動卡)

3.筆算。

(1)過渡:通過剛才的估算,我們知道145×12的積接近1500。你能想辦法算出145×12的準確結果嗎?請同學們利用以前學過的算法,獨立嘗試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2)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予以指導)

(3)小組交流算法。

生1:把12拆分成10+2,145×12=145×10+145×2=1740。

生2:把145拆分成100+45,145×12=100×12+45×12=1740。

(4)全班交流,集體反饋豎式計算方法。

師:先算什麼?(先算145×2)

師:再算什麼?(再算145×10)

師:最後算什麼?(2個145與10個145的和)

板書:145×12=1740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直線、線段、射線及它們的聯繫和區別、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生學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畫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演示動畫角的認識、

2、師: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新朋友角、

(揭示並板書課題角的認識)

二、引導探究

1、(1)演示動畫直線、射線、線段

(2)啟發提問:手電筒、太陽光射出來的光線都可以看成是射線、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線呢?

(3)小組討論:直線、線段、射線有什麼聯繫?又有什麼區別?

(聯繫:都是直的,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

區別:端點數不同,線段的測量長度直線、射線是無限長的,無法測量)

2、初步認識角

(1)演示課件角的認識、(從一點引出4條射線)

提問:①你能從中找出多少個角?(最多6個)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個角?該怎麼辦?

(2)板書: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3)繼續演示課件角的認識,演示角各部分名稱、

(4)引導學生利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小釘子擺角、

教師引導學生邊操作邊思考:

①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角?

②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角?

③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角?

3、聯繫實際,深入感知、

(1)提問:聯繫實際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啟發學生用不規則的紙折出或剪出一個角、

全班進行比賽,看誰的角最標準、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頂點和邊、感受角,教師選擇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觀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請同學們排出順序、

(4)當學生在敍述順序語言表達困難時,適時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強調和的不同)

4、討論嘗試,比較大小、

(1)演示動畫角的大小比較、通過故事,引出問題、

(2)同學討論、嘗試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3)繼續演示動畫角的大小比較、

(4)由學生小結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兩個角的頂點和一條邊重合,然後看另一條邊的位置,哪個角的另一條邊在外面哪個角就大、如果另一條邊也重合,説明兩個角相等、)

5、體驗畫角、

(1)由學生嘗試用尺子畫角,教師巡視、

(2)小結角的畫法、(先畫頂點,再從頂點起畫兩條射線)

三、鞏固練習

完成第126頁第1題、

下面的圖形,哪些是直線?哪些是射線?哪些是線段?

2、比一比看誰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張長方形紙、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四、質疑小結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學會了什麼?(射線、線段、什麼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稱、比較兩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畫法)

課後總結、教師出示順口溜:

小小角,真簡單,

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

先畫頂點後畫邊、

五、佈置作業

從一條射線的端點開始,截取一條4釐米長的線段、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5

一、教學內容:

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二、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能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們已經學習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繼續研究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

出示102×()

學生任意填上一個兩位數。

老師迅速説出它的得數,而不用筆算。

出示:計算102×43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可能出現:

(1)(100+2)×43、(2)102×(40+3)

在對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題目的特點,以及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從而使學生明確:兩個數相乘,把其中一個比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數與一個數的和,再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練習:

(1)計算102×24

出示:9×37+9×63

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進行板演。

引導學生對比兩種方法,重點理解、説明第二種方法。

小結:這類題目的結構形式的'特點是算式的運算符號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兩個積的和。

在兩個乘法算式中,有一個相同的因數,也就是兩個數的和要乘那個數。

另外兩個不同的因數,一般是兩個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練習:(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討論:這個題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結構形式嗎?你能把它轉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嗎?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訂正時,説明怎樣運用運算定律簡算的。

引導學生小結:我們運用乘法分配律間算時,一定要認真審題,觀察算式的特點,有的不能直接簡算,只要將題型稍加改變,就能進行簡算。

(三)、鞏固練習

1.師生對出題。

我們運用剛才學過的知識對出題,你出一個乘法算式,我出一個乘法算式,但這兩個算式合起來要能應用乘法分配律簡算。

2.根據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連接起來。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討論:2、3題為什麼不相等?要使等號兩邊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應該怎麼改?

3.P38/5

(四)、小結

談收穫。

(五)、作業:P38/6—8

課後反思: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⒈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對於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更加清楚的認識。

⒉通過練習以及教材中活動形式,引導學生有興趣的練習。在練習中產生一些新的體會。

3、能利用已經學習得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會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垂線。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係。

教學準備:三角尺量角器一張正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練習十五第1題。

⑴出示三幅圖,提問:説説每組中兩條直線的關係。

⑵提問:兩條直線相交時,如圖(3),我們有可以如何説?如何判斷?指出垂足。

⑶提問:圖二中兩條直線有沒有相交?它們有是怎樣的位置關係?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線都是相互平行的'?提問:可以用什麼方法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

⑷請同學們動手畫一畫垂線,一組平行線。

⒊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

我們不僅可以畫出垂線和平行線,也可以動手摺一折。

⑴按圖中所示,學生們照樣子分別折一折,打開後看一看,哪些摺痕互相平行,哪些摺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動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兩條直線相垂直有什麼特點?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有什麼特點?

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組織練習。

二、操作與運用

1、給一張正方形,做一組平行線,説出你的操作方案。

2、給一張正方形紙,做一組垂線,説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寫字母中找出平行線和垂線。

4、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盒垂線。説説操作步驟。思考,如果這一點在已知直線上,你能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垂線嗎?

5、第五題:指一指,説一説。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個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來水管在那裏?怎樣接比較合適?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話的。

8、第八題:在書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時間允許,可以畫一畫平行四邊形。

三、全課總結:

通過練習,你對垂直與平行有了哪些進一步認識?自己閲讀你知道嗎。

四、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十五第4題,第6題,第7題。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7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認識有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或“億”作單位表示大數。

2、掌握數據改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關注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

4、培養學生的良好書寫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四、教學準備

在報刊雜誌等媒體中收集一組有關面積、西部情況、海洋資源的大數的信息。

五、教學過程:

(一)體會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教師出示從媒體收集來的一組數據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同樣的數據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讓學生體會到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寫方法

1、出示中國地圖,瞭解一些省、市、自治區的土地面積。

讓學生讀出這些面積,問: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改寫的方法。

3、完成試一試第1、2題:進一步鞏固改寫的方法。

(三)鞏固與應用

練一練第1題:先請學生説一説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後出示各地區具體的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

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域情況等。接着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後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

(四)作業

收集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板書設計]

大數的改寫

為了讀數、寫數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數。

9600000 = 960萬

10000000000 = 100億

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知識雖是新知識,就知識本身而言,學生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收集的資料,放手讓學生學習,通過觀察比較,在讀寫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改寫大數的必要性。通過作業的反饋,學生知識掌握的比較好,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大數的改寫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給學生的,怎樣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本案例中做的還不夠,需要大家進行一些有意義的嘗試。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8

一、教學內容:

青島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67-69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單位的含義。

2、通過分數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分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單位“1”和概括分數的意義

四、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分數的價值,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為了比較完整的建立起分數的概念,利用學生已有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已有的知識為基礎,提供平台讓學生舉例説明分數的含義,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找到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與把一個物體平均分之間的內在聯繫,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強調了單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五、教具準備:

課件、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卡紙。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1、師:有4只猴子,它們摘了8個桃子,需要平均分着吃,你覺得怎麼分?每隻猴子分到多少個?

2、師:後來,它們又得到一個大西瓜,也需要平均分着吃,應該怎麼分?每隻猴子分到多少個?

3、引出1/4這個分數。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單位“1”。

(1)動手操作。

師:如果用圖表示1/4,可能你們每人會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現在請你動手利用手中的小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學生先分小組合作,後彙報展示成果。

(2)師投影出示圖片。(P61頁下方的香蕉圖和麪包圖)

師:投影片上的這些圖,你能在每一幅圖上表示出它的1/4嗎?學生先小組內交流,再集體反饋。

A:把4根香蕉看作一個整體,一根香蕉是這個整體的1/4。

B:把8個麪包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兩個麪包是這個整體的1/4。

(3)概括總結。

師:剛才同學們在表示1/4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嗎?

學生甲:都是把物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

學生乙:我發現有的是把1個圖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個麪包平均分。

師:一個圖形比較好理解,我們把它稱為一個物體,那麼4根香蕉8個麪包是由許多單個物體組成的,我們稱作一些物體。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4)舉例。

師:對於這個整體,你還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嗎?

學生:這個整體還可以是一個蘋果、一盒粉筆、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全校學生數、全中國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2、概括分數意義。

(1)概括意義。

師: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對於單位“1”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些物體。整體“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剛才同學們舉了很多分數的例子,那麼到底什麼是分數,你能嘗試用文字描述一下嗎?

先引導學生交流:把“誰”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呢?

學生試説,教師相機板書。

板書:把單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

強調必須是平均分。

揭示課題:分數的意義。

(2)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板書:

3……分子

—……分數線

5……分母

學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多少份。

3.學習分數單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這堆糖的()/()。

(2)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學生用小塑料方塊表示糖塊,動手分一分,然後把結果填在課本上。

(3)集體訂正。

請學生説出1/2,2/3,3/4,5/6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4)引導學生明確分數單位的意義。

師:1/2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2份,表示這樣的一份。)誰是單位“1 ”。(這堆糖是單位“1 ”。)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2份。)誰是單位“1 ” ? (還是這堆糖是單位“l ”。)

師引導學生髮現:1/2,2/3,3/4,5/6這些分數的分母分別是2 , 3 , 4 , 6 … …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又表示什麼意思?(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

講述:回想一下:自然數有哪些計數單位?346裏包含哪些計數單位?分數也有計數單位,是什麼你想知道嗎?

師講解邊板書:把單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就是分數的分數單位。如,2/3的分數單位是1/3。

老師指明説出黑板上其它分數的分數單位。

小組內交流説一説自已寫出的另外三個分數的分數單位。

(5)發現分數單位的特點。

師:你們發現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有什麼特點?(它們都是幾分之一。)為什麼?(因為分數單位是把單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就是分數單位。)

説一説黑板上這些分數分別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第1、2、3題

2、自主練習第5、8題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設計

和同學們説説在生活中見過的分數,並説出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應度數的角,進一步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加深對角的意義的理解。

2.在獨立探索和與同伴交流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畫角的方法,能正確地量角和畫角,體會度量的本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在畫角和量角的過程中,培養認真操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和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內外圈刻度正確測量角的度數。

【教學準備】

量角器、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遷移,引出問題

1.回顧測量線段長度的方法。

結論:準備好測量工具直尺,用直尺的零刻度線和線段的一個端點重合,另一個端點在直尺上的刻度就是這條線段的長度。

2.引出問題。

如何測量角的大小呢?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問題:如何測量角的大小呢?

1.認識量角器

(1)請學生仔細觀察量角器,你發現了什麼?

(2)學生觀察後彙報。

①量角器上有兩排刻度,分別叫做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②量角器上有一箇中心點,中心點兩邊各有一條零刻度線,分別是內圈零刻度線和外圈零刻度線。

③量角器是一個半圓形,這個半圓形平均分成了180個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叫做一度角,記作“1°”。度是角的計量單位,記作“°”。

2.找角

(1)自主探究:你能在量角器上出50°和140°的'角嗎?

(2)組織學生交流:如何找到50°和140°的角?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區分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3.量角

課件出示教材26頁∠1和∠2,這兩個角分別是多少度呢?

(1)估一估,説説你是怎樣估的?

(2)量一量,説説你是怎樣度量的?

(3)組織交流。

(4)師生小結角的度量方法:

量角時要做到兩個重合,角的頂點與量角器的中心點重合,角的一條邊與量角器的零刻度線重合。讀度數時,如果用的是內圈的零刻度線,就讀內圈刻度的度數;如果用的是外圈的零刻度線,就讀外圈刻度的度數。

4.畫角

(1)學生嘗試利用量角器畫一個60度的角。

(2)學生交流畫角的方法,提出畫角時遇到的問題。

(3)師生小結。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升

1.先估一估下圖中角的度數,然後量一量,你估得準嗎?

2.畫一個115°的角。

四、總結全課,分享收穫。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着重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之間的規律,安排了一道例題。教科書第48頁的例題着重引導學生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係以及類似現象中的數量之間的關係,發現相應的規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根據間隔排列的手帕與夾子圖、蘑菇與兔子圖、籬笆與木樁圖分別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分別感受兩者個數之間的關係,感知這些事物之間的共同特點。接着讓學生思考、歸納,發現其中的規律。因此,學好本課是比較重要的,是為以後學習其他的“規律”打基礎。

學情分析

1、多數班級缺乏良好的學習風氣。班內學生的上進心不強,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負擔,有一種想要放棄但父母與老師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狀態。只要老師與父母一鬆,他們就不想學。因此,整個年級段很難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

2、作業質量不高。作業是訓練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有力武器,作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學習的成績。由於本年級段的學生家長多數來自農村,自身文化素質有所欠缺,他們或是不懂教學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識,或是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造成學生的家庭作業存在着嚴重的拖拉現象,作業的'質量也無法保證。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期望很高,卻又缺乏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措施,從而造成對教師的壓力增大。

3、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學生缺乏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題意;對概念的理解不深;計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審題失誤,答題技巧不高;部分學生答題時間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學的學習成績存在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髮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找這樣的數學規律:1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相同,這種物體的個數比另一種物體多一。2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圈,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拓展: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不同,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

教學難點:學生能在課上、課後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律。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24—25頁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鋭角、直角、 和鈍角,也感知了圖形的旋轉,在此基礎上,教材從旋轉入手,使 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開展活動時,可以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簡單的學具,並讓他們擺出經過旋轉後的角,説説他們已經認識的角的名稱,然後引出平角和周角。 〖教學目標〗:

1、藉助具體情景和實物,認識平角和周角,掌握平角、周 角的特徵。

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3、會在點子圖上畫出平角和周角。

4、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活動角、摺扇。角的卡片

〖學具準備〗:

每生準備一個自治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重温角的有關知識。

(一)看一看,説一説

教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盪鞦韆嗎,它給我們的童年生活帶來了樂趣。讓我們觀察小朋友盪鞦韆的過程,你發現了哪些數學問題?(師出示電腦課件,小朋友盪鞦韆的過程)

(1)學生複習、發現了鋭角、直角、鈍角。

(2)學生動手操作,畫出鋭角、直角、鈍角,進一步體會角的形成過程。

(3)多媒體出示角的形成過程: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二)轉一轉,説一説

教師:你能用活動角旋轉,得到一個鋭角、直角、鈍角嗎?(學生活動)

教師:在旋轉的過程中,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入新課,並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獲取新知

1、認識平角

(1)學生演示教具發現新知,請同學們拿出做好的活動角,固定其中的一條邊,轉動另一條邊,觀察旋轉過程中所形成的各角,有什麼發現,與同學交流。

(2)讓學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變化情況,

(3)通過旋轉,角的兩邊成一條直線時,讓學生討論是不是角?(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

教師歸納總結:通過旋轉,當角的兩邊成一條直線時,又得到一種角,這種角的名字叫平角,

(2)請學生説一説平角的特徵。

(3)學生用學具旋轉形成平角。

(4)指導學生在點子圖上畫平角,注意畫角的方法過程,不要將平角畫成一條直線,再在直線上點上一點。

(5)説出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平角。學生交流(如,兩臂側平舉、向後傳、倒立等)

2、認識周角

(1)學生在認識平角的基礎上接着演示教具。

(2) 學生討論,又有什麼新的`發現,(新知的滋生點)將角的一邊固定,旋轉另一邊得到周角。讓學生討論是不是角?

(2)周角與0度的角有什麼區別。(看它們的形成過程)

(3)教師總結: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一週。形成的角是周角。

學生用學具旋轉形成周角。相互説一説周角的特徵。

教師指導學生畫周角。

(2)認識生活中的周角。師出示鐘錶,摺扇等

三、發現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

(一)、擺一擺、説一説

1、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擺出一個直角、一個平角、一個周角嗎?

2、在擺的過程中誰發現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同桌交流。

3、學生自主填卡,1平角=( )直角 、 1周角=( )平角、1周角=( )直角 ?

三、課堂活動

1、跟我做。運用你的身體來表示所出示的角(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用手關或腳來表示)

2、看誰幫我排好隊,(將鋭角、直角、平角、鈍角、周角,按一定順序排好,從大到小或從小到

3、課本25頁練一練1、2兩題

4、伴隨着優美的旋律,師生看課件體會生活中現象經過旋轉形成的角。

四,閲讀:你知道嗎?

(在生活中,除了鐘錶外,還有很多不同用途的計量表,它們的指針的旋轉也會構成不同的角度。在組織學生觀察時,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旋轉的中心,並説説指針在不同位置與在零點時所形成的不同角的名稱。

五、全課總結:今天,你有哪些收穫?(請學生回答)師:有關角的學問多着呢,如果有興趣,課下繼續討論交流,也可以上網調查收集資料。

(課尾環節設計,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感受到學無止境。)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內容,是繼前幾冊《統計》的內容而編排的,前面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點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本節主要是讓學生學習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學會看懂此種統計圖並學習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比較活潑好玩,男生思維較敏捷,但欠謹慎;女生細膩,思維又不如男生靈活。《統計》這一部分的比較抽象,操作性又強,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基礎不是很紮實。教學時,要注意層次教學及個別的指導,但又要顧及學生髮展的全面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整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2、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

3、根據信息,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解決簡單的問題和提出問題;

(二)能力目標:會看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給出的信息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品質及科學的`態度;

2.使學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別人的優、缺點;

3.感悟學習的快樂和收穫知識的喜悦。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會看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解決簡單的問題和提出問題;

(2)根據給出的信息,正確完成折線統計圖的繪製。

教學難點:

(1)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2)根據數據,正確完成折線統計圖。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3

設計説明

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利用現實的情境或材料進行教學設計,有利於學生體會隨機思想,樹立隨機意識。

1.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本節課時,從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把統計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2.做探究交流的'小主人。

本節課在探究條形統計圖的畫法的這個教學環節中,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小組合作嘗試畫出條形統計圖,並且自己總結出條形統計圖的畫法。其間教師只是一位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樣,學生就有更多的機會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複習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哪兩種條形統計圖?

生:縱向條形統計圖和橫向條形統計圖。

師:條形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生:條形統計圖能對事物進行比較,能讓人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

師:這節課我們將進行條形統計圖的相關複習。

(板書課題:統計與概率)

設計意圖:通過對前面所學內容的簡要回顧,再現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為複習做好準備。

⊙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1.課件出示教材111頁4題。

(1)明確育民國小各年級男、女生戴近視鏡的同學人數統計表。

(2)學生分組完成條形統計圖。

(3)各組彙報成果,投影展示條形統計圖。

(4)學生觀察條形統計圖,思考下面的問題:

①四年級戴近視鏡的有多少人?

②哪幾個年級戴近視鏡的人數比較多?

③哪幾個年級戴近視鏡的男生比女生多?

(5)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

指名彙報,讓學生分別説出橫軸、縱軸、每格代表幾人;各種直條代表什麼。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4

一、指導思想:

教材四年級數學下冊,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編者一方面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同時注意所採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實驗教材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另一方面注意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既注意反映數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使教材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發展性。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學生,由於知識脱節,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於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於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還可以,個別學生仍需繼續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不用直尺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還有個別學生由於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其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特點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於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四、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瞭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教學重點、難點:

1、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瞭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在綜合應用中,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1、在實踐活動中。初步瞭解分析研究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六、教學措施:

1、深入教材,認真備課,定好單元計劃,提前一週備課。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側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3、抓重點、難點、各個環節的突破。

4、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抓好素質教育,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課堂40分鐘的利用,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5、對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教科書掌握例題、習題之間聯繫,舉一反三,靈活學習,真正地把知識學會。

6、精心設計作業,有層次,講究目的性、科學性。

7、抓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耐心輔導,因材施教。

七、教學進度安排:

四則運算----------------------8課時

位置與方向--------------------6課時

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14課時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18課時

三角形------------------------8課時

小數的加法和減法--------------10課時

統計--------------------------4課時

數學廣角----------------------4課時

總複習------------------------4課

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5

設計説明

本課時主要複習“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線與角這部分知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理念,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談話激趣,引導自學。

上課伊始,通過談話,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線與角的知識,使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對本冊書所學的“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線與角這部分內容有一個完整的瞭解。

2.討論練習,深化理解。

教學中,結合典型習題,通過討論、練習,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直線、射線、線段的聯繫及區別、線與線之間的位置關係及角的相關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回顧,構建知識網絡

(1)談話導入。

師:本節課我們一起來複習“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線與角的內容。

(2)歸納、整理。

①在這一環節中,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②學生獨立反思、回顧整理,然後小組展示交流。

③彙報交流,師引導歸納,構建知識網絡。

線與角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複習、回顧相關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利用課件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使學生對所複習的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瞭解。

⊙分類複習

1.結合典型習題,複習線的種類。

(課件出示)

(1)説一説下面各圖的名稱及特點。

(2)指名回答。

2.結合典型習題,複習線與線之間的位置關係。(課件出示)

(1)複習直線間的相互平行關係。

過點A分別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先弄清畫法,再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完成畫圖)

(2)複習直線間的相互垂直關係。

過點A分別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完成畫圖。提醒學生注意寫垂直符號)

3.結合典型習題,複習角的分類、度量和畫法。

(課件出示)

師:圖中有幾個鋭角、幾個鈍角、幾個平角和幾個周角?(鋭角:2個,鈍角:2個,平角:4個,周角:1個)

師:怎樣測量∠1的度數?

(引導學生説出角的測量方法)

師:如果∠1=60°,∠2、∠3和∠4各為多少度?為什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經歷整理與複習的過程,使學生對線與角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會正確地畫出指定度數的角,會量指定角的度數,會正確地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進一步提高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課堂練習

1.填空。

(1)過一點可以畫(  )條直線,過兩點可以畫(  )條直線。

(2)按照角的.大小,角可以分為(  )、(  )、(  )、(  )、(  )。

(3)用一個10倍的放大鏡看一個10°的角,這個角是(  )。

2.判斷。(對的畫“√”,錯的畫“×”)

(1)角的邊越短,角就越小。(  )

(2)射線比直線短,線段更短。(  )

(3)180度的角是平角,小於180度的角是鈍角。(  )

3.按要求畫一畫。

用一副三角尺畫出75°的角。説一説你是怎樣畫的。

4.完成教材103頁3題。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103頁4題。

板書設計

線與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9j7o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