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篇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篇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設計説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億以內的數和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將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遷移到更大數的比較大小上來,學會改寫大數。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點:

1.複習舊知,鋪墊新知。

在設計比較大數大小的過程中,先着重複習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再通過類推的方法分步進行嘗試,解決更大數的大小比較的幾種情況,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位的意義和數位的順序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比較的方法,最後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數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觀察比較,掌握方法。

在設計大數的改寫活動中,先用課件出示兩組不同的數據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以“萬”或“億”為單位計數的好處,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再通過對比兩種計數方法,觀察特點,探究出改寫的方法。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下面的數各是幾位數?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 607003 5897100 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組數的大小,説一説你是怎樣比的。(出示課件)

1098○998   4378○4387

引導學生説一説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3.引入新課。

生活中還有很多較大的數,我們不但要會讀寫,同時還要會對它們進行比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數的比較。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回憶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既鞏固了舊知,又為學習新知遷移過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數比較的方法。

出示中國地圖冊掛圖。

(1)激趣引入問題。

讓學生在地圖中找到以下幾個省和自治區的位置: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師:你去過這些省嗎?你能比較四川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的大小嗎?

(2)學生嘗試比較。

(3)彙報比較方法。

(遷移萬以內數的比較大小的.方法:位數多的數比較大;位數相同,從最高位開始比較)

(4)排列各省、自治區的面積。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

師:你能將四川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從大到小排列嗎?

學生自主排列並彙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個省和自治區的面積。(課件出示教材8頁情境圖)

師:你能把情境圖中5個省和自治區的面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與同桌交流比較的方法。

學生獨立試做,全班交流比較方法。

(5)引導學生歸納較大數的比較方法。

多個較大數進行比較時,可以按位數分一分,位數多的數比較大;位數相同時,把相同數位上的數進行比較會簡便些。

2.大數的改寫。

(1)課件出示信息,發現不同。

①課件出示信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大約是:166萬平方千米。

我國的人口總數大約是:14億人。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⒈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對於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更加清楚的認識。

⒉通過練習以及教材中活動形式,引導學生有興趣的'練習。在練習中產生一些新的體會。

3、能利用已經學習得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會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垂線。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係。

教學準備:三角尺量角器一張正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練習十五第1題。

⑴出示三幅圖,提問:説説每組中兩條直線的關係。

⑵提問:兩條直線相交時,如圖(3),我們有可以如何説?如何判斷?指出垂足。

⑶提問:圖二中兩條直線有沒有相交?它們有是怎樣的位置關係?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線都是相互平行的?提問:可以用什麼方法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

⑷請同學們動手畫一畫垂線,一組平行線。

⒊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

我們不僅可以畫出垂線和平行線,也可以動手摺一折。

⑴按圖中所示,學生們照樣子分別折一折,打開後看一看,哪些摺痕互相平行,哪些摺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動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兩條直線相垂直有什麼特點?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有什麼特點?

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組織練習。

二、操作與運用

1、給一張正方形,做一組平行線,説出你的操作方案。

2、給一張正方形紙,做一組垂線,説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寫字母中找出平行線和垂線。

4、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盒垂線。説説操作步驟。思考,如果這一點在已知直線上,你能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垂線嗎?

5、第五題:指一指,説一説。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個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來水管在那裏?怎樣接比較合適?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話的。

8、第八題:在書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時間允許,可以畫一畫平行四邊形。

三、全課總結:

通過練習,你對垂直與平行有了哪些進一步認識?自己閲讀你知道嗎。

四、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十五第4題,第6題,第7題。

教學反思: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教材第7

1、72頁的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理解計算的算理,並能正確地進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2、在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法運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自主探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計算的算理,即小數點對齊,計數單位相同的兩個數才能相加減。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三年級時,我們已經認識了小數,同學們對小數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經常能夠用到小數?

生:商店和超市裏商品的價格。

生:測量身高的時候用到小數。

師:用的最多的地方是哪裏?

生:超市和商店裏。

師:的確如此,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經常用到小數。哪些同學有過購物的經驗?

師:非常好,大家都有買東西的經驗。在購物過程中,我們不但會遇到小數,還會遇到小數的計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板題:小數加減法)

師:希望大家開動腦筋,大膽猜想,看誰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發現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説明其中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

1、小數加法 (1)課件呈現主題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在書店裏,小女孩想買2本書,小男孩想買1本詞典。

師:一起來看這兩本書的價格,誰來讀一讀?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1)買這兩本書,一共花了多少錢?

(2)《數學家的故事》比《童話選》貴多少錢?(課件呈現提出的問題)

師:要解決這兩個問題,該怎樣列式呢? (1)6.45+4.29 (2)6.45~4.29

師:這兩個算式分別是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如何計算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探究算法

先看算式6.45+4.29,先估算一下,這兩本書大約一共有多少錢?

師:這是兩位小數的加法,你想用什麼方法算出一共花的錢數呢? 生:我想用列豎式的方法。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看來大家都選用列豎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用豎式該怎樣計算呢?根據你的經驗,想一想,當我們遇到新知識時,通常會怎麼做呢?

生:想辦法將新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學過整數的加減法。

師:轉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你能用學過的整數加減法的知識來解決今天的問題嗎?請同學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思考,並在練習本計算,算完後在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你的計算方法。

(3)交流彙報

師:哪個小組願意把你們的討論結果與大家分享? (我們小組認為)

師:説得有道理!這是你們組的想法。還有誰想説説你們小組的想法呢?

師:其他組的同學,你們和他們的`想法一樣嗎?(一樣)

師:要正確的計算小數加法,一定要注意什麼? (相同數位對齊)

師:是啊,相同數位對齊是正確計算小數加法的關鍵,那我們把這關鍵的地方記錄下來。

板書:相同數位對齊。

師:相同數位對齊,就能保證計數單位相同,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

師:同學們計算不僅要算得準,還要算得快,那麼計算小數加法時,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而準確地把相同數位對齊呢?

生:把小數點對齊。

師:小數點是小數的標誌,是不是把小數點對齊了,就能幫助我們快速地把相同數位對齊,提高計算的速度呢?我們通過題目來體驗一下!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2.53+4.67=

16.07+24.89= (小數末尾有0時要化簡,根據小數的性質,這是數學的簡潔美。)

師:你們的計算結果一樣嗎?看來把小數點對齊就能快速地幫我們把相同數位對齊了。不會出現像的情況。 板書:小數點對齊。

師:通過我們探究這幾道小數加法題,你覺得計算小數加法時,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小結:小數點對齊

相同數位對齊

從低位算起

得數點上小數點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找到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還掌握了方法背後的道理。

2、小數減法 師:順利地解決了第1個問題,再來看第2個問題,是用減法計算的,你們會計算嗎?

(1)學生獨立思考並在練習本上完成,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找一名做得快的同學到講台上板演。) 6.45~4.29

(2)彙報:

師:你們和他的計算結果相同嗎?(相同) 師:計算小數減法時,要注意什麼? 小結:小數點對齊

相同數位對齊

從低位算起 得數點上小數點

(3)完成下面兩道題,並且驗算。

7.2~0.8=

5.64~1.78=

(4)引導比較,深化算理

師:回顧我們研究小數加減法的過程,説説我們是怎樣解決的。 師:將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轉化為已經學過的整數加減法,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又有哪些新發現?

整數加減法與小數加減法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不同的是計算小數加減法時一定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減。

三、鞏固應用

1、改錯。

2、解決問題

3、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在解決這個問題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不能僅僅依靠計算判斷,還要結合實際情況。

四、回顧整理

真是個生活中有心的孩子。同學們現實生活中藴含着許多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我們不但要善於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用舊知識幫助學習新知識,還要結合實際,靈活應用,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生活智慧!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設計説明

本課時主要複習“統計與概率”的相關知識。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統計與概率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判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能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以參與求體驗。

複習過程中,通過談話、小組合作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梳理,建立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學會構建知識網絡的同時,能夠整體地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2.以練習促掌握。

複習過程中,先通過基礎習題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再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增加習題難度,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查缺補漏,弄清知識間的聯繫和區別,感受、瞭解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提高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強概率意識。

3.以創新謀發展。

複習過程中,通過討論、練習等手段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在有效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研究意識和數學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1、構建知識網絡

1.在這一部分,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學生獨立思考、回顧整理,然後小組展示交流。

3.彙報交流,師引導歸納,構建知識網絡。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知識網絡圖)

可能性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複習、回顧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利用課件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使學生對所複習的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瞭解。

2、分類複習

1.結合教材,複習“不確定性”的知識。

關於“不確定性”,你能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嗎?

(如小明會成為科學家)

2.結合課件,複習“可能性大小”的知識。

要想使獲得最高分(或者一等獎)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兩個遊戲的遊戲規則?

(1)在飛鏢遊戲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積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

(2)在轉盤遊戲中,要想使獲一等獎的可能性最大,應使一等獎的圖案數量最多。

設計意圖: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學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礎上,經歷修改遊戲規則的過程,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課堂練習

1.根據給出的條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塗色。

2.根據轉盤填空。

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個盒子裏都只有一個紅球)

(1)任意摸一個球,從(  )號盒子裏摸,最有可能摸到紅球。

(2)從(  )號盒子裏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紅球都摸不到。

4.根據要求填一填。

在布袋中放入6個綵球,如果要分別達到下面的要求,該怎樣放?把方法寫在橫線上。

(1)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30次,摸到藍球的次數比紅球多。

(2)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30次,摸到藍球的次數比紅球少。

(3)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30次,摸到藍球和紅球的次數差不多。

(4)任意摸一個球,不可能摸到紅球。

(5)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藍球或黃球。

設計意圖:結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轉盤遊戲,使學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僅與事物本身的數量有關,也與總數量有關,同時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3、課堂總結

通過對本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4、佈置作業

教材105頁1、2、3題。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着重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之間的規律,安排了一道例題。教科書第48頁的例題着重引導學生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係以及類似現象中的數量之間的關係,發現相應的規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根據間隔排列的手帕與夾子圖、蘑菇與兔子圖、籬笆與木樁圖分別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分別感受兩者個數之間的`關係,感知這些事物之間的共同特點。接着讓學生思考、歸納,發現其中的規律。因此,學好本課是比較重要的,是為以後學習其他的“規律”打基礎。

學情分析

1、多數班級缺乏良好的學習風氣。班內學生的上進心不強,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負擔,有一種想要放棄但父母與老師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狀態。只要老師與父母一鬆,他們就不想學。因此,整個年級段很難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

2、作業質量不高。作業是訓練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有力武器,作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學習的成績。由於本年級段的學生家長多數來自農村,自身文化素質有所欠缺,他們或是不懂教學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識,或是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造成學生的家庭作業存在着嚴重的拖拉現象,作業的質量也無法保證。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期望很高,卻又缺乏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措施,從而造成對教師的壓力增大。

3、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學生缺乏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題意;對概念的理解不深;計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審題失誤,答題技巧不高;部分學生答題時間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學的學習成績存在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髮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找這樣的數學規律:1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相同,這種物體的個數比另一種物體多一。2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圈,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拓展: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不同,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

教學難點:學生能在課上、課後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律。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設計説明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倡導合作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合作學習正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本教學設計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圖,引導學生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猜測、討論中,不但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了問題,還了解並掌握了更多的解題策略。

2、突出對比的學習策略。

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比較法,能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得紮實,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本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對比計算方法及結果,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理解當路程與時間都不相同時比快慢就是比速度,理解速度單位與以往學過的單位不同,同時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提示卡

教學過程

第1課時路程、時間與速度(一)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見過暴風雨中的“電閃雷鳴”嗎?

(見過)

誰能説一説,當時你是先看見閃電,還是先聽到雷聲?(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

你能説一説為什麼會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嗎?

這節課,我們來研究與速度有關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簡短的談話,激活學生的記憶。在實現本節課探究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完美對接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探究與速度有關的問題做好了鋪墊。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觀察比較。(課件出示教材情境圖)

動物王國最近舉行了運動會,小兔、猴子和松鼠在競走比賽中進入了決賽,猜一猜,誰能贏?(學生觀察比較成績表中的數據,得出松鼠比猴子走得快,小兔也比猴子走得快)

2、探究比較方法。

(1)提出問題:小兔和松鼠誰更快?

(2)小組討論:要想知道誰更快,要比較什麼?你們有什麼辦法?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學生討論後明確:可以比較小兔和松鼠每分各走多少米。學生試算,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

(結合學生彙報,用課件展示相關算式)

小兔每分走:240÷3=80(米)

松鼠每分走:280÷4=70(米)

得出:小兔走得快。

3、認識速度。

(1)速度的意義。

①題中的280米、240米叫什麼?4分、3分叫什麼?(路程,時間)

②想一想,“路程÷時間”表示什麼呢?

(學生討論後明確“速度=路程÷時間”)

(2)認識速度。

①介紹速度及單位。

説明:1分、1秒、1時叫單位時間,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行的路程叫作速度。“米/分”表示速度的單位,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單位的表示方式有所不同,“米/分”讀作:米每分。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學生在前幾年的學習中對乘法交換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了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知識,這節課是正式概括出任意兩個例子讓學生觀察,從中發現對任意兩個整數相乘有同樣的性質,進而總結出“乘法交換律”這個術語。

1和0在乘法中都具有特殊性,要通過讓學生進行口算觀察,讓學生明白、發現特殊的地方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概括、應用中學習知識。

學情分析

乘法交換律的教學要敢於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通過計算從幾組算式間的聯繫發現並總結規律,逐步概括出乘法的交換律,最後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由學生經過自己探索得到的,在學生心中就有實感,有了實感就有認識,有了認識就有理解學生理解了才能運用,理解得透徹就能熟練運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並能運用它進行驗算。

2,藉助觀察、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運用乘法交換律。

教學難點:乘法交換律的熟練使用。

教學過程

一,猜謎引入

1,猜謎:“兄弟四五個,各有各的家,有誰走錯門,讓人笑掉牙。”

讓學生回答謎底(鈕釦)

師:你為什麼會想到鈕釦?

生:(因為扣錯鈕釦了,衣服穿出去會讓人笑話)

師:鈕釦交換了位置會鬧笑話,我們剛學了什麼運算定律也和交換位置有關係?誰願意把加法交換律説給同學們聽?

(要求舉例説明,並用字母表示)

2,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乘法有哪些運算定律,誰願意猜猜?

學生:可能有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師:你們怎麼會想到有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

學生:(根據加法中的運算定律來猜的)

師:你們能根據加法中的運算定律,大膽來猜想乘法中有什麼運算定律,

這份勇氣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表揚的,那麼你們認為什麼是乘法交換律,什麼是乘法結合律呢?

(讓學生説一説,能説多少就多少)

二,驗證猜想

驗證乘法交換律

1,師:同學們説得好像有道理但是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乘法是不是具有你們猜想的運算定律呢?怎樣確認你們自己的.猜想呢?

你們想不想自己來親自驗證一下呢?

好,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乘法交換律”,我們分組合作完成這個光榮而又有意義的任務。

(要求:獨立思考,想出自己的驗證方法,把它寫下來)

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的合作伙伴。

比一比,看誰的驗證方法最好,讓他作為組代表向全班彙報。

2,學生分組研究,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1)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乘法有交換律,比如:3×5=5×3,6×2=2×6等等,兩個因數的位置變了,但它們的積不變.

(2)我們也找了兩個數,將它們相乘發現兩個因數的位置變了,但它們的結果是相等的.

(3)我們小組也認為乘法有交換律,比如,我們班有四個小組每組有9人,求全班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9=36,也可以用9×4=36來計算.這就是説4×9=9×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樣有交換律.

(4)根據乘法口訣,一句乘法口訣可以算兩道乘法算式,如四七二十八能算4×7=28,7×4=28.

(5)我們想到的是乘法驗算時,交換因數的位置再乘一遍積是一樣的,所以乘法有交換律.

(6)解決問題時,一個問題可以列兩個算式,.

(7)看圖列式時,一個圖也可以列兩個算式..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板出算式)

師:(總結方法)有沒有不同意見?(如有不同意見的,請認為乘法沒有交換律的同學發言)

師:看來乘法確實有交換律,我們的數學家也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乘法是有交換律的,你們一樣很了不起.

師:經過剛才的研究和驗證,你們現在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換律”嗎?

(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你們能用字母來表示這個運算定律嗎?板書:a×b=b×a

三,課堂練習

第35頁做一做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本課所學內容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經濟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優化問題是人們經常要遇到的問題,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佳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2:學生認識發展分析:學生對優化問題可能在生活、學習中只是一點朦朧的.瞭解,根本説不上什麼是優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地從實際出發,從學生原有的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優化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生認知障礙點:“優化”的理解。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4、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體會優化思想。教學難點:探究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教學過程:

一、 教學環節:

1、 談話引入;2、情境引入,學習新知;3、實踐應用;4、全課總結,尋找規律。

二、 教師活動:

1、 製作課件(媽媽為家人烙餅);2、三張圓紙片。

三、 預設學生行為:

1、 可能見過烙餅,可能沒見過;2、學生演示烙餅(怎樣快));3、學生討論小結,怎樣烙餅快,最佳方法是什麼(在學生解決問題中得出);4、探究規律(可能學生不可能一下總結出規律,可在老師幫助下得出)。

四、 設計意圖:

從學生親眼看到或親身經歷的問題入手,創設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通過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尋找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板書設計:

烙餅問題

快速烙餅法

餅速X3=所需最少的時間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充分利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事情(烙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此只是彰顯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推理、交流尋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達到本課之目的。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根據手拉手中的相關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體會小數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交流、合作等活動,使學生體會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任然適用,並能運用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情簡析與常見問題: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乘法的知識,以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定律。這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目標課件頁碼

一、情境導入

1、課件播放希望國小的學習條件的圖片。

看到以上情境,你有什麼感想?

雖然希望國小學習條件艱苦,但是哪裏的學生對杜順,對學習都有強烈的渴望。通過對比,我們的學校有多媒體等教學設施,我們好幸福啊!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我們又要做些什麼呢

2、同學們都很有愛心,老師希望你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更加努力。某班同學們也和咱們班同學一樣有愛心,他們幫希望國小買了一些學習用品和課外讀物。

出示教材第44頁情境圖。

你知道他們都給希望國小的孩子們買了那些學習用品和課外讀物嗎?

學生觀察,看圖暢談感想。

同桌互相説一説。

學生看情境圖後回答

引導學生反思自我,激勵孩子們更加努力地學習。

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1,2

二、自主探究

1、淘氣要給希望國小的3明同學分別買1本練筆本和1個鉛筆盒,一共要話多少元?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求什麼?然後呢?

2、多種方法嘗試解決。

肯定做得好的小組,你們同意以上做法嗎?誰能説一説原因。

笑笑要給希望國小5名同學分別買1本練習本和1本數學家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你們還記得我們之前學的運算定律和運算順序嗎?

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中,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定律也同樣適用於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同桌間互相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小組活動:有的'用分步算式解決,有的用綜合算式解決,

小組彙報結果。

學生説明理由。

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回顧整數的運算順序和定律

學生舉例驗證。

使學生主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回顧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學生暢談收穫。

板書設計:

手拉手

方法一:2.8×3=8.4(元)方法二:(2.8+6.1)×3

6.1×3=18.3(元)

8.4+18.3=26.7(元)

小數運算順序與整數相同

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也同樣適用。

作業設計:

3、基礎作業:練一練的第1----4題

2、選做:練一練的第5題。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0

設計説明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嘗試、探究與交流等活動,經歷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把已有筆算乘法的經驗遷移到新知中來。本課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關注經驗,引導遷移。

教學時先複習幾道數學計算題,通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複習題引入新課,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已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為新課情境的引入做好了鋪墊。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計算145×12,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遷移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中來,並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的計算情境,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使抽象的算法具體化,便於學生學習、理解和接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時,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再交流不同的計算方法,在比較中發現豎式計算的簡便之處,以此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利於學生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計算器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42×18=25×16=

16×12=38×20=

師:同學們獨立完成計算,想一想計算的'方法,在小組中交流。

師:誰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生: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2.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就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基礎上討論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幾道簡單的計算題,讓學生一方面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另一方面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引入例1的數學情境,為學生獨立探索估算和筆算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間和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引出例題。

(1)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你們能算出該城市到北京的距離嗎?(不能)缺什麼條件?(不知道火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師:(PPT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1)現在要計算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怎麼列式?(145×12)為什麼要用乘法計算呢?

生: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從該城市到北京用了12小時,求該城市到北京的距離,就是求12個145千米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

2.估算。(出示課堂活動卡)

3.筆算。

(1)過渡:通過剛才的估算,我們知道145×12的積接近1500。你能想辦法算出145×12的準確結果嗎?請同學們利用以前學過的算法,獨立嘗試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2)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予以指導)

(3)小組交流算法。

生1:把12拆分成10+2,145×12=145×10+145×2=1740。

生2:把145拆分成100+45,145×12=100×12+45×12=1740。

(4)全班交流,集體反饋豎式計算方法。

師:先算什麼?(先算145×2)

師:再算什麼?(再算145×10)

師:最後算什麼?(2個145與10個145的和)

板書:145×12=1740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1.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的四則計算,能進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以及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等同級的兩步運算的基礎上來學習本節課的算式中沒有括號只有乘法和加、減法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和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這兩部分的內容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

2.計算工具在當今社會和現實生活中已經普及了,人們已經不大需要使用紙筆進行大數目、多步數的計算。但是四則計算的原理與方法、混合運算的'順序、步驟仍然是本節課的重要教學內容。同時在學習中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

學情分析

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的四則計算,能進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以及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等同級的兩步運算的基礎上來學習本節課的算式中沒有括號只有乘法和加、減法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和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是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來突破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兩步的運算順序與書寫格式,在學生交流中根據題意來理解和明確運算的順序。

教學目標

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兩步的運算順序與書寫格式。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兩步的運算順序與書寫格式。

教學難點: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認識有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或“億”作單位表示大數。

2、掌握數據改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關注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

4、培養學生的良好書寫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四.教學準備

在報刊雜誌等媒體中收集一組有關面積、西部情況、海洋資源的大數的信息。

五.教學過程:

(一)體會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教師出示從媒體收集來的一組數據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同樣的數據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讓學生體會到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寫方法

1.出示中國地圖,瞭解一些省、市、自治區的土地面積。

讓學生讀出這些面積,問: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改寫的方法。

3.完成試一試第1、2題:進一步鞏固改寫的方法。

(三)鞏固與應用

練一練第1題:先請學生説一説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後出示各地區具體的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

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域情況等。接着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後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

(四)作業

收集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板書設計]

大數的改寫

為了讀數、寫數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數。

9600000 = 960萬

10000000000 = 100億

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知識雖是新知識,就知識本身而言,學生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收集的資料,放手讓學生學習,通過觀察比較,在讀寫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改寫大數的必要性。通過作業的反饋,學生知識掌握的比較好,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大數的改寫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給學生的,怎樣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本案例中做的還不夠,需要大家進行一些有意義的嘗試。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視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2.教學生嘗試着畫視圖進一步鞏固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上節數學課

我們學習了"觀察物體"

説説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板書:視圖

出示兩張圖

問:你覺得這兩張圖有什麼不同?

指出:我們在觀察一個正方體的時候,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圖1畫的就是我們平時能看到的情況,而圖二是在圖1的基礎上添上了3條虛線,這樣就使圖看起來立體的效果更強,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體的六個面,像這樣的圖,我們可以叫它"透視圖"

我們要會觀察視圖,大家一起動手畫一個正方體

二、練習:

説一説先完成書上的問題

問:誰能像這樣子也來提問考靠大家?

隨學生的提問

其他同學解答

注意學生在出題的'時候

要説清楚是從哪個面觀察

得到的是怎樣的排列的幾個正方形?

你能用幾個小正方體搭出下面的樓房模型嗎?

追問:圖2看到的是3個正方體

是不是真的就3個?

觀察這類圖要注意什麼問題?

3.先數一數各有幾個正方體

再擺一擺

(圖略)提醒:圖2和圖3都是2層的

2層的視圖要注意上面正方體的下面雖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數進去

4.思考題:

下面的幾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連一連連完後請學生説説自己在連的時候是怎麼考慮的?

連完後有什麼發現?

注意讓學生髮現相對的面

如前面和後面左面和右面在觀察的時候,上面多的那一塊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嘗試畫較為複雜的視圖

1.用4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擺成從右面看到的是

2.用4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擺成從右面看到的是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4

一、指導思想:

教材四年級數學下冊,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編者一方面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同時注意所採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實驗教材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另一方面注意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既注意反映數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使教材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發展性。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學生,由於知識脱節,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於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於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還可以,個別學生仍需繼續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不用直尺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還有個別學生由於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其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特點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於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四、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瞭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教學重點、難點:

1、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瞭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在綜合應用中,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1、在實踐活動中。初步瞭解分析研究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六、教學措施:

1、深入教材,認真備課,定好單元計劃,提前一週備課。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側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3、抓重點、難點、各個環節的突破。

4、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抓好素質教育,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課堂40分鐘的利用,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5、對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教科書掌握例題、習題之間聯繫,舉一反三,靈活學習,真正地把知識學會。

6、精心設計作業,有層次,講究目的性、科學性。

7、抓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耐心輔導,因材施教。

七、教學進度安排:

四則運算----------------------8課時

位置與方向--------------------6課時

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14課時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18課時

三角形------------------------8課時

小數的加法和減法--------------10課時

統計--------------------------4課時

數學廣角----------------------4課時

總複習------------------------4課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加深對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2.能綜合運用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練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積累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綜合運用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解決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相關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1.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圖形變換的方式有哪些嗎?

2.導入練習。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變換方式來解決“練習一”中的問題。(板書課題)

二、基本練習

1.圖形的平移。

(1)提問:什麼是圖形的平移?圖形的平移要注意什麼?

(2)完成教材第7、8頁“練習一”第1、2、9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3)組織交流,集體講評。

第2題:平移的'距離是平移這節內容的難點,要重點讓學生説説怎樣確定平移的距離。

第9題:是需要進行兩次平移的練習,是在教材例題1的基礎上的提高。要讓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平移。

2.圖形的旋轉。

(1)提問:什麼是圖形的旋轉?圖形的旋轉要注意什麼?

(2)完成教材第7、8、9頁“練習一”第3、4、7、11題。

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

(3)彙報交流、集體講評。

第3題:考查學生對旋轉的中心點和方向的認識。

第4題:在方格紙上進行圖形的旋轉。

第7題:畫角。角是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而成的,引導學生明確畫角也要運用旋轉的知識。

第11題:第一組圖形,把左邊圖形繞兩個圖形的連接點逆時針旋轉90或把右邊圖形繞兩個圖形的連接點順時針旋轉90;第二組圖形,把左邊圖形繞兩個圖形的連接點順時針旋轉90或把右邊圖形繞兩個圖形的連接點逆時針旋轉90;第三組圖形,把左邊圖形繞兩個圖形的連接點順(逆)時針旋轉180或把右邊圖形繞兩個圖形的連接點順(逆)時針旋轉180。

3.圖形的軸對稱。

提問:什麼是軸對稱圖形?什麼是對稱軸?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8、9頁“練習一”第5、6、12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講評、訂正。

第5題:引導學生認識到:正多邊形都是軸對稱圖形,有幾條邊就有幾條對稱軸。

第6題:讓學生説説畫圖的過程,強調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頁“練習一”第8、10、13題。

如果課堂時間不夠,也可以安排學生課後完成。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補》

軸對稱,教學,數學,教師,空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ev4m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