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看雪》教學設計

《看雪》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看雪》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雪》教學設計

《看雪》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張岱把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湖、山、遊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瞭解作家作品,正確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熟讀課文,自主疏通文意。

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閲讀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悟大自然的美,培養審美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圖片)你知道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什麼地方的風光嗎?

是西湖。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西湖景色的詩詞。

(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善於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大法寶呢)

有人説,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筆下西湖的陰晴風雨已經被描繪得變幻多端,搖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將有怎樣一番動人的意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瞭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麼瞭解到張岱的?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他的小品文可謂名副其實,長的不過千把字,短的僅一二百字,筆墨精煉,風神綽約,洋溢着詩的意趣。以雋永見長,寥寥幾筆,意在言外,有一唱三歎之致,無捉襟見肘之窘。他擅長寫景和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致,文筆清新活潑,趣味盎然。他繼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後,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較高的“殿軍”。他一生著作頗豐,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等。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這節課我們就賞讀《湖心亭看雪》。

二、檢查預習

(一)、生字讀音

更(gēng)定擁毳(cuì)衣崇禎(zhēn)霧凇(sōng)

沆碭(hàng)(dàng)餘舟一芥(jiè)鋪氈(zhān)對坐

餘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點字詞解釋

1、湖中人鳥聲俱絕絕:消失。

2、是日更定是:這更定:指晚上八點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撐船。

4、用毳衣爐火毳ì衣:用毛皮製成的衣服。毳,細毛。

5、霧鬆沆碭:寒氣瀰漫,白茫茫一片。霧淞,霧氣和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淞是從湖面蒸發上升的水氣。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長堤一痕惟:只。

8、芥:小草。引申為細微的事物。這裏指船。

9、鋪氈對坐坐:相對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裏。更:還。

(三)、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條小船,穿着細毛的皮衣,守在火爐邊,獨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點撥:重點理解“拿”“毳衣”等詞語八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知識點總結教案

(2)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寒氣瀰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與雲朵、山峯、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點撥:重點理解“霧凇”“沆碭”“一白”等詞語。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還會有這樣的人!

點撥:重點理解“焉得”“更”等詞語。

三、理清結構

(一)文章結構,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遊西湖的時間以及環境。

第二段,主要描繪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隨意揮灑幾筆,就點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寫亭中游人煮酒賞雪,邀“餘”同飲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寫作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採用明朝的年號,你能説出其中有何深意嗎?

答: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説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抒發其懷念故國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麼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想一想這句中“絕”字的妙在何處?

答:①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這句話寫出了大雪過後一片寂靜,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噤聲,連空氣也彷彿凍結了。)②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③一個“絕”字,從聽覺入手,描繪了一幅人鳥受凍,悄然無聲,不敢外出的寒冬靜默圖。寫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

3、凌晨時分,正是寒氣倍增之時,作者卻“獨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樣的生活志趣?

答:能表現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4、“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麼表達作用?

答: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表現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

5、“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賞”字好不好?為什麼?

不好,魯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為“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不買弄”,“看”改成“賞”就有些做作了。

6、“天與雲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麼景象?

答:顯示了天空、雲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

7、“與雲與山與水、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詞對錶達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詞、數量詞的使用,於微觀中顯出宏觀,把鋪天蓋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寫出了視覺的移動,使人感歎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滄海一粟。

8、文中的量詞用得極妙,請舉一例賞析。

.如“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個”就表現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寫雪景,為什麼要着力去寫堤、亭、舟、人?

答:側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層次清楚地描繪了一幅天地茫茫,渾然難辨,人融於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畫,情趣盎然。

10、“強飲三大白而別”“拉餘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出人物什麼感情?

答:一個“強”字表現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個“拉”表現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餘嗎?為什麼?

答:不多餘。這是闢出另一境界,讓人有一種喜逢知己的感覺。屬側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敍寫湖心亭奇遇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答:運用了神態、語言、動作描寫,表現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別是“強飲”表現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13、文章題目是《湖心亭看雪》,為何要寫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寫此內容有何作用?

答:(1)這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憶,但畫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懷更令人難忘。(2)這樣寫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話有什麼用意?作者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痴”字的讚賞,作者的確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同時這種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緒。襯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賞雪,收穫頗大,印象極深。②畫龍點睛,深化意境。對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個,這也是一種巧妙的側面烘托。

15、哪些動詞表現作者的“痴”?“痴”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麼心情?

答:①拿、擁、往、看②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③寫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樣描寫在湖心亭所見的雪景的?試加以分析。

答:運用白描手法,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説説本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麼特色。

答案: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19、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點?

答:以記敍開頭,以議論結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靜中有動,寂中有聲。

五、遷移拓展、談啟示、感想、道理題

1、古往今來詠雪的古詩文極多,請寫出幾聯。

①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②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③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⑤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

2、西湖美景受到眾多文人雅士的喜愛,請寫出幾句寫西湖的詩詞佳句。

①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白居易

③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楊萬里

④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

《看雪》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

1、 閲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 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閲讀理解能力

3、 體味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 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

2、 寫景、抒情、寫人、敍事的關係

教學內容:

1、 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

3、 拓展閲讀,深化理解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寫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遊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豔麗。(展示圖片)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紹湖心亭,展示圖片。

三、走進作者,介紹背景,強調作者的故國之思,滄桑之感。

串詞:下面,我們就去湖心亭,看看張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聽配樂朗讀。

2、 聽了範讀,也通過早自習的預習,請一個同學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全班評析)

3、 齊讀,要求流暢自然,充滿感情,儘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讀文本:

(一)一讀:走進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課文大意)

1、張岱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樣去的?

3、沿途所見何物?

4、在亭上有什麼奇遇?

5、舟子是怎樣評價張岱今晚的舉動的?

(二)二讀:

1、其實,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能找出來嗎?

2、是張岱大意了,寫錯了人數?是否要讓張岱改改呢?

獨:表現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現他孤高自賞,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與俗人為伍的孤獨。在他眼裏,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讀: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張岱形象的一個字。

2、“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説?作者的呆氣體現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來,如何理解他的行為?(天寒地凍,夜深人靜時跑到湖上看雪實是怪異)

表現他不願看見人,不願人看見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獨避世的憂憤。

(2)痴景:A,天寒地凍,夜深人靜,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麼樣的?……

B,這是一種美嗎?怎樣理解這種美?(結合圖片,講解白描)

天地蒼茫,人物渺小,這種對比,創設出一種悠遠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種白晝看不到的夢幻般的朦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審美趣味。(與眾不同之處,痴之所在)

C,作者鍾情這樣的景色,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湖山夜雪圖的蒼茫悠遠,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孤寂無依、傷感茫然的思想感情,這時,天地人情已完全融為一體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載體,成了情感寄託的對象了。

(3)痴心:作者不願見人,不願人見,卻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現?

A,為什麼大喜?(遇到和他一樣有雅興、脱俗、孤傲清高之人,當引以為知己)

B,為何“同飲”“強飲”?(自己本不會飲,又不可不飲,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謝知己。)

C,為何臨別時才問姓氏,也不留下電話號碼,聯繫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見心靈的溝通,精神的契合。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為快的作風和性格。正可謂痴心一片啦。)

(四)小結:痴:作者痴迷與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與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

六、拓展: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不能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應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我們也試着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寄託在景物描寫中,讓我們在景物描寫中感受你當時的思想感情。

七、在樂聲中再聽錄音,結束全文。

《看雪》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作者張岱對故國往事的懷戀,以淺淺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以窺知一二。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實則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寫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

2、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1、文言詞彙的掌握積累,文言文閲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2、領悟文章所運用的白描手法和對比映襯手法,領會兩種手法的作用。

教學難點

作者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風格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我們耳濡目染的詩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寫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遊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豔麗。(展示圖片)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見,擁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見不同的西湖。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簡介作者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教師補充:明亡後,張岱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二)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一)師範讀,生聽讀;生自讀;生齊讀。

崇禎(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氈(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點字詞解釋

1、湖中人鳥聲俱絕絕:消失。

2、是日更定是:這更定:指晚上八點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撐船。

4、用毳衣爐火毳cuì衣:用毛皮製成的衣服。毳,細毛。

5、霧鬆sōng沆hàng碭dànɡ:寒氣瀰漫,白茫茫一片。霧淞,霧氣和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淞是從湖面蒸發上升的水氣。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長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為細微的事物。這裏指船。

9、鋪氈對坐坐:相對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裏。更:還。

11、餘強飲三大白而彆強: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聲地不斷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橈”撐船。

(3)一詞多義。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長堤一痕數目,最小的正整數,大寫是“壹”

2、①更定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②更有痴似相公者還

3、①是日更定這②問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斷或解釋

4、①絕消失②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

(4)古今異義。

1、餘住西湖古:我。今:剩餘,多餘。

2、餘挐一小船古:撐、劃。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調

3、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古:酒杯。今:顏色、光亮、沒有效果、無報償

4、是日更定古:這,代詞。今:用於判斷,或與“非”相對

(5)詞類活用

1、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與餘舟一芥像小草一樣微小

三)檢查合作效果,重點字詞講解(穿插文化知識,“毳”字的會意構造,“更”字的計時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師問: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裏?文章是怎樣來表現“痴”的?

學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討論,後全班交流。

明確:“痴”表現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閒情雅緻,“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過環境渲染、人物映襯、性情之舉來凸顯“痴”,構思精巧,渾然天成。

穿插介紹“崇禎五年”的紀年方法,講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後,張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舉。王徽之“雪夜訪戴”亦為性情之舉。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像他們這樣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們有着一種特立獨行的個性,不隨流俗,所以在官場上,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擠,遭到訕謗,不被人理解。他們只有通過親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寄情於闊大寧靜、清寒靈動的山水,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心智的獨一。“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陳子昂登台長吟,杜甫登高作嘯,陶淵明採菊東籬,柳宗元寒江獨釣,劉禹錫陋室言志,體現了文人的一種氣質,一種風度——鍾情山水、超凡脱俗、閒情雅緻、清高孤傲。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結語。

以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結束課文。

(六)作業。

1、背誦《湖心亭看雪》,並蒐集描寫西湖的詩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氣質雖相似,但詩文中所採用的描寫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卻不盡相同。比較閲讀《江雪》和《湖心亭看雪》,體會兩文的不同。

《看雪》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品味寫雪景語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賞景的深沉之情。

3.學習白描寫景的手法。

學習重點:

1.品味寫雪語句的精妙。

2.學習白描寫情手法。

學習難點:

感悟張岱的深沉之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自古風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頭的悸動,特別是遇到潔白的大雪,更是能觸動他們容易騷動的心。你所學過見過的詩詞中帶有雪的你記有多少呢?(學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師要多鼓勵,多讚揚)喔!同學們掌握的還真不少,足見大家的知識的淵博。在剛才大家所展示的詩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為覺得寫雪最為突出,現在大家一起來吟誦一下吧!

(學生吟誦)很好!大家從詩中看到了什麼樣的雪景?(學生可能説出多種情況,教師最後總結。)這真是: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呀!從此雪景中你體會到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呢?(提示學生可以參考剛學過的《小石河潭記》的作者介紹)孤獨,淒涼,因被貶而悲傷的情感。同樣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們今天來看看清朝的張岱是什麼樣的心境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讀記)

作者簡介。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三、踏雪賞景

1.現在我們就跟隨張岱一起來領略西湖雪景的美麗吧。請齊讀課文(學生齊讀)找出文中張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學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讀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詩?學生答: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句寫出了西湖的什麼的雪景?學生會到許多答案,教師總結: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些兩句的意境是多麼的相似,可見此二人都有什麼樣心境?

學生答:孤獨。

3.我們來看“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碭”是什麼意思?白氣瀰漫的樣子。

句中三個“與”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囉嗦呢?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去掉。學生答:(三個與字把天雲山水連在了一起,更能顯示出天地之間的蒼茫。如果是去掉了,就顯得界線分明,沒有蒼茫之間意了。)

你説的太好了,大家給他鼓掌!

4.我們再來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

我們平時來説長堤應該用一什麼?亭子用一什麼?船用一什麼?人用兩三什麼?

學生説:一條、一座、一艘、兩三個。我們能把這些量詞換掉嗎?

學生答:不能,用痕、點、芥、粒,顯示出這種景物在天地之間的蒼茫,渺小,如果換掉了就顯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説得真好!大家給他鼓掌。

四、賞雪悟情

1.張岱能寫出這麼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個字來評價他的話是哪一個字?學生答:“痴”

那我們能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們小組之間可以做適當的交流。

學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後去看雪。(更定:時間上是晚上五、八點鐘)

張岱在這種情況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獨與清高。

2.等張岱來到湖心亭,亭中已經有人了,這真是:莫道君來早,更有早來人呀!

如此説來,亭中早到之人,也應該是“痴”於雪景了。

那麼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比張岱來的更早,準備有酒食,預計停留時間很長,在時近年關,卻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見到張岱是怎麼説的?

學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話怎麼説?學生答: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我們把句中的這樣空白,你能填上什麼樣的詞語?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的人?學生可自由發言,鼓勵不同的評價,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

3.張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為什麼金陵人邀張岱飲酒,張岱卻“強飲三大白而別”,(強做何解釋?強是勉強)而不是多喝幾杯?

學生答:張岱獨自賞雪的興致已經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繼續停留的想法,就離開了。

你説得真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張岱還真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也足見其不願與他人為伍的孤傲。

4.張岱見到亭中之人,問其姓氏,卻答是“金陵人”,這不是所答非所問嗎?難道是他們有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作答)學生可能很難抓住重點,教師此處經總結一下。

這更顯出張岱對故國的思戀之情,還文章開關,用崇禎的年號,張岱是清朝人,卻用明朝的年號,在簡介中還有,張岱明亡後不仕,這都説明張岱的遺世獨立,以及對故國的思戀。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跟隨張岱,賞了雪景,也理解了張岱情感,現在就讓我們就一句話來概括張岱的特點吧。請用好一個xx的張岱來作總結。

七、佈置作業

課下認真完成練習題

《看雪》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藏族人民過雪頓節賽犛牛時的歡樂心情。

【重點難點】

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藏族人民過雪頓節賽犛牛時的歡樂心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

小黑板、生字卡片、查找、收集有關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傳統節日的資料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學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根據課題質疑:看到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2.“雪頓節”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在藏語中,雪頓節的意思是“喝酸奶的節日”。一般在藏曆7月初舉行,為期3—5天。節日期間,藏族人民觀看藏戲,同時舉行遊園活動,彈唱、歌舞、賽牛,盡情歡樂。

今天,咱們就一起去欣賞一場別開生面的賽犛牛會。

二、自主讀文、探究識字。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採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自學生字。

2.字音都讀準了的同學把書立好就大聲讀課文。

3.檢查生字、生詞掌握情況:

按小組順序帶讀生字生詞。出現問題及時訂正。

誰願意做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生字中複雜的字形,易錯的字音,難理解的字義。

檢查學習情況:

讀音:嶄慘豁

筆順:砸骨

分段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錯的字音。

大家認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會認而且還要會寫呢。

指導寫字

1.上下結構的字:賞、牽、嶄、不要寫得過長。

2.左右結構的字:脾、踢、嫩、不要寫得過寬。

3.“賞”字最後一筆是點;“牽”字第三筆也是點。

4.“砸”最後一筆,“骨”第三筆都是豎折。

三、作業。

生字、字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藏族人民過雪頓節賽犛牛時的歡樂心情。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出示字卡,複習檢查。

(1)會認字(組詞)。

(2)會寫字(説記字方法)。

2.檢查朗讀。

二、自主研讀,理解體味。

1.出示閲讀提示,明確閲讀要求。

(1)作者按什麼順序寫一場賽犛牛的?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2)雪頓節賽犛牛會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讓人揪心?畫出有關語句。

(3)讀一讀這些句子。

2.組織交流

重點體會、點撥

板書: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後

(1)“榮耀”“節日盛裝”“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説明什麼?

(2)主人的動作、犛牛往前衝的情景及“甩鞭聲、砸地聲、叫喊聲”客人們的擔心,寫出了比賽場面的壯觀、驚險、熱烈。

(3)“沒有取得名次的騎手,也不介意”説明參賽者都有一個好心態,目的是圖個好心情,跟着高興。

3.指導讀

讀出藏族人民過雪頓節賽犛牛時的歡樂心情。

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會讀書,必要時可以讓學生跟讀。

三、迴歸整體,深化“歡樂心情”。

1.有感情地讀課文。

2.彙報學習本課後的收穫。如:思想方面、寫作方面、有感情朗讀等。

四、拓展延伸。

1.通過讓學生去想,去交流資料,激起學生對各民族傳統節日的興趣。

2.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犛牛發怒奔跑及它與主人親近的語句,讀一讀,並抄寫下來。

五、佈置作業。

查找、收集有關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傳統節日的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制做展板。

板書:

雪頓節上看賽牛

比賽前 —— 比賽中 —— 比賽後

節日盛裝 驚險壯觀 滿意而歸

《看雪》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誦讀積累,理解課文大意,提高閲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導語設計1:

被譽為“人間天堂”的西湖,無數文人墨客曾為它留下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見,擁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見不同的西湖。

導語設計2: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詩中“寒江獨釣”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懷叫人讚歎。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則營造了另一番意境,抒發了別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隨着張岱,走進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擁毳(cuì)衣崇禎(zhēn)

沆碭(hàng)(dàng)餘舟一芥(jiè)鋪氈(zhān)對坐

餘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霧凇(sōng)

2生詞註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橈”撐船。

(2)一詞多義。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長堤一痕數目,最小的正整數,大寫是“壹”

更:①更定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②更有痴似相公者還

是:①是日更定這②問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斷或解釋

絕:①絕消失②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

(3)古今異義。

①餘住西湖古:我。今:剩餘,多餘。

②餘挐一小船古:撐、劃。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調

③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古:酒杯。今:顏色、光亮、沒有效果、無報償

④是日更定古:這,代詞。今:用於判斷,或與“非”相對

3作者名片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著作頗豐,今存有《琅奈募》《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等。

4背景追溯

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悠遊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一)整體感知

1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敍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

2思考回答幾個問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

告訴了我們什麼?(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從哪種感覺來寫?(從聽覺來寫。)

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突出大氣的嚴寒;也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筆,突出遊興強烈。)

(3)“是日,更定矣,餘籋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雪。”

這麼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4)“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幾句寫雪景,有什麼特點?(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齊讀第1自然段。

(5)齊讀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麼?(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齊讀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麼?和這些人有些什麼交往?(即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翻譯這段內容。)

(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説:“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這些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境,使我想起兩句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作者不善飲酒,卻“強飲三大白”,真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痴”字?(舟子説作者“痴”,又説還有像作者一樣“痴”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

(二)深層理解

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交流點撥】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三)走進語言

1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者寫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表現出悠遠脱俗的情味。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2文章開頭説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這裏又説“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解。

【交流點撥】不矛盾。在作者看來,芸芸眾生不是為伍,一個“獨”字表現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進寫法

人與景相融合。 人與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寫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其精準的感受,體會到隱藏在簡單背後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湖心亭巧遇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動的延伸。人的參與,給本來顯得有些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

(五)走進主題

本文通過對西湖壯觀的雪景的.描寫及湖心亭奇遇的記敍,表現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

四、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痴行:大雪獨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樂

(痴人就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體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交流點撥】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看雪》教學設計7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文,劃出生字。收集台灣風景名勝的資料。

2、準備:北國雪景風光及音樂片段。

3、生字詞卡片,文朗讀錄音帶,中國地圖。

【教學過程】

第一時

一、複習導入

1、大家還記得“識字3”裏講台灣島的三字經嗎?誰願意背給大家聽一聽?

2、談話:

是啊,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民本來就和我們是一家人。可是由於各種原因,直到今天,台灣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台灣人民還很難和祖國大陸的親人團聚。今天,我們學了《看雪》這篇文,就會更真切地體會到台灣人民遠離祖國媽媽的心情。

二、初讀文,學習生字

1、自讀文,劃出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小組內自查:注意讀準翹舌音“省、櫥、指、仗”和前鼻音“毯、銀”。

3、出示“我會讀”:

台灣省商店櫥窗指了指接着

講故事鋪着雪毯銀裝打雪仗

學生自由讀、齊讀、指名讀。

4、藉助遊戲,鞏固識字:

⑴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讀。

⑵自編短文鞏固識字:

在省城長途汽車站的對面,有一家新開張的金店。金店的櫥窗裏擺放着一閃閃發光的金銀首飾樣品。金店地面上鋪着紅色的地毯。媽媽看到玻璃櫃裏的一條銀色的項鍊,便指着這條項鍊,問營業員多少錢。營業員拿出這條項鍊説:“8000元,不講價。”媽媽接過項鍊,覺得挺不錯,就買下了。

鞏固識字是教學的難點。以上環節,採用多種方法、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不斷地復現所學的詞語,讓學生快快樂樂地認識生字,為閲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看雪景,讀文

1、出示中國地圖,請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北京和台灣的位置。讀文,想象文描寫的情景。

2、欣賞北國雪景風光音樂片。

3、自由暢談:欣賞了北國冬日雪景,你想説些什麼?

4、假設你就是台灣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麼帶着對北京雪景的嚮往,再讀文。

利用地圖和多媒體,聯繫學生已有的經驗世界,讓學生觀看北國冬日的雪景,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更深地體會台灣小朋友對雪、對北京的嚮往之情。

四、指導寫字

1、教師在田字格里範寫“奇”。請學生觀察字的結構,寫時應注意什麼。這時教師再邊寫邊提示筆順。學生在書上描一遍,臨一遍,在本子上寫兩個字。

2、範寫“指”字,學生運用以前所學的知識瞭解字形特點,再描紅、臨寫。

3、其餘生字請學生自己觀察、書寫。

五、拓展活動

蒐集台灣的有關資料,準備舉行“台灣知識交流會”。

外學習是內學習的延伸。鼓勵學生下收集有關台灣的資料或圖片,既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對台灣的瞭解。

第二時

一、複習檢查

1、朗讀文,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出示“我會讀”中的生字,進一步鞏固。

二、朗讀感悟

1、自讀文,提出自己認為最有意思或最有價值的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解決,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2、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討論。教師也可提出重點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如,文最後一句話,老師為什麼要“深情”地説?老師心裏在想什麼?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增強自信心。

3、教師朗讀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中表達的感情。

4、自由讀:把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小組的夥伴聽。

5、展示讀:把自己喜歡的片段讀給大家聽,説説喜歡的原因。

6、分小組讀,引導學生體會文的意思。教師在各小組巡視,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台灣的孩子們對到北京看雪的嚮往。

7、分角色朗讀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導讀出對話的不同語氣,體會出“孩子們爭着問”的急切心情和老師對故鄉懷念的感情。

8、配樂朗讀。

閲讀教學應有層次性、目的性。採用靈活多樣的手段,層層推進,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讀書、樂於讀書。在輕鬆愉快的閲讀實踐中,自悟自得,獲得情感的體驗。

三、完成後“我會連”的練習

四、拓展活動

1、展示交流自己蒐集的關於台灣的資料,貼在教室的牆壁上,學生在教室中自由閲讀,進一步加深對台灣的瞭解。

2、給台灣的小朋友寫一封簡短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到我們的學校來做客。

《看雪》教學設計8

學習目的:

1、誦讀積累,理解課文大意,提高學生古文的閲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學習難重點:

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課前準備

1、藉助註釋、工具書,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瞭解。

2、預習課文,疏通文義,發現並提出問題。

學習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同學説雪,激趣引讀。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簡介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喜遊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明亡後隱居山中著書,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讀一讀:

①教師範讀小品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教師指導:首先要讀得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是節奏合理;

其次要讀得流暢,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體會文章樸實的語言。

③學生根據自己情況即時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疏通文意,試譯小品文。

擁毳衣:擁,圍裹。毳衣,細毛皮衣。,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還,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動詞用。,及:等到。

3、説一説:

①作者為什麼“獨”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樣的雪景?

A、“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B、“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你覺得作者記敍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什麼作用呢?

交代這些都是為了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嗎?在寫景上,作者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既然是寫景,作者為什麼又用近一半筆墨寫人,最後還用舟子的話作結,説到了“痴”,這樣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

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説明了張岱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這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四、賞析拓展,互動釋疑。

1、賞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試將與本文作比較,兩者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有何異同?

描寫手法,表達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賞,淡淡愁緒

《江雪》,烘托,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課外延伸:

①背誦默寫課文。

②課外蒐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作品,並相互交流。

《看雪》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這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是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以從中窺知一二。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敍事的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閲有關作者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一)導語:我們剛剛領略了錢塘潮的雄奇壯麗,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夢縈魂牽,在西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讓我們隨着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指2-3名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交流有關張岱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同學們有感情朗讀課文。

2、誦讀指導: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3、學生利用工具書,自己試着理解課文。

三、精讀課文,深入研究。

1、學生分組學習。 (1)語詞破譯組:負責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3)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2、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詞語: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拿:撐,劃。 擁:圍裹。 毳(cuì)衣:細毛皮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瀰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一白:全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 更(gèng):還。 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舟子:船伕。 者:……的人。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作者與眾不同的表述:

A.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為什麼要用明朝的年號?提示:對故國的留戀。 B.天寒地凍他為什麼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嗎?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脱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C.“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為伍。在作者眼裏這些人並不存在。 D.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提示: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E.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麼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於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麼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F、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一個詞是“痴”,怎麼理解這個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②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論: A.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為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為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a.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b.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c.寫作方面,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敍事、抒情的關係的?敍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把《酒泉子》改寫成一篇記敍文。

六、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收穫;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態度。

七、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 。 2、預習下一課30課。

八、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賞雪經過

亭中偶遇

九、課後反思:

《看雪》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

2、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雪後奇景的賞析 。

三、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視學生情況可用西湖詩詞導入,也可直接導入。

(二)作者介紹 學生齊讀註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於明王朝滅亡之後,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裏?——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説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説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三)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

同學們,聽了之後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説出“湖心亭看雪”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嗎?

(四)互動釋疑

1、學生質疑

2、相互解答、指導、明確。

3、提示積累重點詞語:(幻燈)

是日更定:是,這。更定,大約是凌晨六點的時候。

餘拿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冰花一片瀰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詞用作動詞。

莫説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形象的一個詞語。引出——痴。

教師追問:那些地方能體現作者的“痴”,從而帶動全篇的閲讀。在這個過程中,品味語言、理解人物,展開師生對話。 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1、更定時分,冬天的凌晨,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作者為什麼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説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麼?(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麼又説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為什麼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麼樣的雪景?

(六)教師小結:“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經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應該能夠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於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痴迷於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看雪》教學設計11

(一)導入新課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圖片)你知道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什麼地方的風光嗎?

是西湖。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西湖景色的詩詞。

(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善於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大法寶呢)

有人説,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筆下西湖的陰晴風雨已經被描繪得變幻多端,搖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將有怎樣一番動人的意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瞭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麼瞭解到張岱的?(你表現很棒,因為你懂得藉助工具書、註解來預習課文)

“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説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這節課我們就賞讀《湖心亭看雪》。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順,讀通

下面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老師來考考大家,這些字音你都讀準了嗎?

橈 毳衣 霧凇沆碭 一芥 鋪氈 強飲 (幻燈)

下面老師請一個學生讀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一點,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注意節奏。

好,你不僅讀得字正腔圓,而且讀得有板有眼。

2、讀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去發現一個字,一個評價張岱的字。

“痴”

“痴”説通俗點就是什麼?

傻,笨,舉止異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為就是古怪,顯得呆氣。比如:有一位老師,研究數學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數學題。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電線杆,他忙道歉連聲説:對不起,對不起!現在,我們説張岱也很痴,舉止也有些異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嗎?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麼難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

絕?消失

想到了哪首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為什麼這時會鳥飛絕,人蹤滅?

天太冷。

可以説是天寒地凍呀,作者還選擇了哪個時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點

天寒地凍時晚上8點,你會做些什麼?

躲在空調房看電視,躺在被窩看書。

張岱卻選擇去湖心亭看雪,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麼性格嗎?

有着與眾不同情趣的人,是個孤獨的人。

張岱説是獨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嗎?有沒有同行的人?

舟子。

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説同往看雪。另外張岱很清高,孤傲,不願與舟子為伍。

是呀,芸芸眾生不可為伍,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賞析雪景,體味白描

孤傲的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集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寫雪景的有兩句。我想請男、女同學合作來讀一遍。男生讀前句,女生讀後句。大家想想,為什麼請男生讀前句?

因為這句顯得很有氣勢,而男生就很有氣勢。這句寫的景很大氣,應該男生讀。

很好。那就請男同學讀出這種大氣、讀出氣勢來。

你們説讀好哪幾個詞,就能讀出浩大的氣勢來?

讀好“上下一白”。

三個“與”也要讀得舒緩點。男生再讀一遍。

這次讀得真好。不過,我發現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問題。

(屏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認為呢?)

我認為不能去掉。“與”字寫出天、雲、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話,彷彿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現在女生讀一讀後句,你們説説要讀出什麼意

味?

輕柔點、渺小的味道。

女同學讀得很好,尤其是量詞讀得真好。只是這些量詞用的妥當不妥當呢?我們一般會選擇這樣的量詞來形容這些物呢?

(屏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為什麼?)

不要改。這樣寫,更好地表現了朦朧。

更好地表現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這些景物為什麼會顯得這麼渺小?

天地一片蒼茫,顯得很空曠、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於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

聽到你們這樣精彩的發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們描寫一段雪景,你會怎麼描寫?

我會用上一些比喻和優美的詞句。

張岱用了修辭手法沒有?

沒有。

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麼手法?

加入八年級學習小組 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顯:張岱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天地之浩大蒼茫,人物的渺小輕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超凡脱俗、孤獨

你已經觸碰到了張岱的內心。我們看看張岱對自己的敍述,進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自為墓誌銘》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陶庵夢憶〉自序》

經歷國破家亡的重大變故,張岱的心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不再追求繁華靡麗,因為這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轉而注重自身的內心世界了,追求與自然的融合了。

讓我們齊讀這兩句,感受天地蒼茫,感受天人合一。

這麼融情於景的佳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背呢?同學們讓我們背起來吧!

(五)解讀張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脱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見到張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詞表述:大喜。

同學們你們揣摩一下這個大喜,用朗讀來表現大喜之情。

讓學生朗讀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聽出了欣喜和激動啊。你現在可以把這句話譯成現代漢語嗎?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這樣?怎樣?文言文翻譯中有時可以增添成分,讓意思表達的更明確,現在就請你在這樣 的人間加上詞語。

有此雅興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張岱,喜悦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張岱也和他們一樣滿心歡喜嗎?

強飲三大白而別

“強”字做什麼解釋?

盡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強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辭。

張岱為什麼沒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動呢?

張岱是孤傲的,他選擇這一特殊時間出行,本想獨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擾了清淨。

另外,我們要學會“知人論文”,結合張岱的生平,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張岱當時的心情。讓我們把目光投注到課文註釋一

“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

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説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陶庵夢憶》,憶什麼?憶前塵影事。

《看雪》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揣摩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寫雪景的手法。

3.賞析雪後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

教學重點:

1. 賞析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2. 走進作者孤傲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一、導入 (識字)

1. 猜謎:雨餘山色渾如睡——打一字

2. 説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説起。

(1)天空中飄落的白色結晶體,多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報仇雪恨。為國雪恥。平反昭雪。

(3)擦拭:“晏子獨笑於旁,公雪涕而顧晏子”。

3. 猜題:湖心亭看雪

問:①猜猜課文會寫什麼內容?

② 請用自己的語言描寫一下雪景。

設計説明:

以“雪”字作為本堂課的突破口,在猜謎和識甲骨文的遊戲活動中,追根溯源,瞭解“雪”字的含義,為學生進一步掌握並理解課文的內涵和理解作者的內心情懷,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鋪墊。

二、雪中景(學習課文第一段)

1. 請找出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

2.古文裏的標點符號都是後人加的,老師把下面句子的標點符號重新修訂了一下,你覺得好嗎?為什麼?

明確:形容整個天地都籠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渾然一體。

3.下面文段是老師修改過的寫雪景的句子,你覺得原文好,還是老師改的好?為什麼?

教師版:霧凇沆碭,天、雲、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葉、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明確:形容整個天地都籠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渾然一體。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

設計説明:

本環節通過斷句、改詞、文段比較等教學活動的進行,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發現、鑑賞並感悟作者寫景的高妙手法。

4.比較下面兩個文段,思考:這兩個文段在寫作手法有什麼區別?哪個更簡潔?

A.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B.田野空闊,雪好似掃盡了地面上的一切多餘的東西。丘壟、渠壩、溝沿、高聳的樹枝……所有帶稜角的地方,都變得異常光潔而圓潤,並且長着如天鵝絨般的茸毛,彷彿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總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臉頰貼在上面。

展示兩幅國畫,一幅白描,一幅工筆。

設計説明:

通過文字和圖畫的鑑賞比較,瞭解白描手法的特點。

5.問題設計小組對抗賽:

比賽規則:

A.每個小組針對課文設計一些問題,其他小組回答。把小組設計的問題寫在橫線上。

問題設計點:重點字詞、難句翻譯、記敍文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描寫景物及其特點等。

B.問題設計好的,給加分。對抗小組回答正確的給加分。

問題一:

問題二:

問題三:

問題四:

設計説明:

小組對抗賽的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問題設計,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理解重點句子。在一問一答的對抗賽中,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

三、雪中事(學習課文第二段)

1. 讀文章第二段,翻譯糾錯:(搶答)

下面翻譯,有的是錯譯,有的是漏譯,共三處,請找出來。

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着氈席,對坐在那兒,一個小僕人燒着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高興地説:“湖中有這樣賞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這裏做客。等我下了船,船伕喃喃自語地説:“不要説先生痴,還有像你一樣痴的人啊!”

① ② ③

設計説明:

此活動,打破讓學生直接翻譯課文活動的沉悶和枯燥,讓學生在找錯中明確重點字詞的含義。這三個錯誤,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點。

2.闖關題:

規則:闖關一道題,得幣一次。

1、 作者寫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寫《陶庵夢憶》,當時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文章開頭交代“獨”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卻出現了幾個人,是作者寫錯了嗎?為什麼?

2、共賞奇景品雅趣

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在觀賞這樣的奇景的時候,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情呢?請你把文中能表現作者感情的詞語找出來並加以分析。

明確:“獨”、“喜”和“痴”。(也允許學生説其他的詞,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着皮袍、帶着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願看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痴舉,但這個“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並不説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作者在這裏表現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3.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作者情感的變化,合理設計全文誦讀,並展示。

設計説明:

兩個闖關題,有一定的難度,課堂在這裏已經進入最難的地方,屬於難點突破。所以名之為闖關。意圖讓學生在貌似錯誤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養成質疑書本,並認真研讀書本的學習習慣。最後在誦讀的過程,進一步領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隨性的孤傲情懷。

四、雪中意(整體研讀課文)

活動:冥想

冥想語:雪花、潔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遠處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張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靈上……大地一片蒼茫,這潔白的雪花掩蓋了春夏的斑斕,還世界一片白茫茫真乾淨……

思考:根據剛剛的冥想和雪的特徵,你能賦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義嗎?

設計説明:

本環節在輕音樂的伴奏下,教師通過緩慢的冥想語,調動學生的想象與聯想思維,通過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摘錄描寫雪景的優美段落和詩句。

《看雪》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閲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瞭解作者、寫作背景以及雪後西湖的奇景、作者遊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賞析課文熔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重點:

1、品味寫雪語句的精妙。

2、學習白描寫情手法。

難點: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以及消極避世的意緒。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西湖名勝,自古都是文人墨客們入題的首選。同學們,請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寫西湖的詩句説出來,與大家共享一下吧。(學生展示完畢,老師多給鼓勵。)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描寫西湖雪景的散文——《湖心亭看雪》。

由用背古詩的方式引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

1、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年),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寓居杭州。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學家、史學家。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過着遊山玩水的“風雅”生活。明朝亡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披髮入山”以消極避世表示其民族氣節。明亡後,專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稱大散文家,其小品文聲譽極高,文筆幹練,丰神綽約,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著有百科全書《夜航船》,本文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

2、寫作背景

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説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

3、知識鏈接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亭為樓式建築,四面環水,亭西為南高峯、北高峯,景色壯觀。今亭為1953年重建。湖心亭舊為湖心寺,湖中三塔,湖心亭為其中一塔。

4、生字積累

拏一小舟(ná)毳衣(cuì)

霧凇(sōng)沆碭(hàngdàng)

強飲(qiǎng)一芥(jiè)

更定(gēng)

疏通文意

一、重點實詞

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

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是日更定矣:結束打更。

餘拏一小舟:撐(船)。

擁毳衣爐火:帶毛皮的衣服。

人鳥聲俱絕:消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裏;更,竟然,還。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盡力,勉強。

客此:客居此地。

二、一詞多義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詞,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斷)

一:①上下一白(副詞,全)

②長堤一痕(數詞)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詞,還)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白:①強飲三大白而別(古人罰酒用的酒杯,這裏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三、詞類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詞用作動詞,下雪)

②客此(名詞活用為動詞,客居)

四、古今異義

1、餘住西湖:古義:我;今義:剩下。

2、三大白:名詞,酒杯。今義:白色。

3,餘拏一小舟[古義:撐(船);今義:拿東西,捉拿]

五、譯文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初更時,我撐着一葉小舟,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瀰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從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着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説:“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他們)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伕嘟噥着説:“不要説相公您痴,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痴的人呢!”

文本探究

1、讀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們都找出來。

明確: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人物地點:餘住西湖

起因: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作者是怎樣描寫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本文開頭説“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還出現了舟子,顯然不止一人,這與“獨”是不是相矛盾?

明確:作者去賞雪,帶着閒情雅緻去了,在作者心裏,這裏只有他自己,他忘記一切俗念,只想着賞雪,這是一種脱俗的想法,所以“獨”字表現他的超凡脱俗。

他認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進不了他的內心,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獨”字表現他的孤傲清高。

4、如何理解文中“莫説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現在何處?

交流點撥:

(1)“痴”於行:不尋常的天氣,不尋常的時間,不尋常的行蹤。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獨往湖心亭看雪——與眾不同、不隨流俗。

(2)“痴”於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既痴迷,又備感孤寂落寞。

(3)“痴”於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鄉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主題探究文章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羣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人生渺茫的慨歎。

藝術特色

一、精練準確的語言技巧

體會“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的表達效果。

明確:“一痕”寫出了作者視野的開闊;“一點”顯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瓏;“一芥”讓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讓人眼前一亮。這些誇張之語使描寫更加貼切自然,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天地的空曠,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視角好像在高處在遠處。由“痕”到“點”到“芥”到“粒”,量詞一個小似一個,給人一種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這是其他詞語無法達到的表達效果。

二、樸實無華的白描寫手法

體會“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的表達效果。

明確:三個“與”字,不加任何修飾,卻營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給人天地之間茫茫一片渾然一體的感受,如果去掉,“天雲山水”就好像有了明顯的界限似的。

補充: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如:魯迅先生筆下的豆腐西施:“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着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拓展延伸西湖是古文人經常描寫的對象,而雪景更是文筆下藉以表情友達意的載體。本文是散文,但卻被張岱寫出了詩的意境。請同學們課後收集一些優美的描寫西湖或雪境的句子(詩、文皆可),與同學們共享。

培養學生課後收集名句的習慣。

課堂小結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寫出了雪後西湖之景清新雅緻的特點,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體。

作業佈置

1、給加點字(藍色)注音,給拼音寫出漢字。

更定()毳()衣

沆碭()霧sōng()

一jiè()qiǎng()飲

(gēngcuìhàngdàng凇芥強)

2、解釋句中加點(藍色)的詞。

1、湖中人鳥聲俱絕()

2、是日,更定矣()()

3、獨往湖心亭看雪()

4、上下一白()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及下船()

(消失結束獨自完全哪裏等到)

3、翻譯下面句子。

(1)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看雪》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學重點:

雪後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西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板書課題)

二、教學過程

㈠整體感知

1板書作者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明亡後頭一兩年,他以追憶的方式,記敍早年的見聞,寫成《陶庵夢憶》等記錄明代史事的書,以寄託故國之思。著有《陶庵夢憶》《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2板書背景:明即將亡時(明亡於1644年,本文回憶的是1632年的事,本文寫於明亡後一兩年),表達作者對故國濃濃的思念之情。

3請同學朗讀書下註解,用筆標註重點字音詞義(龍擺尾形式)

4教師領讀課文,同學用筆標註重點字音及自然段號和句號。

5找八名同學領讀課文四個自然段。(教師隨時糾正,同學注意字音和節奏)

6請同學們參照註解,逐句翻譯課文。(教師板書)註釋

㈠段①

②俱:都絕:沒有

㈡段①是:這獨:獨自往:到

②一:全白:白色

③惟:只有一:數詞一痕:像一條印記一點:像一個墨點

一芥:像一片草葉兩三粒:像兩三個米粒而已:罷了

㈢段①一:一個數量詞沸:燒開

②焉得:怎麼可能更:還此:這種

④強:勉強白:酒杯而:就其:他們

是:表判斷客:客居,名詞活用為動詞

㈣段①及:到喃喃:小聲地不停唸叨

更有痴似相公者:還有比您更痴的人。

7找同學逐句翻譯,提問重點詞語們,請同學積累。(板書字詞)

8教師通譯領讀課文,過程中學生思考從每句中得到什麼信息

㈡深入探究

1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板書:內容

張岱在下了三天大雪後,在晚上八點到湖心亭去看雪

2你認為張岱是個什麼樣的人?

3 “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講啊?痴,呆子,傻。張岱的“痴”體現在哪裏?用原文句子回答。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分析如何不尋常的?

不尋常的環境:大三寫雪的來勢之猛、持續時間之長。絕從聽覺的角度寫出湖山封凍,人與鳥俱噤聲不出,

不尋常的時間:“更定”即黎明破曉之時

不尋常的舉止:“獨往湖心亭看雪”。

4為什麼説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鋪氈對坐準備久呆;在湖心亭煮酒賞雪;見到相公大喜,拉着一同喝酒;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是金陵人,客居此地,而時近年關。(崇禎五年十二月)

5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痴迷?原文回答

請男生讀上句,女生讀下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6雪中西湖有什麼特點?板書特點。給人以什麼樣的感受?

寧靜清麗,空闊高遠使人產生一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7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作者使用白描的寫作手法,板書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徵,運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兩個一,三個與以及恰當的量詞,老師來講一下

①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好處: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清新雅緻,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

②一白的一是最大的數字,一痕、一點、一芥的一是最小的數字。這兩句一整體一局部,對照鮮明。寫出雪後西湖的空闊高遠。

③三個“與”並不多餘,它讓“天、雲、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蒼茫磅礴浩渺的大場景。,如果去掉,“天雲山水”就好像有了明顯的界限似的。連用三個“與”字,使四種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動了起來,有了一種動態的融合美,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天地的空曠,人物的渺小。

④量詞由“痕”到“點”到“芥”到“粒”,在這裏變成了名詞,而且一個比一個小,給人一種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8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刻畫了一個寧靜空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的西湖,他為了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板書情感

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人生渺茫的慨歎。

9同學們總結的太好了,但我要告訴你們,其實文章還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思念。我們一起到文中找根據①開頭作者用明代年號紀年,説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②“是金陵人,客此”。金陵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都城,湖中人的回答勾起了作者對故國的哀思,所以寫此文來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

10如此説來舟子的話起什麼作用?含蓄的點明文章主旨。

㈢課堂總結

本文作者張岱,在明朝滅亡之後,追憶自己於雪後去西湖看雪的往事,運用白描手法寫了雪後西湖的景色,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和對故國的思念。

㈣作業:我們能否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景物描寫,最好能用景物來表達一種心情(200字左右)

板書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張岱

作者

背景

註釋內容特點手法情感

㈠段①

㈡段①

②西湖雪景寧靜清麗,白描遠離世俗,孤芳自賞

㈢段①空闊高遠對故國的思念。

教學反思:

一這種品讀法究竟在哪個學年適用?運用這種方法對學生的學力要求達到什麼程度?

二這種品讀法會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是否切實有效?

三這種品讀法和哪些方法結合起來會更大地發揮效力?

四這種品讀法最終以什麼為評價標着標準?

五我探索這條路究竟是對是錯?

《看雪》教學設計15

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行文優美,圖文並茂,適合兒童閲讀和學習的課文,作者用簡潔流暢的筆觸把我們帶進了寶島台灣,講述了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聽到了那濃濃的鄉音,看到了那深深的鄉愁,“什麼時候能帶我們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裏的小朋友正等你們和他們一起玩呢!”兩句話,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強烈的表達了海峽兩岸同胞盼望台灣迴歸,實現祖國統一的願望,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

學情分析:

學生對海峽兩岸骨肉分離的原因知之甚少,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學生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難度較大。教學時,要採用探究式閲讀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和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省、店”等10個生字,會寫“講、打”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學生對雪、對北京的嚮往之情。

3.有盼望台灣迴歸,實現祖國統一的願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寫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藴含的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是難點。

課前準備:

1.生字、詞卡片。

2.學生收集的有關台灣的資料。

3.中國地圖,雪景圖和雪景動畫。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小朋友,你們喜歡雪嗎?還記得去年下雪時的情景嗎?

2、是呀,下雪時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整個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話世界一樣美。小朋友還可以在雪地裏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國台灣省的小朋友卻不像你們這樣可以享受到雪帶來的樂趣,因為台灣冬季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裏的小朋友是很難看的雪的。

3、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看雪》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檢查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藉助拼音朋友讀一讀,把生字和讀不懂的詞、句劃一劃。

(引導學生邊讀邊畫邊想,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教師範讀,讓學生養成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的習慣。

3、學生我學會了什麼字,知道它的音是什麼樣的。

4、齊讀課文,讀通讀順。

三、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齊讀。

2.出示生詞卡,學生開火車讀,也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領讀。(課後“我會讀”)

台灣省、商店、櫥窗、指了指、接着、講故事、鋪着、雪毯、銀裝、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學生讀字音,可讓學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讀音不要讀錯。

“省、櫥、指、仗”等字都是翹舌音;“鋪”是多音字,在本課中讀“pu”。

4.交流識字方法。

這些字你在哪裏見過,用什麼好辦法記住他們。如:形近字比較:講――進、鋪――輔等;做動作:指、接、講、鋪等。

(讓學生用已經掌握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並有意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拓寬識字的途徑,充分體現了生活處處皆語文的教學理念。)

5.設計遊戲鞏固識字。如:開火車讀、摘桃子等,讓學生感受識字的樂趣。

四、學習課文(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裏講了誰看雪?在什麼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樣的雪?)交流以上問題(相機學習)

1、自由暢談:欣賞了北國冬日雪景,你想説些什麼?

2、出示地圖,瞭解北京和台灣的地理位置。可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找一找。

3、啟發想象。台灣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們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

4、假設你就是台灣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麼帶着對北京雪景的嚮往,再讀課文。

5、出示地圖,瞭解北京和台灣的地理位置。可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找一找。

6、啟發想象。台灣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們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

7、假設你就是台灣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麼帶着對北京雪景的嚮往,再讀課文。

五、朗讀。

1.進入角色讀好老師和小朋友之間的對話。

默讀:把老師和小朋友説的話畫出來。

扮演角色讀:一生扮演老師,一生扮演台灣小朋友,讀後師生評議,重點讀好幾個問句。

2.藉助圖畫,讀美下雪時的景象。

看圖找句子:畫出描寫美麗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歡的詞、句多讀幾遍。

談感受:回憶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説説當時的心情。

讀句子:可以加動作表演讀,在讀中理解“飄着、鋪着、披着、堆、打”等動詞的意思。

積累詞句:把你喜歡的好詞佳句抄寫在積累筆記上。

3.讀最後兩個自然段,讀好孩子們“爭着問”和老師“深情説”的句子。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的一部份,台灣人民本來就和我們是一家人。可是由於各種原因,直到今天,台灣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台灣人民也很難和祖國大陸的人民團聚。台灣小朋友盼望着到北京去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灣的小朋友能過來北京看雪,一起玩兒。有一位熱情的北京小朋友還寫了一首詩來歡迎他們呢?

《歡迎台灣小朋友》

一隻船,揚白帆,

飄呀飄呀到台灣,

接來台灣小朋友,

到我們北京來玩一玩,

伸出雙手緊緊握,

熱情的話兒説不完。

拍着手一起讀一讀詩,一起來歡迎台灣小朋友。

5、假如你就是北京小朋友,你會對台灣小朋友説些怎樣的熱情話兒?

6、終於有一年冬天,台灣的小朋友來到了北京,,但是那年北京剛好沒有下雪。那麼你會怎樣台灣小朋友描述北京冬天的雪景,玩雪的情景呢?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a)複習鞏固生字。

b)會寫課文裏要求寫的十個生字,並能用這些生字組詞。

c)分角色朗讀對話,進一步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嚮往之情,激發學生盼望祖國迴歸的願望。

教學過程:

一、分角色朗讀

1同桌之間互練,師生分角色讀。

2表演讀。

複習生字

1、出示生字,自由認讀。

2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

三、生字組詞,指導寫字

1、用要寫的生字組詞。

2、教師在田字格里範寫“奇”。請學生觀察字的結構,寫時應注意什麼。這時教師再邊寫邊提示筆順。學生在書上描一遍,臨一遍,在本子上寫兩個字。

3、範寫“指”字,學生運用以前所學的知識瞭解字形特點,再描紅、臨寫。

4、其餘生字請學生自己觀察、書寫。

四、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五、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正確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標籤: 看雪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g5oq2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