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的發生變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據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製成的計時儀器。

過程與方法:觀察太陽光影在一定時間內長短與方向的變化。製作簡易的圭表或日晷進行計時。討論太陽光影是怎樣被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古人研究時間的成果產生敬佩之情,感受人類對時間測量的探索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學生對時間的探究興趣和習慣。

【教學重點】

有關時間測量儀器的發展歷史及日晷和圭表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日晷和圭表的計時原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現在幾點了?” “你們是通過什麼知道現在的時間?” “那麼在古代,還沒有手錶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古人最早利用什麼計時?

二、探究新知

(一)用太陽來計時:

1.現代社會中,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生產等等都離不開對時間的準確把握,想一想:我們有哪些時間單位?

提問:想一想,最早出現的兩個時間單位是什麼?你為什麼這樣認為?

講述:自然界有許多週期現象,如太陽從東昇起後又從西邊降落,經過一個黑夜之後又從東邊升起。古人最早用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2.確定出一天後,慢慢地需要對一天的時間進行劃分,那古人又是怎麼劃分一天的呢?

閲讀課本P52資料。

提出問題:白天和晚上每小時的時間怎麼不一樣長?

因為古埃及人在確定時間時,是把從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確定為白晝,從天黑到天亮這段時間確定為夜晚,白晝和黑夜各被分為12小時。但是,例如夏季的白晝比夜晚要長,而此時的白晝和夜晚仍然分別被分為12小時,所以白天和晚上每小時的時間經常會不一樣長。

(二)用光影來計時:

1.師:後來古人又學會了更準確的計時方法——用光影來計時。

2.引導思考回憶:在太陽下,將一根木棒豎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木棒的影子。隨着時間的變化,影子會發生變化嗎?影子的什麼和什麼會發生變化?是怎樣變化的?有沒有規律?

3.認識日晷

(1)大家可真厲害,古人也是像我們一樣,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了日影的變化規律,利用這個規律就有了一個偉大的發明——日晷,其他人就可以利用日晷來判斷準確的時間。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日晷(學生閲讀67頁資料):日晷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呈南高北低,傾斜地安放於石台上,使晷針指向北極星。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王國,一直沿用了幾千年。

(2)那麼該怎樣使用日晷來判斷時間呢?

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根據學生彙報,師生共同小結方法,重點介紹水平式日晷的使用方法。

課件出示方法:當太陽光照射到晷針,晷面就出現晷針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晷針的影子投在晷面上,並隨太陽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動。人們據晷針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來確定時間。在中國古代,人們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圭表的計時原理是陽光下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

小結:無論圭表、還是日晷,它們都是利用了太陽光影來計時,所以把它們統稱為太陽鍾。(板書課題)

四、製作太陽鍾

1.學習了那麼多關於太陽鐘的知識,那麼大家想自己來製作一個太陽鍾嗎?

2.課件演示製作方法:利用錘子,將釘子垂直釘於圓心處。

3.確定刻度

利用指南針找到正北方向,將太陽鍾鐘面上的字母“N”正對北方,平放於地面。這時,在鐘面上就會出現小竹棒的影子,將影子與圓心連上一條直線,並在直線處記錄下此刻的準確時間。

4.課外活動

利用相同的方法,確定一天中每個整點時小竹棒影子的位置,繼續完成日晷的製作。

四、延伸:

1.在白天人們是怎樣利用太陽來計時的?

“太陽鍾”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問題?

2.討論交流

陰天又怎麼知道時間?晚上有怎麼知道時間?

五、課堂檢測:

一、填空題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為( )小時,其中夜晚( )小時,白晝( )小時。我國古代則把一天分為( )時辰。

2、隨着時間的變化,物體在陽光下的影子的( )和( )也會慢慢地發生變化,而這樣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太陽鍾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製成的。

二、判斷題:

1、太陽自西向東的位置移動造成了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

2、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3、只有在陽光下物體才有影子。

4、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由長變短,再由短變長。

5、太陽位置的變化影響影子的變化。

【板書設計】

2. 太陽鍾

日晷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圭表

【教學反思】古時常用的太陽鍾至今似乎越來越少見,利用太陽鐘的製作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後意識到科學技術在不斷髮展,正確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這節課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古代的一些計時工具,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並利用這一原理自己動手製作一計時器。課前為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特質疑:在古代,還沒有手錶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初步建立學生對太陽鍾認知,切入主題,介紹太陽鍾後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利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實踐體驗後,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學生認識更為深刻。

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介紹手掌日晷,使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迅速提高。學生實踐驗證後談談啟發,幫助學生正確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認識更多生活在林中的鳥。

2.知道常見的鳥的翅、喙、爪的特點,知道這些外形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習性是相適應的。

知識與技能:

1.能仔細觀察鳥的外形,並能分析外形與它的習性及生活環境的關係。

2.能在觀察的同時,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有做觀察記錄的良好習慣。

3.能積極地與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意識到保護鳥類的重要性,有愛鳥護鳥的意識並能落實到行動中。

教學準備:

1.啄木鳥、鷹、鴿、燕等鳥的飛翔狀態的圖或視頻資料。

2.啄木鳥、麻雀、貓頭鷹等鳥的圖或實物標本。

3. 鳥類在林中棲息、捕食的視頻資料。

4. 鳥類與人類關係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1.師生交流導入新課。

(1)提問:你認識哪些生活在樹林裏的鳥?向同學們介紹你認識的鳥。

(2)出示幾種常見的鳥的圖片,交流:這些鳥以什麼為食?它們的羽毛、翅有什麼特點?它們的喙、爪有什麼特點?

2.觀察鳥的翅、喙、爪的特點,研究這些特點與環境及生活習性的關係。

(1)觀察鳥的翅。

①觀看不同的鳥飛翔的視頻資料(或者掛圖),提問:這些鳥是怎樣飛行的?它們的飛行方式相同嗎?你認為它們的飛行方式可能跟什麼有關係?

②觀察描述鳥翅的特點,認識鳥翅的四種類型。

③小結:鳥翅的大小和形狀不同,適於飛行的方式也不同。

(2)觀察鳥的喙和爪。

①觀察啄木鳥、麻雀、貓頭鷹等鳥的標本:這幾種鳥的喙和爪各有什麼特點?(觀察的時候給學生提供標本,有條件的也可以提供活的鳥,學生在觀察中可以看,甚至觸摸,總之,儘量讓學生直觀地感知。)

②整理觀察記錄,小組交流。(雖然觀察的重點是鳥的翅、喙、爪,但在交流中可以不侷限於這三個方面,鼓勵學生表達其他發現。)

(3)研討:鳥的翅、喙、爪的特點與其生活環境及習性的關係。

①觀看鳥在樹林裏生活的視頻資料(或教材上的插圖),提問:鳥兒在林中怎樣飛行?怎樣歇息?怎樣捕食?

②討論:鳥的翅、喙和爪,對於它們在林中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③交流與小結。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知道鳥的這些外形特點都是與樹林的環境和自己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④拓展:你還知道哪些鳥的外形特點與它的生活環境及習性相適應的例子?

3.愛鳥護鳥,從我做起。

(1)師生交流:喜歡鳥嗎?為什麼喜歡?

(2)播放鳥與環境和人類關係的資料片,提問:你有了什麼新的認識?

(3)討論:為了鳥類的'生存,我們應該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

(4)小結。

4.課外拓展

以小組為單位,辦一份以愛鳥護鳥為主題的小報,或者設計一幅愛鳥護鳥的宣傳畫。

板書設計:

5 林中的鳥

鳥翅的大小和形狀不同,適於飛行的方式也不同。

鳥的外形特點都是與樹林的環境和自己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作業設計:

填空:

1、鳥翅的( )和( )不同,適於飛行的方式也不同。

2、鳥的翅、喙、爪的特點與它們的( )和( )是相適應的。

簡答:

鳥翅的四種類型。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温、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並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台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並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彙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説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着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裏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裏我們這裏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晝夜動植物的變化提出問題,培養國小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2.能提出並識別晝夜對鬱金香.牽牛花.合歡樹等影響以及時差對動物的影響,並設法這些問題可能的答案解決方法;

3.能用圖表記錄晝夜交替對動植的影響,如用圖表記錄牽牛花的變化;

(二)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有的植物白天開花,如鬱金香;

2. 知道有的植物晚上才開花,如曇花;

3.知道有的動物適合晝間生活,如蜻蜓.蜜蜂等;

4.知道有的動物適合夜間生活,如貓頭鷹.蝙蝠等。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喜歡大膽想象;

2.體會到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奇妙影響,並以一定的方式讚美。

二、教學重.難點:

1.能設計一些調查活動,回答和解決哪些動物適合晝間活動,哪些動物適合夜間活動;

2.知道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三、教學準備:

有關晝夜對動植物產生影響的圖片或影像資料,電腦製作有關幻燈片等。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喜歡鮮花和小動物嗎?現在,老師就帶大家到花園.到動物園裏看一看(放錄像)。

[讓學生一開始就在輕鬆氛圍中學習,這樣,可以讓他們對本次活動產生興趣。]

2.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多媒體演示晝夜植物的'變化,動物的活動情況),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學生討論交流。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二)探究晝夜對植物的影響:

1.觀察鬱金香.合歡樹.牽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圖片(媒體出示)。

[讓學生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更多植物變化,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併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思考: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麼變化?是什麼在影響着它們發生變化?

2.學生討論並交流。

3.你周圍有哪些植物也像鬱金香一樣會隨着晝夜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4.白天開花容易看見,但晚上開花是不容易見的。你有沒有晚上起來看過曇花.絲瓜等植物開花的變化?

(多媒體演示曇花.絲瓜等植物夜晚開花的動畫。)

5.從這些植物的變化中可以發現什麼規律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很多白天開花的植物,很少見過夜裏開花的植物,這們能激發學生對植物的喜愛之情和從小養成仔細觀察。]

6.學生討論並交流。

7.小結:每種植物和生活習性都是受着節律的支配,這種節律有時按24小時變化着,和鐘的週期一樣。這種影響植物的節律我們也稱生物鐘。

(多媒體介紹晝夜對植物影響的相關內容)

8.正因為晝夜對植物的影響,瑞典生物學家卡羅拉斯·林奈根據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做了一個花鐘。(多媒體介紹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9.調查你周圍植物的開花時間,看看是否能根據調查的結果編制一個花鐘。

10.我們能不能得用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規律來改造植物,比如,讓曇花在白天能開花。

11.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12.小結。

(三).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既然晝夜對植物有影響,那麼對動物也有影響嗎?能不能舉例説明。

2.讓學生討論交流。

3.在我們的周圍生活着各種各樣的小動物。讓我們想辦法瞭解一下,它們在夜間都幹些什麼?把調查到的活動記錄下來。

4.多媒體展示:貓.蛾.狗.公雞.蜜蜂.蝙蝠.刺蝟.貓頭鷹等,這些動物哪些在晝間活動?哪些在夜間活動?

5.讓學生各抒已見。

[讓學生在交流中主動的探究活動。]

6.我們可以通過什麼途徑瞭解答案?

7.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師生共同確定研究方法。

9.交流調查訪問結果。

(四).探究蜘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1.蜘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2.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

3.學生討論並交流研究方法。

4.學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發現。

6.總結。

(五)作業:

選擇一種夜間開花的植物,把它的變化寫下來;又選夜間活動的動物,查資料瞭解它為什麼喜歡在夜間活動,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5

《運動與設計》是五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運動與力系列的第七課,本課側重於科學、技術和社會三方面的內容,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對身邊的常見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

《運動與設計》中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這一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引導孩子們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精妙設計”,研究他們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將自己所學的`運動和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自行車各個主要部件的名稱,這樣他們才會言之有“名”。將自行車的實物與課件結合,讓學生認識自行車的各個主要部位:車把、剎車(車閘)、腳蹬、齒輪、鏈條、前輪、後輪……這樣既有助於學生認識自行車的結構,又儘可能地給學生留有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從而從自行車與運動密切有關的部件入手,引發師生共同探討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麼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麼方法減少摩擦力?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課文插圖結合日常經驗,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教學內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課時,將自行車實物搬進課堂,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研究,效果將更佳。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能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製作出規範、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範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種子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萌發?

(二)指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彙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4)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閲讀“科學在線”的內容。

(三)指導學生製作種子標本。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簡單電路》,教材第30頁至32頁。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

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究一個簡單電路的構成,初步學會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簡單電路的探究,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做科學的熱情,體會探究、合作、交流的樂趣。

3、科學知識:

認識簡單電路的'組成,並能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教學重點

認識簡單電路的組成並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教學難點

能連接稍複雜的電路。

教學準備

電池、電池盒、導線、小燈泡、小燈座。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新課。

二、親身經歷,科學探究

1、試一試。

用給定的材料,想辦法讓小燈泡亮起來,並觀察是怎樣連接的。

2、畫一畫。

用圖表示出小燈泡亮起來的連接方法。

3、換一換。

提問:如果把小燈泡換成其他用電器又會怎樣呢?

(1)把小燈泡換成小喇叭,會怎樣?

(2)把小燈泡換成小電機,會怎樣?

4、問一問。

(1)在連接過程中使用了哪些元件材料?

(2)怎樣連接才會使小燈泡亮起來?

5、做一做。

(1)小燈泡亮時,怎樣才能讓它熄滅?

(2)小燈泡熄滅時,怎樣才能讓它亮起來?

(3)有更方便的辦法來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嗎?

請大家分組合作連一連。

6、説一説。

(1)這個電路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2)你知道這些材料各自的作用嗎?

三、合作參與,探索發現

指導學生分組動手組裝一個簡單的紅綠燈,並使紅綠燈按指令工作。

(1)紅燈亮。

(2)綠燈亮。

(3)紅燈、綠燈都熄滅。

四、回顧親歷,自主小結

1、今天我們探究了什麼知識?

2、通過今天的探究活動,你知道了什麼?

附板書設計:

簡單電路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建立了食物鏈、食物網、生物羣落、生態系統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態平衡的意義。這一課學生將把研究的視角推廣到真實的大自然中,具體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推測草原上某種動植物增減或某種環境改變後生態平衡狀態的變化,進而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

從小生態和模擬生態擴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態環境,通過擴展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認識,學生們加深了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學情分析】

大自然真正的生態環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會怎樣互相影響,產生怎樣的變化。通過探討,學生們加深了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自然界裏某一區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物羣落。

科學探究目標

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重難點】

重點:應用分析推理思維,對生態失衡以及沙塵暴的成因進行分析。

難點:合理地分析與推理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鷹、兔、草平衡關係的小視頻,一盆裝有沙土的盒子,作業本的活動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1.回顧:生態瓶中,小魚的數量、水量、水草的量其中一個發生變化,會有什麼影響呢?

2.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我們把自然界裏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羣落。

提問:如果生物羣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壞,可能會發生什麼呢?

(預設:被吃生物或吃它的生物也會受到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揭題:維護生態平衡(板書)。

二、研討:草原生態系統中鷹、兔、草的數量變化(預設15分鐘)

1.如果我們到草原上去,會發現那裏的生物羣落有哪些生物?

(預設:可能有人類放牧的牛羊,肉食性的獵隼、狐狸和狼,雜食性的鼠,蝗蟲、蚱蜢等昆蟲,我們喜愛的百靈鳥,還生長着中草藥甘草,遠銷國外的名貴特產髮菜……)

2.以老鷹、兔子和兔子喜歡吃的草為例。讓我們畫出它們之間的食物鏈吧。

3.小視頻:介紹生態平衡情況下的鷹、兔、草的'平衡狀態。 然而,……,鷹、兔、草其中的一種數量減少了!

提問:你認為鷹、兔、草哪一種數量最先減少,會發生什麼現象? (預設:生態失去平衡1.鷹減少,會發生兔子天敵變少而數量增多,草減少。

2.兔減少,鷹難以捕食到充足的食物而飛到其他區域或餓死,草增多,草會瘋長,植被不合理,可能引發草原火災……。

3.草變少,兔子缺少食物有部分被餓死,鷹也因食物不足而飛走甚至餓死。

4.學生預想出短期內變化,並且説出長期後的新的生態平衡。)

提問: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員,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草的減少。

[活動一] :討論人類的哪些行為造成鷹、兔、草的減少 小組討論,並在圖中表示出來。

小組彙報可能造成草原上鷹、兔、草減少的行為。

4.深入分析推理。人類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那麼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可能會對環境和人類造成什麼影響呢?

(預設:過度放牧,導致植物的減少,氧氣變少,土壤沙漠化)

三、推理:是什麼引發了沙塵暴(預設15分鐘)

沙塵暴為污染環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近年來,發生在我國北方的次數越來越多,其他地區也有發生,我們南方比較少見。

1.提問:哪位同學來説説你對沙塵暴的認識?

(預設:風把地表面的沙子吹起來;有很多沙子被大風吹起來很高;學生對着裝有沙土的盒子吹)

2.閲讀資料,分析引發沙塵暴的原因。

[活動二] :結合北方草原生態系統部分生物的現狀,進行討論分析。PPT圖文資料:北方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常見生物。

①百靈鳥。一隻百靈鳥一年可以吃掉4萬隻蝗蟲,然而每年約10萬隻被捕殺和毒殺,成為觀賞鳥和餐桌上的美食。

②獵隼。主要以中小型鳥類、野兔、鼠類等動物為食。在某些國家馴養隼類是一種時尚,財富和身份的象徵。因此,國內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獵隼從事走私活動,給該物種造成了較大危脅。目前我國規定獵隼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③髮菜。主要分佈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帶,有農民以採挖髮菜賣錢謀生,由於多年過量採挖髮菜,導致大片草場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學生彙報交流。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1、《測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級上冊第四章《運動和力》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安排是先讓學生認識感受幾種常見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後深入研究力與運動的關係。而本課是讓學生學習測量力的大小,既是對力的概念更深入瞭解,同時也是為深入研究力做準備,是一節承上啟下的課。本節課讓學生認識彈簧測力計,瞭解測量力的大小是適時的。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還能進一步加深他們對彈力的認識。

2、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實際上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來解決接下來要碰到的問題。這節課的價值在於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並且在這個能力培養在過程中讓學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習去解決,這也是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信心。

學情分析

學生們對力和彈簧測力計其實並不陌生,他們有着自己的感性經驗。學生很容易説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1釐米有多長、1秒鐘有多長等問題的答案,但很少有學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如何測量的,力的單位是什麼,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應該怎樣表示。

在前面的科學學習中,學生已經學會使用尺子、温度計、量筒、天平、鐘錶等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基於此在《測量力的大小》一課中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技能發展需要的,對各種測量工具的回顧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初步建構有關“測量”的知識框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性質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知道測量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相應的測量工具。

過程與方法目標:

動手操作,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同時學會製作簡單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於統計梳理已有知識,將新舊知識建立聯繫。樹立細緻、有步驟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自己製作簡單的橡皮筋測力計。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0

簡介

本活動的主題是學生觀察我們的身體。讓學生通過看、聽、摸、測量等手段重點對自己的身體外型結構進行研究,激發它們觀察和認識自己身體的興趣。

二、學習者分析

1、 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三年級的學生以直接興趣為主。 在生活中,他們已經觀察過自己的身體,但這種觀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需要教師引導向更深層次研究。

2、 學習者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知道身體表面各部分的名稱,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3、學習者在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通過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知道在觀察前應先制定計劃。

會使用簡單工具進行測量,用比較的方法瞭解事物。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相對應的課程標準

1、 知識與技能

初步瞭解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幹、四肢幾部分組成,左右對稱。

能聯想人的身體如果左右不對稱,生活中將會怎樣,提高想象能力。

知道人體外形的特點和人許多功能有關。

2、 過程與方法

有順序、有目的、有計劃、仔細地觀察人的身體。

運用看、聽、摸、測量、比較、體驗等多種方法感知人身體的特點。

用文字、圖畫、表格等自己擅長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人體基本組成的觀察中,發現人體構造的精巧和諧之美。

體驗身體殘障所帶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殘障的人。

樂於與同學交流分享,相互評價觀察結果,並能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

引起對自己身體的興趣,激發進一步探究和發現人身體特點的慾望。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注重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求知需要有機地整合單元的教學目標,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使他們自覺地建構關於人身體特點的知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者和發現者,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有所發展。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的選用

1、 錄像

教學活動的引入利用錄像的直觀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與學生進行談話,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本課的學習目標上來。

2、實物投影儀

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每個小組的觀察記錄,便於學生分組彙報。由於每個小組的觀察內容、觀察方法、記錄方式有所不同,利用投影展示促進小組間的相互交流與評價。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 演示材料:人體外形結構圖、錄像。

2、 觀察工具:放大鏡、皮尺、記錄用紙、帶褶皺的'飲料管。

(二) 教學活動過程

“觀察我們的身體”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學生探究有關人體知識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活動,本次活動計劃2課時。

採用小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每個小組應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便於交流,動手操作等能力上的互補。

第一課時

1、 教學導入

錄像演示(或投影):各種膚色不同的人

教師提問:通過觀看錄像,你發現這些人有什麼明顯不同?

學生議論、交流。

教師談話:這些人膚色、眼睛的顏色……不同,從外型看,人又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研究研究,怎麼研究呢,就來觀察觀察我們自己吧。(板書課題)

2、觀察身體外形的特點

① 觀察身體的基本組成。

教師提問:我們先來從人體的外部研究人的共同特點,人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學生相互觀察、彙報觀察結果。

對於人體外形結構的組成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分為頭、頸、軀幹、四肢。

有的分為頭、頸、軀幹、上肢和下肢。只要能説出自己的理由,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必強求一致。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在黑板上張貼人身體各部分分解圖片,組成一個完整的人體圖形,並標出各部分名稱。

② 觀察身體各部分外形的共同特點。

制定觀察計劃。

談話:下面我們再來具體地觀察觀察人體每一部分外形的共同特點,每組選擇身體的一個部分進行觀察。觀察前先商量商量你們小組打算觀察哪些方面,怎樣進行觀察。

學生分組討論。

彙報、交流。(為了避免課上探究時學生只是簡單的重複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教師要在學生彙報交流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啟發學生從形狀、位置、構造、比例、和身體怎樣連接的、能夠怎樣運動等方面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談話:小組觀察時既要觀察自己,又要相互觀察,找找人共同的外形特點。有了發現就要及時做好記錄,記錄可採用你們自己擅長的文字、圖畫、表格等方式,比比看,哪個小組的發現最多,記錄最清楚。

學生分組觀察。

給學生提供觀察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鏡、軟尺等。

在學生自行探究的過程中注意觀察他們是怎樣研究的,瞭解研究情況,把握研究時間,及時調整進程,不時以自己的神態、動作、語言給學生以進一步發現的動力。

彙報觀察結果。

談話:每個組推選一個同學先來彙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其他組如果有不同的發現或者研究方法不一樣也可以進行補充。

大組彙報、交流。

歸納研討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具體觀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點。我們再來從整體分析一下人體各部分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議論、彙報。

教師在人體外形結構圖上畫一條中線,把身體分成左右兩個部分,便於學生歸納總結人體左右對稱的特點。

3、鞏固、拓展

教師小結:今天的觀察活動,同學們非常認真,每個小組都有很多新的收穫,還發現人的身體是左右對稱的,許多部位非常靈活。

課下思考“人有許多的本領,這些本領和人體的特點有哪些密切的關係。”

第二課時

1、瞭解人體外形特點與功能的關係

① 初步了褶皺的作用。

提出探究問題

教師提問:上節課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觀察上肢的同學還發現手上有許多褶皺,你們有沒有考慮過,人為什麼要長這些褶皺呀,它有什麼作用呀?

學生分組觀察、交流、做出猜測。

教師啟發學生注意觀察手活動時褶皺的變化。

教師提問:你有什麼發現,你認為褶皺有什麼作用?

學生議論、教師引導學生預測出褶皺可能和手的運動有關。

引導學生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提問:是不是像同學們説的那樣,如果沒有這些褶皺,手就不容易活動了呢?分組研究研究。

學生分組探究,教師給每組發放膠帶和帶褶。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通過討論、分析,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繫——食物鏈。

2、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3、意識到食物鏈、食物網反映了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之間的複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意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繫的。

2、瞭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中的動植物的圖片或掛圖。

2、準備稻田裏的動植物名稱的卡片。

教學過程

1、導入。

(1)講述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2)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蟬、黃雀之間有什麼食物關係?誰吃誰?誰被誰吃?蟬吃什麼呢?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

2、認識食物鏈。

(1)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説一説: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係。

(2)指導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圖片,説一説:它們之間誰被誰吃?

(4)在書上記錄它們的食物聯繫。

(5)提問:同學們根據食物關係用“→”將這些動植物連接在一起,這種動植物間的食物關係像什麼?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6)講解: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繫,形成像鏈環一樣的關係,稱為食物鏈。

(7)學生練習寫幾條食物鏈,交流。

(8)小組研究: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討論:這幾條食物鏈從什麼開始的?為什麼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麼結束?

(9)講解:在食物鏈中,植物能製造自己需要的營養物質,叫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製造營養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者製造的營養物質,叫做消費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11)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3、研究稻田裏的食物網。

(1)出示掛圖(或投影教材插圖),提問:稻田裏有哪些動植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卡片。

(2)小組討論:找出稻田裏的動植物的食物關係,寫出食物鏈。

(3)彙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畫箭頭表示,並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係怎樣?

(5)講解: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係上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4、保護青蛙,維護生態平衡教育。

(1)討論:以一條食物鏈(稻子→稻螟蟲→青蛙→蛇)為例:如果食物鏈中有一種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2)教師介紹青蛙在稻田裏的作用。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麼?人也是食物網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麼呢?

5、課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資料,編寫一條保護青蛙的公益廣告詞

板書設計:

6誰吃誰

在食物鏈中,植物能製造自己需要的營養物質,叫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製造營養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者製造的營養物質,叫做消費者。

多種生物在獲取食關係上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作業設計:

填空:

1、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繫——()。

2、多種生物在取食關係上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

簡答:

什麼叫生產者?什麼叫消費者?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學做凸透鏡成像的實驗;

2、科學知識: 瞭解凸透鏡的應用;

瞭解凸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初步瞭解望遠鏡的構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樂於用所學到的知識改變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對象及其學習需要分析

該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可塑性強,有較強的求知慾望,愛動手、動腦,但思考不夠深入。通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帶着好奇心進行探究學習,完全能滿足其學習需求,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學生通過實驗,分組學習,討論交流彙報達到知識互補,形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當光線從空氣射入另一種透明的物質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偏折,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孩子們已經有這樣的經驗:一滴圓形的水珠、一隻裝滿水的圓柱形玻璃杯、一個凸起的水面都和放大鏡一樣,能將物體放大,但對其中的道理可能還沒有做過認真的思考,本課就將帶領孩子們通過玩放大鏡,來探究光的折射現象。

1、觀察並探究水滴、水杯對物體的放大現象,目的是使孩子們發現當水面為球形和弧形時,會象放大鏡一樣將物體放大。

2、觀察放大鏡的鏡片是什麼樣的。目的是使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凡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鏡片都是凸透鏡。

3、研究放大鏡有哪些作用。放大鏡具有放大、聚光和成像這三大作用。其中放大、聚光作用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而對成像作用瞭解較少,因此,它的成像規律是本課探究的重點、難點——通過孩子們的實驗和測量認識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像距﹥ 物距 呈放大、倒立的實像

像距﹤ 物距 呈縮小、倒立的實像

4、研究凸透鏡的應用。凸透鏡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課本中分別列舉了顯微鏡、照相機、和老花鏡。其中顯微鏡、照相機應用的還是凸透鏡組。

5、研究凹透鏡,並嘗試做一個望遠鏡。這是一個有趣的拓展活動,孩子們會發現凹透鏡與凸透鏡完全相反的形狀與成像特點,透鏡組合實驗會讓他們驚喜地發現遠方的景物被拉近了,而且影像是正立的——這其實就是一個望遠鏡。

● 教學媒體選擇與應用設計

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有許多現象與凸透鏡有關,通過對凸透鏡的學習、瞭解、探究,發現其成像的規律,以及瞭解凸透鏡的用途。在設計過程中課件主要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凸透鏡、蠟燭、凹透鏡、火柴、實驗盤、屏各一,支架三個。

2、學生準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列三幅圖你有什麼發現?(出示媒體課件第一張)[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筆]

(教師出示放大鏡)這是什麼?玩過嗎?課前佈置的放大鏡帶來嗎?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手中放大鏡的鏡片,其有什麼特點?

[設計意圖:玩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學生通過用手去摸、用眼睛觀察、小組的討論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知,發現放大鏡鏡片的特點。]

中間厚 邊緣薄 透明的鏡片(又名凸透鏡)

(判斷)

(出示課件第二張)[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瞭解凸透鏡的特點,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觀,不管其為何形狀,只要符合中間厚、邊緣薄、透明的鏡片這三個特點,她就是凸透鏡(放大鏡),並認識圖5凹透鏡,觀察它有何特點: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為後面望遠鏡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學習新課

1、 都玩過放大鏡了,誰能告訴老師你是怎樣玩的?(放大、聚光)

生:我用放大鏡觀察很小的字,它可以把字放大;

生:三年級時,我們用放大鏡觀察過小螞蟻;

生:老師,我用放大鏡在陽光下可以在白紙上寫字;

生:(手舉的很高)老師,我也玩過,用放大鏡對着陽光,在白紙上會出現一個很亮的光點,過一會兒紙就會冒煙;

師:對,剛才同學們説的是放大鏡的兩個用途:放大、聚光,你知道它還有什麼用途嗎?

教師演示:拿一放大鏡,對着白色的牆壁(或一張白紙),調節好放大鏡與牆之間的距離,這時牆上(或白紙上)就會出現窗外彩色的、倒立的像。(學生表現出非常驚訝的神色。)

生:老師,為什麼是彩色的、倒立的像,你是怎麼“造出”來的,我可以嗎?

師:當然可以啦,不信你試試。(學生玩一玩)

師:誰能告訴老師這是放大鏡的什麼作用?(成像)

2、 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它的成像的'作用。

今天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凸透鏡、蠟燭、屏,要使在屏上呈現一個蠟燭火焰的像,希望同學們能夠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如果你在實驗中有重大發現,請在實驗記錄表上畫上一個大五角星。另外我們實驗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實驗時注意小組成員的配合,做好實驗記錄;

(2)、三者在一條直線上;

(3)、蠟燭的位置不變,調節凸透鏡和屏之間的距離。

設計意圖:(1)、放大鏡學生比較熟悉,也玩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它的放大、聚光作用,在此基礎上認識凸透鏡還具有成像的作用;

(2)、在牆上(或白紙上)成像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為研究凸透鏡成像做好前奏;

(3)、做實驗,必須要求明確、方法得當,小組成員密切配合,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學生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出示課件觀察記錄表)[學生彙報實驗數據,教師記錄,學生根據數據尋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驗中如果難以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以讓學生彙報研究的數據,並進行彙總,在此基礎上,學生再去尋找其規律就比較簡單了。

(出示課件凸透鏡成像實驗圖)

觀察記錄表

凸透鏡到蠟燭的距離(釐米)

(物距)

凸透鏡到屏的距離 (釐米)

(像距)

屏上像的規律

4、 凸透鏡在生活中的運用。

照相機 顯微鏡 老花鏡

(透鏡的組合)

三、拓展延伸

(出示課件)[讓學生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研究望遠鏡,並討論、交流,學生課後去查閲有關望遠鏡的發明史。

板書設計:

玩放大鏡

物距 ﹥ 像距 縮小倒立 實像

物距 ﹤ 像距 放大倒立 實像

● 教學反思:

只有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滿足心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品嚐到探究的樂趣,激發了他們進行探究的慾望。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温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複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温度。

【教學難點】

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麼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瞭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彙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麼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樹木的橫截面上有年輪,觀察年輪可以知道樹木的年齡。

2.知道樹木的年輪可以告訴我們樹木生長情況,年輪的變化可以反應樹木生長的環境、氣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過程與方法:

1. 能對觀察對象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 能通過閲讀教材提供的資料進行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

具有參與科學探究的積極性,願意與人合作。

教學準備:

一塊有明顯紋路的木版,每組三種不同的樹的橫截面,觀察記錄表,有關年輪的圖文或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1.導入。

出示帶紋路的木版,提問:你們從木板上看到了什麼?這些紋路從哪兒來?你還在哪兒看到過樹木中的紋路?我們把樹木中的這種紋路叫什麼?(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交流學生已知經驗的過程,通過交流導入新的探究過程。)

2.觀察樹幹橫截面,激發學生髮現問題。

(1)教師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塊用樹幹鋸成的橫截面,學生分組觀察。要求小組在觀察中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和疑問。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記錄表發給小組,也可以讓學生直接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

(2)交流發現,提出問題。

3.觀察其他樹的橫截面。

(1)給每個小組再提供兩塊樹的橫截面,小組觀察:有什麼新發現?你還有什麼疑問?

(2)交流與質疑。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隨堂板書,引導學生整理問題:看一看,這些問題中,哪些我們可以在剛才的觀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學們互相解答?把已經解決的問題做上標記。然後給剩下的問題進行分類。

4.瞭解年輪的形成。

(1)閲讀教材上的小資料,思考:年輪是怎樣形成的?年輪跟樹木的生長情況有什麼關係?你從這段資料中又解決了哪些疑問?

(2)交流。

(3)為學生補充一些相關資料,豐富學生的'認識。

5. 瞭解更多的來自年輪的信息。

(1)觀察年輪圖,估算樹的年齡。(五年級的學生一般都知道通過數年輪的圈數可以知道樹的年齡,如果只是簡單地去數數意義就不大了,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怎麼數、為什麼數出圈數就是樹的年齡。)

(2)觀察:同一個年輪的寬窄都是一致的嗎?不同年輪的寬窄、顏色一樣嗎?

(3)討論:同一個年輪的寬窄不同,不同年輪的寬窄、顏色不一致可能與什麼有關?

(4)記錄討論結果並交流。

(5)你還知道年輪可以告訴我們什麼信息?

6.課外拓展。

(1)繼續觀察伐木留下的樹樁或者鋸下的樹幹截面上的年輪。

(2)收集有關樹木年輪的資料,讀一讀,把學到的知識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3 樹木中的紋路

樹木的橫截面上有年輪,觀察年輪可以知道樹木的年齡。

樹木的年輪可以告訴我們樹木生長情況,年輪的變化可以反應樹木生長的環境、氣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作業設計:

填空:

1、樹木的橫截面上有( ),觀察年輪可以知道樹木的()。

2、樹木的年輪可以告訴我們樹木( ),年輪的變化可以反應樹木生長的( )、( )等多方面的信息。

簡答:

同一個年輪的寬窄不同,不同年輪的寬窄、顏色不一致可能與什麼有關?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5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地球上有許多地理現象的產生與地球運動密切相關,探究這些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和規律使我們學習地球運動的目的。本節課,我們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晝夜交替出現的原因和相關規律。

講授新課:

一、用地球儀演示,並通過學生繪圖,探究晝夜交替及晨昏線的判讀

師:大家看這個地球儀,當這束光照在地球儀上時,地球上有多大面積被照亮?(1/2)此時地球儀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處在黑夜中,地球儀中出現了晝夜現象,再撥動地球儀,地球儀上的各點就出現了晝夜交替。

提問:那麼,地球上為什麼會出現晝夜和晝夜交替現象呢?

回答:由於地球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當太陽從一側照射到地球上時,就產生了晝夜現象,當地球自轉就產生了晝夜交替。

師:我把大家剛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間的晝夜現象定格下來,這邊是晝半球,這邊是夜半球,他們之間還有個分界線。現在,大家從地球儀的側面看地球上的晝夜分佈狀況,然後將它給繪出來。

師:此時,我們看到A點出現在晝夜半球的分界線上,它此時正看到日出,隨着地球自轉一週,A點會出現一次晝夜的交替。那麼,在下一時刻,A?(白天)。那麼B點呢?(和A一樣)。AB所在的.這條線上的各點在下一時刻都將進入白天,它叫晨線。地球上還存在一條昏線了。晨線和昏線共同構成一個經過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線,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線特點

三、晨昏線的判讀

活動:自己動手畫二分日時的太陽光照圖(側視圖和俯視圖)

課堂小結:主要學習了晝夜交替的產生和晨昏線的判讀,大家要學會畫圖。

教後反思:

1、導入不夠清晰,要有突破點,可以讓學生説説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關,如地球、太陽等。

2、條理不清,知識間的聯繫不緊密,每個因素和晝夜現象的關係不清晰。可以對每一因素進行逐次假設,如假設地球不自轉,也不公轉,再假設只公轉不自轉;最後只自轉不公轉。

3、演示環節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動起來。

4、重點不突出,在小節中要有體現

5、內容可以少點,但要思路清晰。

標籤: 五年級 教學 科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jj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