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1

1教材分析

1.1本節內容的地位該節是現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內容,"細胞增殖"是講述細胞的一種生命現象,只有瞭解了這一生命現象,我們才能讓學生逐步認識生物體的生命現象,例如生物體的生殖和發育,生物體具有的遺傳和變異,所以本節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瞭解生物生命現象的細胞學基礎。"細胞增殖"之所以作為本章乃至本冊的難點,就是因為這一知識非常地抽象化,沒有具體的實物模型,又不是我們生活中所見,因此,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我們直接示意這是本章中的難點,引起注意。

1.2教學重點和難點"細胞增殖"一節主要向學生展示的是有絲分裂——生物體普遍存在的一種分裂方式,結合學生認知的規律性,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重難點突出,有滲透力和感染力,本節重點內容就是讓學生理解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週期的概念和特點,()以及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由於細胞分裂這一現象的特殊性——整個過程是一動態變化,要讓學生具體把握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內部的變化,特別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明確細胞的週期變化,這一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1.3教學目標本節內容為兩課時(1課時為講授課、l課時為實驗課),通過這一節的講授,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識記細胞週期的概念及特點,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使學生能夠應用有絲分裂的知識去解答一些理論問題或解釋一種生理現象。例如根據有絲分裂後期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而得知該物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構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細胞遺傳物質是相同的,在進行組織培養時,無論取生物體哪個部分的分生組織獲得的植株是一樣的,諸如此類的,都是有關有絲分裂知識的運用。

2學法指導

對於本節課的內容,怎樣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並靈活運用呢?在學習本節知識的'時候,歸納記憶,找到規律,重點難點應重點識記,對於有絲分裂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2.1掌握有絲分裂,記憶有絲分裂主要特徵(啟發、引導與多媒體課件相配合)染色體DNA在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變化規律(分析CAI課件顯示、畫出圖像,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觀

察力);利用口決巧記各時期變化特徵(列表歸納,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準確識別分裂圖像(例題解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細胞週期與細胞分裂間期的關係(設計動畫、具體展示裝片、説明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為什麼佔多數)由這幾個方面的歸納總結,培養學生養成一種由觀察現象_解決問題_總結體會_知識提升的學習習慣,另外我們可以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3教學過程的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增添學習熱情,以CAI課件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去了解、掌握從而靈活運用。

3.1引言引言應重在精彩並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於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伊始,我先給學生列舉幾種有關細胞增殖的常見現象,以調動學生思維的活潑性,然後課件顯示幼苗的生長,讓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從而引出細胞增殖。

3.2細胞週期的概念和特點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的講解,啟發引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CAI課件演示細胞週期的有關動畫,明確指出細胞的分裂、分裂間期,再結合學生的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細胞週期特點,注意適時啟發引導,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實現探究式教學。

3.3有絲分裂的過程(重難點突破)對於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CAI課件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了它的

魅力,通過flash動畫演示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讓學生對細胞有絲分裂有個整體瞭解,然後動畫慢放,分析歸納各個時期特點,此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歸納,動畫背景音樂鼓掌以示肯定。

結合學法指導,師生共同畫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以及DNA的變化,CAI課件展示此過程,此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從而實現了難點突破。

3.4測試補漏,CAI課件展示習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得到應用,另外通過檢測可以知道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瞭解學生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專題鞏固練習。

説課重在一個"説"字,突出一個"課"字;是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其他教師講述自己對某節課的教學設想及其教育理論,同時和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教學構思的一種教研活動,精彩的説課,無不體現着説課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特長。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2

一、説教材

《伴性遺傳》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節。本節課講述伴性遺傳的現象和特點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節以及本章的其他兩節《減數X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都是在第一章認識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基礎上,沿着科學家探究基因在細胞中位置的腳步而設計的。本節又為《人類遺傳病》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説學情

在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這為他們理解本節課基因和性染色體行為一致打下了基礎。生活中學生知道遺傳病的概念但並不瞭解伴性遺傳病的特點,因此適合帶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伴性遺傳。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已經接近成熟,而且通過之前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分析思維,可以對伴性遺傳的例子紅綠色盲症遺傳進行探究。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資料,總結出伴性遺傳的規律;發展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2)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學習,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症的過程,養成善於發現生活中小問題的習慣,形成探究生活中現象的意識。

(2)形成生物聯繫生活生產的觀念,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為:伴性遺傳的特點。本節課主要以紅綠色盲的分析為例學習伴性遺傳的特點,所以難點為:分析紅綠色盲遺傳。

五、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以紅綠色盲為例進行問題探究,因此我會準備足夠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閲讀、小組討論,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和討論,得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和應用。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新課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請同學們根據PPT上的紅綠色盲檢查圖,檢測自己的色覺。此時學生會積極的參與到檢測和討論中。之後教師引出:有一種色覺不正常的病症叫紅綠色盲症,它是一種伴性遺傳病,請大家説説什麼是伴性遺傳。在忙碌的高中學習生活中,教師採用這樣的導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伴性遺傳的學習。

2.新課展開

接下來就是我的新課展開環節,將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類紅綠色盲症,首先我會出示紅綠色盲症家系圖。提出問題串:①家系圖中患病者是什麼性別?説明色盲遺傳與什麼有關?②Ⅰ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他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③Ⅰ代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這説明紅綠色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④為什麼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症?通過觀察思考學生能知道紅綠色盲症是伴X隱性遺傳病。此時我會展示人類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組型圖,請學生看圖思考為什麼色盲基因只存在於X染色體上?學生通過觀察會得出:因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形態差異,Y染色體上沒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個過程我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通過觀察圖得出結論,這樣可以發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請學生自己用表格總結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並且分析為什麼色盲男性患者多於女性?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能夠得出正確結論,此時我會請學生代表上講台展示他的結果,師生對他進行評價。用表格做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養成對比總結的習慣。

接下來帶領學生分析正常女性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在學生學會如何分析遺傳圖解後,為了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請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分析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師生共同總結出紅綠色盲的遺傳的特點是交叉遺傳、患者男性多於女性、一般為隔代遺傳。

第二步是探究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特點,由於已經帶領學生對人類紅綠色盲症做了分析,他們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識基礎,所以我會讓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這一部分的內容。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我會巡視指導,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經過討論,我會請一位學生化身小老師上台講這一部分的內容,之後我會注意總結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伴X顯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是:女患者多於男患者、世代連續、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學習伴性遺傳的實踐應用,學習生物科學不是為了單純的學習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用知識改變生活。所以生物學習要緊密的聯繫實踐。這一部分我會給學生多舉一些例子,如通過眼色區別子代果蠅的雌雄,通過蘆花羽毛區別雛雞的雌雄,通過分析家系圖決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實的例子更能直觀的體現出這一部分學習的價值。

這一部分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會讓學生做教材上的基礎題,並請有興趣的同學把拓展題也做了。通過分層次習題的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也可以讓我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性輔導。

3.小結作業

在課程結尾我會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總結伴X顯性遺傳病和伴X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並請同學們課後收集一個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圖,嘗試分析血友病是什麼遺傳病。下一節課的時候進行分享。這樣的作業既能應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同時也鍛鍊學生蒐集、分析資料的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下面説一説我的板書設計,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節課的重點呈現在黑板上,做到整潔清晰、大方明瞭。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3

  一、説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內容,第一節主要説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麼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於是進入第二節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內容又是第三節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説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等內容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國中階段已經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於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説教學方法

1.教法

通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現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導入,多媒體展示: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症—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尿。隨後提出問題,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顏色和患者尿液顏色的區別,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隨後補充,正常人的細胞膜沒有破壞,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導學生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與生物膜的成分和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本節的內容《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見的示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回顧舊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學生聯繫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並且滲透健康飲食習慣。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對這一知識點的教授,我打算採用:教師提供資料→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教師提供實驗驗證,通過這種思路,可以將課本中的結論轉變為學生主動探究的.一個驗證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1.組成細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一和實驗二)

鼓勵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循序漸進、層層誘導。並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何種假設?又如何來證實你的假説?學生根據實驗一、二,能夠得出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磷脂)和蛋白質。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提出假説,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隨後稱熱打鐵,繼續提出問題,脂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組成細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體課件展示磷脂分子資料和實驗三)

多媒體課件展示介紹磷脂的性質和細胞生存的條件,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磷脂分子在空氣—水界面以及假設組織細胞膜中磷脂的分佈情況,並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師評價,給出意見。最終得出細胞膜是一種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只有這種結構才可能穩定於細胞內外均為水的環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了團結協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蛋白質分子的排布(多媒體展示資料4和冰凍蝕刻顯微技術)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如果把自己當作科學家,會得到怎麼樣的假設?同時表述模型。學生根據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的實驗結果,描述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的存在狀態。培養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4.細胞膜是靜止的嗎?(多媒體展示變形蟲視頻和實驗五)

視頻展示變形蟲運動,動畫展示熒光標記技術,啟發誘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相應結論,並設計新的驗證性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通過視頻和動畫的輔助,增加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感性認識,培養質疑、創新、探索的科學觀點。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模型)

多媒體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實驗探究上進行回顧,用自己的話説出基本要點。教師糾正、展示完整內容並進行詳細講解並補充糖蛋白等相關知識。

讓學生進行回顧,增強口語表達和概括歸納的能力,並檢驗教學效果。

環節三: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為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佈置課外思考題,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哪些又體現了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點?

通過學生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有助於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後以思考題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識,應用新知,又能激起學習生物的興趣。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4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謝中佔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為後續學習光合、呼吸作用作鋪墊,具有承前繼後之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能寫出ATP的分子簡式並説出其結構特點

②、能畫出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並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③、知道ATP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④、能利用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解釋實際問題,並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對本節內容確定的重點是: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能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針對這些重點內容,其中最難讓學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對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的理解。

二、説學法

因為本節知識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基本能看懂書本對於這一節知識的介紹,所以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的解釋、資料的閲讀、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以及聯繫生活實際來學習本課時的內容。

三、説教法

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理論聯繫實際為關鍵,加強理解和應用。儘量聯繫糖類、脂肪、葉綠體、線粒體、主動運輸等與能量相關的和國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展開教學。並且通過建立實驗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關鍵的內容,通過設疑、析疑、解疑和多媒體輔助來強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

  四、説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利用熒火蟲的'尾器發光的實驗:先得到尾器、然後放置會發現尾器的發光情況會逐漸消失、設置對照實驗,A組加入適量的ATP粉劑(展示課前買來的ATP、並讓學生傳看),B組加入等量蒸餾水。結果會發現A組的尾器的發光量加強,而B組繼續減弱。

讓學生討論這一情境

學生對於這一問題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能夠從直觀上知道ATP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和具體的作用。

設問:燃燒一匙葡萄糖,能觀察到什麼現象?

細胞中的能量以什麼形式釋放出來?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後圍繞標題展開教學,教學時利用身邊的生活實例:如用百元大鈔與一元小票購買小件物品,如果我們總是拿大額面值的鈔票進午行交易會很麻煩,相反如果我們把百元鈔票換成100張一元小票,在進行交易時就會很方便,有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細胞中的能量——在細胞中百元大鈔相當於儲存能量的有機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個可以在細胞內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貨,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並能激發學習興趣。

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鍵:

通過再次呈現ATP藥物及説明、介紹ATP為動力的納米發動機等貼近生活實際和學生感興趣的新科技內容,寓教於樂,形成ATP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展現ATP結構動畫及其“近親”腺苷的圖片、引導觀察和比較,調動積極性並利於形成ATP的形象認識。要讓學生清楚ATP三個磷酸鍵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何謂“高能磷酸鍵”。

師生共同歸納ATP的名稱、簡式、物質性質、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認識。

、ADP相互轉化

繼續以上面的比喻進一步展開,將細胞中的能量通貨比作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錢,它會隨着每天的花銷而減少,因此要維持正常生活必須不斷破開大面值的鈔票給予補充,細胞中大面值鈔票主要是糖類等有機物。在有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能量能被用來合成ATP,這個過程通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來實現。並通過動畫形式介紹、圖文轉化提問、學生前台板書等過程教學,加強理解記憶、培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其中,重點從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對相互的兩個過程進行比較:ATP水解時,遠離腺苷的磷酸鍵斷裂——放能。合成時是可逆的,但要注意與化學中可逆反應知識的干擾,並以此引出下一個問題—ATP的形成途徑。

4、ATP的形成途徑

通過學生自學、圖文表述提問、師生共同歸納、展示動畫等程序教學。注意與後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的銜接作鋪墊。並與ATP的結構、功能、轉化的知識渾然一體,為進一步學習後面的知識奠定基礎。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講清楚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與ATP的分解和合成關係;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解,讓學生在看懂圖解的基礎上,再依據教材51頁的圖解,討論ATP還有哪些用途,從而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6、總結鞏固

從生物進行生命活動耗能的知識和ATP的基礎知識方面進行總結,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並最終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後增加補充練習以鞏固。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5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細胞中的糖類,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細胞中的糖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學生在2、3節學習了細胞中的蛋白質和核酸,這兩種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即元素、基本單位、長鏈、大分子。這樣能更好理解單糖、二糖、多糖的區別及多糖的大分子性,從而培養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通過對糖和脂的分類和比較能更好地培養分類、比較的學習方法。學完本節課後,學生對生命是物質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能理解糖類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糖類的組成元素、分類、分佈及功能。

2、能力目標

(1)嘗試進行自主學習

(2)嘗試比較分類的學習方法,體驗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

(3)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2)體會生物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3)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教學重點:糖類的種類及作用。課程標準中關於本節內容的第一個要求是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屬理解層次,並與以後要學習的細胞代謝內容聯繫密切,所以確定為重點。

教學難點:多糖的.種類及作用;

二、説學生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在國中就已經學過一些相關的化學知識,也有一定的實驗能力。這都為學習本節的重點知識奠定了基礎,特別是難點的教學。而且此年齡段的學生對探究細胞奧祕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獲取信息的能力,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是可行的。

三、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問題探究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構建過程中。

2)直觀教學法:利用投影或掛圖,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教學氛圍。

2、學法:

談話法、比較分析法、啟發式討論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引入新課:

先複習上節關於核酸的知識並便於和新授內容銜接。以問題探討提供的情景和討論題引入糖的學習。

環節二:細胞中的糖類:

為本節重點內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師帶領學生學習糖的組成元素、分類及分佈,對於難點多糖的種類,採用實例介紹的方式,使學生有直觀認識。

2、完成糖的分類、分佈表格進一步深入認識糖的分類及分佈;在單糖、二糖、多糖的區分中學生會認識到各多糖結構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過糖應用,體會糖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對糖的認識更有立體感。通過實例,學生對多糖中澱粉和糖原的儲存功能及各糖之間的轉化有了深入的認識。

環節三:鞏固練習:

課本課後練習題,使對本節知識點有一個全面準確的把握。

五、説板書設計

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最後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本節課的內容,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學生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老師和各位同學。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的內容。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説説這一節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細胞呼吸的概念,然後重點講述了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四大部分內容,為我們瞭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第三章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動運輸和本章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四節的光合作用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繫,也為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中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説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質及能量變化的特點

④瞭解細胞呼吸的概念、類型以及在工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引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學生自主閲讀,培養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學會用化學反應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細胞呼吸的實質。

④通過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繫,培養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⑤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聯繫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聯繫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關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②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係,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奧祕。

(三)教學重點、難點(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併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1、通過自主閲讀、提問、、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破。

2、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階段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學生的化學知識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還未學習。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葡萄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度。

教學難點:有氧呼吸三階段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體形象地説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2、利用化學反應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須起主導、()引導作用。所以本課利用直觀教學手段,採用以下幾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閲讀能力。

(一)自主閲讀:自主閲讀有氧呼吸三階段內容,明確有氧呼吸的場所、反應物、生成物和釋放的能量狀況等內容。

(二)直觀教學: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啟發性

(三)比較法: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三階段區別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比較有氧呼吸和有機物體外燃燒的不同,進一步認清有氧呼吸的特點。

(四)歸納法:歸納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分析

步驟一:導入新課

通過問題探討導入本節內容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步驟二:聯繫生活(酵母菌可用於發麪和釀酒)介紹細胞呼吸概念

一、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步驟三:回顧第三章細胞器的知識,學習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結構

步驟四:用下表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培養自學能力:

有氧呼吸的階段 場所 反應物 產物 釋能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步驟五:講授二、(二)有氧呼吸的過程

主要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圖解(略)

通過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階段的物質變化、能量釋放特徵和進行場所。

步驟六:比較有氧呼吸三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等方面的內容。

步驟七:歸納(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過對有氧呼吸概念的歸納,鍛鍊學生聚合思維力。

步驟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點。通過和有機物在體外燃燒做比較的方法,瞭解有氧呼吸過程反應的條件温和性、能量逐步釋放的特徵和能量的部分貯存特徵。

步驟九:有氧呼吸小結:場所、能量去向、總反應式、概念。

步驟十:練習鞏固(略)

板書設計(略)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7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豔,來自於鎮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鑑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為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説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於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徵的複習,也是對生物類羣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 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徵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為"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 課時的安排

由於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為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為給植物分類。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① 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② 知道脊椎動物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

2、 能力目標:

① 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② 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為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並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為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裏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並~~)

㈢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藉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為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徵);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徵)。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於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㈣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採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標本資源,採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㈤學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於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閲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㈥教學程序(附課堂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1、 情境導入(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本節課通過播放各種動物圖片,引出"給動物分類"的內容。【呈現】

(組織學生觀看並説出其名稱)

b.優點: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併為課堂教學奠定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基調。

2、 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介紹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然後提問: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麼?【呈現】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

(組織學生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呈現】)

b.優點: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着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又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3、 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5分鐘)

a.處理:介紹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羣。然後提問: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麼?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呈現】

(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為什麼?

(組織學生拖動魚類圖片,並講出魚類的主要特徵。【呈現】)

同樣的方法,組織學生拖動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圖片,並講出主要特徵。【呈現】

b.優點:通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羣有所瞭解。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於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高中生物説課稿範文8

説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調節》中有關於生長素的內容。由於這節課是一節複習課,學生在之前的學習已經對本章內容有了初步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所以這節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生長素的知識有一個系統歸納。從大學聯考的考點入手,一個一個知識點的把重難點進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是生長素的發現史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難點是光照偏轉問題和生長素的雙重性。對於重難點,採用例題加習題的方法,結合學生的自主分析進行突破。

説學情

這節課我面對的學生是高二(28)班的學生,這個班學生的中男生佔大多數,因此課上課氣氛較活躍。學生反應較快,思維靈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點是對基礎知識的不重視。一味的去追求難,偏的題目。而大學聯考中,出現偏題怪題的可能性不大,大學聯考注重的還是一些基礎和重點內容。所以針對28班學生這種特殊的知識現狀,我力求從最基礎的開始,通過反覆的強調一些該掌握的知識點,考點。加深,加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輔以從基礎知識延伸出來的相關習題的變形,逐步提高學生對基礎的重視和解題的能力。

説設計

作為一節複習課,傳統的.的教學方法是羅列知識點,強調學生去記憶,而這種強調記的過程,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也很容易被學生遺忘,這樣,複習的效果就會很不理想。所以這節課,我設計的亮點是對於生長素的發現史這個知識點採用 “引導----探究”式探究性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布魯納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探究性學習模式。它要求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讓學生自己思索、探究和發現事物。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究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而“引導”的作用主要在於要對事物原有的發現過程從教學的需要加以編制,以縮短、減少發現過程的難度,使之沿着最簡捷的路線進行。

另外我注重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學研究的過程,而並非是只強調結果。而且設計的問題,環環緊密相扣,對學生思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認同生物學知識主要來自科學實驗,領會生物學實驗中材料選取、理化技術的使用、巧妙的設計以及對複雜的結果進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説反思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體會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將知識的獲取過程化,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運用新理念指導生物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並非否定和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教師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導作用更突出了。當然由於本節課是複習課,概括的結論性知識比較多,加上課時的限制也不可能過多的展開,因此每個知識點,我都力求精選習題,通過習題訓練活動使學生“動”起來,對考點進行逐一突破。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種處理方法也是正確的,當然,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還有待加強,如更應該關注個別學生,瞭解學生在知識層面的上差異,從而在整體的教學效果上有進一步的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75y0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