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精]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精]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精]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筆濃厚的色彩,自然有許多與之相關的書籍。在這些歷史典籍中,我最喜歡讀的便是《明朝那些事兒》。因為多次翻開,反覆咀嚼,相關情節我早已爛熟於心,可隱藏在情節背後那一位位滿腔熱血為國為民的英雄卻常讀常新,讓我反覆感動。

明朝276年的歷史盡數被記錄在這本書中,歷史不會重演,但通過這本書中,歷史卻在我的腦海中回放:明憲宗的貪玩,楊繼盛的無畏,魏忠賢的狡詐以及朱棣的英勇......都彷彿出現在眼前一樣。歷史是一首悲壯的歌曲,而這本書便是歌曲的歌譜,將歷史的悲壯盡數體現其中。

英雄是王守仁,文武全才,與星河燦爛。堅持一直都是成功的名片,叩響成功大門的路上必定荊棘叢生,不僅需要知識武裝,無畏加持更需要堅持相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之志。”面臨困境往往最需要的便是堅持。王守仁從小就不安分,因父親帶其去關外便想帶兵出征,並以馬援為偶像。長大後為了成為聖賢便開始格物致知,卻因格竹而生病。後來上書彈劾劉瑾被髮配龍場,在困境中堅守本心,最終一朝悟道。縱觀他的一生,孤身一人逃出南昌城,敗寧王,平思田。所作的一切無非為了平民百姓。因此當明憲宗想要釋放寧王親自平叛時,他毅然決然地違抗皇命,帶着寧王前往南京。他這一生無愧於本心,無愧於百姓。縱使名傳天下,卻仍四處遊歷講學,不分貴賤。老後思田叛亂,國家命王守仁出戰,雖明知這次將一去不回卻並未拒絕,為了黎明百姓他費盡心思,為了國家安定他孤身平叛,為了百姓安樂他違抗皇命。這些出於他強大的內心及堅持不懈的精神。心學的流傳、於社會的貢獻是無價、無法以言語表達的。這就時王守仁,心懷天下,無愧於心,一心向善,心懷聖賢之理,身懷無畏之心,堅韌前行不懼苦難,這就是堅韌之行,便是堅韌相伴下的王守仁。

英雄是于謙,清白坦蕩,與日月同輝。明朝以朱子理學為科舉的根基,所有在朝為官的人大都滿腹經學。但後世常認為這是明之後中國衰落原因,認為為官者滿腹經綸卻只為一己私慾,認為百姓疾苦無人體會。但悠悠276年其中英雄人物又何曾少過,少時孤燈下苦讀,少時宋瑞前起誓,宦官當道時的原則,危亡時的堅持,面臨污衊時的淡定,死亡當頭時的無畏......這些一切都源自內心中聖賢的武裝。所過之地無處不稱讚于謙,因此于謙還有“於龍圖”的美稱,且當於謙死亡時史書稱“天下冤之”。他的偉大不需任何人肯定,石灰吟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便是他一生的寫照。他以聖賢之學為武裝,一切行為都無愧於內心,都無愧於天下蒼生。以聖賢作為準則,於危難中挺身而出,身居高官卻清廉正直,死亡面前無懼,困苦面前無畏。這便是聖賢之學,便是以聖賢之學武裝下留名青史的于謙。

英雄是朱重八,心繫天下,與江河同壽。他於亂世中崛起,彼時的他只希望有一個平淡的生活,卻被大元的貪官及天災毀滅。他心懷仇恨,在一番內心鬥爭後參加農民起義,並將名字改為朱元璋。璋為尖利的玉器,即為誅元璋。在亂世中他多次以弱勝強,以自己及大臣多次扭轉乾坤。他或許慌亂過、擔心過、害怕過,但他總保持着一顆無畏之心。並以此成功打敗許多強敵,建國後他也不曾懈怠過,廢除丞相後全國政務都由他一人承擔,堪稱歷史上的勞模,常常處理政務到夜不能寐。他於戰爭中的無畏,成功後的不懈,都值得人稱讚。或許他嗜殺,或許他有過過錯,但誰也沒有資格否定他的成就,他註定與山河同壽。困境中不懼,懂得畏懼並且能克服恐懼這便是無畏,便是無畏武裝下的朱元璋。

所謂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張居正、林則徐......他們堅信自己生來不同,認為自己有責任與義務關懷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在國家危難時去捍衞自己不認識的人,無論前途何其渺然仍相信太平盛世到來的人。這才是封建士大夫,我認為對於他們的評價我們不應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去隨意批判他們,而應立足當時場景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

《射鵰英雄轉》中成吉思汗曾問郭靖:“我建立如此龐大的帝國,歷史上無一人能與我相較,我算不算是英雄。”但郭靖卻認為他不能算英雄,縱使成就功勞之大但所過之處遍地骸骨。歷史的英雄層出不窮,他們都有共同點:關懷百姓。合上書籍,回想着這些英雄,腦海中不禁想起金庸先生筆下郭靖的名言“俠之為大者,為國為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35go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