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聽講座有感集合15篇

聽講座有感集合15篇

聽講座有感1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天,聽完了柏斯集團總監吳天真爺爺為同學們帶來《追求真善美,弘揚正能量》講座後,我受益匪淺。

聽講座有感集合15篇

吳爺爺用自己的動人事蹟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把我撫養成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一切,我們要懂得感恩父母,不要無釐地鬧,讓父母傷心,要知道父母不管怎樣對待你,你都要知道這是愛我們的。學會感恩,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快樂。

聽了吳爺爺的講座,我心潮澎湃,自愧弗如。腦海中浮現出前幾天發生的那件事……那天我正悠閒地坐在客廳裏看電視,享受着“視覺的盛宴”,而媽媽卻在一旁做着家務。電視越看越精彩,我就越坐越靠近電視機,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電視機,被那精彩畫面給吸引了,不愛外界一點兒打擾。正看到高潮,這時候,媽媽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我的面前,擋住了我的視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嗖的一下把遙控品搶走了。我急了,一把站起來,想把媽媽手上的遙控器搶回來。媽媽無視我的行為,發動了“喋喋不休之碎碎念”:“你看,你在電視機前坐一下午,看了那麼久電視,也就算了,你還坐得那麼近,是想把眼鏡度數加深啊……”面對老媽的“唐僧唸經”,我不耐煩了,回了媽媽一句:“才看一下午,又沒有很久。而且我只是坐近了一點,又不會怎樣……”我的話還説完,只見媽媽咬住了牙,嘴脣微微顫抖,已經被氣得説不出話來了。我被媽媽的'怒氣嚇得大水衝崩關帝廟——慌了神,只感覺自己的心空蕩蕩的,好像失去了什麼。可我就是張不開嘴,也沒有向媽媽主動認錯。我和媽媽僵持着,過了一會兒,我衝出客廳,跑回房間,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裏,心中的怒氣久不平息。聽了吳爺爺的話,我知道自己錯了,那天放學,我回到家,放下書包,立馬跑去找媽媽。見到媽媽,我向媽媽道歉:“媽媽,對不起,那天是我做錯了,我不應跟你沒大沒小的。”媽媽見我向她道歉,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説:“孩子,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媽媽知道你喜歡看電視,但是看久了,對眼睛有害,所以那天才會阻止你。不過今天你主動認錯,媽媽感到很欣慰。”媽媽一把摟住我,流下了眼淚……後來,我學會了感恩,以前,我經常和父母鬧彆扭,嫌父母做的飯菜難吃,覺得媽媽的話囉哩囉嗦,可這些都是父母對我的愛啊。以後,我要孝敬父母,好好聽父母的話,不和父母頂嘴,幫他們分擔一些家務,等媽媽勞累一天回來後,幫他們捶一捶背。

百善孝為先,我會謹記吳爺爺的教誨,感恩父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今往後,我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父母,報答父母的人。

聽講座有感2

很有幸我聆聽了伍新春教授的講座《教師工作壓力管理與職業倦怠預防》,原本以為是個枯燥無味的講座,可當他用事例來闡述、來解答“認識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影響壓力管理與倦怠預防的因素”、“教師壓力管理與倦怠預防的對策”這三個問題的時候,我被感染了,他説的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嗎?社會壓力、職業壓力、組織壓力、自我壓力,這些都是工作壓力的來源,為此就會產生了職業的倦怠。這時我想到了曾經的我,當出現焦慮、煩躁、憂鬱、不安等情緒時,往往不去排解自己的情緒、不去溝通、不去傾訴,就會感覺自己很壓抑,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去做能改變的.事情。

伍教授對此提出了預防職業倦怠的措施,他説作為管理者,要預防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除了要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比如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的查體,經常講授一些健康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機制的改變,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創造機會搭建平台讓老師提高專業能力,展現才華,獲得個人價值的認同,獲得職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如現在的我來到了這個實行民主開放管理模式的單位,領導人性化的管理,對教師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讓我找到了讓自己身心愉悦的途徑,不封閉自己,不把自己禁錮在世俗標準裏,做自己的主人。

人要有一個好的心態,保持一種純粹、一種純樸,無論處在怎樣困厄的環境,穩住自己,堅定信念,這就是陽光的、積極地、向上的。

聽講座有感3

暑假,我和媽媽到社區去聽講座。來到社區三樓,就看見那裏密密麻麻坐滿了人,一個頭發花白的老爺爺站在講台前,我想:這應該就是將為我們講課的老爺爺吧。老爺爺講了很多,基本上都忘記了,唯獨有一個事例我還記憶猶新。説是有兩個年輕的農民,家裏很窮,但是他們都非常喜歡畫畫,一個畫得很好,一個畫得不好。他們在二十歲那年,為了實現自己畫畫的夢想,就一起去外面闖蕩。其中那個畫畫好的青年經不住別人的誘惑,結果放棄了畫畫,扔掉了自己心愛的畫筆和顏料。而另一個畫畫不好的青年仍不放棄,依舊畫畫。開始,每天放牛回來,就在家裏拿出宣紙毛筆,畫上一小時。後來,他為了能畫出更多的畫,每天放牛時,也帶着筆和紙上山去,牛吃草,他就找一塊平坦的地方畫畫。在給大户人家看羊時,他就找出一根樹枝,在沙子上畫畫。時間久了,他也畫得越來越好了,但他仍然堅持每天畫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過去了,這位年輕人終於成了世界畫壇界的大師。他,就是齊白石老爺爺——一個聞名世界的畫家,是什麼力量使他繼續畫畫?那是自信,因為他相信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當然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

我們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我們的`自信就能真正確立起來。面對社會環境,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起我們的自信。往往成功就只與我們相差一步遠,但就因為我們缺乏自信,成功就與我們擦肩而過。所以,請注意,在任何時候,你都要充滿自信。

聽講座有感4

星期五下午上課鈴聲剛落,老師就把我們帶到了報告廳,去聽《愛心伴你成長,法律與你同行》的講座。

演講的老師的表情,有時和藹有時嚴肅有時還很激動。語速也時而慢時而快,時而講得情緒激動時,語句還會振振有詞慷慨激昂。老師語氣平和地講訴着“法律”,告知我們法律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老師表情嚴肅地説:“法律是保護人民,懲罰傷害他人的一種規則和條例。現在離我們生活最近的違反法律行為,就是校園暴力。現在校園暴力頻頻發生,如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學生收取保護費、中學生劫持國小生、國小生與不法分子結合,來欺負低年級國小生······”老師條理清晰有理有據的講述着。對我觸動最大,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實例,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兩件搶劫事件。

實例一是廣州市的一名六年級女學生,放學後拿出一個精緻的手機打電話,被歹徒盯上了。跟她至偏僻的地方實施搶劫,歹徒本來只想拿走手機,而小女孩死死拉住歹徒不放手與歹徒拼命爭奪。氣急敗壞的歹徒在逃跑時,拿出一把小刀朝小女孩猛刺兩刀,其中一刀刺在大動脈上,小女孩因失血過多身亡。

實例二是上國小的男孩兒肖龍,在早上開門準備上學時,被四名蒙面的歹徒強迫堵進家中,把他和爸爸媽媽用繩子捆住手腳,實行入室搶劫,當場拿走幾千元現金和十幾個的值錢古玩。機智勇敢的小男孩兒肖龍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沉着應對,等他確認搶劫犯剛剛離開時,他機智地把繩索撐開,急忙拿菜刀幫爸爸媽媽鬆綁,然後用極快的速度,條理清晰的報了警,給公安幹警破案爭取了有力的時機。案件很快破獲,犯罪嫌疑人在第二天被抓獲,使犯罪嫌疑人得到了法律應有的制裁。

聽了演講老師聲情並茂、有理有據的演講,我感觸頗深。記憶深刻的.兩件實例中,一位沉着冷靜,遇事不慌張,既幫助了公安破案,又保全了自家的財產;一位是那位不懂得自我保護的女學生,本來是想炫耀一下自己拿了一個好手機,卻遭到歹徒“惦記”,遇事自己又手忙腳亂的亂了方寸。為了保住一部手機,為了滿足一時的虛榮心,丟掉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不值啊!

把兩件實例的主人公比較一下,他們無論是行為還是事發的結果,都有着天壤之別。通過這兩件實例也告訴我們,做人要低調,國小生從小就要學會約束自己,做一名合格規範的國小生,不給居心不良的人犯罪的機會。再者遇事要動腦子智取獲勝,不能只靠認死理的走極端蠻幹,有時會犯上終生不可彌補的錯誤,留下難以挽回的遺憾。我們應該學會遇事不慌,多動腦子沉着應對,首先要保證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切不可為了身外之物,丟掉了寶貴的生命。

通過聽這次講座,讓我對“法律”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們知道了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同時,我也想對那些居心叵測的不法分子説,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我們可以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也可以用法律來制裁你們的犯罪行為。我希望你們在想犯罪之前,多想一想觸犯法律的後果。不要一味的總想着做壞事,喪盡天良的牟取意外之財,一旦觸犯了法律,是要遭到法律制裁的。

我想大聲呼籲,善良的人們一定要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曾經觸犯過法律和想要做壞事觸犯法律的人們,快快棄暗投明、改過自新吧,畢竟遭人鄙視、蹲監獄的滋味不好受。人常説“浪子回頭金不換”,你們嘗試着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財富,那樣你們才能品味到生活賦予你的美好。

聽講座有感5

近期園長將自己在XX幼教峯會中學習的內容和光盤同我們分享,讓我倍受啟迪、收穫連連。印象最為深刻的講座之一就是華愛華教授“遊戲與教學”講座,帶着對遊戲活動的疑惑,我從遊戲這個永久的話題中,感悟了華愛華教授對遊戲的不同解讀……

一、感悟“教師要做孩子游戲的玩伴”

平日中,我們的教育活動看似很嚴密,從網絡圖到活動安排、區域活動和家長工作,可以説都在預設的計劃之中,我們的遊戲也是圍繞教育目標設置的,孩子們在老師的調控下完成指定的任務,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操作着老師準備好的一切,缺少了應有的快樂和自由。而華教授就教師怎樣將“遊戲與教學兩者融合、互為生成”這個問題,針對現在的幼兒園遊戲狀況及老師提出了其積極的主張。

首先教師要認同幼兒的興趣需要,即遊戲不能由老師安排,而應該來源於孩子們的興趣,教師關注孩子的興趣去向,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創設遊戲,從孩子的遊戲中捕捉教育契機。華教授舉例《運水》活動,就是老師根據孩子們在遊戲中利用布運水成功的事件,讓老師發現教育契機-所有的布都能運水嗎?從而設計開展了一節精彩《運水》活動。這讓我想起自己平日的工作,孩子們也運水玩過,有過很多類似的趣事發生,但是就沒有抓住教育契機,忽略了孩子,沒有真正的關注、觀察孩子,華教授的講述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放手的同時,要把眼睛和心留在孩子身上。同時華教授對教師在介入幼兒的遊戲時,應在觀察的基礎上確定介入的時機和方法,結合《搭杯子》的活動給我們詳細的講述了老師正確的介入對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回顧我們的教學活動,則像專家所説的“我們的孩子就像一個個童工或打工者,在操作着老師準備好的一切”,也許平時幼兒是通過遊戲來學的,教師是通過遊戲來教的`,但同時需要我們給幼兒遊戲中的自由,讓主題學習遊戲化!遊戲應該成為教師解讀孩子的窗口,在遊戲中,我們要關注每個孩子、關注每個孩子的行為和需要,讓遊戲滿足幼兒的心理、情感和能力發展的需求……

二、精彩的案例,全新的遊戲詮釋。

華教授不僅幫大家把“遊戲與教學”相關的許多概念梳理清晰,同時還通過大量的源自幼兒中的精彩實例,讓我感受到了她理性的分析能力、執著的反思精神,生動地展現了自己在實踐中是怎樣把遊戲和教學整合起來的。精彩的片斷、機智的表述展現真正將“遊戲”歸屬兒童的嶄新的人本理念,也讓我深深地為她善於觀察、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行為折服,更為她的孩子們在遊戲中所表現出的大膽、聰明和自信而感動,是我努力學習的目標。

三、有感於“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遊戲中成長”

觀看講座視頻,華教授提出了這樣一段話“教師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準確解讀幼兒遊戲行為所藴含的發展水平;二是判斷課程目標與幼兒當前發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兒行為意願前提下的引導機智。如果教師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教學與遊戲結合導致的結果是教師控制遊戲,即教師為集體教學進行情景化設計,成為幼兒在老師的直接控制下進行的集體學習,教師為活動區設計大量作業性操作材料,成為教師用道具來控制幼兒行為的個別化學習,幼兒園出現了許多虛假的遊戲,幼兒失去了遊戲的自主性,教師也為此苦不言堪。”讓我回味無窮,反思無數、更讓同樣作為幼兒教師的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今天的孩子需要什麼?我在其中能教什麼?今天的孩子應該學習什麼?我在其中該怎麼教?”

講座中華教授提到了《指南》裏“遊戲與教學的關係”,促使我再次翻看《指南》,細細品讀,我認識到《指南》的實施賦予我們教師“以幼兒發展為本”教育理念,要求我們真正轉變角色去關注、理解發展中的幼兒,瞭解孩子的現有水平,把握遊戲的價值目標取向,萌發其遊戲介入的願望,為孩子創設有意境的、豐富的遊戲環境。通過睿智的預設與思考,適時地因人而異的介入支持和指導來引導孩子不斷地積累經驗,產生遊戲的靈感,在快樂的遊戲中獲得經驗、獲得成長。總之,學習與遊戲的整合是在遊戲和學習相關因素的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過程,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我要進一步引發幼兒自己確立主題,特別留意平日裏幼兒談論的感興趣的話題、以便於每一個孩子在遊戲的互動中得到真正的發展。

通過本次培訓,讓我對遊戲有了新的認識和啟發。同時,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需要不斷的接受新理念、新信息,不斷使自己在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不斷進步,追求新的發展。最後用華教授的一句話“幼兒通過遊戲來學,教師通過遊戲來教”,亦讓我們伴隨孩子們的遊戲成長吧!

聽講座有感6

昨天,我們聽了崔雅婷老師關於國學經典的講座。崔老師談到了“熱愛祖國”、“身殘志堅”、 “感恩教師”、“感恩父母”等多個發人深思的話題,我聽了之後,深受感動。

首先,崔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身殘志堅的小夥子劉偉的故事。的主劉偉是個殘疾人,他從小失去了手臂,卻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他熱愛音樂,熱愛彈琴,沒有了雙手,但還有腳。他堅持用腳彈琴,終於在中國夢想秀大放異彩!失去雙臂的他更加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勇敢的活下去。他最終完成了夢想,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他那永不放棄的精神使我們為之感歎,他那種堅強的毅力更使我們折服。

接下來,崔老師談到了我們無私的父母每天都默默的付出,還講到了那些平凡老師們的敬業精神,最後又聯繫到我們自己的班主任身上……

當我們看到老師那日漸消瘦的面龐,看到她被時光沖刷後留下的痕跡,我內心不禁深深地一顫,眼淚像開閘的洪水一般泄了下來。的確,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但老師卻是我們的第二任父母啊!他們與我們非親非故,卻如親人般的.關心我們,呵護我們。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他們顧不上照顧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到我們身上,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熱愛我們的老師,有什麼理由不感激我們的老師呢?

崔老師那發顫的聲音,感人的心聲,激動的吶喊,讓在場的領導、家長、老師與同學們熱淚翻滾,台上台下一片激動。在這短短的2個多小時中,很多同學和家長都是流着熱淚聽完了報告。我更是感動得淚流滿面,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其實,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你感恩的對象。心中充滿感恩,才會想到回報,才會想到奉獻。感恩的心容易感動,感動的心充滿感激。

聽講座有感7

自我縣倡導學案課開始,我也一直積極思考到底在課堂上該怎樣用才符合學案精神,總是一直不得要領,覺得這也不合適,那也有問題。聽了各位骨幹教師的引領課後,我終於豁然開朗:學案是一種方向,不要被他束縛了手腳,我們要靈活機智的運用,要在課堂上踐行各種符合學生實情的方法,放手去幹,一定會有收穫。

經過多些日子的實踐:學案教學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真正的參與到了學習中來。以前,總是感覺課堂有些沉悶,老師在講,看看下面,真正聽的沒幾個,課堂往往是老師和幾個優秀學生的表演場,舉手回答問題的總是那幾個學生,其他學生像看錶演一樣,他們跟我們的課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離,學案教學中,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來,課堂真正成了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老師只是引導者。特別是部分差生,從一個旁觀者,成了學習的'參與者,並且還能代表小組發言,給了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其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慾望,當這部分學生也參與進了學習中來,課堂氣氛就更活躍了,學生動起來了,學習就好辦了。

小組學習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課堂上,學生知識的獲得是通過自己的探究得來的,這樣獲得的知識跟老師滿堂灌獲得的知識,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小組學習的競爭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小組整體評價方式,有利於加強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互助,同時學生本身有爭強好勝的特點,小組的競爭可以督促他們更積極地學習。

學案給了學生一個路標,讓學生知道要往哪裏去。學生看了學案就知道這節課該把握什麼內容,並且知道應該怎麼去學,避免了以往那種散漫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效率也更高了。

課堂過關檢測,可以把好知識關,讓學生堂堂清,提高課堂效率。

一切新事物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方法中才能更完善,讓我們趁着又一輪新的課改,趕快揚帆起航,爭取早日找到自己的藍天。

聽講座有感8

星期四下午,老師突然説:“今天下午,郝移淼的媽媽要來咱班講‘心理學’。”打架聽了,嚇了一跳。並且議論紛紛,有的説:“哎呀媽呀,郝移淼的媽媽竟然還會‘心理學’。了不得呀!”“這專業不專業,會不會把人看出毛病來?”

伴隨着上課鈴的響聲,那位家長也來了。她首先跟大家問好,並且交朋友。然後就開始講課了。

做自己

“心理學上的白金法則是:別人希望我真樣對她(他)好,我就怎樣對待她(他)。”“要做自己”“自己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還要活出我自己的'特色與滋味!”

我覺得她説的話句句在理,因為:我就是我自己!

還有一句話也很好,那就是:“我不完美,但我在追求完美。”

然後她讓我們説説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需要做到那些。

男生認為:“信心、品味、聰明、勇敢、樂觀、誠實、冷靜。”

女生認為:“責任心、勤快、認真、道德、善良······”

愛自己

永遠的愛自己,要善於保護自己,愛自己都在方方面面。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要樂觀,要平和。只有冷靜,才能讓我們更強大。

別人的事情我們管不了,也就不要去管。

要鍛鍊自己的身體,要對所有的食物,有所選擇。

成就自己

心態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學習要有認真的態度。活到老,學到老。

愛閲讀,要摘抄。

語文:要有閲讀的習慣。

數學:糾錯。

我以後也要做到這些,並且要做的好。我相信:只要做到了,就一定能成功!

聽講座有感9

虞永平教授《讓幼兒園課程迴歸經驗》帶給我們不僅僅是思考,更多是讓我們清醒認識到自己所做的工作離綱要精神還有很大的距離,綱要的核心精神沒有真正進入到教師的教育行為中。

一、 綱要精神是一種傳承。

我們以開放的胸襟接納西方文化中如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等理論時,我們對陳鶴琴、張雪門的思想有了解多少,原來五大領域劃分不是今天提出了的,在陳鶴琴先生的五指理論中已經提出,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就像五個手指缺一不可,血脈相連,這與五個領域不矛盾,因為綱要提出‘……相對劃分,各領域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這些觀點是在陳鶴琴理論上發展,因此學習西方文化時更要注重自身文化學習與建構,如幼兒多方面的經驗是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的。

二、 瞭解孩子是教師的責任

從虞教授寫三個孩子的故事的案例中讓我們知道:看似瞭解孩子的我們其實並不真正瞭解孩子,每個孩子身上都發生古老的、現代的、個人的三個故事,教師不僅要了解現代故事,還有知道古老故事,形成個人故事,教師要學會觀察孩子,記住其行為特點及發生的事,把握已有經驗這是實施課程的`基礎,因為所謂課程就是形成其個人故事。

與孩子的溝通不難,虞老師用自己到託班的其身經歷告訴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其實就是接納他們,甚至可以你的目光告訴孩子你喜歡他們,跟孩子交流不是蹲下我們的身而是我們的心。

三、良好的課程是幸福童年的保證

課程就是做事,讓孩子快樂。

做符合幼兒需要的事,做符合幼兒天性的事,做幼兒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兒感興趣的事

活動要多樣化,讓幼兒感受多方面的經驗.

做有挑戰的事讓幼兒不斷做新鮮感。

四、 幼兒的主動學習

幼兒經驗是從活動中得到的,有效的經驗有利於幼兒的主動學習,繩子的例子告訴我們幼兒的學習不僅僅是教育活動中,幼兒準備過程中也是重要學習,關於橋樑的研究孩子可以問專家一上午時間問題,學習……教師的高明在於説少量的話,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説,幼兒可以建博物館,減少等待不僅在排隊中,區域活動中醫院沒人看病也是等待,浪費時間,可以讓孩子自己準備製作藥品……,這也是學習。

虞教授讓我們看到綱要真正的涵義,經驗、課程有了新的生命,糾正國小化傾向,讓每個孩子得到發展我們任重道遠。

聽講座有感10

閲讀,讓我們的成長更精彩!

今天,我剛到學校就發現教學樓正中間的橫幅怎麼換了啊?換成了:歡迎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滕婧到我校講座。我心裏正想着不會是給我們講吧!?那我可得問滕婧老師要親筆簽名啊!今天跑操的時間,我們三、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到操場上聽滕老師的精彩講座!

“下面以熱烈的掌聲有請滕婧老師為我校師生演講!”校長激動地説着。“啪啪啪,啪啪啪……”台下一片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來!

我先給你們簡單的介紹一下滕婧老師;滕婧,兒童文學作家、兒童閲讀推廣人、兒童雜誌主編、家庭教育專家、教育經營管理培訓講師。著名創作有:《做不生氣的父母》、《我只是一個小小孩》、《不敢想的大問題》、《寶貝要上幼兒園》、《淘氣包的感恩課》……

講座剛剛開始,滕老師就和我們做了個小遊戲。雖説這個遊戲有點幼稚,但讓我們找到了童趣,還是非常高興滴!我看着滕老師,就告訴自己:李嘉璇,努力閲讀、大量閲讀,到時候也成為像滕婧這樣的作家。

滕老師問我們:“那位同學知道世界閲讀日是幾月幾號啊?知道的話就把小手舉起來。”納尼?老師怎麼會問這個問題啊,我想啊想,對了!記得小婧子姐姐還為世界閲讀日寫過一篇文章呢,到關鍵時候我咋想不起來啦!就在我冥思苦想的時候,第一位同學舉手回答個這個問題,雖然説錯了,但是有膽量,還是值得我鼓掌的!第二位同學回答:“4月21日。”滕老師就給了她點提示:“4月21日的後天是幾月幾號啊?”這位同學馬上改正確了。接下來,滕老師問了好多關於閲讀的問題!

滕老師給我們講了好多閲讀的知識,如:每個普通的國小生平均每年所説的語彙是5000個,而大量閲讀的.是10000個。並給我們説了多閲讀的五要點:一、善於發現自己身邊的圖書館或書店,並經常和朋友、家人一起到那裏讀書。二、在家裏要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書櫃,把自己看過的書都“藏”進去。三、在家裏的衞生間放一個袋子,裏邊放短篇文章。四、最好在牀頭放一個閲讀燈,讀書的同時也要保護眼睛。五、在家庭裏設定一個閲讀日,邀請朋友一起參加。這五要點可要銘記在心啊,這就是滕婧老師的祕方!老師問:“我們為什麼要閲讀?”我雖然沒有舉手回答,但在心裏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閲讀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讓我們的在作文中語句更優美,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文化!

在講座的最後,老師也懂給了我們祝福,閲讀:大量閲讀,通過閲讀得到更多的“寶物”。悦讀:閲書可以讓我們高興起來。越讀:通過閲讀超越自我,跨越閲讀過程中的橫欄。

對啊!書是我們知識的來源地,是我們人類的摯友。我喜歡閲讀,因為我抵擋不住它們的神祕、多彩。閲讀,讓我更深入瞭解了社會。閲讀,讓我更加了解世界的美好與無窮!

閲讀,如此的美妙,讓我們一起遨遊在書的海洋裏!

聽講座有感11

今天“動物小説大王”——沈石溪來到我們學校,我們都興高采烈。

帶着動物小説的我們,排着長龍般的隊,一個接一個地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就馬上坐下來,津津有味地聽着沈石溪爺爺的`講話。有的故事讓我們哈哈大笑;有的讓我們深受感動;有的讓我們滿眼含淚……真是好聽。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沈石溪爺爺年輕時候養小鷹的故事。沈爺爺講到,一次他在找草藥的時候,發現了兩顆鷹蛋,就馬上下去偷了回來,偷偷地把老母雞窩裏的兩個雞蛋換成了鷹蛋。過了十八天,一個鷹蛋裏的小鷹出世了,可另一個鷹蛋因為蛋黃被震碎而成了死蛋。可是他們成長的方式不一樣,小鷹早晚會長大成為鳥飛走的。因為小鷹不會覓食,老母雞就每天照顧小鷹。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已五個月了,小鷹也漸漸長大了。有一天忽然出現了一條黑蛇,可小鷹不怕,挺身而出,勇敢地和蛇大戰,不一會就把蛇打敗了,並一口把蛇吞下了……

這次講座很有意思,讓我忘不了沈爺爺。

聽講座有感12

11月18日, 我校全體教師齊聚在學校多媒體教室,聆聽了一場由北京師範大學錢志亮教授帶來的精神大餐——精彩紛呈的《生命視野中的教育觀》講座。錢志亮,北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他曾任北師大實驗國小書記,兼任中國兒童安康成長專家委員會祕書長、中國教育學會中青會祕書長、國家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工作專家委員。在報告中,錢教授語言幽默、表情豐富、表演生動,闡釋了對生命、對教育的態度和理解,解讀了生命和教育的意義。

錢教授指出:生命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生命的誕生是奇妙,一個人的出生是10億分之一的機率,簡直是一個奇蹟。他説要去了解生命才會敬畏生命,才會珍惜生命,才會善待生命,才會呵護生命,從而捍衞生命。

錢教授還指出:無條件接納每個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良心。這是為人師者的基本道德,也是學校之所以為學校的基礎。學校本身是應是海納百川的,不管貧富貴賤,不管高矮胖瘦,不管美醜美惡,只是適齡兒童,我們都應給予接收並保護好,因為這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孩子的一切是父母給予的,孩子之間的差異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定型了,孩子沒有錯。

錢志亮教授在講座結束前給了教師們八個建議:不否認夢想,不一成不變,不只憑經驗,不轉移壓力,不強行灌輸,不動輒告狀,不隨意懲罰,不只盯缺點。確實,孩子是弱勢羣體,是需要被我們保護的對象,應該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少苛刻。

在演講中,錢教授親切幽默的語言、出神入化的'演示,恰到好處的互動,給了在場的老師們一次強烈的生命教育的震撼,讓為人師者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命教育的定位更加明晰。

聽講座有感13

到長春聽了馮恩洪教授的專題講座,對他關於---經營班級文化、塑造班級靈魂的獨到見解印象很深。他説:“環境是一種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學生不隨地吐痰,這是一種教育,但是我還應該創造一種環境和氣氛,使學生不好意思隨地吐痰。我可以叫學生勤奮學習,我還應創造一種氛圍,使學生置身其間,不學覺得愧對老師,愧對學業。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育。”這種教育就是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將他的做法總結如下,與各位共享。

班級文化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物質文化建設

屬於班級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班級物質文化包含教室內的環境佈置及師生的儀表等,是班級文化的基礎及其水平的外顯標誌,具有“桃李不言”的隱性教育功能與教育效果。

2、制度文化建設。

主要表現為班級規章制度。規章制度定的好壞,是否科學、合理,是班級文化建設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它不僅反映了一個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級管理水平的高低。

3、精神文化建設。

這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內容。主要指在實踐過程中,被班級大多數成員認可的共同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信念等意識形態。它是一個班級的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並具體表現在班風、學風、班集體輿論和班級人際關係等方面。

聽講座有感14

近期,聆聽了虞永平教授的《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視頻講座,受益匪淺。

“過程“和”經驗“這兩個詞,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裏。我所理解的“過程意識”就是要有關注過程的想法,將幼兒園課程轉化為孩子實際參與的過程,過程中讓孩子獲得活的知識。“經驗指向”就是在有價值的活動中,幼兒通過探究、操作、體驗、交往、表達去感受自己的內心從而獲得經驗即過程性的知識。如何讓幼兒園的課程迴歸過程,如何讓孩子獲得經驗並走向新的高度,通過研修學習,讓我在虞教授的講座裏得到了更好的解答。

正如對虞永平教授所講幼兒園老師的備課和國小國中高中老師的備課不一樣,幼兒園老師不單單是備課,而是將知識點轉化為孩子實際參與的過程,讓孩子們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獲取經驗,收穫知識。對幼兒園孩子來講過程性的知識是更適宜的。要給孩子“原料”讓孩子自己把它加工成”熟料”。

曾經也迷航

記得在國小實習的時候,有一篇叫做《雪地裏的小畫家》的'課文。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們認識生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幾個方面。學生們跟着我一句一句的讀着,讀的很準確他們讀得聲音很響亮,也很好聽。但是當時心裏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似的,學生們在整個過程中始終始終在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一點的主動探索與互動,課後我幡然醒悟,這是我的失誤,我沒有給予孩子們探索的機會,沒有給予孩子們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平台。

遠航的燈塔已樹立

走上現在的工作崗位,在一個下雪的午後,腦海裏瞬間浮現出陳鶴琴先生的一句話: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我想:讓孩子在大自然中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經驗豈不是更好?我靈機一動,將孩子們全部帶到雪地裏,用神祕的語氣説:“孩子們,你們知道嗎?我們幼兒園的小動物會作畫,不用顏料不用畫筆。”孩子們吃驚的問:“老師,是真的嗎?”孩子們有些已經迫不及待,“那我們邀請小動物們也來試試吧!“孩子們在雪地裏高興地蹦起來,連忙拍手叫道“好好好”!讓孩子們帶着好奇心去觀察去探索,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於是我把孩子們帶到幼兒園飼養區,哪裏的小雞,小鴨,小花狗都出來迎接我們。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孩子們目不轉睛的看着小動物們。可是有的孩子等不及了,急切的問:“老師,小動物們沒有畫畫啊?”我安慰他説:“你再仔細再看看,看看它們的腳下,看看它們走過的雪地!”“這時候,有的小朋友大聲歡呼道:“小狗踩在雪地裏的腳印好漂亮!”孩子們都圍觀過去,我趕緊引導幼兒:”哇,小狗畫的畫真漂亮,小朋友再看看,它畫的是什麼呀?“小朋友們你一句,我一句討論起來:“像小花”,“像點心”……這時,幾個小朋友大聲喊我:“老師,老師,小雞畫的小草,小鴨畫的樹葉!”“我故作吃驚的説:”是嗎,我看看,那他們畫的是什麼葉子?“孩子們大喊:“小雞畫的像竹葉,像松葉。小鴨畫的像無花果的葉子,像楓葉!”我又問:“為什麼他們畫的樹葉不一樣?”孩子們説:“他們的腳長得不一樣。”

背上行囊重新上路

轉瞬間我醒悟了,許多時候課堂上的講解僅僅是間接經驗的轉述和灌輸,缺少的就是這種直接經驗獲得的過程和參與的積極性。仔細想來,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幼兒園的活動是千變萬化的,這不正是幼兒參與其中,直接獲得的最佳途徑嗎?

後來,為了讓孩子在此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經驗,我將這個活動課程請進了區域活動。閲讀區中,孩子們不僅輕鬆容易的學會了兒歌,還學會了自己創編兒歌。美工區中,孩子們用畫筆記錄小動物們的腳印畫,還請小朋友們一起收集樹葉,認識不同的樹葉,用樹葉作畫。科學區中,孩子們探索:“為什麼小雞和小鴨的腳掌不一樣。”通過實驗探索他們知道:小鴨的腳掌是連着的,撥水用。小雞的腳掌是分開的,拔土用。與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

正如虞教授所提倡的:幼兒主要是通過直接經驗來學習的。幼兒教師不是要傳授知識,而是要幫助幼兒獲得經驗,更重要的是要用正確的兒童觀引導幼兒主動探索自然,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仔細觀察。只有讓幼兒親身經歷過、親自去感受,他才會深有體會難以忘卻,僅僅通過老師去講,作為旁觀者去看是沒有用的。讓每個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這項任務任重道遠,讓我們一切從發展的角度出發,俯下身子,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切實瞭解他們的需求,給孩子真正需要的關愛。

聽講座有感15

昨天,我們十分有幸地請到了著名的動物小説大王沈石溪先生來講座。在這次講座上,沈石溪先生給我們講了很多他在西雙版納經歷的`各種趣事,大禮堂裏不時會傳出陣陣笑聲。

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沈石溪先生強調,寫作文要寫自己親身經歷的。

一次,課外輔導班老師要我寫一篇作文。老師説:“這次寫作,只准寫以前沒寫過的內容!”我想:寫游泳吧,可很久沒去游泳了,寫不出新意來;寫打遊戲吧,又太難寫了。我冥思苦想着,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來一個辦法:可以編一個故事來寫。我胸有成竹地編了一個。

40分鐘後,我寫好了作文。老師一看,問我:“你這件事是不是編的?”“不是。”我回答。“那好,”老師説,“我問你幾個問題。”老師馬上問了我幾個關於這件事的細節問題,我一個也沒答上來,因為根本沒有打針這回事的。我真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算啦!”老師對我説,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寫自己經歷過的事,這樣才能寫出真情實感來。

在這次講座上,沈石溪先生還告訴了我們許多寫作方法。如:人物心理可以想象,對我們很有用。

標籤: 有感 講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2npw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