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合集15篇)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合集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兩小兒辯日》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合集15篇)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

今天我們又學了一篇文言文叫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主要講了,孔子去東方遊學的途中看到有兩個小孩在爭論,便跑上前詢問什麼事,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離人近。”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有車蓋那麼大,而到了正午的時候就如盤子一樣,這不就是近的時候大,遠的時候小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略含清涼,到了正午的時候熱的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這不就是遠的時候涼,近的時候熱的道理嗎?”可孔子也不能判斷對錯,兩個小孩笑着説:“誰説你知識淵博?”

我們應該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腳踏實地。要學會那兩個小孩善於觀察、思考。也要學會孔子的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有一句説“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會學無止盡。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2

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中寫道有兩個小孩因太陽的遠近大小而發生了爭論。

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兩人各持其理,連古時候知識最淵博的孔子也無法判斷,兩個小孩子笑着説:“誰説你的知識淵博呢?”我感到這兩個小孩各持其理雖然無法分出誰對誰錯,但是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孔子無法判斷太陽的遠近大小等就謙虛的承認自己也無法判斷,讓我知道自己無法做到的的事情時應當誠實一點,不然以後怎樣取他人的信任。

從而使我知道了,海闊天空、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不能因為自己的智商高而驕傲,你也不要因為智商低而煩惱,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3

大家應該都讀過《兩小兒辯日》吧!它的原文是這樣的: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篇文章,它裏面藴含的奧祕有很多:孔子很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它並沒有用自己的淵博知識來騙取孩子們的歡心,只是實事求是,不會就是不會,沒有什麼可丟人的。

這篇短短的文言文裏面可是藴含了不少的知識,但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我們要好好學習。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4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這篇古文出自於《列子·湯問》。這篇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是:兩個小孩在爭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近還是正午的的時候近,還有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説的是對的,最後還笑着對孔子説:”誰説你的知識淵博呢?“

通過學這篇文言文,讓我懂得了做一個人的道理:認識自然、探求真理、大膽質疑、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實事求是,做什事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有不同的發現。我還感受到了古代兒童的那些善於觀察。善於質疑的精神,同時也可以看出孔子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這些感受讓我覺得應該改變一下自我。

最後,我來寫一下《兩小兒辯日》給我的啟發:應主動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並大膽質疑;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結果就不一樣;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5

在讀過《兩小兒辯日》後,相信大家都被兩個小孩子的細緻觀察所折服,但從另一個角度想,這篇故事也突顯出孔子的實事求是和謙虛好學。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經説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謙虛好學。誰有知識,誰那裏有我們不明白或不知道的東西,孔子就拜誰為師。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又稱“文聖”。《兩小兒辯日》中,孔子對兩小兒的辯論不能準確説出誰更正確,他沒擺出一副聖人的樣子,而是實事求是説自己也不知道。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而他的求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曾經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孔子駕馬車在路上行駛,見有一小孩子在路中間用石頭擺了一座城,孔子要經過,便讓小孩子靠邊,誰知小孩子理直氣壯的説,都是車繞城走,哪裏有城繞車走的道理,孔子思考後覺得確實如此,便拜這個小孩子為師。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擁有孔子的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品質,遇到自己會的事,別人不會也不要驕傲,遇到別人會的自己不會的,也不要垂頭喪氣,實事求是的對自己做一個充分的認識,並虛心向他人學習,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多更大的收穫。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6

知識可以通過書本來學習,也可以從平常的生活中學習。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中的兩個小孩兒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有理論一的依據,並勇於和對方辯論,這種精神十分可貴。

孔子這個被古今中人一致認為是聰明絕頂的人,但他也有不會的時候,可見知識是多麼的無窮無盡。

學無止境,像孔子那樣的大學者也有不會的.時候,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好好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一句我們熟知的孔子名言,反映了實事求是虛心請教的美好品質,也是孔子高尚品德的一個體現。學習了《兩小兒辯日》,孔子的精神更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知識淵博的着明思想家,教育家在《兩小兒辯日》中,面對兩個孩子爭論不休的問題,太陽到底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孔子無法判斷,因為當時的社會與如今相比科技十分落後,別説是天文望遠鏡了,連放大鏡都沒有誕生,根本沒有一個人能解答,所以孔子面臨兩個選擇:第一,胡亂説一個可信的蒙論騙孩子,已到嘲笑,第二,虛心誠實地坦白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遭到孩子們的嘲笑,可要知道,這件事一旦世人皆知,孔子的一世英名可能不復存在,讓人們議論紛紛,嘲笑孔子,原來也不是學問十分淵博,而孔子毅然決然選擇。

誠實是做人基本的準則,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本,也許僅僅因為一次你的不誠實,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身邊一切人信任,被孤立,被冷落,被討厭,所以誠實不容小覷。一則故事也讓我們都明白了誠實的重要。

實事求是求知探索,這是我從《兩小兒辯日》中學到的,這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品質精神,他們會幫助我們在人生路上獲得,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不要有時候不懂裝懂,不要因為丟人而裝的很有學問,這樣只會失去身邊的人,失去別人對你的信賴。

如果大家像孔子那樣,向孔子學習,那麼大家人人都是誠實的人,實事求是,學會了就是學會了,比遮遮掩掩,這樣大家都會變成一個優秀的自己。

所以通過這篇課文,讓我知道了懂就是懂,不懂就要去問去學,我們還要學會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7

一天,天氣晴朗,風和日曆。孔子坐着奔馳去東方講學。他邊哼着阿牛唱的<桃花朵朵開>,邊欣賞窗外那風景如畫的景色。

突然,孔子看見前面有兩位小孩在爭辯,便下車走上前去問他們為什麼爭辯?其中一位小孩説:"我為什麼要告訴您呢?我又不認識您。俗話説:"出門在外,老媽交代,不要與陌生人打交道"。"孔子笑着説:"小朋友,告訴你我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是也。""原來是孔子啊!失敬,失敬!"兩個小孩異口同聲地説,"孔子伯伯,我們有一個問題要問您。您説早上的太陽離我們近?還是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呢?"

孔子笑着説:"那你們得各自説説自己的原因!"一個小孩説:"我認為早上的太陽離地球更近,而中午的太陽卻離地球更遠。"另一個小孩則認為早上的太陽離地球更遠,而中午的太陽卻離地球更近。

"那説説你們各自的理由吧!"孔子説道。

一個小孩自信滿滿地説:"太陽剛升起來時,大得像車蓋一樣;等到了中午,就小得像杯子一般。"

另一個小孩很不服氣地説:"太陽剛升起來時,天氣陰陰冷冷的;等到了中午,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裏一般。"

兩個小孩異口同聲地説:"孔子伯伯,您説我們誰説得對,誰説得錯呢?"

孔子失望地説:"我不懂判斷你們誰對誰錯。不過你們兩個真聰明,竟然把我也難倒了,good!verygood!真棒!"

兩個小孩笑着説:"孔子伯伯真誠實,不會不懂裝懂。您真不愧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學問家。我們長大後也要跟您一樣,做個出色的學問家,到處去講學,把知識授與他人。"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8

今天,我在孔子到東方遊學所經過的路,突然,三個人出現在我面前:兩個小孩和一個大人。看兩個小孩的動作,像是發生了什麼爭執,我連忙上前詢問。

走上前,只見兩個小孩剃了龍頭,穿着一綠一藍的布衣;而大人留着鬍子,纏着淺棕色的布衣,他把雙手背在身後,像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

“你們為什麼在爭論什麼呢?”一個穿綠衣的小孩説:“我們為了太陽什麼時候近,什麼時候遠的觀點不同才在辯論誰對誰錯。” “那你們的觀點呢?”綠衣小孩上前一步,説:“我認為太陽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藍衣小孩也上前一步,説:“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中午的時候離人近。”綠衣小孩反駁道“太陽剛升出來的時候大得像車蓋,而到了中午時卻像個盤子一樣大。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近時看起來大嗎?”藍衣小孩馬上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裏。這不是近時感覺熱,而遠時感覺涼的道理嗎?”學者搖搖頭,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着説:“誰説你知識多呢?”我的腦袋靈光一閃,想出了答案。我上前一步説:“你們都錯了,早晨和中午的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他大的物體羣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羣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他們用黑眼睛望着我,好像聽懂了我的話。

我望着他們的眼睛,我明白了要善於觀察事物,説話有理有據更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事物有不同的角度。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9

今天早上,我學習了我們這一學期的第二篇課文,這也是一篇文言文,題目叫做《兩小兒辯日》,讀完後,我感慨萬分,更敬佩孔子這位知識淵博的人了,因為我從這件事中真正領悟了孔子先生那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含義。

《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講述的是孔子先生再去東方遊學時看見了兩個小孩在辯鬥,於是便好奇的走上前詢問原因,原來他們是為了太陽離地球的遠近而展開辯鬥;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早上的時候看起來和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的時候,太陽卻變得像盤子一樣大小,所以太陽早上的時候離地球近,中午離地球就變得要遠些了;但是另一個小孩卻不同意第一個小孩子的看法,他認為早上的時候太陽普照大地時是很清涼的,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太陽卻變得像火爐一樣燙,所以太陽早上的時候離地球遠,中午離地球就變得要近些了。他們兩個誰也不服誰,便讓孔子評評理。孔子實事求是,回答説:“你們各自的話語的各有各的道理,我説不清楚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子就笑着説:“哈哈,誰説你知道的多、知識淵博呢?”的事情。

讀完後,我不禁感慨:像孔子先生這樣知識淵博的人,在人羣中威信是很高的,他完全可以隨便説一個觀點出來糊弄兩個小孩子,從孔子的嘴裏説出來的話,敢不信的人,在當時能有幾個?但是,孔子卻沒有這樣做,他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坦白的對兩個小孩子説自己不知道如何解釋,不知道誰説的對;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這個故事使我想到了社會上的一些人,明明這件事是錯誤的,卻偏偏要説這件事其實是對的;明明自己根本不知道這件事對不對,卻偏偏要瞎扯幾句話來欺騙信任他們的人,偏偏要混淆黑白。像這種人,是不值得相信的;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哪句話是對的,哪句話是錯誤的;而那些人最後也都不會有真心朋友,正是因為人們都不知道他的哪句話是對的,哪句話是錯誤的,擔心遭到那些人的欺騙,所以就漸漸地疏遠了這些人。

由此可見,實話實説,實事求是是多麼的重要啊,雖然它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實際上它涉及到友誼、人際關係等等很多很多,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永遠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傳世名言吧!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0

孔子東遊的時候看到兩個小孩在辯鬥,孔子問他們為何而在爭論。兩個小孩對早晨時太陽距離近還是中午時候太陽距離近而爭論不休。當他們問孔子這個問題時孔子也沒有能給出一個結論。

今天在再仔細的琢磨這個故事的時候,真的感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遠不止故事的本身。兩個小孩之所以對同一個事物的出不同的結論的原因是他們評價事物的標準不同。一個小孩以視覺上的大小判斷太陽距離我們的遠近,當然得出早晨距離近因為早晨看起來大,中午距離遠因為中午的時候看到太陽小。一個小孩以冷熱判斷遠近,早晨感覺冷當然太陽距離遠,中午是暖當然中午太陽距離近。

先不要追究兩個小孩的評價標準是不是合理,或者説結論還不是正確。我們發現兩個小孩對同一個事情的評價標準不同結果得到的結果不但不同而且是相反的結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不同的時候,對同一樣的一件事情得到的結論就會不同。在以前不允許大家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人們對同一件事情不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我們説那個時候不尊重人性,應給每個人有自己價值取向,這才尊重人性。今天我們尊重人性,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價值取向,結果又出現了對同一個事情有了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看法。我們大家又抱怨這個社會亂套了,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家又開始抱怨了。

我個人認為,每個人對事情有自己看法這是對的,但是一個社會應該有個共同的評價標準既普世的價值觀。當各人的價值觀與普世的價值觀矛盾的時候要以這個普世的價值觀來看待事物,而不應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事物。也可以通過普世的價值觀來判斷自己價值觀的正確與否。今天社會大發展原有的普世價值觀被打破而新的普世價值觀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人們就會出現不滿的情緒。因此應該加強國民教育儘快的建立新的普世的價值觀。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1

今天我學了《兩小兒辯日》這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讀來使我思緒萬千。

這則文言文主要講:孔子到東方遊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太陽離人遠近,兩人爭執不下,孔子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嘲笑的故事。

例如,有一次,我有一道題不會,去請教爸爸,爸爸給我講了一遍,我仍然不會,但是我還怕爸爸吵我,爸爸問我聽懂了嗎,我説:“聽懂了。”爸爸説:“那你説説怎麼做我聽聽。”我吱唔了半天沒説出來,爸爸語重心長地給我説:“如果你不會,不要不懂裝懂,你不會就説,我不但不會批評你,而且還會一遍一遍的給你講,知道你聽懂為止。”

還有一次,期末考試我考了84。5分和80分,我們院子裏有一位朋友問我考多少分,我説:“一個92分,一個95分。”她説:“她考一個81。5分,一個86。5,她説:“你怎麼考的那麼好。”我趕緊把話題扯開説:“咱們去那玩吧。晚上回到家我一宿都沒睡着,一直想着白天的那件事。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精神。

《兩小兒辯日》讓我感受到兩小兒細心觀察,樂於探索的精神,以及孔子對待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所表現出來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我要將這種精神應用到自己的學習當中去!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2

自從讀了《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之後,我受益匪淺,也悟出了不少道理。

《兩小兒辯日》是這樣的:一天,孔子東遊遇見兩小兒辯日,就問他們自己的理由。第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我們很近,而中午時太陽離我們遠。第二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我們遠,而中午時離我們近。孔子覺得都有道理,就不能判斷,收到小孩嘲笑的事。

我覺得同樣的事,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得出不同的收穫。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觀察,才會有所發現,及時是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每個人都要虛心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文也突出孔子實事求是的精神,激勵我們要不恥下問,不要不懂裝懂。本文用了比較的方法,使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變得更加生動形象。

讀《兩小兒辯日》我又想到了《論語》中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實事求是,不恥下問,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善於思考的人。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3

為什麼清晨的太陽看上去要比正午的太陽大得多?在《兩小兒辯日》中,孔子沒能給出答案。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根據所掌握的知識,我們很容易就能把這個現象解釋清楚。

清晨太陽初升時,背影是遠山、樹木,相比較而言,太陽看上去還算很大的;而到了正午,背影換成了廣袤廖寂的天空,對比着來看,太陽就顯得很小了,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光學上的原因。

考慮完這個問題後,我在想:這個道理對於太陽適用,那對於我們身邊的事,甚至我們人本身,是否也一樣適用呢?

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以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主宰,我們頭頂着天,腳踏着地,覺得自己十分高大,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站在巍峨挺拔的高山前,我們不得不抬頭仰望,仰望那比我們高大得多的山峯;站在波濤洶湧的大海邊,我們不得不屏息靜氣,傾聽那比我們的呼吸激昂得多的濤聲;甚至從一棵從石縫中生根發芽的小草身上,我們都能發現比人類更頑強的精神。相比之下,我們是該仍然自負得説:“我很偉大”,還是該謙遜温和地説一聲“我很渺小”?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很渺小,就像一顆微小的星星,我不能像太陽那樣,帶給萬物光和熱,也不能像月亮那樣,為人們照亮黑夜,但我還是努力地發出屬於我自己的光芒,向人們證明我存在的價值。

我是渺小的,但我還是會快樂地燃燒自己。等到多年以後,我變成了在空氣中游蕩的一粒分子,我還可以驕傲地想起我那沒有遺憾的短暫一生。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4

知識可以從書本里發現,就像寶藏可以從土地裏發掘出來一樣。發現寶藏需要用雙手挖掘,知識就更應該用自己明亮的眼睛發現。

今天,我們就學習了一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它主要講述的是:兩個小孩爭辯到底是早上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遠,最後連孔子這個大文學家都判斷不出來。

從這一百二十七字當中,我明白了兩個可貴的道理:我們做事應該像孔子那樣謙虛,不是曾有人説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嗎?”也應該謹慎,畢竟一失足成千古恨呀。在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在生活中,就應該學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這樣你就會快樂。翻翻那陳舊的歷史,牛頓如果不細心觀察,就不會發現地心引力,如果列文虎克不善於觀察,就不會發明放大鏡。如果伽利略不向亞里士多德的權威學説提出質疑,就會永遠埋藏一個真理……

學海無邊無際,知識源源不斷,就像大海里的水一樣多,一個人永遠也學不完。所以,遇到問題一定要不恥下間,對權威敢於質疑,敢於發表自已的見解,不向權威屈服,要相信真理,真理往往比權威要令人信服得多。

書本是知識和道理的海洋,我所學到的道理將永遠銘刻我心。

讀《兩小兒辯日》有感15

《兩小兒辯日》是一則古代文言文,出自《列子·湯問》,主要講了孔子在東方遊學時,遇見兩個小孩在辯鬥,卻也不懂是怎麼回事,結果被兩個小孩笑話的故事。讀完了這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大概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明智的態度。孔子面對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不懂裝懂,誤人入歧途,而且坦誠相告,不怕別人笑話,他的這種行為是值得讓人敬佩、學習的,他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卻也能夠還不掩飾自己的不知,真讓人敬佩,在當今的社會上,這種人是非常罕見的,十萬人中恐怕也沒有一個,古往今來,恐怕也只有孔子了。

那兩個小孩也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太陽,而且善於辯論,好可以從對方的語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的不足,他們也沒有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會説“我的一定對,你的一定錯。”這是我想起了以前學過的課文《畫楊桃》,兩小孩謙虛的學習態度,不斷最求的上進心,是現代小孩學習時最需要的,沒有上進心,就不可能有進步,所以説,學習一定要有上進心。

這則文言文含義深刻,裏面的道理都是我們要緊記於心的、銘心刻骨的,如果真正的瞭解了這則文言文的真正含義,對自己以後做人一定有所幫助的。

讀了這則文言文,我又對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有了一定的認識,真的使我思緒萬千……

標籤: 辯日 有感 小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7nqe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