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閲讀教學鍛鍊中學生思維能力

閲讀教學鍛鍊中學生思維能力

摘要:閲讀教學中,要把思維訓練貫穿於聽、説、讀、練的全過程,通過思維訓練帶動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閲讀教學鍛鍊中學生思維能力

在閲讀教學中,要把思維訓練貫穿於聽、説、讀、練的全過程,通過思維訓練帶動語言訓練。怎樣在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總結瞭如下:

(1)提問導讀。例如教《十三歲的際遇》時,開始進行這樣的談話:什麼是際遇?(生:機遇,時運……)課題中十三歲的際遇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很快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帶着問題去研讀課文。發現疑點是學生讀書的起步階段,引疑之後,教師要相機疏導,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

(2)辨析詞語。把課文中的關鍵詞語,換成另一個詞表達,讓學生分析、比較,激發其思考的興趣。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有一句: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櫃枱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學生知道這裏的“透”是喘一下氣的意思;“占卜他們的命運”是指詢問米價。我進一步追問學生,如果把“透”換成“喘”,把“占卜他們的命運”換成“詢問米價”,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通過辨析,學生明白原句反映了農民豐收後心中很不踏實,是捏着一把汗去問米價的,所以“氣也不透一口”像“占卜”一樣,關注他們的兇吉禍福。

(3)創設情境。努力把課文中描寫的人物、環境變成可以感知的直觀形象,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學《蔚藍的王國》一課時,通過畫面、音樂、語言的描述方式把那種優美的情境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如臨其境,通過眼看、耳聽、口誦、心思,學生陶醉在屠格涅夫營造的蔚藍夢幻的意境之中,展開聯想,激發思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課文中的典型人物的言行來創設情景,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以激發其求知慾。

(4)分析綜合。對一些基礎知識,應採用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基本思維過程進行教學。如教《天上的街市》一課,講事物和聯想時,我邊提問邊板書,“遠遠的街燈亮了,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這裏的第一個明星,第二個街燈是詩人看到的嗎?(板書:聯想)這些聯想是看到什麼才產生的?(板書:事物)詩中用來聯想的詞是什麼?(板書:好像)

教師通過這些具體內容,講清了什麼是實實在在的事物,什麼是聯想,它們之間的關係怎樣,以及事物加聯想的作用和常見的形式。接着,又要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寫由事物引起聯想的句子,使概念具體化。

(5)步步探究。如教學《孔乙己》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孔乙己叫什麼名字嗎?”我話音剛落教室裏頓時鬨堂大笑,既而教室裏逐漸安靜下來了,接着就發現少數同學竊竊私語,互相討論。不一會就有幾位同學紛紛舉手回答:“孔乙己沒有名字,只知道他姓孔。”接着絕大多數同學都説孔乙己沒有名字。於是我立馬抓住教學契機又提出第二個問題:“孔乙己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名知識分子和丁舉人一樣都是讀書之人,只是由於他屢試不中,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最後卻落個窮困潦倒的悲慘結局,以致連個完整姓名符號也沒混到,這一切説明了什麼?”這一連串的提問,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步步探究,激發思維,最後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主旨。

(6)揭示規律。規律應具有指向性和層次性。規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起作用。比如,寫人的文章常有一些語言反映文章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這些語言,句子短、意義深,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去捕捉、思索。

(7)大膽質疑。指導學生質疑,能在閲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編了一首詩:“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者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一開始不少學生提出:為什麼課文對於勒有那麼多不同的稱呼?我啟發學生自己讀書分類找答案。

(8)求異思維。學生的思維過程是“發散——集中——發散——集中”,教師逐層深入地思維引領,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產生新的答案,有價值的答案出現的概率就愈來愈大,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向獨特性和創造性方面發展。

黑格爾説得好:“沒有人能夠替別人思考,正如沒有人能夠替別人飲食一樣。”閲讀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探求閲讀教學規律,摸索閲讀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有一點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學生的閲讀思維能力。這是一個難題,還有待我們在教學中進一步摸索探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07e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