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案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案

導語: 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着濃厚的興趣進入閲讀情境中。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案文章,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案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案1

一、方案的提出

《語文課程規範》認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局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同學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同學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同學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我們課題組教師通過自學、聽講座、集中培訓等方式,積累了一定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有較高的課改熱情和主動意識,都能積極參與語文課改活動,自覺地運用現代教學理論去努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在近年來的語文課改中,我們對新課程的運用浮於外表。最突出的一個現象是同學的學習效率低下,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理論不得法。特別是閲讀教學中限於保守的做法,沒能靈活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往往使“教”與“學”的行為單一而死板。

大家認為提出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結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語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的角度來進行研究,以促進我校語文教學進一步深入進行課改,不時提高教學質量。

二、方案的理論依據

所謂閲讀教學的有效性,也即有效的閲讀教學。一般來説,有效的教學一方面取決於師生內部的心理活動意識,另一方面取決於師生的行為表示。從實際意義上來説,研究教學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學最終是從研究課堂教學行為表示來獲得的。在我國保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人們習慣於將有效教學研究的視點只放在教師教的行為上而忽視同學學的行為表示,現代教學論研究主張對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必需既研究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還要研究同學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閲讀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是語文課程改革中重要的內容,我們結合我校的實際展開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理論依據有:

1、《國家課程規範》指出:我們的教學應當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往互動與一起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基本理念説明: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和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語文課程應培育同學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同學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同學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2、建構主義的理論觀點。這種戰略強調以同學為中心,認為同學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對教學意義的生成起協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並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同學傳授和灌輸知識,教學中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沛發揮同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同學有效的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3協調理論。

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教師、同學、教材、教法等要素構成的系統。各種要素假如配合得合理、恰當,達到一種協調狀態,就會形成一種合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反之,就會形成一種分力,每種要素不但自身的優勢不能發揮,還會抵消別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協調是一種指導思想,協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協調是教學目的。

三、方案研究的內容與戰略

1、提高課前準備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教師備課應該獨立鑽研,自主備課。備教材、同學、資料,備重點難點訓練點,備思路,備教學戰略。

(2)提高同學預習的有效性。一是教給同學一些預習的方法,並通過課堂訓練提高預習質量的達成度;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以教促學;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

2、提高課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靈活確定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同學來確定,並應有所偏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調整預設目標;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估。

(2)正確定位師生角色:同學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同學學習的指導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生長的主體。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身的角色,並努力促進同學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3)創設和諧教學環境:

①創立充溢關愛和尊重的學習環境;②建構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真實問題情境;③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參與氛圍;④創設同學自我調節型的學習環境。

(4)注重生成教學結構:

保守的優秀教案,以教師的教為動身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優秀教案嚴密,教學步驟細緻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於預設的教學方案。我們可以從同學的學為動身點,來佈置教學,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和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

(5)採用靈活教學方式:

包括教師教的方式與同學學的方式。語文閲讀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於比較理性的文章,引導同學閲讀;讀書感悟法重視同學的自讀自悟,較適於比較感性的文章,對精彩描述進行理解品味。

(6)強調多種學法指導:

其一,應更多地教會同學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提高學習的計劃性;其二,應教會同學做筆記的技能,促進同學對信息的提取與記憶;其三,進行思維教學,思維的參與是主體參與最實質的決定因素,學習應該在思維活動中進行,同時還要學習思維自身;其四,開展反思教學,對自身的學習進行自我評價,這是一種元認知能力的發展。

(7)鼓勵為主學習評價:

⑴、學習評價要有激勵和批評。⑵、學習評價應是有針對性的評價。⑶、學習評價應是發展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不傷害同學的自尊。

3、提高教學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個人要勤考慮、多動筆,養成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另一方面應該加強教學反思的寫作,從反思中得到啟示。同時,教師也應該成為同學學會反思的典範。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閲與本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和時分析、整理,提高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2)行動研究法:運用這一方法調整課題計劃,採取相應措施,不時觀察、反思,逐步推進研究進程。

(3)觀察法:研究者在比較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進行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考察並描述教育現象的方法。

(4)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的基礎是研討、論述與某人、某事或某種情況有關的各個方面。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案2

摘 要: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寬多種閲讀途徑、倡導自主閲讀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就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國小語文;閲讀興趣;閲讀能力

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閲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多種閲讀途徑、倡導自主閲讀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進行了探討。

一、更新教學觀念,確立學生閲讀的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也是閲讀中的對話者之一”。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更新觀念,要確立學生閲讀的主體地位,要給學生充足閲讀文本的時間,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我建構,讓學生自己閲讀,學會閲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所以在閲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係,確立學生閲讀的主體地位。

二、拓寬閲讀途徑,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充分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創意朗讀

有句話説得好:“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領會不同,讀出來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課文,去感觸課文,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閲歷讀出自己的情感。

2、適時引導學生想像

閲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課文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課文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此處做出合理的想象,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使學生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學《白楊》一課時,結尾寫到:“爸爸一手摟着一個孩子,望着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爸爸在沉思什麼?為什麼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我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情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於是,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髮展了自我,在想象中獲得真切的體驗,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經歷,激發學生的高尚情操。

3、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雙手拄着枴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麼?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麼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麼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三、重視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朗讀是一種最常用的閲讀方式,也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朗讀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獲得思想的薰陶,又有助於學生情感的傳遞,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要讓學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經歷閲讀過程:

1、讓學生自己讀書。充分讓學生去思,去想,去創,老師要特別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充分發展和全面發展。

2、讓學生自己提問。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既可集中質疑,也可隨機質疑。可先小組進行,再全班交流。解決問題才能更好的讀。也是學生由“讀會”走向“會讀”邁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讓學生自己説話。將教學過程開放化,讓學生想説就説,學生的説才會體現個性化;只有將交際形式多樣化,面向全體,人人蔘與(或同座式、或小組式、或全班式),學生説才會落實全員化。只要多説多練,學生説的水平才能不斷進步。而且通過這種個性張揚,能轉化為學生更具有個性的閲讀能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讀?是理解、感悟的過程

古訓説,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為要緊。一方面是對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體會;一方面又是對自己的誦讀用心品味,用心體驗。是否“對味”,這種“對味”就是理解,邊讀邊看,最有利於從遣詞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貫通。

高年級閲讀的重頭戲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色彩斑斕、豐富多彩的世界。在閲讀教學中,要運用各種有效地方法,引導他們讀好文,讓學生用真情對課文進行理解、感悟,才能準確與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達成強烈的共鳴,形成“心靈相融”。

所以教師要圍繞朗讀要求,加強指導和訓練。一般課文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理解內容,領悟方法,學習運用。包含感情的課文、段落,必須讓學生讀出情,進入境,品出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複述敍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這就是説,在讀敍事性文章時,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盡力將自己的情感貼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們的情感,這樣才能理解、感悟其含義。

五、讀閲讀中思考、質疑

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疑問,因為閲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呈現質疑的過程。其實,學生在進入閲讀情境中,本身就會出現一連串的質疑,但由於年齡小,閲讀經驗不足,可能無法把問題進行梳理,有時問題在腦海中稍縱即逝,出現“無疑而不悟”階段。所以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吃透閲讀內容,善於抓住學生心理特徵,精心設計疑問,真正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學生在閲讀的時候能提出質疑,説明會讀書會思考了。思考與讀書聯繫密切。讀的過程就是把讀物上的書面語言內化為讀者個體語言的過程,只有邊讀邊想,才能達到這一點。所以,會讀書的人自然會思考。會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質疑。對於學生的質疑,要視情況靈活處理。有些淺層次的問題不必解答,由學生自行完成,而深層次的問題、重點問題可組織學生讀書時討論,還有些與本課教學目標聯繫不大的問題,可放到課後,讓學生探索解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dm4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