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蜜蜂》評課稿

《蜜蜂》評課稿

《蜜蜂》評課稿1

今天聽了徐老師上了《蜜蜂引路》一課。

《蜜蜂》評課稿

這節課中徐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穿插“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等環節,讓學生注意聯繫生活實際,體驗列寧的機智幽默,善於思考,養蜂人的驚訝,從而能夠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1、新課伊始,通過聽寫生字詞,引發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起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學生憑着對課文的'感悟,結合生活經驗,明白了列寧是如何細心觀察,思考判斷,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拓展了思維,豐富了學習的內涵。

2、徐老師在課堂中注意營造探究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課堂學習師生雙方都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學生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3、龐老師創設“演一演”的環節,不僅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打下基礎,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徐老師設計的“畫一畫”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陶冶了藝術情操,還讓學生更容易地瞭解了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

學習環節的趣味設計,呈現了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狀態,幫助他們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徐老師始終體現了尊重和讚賞,尊重每一個人的努力付出,讚賞每一位同學對自己的超越。

但是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不那麼完美:

例如:朗讀訓練沒有體現個性化、多樣化。本節課的朗讀形式單一,齊讀多於自由讀。沒能大膽地放手,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沒有讓個別孩子展示自己的朗讀水平,對朗讀水平較弱的學生而言,他們也少了一次鍛鍊的機會!

《蜜蜂》評課稿2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何老師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三段。她設計了一個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閲讀過程。這種設計是符合學生認識事物和閲讀課文的心理過程的。一開始,教師請學生默讀整段課文,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教師一邊聽學生髮言,一邊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在這一教學步驟中,教師把重點放在學生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上,並不單純以學生答案正確為目標。如教師要學生説花叢在哪兒,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説花叢在路邊,理由是課文裏説“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中有許多蜜蜂”。

學生在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部分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教師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學生閲讀了課文以後説,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個養蜂人的吧?他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着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朱老師改變了有些教師習慣於逐句逐段進行情節性問答和講解的教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

當學生深入學習了列寧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後,教師又讓學生回到課文的整體上來,藉助看圖,融進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具體敍述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

發展認識、發展思維離不開發展學生的語言。何老師在學生閲讀理解過程中十分重視語言訓練。一是重視聽和説的訓練。口語訓練的要求,隨着閲讀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等各在什麼地方説一二句話,到圍繞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説一段話。二是重視詞語教學。何老師的詞語教學很有特色。她不是讓學生孤立地記憶詞義,而是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並通過反覆運用加深理解。這樣教,不但詞語活學,而且加深了課文內容的理解,促進認識和思維的發展。詞語“發現”、“觀察”、“果然”、“嚮導”等都是這樣教學的'。以“嚮導”為例,當學生懂得嚮導就是帶路的人,課文裏指的是蜜蜂以後,教師問:蜜蜂真的能當嚮導,能引路嗎?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更深的層次,領悟到列寧有豐富的知識,靠動腦筋、想辦法,善於觀察,利用蜜蜂採了蜜要回蜂房這個特點才找到養蜂人的。三是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形式多樣,有的由朗讀引出要思考的問題,有的通過朗讀理解詞語的意思,有的是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把課文變成有聲的言語,受到教育和感染。

《蜜蜂》評課稿3

《蜜蜂》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在自己執教了第一課時後,我聽了師父的第二課時的教學。

本單元的導讀要求是要孩子通過學習課文,一起去發現作者發現的祕密,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善於發現的品質。《蜜蜂》介紹了作者通過一個簡單而精心的試驗得出結論的故事。

在第一課時,師父上了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講清了做試驗的原因和得出的結論,留下了疑問,即: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呢?

第二課時,首先聽寫幾個詞語,檢查上節課的基礎掌握情況,然後通過提問:“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回顧課文的內容結構即:聽説——試驗——結論。

接下來自然導入今天新課的學習,初讀時提出明確的閲讀要求:“讀一讀,劃出他是怎麼做試驗的,再想想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在交流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板書:

1、抓二十隻,做白色記號;

2、讓小女兒在旁等;

3、走兩裏多路。

進而提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而引導學生感悟作者“認真的科學態度”。接下來,學習試驗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句子的交流與講解理解第三自然段。在此基礎上,進行説話練習:“小蜜蜂我想對你説———”,並且説説原因。最後迴歸全文,感受作者“求實的科學精神”,並且歸納課文的寫作特點,即用詞準確。

聽完師父的課,有幾個很明顯的感覺。第一個感覺就是過渡流暢,語言優美。每一個環節的銜接聽起來都很自然,試想如果同樣一個問題我自己來處理,自覺肯定過於生硬,簡言之,就是對於教學設計中版塊之間或者每個問題間的引導過渡不自然,或者説就是不知怎麼去引導到下一個環節和下一個問題。所以我想,這需要時間與不斷的`摸索,並且要多學習,多聽課,要有準備的有針對性的去聽課,這樣才能有效的進步。

第二點是問題指向要明確。師父的問題,內容直指要點,問題指向清晰明確。不羅嗦,不模稜兩可。國小階段學生的領悟力畢竟有限,那麼課堂中教師對於問題的問法就顯得至關重要,學生的思維會跟着老師的引導走,因此,我們必須把提問(特別是幾個關鍵性的統領全文的問題)設計好,不僅問題內容要緊扣文意,問法也很值得思考與斟酌,這都需要我們花時間去不斷地探索與鑽研。

最後還想説的是,聽師父上課,覺得她在執教時,總能圍繞主線與中心展開再收回,而我自己在處理一篇課文時很容易偏散,顯得比較散,沒有凝聚的感覺,脈絡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説,不能完全引領全班學生的節奏,這點務必要多學習,多積累經驗,對於教材也要多鑽研。

《蜜蜂》評課稿4

今天聽林老師教學《蜜蜂》一課,感覺受益匪淺。整節課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到深入研讀課文,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非常到位。

在字詞教學中,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從學生對字詞的認讀中,感覺到學生的預習非常充分。本節課的生詞基本都能準確地讀出來。本節課中出現了幾個易讀錯的多音字,林老師讓學生通過組詞進行進一步鞏固和掌握。

在課文教學中,學生個性化閲讀感悟讓我驚喜。從中,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學生紛紛舉手,瞭解了實驗的結果,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學生説:“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其次,也體現了林老師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林老師引導學生質疑:作者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在課文的開頭,作者用了“聽説”一詞。是聽説的就不一定是真實可靠,因此這也成為了作者進行試驗的原因。從這個詞中還可以看出作者不盲從的求實的科學態度。

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也是三年級的一個訓練重點。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林老師讓學生一邊默讀課文一邊想:作者在放飛蜜蜂之前做了哪些準備?還讓學生邊讀邊畫出有關句子。林老師的這些做法不僅訓練了學生的閲讀能力,還讓學生學會思考。

在林老師的教學中,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每一個教學細節的重要性。“教學細節”看似平常,卻在平常中藴含智慧。

標籤: 評課 蜜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y99k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