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1

一、課程標準解讀

課程標準: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這裏的“地球運動”指的是地球運動是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包括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及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義,即晝夜更替、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轉、地球形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晝夜長短變化、季節更替等幾個基本方面。

“分析”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要求,隱含識圖、讀圖、用圖和建立空間觀念以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要求。

二、教情學情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本節開始將眼光由宇宙轉移到地球,首先研究地球的運動。學生掌握了地球的運動特點與意義,就能懂得身邊很多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併為理解大氣運動,水循環等其他地理要素知識奠定基礎。教材把地球自轉與公轉放在一起,圖文結合,概括性的介紹了兩種運動的方向、週期、速度特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本節課中所涉及的很多現象都非常熟悉。

學習了國中地理地球的運動基礎知識後,學生已經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識儲備。

本節內容相對抽象、邏輯性強,且要求學生建立空間觀念。而學生已具備的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思維遷移的水平有限。

三、學習目標確定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和學生情況,確立如下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瞭解地球的自轉、公轉的方向、週期、軌道、速度等特點。

過程與方法:在繪圖、説圖活動中,發展自身讀圖、析圖、圖文轉換以及用地理語言科學描述的能力;在觀察、演示、操作活動中,培養觀察和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藉助生活案例,養成發現生活、學以致用的思維習慣以及合作探究、科學嚴謹的學習精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週期、速度。

教學難點: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速度,公轉的速度。

四、教法學法選擇

根據目標要求,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選擇如下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驅動探究式教學法、互動生成式教學法

教學手段:地球儀、三球儀演示、多媒體演示

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法、圖表學習法、直觀體驗學習、發現探究學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疑激趣,情境導入

【導入】生活與地理:前不久,有一個天文奇觀——“天狗食月”。“天狗食月”是怎麼回事?(“天狗”為虛,“天理”——天體運動,是實。)

設計意圖:利用最近的天文現象,設置疑問,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有趣情景,自然導入。

(二)認知驅動,自主建構

【説一説】描述地球運動。

設計意圖:温故知新,促進已有知識的再現和重組,進而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生髮出新的知識,促進知識自主建構,促進認知遷移。

(三)活動體驗,思維提升

【多媒體展示】地球自轉視頻。

【教具演示】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後認識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特點。

明確:方向(1)自西向東(2)逆時針——北極看(3)順時針——南極看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在直觀感受中學習。

【練習】下列關於地球自轉方向的圖示,正確的是()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知識遷移。

【活動】一人充當極點,另一到兩人按距極點不同距離站在同一直線上繞“極點”轉動,體會不同緯度地點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速度差異。觀察回答:經過相同時間,幾人轉過的角度相同嗎?轉過的弧長相同嗎?不同緯度上,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線速度一致嗎?分別是多少?你能發現什麼規律?

明確:自轉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外均為15°/小時(2)線速度——赤道處最大,隨緯度的增加而減小(3)南北兩極點線速度和角速度均為零

設計意圖:通過表演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調動積極性,培養興趣,加深印象,在體驗中獲得知識。

詩詞與地理:毛澤東有詩云:“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偉人高歌,眾人傳誦。有人説詩中有地理,你以為如何?又有人説“坐地一日不一定能行八萬裏”,你怎麼看?

設計意圖:從欣賞熟悉的詩詞,設置疑問,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以致用、加深印象。

【多媒體展示】恆星日與太陽日動畫和講解圖片。問:我們通常説的一日24小時就是地球自轉週期嗎?地球自轉360°用了多長時間?稱為什麼週期?一個太陽日地球轉了多少度?又稱為什麼週期?請比較恆星日和太陽日。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觀察,理解自轉週期。

【小結】地球自轉(方向、週期、速度)。

【過渡】地球公轉又是怎麼一回事?

【活動】表演地球公轉:一人站在中間充當太陽,另一人手持地球儀問繞其轉動。其他同學觀察。

【多媒體展示】公轉視頻動畫。問:剛才表演與視頻中有什麼不同?表演有問題嗎?(地軸空間指向、公轉方向、速度等)

設計意圖:通過表演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調動積極性,培養興趣,加深印象,在體驗中獲得知識。

【多媒體展示】公轉軌道示意圖。問:軌道什麼形狀?什麼公轉方向?在哪裏日地最近?最遠?分別是什麼時候?速度怎麼變化?最近一個月來,地球公轉在軌道什麼位置速度有什麼變化?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析圖説圖,培養從地理圖示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病利用信息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問題具有啟發性,能有效引導學生思考,促進知識的建構生成。

【閲讀】瞭解地球的公轉週期。問:什麼是恆星年?什麼是迴歸年?

設計意圖:自主學習,獲得新知。問題啟發,設置懸念,為下節課做準備。

(四)新知應用,合作探究

【多媒體展示】探究:我國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做了一個實驗:讓一個鉛球從35米高的樓頂豎直下落,測量發現,相對於垂直落點,鉛球實際落點偏移了11.5毫米。你認為,鉛球落點是向什麼方向偏移了?(圖示)

1.樓頂線速度比地面()。

2.由於慣性,鉛球下落保持原來的線速度,落點應在垂直落點的“前面”,即()。

3.此實驗,在廣州做比在北京做,鉛球偏移距離更()若在南半球做實驗,鉛球落點向()偏。

總結豎直下落物體落點偏移規律:豎直下落物體會向()偏移,偏移距離從()向()增加。

設計意圖:有利於培養內在動機;有利於發展多元智能;有利於激發創造潛力;有利於記憶的'保持。

(五)圖文轉換,深化總結

【多媒體展示】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比較表。請填表總結。

設計意圖:圖表總結,不住學生形成知識結構,加深記憶。

(六)佈置作業,開放創新

【多媒體展示】練習題:

1、有關甲地(150°E,40°S),乙地(150°W,30°N)

的敍述正確的是()

A.兩地隨地球自轉角速度不相等B.兩地的自轉線速度相等

C.甲地的自轉線速度大於乙地D.甲地的自轉線度度小於乙地

2、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每年一月初,日地距離最大B、每年一月初,公轉速度最慢

C、每年七月初,日地距離最小D、每年七月初,公轉速度最慢

3、地球自轉360度,所需時間是()

A、一個太陽日B、24小時C、23時56分4秒D、23時48分46秒

4、地球公轉360度,所需時間是()

A、一個迴歸年B、356日C、366日D、365天6時9分10秒

作業:

1.我國正在建設海南文昌航天基地,建成後將一統我國衞星發射。與已有的發射基地相比,文昌有什麼優勢?

2.地表同緯度的地方,線速度一定相等嗎?若繪製地表等自轉線速度圖,在青藏高原應該向南還是向北彎曲?

3.自制地球儀、公轉演示模型。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加深記憶。實踐操作,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動手能力。

六、幾點設計説明

(一)時間分配

1.設疑激趣,情境導入:1分鐘

2.認知驅動,自主建構:2分鐘

3.活動體驗,思維提升:22分鐘

4.新知應用,合作探究:12分鐘

5.圖文轉換,深化總結:2分鐘

6.佈置作業,開放創新:1分鐘

(二)設計特色

自主建構、互動生成、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

強調“生活化地理課堂”“和諧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注學生學習實踐能力、發現創新能力和地理思維方式的培養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的概念、運動方向、週期。

2、使學生理解由於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地球公轉示意圖,弄清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媒體:

手電、地球儀、自制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夾角模型。

教學過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轉示意圖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講解]:地球上的光熱來自太陽,冷暖的變化也與接受到的太陽光熱密切相關。由於日地距離遙遠,地球比太陽小的多,一般把太陽照射到地球的.光線看作一組平行光。

[板圖]:平行光照身射球體時直射點的圖形特徵

[提問]:哪兒是直射點?直射點在圖形上有什麼特徵?

[小節]:平行光線延伸過圓(球)心的光線是直射線,和球的交點就是直射點

[演示]步驟:

(1)地球儀在燈泡的照射下,最亮處就是直射點

(2)另一地球儀擺在對面(注意觀察兩者軸的傾斜方向)用教鞭連接兩地球儀的直射點,教鞭恰好通過光源中心,三點成一線。(注意兩個球體的光點的位置有什麼不同)

(3)旋轉教鞭一週,所得軌跡就是公轉軌道。

[學生活動]由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請觀察,地球繞日公轉中,直射點的位置有無變化?

一個學生(個兒稍高)當太陽,在中間,向兩側張開雙臂,表示平行光

四個學生(個兒差不多)的頭當地球,分別站在P11地球公轉示意圖的四個位置上。

[演示步驟]:

1、找齊、 “太陽”張開雙臂旋轉一週,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學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傾斜、 A,B,C,D四個“地球”的頭同時指向北極星方向(A前傾,C後仰,B,D側偏)

3、觀察、確定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光分別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轉、四個“地球”在軌道運行,位置相互替換。辨別新位置(注意保持頭的傾斜方向不變)

5、自轉加公轉。留一個“地球”,讓他自己旋轉一週的同時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頭的指示方向不變)

[分小組演示]:教師指導

[提問]:哪個時間看不到頭頂?哪個時間看不到下巴?這兩個時間出現的是什麼現象?

讀一讀:極晝極夜

[小結]:學生用觀察和體驗的結果填入表中

節氣

太陽直射緯度

極晝極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迴歸線

赤道

南迴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板書:

二、地球的公轉

1、繞太陽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

3、週期:一年(356天)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3

科學概念:

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過程與方法:

在模擬實驗中,觀察並做出恰當描述。

結合模擬實驗進行推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對科學現象的解釋需要得到證據的支持和從已知出發進行推理。 認識到科學家在獲得證據的過程中需付出艱辛的努力,同時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

在活動中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兩個鐵架台,一把米尺,兩隻乒乓球,八個夾子。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生活中存在這樣的現象,當我們跑步或乘車的時候,會發現兩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後運動,到遊樂園坐旋轉木馬的時候,也能觀察到周圍事物在朝相反方向運動。這就是相對運動。如果我發現周圍很多事物都朝東邊方向運動,那我可能在朝哪邊運動呢?如果看到周圍事物在朝順時針方向旋轉,那我可能在做怎樣的運動呢?(教師講解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

(學生回答)

師:我們經常看到太陽東昇西落,這説明地球在朝哪個方向自轉呢?

教師出示一個地球儀,讓學生認識地球上的方位,一般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師:現在請一個同學上來讓地球轉動起來。想想,地球應該怎樣旋轉? 學生操作後,教師讓學生觀察從北極上空看地球旋轉,並要求學生用手比劃。 師:從北極上空觀察,我們發現地球是逆時針方向旋轉的。

一、引入

師:地球會自轉,那麼地球在公轉嗎?(板書:地球在公轉嗎)

學生回答。

師:什麼是公轉?你還知道些什麼?

學生回答。

師:以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只要到太空中觀測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們又是怎麼知道地球在公轉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在地球上經歷一次科學探索之旅。

二、實驗探究

1、恆星周年視差

師:我們要尋找的證據就隱藏在滿天繁星中,哪幾位同學觀察過星空?現在

到外面能看清楚嗎?(強調晚上觀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們背對太陽的時候。)

師: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滿天繁星大多數是恆星(板書:恆星),恆星是能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由於恆星離我們非常遙遠,所以肉眼看過去好像是不動的,由此古人稱之為恆星。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師:如果地球真是圍繞着太陽公轉(課件出示公轉動畫,公轉軌道外有兩顆星星),當它從軌道上的A點運動到B點時,地球上的人觀察天空中遠近不同的1號星和2號星,會看到怎樣的現象?

學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地球近,有的離地球遠,如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那麼,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會隨着地球的運動而發生變化。)

師:接下來,讓我們用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這種變化。

教師出示鐵架台和乒乓球,並介紹:這兩個乒乓球就代表地球運行軌道外遠近不同的兩顆星——1號星和2號星。我們還要創造出一個地球公轉軌道,請周圍同學將椅子搬到教室中間圍成一個圓圈,這就是地球公轉軌道。太陽就在這個軌道里面。同學們把自己當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觀測者。現在請同學們找一找,A點和B點分別在哪個位置?(教師在地上寫上A和B或者在兩旁做上其他記號。)

請一個學生當作地球進行演示,教師同時講解實驗要點。

師:我們觀察天體時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陽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請同學們背對太陽。當我們從A點運動到B點時,仔細觀察1號星和2號星,看看你有哪些偉大的發現?

師:現在聽我口令,全體起立,沿公轉軌道一個接着一個進行運動並觀察。 學生運動一週後,回到自己的座位。

師:大家有什麼發現?

學生回答。(例如:1號星位置相對2號星發生了變化,看過去從2號星的左邊,跑到了右邊;視覺上兩顆星之間的距離也發生了變化;兩顆星都會運動,而且與我們運動方向相反等等。)

師:為什麼1號星相對2號星視覺位置會發生變化呢?(因為觀測位置不同,看到的視覺圖像就不同。)

師:我們在A、B兩點觀察時,視覺中兩顆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釐米呢?為了方便觀察,我在遠處的星星上,橫着掛上一把尺子,每隔10釐米放上一個夾子。當我們從A點運動到B點時,再次觀測兩顆星的運動方式和相對距離,同時把觀測得到的數據記錄在書中第85頁的“觀星記錄表中”。(引導學生看書中的記錄表)

師:關於這個記錄表,大家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舉手發言。(如果沒有學生產生異議,教師可以追問:表格中所説的“在A、B兩點觀察1號星的視覺差”是什麼意思?——教師課件演示“視覺差”)

師:等全部觀測完,請同學們分析數據並進行思考:這個模擬實驗説明了什麼?對證明地球公轉有什麼啟示?(課件出示:這個模擬實驗説明了什麼?對證明地球公轉有什麼啟示?)

學生聽老師口令進行觀測,等所有同學繞完一週,教師將“1號星和2號星” 放在離學生更遠一些的地方,重複剛才的觀測。

進行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表格數據。

師:從數據中你還發現了什麼?(例如星星離我們遠,觀測到的視覺差異範圍小。)如果我把這“兩顆星”放得更遠先,視覺差會有怎樣的變化?

師:這個模擬實驗説明了什麼?(在公轉的軌道上觀察軌道外的物體,會出現視差現象等等。)我們把觀察遠近不同的星星時產生的視覺上的相對位置差異叫做——恆星周年視差(板書:周年視差)。

師:那麼這個實驗對證明地球是否圍繞太陽公轉有什麼啟示?(只要能觀測到恆星周年視差,就能證明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轉動。)

師:現在讓我們閲讀一下書中第85頁灰色框中的文字資料。從這段資料中你又能知道什麼?

學生閲讀後交流。

師:恆星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搞科學研究需要實足的耐心,堅持不懈才能發現真理。

2、星座位置的變化

師:除了觀測恆星周年視差,我們還能通過觀察天空中的星座,證明地球在公轉。(板書:星座)

教師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時間北斗七星的圖片。

師:你發現了什麼?(位置發生了變化)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北斗七星在由東向西轉動,如果我們把“由東向西”轉動叫做順時針運動,這也説明地球在沿“逆時針”方向繞太陽公轉。)

三、小結

師:現在有關晝夜現象的解釋,我們將保留哪一種?(課件出示:A地球自轉,B地球自轉同時公轉)

學生回答。

小結: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一年為一個週期;在公轉的同時還圍繞地軸自轉,24小時為一個週期;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軸始終時傾斜不變的。(課件出示填空題)

請一個學生上台,手拿地球儀,模擬地球一邊自轉,一邊繞太陽公轉。 師:地球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那公轉在地球又會產生怎樣的現象呢?我們將在下一次課中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地球在公轉嗎

恆星周年視差

證據

星座位置的變化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4

【學習內容特徵分析】

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地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歷年大學聯考命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本課內容與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是並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起了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因此這節課又是前邊所講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迴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佈規律及其計算方法與應用。

教學難點: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佈規律。

【學生特徵分析】

前面學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規律和黃赤交角的概念,這就為這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但還存在空間感和動態感不強以及歸納概括能力不強等方面的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掌握由於黃赤交角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

2.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地理規律的能力。

過程方法:

運用地球儀,自制教具,多媒體教學課件模擬、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及相應的地理現象,師生互動討論、辨析疑點和難點。

情感態度: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繫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自制教具及地球儀,學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回顧上節課所學,由黃赤交角説開去,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運動的過程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會發生變化。

(實驗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轉位置上,用激光筆模擬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讓學生初步感知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再通過地球公轉Flash的演示,更加準確的觀察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並且繪製出太陽直射點運動軌跡圖。

1.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與移動是瞭解地球公轉地理意義的基礎,利用上圖,能夠更加快速、準確、直觀的判斷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與移動。例如國際兒童節、今天、元旦等。

2.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1)太陽高度:指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交角

(2)太陽高度的大小

(3)正午太陽高度H通過週日視運動圖來解析太陽高度一天中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高度是兩個易混淆的概念,利用週日視運動搞清楚了日出的方位,日落的方位,正午太陽的位置與高度,學生很容易接受。)

在認識瞭解了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之後,利用教材中現有的兩分兩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分佈圖,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據學案中的要點,分析兩分兩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情況,並且總結歸納正午太陽高度在時空上的分佈特點。

【合作探究】

據上圖,分析並總結“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規律”

日期

直射緯線

H為90°的緯線

H達一年中最大的地區

H達一年中最小的地區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結論: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分佈規律

(1)緯度分佈規律:

(2)季節變化規律:

【教師總結】

總結學生最終的討論結果,並及時糾正,最終用座標圖來説明正午太陽高度的空間變化特點。

通過對上圖的分析,師生得出瞭如下結論:

(1)緯度分佈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季節變化規律:太陽直射點靠近時變大,遠離時變小。

3.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並總結出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最終得出公式:H=90°-d(d表示直射點和所求點的緯度距離)。並且以上虞(30°N)為例,計算上虞春秋分,冬夏至的正午太陽高度。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1)確定地方時:太陽高度達一日中最高時,為地方時12點;

(2)確定房屋的朝向;

(3)太陽高度與物體影子長短的關係;

(4)樓間距問題;

(5)太陽能熱水器問題

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皆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示意圖來解析生活中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用光照圖來解決確定房屋的朝向、太陽高度與物體影子長短的關係、樓間距問題、太陽能熱水器等問題是地球運動常考的知識,通過生活中的案例及相關圖示的運用,讓學生更為直觀,更加容易的去理解應用這個問題,也解決這一常考的知識點。

【隨堂練習】

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及調整問題,直接考察對正午太陽高度的理解及應用的能力。

【小結】

本堂課我們共同探討了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規律及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特點。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5

六、地球在公轉嗎

教學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公轉的週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3、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做地球公轉的模擬實驗,並認真觀察,收集證據,進行記錄。

4、體會到科學家獲得證據的過程中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為科學家提供更為有力的證據。

教學重點: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週期為一年。

教學難點:認識恆星的周年視差。

教學準備:記錄表,兩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紙條,一個紅圓片(太陽),兩個藍色圓片(星星)。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在自轉的同時是不是還圍繞太陽公轉呢?

2、思考:怎樣知道地球是否圍繞太陽公轉?

3、小結:地球的確是在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週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證據:

1、思考:在人們不能到天空中觀察地球的運動時,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公轉的呢?

2、提問:(在黑板上畫一地球運行軌道圖,在軌道外畫兩顆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轉,在公轉的軌道上觀察星星,會看到什麼現象?

3、模擬實驗。

(1)談話: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地球近,有的離地球遠,如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那麼,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會隨着地球的運動而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這種變化。

(2)模擬實驗

①講解: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圓圈中放一個紅色小圓片,代表太陽;找兩個竹竿,上面分別貼上一個藍色圓片,分別代表星星,其中一顆星星離地球近,一顆星星離地球遠;在遠處的星星頂竿上掛一木尺,每隔10釐米貼一個記號;然後找一位同學代表地球,背對着圓圈做圓周運動(公轉),在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兩顆星的位置,並做好記錄

②學生到操場模擬實驗。

③把兩根竹竿放的更遠一些,再次觀察兩顆星的位置變化,並做好記錄。

4、交流彙報:

(1)當地球公轉運動時,星星怎麼運動?

(2)當地球運動到A、B兩點時,星星的位置有什麼變化?

(3)當星星離我們更遠時,位置又有什麼變化?

(4)從這些現象中我們能發現什麼?

5、認識恆星的周年視差

(1)閲讀P85頁資料,思考:為什麼人們長期未能發現恆星的周年視差?

(2)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為什麼能發現恆星周年視差?

(3)恆星周年視差為什麼能證明地球在公轉?

三、整理歸納:

1、關於晝夜現象的解釋,我們保留哪一種?為什麼?

2、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3、小結: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一年為一個週期;在公轉的同時還圍繞地軸自轉,24小時為一個週期;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軸始終時傾斜不變的。

板書設計:

地球在公轉嗎

公轉週期為一年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週期。

2、使學生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

1、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週期。

2、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教學難點:

晨昏線的概念。

教學媒體:

手電、地球儀、一塊泡沫塑料、一支鉛筆、量尺、一段塑料繩、兩個夾子。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大家知道,我們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這個地球是一個行星,它和另外八個行星一起圍繞太陽旋轉。人類就住在太陽系中。但是“發現”這個體系,也就是説,真正瞭解我們在其中的位置,花費了多少世紀的苦功啊?

我們來回顧一下人類天地觀的發展。(略)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索地球運動的奧祕。

[演示並提問]:教師轉動地球儀

1)地球怎樣自轉? (繞軸旋轉)

2)描述地球自轉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極星方向的幾點是什麼?(確定方向“北”)

3)為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P10讀一讀。(討論或學生舉例)

4)自轉一週的時間是多少?(每小時轉多少度?)

[演示並講解]教師用手電照射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球體,向光的一半叫晝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晝夜半球相交的大圓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繩折成大圓環放在晨昏圈的位置,兩個夾子把繩固定在地球儀底座)

2、從黑夜進入白天的是晨線,是日出之處。從白天進入黑夜的是昏線,是日落之處

3、北京是在白天還是黑夜(有紅五角星標記)?紐約呢?(蘭色)

[演示並提問]一邊拿手電照射一邊轉動地球儀

現在北京在那兒?紐約呢?在日本正在衞星實況直播世界盃足球賽,英國的球迷大概要在什麼時間觀看?美國紐約呢?

[小節]:由於地球在不斷自轉,各地的.晝夜在不斷交替着。

[討論]: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週?“坐地日行八萬裏”這種情況是否可能發生?

觀察太陽的高度變化。(有興趣,讓學生算赤道的周長)

[學生活動]:弄清教室的東南西北方向,用手畫出太陽東昇西落的弧線。

[做實驗]:(也可留做作業)

在一塊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鉛筆,或木版上垂直釘一個釘子,放在陽光下,使鉛筆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鉛筆的影長。

利用這個裝置,觀察記錄在一天中不同時間鉛筆的影長,説明影長的變化規律

時間

正午

影長(釐米)

[板書]: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繞軸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

3、週期:一天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7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週期。

2、瞭解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週期和黃赤交角。

3、瞭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係。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或用地球儀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會用科學準確的語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現象、概括地理特點的能力。

2、通過讀圖、畫圖、分析問題等活動,學習運用地理圖表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並初步樹立空間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點和規律,使學生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通過讓學生參與多樣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觀察、思考和積極發表個人見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揭示了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徵,是地球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併為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奠定了基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係是本節的重點,黃赤交角的形成是難點,難在建立較強的空間概念。教學中通過利用教具進行演示或讓學生參與演示活動,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將有利於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及兩者的關係。

本節內容學生在國中地理課已有所瞭解,教學中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運用演示、觀察、提問、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要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提問】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哪位同學能根據國中所學的知識,説一説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演示】發給每位學生(或兩人、四人)一個地球儀。若只有一個地球儀,可請l~2位學生到講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轉,要求學生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留心觀察在北極上空或南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有何不同。

【講述】確定地球自轉方向時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它有自己的旋轉軸,這個軸和地表的兩個交點我們定義其為南極和北極(實際上把哪一個定義為北極點,哪一個為南極點並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兩極的位置來決定的,是絕對的。地球上的東西方位則隨地球自轉而變化,是相對的。

【演示】要求學生演示地球儀,思考:如何確定地球的自轉週期?地球自轉週期究竟是多長?請學生聯繫物理課和國中地理課所學知識回答。

【提問】確定地球自轉週期為一天(24小時)的參照物是什麼?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所以人們選擇太陽作參照物,一天是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但這不是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科學家們選擇了遙遠的恆星作參照物,由此確定地球自轉的週期。這是為什麼?

【演示】教師自扮地球,讓前排一位學生扮作太陽,再讓最後一排的一位學生扮作遙遠的一顆恆星。教師面對太陽,也面對與之在同一直線上遙遠的.恆星,邊轉動身體演示自轉,邊移動腳步演示繞太陽的公轉。教師自轉360°後,正好面對遙遠的恆星,卻不是正好面對太陽。因為教師已繞太陽公轉了大約一度,所以必須再多轉約1°,才能正好面對太陽。

【提問】以兩個不同參照物確定的地球自轉週期,哪個是真正的週期?週期的時間是多長?確定真正週期的意義是什麼?

【講述】太陽日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週期,如計量一天的長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動】讓學生用太陽日計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提問】教師用地球儀演示自轉運動,問:地球自轉時,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樣?自轉線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講述並提問】我們很明顯看到除了南北兩極外,其餘各點的角速度都一樣,其角速度約為每小時15°,嚴格地講,這裏應該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轉真正週期(即一個恆星日)來計算,想想為什麼?因為各緯線圈的長度不一樣,所以同樣是自轉一週,不同緯度的地方,其走過的路程是不一樣的,顯然赤道地區的自轉線速度,赤道向兩極減小為零。

【提問】地球運動的另一種形式是繞日公轉,哪位同學能根據國中學習的知識和教材插圖1、22所給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轉?

【演示】讓學生以講桌面作為地球公轉軌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轉運動。提示學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公轉的狀態,讓其他學生觀察和評價演示是否正確。

【提問】你能總結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公轉中地軸的姿態嗎?

【閲讀】學生讀書圖1、20和表1、2及教材有關內容,分析説明地球公轉的軌道和速度特點,説明兩者間的關係。

【講述】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所以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開普勒第三定律證明:地球位於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於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表1、2已説明這點。

地球公轉速度變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運動快,所用時間短;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慢,所用時間長,這對地球上冬夏季節的時間長短都有一定影響。

【演示】要求學生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轉,同時手持地球儀使其公轉,演示自轉和公轉的疊加運動。

【提問】地球運動是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疊加而成的,兩種運動同時存在,緊密聯繫,這種聯繫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具體表現是什麼?

【活動】讓學生分組用地球儀邊演示邊思考和議論上述問題。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相互關聯,密不可分。表現在時間上:地球公轉一週為360°,是一恆星年,相當於地球自轉了365日6時9分10秒。在空間上:地軸和公轉軌道平面(黃道面)之間有66°34′的傾角,且北極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由此產生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黃赤交角,為23°26′,如書圖1、22下圖所示。

【活動】要求學生在圖上描畫出黃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線(簡稱黃赤交線),在圖1、22上圖中也畫出黃赤交線,同時畫出四條太陽直射光線(用直線箭頭來表示)。觀察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係及在一年中如何變化。

【提問】太陽直射光線和黃赤交線的關係在一年中是如何變化的?研究兩者關係有什麼意義?

【總結】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係,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轉年春分,由0°逐漸擴大到360°,可利用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所成的夾角,確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空間位置。

【觀察】圖1、23,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迴歸運動—迴歸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公轉有關?請同學課下思考。

板書設計

地球運動

方向

週期

速度

特點

自轉

(繞地軸)

自西向東

23時56分4秒

15°/時

地軸指向不變

自轉與公轉同時、疊加

迴歸年

黃赤交角23°26′

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

公轉

(繞太陽)

自西向東

365日6時

9分10秒

59′/時

30㎞/秒

地軸相對於黃道傾斜

成66°34′夾角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過程與方法:

在模擬實驗中,觀察並做出恰當描述。結合模擬實驗進行推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對科學現象的解釋需要得到證據的支持和從已知出發進行推理。認識到科學家在獲得證據的過程中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同時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活動中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週期為一年。

教學難點:認識恆星的周年視差。

【教學準備】

課件,記錄紙,兩根木杆,一把直尺,一個紅色圓紙片(太陽),兩個藍色圓紙片(星星)。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師:在第3課時我們學過地球在自轉,那麼古時候人們是怎樣證明地球確實在自轉的?

學生回答:傅科擺

師:法國有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通過傅科擺證明了地球在自轉。那麼傅科擺是怎樣證明地球在自轉的,誰來説説傅科擺的原理?

學生回答。

師:地球是怎麼自轉的呢?方向是怎樣的?自轉一週需要多長時間?

師:地球會自轉,地球是否同時在圍繞太陽在公轉呢?(板書:地球在公轉嗎)

學生回答。

師:什麼是地球的'公轉?你還知道些什麼?

學生回答。

師:以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只要到太空中觀測一年,就知道了。那在以前,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地球運動,他們又是怎麼知道地球在公轉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在地球上經歷一次科學探索之旅。

二、實驗探究

1、恆星周年視差

師:我們要尋找的證據(板書:證據)就隱藏在滿天繁星中,哪幾位同學觀察過星空?現在到外面能看清楚嗎?(強調晚上觀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們背對太陽的時候。)

師: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滿天繁星大多數是恆星(板書:恆星),恆星是能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由於恆星離我們非常遙遠,所以肉眼看過去好像是不動的,由此古人稱之為恆星。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課件出示)

師:如果地球真是圍繞着太陽公轉(在黑板上畫地球公轉軌道圖,公轉軌道外有兩顆星星),當地球從軌道上的A點運動到B點時,地球上的人觀察天空中遠近不同的1號星和2號星,會看到怎樣的現象?

學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地球近,有的離地球遠,如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那麼,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會隨着地球的運動而發生變化。)

師:接下來,讓我們用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這種變化。

默讀“P84”內容後,教師考問學生:

1、紅色和藍色紙片分別代表什麼?

2、為什麼在遠處的星上要橫着掛着一個木尺?

3、為什麼要背對着紅色圓點轉動?

4、我們在圓圈上按什麼方向運動?

5、記錄表要做幾次觀測?

師:還有什麼疑問?

課件內容:在模擬實驗中,當我們從A點運動到B點時,仔細觀察1號星和2號星,看看你有哪些發現?並做好記錄。(出示課件後讓學生實驗)

學生彙報表格數據。實驗中,你有什麼發現?(課件出示

標籤: 公轉 教學 地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yd37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