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有關國中歷史説課稿4篇

有關國中歷史説課稿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歷史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國中歷史説課稿4篇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説《法國大革命》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説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國大革命》一課是課標川教版九年級上冊《世界近代史》第一學習主題“歐美國家的鉅變與殖民擴張”的第4課。法國大革命是繼英、美資產階級革命後一次比較徹 底的革命,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不僅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動搖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為以後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在世界歷史中有重要 意義。

(二)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安排

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項目標將在本節課完成。

依據課標,本課教材安排了攻佔巴士底獄、《人權宣言》和共和國的誕生、拿破崙和拿破崙帝國三個子目的內容。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發展的時序性,又體現了史實之間的邏輯聯繫。

科學的教學目標具有良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知道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瞭解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講述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通過理解《人權宣言》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合作學習,講述拿破崙的主要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綜合歸納能力。通過對拿破崙主要活動的評價,培養學生能夠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的過程中,掌握對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歸納的方法;在解讀《人權宣言》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賞析教材插圖的過程中,學習以圖證史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程中人民參與和推動革命的史實,樹立“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

通過對拿破崙對外戰爭史實的分析,認識到侵略戰爭最終必然失敗,樹立“熱愛和平、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思想。

在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學生知識儲備,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重點:《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及影響;拿破崙主要活動及其評價。

依據: 《人權宣言》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階段性成果和綱領性文件,也是引導法國走向近代社會的指針,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義。拿破崙一生的主要活動是評價拿破崙 的重要載體,正確把握有利於主題活動的開展,拿破崙的內外政策深刻影響着法國和歐洲歷史的發展,並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將“《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及影響;拿破崙主要活動及其評價”作為本課教學重點。

難點:拿破崙主要活動及評價。

依據:拿破崙的內外政策具有雙重性,拿破崙稱帝、實行軍事獨裁等活動容易導致學生對其進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拿破崙的活動進行正確分析和評價。

因此將此既作為教學重點,又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九年級的學生仍然保持着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感性思維較強、理性思維正在逐步形成;且學生已經學過英、美資產階級革命,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有一定的認識,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為學習本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注重情境創設,實踐探索、歸納總結、情感昇華,以啟發式教學法為主,輔之討論法、比較法、閲讀指導法、觀察法等

(三)學法

我在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探究方法,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為了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我習慣於在備課前做好學情調查。這課的調查讓我明確了學生的興趣點和存在的疑惑。根據調查結果,我將自己定位為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明確重點、指導歷史探究方法、培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新課教學(38分鐘)

導入

我抓住學生興趣點,播放電影《博物館奇妙夜Ⅱ》中關於拿破崙和三大惡魔的搞笑對話片斷,激發學生興趣,在開心、輕鬆的氛圍中提問:“歷史上的拿破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設置懸念,導入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結合教材結構清晰的特點,為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我把本課設計成“法國大革命展”,將各子目教學內容融入每個展廳。我就是學生參觀的導遊。

第一展廳:攻佔巴士底獄

——情境再現,夯實基礎(6分鐘)

首先進入在第一展廳裏。通過觀看視頻,我帶領學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的排山倒海的衝擊。並在播放結束後回答問題,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

再針對兩個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一 是“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通過視頻,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共同探討得出: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此 基礎上,讓學生回顧英、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比較得出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加深學生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認 識。

二 是“攻佔巴士底獄”。我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設問:“巴黎人民為什麼攻佔巴士底獄?”,讓學生帶着疑問自主學習相關內容。從而得出攻佔巴士底獄的原因是:巴 士底獄是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説明人民在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人民羣眾是歷史創造者”的 唯物史觀。

攻佔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革命的序幕,然後我將帶領學生進入第二展廳,親身體驗更加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

第二展廳:《人權宣言》和共和國的誕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點。(12分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一個不好的教師奉獻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就要求讓學生自主學習,授之以漁。

因此,這一展廳我設計了“我是小小史學家”和“圖説歷史”兩個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人權宣言》的內容、影響,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相關史實。

第 一板塊:“我是小小史學家”。我精選《人權宣言》中的核心內容作為材料,並就此提出三個研究問題:學生結合問題,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分析教材內容,再進行合 作探究,並開展“比比看,誰的研究成果最優秀”的活動,讓學生成為“小小史學家”。掌握《人權宣言》是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積極作用,它所 倡導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具有階級侷限性。在這個過程中,以設問的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以合作學習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氛 圍,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發出思想的火花。

再與學生一起總結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第 二板塊:“圖説歷史”。文化史學家布克哈特把圖像稱作“人類精神過去各個發展階段的見證”,認為通過圖像可以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 特色——插圖和輔欄,設計“圖説歷史”環節。讓學生圖文結合的講述共和國誕生等基礎知識,理解法國革命在不斷深入發展,得出法國大革命是一次比較徹底的資 產階級革命。

最後,教師設問:“雅各賓派政權被顛覆,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國形勢急劇動盪,歷史將給誰機會?”我帶領學生進入第三展廳,體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第三展廳:拿破崙和拿破崙帝國

——合作探究,突破難點(12分鐘)

“拿破崙和拿破崙帝國”改變了法國曆史,震盪了歐洲,引 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針對這個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合作探究拿破崙主要活動的“三步曲”的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的互幫互學為 平台,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獲取相關知識,發展各種能力。實現新課標倡導的學生主動學習,並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 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

具體展開教學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識,把握基礎,知道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為了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我採用了“知識馬賽克”的圖表教學法。讓學生自主閲讀教材,填充內容,知道拿破崙的主要活動的具體內容,為第二、三步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識,分組探究,分析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為了讓學生對拿破崙主要活動的作用作出正確的分析,我提供了三個中心議題,學生用不同方式展開分析研究:

霧月政變:學生通過短劇表演的形式展現當時法國的內憂外患,揭示拿破崙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崙的對內措施、對外戰爭: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合作探究拿破崙的對內措施、對外戰爭的作用,展開討論,我深入兩個組適時的進行正確引導,並最終推選發言人從政治、經濟、軍事的角度闡述小組觀點,老師根據發言情況做及時補充。從而明確拿破崙的對內措施和對外戰爭都具有兩面性。

第三步,高潮: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評價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通 過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學生對拿破崙的主要活動的有了正確的認識,突破“評價拿破崙的主要活動”這個難點就水到渠成了。我針對國中學生認知水平,提示學生評 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離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讓學生自由發言,展開評價。教師總結提煉,強調拿破崙 戰爭的兩個階段和後期侵略戰爭與第一帝國滅亡的關係。並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和平,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思想。如果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出現對拿破崙個人評價的辯 論,我將及時引導學生課後在更詳實的'資料蒐集基礎上將辯論熱情釋放在教材後面的“主題活動”課中去。

留言廳——暢所欲言,心得疑問

“ 心得與疑問”是課標川教版教材極富特色欄目,它有利於學生及時抒發自己學習感想,記錄自己學習的疑問,也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 及時的反思。在本課教學中我將“心得與疑問”設計為“留言廳”,讓學生在《英雄交響曲》的背景音樂中先寫下自己的學習本課的心得和還存在的疑惑,然後讓學 生暢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師加以引導、點撥和評價,以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知識小結

在完成參觀後,用課堂問答的方式總結全課知識,以提綱形式展示,便於學生掌握。

(三)作業佈置:(2分鐘)

根據本節課教學情況和學生掌握的實際,進行作業佈置。

課堂完成“學習測評”的選擇題,及時鞏固基礎知識。

“學習測評”第二題,有一定綜合性,考察了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比較歸納能力,課堂完成時間不夠,留到課後合作完成。

四、板書設計

本課我通過PPT設計提綱式板書,利用黑板書寫副板書,伴隨教學進度呈現。這樣既使知識結構比較清晰,又有利於學生學習歸納總結知識的方法。

以 上就是我對《法國大革命》的説課設計。在認真閲讀理解教材和深刻領會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我結合川教版教材靈活、內容豐富的特點,把握學生興趣所在,充分發 揮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功能,把學生活動和教材知識融為一體,力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讓這一課的教學成為以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為主的一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當然,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講述過程中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2

一、説重難點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曆法和詩人屈原。瞭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史、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本課的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這三點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且影響至今。學生應重點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是本課難點。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學史和文學方面的知識教師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統;其次學生這方面的知識也不充分,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設計直觀,通俗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説教法

1、利用有關“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變”,內容比較堅深、抽象,儘量用一些具體形象的材料,儘可能通俗的講解。指導學生讀課後“自由閲讀卡”,幫助學生理解甲骨文的價值。

3、“天文、曆法和醫學成就”,目的是本課的難點。學習遠古祖先觀察、記錄日、月等天文現象的內容,將大小字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用事先剪裁好的圓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現象,學生直觀瞭解天文現象。

在學習曆法時,拿出農曆本,讓全班學生觀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陰陽合曆。讓學生寫出24個節氣中的一部分,最後,教師用事先寫好的24個節氣的全稱由學生朗讀一遍。

在學習醫學時,在學生理解了我國古代醫生診斷病情是用“望、聞、問、切”的含義後,由師生扮演醫生和病人,對四種診斷進行表演。使學生直觀、形象瞭解四種病情診斷的含義。

4、“屈原和鍾古之樂”。一、粗略介紹一下屈原生平;二、師生共同歸納出《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

三、説學法

1、注意梳理知識。本課內容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指導學生在課後根據三個子目按類別表格歸納學習內容,也可讓學生打亂書上結構,按朝代時期總結這一階段的文化成果。通過按類和順應兩次梳理、加工知識,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

2、試作探索和研究的嘗試。學習本課後,引導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造方法,探索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總之,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説教學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課。

2、對“文字的演變”,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來,學生猜是什麼字,然後寫成現代字。

3、“動腦筋”:觀察上面的三個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樣表達意思的?

4、“天文、曆法和醫學成就”,用象形、直觀的模型,二十四節氣和師生編演歷史小劇,使學生了解這些成就。

5、“屈原和鐘鼓之樂”一目,介紹屈原生平和《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對編鐘作簡要介紹。

6、完成練一練,活動與探究。

五、説教學效果

通過對本課學習,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後“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3

  一、本課地位:

我説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鑑,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七年級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蒐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蹟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曆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併六國的意義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麼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並不是最強的,但它後來為什麼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台,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説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説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展示課件)

1、複習導入: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並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後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裏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後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瞭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範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製,然後展示評比,可以彌補七年級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税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後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後總結一下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着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鉅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麼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

  九、板書設計: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鉅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後,我再説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説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國中歷史説課稿 篇4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突出地講了“鐵農具、牛耕的推廣”與“商鞅變法”兩個史實,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的好的學習材料。

2、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前面已經學習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為爭奪人口,土地和對別國的支配權不斷地進行兼併戰爭,與此同時,紛紛進行改革,發展經濟,強化軍事,形成了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對春秋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這一歷史現象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商鞅變法原因及後果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討論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示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鐵農具和牛耕產生髮展情況的討論研究過程,以及對商鞅變法的瞭解,研究過程,幫助學生感知人類生產進步與社會變革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初步掌握、歸納、比較、置疑等基本的學習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斷、推理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的個性與習慣,逐步掌握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世界觀,樹立凡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改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將來積極支持和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中去。

重點、難點:

本課有兩個重點:一是鐵農具、牛耕的推廣及意義;二是商鞅變法。

本課的難點是“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大變革”,即鐵農具與牛耕的推廣與各國變法之間的關係。

教法與學法:

可採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或“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因為本課內容難度較大,為啟發學生思考,可將所有教學內容均以提問置疑方式切入,然後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逐一解決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關於“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廣”這一目的可以分為“鐵農具”和“牛耕”兩個部分來討論。

1、“鐵農具”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①中國境內大約在什麼時候開始製造和使用鐵器?其依據是什麼?(學生閲讀課文後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圖中的各種農具都有些什麼用途?它們與今天的鐵農具有何不一樣?原因是什麼?(多媒體演示《戰國鐵農具文物圖》,然後組織討論)。

③《戰國鐵器主要出土地點分佈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什麼信息?説明了什麼問題?多媒體演示教材《分佈圖》,然後提問,組織學生歸納——鐵器分佈非常廣泛,説明鐵農具不僅開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廣。

2、“牛耕的使用推廣”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①牛耕發明以前,人們是怎樣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③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有着什麼樣的關係?(組織學生閲讀課文,並展開想象,進行討論,然後回答。)

3、“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的意義”這一小目下可設置問題: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有何重大意義?(組織學生拓深、拓寬教材內容來回答,教師作必要的分析補充)

二、關於“商鞅變法”可設置以下四個問題展開教學

1、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什麼要相信變法?(組織學生閲讀課文,進行討論)

2、你知道“商鞅舌戰”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嗎?請講給同學們聽聽。(對商鞅變法主要的經過補充一些故事,這樣能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中哪條措施最重要 ?為什麼?

4、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用多媒體的交互功能將內容與作用結合起來,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揮,教師隨機演示)

內 容 作 用

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 廢除了舊制度 增強了國力

獎勵耕戰 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建立縣制 增強了秦軍戰鬥力

總結:

1、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2、為以後兼併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拓展延伸

1、設置材料問答題:

(多媒體)有一次,前總理朱?基在北京觀看話劇《商鞅》。當該劇最後演到商鞅因變法被舊貴族們處以極刑車裂而死時,朱總理潸然淚下,感慨地説道:“改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①設問:舊貴族為何這樣仇視商鞅?商鞅遇害後,他的變法事業失敗了沒有?為什麼?朱總理的話表達了他一個怎樣的信念?

②問答題:

為什麼“商鞅雖死,而秦法未敗”?它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2er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