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有關歷史説課稿模板合集8篇

有關歷史説課稿模板合集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有關歷史説課稿模板合集8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商鞅變法》是高二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重點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日後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着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會全面思考問題,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分析事物因果關係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體會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從小立志、追求理想、勇於改革、進取創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的能力。

(2)認識改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正確對待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改革。從商鞅為改革而死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4、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閲資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過情景再現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5、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6、難點:商鞅變法特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三、説學生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選修歷史的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有一定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四、説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導學,並採取講授,討論,學生課堂表演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教材插圖以及多媒體設計課件,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

播放《走進新時代》這首歌。同時課件上顯示這首歌的部分歌詞,“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目的是營造課堂氣氛,以便成功導入“改革”的教學內容)

(二)講授新課(35分鐘)

一、商鞅其人(生平簡介)(5分鐘)

1、展示“商鞅像”。請學生結合教材P22的內容及收集的相關資料介紹商鞅的生平,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閲讀P23【學思之窗】的內容,談談秦孝公為什麼對帝王之道不感興趣,反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後教師歸納總結。

3、補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於民的歷史小故事(提倡誠信的重要)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15分鐘)

1、引導學生閲讀P23—24教材內容,尋找落實知識點

2、老師逐一講解;

(1)關於“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結合教材,設置問題:為什麼説“為田開阡陌封疆”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重農抑商“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結合現實,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認識,讓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後利用教材插圖《獎勵耕織》《商鞅銅方升》加深對商鞅變法相關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2)關於“獎勵軍功、加強集權”,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及收集的資料,組織學生分成奴隸主貴族守舊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派,展開宮廷辯論,加深對變法內容和評價的認識。

3、學生髮言商鞅變法中哪一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是見仁見智,沒標準答案的,目的是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並且能加深學生對變法內容的印象)(2分鐘)

三、對商鞅變法的評價(10分鐘)

1、商鞅變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幾方面討論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最後請學生閲讀教材P27【資料回放】、插圖和P28歷史縱橫概括總結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2、變法的歷史侷限

引導學生閲讀P28教材內容和【學思之窗】,思考: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侷限性?這些歷史侷限性與改革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有什麼關係,與階級屬性有沒有關聯,從而對商鞅變法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

3、商鞅變法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的特點。

四、商鞅之死(對改革的感悟)(5分鐘)

1、教師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守舊勢力為什麼強烈抵制和抗拒商鞅變法?他們是如何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導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説“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2、組織學生討論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變法的失敗(一場變法的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4分鐘)

3、啟發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麼精神?培養學生勇於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堂小結(5分鐘)

展示自制表格引導學生完成,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認識

領域措施作用侷限

經濟

政治

軍事

思想文化

社會習俗

教師講解説明: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進行了全面改革,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侷限性。我們應一分為二地來評價商鞅變法。同時商鞅變法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的變革,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從商鞅身上,我們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任何一場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同學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四)鞏固練習(3分鐘)

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設計一套練習題,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成。

(五)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的本課測評題

六、説板書設計

將本課要點設計成知識框架,直觀明瞭。

歷史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 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國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説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 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

説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 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 自主獲取信息 。 知識積累較少 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説:“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 ②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 然後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説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以隋為鑑,以民為本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歷史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是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中的一課,是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是早期國家的產生,比較重要。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興衰。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説出西周的分封制,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2)培養學生分析課題的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我把現代信息技術與本課的內容進行整合,針對七年級學生的現狀,實行問題導航式教學模式。七年級學生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複雜歷史現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課以教師講述為輔助,把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定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夏商西周時期創造了光輝的文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

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學難點

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興亡的歷史性規律。

(五)教學手段

為了生動形象直觀,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校興趣,提高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説教法

1、採用問題導航式教學法

首先根據本課課題的"興"與"亡"二字,設計了"自主先學 整理史料"的`問題表格,引領學生對比分析"興"與"亡"的國君及時間,然後再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個小問題,以圖説文,讓學生在討論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對學生進行分組導學,採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辯論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有關歷史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印象。

三、説學法

引導學生分析夏商西周滅亡的原因及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並充分利用自學、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禪讓制到家天下"的視頻,並引導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解決如下問題: 片中的誰破壞了"公天下"的禪讓制?

取而代之的是哪種制度?

此制度結束了____社會步入了____社會。

在增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有目標地理解了公天下變家天下這一知識難點。 世襲制的開始,標誌着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的開始,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二)分析課題,出示目標

1.首先分析課題涉及到幾個朝代?分別講到了朝代的興和亡?最終再讓學生了解這近一千三百年的興亡規律是什麼?

2.出示目標,學生學習目標定位。

(三)講授新課

1、整體感知 興亡線索-----自主先學 整理信息出示表格,學生自主看書五分鐘後,展示交流並標記課本。

注意:興與亡的對比及由興轉衰的過渡。

2、細化知識 君臣史事------明君暴君 道盡興亡事(1)學生講歷史人物故事一至兩分鐘。

(2)學生再進一步看書將人與事填入相應的朝代卡中,準備三分鐘後再同位交流並且展示。

(3)學生分兩組分別對以下幾個問題思考並回答展示:

為何夏的建立標誌着國家的產生?

而炎黃堯舜統治時是部落聯盟呢?

盤庚遷都的原因有哪些呢?

將牧野之戰填入西周對嗎?

(4)分析史料 揭密分封:

通過圖象、動畫及聲音等巧妙地展示了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及作用。讓學生一邊聽,一邊看,一邊想,一邊記。多位學生在互相補充下回答完整後,標記課本並進行短時地形象記憶。接下來設置了"草擬聖旨領悟聖意"的環節,讓學生模擬周天子的身份給姜尚分封齊地,且詔書中要包含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和作用。待學生準備一分鐘後展示,最終教師展示配音的詔書,其內容如下:

為了加強對齊地的管理,現將齊地人民及土地賜於姜尚進行管治。太平之時姜尚要鎮守齊地,周室危機之時要出兵保護周室安全,此外,還要定期進京朝貢和述職。望姜尚勤政愛民,發展生產,振興齊地經濟,開拓周室疆土。

這樣做既附合了分封制的歷史背景,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後就問學生"分封制"真能保西周太平下去嗎?它有沒有弊端呢?演示動畫,讓學生明確"諸侯勢力膨脹,威脅周室安全"的歷史事實,也為之後的春秋戰國亂悠悠埋下伏筆。

3、認識歷史,感悟昇華------歷史軌跡 藴藏玄機首先再次出現興亡表格,引導學生提出探尋興亡玄機的原因。之後出示了兩段自制且錄音的可以反應明君興國和暴君亡國的兩則史料。

史料如下:

湯任用賢臣伊尹,關心百姓,農民和商人各安其業,商朝很快強大起來……周文王勤於國事,重視農業生產,重用賢才姜尚,周國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其子周武王經牧野之戰後,打敗沒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夏桀徵發百姓建造宮殿,終日飲酒作樂,把百姓當成坐騎,百姓恨透了他,竟想與桀同歸於盡……商紂王建造宮殿,"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來鎮壓人民,同時建立鹿台,搶掠百姓財產,失盡民心,所以人民在牧野之戰中紛紛倒戈……周厲王暴虐無道,使人民不滿,引發國人亂動,後來還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於天下,終於走上了滅國的道路。

歷史説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概述孫中山為民主共和而鬥爭的主要史實: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領導辛亥革命,頒佈臨時約法,捍衞民主共和的鬥爭,促成國共合作。

2.感受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撓,天下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鉅變中的歷史作用。

指定本課教學目標的依據

1.吳老師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爭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課前預習,學講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極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如下:

1.根據學生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必修已經學過,學生對比已較為掌握,教材其他的內容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或者大概聽過,並沒有充分的瞭解

2.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3.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歷史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通過孫中山精神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孫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動

首先,個人覺得吳老師作為新老師在講《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一課已經講的不錯了,尤其吳老師在小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並且是這堂課的靚點。

吳老師利用一段有關孫中山先生的臨終遺願錄音和觀看照片導入新課,引出了今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孫中山一生為革命做了哪些貢獻?還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對他的評價。首先她對學生的預習進行了檢測,之後很自然的講解了孫中山先生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鬥爭的知識,然後給出同學一兩分鐘思考時間,請同學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在維護共和中吳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孫中山為捍衞民主共和鬥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時候讓同學從材料中獲得有效的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問題。講解到孫中山一生最偉大的轉變是什麼的時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這裏是老師教學中應該突出的一個難點問題,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義新在什麼地方,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是很深。

吳老師利用了很多設問和提問的方法,請同學積極的回答,並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對學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導。

最重要的是吳老師設計兩個合作探究問題,學生共分成六個小組,每組八個人左右。每一個探究題給出十分鐘左右的討論時間。讓小組交流,然後學生給出討論結果。分別把他們組內的關鍵寫在白板上,然後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期間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可能就會發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學還只是處於被轉換的迷茫中,不知道這節課的重難點。

最後在學案上吳老師安排了課後檢測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我覺得不足的是:①這堂課從開始到結束沒有一個學生提出對孫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異議之處,我們現如今的學習不就是辯證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師真的只是在引導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我覺的不是老師只是一節課並沒有講足夠讓學生知道的知識。其實學生沒有老師那麼足夠的能力。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後老師是否應該給出一些評價。

③學生課堂內講的知識涉及到很深的層面,但是真正在現如今的高中教學模式下,真的會在實際教學中做到這些嗎?

學的活動

吳老師將學生分為了6個小組,每組8-9人。小組討論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動時採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組活動。

這節課學生參與度很高,除小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師互動頻繁,學生主要活動和內容如下:

1、聆聽孫中山臨終遺願錄音和觀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齊讀ppt上的本課課標要求

3、預習檢測時,學生積極舉手回答需填空處內容,3名同學皆準備充分,回答正確

4、 瀏覽ppt圖片,並據此回答孫中山為爭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學生小聲討論後回答,與老師互動

5、回答ppt上的填空題,大多自己在下面報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之後認真聽教師分析

6、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孫中山維護共和鬥爭失敗原因”,發言同學歸納了幾點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也認真聽取並及時補充自己意見。

7、學生齊聲回答新三民主義“新”在哪裏,在“民權”部分有些卡,在教師幫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聯繫時,只有很少同學有反應

9、 一起齊讀孫中山名言,並且回答問題“從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學站起發言

總的來説:學生參與度很高,回答問題較積極,其餘在聽的同學也保存專注力在課堂;同時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也給予引導和啟發,師生互動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頻繁

小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問題一:孫中山歷史評價問題,有人認為他與華盛頓和盧梭具有相似性,學生認同哪一種,5分鐘討論後,兩個小組的代表發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與華盛頓相似,學生分別將他們兩者在三個不同年齡階段所做的事業性質進行對比,發現其具有一致性,同時總體概括其一世事業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都被譽為國父等等

觀點二:認為與盧梭相似,學生回顧了盧梭的人民主權、契約論等主張,孫中山的理念中也體現了類似的觀點。同時學生創造性的提出盧梭的浪漫主義在孫中山的個人性格中有很強的體現,尤其是孫中山對袁世凱抱有的幻想。

問題二:學生根據材料回答孫中山和華盛頓辭職的原因,並對其辭職做出評價,5分鐘討論後,兩個小組代表發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是孫中山的高風亮節,以及對袁世凱的幻想

觀點二:補充另一個觀點,認為是被迫無奈,從而點明瞭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探究二:

學生就“最欣賞孫中山哪些地方”討論,並將其寫在白班上到講台上向學生講述

小組討論後都在白板上寫下了關鍵詞,其中兩位小組代表上台發言。

其一:講述了孫中山好幾點大家所不知的特點,如布衣總統,生活簡樸、不貪戀權力等。

其二:以其愛國為總點,分別從其救國,不貪戀權力等方面展開論述都有自己的觀點並且表達能力都不錯。

總的來説:小組合作探究環節,很明顯發言的學生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看得出來課前做了功課,涉及很廣。

但是就小組討論環節來看,很多小組成員在討論的時候並不積極參與,每組只有幾個同學在討論,有些同學都開始兩兩交談明顯不在討論相關話題,顯然每組回答問題已經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討論的努力了

學會了什麼

見習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們小組各有分工,我就將我的的部分談談。我的任務是學生學到了什麼?除了課堂上的重點知識,孫中山的思想,貢獻。評價。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內容。

這是一個重點班,班級的氣氛相當的活躍,我注意到,同學們除了教科書,事先都準備了厚厚的一疊參考資料。所以説不管課堂學到什麼,課後同學們至少學會了如何就某一主題去查閲資料。

在課堂上,老師先是挖詞填空,同學們爭相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學到了如何去把握機會,展示自己。以及如何歸納課本上的知識。

其次,經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討論,部分同學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在別人反駁你的觀點時,進行維護觀點,改正觀點。

在討論之後的展示環節,同學們,一部分人學會了傾聽,另一部分人學會了如何去表達自己,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還想提的是,學生本可以學到什麼。

第一,論從史出的思想方法,當一位男同學説他的觀點,故事,老師可以因勢利導,進行追問

第二,對於創新意識的重視,一位女同學提出孫中山的浪漫主義,老師應該在分析她的這一觀點的同時,對她予以表揚,表揚她在課堂上提出了這個相對新穎的思想。

第三,書寫能力,審美情趣,同學們上去寫字,有的非常美觀,有的很一般,老師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歷史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無論人口多少,都是祖國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為祖國的穩定和繁榮作出了貢獻。為此,課程標準選擇少數民族分佈的內容,使學生從地域空間的角度,認識加強民族團結對於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意義。

二、説學習目標

1.認識偉大祖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和睦的大家庭。

2.認識祖國大家庭中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一些有特色的民族生活。知道一些少數民族在中國分佈的位置。

3.瞭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

二、説重難點

教學重點:1.知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應該是一律平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2.瞭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在服飾、飲食、音樂舞蹈樂器、、節日、習俗上的特色。

教學難點:瞭解一些有關民族團結的事例,知道各民族之間如何和睦相處。

三、説教學策略

小組討論、資料交流、合作探究、趣味識圖、歌曲播放

四、説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歌曲《愛我中華》、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祖國政區掛圖、民族卡片若干(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壯族、赫哲族、滿族、朝鮮族)

四、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激發情趣

問:喜歡宋祖英的歌嗎?

下面我們共同欣賞她演唱的歌曲《愛我中華》。(配圖播放歌曲)這首歌好聽嗎?聽完這首歌你記住了什麼?

師:歌中把我們偉大的祖國比喻成一個大家庭,56個民族就像56個兄弟姐妹。那麼你們知道中國這個大家庭有多少人口嗎?漢族人口有多少?

板書:56個民族13億漢約12億

師:在中國這個大家庭裏,56個民族相處的怎麼樣呢?你能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形容嗎?

課件:和睦的家庭

板書課題: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二)合作探究深化拓展

(1)分析課題明確題意

解題:和睦的家庭指的是普通人家嗎?

學生活動1

小組小聲交流:你怎樣理解“和睦的家庭”?和睦的家庭是什麼樣的?

板書:平等友愛團結互助

(2)引導提問突出重點

學生活動2

圍繞課題提問題:你想了解有關“和睦的家庭”哪些方面的問題?

板書:服飾美食節日歌舞民居風俗

課件出示:

請每個小組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話題結合教材、插圖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組內交流。

話題一你能説出一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嗎?

話題二少數民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話題三少數民族有哪些美食?

話題四少數民族的住房和我們一樣嗎?

話題五少數民族有主要有哪些歌舞音樂?

話題六少數民族有什麼風俗?

(3)合作探究教師參與

學生活動3

選擇自己小組喜愛的話題結合教材、插圖及資料進行組內交流。

(4)暢談彙報深化擴展

學生活動4各小組結合教材、插圖及資料暢談彙報

話題一你能説出一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嗎?他們分佈在哪些省?

板書:蒙維傣壯赫哲滿鮮

學生活動5趣味識圖(出示中國政區圖)

將一些少數民族的名稱貼到地圖上的相應位置。

(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壯族(全國人口最多的民族)、赫哲族(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滿族、朝鮮族)

話題二少數民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學生活動6暢談不同民族的服飾。

傣族: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窄袖緊緊套着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銀腰帶統裙長至腳踝,腰身纖巧細小,下襬寬大。充分展示了女性的“三圍”之美,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師:有人説,傣族婦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只要瞭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師:同學們願意欣賞這些漂亮的民族服裝嗎?

歷史説課稿 篇6

一、教材結構分析

這是歷史與社會八(下)第五單元第五課——面臨挑戰的中國的第四框內容,“來自海上的挑戰”──以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歐洲殖民者東來和馬戛爾尼來華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西方文明的東來與野蠻侵略的並存,這也使中國人民開始了英勇的鬥爭。最後,暗示出古老的中國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學生分析

借班上課對學生的瞭解不夠,但八年級的學生,處在這一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儘可能的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故事等入手,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另外,經過一個半學期《歷史與社會》的學習,分析、綜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運用歷史的、辨證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三、教學分析

這節課我從三個板快進行教學,分別是鄭和下西洋、面臨的挑戰、以史為鏡。

[鄭和下西洋]:本節課的主題是“來自海上的挑戰”,而且還有《綜合探究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對於鄭和下西洋還有很多的論述。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沒有具體展開,主要是要通過這部分學習讓學生了解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主閲讀課文和圖冊,獲取自己所需答案。不僅有利於節約時間、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有效課堂教學中的生本化標準。

[面臨的挑戰部分]: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禮教明清統治者對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所持的態度與採取的措施,並在次基礎上比較同一時期,西方對待外來事物的不同態度,讓學生理解中國為什麼會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漸落後的原因。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閲讀教材、資料上的小故事、圖片等內容,列舉新航路的開闢給中國在科技、領土、經濟等領域帶來那些挑戰,並將明清時期的中國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之下,與同時代的西方國家進行比較。學生能夠以歷史的、辨證的眼光,全面、準確的認識這段歷史背景。

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從科技、領土以及經濟等領域列舉明清時期中國面臨挑戰的史實。但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對於演繹法比較陌生,無法準確的對史實進行歸納、整理。因此,我把此題改為歸納法,先説史實,最後由老師與學生一起對這些史實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利於被學生接受。

[以史為鏡]: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拓展,也是本節課的高潮。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分析現實,為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

四、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恰當,主要是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結果、影響等論述的過多,因此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多。

2、這次開課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動,來的同行比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課,所以比較擁擠,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面比較狹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學生回答),阻礙了許多學生髮揮的機會。

3、借班教學,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瞭解,所以教學設計相對比較死板。在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比較少。

歷史説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本課出自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歷史課本第二單元“近代化的艱難起步”。本課和前幾課聯繫緊密。中國在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國門被強迫打開,中國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社會風尚,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本課主要從“照相和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剪髮辮,改稱呼”,“易服飾”這三個題目介紹清末民初社會的變遷,突出了社會生活也隨着時代潮流不斷進步的特點。內容豐富多彩,都屬於實際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論性不強,意在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繫。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八年級學生無論在學習方法還是知識的積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礎,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這個年齡的學生抽象思維開始發展,但仍然相對較弱,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參與意識很強,但卻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對生活習俗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而不會對其內涵和歷史意義進行深度思考。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新課程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 知道照相術,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

2. 瞭解民國初年剪髮辮,改稱呼的基本史實,並試分析出現的原因。

3. 瞭解中山裝、旗袍的基本知識,嘗試通過服飾的變化來確定社會發展變化。以此來培養學生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資料,組織開展主題活動彙報會,向全班同學彙報展示各小組探究的結果。

2、 教師在學生彙報活動中,及時引導學生思考,透過表象看本質,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隨着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類的生活必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國社會接受西方傳入的照相和電影,剪髮辮,改稱呼以及服飾受西方影響發生變化等反映了時代發展的必然

四.重點難點:

【基於對教學目標理解及學生實際的瞭解,我將本課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知道照相,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瞭解民國初年剪辮,改稱呼,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難點:理解剪髮辮,改稱呼的原因和嘗試從服飾的變化中瞭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使學生認識到這時中國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學習

(基於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與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的要求,確定此教學方法。)

六、教具選擇:多媒體

七、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三組:科技組、禮儀組、服飾組。

2、教師幫助學生制定自學提綱。

3、教給學生整理資料的方法。

4、推薦資料:《老照片》叢書、電影《西洋鏡》

  八、教學過程:

(一)導課: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帶着問題,自學課文,檢測學習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2、教師提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並總結深化。

(四)、歸納拓展:

學生討論:為什麼清末民國中國的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教師糾正或補充、深化,提升學生的認識。

  九、練習:會考鏈接。

強化訓練會考考點。

  十、小結和板書設計相結合。培養學生歸納知識、梳理知識的能力。

  十一、反思:

優點: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不足:時間安排前鬆後緊。

歷史説課稿 篇8

一、新課改激活了課堂,激發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前提到歷史人們自然會想到是背的科目,上課老師照本宣科,課下學生死記硬背。很多學生都認為學歷史是個負擔,往往視歷史課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新課改下,我們提倡歷史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用活動來激活課堂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講故事,進行社會調查,編演歷史劇等。歷史課不再變得枯燥,而是豐富多彩起來。現在學生不是討厭歷史而是喜歡上了歷史,有了興趣就有了學好歷史的保證。

二、新課改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

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更加註重體現合作與探究。合作探究是我們課改的另外一個重要標誌。現在我們國中大部分已經實現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桌而坐,教師走下了講台,來到了學生中間,這種形式有利於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討論,也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暢所欲言。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究的樂趣,培養了合作意識。

三、新課改使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在課堂上教師儘量鼓勵學生敢想、敢説、獨立思考,勇於發表不同意見。老師變成了傾聽者、交流者,師生關係更加融洽。

四、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增強

一堂好課應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有句古話“眾人拾柴火焰高”,抓好集體備課則是搞好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特別是我們的課改實現了從“教案”到“導學案”的變化,在課堂上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教學,設計出一份怎樣的導學案就顯的尤為重要。在集體備課活動中,同年級中執教相同科目的老師集中到一起,針對每課時共同討論,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增強。

標籤: 説課稿 模板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lyljv.html